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长沙市坝塘联校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敬”的当代价值 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当代意义。其实,在“礼”和“仁”之中还有更本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可以用“敬”来概括。 礼最早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人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中的敬是出于内心的崇拜仰慕,而畏则是害怕受到惩罚。最早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 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
2、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而且其发自内心,即出于天赋,由“敬”而发的礼活动也就合乎天理,具有道德价值了。因此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要求“敬”,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人的修养也以“敬”为内核。 孔子继承“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在论语中,“敬”出现21次,频率颇高。这些关于“敬”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发展。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了上古对“天”和“神”的敬仰态度,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思敬”。即使“敬鬼神而远之”一语,强调实践理性的重要性,也告诫人们对于鬼神要有敬畏的心态。关于政治活动,孔子也承传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故而回答鲁哀公说:“治礼,敬为大。”孔子对于“敬”的发展,在于把它扩展
3、为普通人对待事物的敬业精神。“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论语中出现的21次“敬”中,关于敬事的即有18次。而且,由“礼”中发展出来的“仁”也以“敬”为本。一般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故而许多学者着重以“仁”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仁”之中也必有“敬”的精神。没有发自内心的“敬”,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 这种“敬”的思想较之“礼”和“仁”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具有当代意义。“礼”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小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国家不过是一个家族对其他家族的统治,个
4、人只是家庭成员,而家庭主要由血缘关系构成。当代社会,已经走出了小农业文明时代,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日趋势微。而由于“仁”的观念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不同,“敬”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后更多的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敬”的外延在扩大,其抽象的内涵也一直延伸着。1下列选项中关于“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敬”最早源自我国远古时期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B“敬”以其发自内心
