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永州市大桥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宋诗尊唐抑或宗宋的争论,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范型、文学价值的观念之争。其实,唐诗与宋诗之间有着不可忽略的因袭痕迹,它们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两个连续的点。宋人在努力开辟自己的诗风时,没有可能完全绕开前代诗歌的形式与技巧而另立规则。唐诗的浸入是潜移默化、无可避免的。即便是宋诗最具特色的创新之处依旧能从唐诗中寻出蛛丝马迹来。譬如,诗歌题材、语言的通俗化趋向实际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进一步描写更加平
2、凡、琐细的日常生活,采用更多的俗字俚语,从而形成一种显著的特色。诗歌的议论化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的,到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以议论为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诗坛风尚。”以文为诗”则始自韩愈。在对唐诗典范的承传创变中,杜甫、韩愈对宋诗的启迪作用尤其重要。宋人曾说:”工于诗者,必取杜甫。”宋人正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代诗风的,宋诗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宋人的可贵之处即在于他们的高度自信与创新精神,挑战极盛,力创与唐诗并峙的另一座高峰。 宋代诗人的惨淡经营使宋诗于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都是生新的,如梅尧臣之平淡、王安石之精悍、苏轼之畅达、黄庭坚之瘦硬、
3、陈师道之朴拙、杨万里之活泼,都可看做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一般认为宋代诗坛的主要风格有两种,即平淡流畅与拗峭瘦硬。苏轼和黄庭坚是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诗学理想殊途而同归,无论是崇陶还是尊杜,一致指向的都是对平淡美的讲求,这实际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宋人还常花费机智与心思在诗中融入自己的知识学问,把诗写得十分精致深奥,把意思琢磨得十分含蓄深邃,令人读其诗如嚼橄榄,慢慢咀嚼其中深意。由此,唐诗的丰腴变成了宋诗的瘦劲,唐诗的蕴藉变成了宋诗的深刻,唐诗的通脱变成了宋诗的曲折。在宋代诗风的背后,映射着宋人深刻的思致、复杂的心境与细腻的感觉,和唐人大不一样。大抵唐
4、人的诗重在情韵,而宋诗更费功力,显得精深老成,这才是唐宋诗内在本质上的差异。 宋诗在题材内容、艺术表现、审美风格上的突破,奠定了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典范地位。宋诗的长处,不在情韵而在思理,”筋骨思理”是宋代诗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在诗歌中的集中表现。宋诗经过理性节制的情感内蕴,温和内敛,没有唐诗的热烈奔放;平淡瘦劲的艺术风格,也没有唐诗的色泽丰美。但它同样是古典诗歌美学的一大范式,对后代诗歌影响深远。金代苏学大盛,有”金源一代一坡仙”的说法。元、明、清的诗坛上尊唐与宗宋一直交错出现,甚至在一个人的诗集中存在着学唐体、效宋调的并存迹象。特别是到了清代,宋诗开始受到重视。清中叶,尊唐宗宋者各有其人,晚
5、清”同光体”盛行一时,有学者以为它是宋诗中兴的标志。宋诗对后世的影响几乎可与唐诗相颉颃,宋以后的诗歌大抵未能超出唐宋诗的风格范围。 (有删改) 1.下列对”唐宋诗”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尊唐或者宗宋的争论,实质上是二者在艺术范型、文学价值上的争论。 B.宋诗与唐诗的关系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宋诗是唐诗的延续,当然也有拓展。 C.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都是生新的,是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D.唐宋诗是双峰并峙的,没有高低之分,不过宋诗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 2.下列关于唐诗对宋诗影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诗的发展不能绕开唐诗的形式和技巧,唐诗对宋诗的影响是不可避
6、免的。 B.宋诗的所谓创新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在所有的宋诗中能找到唐诗的特征。 C.宋诗的”以议论为诗”来源于唐诗,比如杜甫、韩愈的诗中就有很多议论。 D.宋诗沿袭了唐诗的流畅等诗风,把唐诗的含蓄、深刻发展到了极致。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宋代诗人的诗歌多表现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一般使用俗字俚语,在语言的通俗化上更进一步。 B.宋诗的风格有两种,其中拗峭瘦硬的风格虽没有了唐诗的色泽丰美,但仍是古诗美学的范式之一。 C.唐宋诗的内在本质上的区别大抵在于唐诗重在情韵,而宋诗重于功力,体现了宋人深刻的思致、复杂的心境等。 D.宋以后尊唐和宗宋交错出现,到了清朝宋诗开
7、始被重视,如”同光体”被有些学者看做宋诗中兴的标志。 参考答案:1.D 2.A 3.B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黄德鸿:“学者”的意义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荣华富贵及身而止,但学术之成就,可以垂及久远,嘉惠后人梁同寅这样强调做学问的好处。此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
8、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之后,他又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对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鉴于当时国家正处于抗战的社会环境,面对着社会保障在中国真正实行非常困难的残酷现实,他认为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黄德鸿师从的卓炯老师,既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他的影响下,我对经济学比较了解,所以学校很自然安排我进行工业经济的教研工作。” 1948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我投考联合国社会福利机构,一百多名应试者中我的排名是第六,年末我就接到联合国正式的任命通知。”
9、可是,“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于是,黄德鸿放弃了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了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出版,书名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 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变幻莫测的经济风云,黄德鸿积极探索广东经济发展方向。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论文一篇篇分量十足,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80年代初
10、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广东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 黄德鸿十分重视对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企业活力的研究,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文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南中国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研究。 1985年,黄德鸿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主委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首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8年,他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1991年获“光明杯”
