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天门市干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280240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天门市干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天门市干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天门市干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天门市干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天门市干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天门市干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811题。(共12分)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刘锡庆“现、当代散文”,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代散文”,是指由“五四”到“建国”这30年间的散文创作;“当代散文”,则是指开国后直到今天的散文创作。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义。当代散文,在“十七年”期间

2、,由于“颂”的抒情基调的确立,同时也由于写作“主体”的被置换(“自我”被“工农兵新人”所置换),散文好像是有“得”有“失”,但实际在个性和艺术表现上都呈现了严重滑坡的趋势;“新时期”在“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精神的润滑下,散文在静悄悄中“魂兮归来”,真正实现了和现代散文的精神衔接。九十年代散文,更以新的探索态势,开拓着新世纪中华散文再度复兴的前程。在散文里,“我”(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郁达夫所说“个人的发现”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

3、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我)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8下列各项中对“散文在静悄悄中魂兮归来”一句中的“魂兮归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魂”,即第二段所说的“散文的心”。B实现了和现代散

4、文的精神衔接,即“魂兮归来”。C散文的主旨复归于表现自我,展示个性。D散文创作在滑坡之后已再度繁荣。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直接促使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产生。B郁达夫认为“个人”的发现,是“五四”运动的重要成果。C现代散文开创了散文表现“自我”的崭新局面。D现代散文的特征是文中作家“个性”的增强。10下列观点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 当代散文有“得”有“失”,是由“颂”的抒情基调的确立和写作“主体”的被置换造成的。B“十七年”间的当代散文的最大收获(“得”),是“颂”的抒情基调的确立。C写作“主体”(作家)生活在社会现实之中,处身于人、事、物、景的实生活环绕之中,散文创作

5、理当反映“实生活”。D整个当代散文都是和现代散文的精神相衔接的,同时便沟通了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11下列分析和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 散文是转换了形式、改变了说法的作家的“自叙传”。、B 现代散文的产生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C 根据历史发展阶段,人们把五四以后的散文划分为现代散文和当代散文。D诗歌创作中没有表现自我,而现当代散文的创作从整体来看却强调了“有我”。参考答案:8.D (原文第三段只是提到“开拓着新世纪中华散文再度复兴的前程”,“再度繁荣”的说法不当。)9.A (第二段中“发端”“激活”二词说明“直接”不当。)10.C (A项,“实际在个性和艺术表现上都呈现了

6、严重滑坡的趋势”;B项,“颂的抒情基调的确立”不是“得”;D项,“整个”不妥,“同时便沟通了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是指五四运动。)11.D (“诗歌创作中没有表现自我”错误。)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18分) 扛着铁锨进城刘亮程对一个农村青年来说,城市就像一块未曾开垦的荒地一样充满诱惑力。当初,我正是怀着开垦一片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来到城市。我在一家报社打工。我很快便熟练地掌握了编辑业务,我发现编报跟种地没啥区别。面对报纸就像面对一块耕种多年的土地,首先想好要种些啥,而后在版面上打几道埂子。根据“行情”和不同读者的口味插花地,一小块一小块种上不同的东西。像锄草一样除掉错别字,

7、像防病虫害一样防止文章中的不良因素,像看天色一样看清当前的时态政治。如此这般,一块丰收在望的“精神食粮”便送到了千千万万的读者面前。ks5u三个月后,开始正式打工。我编辑的文学、文化版也受到读者的喜欢和认可。这次小小的成功极大地鼓励和启发了我,它使我意识到我的肩上始终扛着一把无形的铁锨,在我茫然无措,流浪汉一样沿街漂泊的那段日子,我竟忘了使用它。记得有一个晚上,我梦见自己扛一把锨背着半袋种子走在寂静的街道上,我在找一块地。人群像草一样在街上连片地荒芜着,巨石般林立的楼房挤压在土地上,我从城市的一头流浪到另一头,找不到一块可耕种的土地。最后我跑到广场,掀开厚厚的水泥板块,翻出一小块土地来,胡乱地

