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温州市瑞安云周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
2、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
3、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
4、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唐代
5、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B. 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C. 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D. 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B. 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C. 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D. 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
6、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B. 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C. 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D. 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参考答案:1. A 2. C 3. B【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
7、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B项,原文中的“其中有些因素”指文人自觉努力中的有些因素,不是除“文人们自觉努力”外的“其他因素”。C项,“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说法错误,原文“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D项,以偏概全,原文中说的三次重要革新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且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选项中的“宏博气象”只是初唐四杰的诗歌革新所强调的。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
8、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意在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错误,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为证明“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
9、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需要很多因素与条件,“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只是其中之一。故选B。2.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柯倩婷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中国式灾难故事片,电影巧妙地通过亲情的离合来诠释灾难带来的痛苦,催泪的同时售卖廉价的亲情安慰剂。电影的结局,女儿埋藏了三十二年的对母亲的恨
10、,融化为忏悔的泪水。这种浪漫抒情的灾难叙事,以虚幻的和解、团圆、安顿来逃避现实与心灵的重负,无助于我们理解灾难、治愈创伤。那些忘却了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故事,就像一场覆盖了坑坑洼洼的烂路的大雪,积雪融化之后道路加倍泥泞。灾难的毁灭力量在于它不仅摧残生命、夺走我们熟悉的家园,更在于它摧毁了我们对世界的信任,拆解了生命意义得以确立的信仰。灾难带来的创痛并不因遗忘得以抚平,而是潜藏在幸存者的内心最深处。对灾难的记忆应直面这个“伤口”,只有理解灾难,才可能有勇气去面对灾难,从而治愈创伤。如果幸存者的经历不为自己所理解,或者不为聆听者所认同,就会如祥林嫂那般变得加倍恐惧与麻木。万万千千的幸存者的记忆以
11、什么方式保存,又以什么方式为后世的人所记起呢?个体的记忆一定要发生在集体的情境中,否则就等同于做梦。记忆如果要产生意义,就需要有人听到。因此,灾难记忆如果仅是幸存者的独白,会很快消失;它需要成为“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获得意义。历史事件要转化成为社会的“集体记忆”,就要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环之中。只有幸存者的记忆进入了文化,例如口述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纪念活动、文学、电影等等,它才开始进入“文化记忆”的循环,并为后辈所记起。“文化记忆”的方式越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越有可能在历史中留存,并获得丰富的意义。物证是激活记忆的最有力量的媒介。印度的英迪拉甘地纪念馆展出了她和她儿子被刺杀时的血衣;
