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辽宁省阜新市第五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80079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阜新市第五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辽宁省阜新市第五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辽宁省阜新市第五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辽宁省阜新市第五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辽宁省阜新市第五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辽宁省阜新市第五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秤王振东“师傅,您就按我说的修,我这生意能不能赚钱全仗您修的秤了!”侯三面对修秤师傅,脸笑成了一朵花,腰弓成了一架桥。“我修秤三十多年,还从未修过这样的秤,你这不是为难我吗?”修秤师傅显得很无奈。“师傅,您如果按我说的修,我再给您加十个钱。”侯三乞求道。“好吧。”修秤师傅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答应了。侯三在赊店古镇的万成街上开了个油馍铺,生意不错,但他还嫌赚的钱少,就动起了歪脑筋:如果修一杆一斤短六钱的秤,卖一百斤油馍能多赚四斤油馍钱,自己一天至少卖二百斤油馍,就能赚

2、八斤油馍钱,一个月就是二百四十斤油馍钱,日积月累,这钱也不是个小数目。于是,他就找到了修秤师傅,乞求师傅给他修杆一斤短六钱的秤。三天后,侯三喜滋滋地取回新修的秤,瞒着妻子悄悄地试了试,果真一斤短六钱。侯三窃喜,就着猪头肉,抿了二两赊店老酒。说来也怪,侯三用了一斤短六钱的秤,非但没有吓跑食客,还引来相邻几条街上的居民来买油馍。侯三见状,生意做得越发卖劲,油馍炸得越来越好。一传十,十传百,侯三的油馍铺名声大噪,吸引了镇上三粉、竹木、骡马等市场上的许多客商来吃油馍。侯三和妻子见食客太多,就扩大了门面,又雇了三个伙计,生意越做越红火。几年下来,侯三手里攒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 也许是劳累过度的缘故,侯三

3、的妻子染上了重病,侯三虽四处寻医问药,但所到之处,大夫都说他妻子已病入膏肓,无法救治,让他尽早准备后事。妻子从大夫和丈夫的言谈举止和表情上看,猜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把侯三叫到床前,缓缓地说:“当家的,我这病恐怕是治不好了,我走后,你要好好经营咱的油馍铺。这几年,你知道咱这生意为啥恁好吗?”侯三见妻子病成这样还惦记着生意,十分感动,紧握妻子的手,愧疚就写在了脸上:“老婆,实在对不住,我原来想着你一个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说了怕你坏事,有件事就一直瞒着你。那年,咱不是修了杆秤吗?我叫修秤师傅给咱修的是一斤短六钱的秤,正是用了这杆秤,咱的生意才越做越红火的。”妻子听后,并未感到惊讶,相反倒很平

4、静。她摸摸索索地从枕边摸出一个红布包,递给侯三,“你看看这是啥?”侯三倒有点儿惊异,不知道妻子这葫芦里卖的啥药,接过红布包,感觉沉甸甸的,心说莫不是妻子藏的私房钱,这会儿有病快不中了,就拿了出来。侯三急不可待地解开布包,不禁大吃一惊,包里竟是一个新秤锤。看到丈夫愣在那儿,妻子提了提气,说道:“有件事我也一直瞒着你,那时给你说,你也听不进去。这秤锤就是你修的那杆一斤短六钱的秤锤,咱使的那杆秤,是我叫修秤师傅给咱修的一斤涨六钱的秤”“咋能这样?”侯三惊叫道。妻子一阵咳嗽,等喘匀了气,接着说:“我了解你的心性,所以当年你修了新秤后,我悄悄嘱托修秤师傅又修了一个一斤涨六钱的秤锤,为这我还给他加了二十个

5、钱。你验秤时,用的是一斤短六钱的秤锤,等你不在时,我悄悄地换上了一斤涨六钱的秤锤。这一换,就换到了现在。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正是咱家的油馍秤头儿足,人们才愿意上咱家来买油馍,生意才越做越红火的呀!”侯三惊得说不出话,好久,才抱着妻子的头,泪珠子碎在了妻子憔悴的脸上。妻子过世后,侯三把那个秤锤用新布包好,他要把它当成传家宝,世世代代传下去。(有删改)19 小说为什么以侯三央求修秤师傅按自己的要求修秤进行开头?(4分)20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21侯三的妻子虽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才出场,但她却是小说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概括侯三妻子的形象。(4分)22“其

