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常德市枫树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题。(25分) 人 物【罗马尼亚】扬伯耶舒有许多好奇的读者曾问我,我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我从哪里搜集到了素材,获得了灵感。我的回答简单而又干脆:主要来源于生活。我只要去大街上走几小时,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会出现了。前几天,当我带着自己的小狗散步时,我在伊科阿纳公园中碰到了这个人物。我的小狗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它很讨人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椅上,很快就坐上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她先是逗我的小狗,而后又同我聊了起来。
2、我们闲谈中涉及的问题,总的来说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例如什么气候啊,土豆生长情况啊,足球比赛啊,动物啊。她的用意在于突然地向我提出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问题:我是否幸福。“很难说清,”我红着脸说,像个害羞的少年,“我认为首先应该讨论一下。”“那还用说,”她答道,“既然您对幸福有自己的见解,请您说来听听。”“不行,”我回答说,“我并没有准备谈这个问题。另外,我甚至连幸福的基本含义都弄不清,对此我还在继续思考。”一下子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直打寒战。在这儿我是否能为我的小说找到个人物?我心里暗自盘算,让我试试。“您是否幸福呢?”我以她刚才问我的问题反问她,当然是想
3、激激她。“先生,”她说,“我非常感谢您提出的问题。每天傍晚我都到这个公园里来,我并不只是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新鲜空气打开窗户就能呼吸到。我到公园里来是因为我迫切需要同人们接触,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少有人,男的或女的,有兴趣问我是否幸福。我想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好吧,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您,我不幸福。在我的童年我曾有过幸福,那时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我脸颊上印满了他们成百上千个吻,他们说我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幸福。可随即我就发现,他们爱我只是因为我是个健康的人。当他们见我病了,就不再爱我了。”“什么病?”我怯怯地问。“噢,是一种很怪的病,几乎没人晓得这种病,我也不愿谈起它,尽管现在我已经痊愈了。不
4、过,我还是满足您的好奇心。我得的这种病的表现就是不懂得什么叫隐喻,也就是说不能按隐喻的真正意思去做。我只会照隐喻的表面意思去做。给您解释一下。”“请您说下去。”我惊奇地怔住了。“比如,妈妈对我说:你去套套你哥哥的话,看看他这头小驴都干了什么。我就试着去查找哥哥的心思,结果在家里搅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更不要提一天人家叫我去缠住某人,我竟把那人搞得心烦意乱了。最后,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的病给父母找了许多麻烦。于是他们就开始虐待我,骂我,惩罚我。为此,我小时候就从家里逃了出来,在外边流浪了很多年。我是那样的孤独,没有哪个人能理解我”她的自述颇带有书面语言的特点。正当我对这个人的兴趣正浓,急切盼望听到下文
5、时,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位警察,他很客气地对这个女人说:“您跟我来一下。”我竭力抗议,但得到的只是严厉的劝告:“您不要多管闲事!”没办法,我只好夹起小狗回家了。我向妻子十分愤慨地讲述了我的遭遇。“你知道吗?”我像野兽似的吼叫,“那个警察掠夺了我的人物!正当她要给我谈些最能征服人心的问题时,却被那混账警察给掠走了。我要控告他!”电话铃响了。我妻子接了电话。她听了一会儿,把电话挂了,然后用这样一句不能令人相信的话扑灭了我的激情:“傻瓜,快去警察局取你的钱包!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我”坚定认为,作家创作时产生的灵感、写故事所用的素材和塑造的人物
6、形象,主要来源于生活。这种认识为我在寻找人物时被偷做了铺垫。B“我”对那个中年妇女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的原因是,闲谈中涉及了十分广泛的问题。她对“我”产生兴趣的原因是我的小狗。C“我”与中年妇女谈“幸福”各有目的:“我”想找写作的素材,为自己的小说找到个人物;中年妇女要吸引我的注意力,以达到偷窃的目的。D警察听到那妇女的话后识出了她的破绽,认为她的言行不符合其身份,便把她带到了警察局。E作品的结尾颇有欧亨利的味道,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那个妇女含糊其辞地说起她的“病”,已为结局埋下了伏笔。(2)小说为何多次提到“狗”?请简要分析。(6分)(3)文中的“我”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7、6分)(4)小说写的是关于“偷窃”的故事,却不以“偷”为题,而以“人物”为题,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参考答案:(2)(6分)第一次写狗“很讨人爱”,引出了“那个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为下文故事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第二次写狗“冻得直打寒战”,我也不想回去,从侧面烘托“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推动情节发展;第三次写狗,通过我的一“夹”的细节描写,充分表达了“我”对警察把那位妇女带走的愤慨之情。(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3)(6分)(1)惯于挖掘生活,但对生活的了解是肤浅的。(2)待人诚恳,但也容易轻信别人。(3)充满自信,但也自以为是
8、,处事不冷静。(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4)(8分)探究示例一:以“人物”为题更合适。(1)“人物”是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是对小说情节的高度概括。小说讲述的就是“我”对人物的寻找探索过程,同时也是那位妇女把“我”当成她的“人物”(实际是“猎物”)的逐步捕获的过程。可以说,小说的情节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2)以“人物”为题内涵丰富,为人物形象制造出一种绝妙的讽刺效果。“我”怪警察掠走了“我”的“人物”,而警察却帮“我”追回了钱包,以“我”所标榜的来源于生活的“人物”为题,恰能很好地突出我在现实生活中的幼稚无知,进而深化了主题。(3)从读者接受角度看,以“人物”为题,更能吸引读者,表意含蓄,
