收藏 分销(赏)

浙江省温州市东皋乡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280767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温州市东皋乡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浙江省温州市东皋乡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浙江省温州市东皋乡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浙江省温州市东皋乡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浙江省温州市东皋乡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浙江省温州市东皋乡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杏花暖(米丽宏)千年以前,北宋王安石,曾拿水边一树杏,来印证他孤绝的灵魂: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从此后,花吹雪,便屡屡在早春惊艳于我们的眉睫和想象了。百年后,西湖边上小客栈待诏的陆游,于细雨深夜,勾一枝杏花,略略排解郁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枝杏花的倩影,便一直明媚着宋朝的诗行。还有,四百年前那个独爱声色的有趣儿老头李渔,醉里邂逅一树杏,竟无端为她下了妄语“树之喜淫者,莫过于杏”。想杏花那山野青涩小女子,也定知晓了这番羞辱,它却照样在山野石畔,素心开放,等待她钟爱的春风

2、。如果翻个身儿,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顺着牧童的指向,走进杏花村,细雨霏霏中,我们会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一起碰响心底的忧伤。杏花不顾世人言,冰雪一去,便开在恻恻春寒里。花下的草还黄着,花上的枝还黑着,花间的风还凌厉着。她只凛凛的,暖暖的,照亮山野。寡言,羞涩,澄澈,不染一丝烟火味。你说,她薄?怎奈得寒风苦雨绕眉梢;你说,她冷?却不见,她拼将全身气韵照孤寒。杏花,在我,是心底里最亲切的一种意象。 那年春天,我请了假,将娘接到我们在南山上的场区小住。风日静妍的光景,我把娘扶出来,坐在阳光底下,跟她一块儿,远看近眺,说闲闲的家常话。远近的树,有的在发芽,有的在开花,春深如海。娘指

3、着一树杏花,讲她的幼年,那时,她要看弟弟,背妹妹,春天了,她能一手托着背上的小孩儿,一手攀着石缝,爬上墙头去,折杏花。她说,如果不背孩子,一棵通天小树,她只消两手一抱,两脚一缠,一纵一纵就爬上了树梢。我姥姥一忽儿出来,喊她吃饭,只听得答应,不见人,抬头,在云端的绿影子里,有脆脆的笑声跌落。去年,母亲去了。从此再没人,跟我亲切地讲那一段段有杏花闪亮的过往。那个煦暖浩大的春天,远近的杏花,成为我一季季精神的食粮。若我是一枝杏花,母亲,必是我的春天。我失去了爱的依靠,便只有决绝地开放在山水间。寂寞时,也曾去网上,搜寻一些画儿来养眼。看丰子恺的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春日山道,三两踏青者,闲闲地走;路旁大

4、石里,斜伸一株柳一株杏,柳枝迎风,杏花明媚,有胭红朵朵,落在山石缝、石阶间和行人的肩膀。白云静静游移,山岚淡若春烟,我又看到了前年那,暖暖的,暖暖的,杏花。北宋赵昌的“没骨”画里,也见到了一枝枝杏花,饱满莹润,折枝可得,看了,便生怜惜之意。明末陈老莲呢,笔下杏花,多了一层清愁,我看,更合杏花那无意争春、低调开低调谢的淡静。或许,大师的生命里,从来不缺花香满径。以前是,现在也是。黄永玉对沈从文说:“三月间杏花开了,下点毛毛雨。白天晚上,远近都是杜鹃叫,哪儿都不想去了!我总想邀一些好朋友远远的来看杏花,听杜鹃叫。”黄永玉问表叔,这样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沈从文微笑着回答:“懂了就值了。”心灵的默契,

5、对美的欣赏,与知己一起共度的时光,当真是生命中最快乐的事情啊。对于不懂的人,又何必相邀?那懂得你心灵深度的人,一定会欣然前来。在陌上花下,跟你一道,静静地,静静地看杏花。11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3分) 12选文极力铺陈前人吟咏杏花的目的是什么?(3分) 13说说文中带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作用?(2分)她只凛凛的,暖暖的,照亮山野。寡言,羞涩,澄澈,不染一丝烟火味。 14作者说“杏花,在我,是心底里最亲切的一种意象”。请从学过的诗文中写一句以杏花为意象的诗。(2分) , 参考答案:11杏花给我的美好记忆。(3分意思对即可。)12交代杏花给我的的深刻印象,引出围绕杏花引发的故事的描写。(3分,