11、社科著作荣誉奖。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既不同于欧盟那样的区域联盟,又不同于一国之内各地区间的经济联合,以往的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不能解释这个区域现存的经济整合,必须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他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这个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扩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推行联合开发计划,实行联合研究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也有帮助。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从事高教工作70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
12、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即使年事已高,他也仍然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且漫且长,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事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骄傲自满在学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他以身作则,甘当人梯。他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又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之可以鉴照世
13、人。(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在自己的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引领下,开启了自己的学术之路;“成为一名学者”,自此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B大学时代,黄德鸿就读于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之所以选择社会学,是因为他认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这个专业符合他的志向。C黄德鸿之所以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主要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不合乎当时中国的国情,理论层面上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D由于黄德鸿的论文分量十足,显示了对中国企业管理、工业经济管理的广博学识和高深见解,所以他被邀请参与编写了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等书。E文章以黄德鸿立志
14、做一名学者开篇,按时间顺序概述了他一生的事迹。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侧重于写其人生选择,之后的侧重于写其经济方面的贡献。(2)文中的两处引用(画线句)在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两处引用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改革开放以来,黄德鸿取得了哪些“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请简要回答。(4)作者说,黄德鸿“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你从黄德鸿的学术生涯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参考答案:答案:(1)EB(2)作用:第一处引用交待了黄德鸿报考社会学的原因,体现了他求学“改造社会”的社会理想与责任感。第二处引用交待了放弃到联合国工作的机会的原因,为了建设
15、国家而选择放弃,表现了他的爱国热忱。好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语言,夫子自道,使文章更鲜活,更真实,更有说服力。(3)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途径;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和对策措施;提出了增加企业活力的五项战略措施;提出了把华南经济区域称为“沿海经济长龙”的建议。(4)要有矢志不渝的追求。“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的追求,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倾注在学术研究之中。要有报国的志向。黄德鸿立志改造社会,报效国家,甚至不惜放弃到联合国工作的机会。要理论联系实际。黄德鸿认识到舶来的理论有局限性,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要有创新精神。黄德鸿研究华南经济区域,认识到必须从新的角度研究,创造性地提
16、出了“沿海经济长龙”这一概念。做学问要先学做人。黄德鸿为人处事谦虚,治学更谦虚。他甘当人梯,主张要青出于蓝。(每点2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得满分。有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考点】传记阅读。【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2)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及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黄德鸿在自己的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引领下,开启了自己的学术之路”错误,原文说“此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
17、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可见黄德鸿只是被老师的言语感动,而非“引领”,“开启”。C“理论层面上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错,此说法太绝对。原文说“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D只是推测,于文无据原文没有相关信息。(2)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及效果,第一处“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说明黄德鸿报考社会学的原因,“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表达了他希望改造社会的理想。第二处引用,说明他有到联合国工作的机会,但由于考虑到国家的现状,希望建设国家,所以放弃了这个机会。表现了他的爱国热忱。因为是自己
18、所说,所以更真实,更有说服力。(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关注全文,找到符合要求的信息,再加以概括。第六段“80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第八段中说“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文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他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把这些信息加以概括即可。(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及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回答此题,要结合文本,搜索全文,从黄德鸿的人生经历中吸取精神营养。文章第一句话“成为一名学者
19、”,是黄德鸿一生的追求,由此我们要学习他对学术矢志不渝的追求的品质,后来,他有到联合国工作的机会,但放弃了,立志报国,这一点很值得人们佩服。第八段中写到黄德鸿创造性地提出了“沿海经济长龙”这一概念,说明他的创新意识较强。另外他的为人也令人敬佩,虚怀若谷,修养深广。注意答题时结合文本分析。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5分)有一种爱像海绵李丹崖男人独自一个人走在大街上,耷拉着脑袋,他不敢目视前方,生怕遇见熟人问他为什么没去上班。男人失业了,在街上转了几天,一直没找到新的工作。他多么需要一份工作啊!老婆三年前就下岗了,一个人在小区门口靠支一个水果摊贴补家用,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部由他来
20、供应。儿子的成绩一直在整个年级中名列前茅,更令他骄傲的是,儿子写的作文每次都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回到家里,儿子还要亲自朗读第二遍,给他和妻子听。听儿子朗读作文就成了他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他心里清楚,儿子的作文成绩这么好,除去儿子自身的天分外,还与他每月都给儿子买一本童话杂志有关,那些童话或多或少地启发了儿子的想象力,让儿子总能语出惊人。如今自己连工作也丢了,恐怕10元一本的童话杂志今后也要给儿子“断奶”了。不!绝对不能!这种想法刚一在脑海里打了个转儿,就立马被自己推翻了。自己心里再苦,也不能苦了儿子。想到这里,他咬咬牙,从报刊亭买了最新一期的童话杂志。他一路想了很久,该怎样对家人说呢?