6、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这句话的意蕴很丰富,给人以许多启迪。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6分)参考答案:19. 这既给小说设置了悬念,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较好的铺垫。20.层层设置悬念。如小说中侯三修了一杆一斤短六钱秤生意反而做得更红火,读者就急切地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尾。侯三的妻子说出了换秤的真相,令侯三吃惊,也让读者感到意外。明暗线双线结构。明线是侯三修秤生意做的红火,暗线是侯三的妻子更换秤是生意做的红火。两条线在结尾合拢,使文章结构严谨。(答出两条即可得满分)21.善良、讲诚信。当得知丈夫想用不公道的秤赚钱时,就偷偷的更换了秤。处理

7、问题有智慧、讲方法。她偷偷地更换秤,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从而避免了和丈夫发生正面冲突。精明,懂得生意经。她用一斤多六钱的秤做生意,明着是吃亏,实际上是掌握了“薄利多销”的内涵,是她的精明之处。22.示例:“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这句话是说公道自在人心,不可用欺骗的手段来蒙蔽他人。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谁好谁坏?孰优孰劣?只要经过心中这杆秤,分量就出来了。人人心里都应该有一杆秤,一杆公平秤,这杆秤不仅要公正的称量自己,也要公正的称量别人。若人人都能用好自己心中的那杆秤,这个社会将更加和谐、美好。(只要是紧扣题目表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自圆其说,即可酌情给分。)2. 阅读现代文,完成20-2

8、2题(18分)一 棵 柳 杉筱敏1一滴雨落下来,它噙住了,长久以来都没有过雨了。这是一株孤立木,在石灰岩地带,一棵柳杉。2柳杉张开细小的叶,那螺旋状闭合许久的叶,此时正螺旋状地悄然张开。雨滴旋进去,把叶充满,而后从叶尖垂下,形成水钻。3雨声疏朗,继而子弹一样密集,复仇似的,一个黄昏便将一整个秋天下完。入夜便是深冬了。树对季节最为敏感,但在这个无常的地带和无常的年份,它也不知所措。它还没来得及从对雨的渴盼中醒转。4一夜的雨。听着冷雨,听着深冬,听着旷世的荒寒。草木先前还淅淅沥沥,后来都沉默了,巢里的山雀也沉默着,石灰岩用沉默抵御着雨弹的射击。听着深重的夜空,听着自己的吮吸和吸入体内的震颤,雨浇透

9、了枝叶的伞盖,随着树身的裂纹流淌,后来便如瀑而下,脱落的干皮和新鲜的伤口都裹挟在水柱之中。它且悲且喜,哆嗦着,不敢睡,也不能睡,它直望着天空,而那里黑沉沉的,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无眠之夜总是长的,何况是深冬。天光仿佛浮起来一下,又沉下去,就像它本来不该抱有的幻想。然而活着怎么能够不抱幻想。浓黑终究还是在它的张望中浅了,山的轮廓昏蒙地现出来。它知道太阳应该在哪边出来,但太阳没有来,还是雨。山风打着响鞭,抽着雨,也抽着山间的一切。柳杉听到枝条一阵瑟缩,而后是一阵乱纷纷脆响,它看到自己纷披着白了,苍老的斑白,它知道那是凝冰。5现在落下来的不再是雨了,但也不是雪。雪是飘的,轻的,在枝头挂不住,而落

10、到它身上的东西很重,一打下来就即刻攫住它,把它变成了冰。枝条在打击之下还抖一抖,企图躲开或者把重物抖落,但那被叫做冻雨还是湿雪的重物根本是躲不开的,雨雪从四面八方打来,日里夜里不断地打来,挣扎着的枝条很快就僵硬了。它们试图僵硬着抵抗,却抵不住铺天盖地的雨雪一层一层包裹它们,涂改它们。6许多冰挂在柳杉的枝条下面长出来,如水嫩的垂柳,它们长得比春天快多了,倏忽就成缕成挂,迅速地粗壮更迅速地延长,仿佛这株孤立木凭空繁衍出一片倒挂的森林。栖在它伞盖里面的雀子逃走了,只留下巢与它结实地缠裹在一起。而它不能逃,它只有根而没有翼。它努力过,把它的籽实长成带有窄翼的果子,但籽实也没来得及逃,现在都变成长翼的冰