5、、出于天赋的特性而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修养的“内核”。C“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D“敬”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在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2下列对“仁”、“礼”、“敬”之间关系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礼”和“仁”都以“敬”为本,“敬”保障了“礼”和“仁”的发展可能。B孔子继承周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并从“礼”中发展出了“仁”。C比起“礼”和“仁”来,“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D“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二者之中都有“敬
6、”的精神内涵。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因此使“礼”由祭祀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B孔子对于“敬”的贡献,在于把它发展成为诸如敬重年老位尊者等为人行事的基本原则。C在家庭作用日趋势微、血缘关系愈加淡薄的现代社会中,“仁”的局限性越来越大。D深入认识“敬”的精神,有助于更准确地领会孔子思想中的“礼”和“仁”的内涵。参考答案:1.A(文章第二段说,“最早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但不能说“敬最早源自活动”。)2.C (“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这一说法于文无据。)3.D (A项,从文中“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
7、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一句可以看出二者不是因果关系。B项,“殷周以后更多的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和“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是“敬”的内涵发展的两个阶段,前者不是孔子“对于敬的贡献”。C项,“血缘关系愈加淡薄”“局限性越来越大”于文无据。)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回乡魂连秀据闻福水叔是操劳而死的,享年五十四岁。他殁时,四个子女和一个媳妇都带着欢愉和如释重负的笑容办理丧事!唯独两个年幼不懂事的孙儿,擎香拜祭时给香火烫着,哭了个稀里哗啦,须劳动母亲又哄又吓的才止住了哭,令丧堂上仅有的那么一点悲戚气氛也消殆了。来吊丧的亲戚朋友开
8、始议论纷纷。“那些不肖子孙,真是大逆不道。老爸过世,一滴眼泪也没流,居然还笑呢,天打雷劈呀!”“等分财产嘛,他们恨不得老爸早点咽气!”“财产?福水叔一穷二白的,哪来的财产?”“那块地呀!你懂什么!这些年经济好呀,加埔路到处在发展,以前两百元钱买到的烂泥巴,现在值二十万元咧”福水叔的遗照似浮漾着一些感慨。他是由唐山南来的。韩战爆发那年胶价好,他把新婚妻子留在乡下,随着淘金梦的浪潮涌到星洲大伯的胶园干活。后来发觉大伯只当他是廉价劳工,一气之下跑到雪兰莪开荒!真正是披荆斩棘,辟出良田,有一种“含恨立志出乡关,淘金未成誓不还”的意味。子子孙孙披麻戴孝的,排成队伍,轻步走过乡间小路,过桥,越过北山的老橡
9、树林从山溪里汲起半桶清水;复慢慢地,静悄悄地回到乡居他们脸上仍带着欢愉的微笑,像是去郊游一样悠闲!然后依照福建人的习俗,做大儿子的用毛巾蘸了清水,小心翼翼地洗涤父亲的遗体,拭抹干净,才穿上寿衣。福水叔脸上带着安详。他仿佛在临终前已彻悟了,这辈子的淘金梦是幻灭了。守在福建乡下的妻子等待的是他每年两封的家信!而守在南洋这头的他却仍然一锄一耙的开沟筑堤,保护着那三英亩的可可园,免得被黄泥浆及工业垃圾所淹没他就是这样累垮了,含恨归不了乡! 道士做法事的诵祷声嗡嗡扬扬。孝子、孝媳们仍然保持那愉快的笑容,不敢稍露一丝一毫悲伤神色。吊丧的人们还在七嘴八舌。“不是吧?福水叔要是有钱,这些年早就回唐山了,就是筹