9、耐人寻味,让人忍俊不禁。通过以上比较看出,“人物”做标题更好,“偷”就过于浅白平淡了。探究示例二:以“偷”为题更合适。(1)以“偷”为题能够更准确直接地概括小说要表达的真正内容,“我”设法在中年妇女那里“偷”素材,她设法在“我”这里偷钱包。小说展示的就是这样同时发生的“偷”的过程。(2)便于揭示小说要表达的这一层内涵:我们用大量心力求取的事情往往会偷走我们对其他事情的关注。(3)在读者接受的角度上,“偷”作为标题能够制造悬念,直到最后谜题揭晓,读者都能保持很强的探求欲望。通过以上比较看出,“偷”做标题更好,“人物”就显得晦涩难解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10分)曲曲折折的荷
10、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选自荷塘月色13、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分析选文中第一处划线部分的妙处。(5分) 14、这么美丽的荷塘,为什么会让作者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5分) 参考答案:13、作者
11、运用了通感这种修辞手法。(2分)这种幽雅淡远的感受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有,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运用通感这种手法,意在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3分)14、作者触景生情(2分),想超然却无法超脱,借思乡排遣内心的忧愁苦闷(3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题3分)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
12、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
13、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
14、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最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6. 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之道是指渗透这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B. 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C. 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D. 中国之道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7.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
15、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B. 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即时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C. 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D. 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8. 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A. 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B. 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C. 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D. 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参考答案: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会稽颇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吏白请召之。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伯夷之节。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视事
17、四年,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永平二年,以为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龙丘先生躬德履义履:实行。B修书记,致医药致:得到。C皆
18、令诣学受业诣:到去。D视事九年视事:官员到职工作。(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B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C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D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任延尊敬品德高尚的人。他任会稽都尉时,聘请品德高尚的士人,以师友之礼敬待他们;对具有伯夷之节的龙丘先生
19、,他不同意征召,而是用恭敬的方法感化对方主动来府任职。B任延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任九真太守时,针对当地百姓不善农耕、生活贫困的情况,他下令制造农具,指导百姓开荒种田,使百姓逐渐富裕起来。C任延正直敢言。赴武威太守任前,光武帝告诫他要好好地奉事上司,保住名誉,他却不以为然,并严词驳斥了皇帝的说法,明确拒绝了皇帝的要求。D任延敢于打恶除暴。武威将兵长史田绀的子弟门客为人凶暴,为害一方,任延到任武威太守后,逮捕了田绀,把他及部分子弟门客严惩,还平定了田绀小儿子田尚发动的暴乱。(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
20、持璧归,间至赵矣。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参考答案:(1)B (2)A(3)C(4)1.龙丘苌不久生病去世,任延亲自前去吊唁,帮助处理丧事,三天没有到官府办公 2.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或:辜负了)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回到赵国了(1)B 给他写信,送去医药致:送给 (2)A “孝子”为名词,作“慰勉”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D;“太末”为地名,省略介词“于”,是一个介词结构后置句,修饰“隐居”,其后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他每次到各县巡行,总是派人慰问孝子,并招待他们吃饭吴地有个叫龙丘苌的人,在太末隐居,王莽时期,四辅和三公连续召他做官,他都不去(3)C “并严词驳