11、雕,与母树囚禁在一起。7日和夜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如果还是把那无可名状的重物叫做雨,区别只是昏蒙的雨和漆黑的雨,恍惚可以看见的雨和更森然的看不见的雨。空气还是会颤动的吗?柳杉已经感觉不到空气了,它完全不能呼吸。8所有的生命都停顿了。9漫山遍野只剩下了冰。冻雨敲在冰上,发出丁丁的异响,听着很繁华流丽,这竟日不绝的充斥天地的声音,不是生命的声音。10柳杉认不出自己了,它的胸径全在冰里面,严严实实成了冰柱,树冠不断地增高着增厚着,成了冰塔。它知道自己活着是要承受重量的,但从不知道是这样巨大的重量。它想放声大哭,却哭不出来,它没有发声的器官,只能在年轮里刻录自己的记忆。何况哭也不能丝毫减轻这可怕的重量,

12、何况它从不祈望上达天听。它已经放弃了,但冰雪不放弃它,它终究逃脱不了。是的,它知道生命总要经受严冬,但不知道世上竟有这般残酷的严冬。11天际线在哪里?12年关总要来的,也就是说新年总要来的。入夜之时雨雪竟然停了。一颗星在天的顶端迟疑着生成。极厚极致密的漆黑中的一个针孔,像是通往别一世界的隧洞。13天边刚一吐白,山下便炸响一片爆竹声。14柳杉看不到山下,它不知道这和往年的爆竹很两样了,这是真正的爆竹。大片毛竹承受不住冰的重量,终竟爆裂开来,从根到腰炸成丝丝片片。一片又一片的毛竹倒伏下去,相拥着,在山坡上挂下层层叠叠的冰瀑。此起彼落,新年里到处是响亮的爆竹声。15它听到石灰岩哭了。冻裂的石头毕剥啜

13、泣,裂出的细砂和冰一同移动,摩擦伤痛。16太阳升起。原来世界上还有太阳,而且还会升起。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啊,冰灾洗劫过后的世界,满目是浩茫的白,森冷的白,没有星点生命的颜色,极地般清洁,肃静。17柳杉看见自己站立的地方,有一座硕大无朋的水晶。那静物太耀眼了,太华丽了,也就是说太美了。所谓的晶莹剔透,所谓的玉树琼枝,这些只在辞藻中存在的东西,它今天都算是看见了。它历经苦难,绝不能容忍苦难演变为饰物,它抵御许久,才明白那物事是它自己。泪水落下来,每一滴泪水在它已经不认识的枝上悬成钻形,那是它的叶片原初的样子。18柳杉发出了它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嘶鸣,响声如雷暴一样,那是来自地心的雷暴,它从体内崩裂,

14、炸开。树干轰鸣着飞起来,根部尖啸着撕碎,通直的木质和那些没有被涂改过的年轮都摊开在阳光下了,面目全非的枝条带着坚硬的冰凌四散而去,一片叮叮当当的脆响,据说那是银铃之声。19它爱这片土地吗?也许,但现在它已经不知道了。20它的一截断枝飞往山下的时候,看见一只雀子,正是在它的枝上做巢的雀子。它冻在一块瓷实的冰砖里面,双翼向两边张开,在逃,却到底没能逃出去。20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分条概括柳杉生存的环境特征。(6分)2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1)极厚极致密的漆黑中的一个针孔,像是通往别一世界的隧洞。第12段(2)原来世界上还有太阳,而且还会升起。第16段(3)它历经苦难,绝不能容忍苦难