8、撒了些种子,便贼一样地溜了回去。醒来后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肩膀,我知道扛了多年的那把铁锨还在肩上。我庆幸自己没有彻底扔掉它。经过几个月浮躁不安的城市生活,我发现生活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原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静下来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城市不过是另一个村庄,城里发生的一切在乡下也一样地发生着,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我握过的那些粗壮黑硬的手,如今换成了细皮白嫩甚至油腻的手。每个人都用一件无形的工具在对付着生活和世界。人们从各自的角角落落涌进城市。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携带着他使用顺手的一件工具在干着完全不同的活儿。只是他自己不察觉。我的一位同乡以前是放羊的,现在一家私营公司当老板。我发现,他在用一

9、根羊鞭管理着几十号人的公司这是他唯一会使的一样家什。当他对员工下达指令、派活遣物时一扬手的姿势,活灵活现地重复着他当年挥鞭赶羊的动作。几十年前那个放羊娃一直在背后操纵着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但他不自觉。他忌讳别人谈及他的放羊历史,他想忘掉这段经历彻底变成城市人。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他后,他便再不跟我来往了。 而我呢,是扛着铁锨这件简单实用的农具在从事我的非农业的工作和业务。我的同事常说我能干,他们不知道我有一件好使的工具铁锨。铁锨是我的专用工具,它可以铲、可以挖、可以剁,万不得已时还可当武器抡、砍。但是使唤惯铁锨的人,无论身居何处,他们共同热爱的东西是:劳动。在这个城市,我看到许许多多像我一样扛

10、着铁锨的人们,他们是近几个月或近几年进入城市的农民。他们用那把无形的铁锨适应并建设了城市。在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都留下锨刃和锄头的深深印痕。一群农民,像种庄稼一样种植了高楼林立的城市。他们在自我感觉中已变成城市人,其实他们还是农民另一种形态的农民。他们没有从骨子里扔掉铁锨,我为他们感到庆幸。我也会扛着我的铁锨在城市生活下去,对一个农村青年来说,城市的确是一片荒地,你可以开着车,拿着大哥大招摇过市,我同样能扛着锨走在人群里就像走在自己的玉米地里一样,种点自己想种的东西。前不久,我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我还会把我的妻子女儿接进城市,她们不会在城市中看到秋天的丰收景象,但会从我的劳动中感受到那片饱满的金

11、黄色。上月回家,父亲问我在城里行不行,不行就回来。我说:我扛着锨呢,怕啥。12、文章第七段写了“我的一位同乡”的情况,用了什么手法?有何用意?(4分)13、文章第十段写自己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还要把妻子女儿接到城里来。写这些生活小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14、文章结尾“我说:我扛着锨呢,怕啥。”这句话意蕴深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15、文章以“扛着铁锨进城”题,你认为好,还是不好?请陈述理由。(5分)参考答案:12. (4)用了对比的手法(2)写“我的一位同乡”是为了告诉人们有一些进城的“农民”一旦有点成就就忘掉了自己的根本令人厌憎;也通过这位同乡和“我”的

12、对比说明人不能忘本表达了对忘本的批判。13.(5分)(1)内容上点明题旨保持农民的朴实勤劳的本色就能成功:用结果来衬托自己的工作成效)(2)结构上照应上文说明自己因为拥有热爱劳动的优点而在城市中获益使文章结构更完整14.(4分)(1)“我”有农民安分守己的本分所以我不怕(2)“我”有农民勤劳的特点所以我不怕(3)“我”扛着铁锨就有了一种本领所以我不怕(4)铁锨可以当武器所以我不怕(5)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品质和能力的自信15.(5分)开放式讨论,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赋分。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母亲的中药铺甘典江(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

13、,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

14、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

15、,是家门,五百年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16、。(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更能帮我发汗,助我痊愈,让我心暖。(9)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

17、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本文有删节)4. 对文章的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第三段运用细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人物娴熟的抓药技艺、细致的工作态度。B. 本文用较多的笔墨写甘

18、草,“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C. 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D. 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作者在对中药铺的回忆中表达了对母亲的真挚感情。5.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 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参考答案:4. A 5. (1)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2)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3)点明了万物皆有其性、各有各用的道理。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深化主旨。 6. 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表现“我”对中

19、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丰富文章内容。引出下文对甘草的介绍,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密、紧凑,过渡自然。【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下列分析。A项,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分析,“细描”手法错误。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故选A。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