6、意思对即可。)13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杏花经得住得寒风苦雨,以及她将全身气韵照孤寒的高贵品质。(2分,指出修辞手法1分,内容1分。)1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分,有错别字不给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 骆驼刺甘 泽一出嘉峪关,就是茫茫千里的大戈壁。没有河流湖泊,没有绿洲村镇,只有酷热的白昼和阴冷的黑夜。青灰色的沙砾和深蓝色的天空,占据了全部的视野。一望无际的荒原,一览无遗的苍穹,没有一棵树,也没有一片云,干燥强劲的狂风,时常会卷地而来,把整个宇宙,变成黑暗的风沙的战场。 风沙过后,戈壁被铲掉了一层,然而却有一种例外。那就是骆驼刺生长的地方,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坟场”。

7、提到坟场,有人会觉得惊悸,但是如果你真的看到了那种景象,你心中感受到的就只有震撼。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坟丘一样的沙石堆,紧密却又均匀地散布开来,往往能占据几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的地方。这种地形足以让所有带轮子的东西却步,但就在那坟丘的顶上,一丛丛紧扎扎乱蓬蓬的刺,坚硬的锐利的刺,正在保护着那比黄豆大不了多少的叶片。任风狂沙密,任地燥天寒,一到春天,它们就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顽强地、执着地占据着一片又一片领地,这就是骆驼刺。 如果说沙枣树是戈壁滩的美女,骆驼刺则当仁不让地成为戈壁上的士兵。不论脚下的大地多么贫瘠,也不论天空上太阳多么酷热,只要被骆驼刺占领,就再也休想让它们起身。正因为骆驼刺的抗争,狂

8、风可以带走草根旁边的沙石,却无法夺去骆驼刺脚下的沙土,它们用那特别强劲的根系,紧抓住脚下一方寸土,于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斗争后,沙漠没能入侵,却形成了戈壁滩特有的坟场一样的地形。但是这坟场的出现不是因为死亡,恰恰相反,是生命,造就了这戈壁滩的坟场,这自然的奇观。 骆驼刺的全部生活,就是生存,生存与生活在这里是划了等号的。也许对于人来说,这是人生的悲哀,但是在这死亡的禁地,却是一种傲然不可侵犯的生命的尊严。无论如何,我活着,生存着, 生活着并且快乐着,狂风也好,烈日也好,干旱也好,其奈我何。即使被骆驼啃去了枝叶,来年照样东山再起;即使被风沙掳掠了领土,但是更强劲的根系,更坚韧的毅力,仍能与风

9、沙拼个高下,直到狂风再也带不走一粒尘沙。那便是骆驼刺的胜利,生命的胜利。戈壁的荒凉与城市的繁华,恰是这世界的两个极端。但是比起骆驼刺相互尊重并且保持距离,互相留下生存 的空间这一点,城市的冷漠和戒备,心灵的空寂与荒芜,更像是另一种戈壁滩。 在这个心灵的戈壁中,也生存着无数的骆驼刺。他们外表寒酸甚至丑陋,他们贫寒而且无助, 他们像骆驼刺一样在城市中生活着、生存着、挣扎着。忍受着周围恶劣的环境,忍受着城里人鄙夷的眼光,但是大街小巷里,这样的人却无处不在。你看那街角上打烧饼的,天桥上擦皮鞋的,工地上扛水泥的,不都是这城市的美丽花园中杂草一样的人吗?他们就是城市中的骆驼刺,被人遗忘,遭人诟病,但却顽强

10、地存在着,用伤痕累累的双手,握着自己自由的灵魂而快乐生活,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多少夸张,但是坚忍不拔的生命乐章却如此华丽。他们每天起早贪黑,数着那不多的几张零票,满足地回到蜗居,安排明天的工作和孩子的学费。为自己的生存,为家人的幸福而努力着,抗争着,活得辛苦,活得快乐,不是吗? 愿天下所有像骆驼刺一样活着的人,幸福安康! (选自 2006 年且听风吟,有删改)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第段描写沙砾遍地、风沙肆虐,荒芜、辽阔的戈壁,突出了戈壁滩生存环境的严酷与险恶,为写驼骆刺旺盛的生命力作铺垫。B. 无论风沙肆虐,还是地燥天寒,骆驼刺一到春天,都会重新焕发出生命的