12、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遇难者遗骨;二战期间纳粹党卫军屠杀了奥拉都尔的六百多名村民,战后法国政府保持了该村的原貌,没有进行修复,只是在村口立了一块写着“记住”的牌子。血衣、尸骨与废墟并不美丽,但真实而有力。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我们在震惊之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记忆?关于汶川地震,我的一些艺术家朋友是这样记忆的:把遇难的孩子的名字刻在孩子们喜欢玩的弹珠上;收集死难者生前的用品、照片、文字,辅以他们的生平资料,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不仅仅是死难数字中的一个。这样的记忆方式,让我想起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把二战时犹太受难者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卒年月刻在黄铜上,将城市街道的砖头翻
13、开,换上这些刻有名字的石头。没错,灾难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暂停赶路的脚步,关注脚下的“绊脚石”,倾听那些逝去灵魂的声音,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我们才不致再次摔倒,才会知道该往哪里走。16灾难记忆可以概括为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6分)17分析作者以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为例所表明的态度。(6分)18作者认为记忆灾难如何才能累积成文化财富?(6分)参考答案:16.幸存者的个人记忆,特点:存在于个体内心深处,消失快,不易传播。文化记忆,特点:以文化形式保存,可循环。集体记忆,特点:进入社会,在历史中留存。(6分。形式各1分;特点各1分)17否定电影唐山大地震,用浪漫
14、抒情的方式来忘却灾难的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文化忆方式,肯定绊脚石直面灾难带来的创痛、富有震撼力和创造性的文化记忆方式。(6分,有否定、肯定态度各1分,分析各2分,其中唐山大地震中浪漫抒情的方式1分,“忘却”或“粉饰”1分,绊脚石中“直面灾难”1分、“富有震撼力和创造性”1分,意思对即可)18. 直面创痛,理解灾难;灾难记忆要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环之中,成为社会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的方式要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人们要倾听、理解灾难,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略3. 现代文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3分) 空 巢 朱以撒 夏日过了
15、秋日来了,晚秋萧瑟,叶落纷纷,成群的鸟就离巢远行了,它们到温暖的南方,重新筑它们的巢。而留在北方的巢,随着叶片落尽而暴露无遗,北风扫过来,大雪压下来,巢日渐衰败破落,像一堆乱糟糟的垃圾。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 有一个日子,我应朋友之约到一个村子里散心。村子很大,人迹却稀疏。村头村尾,现代气派的住宅一座接着一座,可是大多房门紧闭,闻不到鲜活的人气。我感受着它的豪华,也感受着豪华中的枯寂。问及这些人哪去了,说是到大洋彼岸淘金去了。这使我想起了空巢。空巢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主人的富有。他们有意设计这一个个空巢
16、,为的是给别人看。他们在这个豪华空巢筑好之后,一阵热闹,又再度远走他乡,回到彼岸那个要寒酸得多的客居住所。他们把异乡当作了故乡,留给老家的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像蛇蜕一般,闪动着银色的光亮,只是没有生命在内。风吹过,什么响声都有,就是没有生命的吟咏。让我奇怪的是它引起了留守本土的村民的歆羡,似乎村子的形象就是这些空巢,自己在空巢面前无来由地气短,好像自己被生活大大地亏待了。其实他们日子过得也不赖,打打鱼做点小生意,一家子和和美美。但是他们满眼都是别人的空巢,算计着自己何时也能拥有一座空巢,牵引住来往行人的目光。 有一类空巢是我常会在旅行途中顺便走进的。在一些古旧的四合院,一代一代地繁衍,人丁兴旺,
17、曾在某一些日子里达到饱和,一天到晚都充溢着几代人或稚嫩或昂扬或浑厚或深沉的声响。这样的家族给人的感觉就是旺盛。人们乐于与这种人家接近,缘于这类宅院的欢笑、和睦和协调气息,让人觉得这里盛满了寻常人家生活的全部内容。十年、二十年过去,这些宅院明显萧条和空旷了,年轻人都走远了,去追求他们的梦。外边世界要比老宅广大得多,使他们的才情得以无限量地扩张。只有年关将近,他们才像候鸟般返回,使老宅重新焕发生气。只是新春来了,他们又离巢远行,继续新的里程,老宅又一度归于岑寂。越往后,他们返回的次数越少,一次又一次难以聚齐,不是少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而老宅也有不少地方颓了倾了。前尘梦影交迭,旧时月色重来。有的老宅