20、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赏析。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常见表达技巧的运用;句子多重内涵的探讨;划线句子与上下文的关联。抓住“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一句,用“灵芝”设喻,体会作者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运用排比修辞,增强气势,感情表达强烈。“一根草是

21、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的用意,引发的联想或者是引用等等的用意多从内容、结构和表达上来解答。仔细阅读此段文字,在文中找到写“甘草”的文字,从与自己姓氏的关系,与自己生活经历的关系,从作者由“甘草”的甜味引发的联系等方面分析作答。理解“中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从字里行间理解作者对“中药”的情感,而作者喜欢“中药”又与“母亲”有着一定的关系。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唐颜真卿,杲卿弟也。任平原太守。禄山

22、乱,起兵讨贼,诸郡皆应。讨贼有功,迁刑部尚书,乃为卢杞所恶。德宗建中四年,值李希烈谋逆,陷汝州,至是,上问计于杞。杞对曰:“诚得儒雅重臣为陈祸福,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上以为然,遂遣真卿宣慰。至许,欲宣诏旨,希烈使养子千余环绕谩骂,拔刃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麾众令退,馆而礼之。令朱滔各遣使诣希烈,劝进,召真卿示之曰:“四王注见推,不谋而同,无所自容也。”真卿曰:“此乃四凶,何谓四王?”希烈不悦,掘坎于庭,云欲坑之。真卿怡然对希烈曰:“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哉!”希烈乃谢之。真卿后自缢,死贼中。位太师,封鲁郡公,谥文忠。选

23、自劝忍百箴注:四王:安禄山谋反时四个叛乱的王。13.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真卿讨贼有功,因为被卢杞所嫉恨而被贬为刑部尚书。B. 卢杞推崇颜真卿,力荐他去宣慰,是为嫉妒心所驱使。C. 朱滔派遣使者召见真卿,表示攻唐是迫不得已。D. 希烈谋逆叛唐,但被颜真卿的忠肝义胆所感动,不忍杀死真卿。14. 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诚得儒雅重臣为陈祸福,可不劳军旅而服。(2)上以为然,遂遣真卿宣慰。参考答案:13. B 14. (1)(如果)果真能有一位儒雅而又位尊权重的大臣去给(他们)陈述祸福(关系),那么就可以不劳累军队(军旅)就能使叛军降服。(2)皇上认为对(行),

24、就(于是)派遣真卿前去宣读(诏旨)抚慰。13. 试题分析:A项,“贬为刑部尚书”不当,对“迁”字理解为误。迁,升迁,文中指颜真卿由于“讨贼有功”升迁为“刑部尚书”。“因为被卢杞所嫉恨而被贬为”颠倒了因果关系,原文是由于颜真卿立功受赏而引起卢杞的疾恨。 C项,“朱滔派遣使者召见真卿”不当。由原文可知,朱滔等遣使送信给希烈,在颜真卿面前劝希烈攻唐。文中并没有召见颜真卿以表白自己一事。D项,“被颜真卿的忠肝义胆所感动”无中生有,由原文可知,希烈并没有被颜真卿的“忠义肝胆”所感动。14.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注意将所给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重点词语有:(1)“诚”,副词,果真,可意译为“

25、如果”;“服”,使动用法,使降服。(2)“然”,对;“慰”,抚慰。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26、达到词达句顺。附译文:唐时的颜真卿,是杲卿的弟弟。真卿任平原太守。(当时),安禄山叛乱,真卿出兵征讨叛军,各郡都响应他。(因为)讨伐叛军有功劳,升职做(担任)刑部尚书,却被卢杞忌妒。德宗建中四年时,(真卿在这任上时)碰上李希烈阴谋叛逆朝廷,攻陷了汝州,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向卢杞征求对付(李希烈谋反)的计策。卢杞对答说:“果真(如果)能有一位儒雅而又位尊权重的大臣去给(他们)陈述祸福(利害关系),那么就可以不劳累军队(军旅)就能使叛军降服。颜真卿是三朝老臣,为人忠诚正直、(性格)刚强(处事)果断,他的名望被天下人所推重,人们都信任佩服他,(他)确实是胜任这件事的人啊。”皇上认为(卢杞)说得对。于是