21、斥了皇帝的说法”不正确,原文是“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只是陈述拒绝的理由,不是“严词驳斥”(4)翻译重点:1.寻:不久;临殡:亲临殡殓;朝:官府的大堂,这里引申为处理政务、办公2.诚:实在,的确;见:表被动,被;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抄小路参考译文: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县人更始元年(公元23年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年号更始,仍然称汉),任命任延为会稽都尉会稽一带有才能的人很多任延上任以后,对品行高洁之士像董子仪、严子陵等人一概聘请,并以师友之礼相待对贫困的部属,他总是分出自己的俸禄救济他们他每次到各县巡行,总是派人慰问孝子,并招待
22、他们吃饭吴地有个叫龙丘苌的人,在太末隐居,王莽时期,四辅和三公连续召他做官,他都不去掾史禀告任延,请求将他召来任延说:“ 龙丘先生具有伯夷的节操我上门洒水扫地,还担心使他受到羞辱,召见他是绝对不可以的”于是派功曹拿了礼品拜见他,给他写信,送去医药,使者一个接一个一年以后,龙丘苌才乘车到官府拜见任延,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被录用任职后任延让他暂任议曹祭酒龙丘苌不久病逝,任延亲自为他治丧,三天没有处理政务所以郡内有才能的士大夫争着到他这里任职 建武初年,皇上下诏任命他为九真郡太守九真人以打猎为业,不知道耕地种粮,老百姓经常到交趾去买粮,往往弄得穷困不足于是任延要他们造农具,教他们垦荒种地这样耕地年年增多
23、,百姓自给富足任延在九真任职了四年,后来被任命为武威太守皇帝亲自召见他,告诫他说:“好好侍奉上级,不要坏了名声”任延回答说:“我听说忠臣不谋私利,谋私利的臣子不忠诚躬行正道奉行公事,是臣子应有的操守;上下官员随声附和,并非陛下的福分您让我好好侍奉上级官员,臣不敢接受您的指示”皇帝叹息说:“您说得对”到了武威以后,当时统率军队的长史田绀是郡内的望族,他的子侄及宾客为害百姓任延将田绀拘捕,田绀父子和宾客有五六人被处死田钳的小儿子田尚于是聚集了几百放荡轻薄的人,自称将军,夜间攻打郡府任延随即发兵打败了田尚自此,他的威信大震,官吏和百姓都安定平静后来任延因擅自杀害羌人,没事先上奏朝廷,被降职为召陵令永
24、平二年,任命他为河内太守,任职九年,病逝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8分)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馀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向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
25、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译道,抵康居。康居传至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馀,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馀,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月氏遁而怨匈奴 仇恨 怨恨 B径匈奴 取道C唯王使人道送我 引路,作向导 D汉之赂遗王财物贿赂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
26、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A问欲何之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B骞因与其属亡向月氏 又欲肆其西封C唯王使人道送我 唯君图之D为发译道 臣为韩王送沛公9下列各句,全都表现张骞忠于国家不辱使命的一组是( )(2分)骞以郎应募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骞持汉节不失骞与其属亡向月氏骞曰:“唯王使人道送我。”并南山,欲从羌中归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为太中大夫A B C D10下列各句对原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张骞出使西域的任务是联合月氏,共同打击匈奴,费尽周折,最终这个目标也没能实现。B大宛为了得到汉朝的财物,对张骞提供帮助,送他上路,到达康居。C月氏被匈奴打败逃往大夏后,
27、对大夏臣服并尊大夏王为君,觉得那里土地肥沃富饶,生活安定,不想再打匈奴。D张骞先后被匈奴捉住两次,扣留多年,后值匈奴内乱,才逃回汉朝。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参考答案:7D8A9C10C11(1)汉正要从事灭胡人的事情,听说了这话,(汉武帝)就要与月氏互通使者,路上一定得经过匈奴的地方,于是招募能够出使的人。(“方”“事”“更”“能使者”各1分,整句通顺流畅1分)(2)派遣将领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韦贯之,
28、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上书举季弟纁自代,时议不以为私。转右补阙,而纁代为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改为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其籍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仕。”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
29、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魏应也,齐、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力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此非它,速于扑灭也。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终之,蔡平,镇乃服。初,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都统,又令二帅连营,则各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云。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