21、没办法,只有再瞒一天了,明天继续想办法。这样想着,男人掏出了钥匙。刚刚推开家门,儿子就冲过来抱住了他,大声说:“爸,你回来了,我的作文又被当成范文朗读了,来,我读给你听!”妻子则从厨房里端着一碟菜走了出来:“赶紧洗洗手吃饭吧。”于是,一家人像往常一样温馨地吃起了晚饭。晚饭后,儿子开始给他朗读自己的作文水在爸爸的肩头“唱歌”。在这篇作文中,儿子这样写道:“我非常希望能像张明一样,有一个做送水工的父亲。每一个父亲的肩膀,都曾是儿子的战场。如今,孩子长大了,父亲扛起一桶水,像扛起孩子一样,咣当咣当的水花声,调皮地在父亲的肩头唱歌,这样的肩膀很健硕,这样的肩膀不寂寞。”儿子的作文提醒了他,他灵机一动,
22、想自己恰巧可以趁此机会做一个送水工,苦是苦了点,但是,孩子乐意,又能下得了台,岂不是一举两得吗?第二天下班,他满面笑容地扛着一桶水走进家门,儿子高兴地向他竖起大拇指,说:“爸爸真棒!”妻子也笑容可掬地拧了一下儿子的小脸说:“看,爸爸多疼你,为了满足你的愿望,把自己的工作都辞了!”儿子的眼泪直在眼圈里打转儿,他赶紧呵斥妻子:“说什么呢?看,都把孩子给弄哭了。”“爸爸,我这不是哭,我这是高兴。”儿子擦干了眼泪说。尽管男人很累,但是,男人觉得很满足,妻子和儿子没有发现一丝异常的迹象。男人从此就开始当了一名送水工,一干就是一年半。一年半后,他贷款在儿子学校附近开了一家饭馆,由于靠近学校,生意逐渐红火,
23、日子也逐渐过得殷实起来。一天清晨,饭馆刚刚开门,邮递员就送来了一个厚厚的信封。信封上写着儿子的名字,拆开一看,才知道是儿子的作文发表了。顾不上准备饭菜,他就迫不及待地看起儿子的作文来。儿子的这篇作文题为“有一种爱像海绵”。文章没看完,他的泪就挂满了双颊。儿子在作文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一年多来,我和妈妈一直为我自己那篇造假的作文感到不安,好在爸爸没有发现什么,只是每当看到爸爸被汗水浸透的背心,我就会禁不住一阵阵心酸,我一直感觉,爸爸就像一块海绵(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14、小说中的父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概述。(4分)15、儿子的作文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16、结合全
24、文内容,联系生活,谈“有一种爱像海绵”的内涵。 (5分)参考答案: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师说选段(912)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
25、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9、找出“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其皆出于此乎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C吾未见其明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非吾所谓
2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吾从而师之11、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请指出正确的一项()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12、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共8分)、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3分)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2分) 参考答案:9、A 10、C 11、B 12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以为函谷关中这样坚固,象是千里的铜墙铁壁,真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的万世不朽的
27、基业。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这跟把人刺死后说:“不是我杀人,是兵器杀人:有什么区别吗?。略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尚节亭记(节选)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
28、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yng)肿,为樛(ji)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
29、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大易,指易经。瞒,通“樠”(mn),流出的样子。此指礼记?中庸的注。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特卉木也 只,仅 B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改变 C故让国,大节也 责问 D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固执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为人之“节”看法的一组是(3分)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
