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剑桥第三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失败英雄”梁从诫汪永晨梁从诫先生领导创建了国内首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自1993年成立以来,“自然之友”开展了许许多多环保方面的重大行动。我曾亲耳听过梁先生的这句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也都是屡败屡战。当时,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注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我曾拉梁先生和我一起去过我的环保启蒙地江苏省睢宁县大余小学。这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学校开展爱鸟活动的一所农村小学。那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用绘
2、画、唱歌、跳舞等形式,在田间河边开展课外活动,表达人类对小鸟的热爱。那次,年近70岁的梁先生在小学参加农村孩子的爱鸟活动,那活泼劲儿和孩子们不分高低。至今我脑子里还有着返璞归真的梁先生,如同孩子般在农村小学的操场上和孩子们一起跑跑跳跳的情形。作为国家环保局的“环境使者”,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去过三峡。我们站在黄柏河边,这是当地人认为治理得不错的河,所以请我们这些环保使者来看。对那治理过的河水还有质疑的作家徐刚蹲在江边捞起一把水草,再站起来时,眉头皱起来,鼻子和嘴也都挤在了一起。梁先生也不客气地对陪着我们的环保局干部表达了他的态度:人的认识当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20年前,在黄柏河还能见底的那个年代,
3、要人们认识到水库将对邻近水域带来多么严重的负面影响,也许不够现实。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在黄柏河已经开始由绿变黑的时候,在论证中还把“对水污染的影响”列为“影响较小,采取有效措施后可减小危害”的一类,甚至时至今日,还在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就很难说是实事求是的了。那次三峡归来,在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环保使者的年会上,梁先生送给我一本杂志,上面有他写的文章,表述自己对长江污染应如何面对的见解。那篇文章中梁先生这样写道:“江水轻拍船舷,船在微微晃动。舟上有人难眠。遥想当年,李白遇赦,从奉节东下,一路神采飞扬,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朽诗句。寥寥数字,向我们透露了一千多年前三峡
4、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出没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消息。今人面对两岸濯濯童山,峡中滔滔黄水,李白诗中景色,已无法想象;森林与猴子什么年代起从这里消失,也不可考。若诗仙再世,与我辈同行,又会写下怎样的诗句留给后人?历史的冷眼将始终注视着三峡,注视着长江,注视着我们!”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参加一个美国高层代表团到华访问的工作午餐。梁先生向美国官员讲起他和克林顿的见面,讲起他当时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克林顿饶有兴致地问:“这种金丝猴的数量还有多少?”“不足1200只。而且据我们所知,这是灵长类中除了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哦,那是我的表亲!”当时,在座的人都笑了。今天想起梁先生当时的介绍,
5、想起他说的“不足1200只”,好像刚明白梁先生当时的用心我们都是濒危动物,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我刚刚出版的新书追寻“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人中,第一位“野人”就是梁先生。在我写梁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这些年来,梁先生的演讲,直接、间接的听众不知有没有人统计过;坐在台下、课堂上听梁先生讲课,最多一次有多少人,我也不知道,可最少的一次有多少,梁先生亲口告诉过我,5个。那是在某国家机关。我问梁先生,那你讲了吗?他告诉我,当然不能放弃,我还像是下面坐着成千上万的听众那样给那5个人讲了中国民间组织的环保历程。梁先生告诉他们: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专家的事情,如果我们作为普通的公民
6、,不参与、不支持、不关注环境保护,仅靠政府和专家,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把环境治理好的。梁先生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梁先生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在这本书写梁先生的章节中,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问过梁先生,但我想我的这个假设:为表亲奔走,是这辈子要一直奔下去了,是不是就是出于从父辈那里得到的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梁先生您不会反对吧! (有删节)【注】梁从诫的祖父是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梁启超,父亲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母亲是著名作家、建筑学家