11、光彩,顽强地、执着地占据着一片又一片领地。C. 作者称骆驼刺生长所形成的沙石堆为“坟场”“坟丘”,仅仅是因为沙石堆的形状与坟场的土堆外 形相近。D. 第段中“死亡的禁地”是指沙漠中恶劣的生存环境,“傲然不可侵犯的生命的尊严”则是指骆驼刺无论外界环境多么险恶,都能生存下来,是生命的胜利。E. 能从戈壁滩上的“骆驼刺”联想到城市中打烧饼、擦皮鞋的人,可见作者眼光敏锐,观察细致, 关心社会,敢于对当今社会因为出身不同而带来的不公平加以抨击。8. 第段中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9. 作者在第段中提到的“另一种戈壁滩”,在文中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实际,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答案:7.

12、CE 8. 比喻,把沙枣树比作戈壁滩的美女,骆驼刺比作戈壁上的士兵,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骆驼刺与狂风的抗争,对沙土的保护。对比,把像美人一样美丽的沙枣树和像士兵一样坚强的骆驼刺作对比,突出了骆驼刺对沙漠入侵的顽强抵抗和守护。拟人,写骆驼刺的抗争,赋予了骆驼刺人的动作与精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骆驼刺对沙漠入侵的抵抗。 9. 作者把城市的冷漠和戒备,心灵的空寂与荒芜,比作另一种戈壁滩。对像骆驼刺一样生活在城市底层贫寒无助却努力抗争从中尽享欢乐的弱者,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也批评了当今社会遗弃和鄙视弱势群体的现象,呼唤人文关怀和社会和谐。结合社会现实。试题分析:7. 此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13、。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仔细辨析选项的表述是否符合原文内容,C项不仅是因为外形的相近,更是因为“坟场”意味着死亡,这样同戈壁滩残酷的生存环境相吻合。而驼骆刺却能在死亡之地创造生命的奇迹,作者以此衬托歌颂驼骆刺坚贞不屈的生存意志。E项“敢于对当今社会因为出身不同而带来的不公平加以抨击”无中生有。所以选CE。【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易错警示】解答散文类的阅读题,一定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从内容、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等角度来仔细分析选项是否正确。此类题目,在选项的设置上,一般会设置一些陷阱,例如,看似合理的前因后果,实际上是

14、断章取义,只有通读全文,才能看出其破绽。例如本题中选项C“仅仅是因为沙石堆的形状与坟场的土堆外形相近”理解错误,属于断章取义,思考时,只要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来思考就很容易得出此项的表述是错误的。8. 此题考查鉴赏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答题时,可结合着具体内容分析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果说沙枣树是戈壁滩的美女,骆驼刺则当仁不让地成为戈壁上的士兵”比喻,把沙枣树比作戈壁滩的美女,骆驼刺比作戈壁上的士兵,“不论脚下的大地多么贫瘠,也不论天空上太阳多么酷热,只要被骆驼刺占领,就再也休想让它们起身”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骆驼刺与狂风的抗争,对沙土的保护。“正因为骆驼刺的抗争”“它们用那特别强劲

15、的根系,紧抓住脚下一方寸土,于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斗争后,沙漠没能入侵”拟人,写骆驼刺的抗争,赋予了骆驼刺人的动作与精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骆驼刺对沙漠入侵的抵抗。【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要结合着常见的修辞手法类型及其作用分析作答。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反

16、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本题就可结合着具体内容从比喻、拟人等角度分析作答。9. 此题考查鉴赏物象和人物形象的能力。思考时,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与“驼骆刺”“像骆驼刺一样活着的人”相似点相关的答题区域,然后根据语句内容提炼性的概括作答。“没有一棵树,也没有一片云,干燥强劲的狂风,时常会卷地而来,把整个宇宙,变成黑暗的风沙的战场”等表现出了它们生存环境的相似:恶劣