15、演变为饰物。第17段22怎样理解无翅的柳杉爆裂之后最终“飞起来”“四散而去”,而有翼的雀子却“冻在一块瓷实的冰砖里面”“没能逃出去”这样一个结尾? (6分)参考答案:20(1)生长在石灰岩地带;(2)气候严寒风雨交织;(3)没有生机。(原文说明:(1)生长在“旷世荒寒”的石灰岩地带;(2)残酷的严冬,冷雨,打着响鞭抽打着一切的山风,漫山遍野的冰,枝条结了许多冰挂,树干冻在冰中,成了冰柱;(3)迟迟升起的太阳照着的浩茫、森冷的冰原没有星点儿生命的颜色。)21(1)把漆黑天幕上出现的星光比喻成通往另一世界的针孔和隧洞,生动形象地传达了柳杉对另一世界的隐隐的向往(或:希望、渴望、追求) (2)“原来

16、”一词,表现了一种惊讶(或:意外)的语气,太阳是光明、温暖的象征,而用“还有还会”表达了作者(柳杉)先前对光明、温暖的近乎绝望;而写“太阳”的升起,则表达了柳杉(作者)绝望中希望又一点点燃起。(3) 柳杉不能容忍造成苦难的冰竟被当成华美的水晶饰品,表达了作者(柳杉)对美化苦难的做法的憎恶(憎恨、鄙视)。(或答:柳杉因冰变成了冰柱、冰塔,而完全不能呼吸,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酷冷、湿重、造成它生命困境的冰,竟因为晶莹剔透被当作华美的装饰品受到赞美,这是它难以接受的。) 22结尾运用了对比手法,写雀子和柳杉面对苦难(即寒冰)的两种态度和作为,意在告诉人们:苦难是逃避不了的,即便最终是死,也要抗

17、争。(解说成“把柳杉比作敢于斗争的知识分子和思想者,把鸟比作被旧思想统治的广大群众”,亦可得分)其它观点,言之成理,酌情给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大学的三种精神宋石南青年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

18、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

19、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

20、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尽管现状灰暗,我们依旧可以憧憬更明亮的未。也许有那么一天,中国的大学能够真正拥有独

21、立地位、学术自由和批判精神,成为“追求真理的民主机构”。到那时,大学是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

22、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思考问题。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D通识教育既要培养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的混乱和分歧。E大学里的师生都在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这就是中国大学的现状。13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大学精神就是自由、通识、德性,三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B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所有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D大学精神的建

23、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14请分别概括大学精神之自由、通识及德性的内涵。(4分)15美国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规定,工科学生要学习的人文课程占总课时的22%。请用文中的观点,对麻省理工学院这一要求的合理性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2AD B.原文“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是选择关系,而选项变成了并列关系。C.主宾倒置,原文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E.强加因果和把未然说成已然。13B不是“不重视”,原文“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14自由是指思想上的自由。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不受权力、功力、庸俗

24、的影响。通识是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能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能运用知识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德性是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15通识教育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工科学生学习人文课程,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健全地发展,能更好地适应公共生活。大学教育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自省,教会学生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人文课程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做更有价值的人,尽力追求真善美。(每一点2分,文中观点、分析事例各1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雪涛阁集

25、序袁宏道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

26、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旨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何也?”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有删略

27、)注: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鞓红鹤翎,指牡丹花中“鞓红”和“鹤翎”等品种,经过改良可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驺子:掌管车马的仆役。俳:滑稽,幽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 通:懂得B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 胜:胜任C而不敢自伸其才 伸:施展D有以平而传者 传:流传2作者说:“诗至此,抑可羞哉!”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感到羞耻的原因的一组是()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

28、一唱亿和,优人驺子,共谈雅道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A BC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行文的顺序来看,作者没有受到序言体裁的束缚,先是淋漓尽致地阐明自己的文学主张,最后才落笔于文题。B作者在文中先从正面立论,用类比的方式,以美丑的标准随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改变,来指出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C作者旗帜鲜明地批评了近代文人的各种复古做法,并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了全面否定。D文章最后,作者用创新的文学观评论江进之的诗文创作,既使前文论证得到进一步印证,又起到照应标题的作用。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

29、,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译文:_(2)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译文:_(3)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译文:_参考答案:1. B2. A3. C4(1)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来冒充高古,这就像是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或“这是像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的做法”)。(2)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意图纠正现在模拟抄袭的风气。(3)古代和现代文人,被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凡脱俗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约束和解除其中的束缚。1.“胜”在此句语境中应解释为“胜过”或“超过”。2.是说明文章“不能不古而今”的原因;是对