10、不到旅费,不能衣锦还乡,跟唐山的妻子团聚唉,你们知道吗?他连做梦都希望自己死后能葬在故乡”“说来说去,都是那些不肖子孙唉,也难怪,取了个半唐番的女人,生的孩子是差了点改天没把祖宗的排位拿去烧,谢天谢地啦!”“半唐番?半唐番也是人吧?家里死了人呀,哭也不懂?太不应该了!”丧事到了尾声。子孙们站在坟前,将麻纱和孝服除下,投入熊熊焚烧着的冥纸堆里,一瞬间便化为灰飞孝子、孝媳仍带着笑意擎香朝坟头叩拜,始离去。回到乡居,大儿子带头跪拜父亲的灵位,再次焚香祷告:“爸爸,我们都依照您的吩咐,在丧事期间不敢悲伤流泪,怕真如相士所言,子孙一哭,您回头一望,灵魂便找不到回乡的路”跪在灵位前的媳妇、孙子们这才抑制不
11、住号啕大哭!悲痛的泪水似决堤般泛滥 (选自海内与海外1997年11期)18. 请简要概括福水叔的人物形象。(5分)19. 文章两次写到吊丧人的议论,请分析第一处议论对行文的作用。 (6 分)20. 文章的最后两段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分)21. 结合全文,试探究福水叔“连做梦都希望自己死后能葬在故乡”却没有回故乡的原因。(4分)参考答案:18. 福水是一个远渡南洋的“淘金者” 的悲剧形象(1分)。他有志气有理想(1分),勤劳执著(1分),传统恋家(1分),奋斗一生最终却客死他乡。(1分)19. 内容上:对福水叔子孙“笑”丧原因的猜测(1分);对子孙“不肖
12、”的议论和谴责(1分)。结构上:呼应上文子女带着“笑容办理丧事” (1分);引出福水叔在南洋的“淘金”经历(1分),并为下文“出人意料”的结尾做铺垫(1分)。20. 子媳的“笑”一直贯穿丧事的始终,结尾却抑制不住嚎啕大哭;吊丧人对子孙的贬斥与文末儿子的焚香祷告形成反差,此为“意料之外”。(2分)如果说子孙真是不肖的,就不会又哄又吓地止住孩子的哭,也不会小心翼翼的洗涤父亲的遗体,更不会不敢稍露一丝一毫悲伤神色,此为“情理之中”。(3分)21. (1)淘金梦灭,不能衣锦还乡。(2)守护南洋家业,害怕被毁。(3)南洋有家庭的羁绊,无法回乡。(4)愧对福建旧妻,无颜回乡。(一点1分)3. 阅读下面的文
13、字,完成小题。“缘木求鱼”,这是全球各大机构和财经媒体对美国此次贸易保护措施的普遍看法。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经济全球化为国际经贸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以及各国人民交往。美国自身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在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经济圈,任性地玩弄贸易保护主义,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根本行不通。而企图通过打贸易战减少逆差的做法,更是误入歧途、错上加错!挑动贸易战,美国错在因果颠倒。扭转中美贸易不平衡,最有效的办法不是限制中国出口,而是要扩大美国出口。贸易是两国企业、消费者在自愿基础上做出买卖选择的结果,放宽交易限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才是增出口、
14、减逆差的正解。当前中美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政府限制对华出口,尤其是美国高科技产品本身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却始终不愿卖给中国。人家想要的,你捂着不卖;人家不想买的,你却强买强卖,自然就会扭曲市场交易,造成国际贸易不平衡。美国研究机构报告显示,如果出口管制放宽,对华贸易逆差可减少35%左右。不放松出口管制,反而一再加强进口限制,美方的套路无异于扬汤止沸、火上浇油,只会进一步扰乱中美正常经贸合作,损害两国长远利益。挑动贸易战,美国错在罔顾事实。近些年,中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金融等领域的开放成果有目共睹。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认真履行承诺,严
15、格遵守规则,切实采取措施促进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经常项目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已下降到去年的1.7%左右,同期美国的经常项目贸易逆差占比,则一路降至2.3%。面对中国扩大开放的诚意和努力,面对中美贸易结构的持续改善,美国却搞选择性“失明”“失忆”,把国际贸易中的不平衡问题简单归罪于中国,挥舞着贸易保护的大棒,粗暴要求中国减少千亿美元贸易顺差,这完全是不讲事实、一厢情愿,办不到、达不到,已被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共同抵制。挑动贸易战,美国错在是非不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较低的储蓄率和较高的消费率,决定了美国在全球贸易上必然有逆差,且这种逆差不仅对中国有,跟世界许多国家都有。与此同时,美