17、、艰辛、荒凉、贫瘠、被遗忘;“他们外表寒酸甚至丑陋”外在形态相似:寒酸、丑陋;“那就是骆驼刺生长的地方,那一眼望不到头的”“但是大街小巷里,这样的人却无处不在”分布范围相似:广泛、数量多;“即使被骆驼啃去了枝叶,来年照样东山再起;即使被风沙掳掠了领土,但是更强劲的根系,更坚韧的毅力,仍能与风沙拼个高下,直到狂风再也带不走一粒尘沙。那便是骆驼刺的胜利,生命的胜利”“他们就是城市中的骆驼刺,被人遗忘,遭人诟病,但却顽强地存在着,用伤痕累累的双手,握着自己自由的灵魂而快乐生活,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多少夸张,但是坚忍不拔的生命乐章却如此华丽”生活态度相似:顽强、坚忍、抗争、努力、自由、快乐、满足。【考

18、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此题考查鉴赏形象的能力。由于本文是一篇散文,因此散文中的骆驼刺属于物象,可抓住文章中作者对骆驼刺的描写性、叙述性以及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提炼性的分条概括作答。修饰性的可直接提取,其它语言可概括作答。例如,“他们外表寒酸甚至丑陋”属于它们在外在形态上的相似:寒酸、丑陋。以此类推,再从生存环境、分布范围、生活态度等角度分析概括即可。10. 此题考查散文中重要语句的意蕴的探究能力。由题干“第段中提到的另一种戈壁滩”可知,此句是第五段的总结句,可联系上文“戈壁的荒凉与城市的繁华,恰是这世界的两个极端。但是比起

19、骆驼刺相互尊重并且保持距离,互相留下生存的空间这一点,城市的冷漠和戒备,心灵的空寂与荒芜”的具体语境,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思考,可得出:作者把城市的冷漠和戒备,心灵的空寂与荒芜,比作另一种戈壁滩。第二问具有开放性,答题时,要结合作者的情感态度或观点及社会现实,说说自己的理解,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技巧点拨】探究散文重要语句所蕴含的丰富含义,可从以下角度来探究:(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

20、作目的来理解句子的丰富意蕴。例如这篇散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要通过骆驼刺来批评那些歧视弱势群体的现象,希望社会和谐公平。因此答题时,应该从比喻的手法角度将作者的写作意图答出。第二问一定要结合着社会现实,联系自身实际,阐述这种“另一种戈壁滩”这一形象的比喻在现实中给人带来的感悟与启发,如何做到正确友好对待弱势群体,达到社会和谐而努力。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今天,学界有一些年轻的朋友以为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所以我们没有学术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是没有认识到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学术规范与当今学术规范存在着很大不

21、同,不少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规范当时还不存在。比如,由于书籍的流传相当困难,特別是在印刷术普及以前,古代学人对前人的著作或研究成果往往只能依靠记忆和背诵,所以他们在引用前人著作或别人的成果时常常无法逐字逐句地直接引用,而只能取其大意,一般都是间接引用。他们大多不习惯注明出处,往往将前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混在一起,或者完全按自己的意思改写了。又如,古人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经常将从看到的书籍和资料中摘录出的有用内容分门别类编为类书。这些类书,有的是为自己用的,有的是为别人编的,或者是奉皇帝命令用公费开馆编纂的。很多类书的资料来源和引文都不注明出处,除了一些现成的诗文或整段资料有时会提一下作者或书名外

22、,一般就按内容编入不同的类别。但要知道,这种类书的编纂,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都不会有什么著作权,更拿不到稿费,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就是被引用的人也不以为忤,而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播。古代还有一种故意作伪的现象,将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假托为古代或同代名人的作品,如先秦的不少作品都冠以周公、孔子之名。但除了极少数人是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外,这类作伪者大多是很可怜的。因为无势无名,即使他们的作品很有价值也无法流传,而一旦托名于古代圣贤或者当代名流,就有可能被刻成碑,印成书,传诵一时,流传千古。尽管绝大多数真正的作者依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自我价值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然而,这些并不意