27、就派真卿前往宣读朝廷诏令,慰劳安抚(李希烈)。(颜真卿)到了许州,正要宣读诏旨,李希烈(暗中)指使他收养的亲兵一千多人,把颜真卿)团团围住辱骂,拔出战刀比划着逼向颜真卿,颜真卿的脸色一点儿也不改变。李希烈(假意)喝退他们,用接待使臣的礼仪接待颜真卿,让他住进(接待使臣的)馆舍。李希烈又(暗中)命令朱滔待人各派遣使者到李希烈处,鼓动李希烈自立为王,李希烈召唤颜真卿指着这些使者说:“这是四位王要推重我(让我称王),他们不约而同的这样要求,我实在是没有什么退路啊。”颜真卿说:“这是四个逞凶叛逆的人,怎能叫做四王?”李希烈听了不高兴,在厅堂上挖了一个大坑,说要活埋他。颜真卿轻松地对希烈说:“我对自己的

28、生死早已拿定主意了,你何必多此一举,我急切地希望你给我一把剑,这样难道不使你的心情更加痛快?”希烈于是向颜真卿道歉。后来,真卿自己上吊,死在叛军中。颜真卿官至太师,封鲁郡公。(死后)封号文忠。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庠,字周彦,荣州人。父梦易,登皇祜第,力成父志,言于州县不听,言于刺史,言于三司,三司以闻,还籍没者三百五十五家,蠲岁额三十万斤。尝摄兴州,改川茶运,置茶铺免役民,岁课亦办。部刺史恨其议不出己,以他事中之,镌三秩,罢归而卒。母向氏,钦圣宪肃后之姑也。庠幼颖悟,七岁能属文,俨如成人。年十三,居父丧,哀愤深切,谓弟序曰:“父以直道见挤,母抚柩誓言,期我兄弟成立赠复父官,

29、乃许归葬,相与勉之。且制科先君之遗意也,吾有志焉。”遂闭户,穷经史百家书传注之学,寻师千里,究其旨归。蚤岁上范纯仁、苏辙、张商英书,皆持中立不倚之论,吕陶、苏辙皆器重之。元祐中,吕陶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荐之,庠以宋邦杰学成未有荐者,推使先就,陶闻而益加敬。未几,当绍圣诸臣用事,遂罢制科,庠叹曰:“命也,无愧先训,以之行已足矣。”崇宁壬午岁,应能书,为首选。京师蝗,庠上书论时政得失,谓:“中外壅蔽,将生寇戎之患。”张舜民见之,叹其危言。下第径归,奉亲养志,不应举者八年。大观庚寅,行舍法于天下,州复以庠应诏。庠曰:“昔以母年五十二求侍养,不复愿仕,今母年六十,乃奉诏,岂本心乎?”时严元祐党禁,庠自

30、陈:“苏轼、苏辙、范纯仁为知己,吕陶、王吉尝荐举,黄庭坚、张舜民、王巩、任伯雨为交游,不可入举求仕,愿屏居田里。”以弟序升朝,赠父官,始克葬,葬而母卒。终丧复举八行,事下太学,大司成考定为天下第一,诏旌其门。朝廷知其不可屈,赐号“处士”。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竞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太后念其姑,尝欲官,庠以逊其弟、侄及甥,且以田均给庶兄及前母之姊。庠卒,孝宗谥曰贤节。(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六)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B. 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

31、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C. 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D. 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司是古代的三个官署,在不同的朝代所指不同,五代、北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B. 元祐是古代帝王年号,中国古代常用年号纪年。文中“崇宁”“大观”“庚寅”都是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C. 太学是汉代出现的在京师设立的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于国子监。D. 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

32、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多指那些不愿“出仕”的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庠的父亲代理兴州太守期间,因改川茶运等措施未经过刺史,遭到中伤,被削除了三等职,回家后去世。B. 王庠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机会让给了已经学成的宋邦杰,吕陶知道后更加敬重他。C. 京城遭蝗害,王庠上书论述时政得失,张舜民见到他的上书,感叹他言论正直,敢于直言。D. 州里让王庠应诏,王庠认为这不是自己的本意,又逢元祐党禁很严,不愿应举求仕。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父以直道见挤,母抚柩誓言,期我兄弟成立赠复父官,乃许归葬,相与勉之。(2)当绍圣诸臣用事,遂