18、因着这些远行者的声名,贴上了名人故居的标签,引得四面八方的人来参观。但岁月的风雨已把老宅摧残成千疮百孔的空巢,在飘摇中任人指认、品评。有些人记住了,有些人以为和自己无关,看过以后也就淡忘了。时光越往后移,这类空巢越多。人们寄寓的心愿,似乎教化的一部分内容,就由空巢来承担。譬如我们会说,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 南方是游移的放纵的不安分的,这使得许多人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温馨的巢。他们的巢总在路上,是背上那个移动的壳子。没有固定居所的日子就是漂泊的日子,漂泊的日子更多一分风险和一大串未知数,匆忙仓皇,在急切中穿行。可是有些人恰恰适应这种节奏,这大致可以追溯到古人
19、游历的风尚、仗剑而行、四海为家、天当被地当床的浪漫主义情怀。现在年轻的漂泊者正在重温这一壮举。只是日子变得越发实际,其中滋味若何,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每次冬天到北方,我都要目击空巢。空巢在瑟瑟寒风中发抖,谁也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鸟类中的哪一种,更没人关注它们年复一年的变化,我只是在目击时荡起淡淡的思想上的涟漪。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 (原文有删改)14、文章第二、三、四段描写了哪几类“空巢”?分别具有什么特点?(6分) 15、文章第三段写到“名人故居”,试分析“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中“起点”的意味。(3分) 16、文章最后说“但愿来
20、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作者来年愿望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14(6分)描写了三类“空巢”。乡村空巢(或乡村现代气派的住宅)(1分),豪华气派却没有人气,是主人炫富的象征(1分);市井空巢(或古四合院)(1分),曾经兴旺,如今岑寂;(1分)南方空巢(或漂泊者的空巢)(1分),主人居无定所,四海为家(1分)。15(3分)“起点”意味着曾经寻常而温暖的“空巢”是名人走向广大世界、无限量地展示才情的出发点(1分),如今又寄寓了人们探寻名人成功足迹、获得教化的心愿(2分)。 16(4分)首尾呼应(1分),与文章开头北方鸟的空巢的破
21、败景象形成强烈反差(1分)。作者展开想像,描绘了北方空巢雏鸟欢叫、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寄寓了呼唤游子归巢、亲人团聚,向往温暖和美生活的愿望(2分)。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陈宠字昭公,沛国洨人也。曾祖父咸,成、哀间以律令为尚书。及莽篡位,三子参、丰、钦皆在位,乃悉令解官,父子相与归乡里,闭门不出入,犹用汉家祖腊。建武初,钦子躬为廷 尉左监,早卒。躬生宠,明习家业,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尚交游, 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昱高其能,转为辞曹,掌天下 狱讼。其所平决,无不厌服众心。时司徒辞讼,久者数十年
22、,事类溷错,易为轻重,不良吏得生因缘。宠为昱撰辞讼比七卷,决事科条,皆以事类相从。昱奏上之,其后公府奉以为法。 三迁,肃宗初,为尚书。是时承永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世苛俗。乃上疏。帝敬纳宠言,每事务于宽厚。其后遂诏有司,绝钻钻诸惨酷之科,解 妖恶之禁除文致之请谳五十余事定著于令是后人俗和平屡有嘉瑞 宠性周密,常称人臣之义,苦不畏慎。自在枢机,谢遣门人,拒绝知友,惟在公家而已。朝廷器之。皇后弟侍中 窦宪,荐真定令张林为尚书,帝以问宠,宠对“林虽有才能,而素行贪浊”,宪以此深恨宠。林 卒被用,而以臧污抵罪。及窦宪为大将军征匈奴,公卿以下及郡国无不遣吏子弟奉献遗者
23、,而 宠与中山相汝南张郴、东平相应顺守正不阿。后和帝闻之,擢宠为大司农,郴太仆,顺左冯翊。 永元六年,宠代郭躬为廷尉。性仁矜。及为理官,数议疑狱,常亲自为奏,每附经典,务从宽 恕,帝辄从之,济活者甚众。其深文刻敝,于此少衰。宠历二郡三卿,所在有迹,见称当时。 十六年,代徐防为司空。宠虽传法律,而兼通经书,奏议温粹,号为任职相。在位三年薨。节选自后汉书?郭陈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解妖恶之禁/除文致之请/谳五十余事定著于令/是后人俗和平/屡有嘉瑞/B. 解妖恶之禁/除文致之请谳五十余事/定著于令是/后人俗和平/屡有嘉瑞/C. 解妖恶之禁/除文致之请谳五十余
24、事/定著于令/是后人俗和平/屡有嘉瑞/D. 解妖恶之禁/除文致之请/谳五十余事定著于令是/后人俗和/平屡有嘉瑞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祖腊”祭祀的名称。祖,祭祀路神;腊,年终大祭。B. “视事”就是“就职治事”。多指官员到任开始处理政事,也可理解为办公。C. “科条”一是指法令条文、法律条文;一是指项目,科目。文中用的是第二个意思。D. “经典”古代大多认为“经”指的是四书五经,而“典”则是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12. 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陈宠勤于政务。在他任州郡小吏的时候,眼看着三府掾吏不务正业时,他却勤于政
25、事,多次进献有利于时政之言。B. 陈宠宽厚仁慈。肃宗即位之初,吏事崇尚严酷,陈宠上疏奏请处理事务应当以宽厚仁慈为本,深得皇上赞许。C. 陈宠秉公直言。皇上因任命张林担任尚书的事征询陈宠的意见,陈宠直言张林虽然有才,但向来贪污。D. 陈宠很有气节。在窦宪任大将军征讨匈奴时,他不趋炎附势,而是和张郴、应顺一起守正不阿。13. 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三子参、丰、钦皆在位,乃悉令解官,父子相与归乡里。(2)昱高其能,转为辞曹,掌天下狱讼。其所平决,无不厌服众心。参考答案:10. C 11. C 12. A 13. (1)三个儿子陈参、陈丰、陈钦都在朝为官,于是全部叫他们辞去官职