16、国又必须保持比较大的贸易逆差,才能向全球输出美元,维持美元的国际支付货币地位。一边享受着世界各国贡献的廉价优质消费品,一边又在责骂别国占了便宜,这种畸形的心态和做法,早已为全球众多经济体所不齿。不问贸易失衡的对错黑白,一味迁怒中国,美国发起的这场贸易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会败得很难看。(摘自 人民日报 2018年04月06日 02 版,吴秋余美国为逆差大打出手是缘木求鱼,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全球各大机构和财经媒体一致认为美国此次玩弄的贸易保护措施是“缘木求鱼”。B. 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经济圈,只要不搞贸易保护主义,就不会误入歧途。C. 扭转中
17、美贸易不平衡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要扩大美国出口,而不是限制中国出口。D. 各国要增出口、减逆差,必须自由选择,不受交易限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敏锐眼光、理性思维,驳斥了美国企图挑动贸易战减少逆差的做法。B. 文章从中美角度,以总分议论结构,深刻批驳了美国挑动贸易战的三大错误。C. 文章在驳斥中以事实论证、反证、对比论证,指出美国挑动贸易战定会惨败。D. 文章针对问题,论述的层次分明:美国错在因果颠倒、罔顾事实、是非不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美方放松出口管制,减少进口限制,就不会扰乱中美经贸正常合
18、作,符合两国长远利益。B. 美国政府不限制特别是美国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才是扭转当前中美贸易逆差的最明智选择。C. 如果能正视并加强中美贸易结构的持续改善,不搞贸易保护,美国贸易逆差占比就一定会下降。D. 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储蓄率较低、消费率较高,决定了其在全球贸易上必然对中国和其他许多国家有逆差。参考答案:1. C 2. C 3. C【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范围扩大,“普遍看法”不等于“一致认为”。
19、选项B,“只要不搞贸易保护主义,就不会误入歧途”无中生有,导致“误入歧途”还有其他情况,不单是“搞贸易保护主义”。 选项D,“不受交易限制”扩大范围,原文是“放宽交易限制”。故选C。【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C,文中没用反证法。反证法是“间接证明法”一类,是从反方向证明的证明方法,即:肯定题设而否定结论,从而得出矛盾。文中只用了事实论证和中美对比论证。故选C。【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
20、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要认真将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进行比对分析。选项C,说法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可知:扭转中美贸易不平衡,最有效的办法不是限制中国出口,而是要扩大美国出口。故选C。【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
21、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尤袤,字延之,常州无锡人。少颖异。入太学,以词赋冠多士。绍兴十八年,擢进士第。尝为泰兴令,问民疾苦,皆曰:“邵伯镇置顿,为金使经行也,使率不受而空厉民。漕司输蒿秸,致一束数十金。二弊久莫之去。”乃力请免之。县旧有外城,屡残于寇,颓毁厉,袤即修筑。已而金翁盟,陷扬州,独泰兴以有城得全。后因事至旧治,吏民罗拜曰:“此吾父母也。”为立生祠。从臣以靖退荐,召除将作监簿。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秘书