7、林徽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站在黄柏河边,梁先生毫不客气地表达了他对于三峡工程的否定,他认为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并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B梁先生遥想李白当年沿江而下的景象,是为了将长江两岸曾经草木丰茂、野生动物出没的生态环境与现在的童山黄水作对比,表达了对三峡环境破坏严重的忧虑。C梁从诫曾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是因为它是灵长类中除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而且这种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都是濒危动物。D从作家徐刚捞起水草时的神情来看,黄柏河并没有治理好,但当地环保官员却认为治理得不错;梁先生在某国家机关做讲座,
8、却只有五位听众,这都说明政府部门对环保工作不重视。E本文通过对“失败英雄”梁从诫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环保斗士为保护环境奔走呼吁、不计得失、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2)这篇传记的题目“失败英雄梁从诫”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3)梁从诫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这个比喻有什么深意?请简要分析。(6分) (4)“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请你从“继承”、“信念”、“责任感”三个方
9、面中任选一个,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1)B E(A项梁先生并没有否定三峡工程,而是批评人们对环保的认识;C项错在最后一分句太过肯定,原文只是作者的揣测;D项以偏概全,对文章的理解有误。)(2)这是梁先生的一句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也都是屡败屡战;梁先生毕生为保护环境而努力,虽然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但很多时候因为种种原因也会遭遇很多挫折;虽然常常失败,但他从不气馁,而是继续为环保事业而奋斗,他是一个英雄。一个为保护环境而不懈努力的英雄却屡屡失败,这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这样的题目能引起人们对社会大环境存在问题的深层思考和关注。(6分;答出
10、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3)当今世界每个国家、民族或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自由。(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有着共同的生存环境,利害相关。我们不应忘记共同的利益,要保护好共同的生存家园,否则人类将面临灾难性后果,自我毁灭。 (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4)观点一:我们从前辈身上或文化传统中继承的最宝贵的是精神和信念。梁先生从祖父和父母那里继承了对社会负责的信念,促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要从前辈身上或文化传统中汲取优秀的精神财富,促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前辈,也要身体力行,给后代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代留下最无价的精神财富。观点二:每
11、个人都要有积极的人生信念,并为这一信念奋斗终身。信念好像人生的明灯,指引着人朝着正确的方向有意义地生活,而不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明确方向;有了信念人才能积极主动、不怕困难、坚强无畏信念作用;梁先生就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人,所以他才能在环保道路上屡败屡战,从不气馁结合事例。观点三:每个人都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争取为社会做出些贡献。梁家三代人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这样的社会责任感,让梁先生不计名利得失,为保护环境奔走呼吁,献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我们也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争取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6分;只谈一个方面即可,要言之有据,层次清晰,语言通顺;其中观点正确2分;