23、味着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相反,在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上,从先秦开始就存在着严格的规范。例如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自从在汉代儒术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不仅流派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在汉书儒林传中,对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有明确的记载。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有这样的传统,如给史记汉书作注释的学者代有其人,但对有价值的注释,后世学者无不尊重作者的署名,即使有些作者名不见经传,也都一一注明。由此可见,中国并不缺少学术规范的传统,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继承这样的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20世纪特别是改革开

24、放以来,中国传统的学术规范面临新的挑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学者能够平等地、自主地考虑如何适应国际学术规范的时间并不长,很多问题自然还来不及解决。实际上,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所不同的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也有“学术规范”)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古代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固有特点,导致一种错误认识,即中国学术缺少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B. 古人引用他人著作或成果时取其大意,间接引|用,甚至按照自己意思改写,这些惯常做法,与当时书籍流传困难的情况关系密切。C. 古人编纂的类

25、书,除了某些现成诗文或整段资料偶尔会提及作者或书名外,大多不注明资料来源和引文的出处。D. 古代类书编纂是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没有著作权和稿酬,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古人不规范地借鉴前人成果,甚至将自己的作品假托为名人之作,但这些现象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没有学术规范。B. 自先秦以来,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流派分明,次序严密,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C. 如何继承中国的学术规范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这是今天我们面临着的新挑战。D. 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没有

26、根本差异,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 古代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与现代社会有明显差异,很多今天习以为常的学术规范当时还没有出现。B. 作者引用汉书儒林传明确记载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这一史实,旨在肯定班固等人对传播儒家学说的贡献。C. 古代很多作者无名无势,但只要托名古代圣贤或同代名流,就有可能使得自己的作品流传后世,进而体现自我价值。D. 中国虽然并不缺少学术规范的传统,但在国际化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学习借鉴外国的学术规范,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参考答案:1. A 2. B 3. B【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

27、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中国古代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固有特点,导致一种错误认识,即中国学术缺少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错误,选项在转述的时候,将认识主客体颠倒,也就是主客观因素倒置,第一段说“我们没有学术规范的传统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是没有认识到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由此可知,人们认为“中国学术缺少规范的传统”,是“没有认识到学术”,选项把二者的关系颠倒了。故选A项。【2题详解】试

28、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B项,“自先秦以来”错误,选项中“自先秦以来”的时间概念出错,文章第五段说的是“自从在汉代儒术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不仅流派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故选B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29、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作者引用汉书?儒林传旨在肯定班固等人对传播儒家学说的贡献”分析错误,从文章第五段来看,作者引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自从在汉代儒术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不仅流派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与注释

30、、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故选B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

31、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

32、、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33、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 王 乃 使 使 斩 太 子 丹 欲 献 之 秦 秦 复 进 兵 攻 之 后 五 年 秦 卒 灭 燕 虏 燕 王 喜。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

34、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大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注:宋子,县名。庸:做工的人。矐:熏瞎。1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 益:增加B. 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 亡:逃跑C. 使击筑而歌 歌:歌

35、曲D. 闻于秦始皇 闻:报告13.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B. 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C. 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D. 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秦王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等率领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B. 燕王喜认为,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

36、,而社稷或许也得以祭祀。C. 高渐离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听到主人家有客人击筑,能听出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D. 高渐离取出自己的筑和衣裳,穿戴整齐来到堂前,满座宾客都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把他尊为上宾。15.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2)家大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参考答案:12. C 13. A 14. B 15. (1)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乃,遗,所以,以)(2)家主人召唤高渐离,让他上

37、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家大人,使,前,一坐)(3)樊将军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事,而伤害德高望重之人的心意。(以、穷困、来归丹、长者)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要将文言实词带入原句甚至是原文的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C项“使击筑而歌”一句在原文中的意思是“请他击筑唱歌”,所以“歌”,名词活用为动词,唱歌。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太子丹”“秦”“燕王”“五年”等即可作出判断。1

38、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燕王喜认为”错,“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得以祭祀”,是代王嘉写信给燕王喜,劝说燕王喜得内容。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然后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翻译出句子的关键词,即得分点。每句的得分点为(1)乃:于是,就;遗:送给;所以:表的原因;以:因为。(2)家大人:家主人;

39、使:让;前:走上前;一坐:满座(宾客)。(3)以:在时候;穷困:走投无路、处境困窘;来归丹:来投奔我;长者:德高望重之人。参考译文: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