33、罢制科,庠叹曰:“命也,无愧先训,以之行已足矣。”参考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父亲因正直被排挤,母亲用手按着灵柩立誓,约定我兄弟长大成人追赠恢复父亲官职的时日,才允许回来安葬,我们要互相勉励。 (2)正当绍圣众臣掌权,取消科举,王庠叹道:“这是命,无愧先父教诲,按他的要求去做就可以了。”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这句话的含义是“很快改授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天四项任命同时到达,竟然极力推辞不受。虽然身处家乡,

34、唱酬赋咏,都是爱君忧国之言”,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潼川府教授”“出身及章服”“山林”“言”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改”是指官职的变迁,其宾语应是“潼川府教授”,“潼川府”是地名,“教授”是职位,故应从“教授”后断开,排除AC两项,“一日四命”是主语,“至”意思是“到”,是谓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庚寅都是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错误,“庚寅”是干支纪年法。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

35、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言论正直,敢于直言”错误,从文中来看,第四段说“京师蝗,庠上书论时政得失,张舜民见之,叹其危言”,意思是“京城遭蝗害,王庠上书论述时政得失张舜民见到上书,感叹他言论耸人听闻”,选项曲解“危”的意思。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

36、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C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蝗灾”“张舜民”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从文中来看,选取曲解“危”的意思。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以”,因为;“见”表被动,被;“期”,约定;“成立”,古今异义,承认自立;“乃”,才;“相与”,互相。第二句中,“用事”,掌权;“罢”,取消,停

37、止;“先”,尊称死去的人,此处指“先父”;“以”,按照。参考译文:王庠字周彦,荣州人。父亲王梦易,皇祜年间进士及第,尽力完成父亲的志愿,跟州县讲不听,就跟刺史讲,跟三司讲,三司上报皇上,归还籍没的有三百五十五家,免去每年规定应交的三十万斤盐。曾代理兴州太守,改四川茶运,设茶铺免除人民的劳役,每年税收也办理齐全。部刺史恨他的建议没有经过自己,用别的事中伤他,削除三级官,罢免回家后去世。母亲向氏,是钦圣宪肃后的姑姑。王庠小时候聪明,七岁能写文章,俨然如成人。十三岁,服父丧,哀愤深切,对弟弟王序说:“父亲因正直被排挤,母亲抚柩立誓,等我兄弟成人时追赠父官,才同意回来安葬,我们要互相勉励。况且参加秩科

38、是父亲的遗愿,我有志于此。”于是闭门读书深入研究经史百家书传注的学问,寻师千里,得到真谛回来。早年给范纯仁、苏辙、张商英写信,都持中立不偏不倚的观点,吕陶、苏辙都器重他。元佑年间,吕陶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举荐他,王庠因宋邦杰学成没有推荐的人,推辞让他先接受,吕陶知道后更加敬重王庠。不久,正当绍圣众臣掌权,取消科举,王庠叹道:“这是命,无愧先父教诲,按他的要求去做了就可以了。”崇宁壬午年,参加书法测试,首先被选中。京城遭蝗害,王庠上书论述时政得失,认为:“内外蒙蔽,将发生寇戎的祸患。”张舜民见到上书,感叹他言论耸人听闻。落选直接回家,侍奉母亲、陶冶志趣,有八年不参加科举考试。大观庚寅,向天下颁布

39、上舍法,州里又让王庠应诏。王庠说:“以前因母亲五十二岁需要侍养,不再希望做官,现在母亲六十岁了,还奉诏,难道是我的本意吗?”当时元祜党禁很严,王庠自己陈述说:“苏轼、苏辙、范纯仁是知己,吕陶、王吉曾经举荐,黄庭坚、张舜民、王巩、任伯雨是往来的朋友,不能应举求仕,愿隐居家乡。”因弟弟王序上朝,追赠父亲官,才进行安葬,安葬父亲后母亲去世。服满丧期后又被推举入八行科,事情下到太学,大司成考定天下第一,下诏表彰他的家门。朝廷知道他不可屈服,赐号“处士”。很快改授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天四项任命同时到达,竟然极力推辞不受。虽然身处家乡,唱酬赋咏,都是爱君忧国之言。太后怀念她的姑姑,曾想给他官做,王