22、丞者以袤对亟授之。先是,张栻说自阁门入西府,士论鼎沸,从臣因执奏而去者数十人,袤率三馆上书谏。后说留身密奏,于是梁克家罢相,袤与秘书少监陈骙各与郡。袤得台州,州五县,有丁无产者输二年丁税,凡万有三千家。前守赵汝愚修郡城工才什三, 属袤成之。袤按行前筑,殊自莽,亟命更筑,加高厚,数月而毕。明年大水,更筑之墉正直水冲,城赖以不没。会有毁袤者,上疑之,使人密察,民诵其善政不绝口,乃录其东湖四诗归奏。上读而叹赏,遂以文字受知。除江东淮东提举常平。江东旱,单车行部,核一路常平米,通融有无,以之振贷。朱熹知南康,讲荒政,下五等户租五斗以下悉蠲之,袤推行于诸郡,民无流殍。改江东提刑。 梁克家荐袤及郑侨以言事
23、去国,久于外,当召,上可之。召对,言:“水旱之备惟常平、义仓,愿预饬有司随市价禁科抑,则人自乐输,必易集事。”上已属疾,国事多舛,袤积忧成疾,请告,不报。疾笃乞致仕,遂卒,年七十。(选自宋史.尤袤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率不受而空厉民厉:磨炼B.城赖以不没赖:依靠C.愿预饬有司随市价禁科抑饬:告诫D.疾笃饬致仕 笃:沉重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 秘书丞者/佥以袤对/亟授之B. 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
24、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 / 以 对/ 之C. 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 / 以 对/ 之D. 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 / 以 对/ 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尤袤勇于革除弊政,深得民心。他担任泰兴县令,寻访民生,革除了两个弊政;后来他因公再到泰兴,人们尊称他为父母,立祠纪念他。B.尤袤正直敢言。张栻说进入西府,大家对此事议论纷纷,几十个人被张栻说免职,尤袤也因率领大家上书劝谏被调离朝廷到台州任职。C. 尤袤遭受诋毁,但他经受住了考验。有人诋毁尤袤
25、,引起皇上的疑心,皇上派人调查他,但百姓却对尤袤赞不绝口,打消了皇上的疑虑。D.尤袤推行善政,关心国家救灾工作。朱熹推出惠民政策,尤袤予以推行。因梁克家提议,尤袤被召回朝廷,他对皇上提出救灾工作的建议。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已而金渝盟,陷扬州,独泰兴以有城得全。(5分)(2)袤按行前筑,殊自莽,亟命更筑,加高厚,数月而毕。(5分)参考答案:4.A(厉:祸害)5.C( 原文标点为“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秘书丞者,佥以袤对,亟授之”)6.B(“ 几十个人被张栻说免职”与原文不符,原文说“侍从之臣因为坚持上
26、奏而离职的几十人”)7.(1) 不久金国人背叛盟约,攻下扬州,唯有泰兴因有外城得以保全。(得分点:渝、陷、全各1分,句意2分)(2) 尤袤巡视前面修筑的部分,太粗糙,立即命令重新修建,并加高加厚,几个月完工。(得分点:按、殊、亟、毕 各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尤袤,字延之,常州无锡人。年轻时就聪明不凡。进入太学,凭着辞赋在众多学子中名列第一。绍兴十八年,考中进士。曾经担任泰兴县令,考察百姓生活的困苦,(大家)都说:“邵伯镇设立安顿的处所,是为金国使臣 经过置办的,金国使臣一次都没有在这里停留,白白地祸害了百姓。转运使运送禾秸,致使一捆运费几十金。两个弊端很久没有除掉。”就极力请求除去这两个弊
27、端。泰兴县原来有一道外墙,多次被敌人毁坏,残破得很厉害,尤袤就修筑城墙。不久金国人背叛盟约,攻下扬州,唯有泰兴因有外城得以保全。后来尤袤因公事到原来 治理过的地方(泰兴县),官员百姓团团下拜说:“这是我们的父母。”替尤袤建了生祠。侍从官因为尤袤恭敬谦虚举荐他,征召将授予作监簿。大宗正司空缺了 一个副职,人们争着求取这个位置,陈俊卿说:“应当给不求取的人。”于是授予给尤袤。虞允文因修史的事访问三馆,询问谁是可以担任秘书丞的人,都回答尤袤,很快就任命他。在此之前,张栻说从阁门官进入枢密院(西府),朝廷人士议论纷纷,侍从之臣因为坚持上奏而离职的几十人,尤袤率领三馆人员上书劝谏。后来张栻说留下来秘密上