12、论述4分,分号前后所分三点,答出一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如只泛泛论述,不结合文本,论述部分最多得2分。)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瓦斯科夫凯旋前苏联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瓦斯科夫押着俘虏,走过里莎牺牲的地方,他不由地拉动了枪栓。听到枪栓的声音,俘虏们立刻警觉地停了下来,回过头,惊恐地看着瓦斯科夫。准尉已经像个醉鬼一样东倒西歪了,但他还保持着清醒。不是现在,时机未到。瓦斯科夫看了一眼俘虏,又拉动枪栓,关上了保险。俘虏们放下心来,回过头,继续慢慢向前走去。沉寂的森林里,只有沉重的步伐响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瓦斯科夫看着前面俘虏的背影,突然变得模糊起来,他赶紧晃晃头,背影又
13、变得清晰起来。他回头远远地望着姑娘们牺牲的地方,默默地唠叨着:“我的丽达、热妮亚、里莎、索妮娅、嘉尔卡,我不知道怎么跟你们说,我活下来了。咱们再见的日子又远了。仗,还没打完,也说不定什么时候,你们的准尉来不及哼上一声,也就躺下了。我不后悔,我也不害怕,找你们去做伴。现在想起来,是多美妙的一件事”瓦斯科夫回头看了一眼跌跌撞撞走着的俘虏,又回身面向森林,默默地唠叨着:“再见了,等以后再回来看你们。丽达交待的事我一定办好,你们相信我”他回过头,疲惫的脸上挂着大颗大颗晶莹的泪珠。瓦斯科夫押着俘虏终于走上了大路。学优高考网gkstk这是最后的路程了。瓦斯科夫感到自己燃烧起来了,他身体摇晃着,俘虏的背影变
14、得更加模糊,他一次又一次晃脑袋。但不管如何,背影还是模糊的,周围的一切也是模糊的突然,从四周的森林中,山丘上,河畔冒出无数的红军战士。他们呼喊着向瓦斯科夫涌来。是少校和基里亚诺娃带着大部队正在森林里搜寻他们的踪迹。然而瓦斯科夫似乎什么也感觉不到,他摇摇晃晃地朝前走去,走过了俘虏身旁,一直走向村口。四面八方都是红军战士,善良的俄罗斯人民。然而这一切落在瓦斯科夫的眼里,都是一些晃动的影子。他分辨不出眼前的是谁,只知道一味地晃动着身体朝前走着,走着。他仍然跌跌撞撞向前走去,一直走向空无人迹的村庄。瓦斯科夫终于明白他已经回来了。他想站住,却觉得眼前一阵发黑,整个人重重地跌在地上,昏死过去。红军向德国发
15、起了总进攻。“喀秋莎”万弹齐发,射向了柏林。红军战士冲进国会大厦,将高高飘扬的旗帜插在国会大厦顶上。欢呼声充满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柏林,莫斯科,巴黎,伦敦,华盛顿战争终于结束了。战后的俄罗斯土地上一片废墟。然而幸存下来的人们没有停下来哀悼,他们从失去亲人和家园的痛苦中走出来,用百倍的热情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忙碌之中。推土机把废墟推倒,压路机压过坑坑洼洼的公路,年轻人一队队扛着工具,唱着欢快的歌向需要他们的地方走去。瓦斯科夫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打满了遭受摧残伤害的烙印,然而俄罗斯人民却用欢声笑语点缀那些破败的街道。注:节选自前苏联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删改。该小说讲述了二战期间苏联红军战士英勇抗击德寇
16、入侵的故事。小说中牺牲的五位女战士。16.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17.小说多次写到俘虏有何作用?(6分)gkstk.Com18.小说两次写到瓦斯科夫“默默地唠叨着”,这样写的意义是什么?(4分)19.请探究作品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6分)参考答案:16.答案:反衬(以动衬静),(1分)用步伐的“响”反衬环境的“静”;(1分)烘托出瓦斯科夫内心的压抑与痛苦。(2分)17.答案:推动情节发展;表现瓦斯科夫勇敢、坚强、守纪的形象;显示了战争的残酷及胜利来之不易。(每点2分)18.答案:强调瓦斯科夫对失去战友的痛苦之情和对烈士的怀念之情(2分);增强了作品的悲壮意味(每点2分)。1
17、9.答案:揭示了战争给俄罗斯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与坚强蕴含俄罗斯人民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每点2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对语文教材修订的思考杨 丽对学生时代语文课文的回忆,是贯穿生命始终的一件乐事。丰碑中身落白雪的军需旅长的凛然与无私,朱自清背影中老父亲爬月台时的心酸与伟岸,少年闰土中深蓝夜空下那个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十一二岁的捕猹少年的机灵与果敢,让我们一遍遍感受着民族精神、亲情、友情的震撼人心。看,这些少时课本上的文字,都已经根深蒂固于青年人的成长中,成为构建精神世界的一砖一瓦,作为他们精神根基的一部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次学生语文教材的修订
18、都会掀起一阵大讨论。不论是2013年对鲁迅的散文诗风筝的替换,还是2014年上海市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新版语文课本对寻隐者不遇、登鹳雀楼等8首古诗的删除,或是如今对谁勇敢一文的撤换、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被换为智取生辰纲、洲际导弹自述被改为网络表情符号,都引起人们的议论,对这些修改,除了诟病或挑剔,显然也有一些积极的解读。如避免学生理解偏难、减轻学生负担、为避免学生盲目勇敢导致受伤、更契合现代和谐社会导向、更切合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生活然而,这些修改到底该不该,进步还是退步,还都需要专家或使用教材的师生来认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教材没有几十年不变地原地踏步。语文教材一成不变或倒退复古,都不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