30、进之文章内容的陈述,没有批评的意思;是对进之诗歌成就的评价,与羞耻没有关系。3.论断过于绝对,作者并没有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全面否定。如袁宏道为之作序的雪涛阁集的作者江进之,就属于近代文人中的一员,而袁宏道能给他创作的诗文集作序,就表明袁宏道并没有全面否定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4.(1)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来冒充高古,这就像是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或“这是像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的做法”)。(2)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意图纠正现在模拟抄袭的风气。(3)古代和现代文人,被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凡脱俗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约束和解除其中

31、的束缚。参考译文:文章不能不发生由古代到当代的变化,是时代发展使它这样的。它的美好或丑恶的品质的形成,不是由于追随少数人的眼光,而是由于追随时势的变化。所以即使没有情感的花草树木也要有所变异,牡丹花中的鞓红和鹤翎等品种,就不能不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只有认清时势的人,才能像防止河堤溃毁那样防止文章衰败,从而懂得文章变化的规律。古代有古代的时势,当代有当代的时势,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来冒充高古,这就像是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近代的文人,开始提倡用复古的理论来超过前人。复古是对的,但是他们已经到了把抄袭当做复古的地步,模拟前人字句,追求与古人勉强相合,放弃眼前景物不写,

32、而去拾取前人陈腐失真的文辞。有才能的人被旧的体式所屈服,不敢施展自己的才能;没有才能的人也可以拾取一二句不切实际的话语,拼凑成诗。聪明人受这种习气的牵制,愚笨的人喜欢这种容易的做法,一人提倡亿万人响应,连优伶和侍从这样的俗人,也一起谈论风雅的志趣。唉,诗歌创作到了这种地步,就使人感到羞耻啊!那么从诗歌创作到散文创作所产生的弊病,大概可以看出来了。我和进之自从在吴县交往以来,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意图纠正现在模拟抄袭的风气。进之才能突出见识高远,信笔所写信口所说,都形成一定的规则,他所说的都是现在人不能说的和不敢说的。有人说:“进之的散文高超脱俗清爽明朗,语言切实音节悠长,在这方面他无疑属

33、于当代有才能的人。他的诗极力创新和变化,所写事物都能完全地表达出它们的情状,但是其中有时有一两句话接近于平易、俚俗和滑稽,是什么原因呢?”我说:“这是进之纠正不良习气的作品,他认为不这样不足以纠正浮浅的弊病,并且开阔当时人的眼界。”不过在古代也有这样的诗句,有因为平易而流传的,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俚俗而流传的,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滑稽而流传的,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就是这样的。古代和现代文人,被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凡脱俗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约束和解除其中的束缚。要不是这样,古代有才能的人有什么不能写的,为什么要选择

34、一二句浅显的话语,不能自行割舍,以至于招来世人的讥笑呢?拿这种观点来看进之的诗,他无疑是诗的大家了。此集中诗歌若干卷,散文若干卷,此集编成,进之自己起名为雪涛阁集,石公袁子为此集作序。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秋八月辛卯,帝崩于露寝,终年五十五。武帝受禅,追尊号曰文皇帝,庙称太祖。文皇帝讳昭,景帝之母弟也。值魏明奢侈之后,帝蠲除苛碎,不夺农时,百姓大悦。景帝崩,天子命帝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帝用嘏及锺会策,自帅军而还。至洛阳,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剑履上殿,固辞不受。甘露二年,镇东大将军诸葛诞以淮南作乱,议者请速伐之。秋七月,奉天子及皇太后东征。