28、奏,于是梁克家被罢免宰相,尤袤和秘书少监陈骙各自出朝担任地方官。尤袤去台州,台州五个县,有人丁没有田地产业的交两年人丁税,一共一万三千户。前太守赵汝愚修建州城工程才完成十分之三,嘱托尤袤完成它。尤袤巡视前面修筑 的部分,太粗糙,立即命令重新修建,并加高加厚,几个月完工。第二年发大水,重新修建的城墙正对着激流冲击,州城依靠这个没有被淹没。恰好有诋毁尤袤的人,皇上疑心尤袤,派人秘密访查,百姓歌颂尤袤的政绩赞不绝口,就抄写了尤袤的东湖诗四首回来报告。皇上读了赞叹欣赏,于是凭着文才被赏识。授任江东提举常平。江东天旱,独自乘车巡视辖区内,核实一路的常平仓米数,调剂有无,用来救济借贷。朱熹担任南康知州,研
29、究救荒政策,下五等户的租税在五斗以下的全部免除,尤袤在各州推行(这个政策),百姓没有流亡饿死的。改任江东提点刑狱。梁克家举荐尤袤和郑侨因为进言国事离开朝廷,很长时间在地方 任职,应当召回朝廷,皇上同意。皇上召见尤袤,尤袤)说,水灾、旱灾的防备只有常平仓、义仓,希望预先告诫 有关部门听任(粮食)的市价,禁止摊派,就会使人人乐意自己交售,必然容易成事。”皇上已经生病,国家大事很多波折,尤袤积累忧患生病,请求休假,没有批准。病重请求退休,于是去世,享 。略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无锡有奇士,曰华豫原。乙未岁,张公抚吴,坐事逮。部使者偕制府即讯于润州,而羁公城隍庙中,甲而守之,生
30、狞如虎,非部使者令,不得擅出入。门生故吏,无敢向迩者。豫原闻难,自无锡疾驰,一昼夜逾三百里,至京口唁焉。既抵庙门,不得入。而顾见有官人来,骑而从者数人,至门,门者皆却立,官人下马入,从者皆入,豫原则闯然随之入,数折而达,张公请室门外,即又不得入。徘徊往来,所以属其门者方故万端。然卒不得入。门者曰:“客何为者?始吾以客为从官人来,故不谁何客,乃今知妄男子耳。不去且得罪,制府怒不可犯也。”豫原大笑应曰:“若乃以制府吓我耶!向令吾惴制府者,吾安得至此?且天下事不可知,往者张公尝与噶礼讼矣,部使者按事至再,无直张公者。赖天子明对,张公抚吴自如,而噶礼卒抵罪。今张公虽就逮,万一上复有旨欲全公,若等何面目
31、复见张公?”言已,索笔大书其爵里姓名,付门者达张公所,曰:“可达,达之;不可,则以此纸上制府言状,惟制府死生。”当是时,日渐西夕。既已无可奈何,则入白守者,而守者亦颇闻语色动,为言于张公。张公命之入,豫原乃入,慰劝若平生欢,良久乃去。越数日,部使者之祠报毁矣。初,部使者视学江左有声,吴中人士为祠于江阴,歌舞之。当张公之与噶礼交讼也,部使者按事至吴,吴中自士大夫下,遮马首以千万数,愿无夺张公。而部使者颇不直张公,吴中人固怒甚。及是事也,部使者与制府劾张公欺谩,罪且当诛,吴中人咸涕泣不知所为,而会豫原自京口来,具言张公就逮良苦,则益汹汹然,顾无所发怒。豫原遂言曰:“狄梁公之有祠魏州也,其子景晖弗类
32、其父,魏州人毁之,不复祠。今日之事,得复有香火耶?”于是众数千人奔部使者祠下,争撤屋瓦投之,榱栋尽折,或焚烧其余,呼声动天。明日,制府闻状,大骇,阴使人廉问主名,然竟无如何也。当是时,豫原几不免,亦以此名闻江淮间。豫原名希闵,著有广事类赋等书行世。其为人敛退,粥粥若无能者,而遇公发愤乃若此,上卒不用部使者议,而召张公,命以白衣领仓场职。曲园居士曰:所言部使者,乃张文端也,曾以兵部侍郎视江苏学政。文端亦一代名臣,而此事不能无非议也。(选自葛存虚清代名人轶事,有删节)注粥粥:柔弱无能的样子。白衣:受处分官员的身份。仓场:官方收纳粮食或其他物资的场所。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3、)(3分) A.张公抚吴,坐事逮坐:因判罪 B.上卒不用部使者议,而召张公卒:突然C.及是事也,部使者与制府劾张公欺谩 劾:弹劾D. 既已无可奈何,则入白守者白:禀告;报告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徘徊往来,所以属其门者方故万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而部使者颇不直张公,吴中人固怒甚善刀而藏之C.所言部使者,乃张文端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若乃以制府吓我耶 皆以美于徐公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公在吴中担任巡抚时因犯事被逮捕,他的门生故吏都不敢接近他,华豫原听说后很气愤,从无锡骑快马,一昼夜跑了三百
34、多里赶到了京口。B. 张公曾经与噶礼打官司,部使者张文端为查究这件事两次来到吴中,但并没有为张公主持公道,吴中的人非常愤怒,就毁掉了张文端的祠庙。C.太阳快要下山时,华豫原混进一个大官的随从队进入了城隍庙,顺利见到了张公,就像他们平素是交好的朋友一样,很久才离开。D. 张文端的祠庙被毁,华豫原不仅逃脱了责罚,还因此出了名。张文端虽为一代名臣,但在张公这件事上有失公道人心,不能不让人非议。7.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羁公城隍庙中,甲而守之,生狞如虎,非部使者令,不得擅出入。(5分) (2)客何为者?始吾以客为从官人来,故不谁何客,乃今知妄男子耳。(5分