30、,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不涉旬,出为湖南观察使。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书召。未行,卒,年六十二,诏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贞。(据旧唐书新唐书,略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B.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C.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D.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1
3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韦贯之,名纯,因避唐宪宗李纯之讳,别人只能用字称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B. 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C. 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D. 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尚书右仆射”是皇帝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官职,“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2、( )A. 韦贯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上书推荐弟弟韦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当时人们并不认为他偏私;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致使杜从郁的官职一降再降,做了秘书丞。B. 韦贯之洞察力强,料事如神。讨伐吴元济的时候,韦贯之建议先放下镇州,全力对付淮西;不赞成设置都统的同时又令二帅连营,这些德宗都没采纳。事后证明韦贯之是正确的。C. 韦贯之刚强正派,不阿权贵。有人把他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表示愿意结识他并把他推荐给皇上。韦贯之并没在意,几年没有去拜访李实,失去了通过李实推荐而升迁的机会。D. 韦贯之为官敢言,坚守正义。皇帝宠臣张宿出使外地,宰相裴度为他请求章服,韦贯之严词坚决反对。因此事
33、得罪了做谏官的张宿,张宿后来“诬以朋党”报复韦贯之。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2)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参考答案:10. D 11. A 12. A 13. (1)(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庆贺。”(2)张宿对此怀恨在心,(韦贯之)最终还是被张宿陷害,诬陷他结朋连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吏部侍郎。【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
34、、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通”的宾语是“权幸”,排除A项、C项。“污”的对象是“朝籍”,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句意:金忠义用艺能来结交权贵宠臣,替他说情的不止一两个,韦贯之对自己所持意见更加坚定。他不久又上疏陈述金忠义不应当玷污朝廷官吏的名册,词理恳切,金忠义的官职终于被免去。故选D。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题详解
3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错误。为避唐宪宗李纯之讳,任何人包括韦贯之自己都不能用名“纯”来称呼。故选A。【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韦贯之却两次上奏,致使杜从郁的
36、官职一降再降”错误。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错,两次上奏一次是针对补阙,一次是针对左拾遗;且一降再降为秘书丞错,原文第二段是改为秘书丞。故选A。【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说者”,推荐的人,此处为(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骤”,急忙;“以”,把;“其”,代词,他;“于”,介词,引出对象;“诣”,到;“而”,连词,表承接;“明日”,又过了一天;“贺”,庆贺。(2)“衔”,怀恨、
37、嫉恨;“之”,代词,此;“卒”,最终;“为所”,表被动;“构”,罗织罪名对人陷害;“诬以朋党”(状语后置句);“罢”,被罢免;“为”,做。【点睛】参考译文:韦贯之,名纯,避宪宗名讳,以字行于世。年轻时就考中进士科。德宗末年,人有把韦贯之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举起笏板给人看他所记下来的名字,说:这是他的姓名,和我是同乡,一向就听说他很贤能,希望认识他,然后引荐给皇上。推荐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庆贺。韦贯之维诺而已,但几年中始终不肯前往,这件事之后他的官位也没有升迁。永贞年间,韦贯之才被授任为监察御史。他上书举荐小弟韦纁代替自己任监察御史,当
38、时议论这不是徇私枉法。于是转任右补阙,而韦纁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的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坚持说不可以,不久降职为左拾遗。他再次上奏说:拾遗、补阙虽然品级不同,但都是谏官。父亲任宰相,儿子任谏官,如果政事有失,做儿子的不可能去议论父亲。于是杜从郁改任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因为投机取巧进用,官做到少府监,他的儿子以门荫当上了两馆的生徒。韦贯之扣住他的册籍不下发,并说:工商之家出身的子弟,不应当做官。金忠义用艺能来结交权贵宠臣,替他说情的不止一两个,而韦贯之更是坚持己见。他不久又上疏陈述金忠义不应当玷污朝廷官吏的名册,词理恳切,金忠义的官职终于被免去。当时讨伐吴元济,韦贯之请求先放
39、下镇州,集中力量对付淮西,并且说:陛下难道不知道建中年间的事情吗?开始是蔡州急呼,而魏州响应,齐、赵一同起来,德宗征发天下兵马讨伐他们,财物用完而人力费尽,所以朱泚乘机作乱。这不是别的原因,是要迅速扑灭叛乱。如今陛下难道不能稍稍忍一下,等蔡州平定之后再讨伐镇州吗?当时皇帝已经讨伐镇州了,没有听从韦贯之的建议。最终的结果是,蔡州平定之后,镇州才屈服。开始,讨伐蔡州,让宣武韩弘做都统,皇帝又下诏叫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并兵力而进军。韦贯之以为诸将从四面讨伐叛贼,各自会迅速进攻,如今设置都统督战,又令二个节帅连营,那么他们会慎重行事,保存各自威力,攻克的日期就难以估计了。皇帝还是没有听从。后来用了