35、吴使文钦等三万余人来救诞,诸将逆击,不能御。因命合围,分遣羸疾就谷淮北,廪军士大豆,人三升,钦闻之,果喜。帝愈羸形以示之,多纵反间,扬言吴救方至。诞等益宽恣食,俄而城中乏粮。石苞、王基并请攻之,帝曰:“今三叛相聚于孤城之中,天其或者将使同戮。吾当以长策縻之,但坚守三面。若贼陆道而来,军粮必少,吾以游兵轻骑绝其转输,可不战而破外贼。外贼破,钦等必成擒矣。”三年春正月壬寅,诞、钦等出攻长围,诸军逆击,走之。初,诞、钦内不相协,及至穷蹙,转相疑贰。会钦计事与诞忤,诞手刃杀钦。钦子鸯攻诞,不克,踰城降。帝谓诸将曰:“可攻矣!”二月乙酉,攻而拔之,斩诞,夷三族。吴将唐咨等帅其属皆降。或言吴兵必不为用,请

36、坑之。帝曰:“就令亡还,适见中国之弘耳。”于是徙之三河。景元元年夏四月,天子既以帝三世宰辅,政非己出,情不能安,又虑废辱,将临轩召百僚而行放黜。事泄,帅左右攻相府,称有所讨,敢有动者族诛。相府兵将止不敢战,贾充叱诸将曰:“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太子舍人成济抽戈犯跸,天子崩于车中。帝召百僚谋其故,于是归罪成济而斩之。立燕王宇之子常道乡公璜为帝。咸熙二年五月,天子命帝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乐舞八佾,位在燕王上。(节选自晋书帝纪第二文帝司马昭)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诸将逆击 逆:预先。B. 诞等益宽恣食 恣:放纵,肆意。C. 吾当以长策縻之 縻:牵制。D. 及

37、至穷蹙 穷:处于困境。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壬寅,此处为干支纪日。干支还可纪年、纪时。“壬寅”前为辛丑,后为癸卯。B. 中国,即中原地区。古代称长江流域的中原地区为中国,以别于四方蛮夷地区。C. 宰辅,辅佐帝王执政的大臣,一般指宰相。魏时司马家族掌权,连续三代为相。D. 八佾,古代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使用的乐舞。佾是乐舞的行列,八佾为八行八列。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司马昭善于把握机会。景帝去世时,他不昕天子命令,自己率军返回洛阳,得以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掌握了朝中大权。B. 司马昭智慧过人。诸葛诞叛乱时,他制造自己

38、兵力虚弱的假象,断绝诸葛诞的粮草供应,一直等到敌方阵营内乱时才发起反攻。C. 司马昭善良而仁慈。他拒绝坑杀吴国降卒而主张将他们迁徙到三河,认为即使他们不肯效力而逃回去,也显示了国家的大度。D. 司马昭颇有心计,善于掩饰。景帝去世时,他手握重权却拒绝佩剑穿鞋上殿;诛杀天子事发生后,他与百官商议归罪于成济。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值魏明奢侈之后,帝蠲除苛碎,不夺农时,百姓大悦。(2)会钦计事与诞忤,诞手刃杀钦。钦子鸯攻诞,不克,踰城降。参考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时值魏明帝大行奢侈风之后,文帝免除苛刻繁琐之事,不强占农时,百姓十分高兴。(2)

39、恰逢文钦与诸葛诞商议事情时意见抵触,诸葛诞持刀杀了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进攻诸葛诞,未能取胜,越过城墙投降。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A项“诸将逆击”的“逆”,结合动词“击”可知,迎战的意思。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B项,“长江流域”应为“黄河流域”。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善良而仁慈”不恰当,不杀降卒主要体现的是他的大器有远见。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蠲除”译为免除,“苛碎”译为苛刻繁琐之事,“夺”译为强占,“悦”

40、译为高兴。(2)“忤”译为抵触,“克”译为取胜,“踰”译为越过。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陈思谦,字景让。少孤,警敏好学,凡名物度数、纲纪本末,考订详究,尤深于邵子皇极经世书。文宗天历初政,收揽贤能,丞相高昌王亦都护举思谦,时年四十矣。先是,关陕大饥,民多鬻田流徙,及来归,皆无地可耕。思谦言:“听民倍直赎之,使富者收兼入之利,贫者获已弃之