35、) 参考答案:4B(卒:终于,最终。)5A(“所以”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判断词,是/副词,竟然。D介词,用、拿/动词,认为。)6D(A无中生有。华豫原听说后“很气愤”于文无据。B时间错位。吴中人毁掉张文端祠庙是因张公“坐事逮”,“会华豫原自京口来,具言张公就逮良苦”之后,而不是“与噶礼打官司”一事之后。,参看原文第一自然段后半段、第二自然段。C偷换慨念,华豫原见张公并不顺利。)7.(1)(他们)将张公拘禁在城隍庙中,派全副武装的兵士看守他,(这些兵士)像老虎一样凶猛狰狞,如果没有部使者的命令,(任何人)都
36、不能擅自出入。(首句主语省,补上“他们”,1分,“羁”1分,“甲”系借代手法,1分,句意通顺1分。)(2)你是干什么的?起初我以为你是跟着那大官来的,所以不问你是谁,现在才知道你是个无知妄为的男子罢了。(“何为”也可译成“是谁”,1分,“从”“妄”各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无锡有个奇人,叫华豫原。康熙乙未年间,张公担任江苏巡抚,因事犯罪被逮捕,部使者偕同制府就在润州审问张公,(他们)将张公拘禁在城隍庙中,派全副武装的兵士看守他,(这些兵士)像老虎一样凶猛狰狞,如果没有部使者的命令,(任何人)都不能擅自出入,张公的门生和他以前的部下,没有谁敢接近他。华豫原听说张公遭受了祸患,从无锡骑快马,
37、一昼夜跑了三百多里,到京口来慰问张公。华豫原到达城隍庙门口后,却不能进去。他回头看见有大官过来,骑着马跟随的人有好几个,这些人来到城隍庙门前,守门的人都退后站着。大官下马进了城隍庙,他的随从也都跟着进去,华豫原就昂着头跟随他们进了城隍庙,转了几次弯才到,华豫原来到拘禁张公的房间门外,却又进不去。华豫原在门前徘徊,用来托付守门的人的理由说了很多,办法也想了很多,但最终还是进不去。守门的人说:“你是干什么的?起初我以为你是跟着那大官来的,所以不问你是谁,现在才知道你是个无知妄为的男子罢了。不离开你将会被判罪,制府的威严不能冒犯。”华豫原大声笑着回答说:“你竟然拿制府的名头来恐吓我啊!如果我害怕制府
38、,我怎么能来到这里?况且天下的事情难以预料,以前张公曾经与噶礼打官司,部使者查究这件事两次来到吴中,却并没有为张公主持公道。幸亏天子英明圣哲,张公还是像原来那样担任江苏巡抚,而噶礼最终抵偿了他犯的罪。现在张公虽然被逮捕,万一皇上又有圣旨保全张公,你们这些人还有什么脸面再面见张公呢?”说完,华豫原要来笔墨,大大地写上自己的籍贯姓名,交给守门的人去送给张公,并对守门的人说:“能够交给张公,就交给张公;不能交给张公,你就把这张纸上呈制府,说明这里的情况,我是死是活,但凭制府裁决。”在这时,太阳渐渐落山。守门的人拿华豫原没有办法,就进去禀告看守,看守听了也很有点动容,于是替华豫原向张公传话。张公让华豫
39、原进去见面,华豫原于是进入拘禁张公的房间,他安慰劝勉张公,就像他们平素是交好的朋友一样,很久才离开。过了几天,有消息说部使者的祠庙就被毁掉了。当初,部使者在江南主管学政,颇有名气。吴中的人士就在江阴为他修建了祠庙,还唱歌跳舞庆贺这件事。当张公与噶礼打官司的时候,部使者查究案情来到吴中,吴中从士大夫到(平民百姓),成千上万的人拦住(部使者的)车马,希望他不要削夺张公的职务。但是部使者并不是很愿意为张公主持公道,吴中的百姓本来就非常气愤。等到这件事情发生,部使者和制府弹劾张公欺诳,论罪当斩。吴中的百姓都为之哭泣,不知道该怎么办,恰逢华豫原从京口返回,详细地告诉他们张公被逮捕受了很多苦,吴中的百姓就
40、越发地吵吵嚷嚷,喧闹不已,只是没有地方发泄怒气。华豫原于是对他们说:“狄仁杰在魏州有祠庙,他的儿子狄景晖却不像他父亲(廉洁奉公),魏州人就毁掉了狄仁杰的祠庙,不再修建。今天出了部使者对待张公这样的事,还能再让他的祠庙有香火吗?”于是大家数千人跑到部使者的祠庙下,争相掀夺屋上的瓦,投掷到地上,椽子栋梁全都被折断,有的人还将那剩下的东西烧掉,民众的欢呼声震天动地。第二天,制府听说了这件事,大惊,暗地里派人查访主使者,但最终没怎么样。当时,华豫原差点没逃脱,但也因此在江淮一带出了名。华豫原名希闵,著有广事类赋等书流传于世。他为人谦虚内敛,一副柔若无能的样子,可是在张公这件事情上他竟然激愤成像这个样子