26、,父子一道回归乡里。(2)鲍昱赞许陈宠的能力,转任为辞曹,掌管天下的官司。他所判决很公平,没有不满足大家的心愿。【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解妖恶之禁,除文致之请谳五十余事,定著于令。是后人俗和平,屡有嘉瑞”,结合文本理解意思,这段话是说“解除妖恶之禁令,革除前人无罪而文饰致于法中的五十多件事,确定写在法令之上。从此以后,民俗和平,多次出现祥瑞之兆。”,然后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
27、禁”“五十余事”“令”等,再根据句子内容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是后”指从此以后、这以后,不能断开,这就排除BD两项;“定著于令”是确定写在法令之上的意思,应和前面内容断开,这就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文中用的是第二个意思”错误,根据语境“决事科条”,可知文中用的是第一个意思。故选C。【
28、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在他任州郡小吏的时候,”错,原文是“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尚交游, 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可见时间点错误,这应是他被征辟到鲍昱府以后的事。故选A。【1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
29、,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的“在位”,在朝为官;“乃”,于是;“悉”,全、全部;“相与”,一起、共同。(2)中的“高”,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高,赞许;“转”,转任;“掌”,掌管;“厌”,同“餍”,满足。【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
30、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陈宠字昭公,沛国洨县人。曾祖父陈咸,成帝、哀帝时代以律令做尚书。等到王莽篡位,这时三个儿子陈 参、陈丰、陈钦都在朝为官,于是全部叫他们辞去官职,父子一道回归乡里,关闭大门不出入,还是用汉家的 习俗在腊月举行祭礼。建武初年,陈钦儿子陈躬做廷尉左监,早死。陈躬生了陈宠,陈宠明了熟习家族的事业, 他年轻时做过州郡吏,被召到司徒鲍昱府。这时三府掾属专好交游,以不肯干事为高尚。陈宠常不以为然,独 自勤奋忙于事
31、务,多次向鲍昱陈述当时合乎时宜之事。鲍昱赞许陈宠的能力,转任为辞曹,掌管天下的官司。 他所判决很公平,没有不满足大家的心愿。当时司徒处理官司,久的拖延几十年,事情复杂,容易滋生轻重不 当的判决,不良的官吏得依附以生轻重。陈宠替鲍昱撰写辞讼比七卷,作为处理案情的各项条款,审理案 件都按照不同的类别来判决。鲍昱奏上辞讼比,从那以后公府奉之以为榜样。三次升迁,肃宗初年,做了 尚书。这时依照永平年间的旧例,吏政提倡严厉,尚书处理案件一般偏于重判,陈宠认为皇上刚即位,应改变 前代的苛刻政治。于是上疏。皇上恭敬地采纳了陈宠的建议,每件事都提倡宽厚仁慈。后来于是下诏给有司, 杜绝惨酷之刑罚,解除妖恶之禁令,
32、革除前人无罪而文饰致于法中的五十多件事,确定写在法令之上。从此以 后,民俗和平,多次出现祥瑞之兆。陈宠性周密,常称说人臣的意义,清苦但不畏惧担心。自从任职枢密机关 后,谢绝遣散门人,拒绝和知心朋友交往,只在公家罢了,朝廷十分器重他。皇后的弟弟侍中窦宪,推荐真定 令张林做尚书,皇帝拿这事问陈宠。陈宠答道:“张林虽有才能,而平日行为有贪污。”窦宪因这非常痛恨陈 宠。张林最终还是被任用了,然而却因贪污获罪。后来等到窦宪做大将军征匈奴,公卿以下及郡国没有人不派 官吏子弟馈赠财物的,而陈宠与中山相汝南张郴、东平相应顺守正道不阿谀。后来和帝听说了,提升陈宠做大 司农,张郴做太仆,应顺做左冯翊。永元六年,陈
33、宠代郭躬做廷尉。性格仁慈怜悯。后来做了审判官,多次议 论疑案,常亲自拟写奏折,常常依据经典,力求从宽处理,皇帝常听从他的建议,赖以救活的犯人很多。那些 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的案件,这时才减少许多。陈宠经历二郡三卿,所任之处都有事迹被称于当时。十六年, 代徐防作司空。陈宠虽精于解释法律,然而他又兼通经书,奏议温和纯正,号为任职相。在位三年死去。5.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帝尝晚坐承明殿,
34、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其见尊礼如此。出知应天府。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天圣四年夏,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已而果然。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其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
35、徒而后过,无敢哗者。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至与曾言,则白:“余不敢以戏也。”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合中送数轴简纸,启视之,皆它人书简后裁取者也。 (节选自宋史王曾传)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宰相寇准奇之 奇:认为奇异B、出知应天府 知:主持、掌管C、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 悦:满意