41、业。”从之。明年九月,拜监察御史。时有官居丧者,往往夺情起复,思谦言:“三年之丧,谓之达礼,自非金革,不可从权。”遂著于令。有诏起报严寺。思谦曰:“兵荒之余,当罢土木,以纾民力。”帝嘉之,赐缣绮旌之。元统二年六月,召为中书省员外郎,上言:“强盗但伤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杀从而加功之人与斗而杀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与私宰牛马之罪无异是视人与牛马等也,法应加重。”遂令法曹议,著为定制。至正元年,岁凶,盗贼蜂起,剽掠州邑,思谦力言于执政,当竭府库以赈贫民,分兵镇抚中夏,以防后患。庐州盗起,思谦亟命庐州路总管杭州不花领弓兵捕之,而贼已不可扑灭矣。言于宣让王帖木儿不花曰:“承平日久,民不知兵,王以帝室之胄,镇

42、抚淮甸,岂得坐视!思谦愿与王戮力殄灭。且王府属怯薛(蒙古语,宫廷侍卫)人等,数亦不少,必有能摧锋陷阵者,惟王图之。”王曰:“此吾责也,但鞍马器械未备,何能御敌?”思谦括官民马,置兵甲,不日而集,分道并进,遂禽渠贼,庐州平。既而颍寇将渡淮,又言于王曰:“颍寇东侵,亟调芍陂屯卒用之。”王曰:“非奉诏,不敢调。”思谦言:“非常之变,理宜从权;而擅发之罪,思谦坐之。”王感其言,从之。寻召入,为集贤侍讲学士,修定国律。十三年,升中丞,年近七十,上章乞身,不允,特旨进一品,授荣禄大夫。入谢,感疾,及命下,强拜受命,明日卒。元史列传七十一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年之丧,谓之达礼达:显达B

43、遂著于令著:记载C当罢土木,以纾民力纾:宽舒D惟王图之图:谋划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著为定制谁为大王为此计者B思谦力言于执政不拘于时C王以帝室之胄,镇抚淮甸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D思谦愿与王戮力殄灭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强盗但伤/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杀从/而加功之人与斗而杀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与私宰牛马之罪/无异是视人与牛马等也B强盗但伤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杀从而加功之人/与斗而杀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与私宰牛马之罪无异/是视人与牛马等也C强盗但伤/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杀从而加功之人/与

44、斗而杀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与私宰牛马之罪/无异是视人与牛马等也D强盗但伤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杀从/而加功之人与斗而杀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与私宰牛马之罪无异/是视人与牛马等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陈思谦少年时聪敏好学,对事物的名称数量及其来龙去脉都有详尽的研究,因此成年后被举荐为官,后曾参与修订国家法律。B皇帝下令修建报严寺时,陈思谦建议,兵荒之后,应停止建设,体恤民力。皇帝大加称赞,并赏赐给他许多精美的丝绸和旗帜。C“庐州”:古九州之一。“古九州”是中国古代的地理称谓,古代将中国分为九个不同的州,包括冀州、兖州、青州、益州等。D“乞身”:因为古人认为做

45、官是委身事君,所以古代官员依此作为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也称之为乞骸骨、请老、乞老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听民倍直赎之,使富者收兼入之利,贫者获已弃之业。(2)此吾责也,但鞍马器械未备,何能御敌?(3)非常之变,理宜从权;而擅发之罪,思谦坐之。参考答案:9A10C11B12D 13(1)听凭百姓以一倍的价钱赎回卖出的土地,使富人收获两倍的利益,穷人获得已抛弃的产业。(注意“听”“倍直”“兼入”等词语的翻译)(2)这是我的职责,但鞍马兵器军械未准备齐全,怎么能够抵御敌人?(注意重要词语的翻译及句式特点)(3)(遇到)不寻常的变故,理应采用变通手段;擅自调兵的罪名,由我承担。

46、(注意“非常”“权”“擅”“坐”等词语的翻译)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A项“三年之丧,谓之达礼”的“达”,结合后面内容“不可改变”“令”等可知,三年之丧,叫做通行的礼节。应该译为通行的。点睛: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如本题A项“显达”明显不符合语境。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C项介词,凭借的身份。A项“著为定制”的“为”,动词,成为;“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B项介词,向;介词,表被动。D项介词,和,同;连词,和,与。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需要注意连词“而”,“与”是和的意思。句意:强盗中只要伤了当事人的,都被判为死罪,但是那些跟随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