40、四年时间才攻克蔡州。一切都如韦贯之所预料的。有个叫张宿的人,很有口才,受到宪宗的宠幸,被提升为左补阙。张宿将要出使淄青,宰相裴度要替他请求章服。韦贯之说:此人已备受皇帝宠幸,为何还要再给他优厚的宠幸呢?于是这件事就停了下来。张宿因此对他怀恨在心,(韦贯之)最终还是被张宿陷害,张宿诬陷他结朋连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吏部侍郎。不到十天,又外任为湖南观察使。后来又罢为太子詹事,在东都分司任职。穆宗即位,随即下令授拜他为河南尹,召入朝廷任工部尚书,还未赴任,去世,终年六十二岁,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贞。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下列句子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碳排放过
41、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B. 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苹果,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C.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D. 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参考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结合语境时要考虑到词性、搭配、使用对象、情感色彩、语意轻重、是否重复等情况。作答时可从自己最有把
42、握的词语入手,采用排除法进行选择。A项中,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此词为褒义词,不能用来表示灾难很快来临。B项中,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多。用在此,对象错误。C项中,风姿绰约:形容女子体态柔美。梅兰芳大师在舞台上展现的就是女子的风姿。用在此处非常贴切。D项中,不寒而栗:指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此词此处使用属于望文生义。故选C。8.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省委领导在调研民营经济的市场环境问题时指出,要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造对所有市场主体 的发展大环境。在欧洲历史上,体育界、艺术界和上流社会有很深的渊源,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足球和艺术成为可以 的文化现
43、象。C罗表示,现在的球队与两年前参加欧洲杯赛的不可 。他虽然尚未完全恢复状态,但仍然会尽力帮助球队取胜。A一视同仁 同日而语 等量齐观B一视同仁 等量齐观 同日而语C等量齐观 一视同仁 同日而语D等量齐观 同日而语 一视同仁参考答案:B【考点】字义、词义辨析。【分析】本题主要辨析“一视同仁”“同日而语”和“等量齐观”三个词语的区别,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辨析这三个词语的区别,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辨析词语,选出最佳答案。【解答】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一视同仁”侧重针对亲疏不同
44、的对象,“等量齐观”侧重针对区别较大的对象;“同日而语”多用于否定句;第一题强调的是“省委领导指出同样看待所有市场主体的发展大环境”,用“一视同仁”更好;第二题强调的是“足球和艺术成为可以同等看待的文化现象”,用“等量齐观”更好;第三题强调的是“现在的球队与两年前参加欧洲杯赛的不可相提并论”,用“同日而语”更好;故选B9. 压缩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不超过50个字。民政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对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做出安排部署。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是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的重要举措。各地要重点清理整治社
45、会影响恶劣、各方反映强烈的城镇新建居民区、大型建筑物中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要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充分进行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审慎提出清理整治清单,严格按程序推进实施。参考答案:多部门联合部署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目的是规范管理、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工作程序要规范。【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然后要浏览语段,看语段一共有几句话,每一句的内容是什么,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最后按照要求概括就行了。语段一共四句话,第一句话“民政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
46、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对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做出安排部署”,主语是“多部门”,所做的事情是“联合部署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第二句话“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是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的重要举措”,这句话是针对前一句来谈这种做法的目的,即“规范管理、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第三句“各地要重点清理整治社会影响恶劣、各方反映强烈的城镇新建居民区、大型建筑物中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这是分析清理整治的对象,是对这项工作内容的具体介绍;第四句“要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充分进行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审慎提出清理整治清单,严格按程序推进实施”,这是对工作程序的要求。考生根据这些信息作答即可。10.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手机的发明者无疑是伟大的,他改变了人们通讯的最基本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