36、、高兴D、太后大怒,曾为之解 解:解释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 与操遇于赤壁B、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C、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D、余不敢以戏也 不然,籍何以至此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侧面表现王曾的才华和为政才能的一项是()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仲淹服其言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A、 B、C、 D、 12、下列
37、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咸平年间,王曾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宰相寇准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认为他是奇才。B、陕西转运使以地方特产醋来谋利并且请求朝廷在全国推行这一办法的行为,被王曾上奏废止,表现了王曾的爱民思想。C、大臣曹利用与王曾在个人感情上嫌隙,王曾对他的专横跋扈也常常加以抵制,但是关键时刻却没有落井下石,表明了他的不畏权势和胸怀坦荡。D、王曾之所以赢得朝廷内外、黎民百姓甚至外族使者的尊敬,除了他的文章才华、为政能力之外,还因为他稳重的性格和公正无私、爱民、勤俭的品质。参考答案: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2分)沛公旦日从百
38、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
39、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
40、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 ,大礼不辞小让。,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
41、、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8.对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秦王还柱而走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常以身翼蔽沛公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A不同,不同 B相同,不同C相同,相同 D不同,相同9.下列划线词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A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 B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C顾计不知所出耳 D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10.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B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C籍何以至此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
42、父也卷(非选择题 共108分)三、积累运用(分)1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5分)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5分) 参考答案:7 D8 D9 B10 C略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B.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类就一直面临着两种挑战,一是来自人类本身,一是来自大自然。C. 升考失败,小镜同学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享这无限的苦恼啊!D. 考生在考场上专心作答,而场外的老师和
43、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参考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项,否定失当。“防止”和“不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意思是为了保证发生,句意有问题。C项,搭配不当。“分享”和“苦恼”搭配不当。D项,否定失当。“无时无刻”的意思是没有时刻。常与否定词连用,“无时无刻不”指时时刻刻、随时的意思。所以把其后的“都”应改为“不”。故本题选B项。【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8.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英拉是泰国第一位女总理,她穿上高跟鞋身高超过1 70米,显得身材高挑,在泰国女性中称得上鹤立鸡群。眼看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学生沉迷在网吧里,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