19、构建与发展。用心的教材内容应该突出时代特征,把握时代精神,用灵动有力的语言描绘大美的中国梦。文学作品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和积极思辨的精神,而不是寻章摘句或不假思索、人云亦云。用语文塑造青少年的思想之魂、精神之魂,中国梦的实现也才能有更加坚实的青年基础。“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在对蕴含思想深度的文章的选择和解读上表现得更加明显。教材编撰部门、学生、家长,针对不同的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章要符合所有人的口味本身就是一种妄想,所以我们也不必因为教材选择而焦虑。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精神力量的渠道绝非只有教科书这一条。背负着从少
20、年到老年的精神塑造重任的,除了教科书,更有课外读物、历史文物、人生经验与阅历。我们对教科书,不必过分盲目信仰,但在删改上仍需要无比认真地对待。对于极富思想性的文学作品,我们不能单纯地“贴标签”,用好坏对错来评价。时代是在发展进步的,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主旨在与现实的摩擦中契合而又不契合,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错误的观点看法在今天有了新的价值。教科书内容的更迭正是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气质和价值取向。所以,教材删改争议越大越不能大意、随意。在部分学生还没有足够的能力选择自己的教科书内容时,教育部门就要当好这个把关人。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他当时曾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
21、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而这次的“换血”中,也增加了古诗文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比重,让下一代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握紧青少年手上的“文化之根”,让中国梦的实现有着更加厚重的文化根基。修订版教材虽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仍然值得人们期待。修订总是在争议之中不断完善的。彼时的真理也可能沦为此时的谬误,而唯一的方法就是与时俱进,步步完善。这样,既有利教育现状,也连接中国的未来。(选自中国青年网2016年5月25日,有修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丰碑中的军需旅长,背影中的老父亲,少年闰土中
22、的捕猹少年,让我们一遍遍感受着民族精神、亲情、友情的震撼人心。B. 教材编撰部门、学生、家长,针对不同的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章符合所有人的口味本身就是一种妄想。C. 只有用语文塑造全国人民的思想之魂、精神之魂,中国梦的实现也才能有更加坚实的青年基础。D. 用心的教材内容应该突出时代特征,把握时代精神,用灵动有力的语言描绘大美的中国梦。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2013年对鲁迅的散文诗风筝的替换,如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被换为智取生辰纲,都是为了避免学生理解偏难。B. 2014年上海市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新版语文课本对寻隐者不遇、登鹳雀楼等8首古诗的删除,是出于减轻学
23、生负担的考虑。C. 如今语文教材修订对谁勇敢一文的撤换,是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勇敢而导致受伤。D. 将洲际导弹自述被改为网络表情符号,更切合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生活,是与时俱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作品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和积极思辨的精神,用语文塑造青少年的思想之魂、精神之魂,是语文教材的根本。.B. 学生、家长,针对不同的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章符合所有人的口味本身就是一种妄想,所以教材编撰部门对教材删改争议完全不必在意。C. 语文教材一成不变或倒退复古,都不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与发展,教材修订要突出时
24、代特征,把握时代精神,用灵动有力的语言描绘大美的中国梦。D. 对于极富思想性的文学作品,我们不能单纯地“贴标签”,用好坏对错来评价,因为时代是在发展进步的,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错误的观点看法在今天有了新的价值。参考答案:1. C 2. A 3. B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题中C项,原文第三段“用语文塑造青少年的思想之魂、精神之魂”,“全国人民”为偷换概念。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