30、机也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必有义焉,不可胶也ABCD1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的地方,筋脉汇合的地方;一年中的节,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而人的节,就是人生变故。B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季子、曾子等人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C文章先总说古人托物以取义言志,引出黄中立植竹为亭,名之为“尚节亭”事。再以竹喻节,以节释竹,由竹及人,赞美黄中立。最后以自然之节与人道之节类比,进一步说明持节之道。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
31、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有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或以之比德而自励。(3分) (2)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3分) (3)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传 曰 行 前 定 则 不 困 平 居 而 讲 之 他 日 处 之 裕 如 也 然 则 中 立 之 取 诸 竹 以 名 其 亭 而 又 与 吾 徒 游 岂 苟 然 哉参考答案:9C(让:辞让)10B(是写竹之有节,是谈自然界的节气,是写黄中立的淡泊之心)11A(“人的节,就是人生变故”错
32、)12(1)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并自我勉励。(“或”“比”各1分,大意1分)(2)(心境)淡泊,没有在外谋求的念头。(第二个“乎”,介词,相当于“在”或“向”,状语后置;“营”各1分,大意1分)(3)这真是有大大超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为他高兴呢?(“是”“过”各1分,大意1分)13传曰 /行 前 定 则 不 困/ 平 居 而 讲 之/ 他 日 处 之 裕 如 也/ 然 则 中 立 之 取 诸 竹 以 名 其 亭/ 而 又 与 吾 徒 游/ 岂 苟 然 哉(对两处得1分,满分为3分)参考译文: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有从中选取深义的做法,难道只为好玩罢了。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
33、,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并自我勉励,有的人拿它作为志向操守的鉴戒,并用它来警醒自己;(这样)在推进德行,建立功业上是有帮助的。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选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把它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他心境)淡泊,没有在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寒暑,遭受霜雪,枝干、叶子和青青的颜色
34、却不改变,像在关键的时候却不改变节操的君子一般。的确,内里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既然这样,拿节来说明竹子,还能拿什么来推崇竹呢? 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中立怀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依照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有大大超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为他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在易经里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再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从而戕
35、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才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因此才有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所以,辞让继任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坚持自始不变,这也是大节,子思这样做就适宜了,但曾子这样做就太过分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跟花草树木一样)就不能枝繁叶茂,反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毕士安,字仁叟,代州云中人。士安少好学,事继母祝氏以孝闻,祝氏
36、曰:“学必求良师友。”乃与如宋,又如郑,得扬璞、韩丕、刘锡为友,因为郑人。乾德四年,举进士。雍熙二年,诸王出阁,慎择僚属,士安迁左拾遗兼冀王府记室参军。太宗召谓曰:“诸子生长宫廷,未闲外事,年渐成人,必资良士赞导,使日闻忠孝之道,卿等勉之。”士安本名士元,以“元”犯王讳,遂改焉。端拱中诏王府僚属各献所著文太宗阅视累日问近臣曰其才已见矣其行孰优或以士安对上曰正协朕意宫府常从为延职者,每授任于外,必令士安戒勖。咸平初,复为翰林学士。诏选官校勘三国志,晋、唐书,或有言两晋事多鄙恶不可流行者,士安曰:“恶以戒世,善以劝后。善恶之事,春秋备载。”真宗然之,遂命刊刻。李沆卒,进士安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入谢