41、,实在出人意料。朝廷最终没有采纳部使者的建议处死张公,反而征召张公,让他以受处分官员的身份主政仓场衙门。曲园居士说:所说的部使者,就是张文端。他曾经凭借兵部侍郎的身份主管江苏学政。张文端也是一代名臣,但他处理张公这件事不能让人没有非议。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料得父时假贳文疏,谓族子纮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悉火
42、焚之。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为始安王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朓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慰祖卖宅须四十五万,买者云:“宁有减不?”答曰:“诚异韩伯休,何容二价?”买者又曰:“君但卖四十六万,一万见与。”慰祖曰:“岂是我心乎?”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与丹阳丞刘沨素善,遥光据东府反
43、,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沨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命门者出之。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余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又令以棺亲土,不须砖,勿设灵座。(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注】韩伯休,东汉人,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所知。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B. 好学聚书至万卷
44、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C. 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D. 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汉指史记汉书,都属于纪传体史书。在经史子集中属史部,而全唐诗宋词选则属于集部。B.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 “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D. “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
45、、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为人孝顺。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奉朝请。父亲去世后他坚持不吃盐,在母亲的劝说下他改变了这种做法。B. 崔慰祖家庭殷实富裕,仗义疏财。他的父亲在梁州有很多财产,崔慰祖分给了自己的族人;别人借欠父亲的钱款,他不但不索回,还将人们的租借字据全部烧掉。C. 崔慰祖有才华,不善言辞却能服众。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的朋友曾经向崔慰祖询问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他的回答有理有据,令人折服。D. 崔慰祖在历史方面颇有研究,却著述未竟。他想对司马迁和班固的
46、历史著作再作注释,因早逝未能如愿,其海岱志也只完成了一半。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2)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参考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 萧遥光喜欢下棋,多次召崔慰祖来对弈。崔慰祖总是推辞说下得不好(或棋艺差),不是初一、十五就不来拜见。(2)(崔慰祖)年轻时和侍中江祀是交情很深的朋友,等到江祀显贵了,常来问候他,但崔慰祖不去他那里。参考译文:崔慰祖,字悦宗,是清河郡东武城人。父亲崔庆绪,永明年间担任梁州刺史。崔慰祖脱去布衣做官担任奉朝请。父亲亡故后他不再吃盐,母亲说:“你既没有兄弟,也没有 子女。遇大丧不灭孝的本性,只是不应进食美味佳肴罢了,怎能断绝吃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