40、庠把官让给弟弟、侄子及外甥,并把田平均分给庶兄及前母之姐。王庠去世,孝宗赠谥贤节。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父仁谦,周太子宾客。居正少好学,有大志。清泰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逾年,登第。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显德六年,使沧州定民租。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宋初,迁户部侍郎。建

41、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初平湖湘,以居正知朗州。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乾德初,加兵部侍郎。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时河南府饥,逃亡者四万家,上忧之,命居正驰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开宝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佑,何以及斯。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太平兴国六年,因服丹砂遇毒,方奏事,觉疾作,遽出。至殿门外,饮水升余,堂吏掖归中书,已不能言,但指庑间储水器。左右取水至,不能饮,舆归私第卒

42、,年七十。 居正气貌瑰伟,饮酒至数斗不乱。性孝行纯,居家俭约。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 (选自宋史,有删改)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B.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C.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D.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8. 下列对文中

43、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子宾客,古代官职名,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侍从规谏等。B. 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是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凡应试者亦谓之举进士。C. 侍郎,古代官名,宋朝时在中央设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侍郎是各部的最高长官。D. 权,指暂代官职。在古文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假、摄、署等。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薛居正志向高远,才气卓越。清泰初年,薛居正参加进士考试落第,便写了一篇寓意洒脱的遣愁文来自我宽解,了解他的人都认为他有公卿宰辅的器量。B. 薛居正冷静机智,明辨是非。监军使怀疑朗州城中千余名僧人皆

44、为盗贼同党,想要将他们全部逮捕杀掉,薛居正出面求情,保全了全部僧人的性命。C. 薛居正善于治理,处事有方。皇上将要亲征太原,需征调百姓运送粮草,当时河南府闹饥荒,百姓大量逃亡,薛居正奉命招集百姓,十日便让百姓全部返回复业。D. 薛居正品端行正,深受重用。薛居正性情孝顺,行为纯正,从参与政务到担任宰相,共有十八年的时间,恩遇始终不衰。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2)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参考答案:7. D 8. C 9. B 10. (1)原来是官吏与百姓有私怨,于是诬告百姓,逮捕那个官吏来讯问他,全部服罪依法处理

45、。(2)(薛居正)担任宰相为政宽仁简易,不喜欢苛求细察,士人君子因此称赞他。【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找名词或代词,找动词,借助虚词(发语词、句末语气词、时间词等),借助句式,借助修辞(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根据上下文可知,“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大致是“汉乾祐初年,史弘肇统率侍卫亲军,威势权力震动君主,残忍放纵,没有人敢忤逆他的意愿。他的部下官吏控告老百姓违犯盐禁,依

46、照法令应当处死。”的意思。“汉乾祐初”是年号,“初”字后面断开。“史弘肇”是句子的主语,它的谓语是“领”,统帅的意思,宾语为“侍卫亲军”,因此“侍卫亲军”后面断开。“威权震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主”后面断开,“残忍自恣”后不可接宾语,其后断开。“者”字表停顿,其后断开。“法”是“当死”的状语,按照法律,因此,“法”字前面断开。故选D。【8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识记,全国卷对古代文学常识的考查十分重视,考生应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记忆,也可以结合文本检验常识的正确性。概括地说就是,要解答此题,一要靠积累,二要会推断。文中对于“侍郎”这个官职过多的暗示,难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出来。只能靠

47、平时的积累。C项,六部的最高长官是“尚书”, “侍郎”是“尚书”之副。故选C。【9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其次要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再拿选项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比较,特别是在人物的角度,事情的件数与行为的程度、时效、时间、因果等方面。常犯的错误有: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强加因果、颠倒因果、以偏概全、混淆已然未然、歪曲文意等。题干要求分析归纳不正确的一项,筛选区间遍布全文,从选项可知,它先分析了薛居正的为人,然后列举了他的行为,判断时,要注意兼顾到这两个方面。B项“薛居正出面求情”错误,原文说的是“居正以计缓其事”,薛居正用计谋延缓了这件事,捉住盗贼主帅汪端并讯问他后得知僧侣们都没有参与盗窃,千余名僧侣依靠他得以保全性命,选项B歪曲文意。故选B。【10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翻译第一个句子,考生要抓住“逮”“鞫”这两个实词的含义,“鞫”字中间有个“言”字,此字应与“言语”有关。第二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