25、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种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题中A项,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被换为智取生辰纲”,是为了更契合现代和谐社会导向。属张冠李戴。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
26、;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B项, “完全不必在意”错,原文为“教材删改争议越大越不能大意、随意”,属曲解原意。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9分,翻译10分,共19分)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
27、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横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
28、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疾且困,告主人曰:“昔延陵季子葬子于赢博之间,不归乡里。慎勿令我子持丧归去。”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后汉书文苑列传)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让:推让B鸿并绝不娶 并:全部C窃闻夫子高义
29、,简斥数妇 简:挑选 D有顷,又去适吴 适:去,到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鸿崇尚节操的一项是(3分)( ) 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居庑下,为人赁舂;七日而鸿不答;鸿潜闭著书十余篇A B C D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鸿为人清高,不慕富贵,不少有势力的人家敬慕他的高尚节操,都想把女儿嫁给他,梁鸿全都拒绝了。B梁鸿为人正直耿介,他死后,人们都认为品性清高的他足以与坚守信念的要离媲美。C孟光貌丑而心慧,在刚嫁给梁鸿时用盛装丽服来试探梁鸿的品性,其实孟光早已有隐居的准备。D梁鸿虽早有隐居之志,但
30、也曾想谋个一官半职,最终还是在妻子孟氏的提醒下,才决心归隐。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5分)_ _ (2)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5分) 参考答案:11A(让:责备)(2)我只是想要一个穿粗布衣服的妻子,可以与(她)一起隐居在深山里。今天你竟然穿着锦绣衣服,涂脂抹粉,哪里是我梁鸿所希望的呢?(关键词:裘褐、与(之)、傅、岂哉每个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梁鸿的字叫伯鸾,是扶风平陵县人。父亲让,王莽时候做城门校尉,后来寓居在北地,死在那里。梁鸿那时年纪还小,
31、因为遇上乱世,就用席子卷着把父亲埋了。后来在太学读书,家境贫寒却崇尚独特的节操,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著述,不给古代典籍作分析解释。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放猪。曾经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受灾的人家,问他损失了多少,把猪全部拿来做赔偿。那家主人还认为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做工来抵。”那家主人答应了,梁鸿就给他们做杂务,早早晚晚从不懈怠。那家邻居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怪那家主人,并称赞梁鸿忠厚老实。从此那主人才敬佩梁鸿,觉得他很特别,把猪全部还给梁鸿。梁鸿不接受就离开,返回自己家乡。有势力的人家羡慕梁鸿的高尚节操,很多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
32、都谢绝不娶。同县姓孟人家有个女儿,形状肥胖丑陋黝黑,力气很大,能举起石臼,不想匹配婚嫁,年龄都到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什么原因,那女子说:“要得到梁伯鸾那样贤能的。”梁鸿听了就下礼聘了她。女子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等到出嫁,才梳妆打扮进了门。过门七天梁鸿都不答理她,妻子就跪在床下请求说:“我私下听说您有高尚的节义,挑选斥退了几个女子,我选择夫婿,也高傲地对待过几个男子。现在我被您舍弃,哪敢不向您请罪。”梁鸿说:“我要的是穿粗布衣服,可以同我一起到深山隐居的人罢了。现在居然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的意愿呢?”妻子说:“只是看看你的志向罢了。我自有隐居的服装