40、喜。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辑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伺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召唤高渐离,让他上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他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

41、,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对完全赦免他感到为难。于是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滕王元婴,贞观十三年始王,实封千户。为金州刺史,骄纵失度。在太宗丧,集官属燕饮歌舞,狎昵厮养;巡省部内,从民借狗求置,所过为害;以丸弹人,观其走避则乐;城门夜开,不复有节。高宗以书切责曰:“朕以王至

42、亲,不忍致于法,今署下上考,冀愧王心。”久之,迁洪州都督。官属妻美者,绐为妃召,逼私之。尝为典签崔简妻郑嫚骂,以履抵元婴面血流,乃免。元婴惭,历旬不视事。后坐法削户及亲事帐内之半,谪置滁州。起授寿州刺史,徙隆州,复不循法。录事参军事裴聿谏正其失,元婴摔辱之。聿入计具奏,帝迁聿六品上阶。帝尝赐诸王彩五百,以元婴及蒋王贪黩,但下书曰:“滕叔、蒋弟不须赐,给麻二车,助为钱缗。”二王大惭。武后时,进拜开府仪同三司、梁州都督。薨,赠司徒、冀州都督,陪葬献陵。子十八人,长子修琦嗣,为长乐王,馀爵公。垂拱中,六人死诏狱。神龙初,更以少子修信子涉嗣,开元中,授左骁卫将军。薨,子湛然嗣,从玄宗至蜀,擢左金吾将军

43、。(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高祖诸子)【注】下上考:唐代的对官员实行考评制度,考课成绩在中上以上的,每进一等就奖赏一季的俸禄;考课成绩为中中的,无赏无罚,俸禄不变;中下以下,每降一等就扣发一季俸禄。有下下考的,削除官职。元婴的成绩是下上考,要贬降。9.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狎昵厮养 狎昵:亲近B. 冀愧王 冀:希望C. 绐为妃召 绐:危险D. 历旬不视事 旬:十天10.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巡省部内,从民借狗求置,所过为害译文:巡行管辖的区域,向老百姓借狗打猎,所到之处,为害百姓。B. 朕以王至亲,不忍致于法,今署下上考,冀愧王心。译文:朕因为您是最亲近的人,不

44、忍心致使你陷入法网,现在设置你下上考的成绩,希望你不要再让我惭愧。C. 录事参军事裴聿谏正其失,元婴摔辱之。译文:录事参军裴聿进谏纠正李元婴的过失,李元婴揪住侮辱他。D. 但下书曰:“滕叔、蒋弟不须赐,给麻二车,助为钱缗。译文:皇帝只是写信说:“叔父滕王和弟弟蒋王不需要赏赐,给两车麻,让他们作为串钱的绳子。”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元婴担任金州刺史时,骄横放纵,不遵守法纪,为害百姓,被高宗写信责骂,并且把他的考课评为下上考。B. 李元婴和蒋王都贪污钱财,所以高宗没有赏赐他们丝织品,而是给他们麻绳,要他们拿麻绳去串贪污的钱,以此羞辱他们。C. 崔简的妻子郑氏

45、被李元婴逼近,但她勇敢抵抗,不惜抓破了自己的脸,才得以免受侮辱。李元婴自感惭愧。D. 李元婴有十八个儿子,开始由长子李修琦继嗣,改由小儿子李修信的儿子李涉继嗣,李涉在开元年间被任命为左骁卫将军。参考答案:9. C 10. B 11. C【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实词理解能力。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C项,错误。绐:应为欺骗,句意:(他)欺骗说是妃子召见。故选C。【10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

46、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加以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抓取赋分点,并一一落实。B项,“希望你不要再让我惭愧”错。“冀愧王心”,省略句,应为“冀愧(于)王心”。冀:希望;愧:使动用法,使感到惭愧。应翻译为:使你对大王的心思感到惭愧。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C项,“不惜抓破了自己的脸”错。从原文第二段中“尝为典签崔简妻郑嫚骂,以履抵元婴面血流,乃免”可以看出,是用鞋子打得李元婴面

47、部流血,而不是抓破自己的脸。故选C。【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参考译文:滕王李元婴,贞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