37、,真宗曰:“朕倚卿以辅相,岂特今日!然时方多事,求与卿同进者,其谁可?”时曰:“宰相者,必有其器,乃可居其位,臣驽朽,实不足以胜任。寇准兼资忠义,善断大事,此宰相才也。”未阅月,以本官与准同拜平章事。准为相,守正嫉恶,小人日思所以倾之。有布衣申宗古告准交通安王元杰,准惶恐,莫知所自明。士安力辩其诬,下宗古吏,具得奸罔,斩之,准乃安。景德二年,以病求免,优诏不允。遣使敦谕,不得已,复起视事。十月晨朝,至崇政殿庐,疾暴作,诏内侍以肩舆送归第,卒,年六十八。(节选自宋史毕士安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端拱中/诏王府僚属各献所著文/太宗阅视/累日问近臣曰/其才已
38、见矣/其行孰优或以士安对上曰正协朕意B. 端拱中/诏王府僚属各献所著文/太宗阅视累日问近臣曰/其才已见矣其行孰优或/以士安对上/曰正协朕意C. 端拱中诏王府僚属各献所著文太宗阅视累日/问近臣曰其才已见矣其行孰优或以士安对上曰正协朕意D. 端拱中/诏王府僚屈各献所著文太宗阅视累日问近臣曰其才已见矣其行孰优或以士安对上曰正协朕意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阁”在文中指皇子离开都城前往自己的封地做藩王。B. “犯王讳”在文中指毕士安的本名冒犯了姓王的大臣的名讳。C. “校勘”指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D.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
39、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儒家典籍之一。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毕士安从小好学。他听从继母祝氏的教诲,先后到宋地、郑地求学,并因此结识了杨璞、韩丕、刘锡等良师益友。B. 毕士安德高望重。每逢宫府中有人调到外地任职时,朝廷必定让毕士安去和外任官员谈话,告诫勉励这些官员。C. 毕士安知人识才。在朝廷急需用人之际,他向皇上举荐寇准,认为寇准具备宰相的才干,是担任宰相的合适人选。D. 毕士安仗义执言。寇准任宰相后被小人诬告,毕士安极力为寇准辩护,并将诬告寇准的安王绳之以法。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日闻忠孝之道,卿等勉之。(2)遣使敦谕,不得
40、已,复起视事。参考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使他们每天都能听到忠孝的道理,希望各位勉励他们。 (2)派遣使者劝勉晓喻,士安无可奈何,不能不如此,又回去做官。【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累日”是多日的意思,根据文意,是太宗阅览多日,所以“累日”后断句,排除选项 AD。“或”是有人的意思,做后面句子的主语,所以“或”前断句,排除选项B。故选C。翻译句子:端拱年间,太宗下诏命王府的属官各自呈献
41、自己撰写的文章。太宗阅览多日,问身边的臣子们说:“他们的才能已经展现出来了,他们的品行谁更优秀呢?”有人拿毕士安来对答。皇上说:“正符合我的心意。”【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选项“冒犯了姓王的大臣的名讳”错,“王讳”指的是“帝王讳”,对帝王的名字要避讳,应为“冒犯了帝王的名讳”。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
42、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D选项“诬告寇准的安王”错误,由“下宗古吏,具得奸罔,斩之”句可知,是把“诬告寇准的申宗古”绳之于法。故选D。【13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的赋分点:(1)日:每天。闻:听到。勉:勉
43、励,鼓励。(2)遣:派遣。敦谕:劝勉晓喻。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意思是回去做官。【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
44、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译文:毕士安,字仁叟,代州云中人。士安少时勤奋好学,事奉继母祝氏以孝顺闻名。祝氏说:“学习一定要寻求良师益友。”就到宋地(今河南商丘市),又到郑地(今河南新郑市),和杨朴、韩丕、刘锡成为朋友,于是成为郑地人。宋太祖乾德四年毕士安考中进士。太宗雍熙二年,皇子们离开都城前往自己的封地做藩王,太宗谨慎地为他们选择所属官吏,毕士安调任左拾遗兼任冀王府的记室参军。太宗下诏说:“皇子门生在宫廷中长在宫廷中,不了解外面的事情,年龄渐近成人,一定要借助贤良的人
45、辅佐引导,使他们每天都能听到忠孝的道理,希望各位勉励他们。” 士安本来的名字是士元,因为“元”字冒犯了帝王的名讳,就改成了士安。端拱年间,太宗下诏命王府的属官各自呈献自己撰写的文章。太宗阅览多日,问身边的臣子们说:“他们的才能已经展现出来了,他们的品行谁更优秀呢?”有人拿毕士安来对答。皇上说:“正符合我的心意。” 宫府中常有担任朝庭中职务的人,每次有人被授予外职时,太宗一定让士安告戒勉励他。咸平初,又担任翰林学士。皇帝下诏选拔官吏校对勘正三国志,晋代、唐代的书籍,有人说两晋时期的事多鄙陋粗俗不应流传后世,士安说 :“恶行用来警戒世人,善行用来勉励后人。关于善恶的事情,春秋一书记载的很详细。”真宗认为他说的正确,就下令刊刻(上述诸史书)。李沆去世,士安晋升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副宰相)。入宫谢恩,真宗说:“我倚仗你来辅佐,哪里只是从今日开始。但现在正有很多事,寻找一个和你一起提升到相位的人,大概谁能胜任?”毕士安回答说:“做宰相的人,一定要具备宰相的才能,才能够担当这样的职位,我才能低下,实在不能胜任。寇准兼而具备忠义,长于理断大事,这才是宰相的才能。” 不满一个月,士安以本官与寇准一同被任命为平章事寇准任宰相,坚持正义,痛恨邪恶,小人天天想怎样能推翻他有个叫申宗古的平民告发寇准勾结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