33、。”就重新把头发梳成椎形的髻,穿上粗布衣服,做着女人的活计到梁鸿的面前来。梁鸿非常高兴,说:“这真是我梁鸿的妻子啊,能够服侍我喽!”于是来到吴,依附在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雇工舂米。每当打工回来,妻子就准备好食物,不敢在梁鸿面前直接仰视,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伯通看到了感到很奇怪,说:“那个打工人能让他的妻子如此敬畏他,不是平常人。”于是让他们住进正房里。梁鸿潜心闭门进行创作,写了十多本书。到他去世时,伯通等人在要离墓旁为他寻得一块墓地。众人都说:“要离是刚烈的人,而伯鸾品格清廉高尚,可以让他们葬地相近。”安葬梁鸿后,他的妻子和儿子回到了家乡扶风。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34、各题。毕士安,字仁叟,代州云中人。士安少好学,事继母祝氏以孝闻,祝氏曰:“学必求良师友。”乃与如宋,又如郑,得扬璞、韩丕、刘锡为友,因为郑人。乾德四年,举进士。雍熙二年,诸王出阁,慎择僚属,士安迁左拾遗兼冀王府记室参军。太宗召谓曰:“诸子生长宫廷,未闲外事,年渐成人,必资良士赞导,使日闻忠孝之道,卿等勉之。”士安本名士元,以“元”犯王讳,遂改焉。端拱中诏王府僚属各献所著文太宗阅视累日问近臣曰其才已见矣其行孰优或以士安对上曰正协朕意宫府常从为延职者,每授任于外,必令士安戒勖。咸平初,复为翰林学士。诏选官校勘三国志,晋、唐书,或有言两晋事多鄙恶不可流行者,士安曰:“恶以戒世,善以劝后。善恶之事,春
35、秋备载。”真宗然之,遂命刊刻。李沆卒,进士安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入谢,真宗曰:“朕倚卿以辅相,岂特今日!然时方多事,求与卿同进者,其谁可?”时曰:“宰相者,必有其器,乃可居其位,臣驽朽,实不足以胜任。寇准兼资忠义,善断大事,此宰相才也。”未阅月,以本官与准同拜平章事。准为相,守正嫉恶,小人日思所以倾之。有布衣申宗古告准交通安王元杰,准惶恐,莫知所自明。士安力辩其诬,下宗古吏,具得奸罔,斩之,准乃安。景德二年,以病求免,优诏不允。遣使敦谕,不得已,复起视事。十月晨朝,至崇政殿庐,疾暴作,诏内侍以肩舆送归第,卒,年六十八。(节选自宋史毕士安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6、)A. 端拱中/诏王府僚属各献所著文/太宗阅视/累日问近臣曰/其才已见矣/其行孰优或以士安对上曰正协朕意B. 端拱中/诏王府僚属各献所著文/太宗阅视累日问近臣曰/其才已见矣其行孰优或/以士安对上/曰正协朕意C. 端拱中诏王府僚属各献所著文太宗阅视累日/问近臣曰其才已见矣其行孰优或以士安对上曰正协朕意D. 端拱中/诏王府僚屈各献所著文太宗阅视累日问近臣曰其才已见矣其行孰优或以士安对上曰正协朕意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阁”在文中指皇子离开都城前往自己的封地做藩王。B. “犯王讳”在文中指毕士安的本名冒犯了姓王的大臣的名讳。C. “校勘”指用同一部书
37、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D.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儒家典籍之一。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毕士安从小好学。他听从继母祝氏的教诲,先后到宋地、郑地求学,并因此结识了杨璞、韩丕、刘锡等良师益友。B. 毕士安德高望重。每逢宫府中有人调到外地任职时,朝廷必定让毕士安去和外任官员谈话,告诫勉励这些官员。C. 毕士安知人识才。在朝廷急需用人之际,他向皇上举荐寇准,认为寇准具备宰相的才干,是担任宰相的合适人选。D. 毕士安仗义执言。寇准任宰相后被小人诬告,毕士安极力为寇准辩护,并将诬告寇准的安王绳之以法。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8、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日闻忠孝之道,卿等勉之。(2)遣使敦谕,不得已,复起视事。参考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使他们每天都能听到忠孝的道理,希望各位勉励他们。 (2)派遣使者劝勉晓喻,士安无可奈何,不能不如此,又回去做官。【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累日”是多日的意思,根据文意,是太宗阅览多日,所以“累日”后断句,排除选项 AD。“或”是有人的意思,做后面句子的主语,所以“或”前断句,
39、排除选项B。故选C。翻译句子:端拱年间,太宗下诏命王府的属官各自呈献自己撰写的文章。太宗阅览多日,问身边的臣子们说:“他们的才能已经展现出来了,他们的品行谁更优秀呢?”有人拿毕士安来对答。皇上说:“正符合我的心意。”【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选项“冒犯了姓王的大臣的名讳”错,“王讳”指的是“帝王讳”,对帝王的名字要避讳,应为“冒
40、犯了帝王的名讳”。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D选项“诬告寇准的安王”错误,由“下宗古吏,具得奸罔,斩之”句可知,是把“诬告寇准的申宗古”绳之于法。故选D。【13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
41、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的赋分点:(1)日:每天。闻:听到。勉:勉励,鼓励。(2)遣:派遣。敦谕:劝勉晓喻。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意思是回去做官。【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
42、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译文:毕士安,字仁叟,代州云中人。士安少时勤奋好学,事奉继母祝氏以孝顺闻名。祝氏说:“学习一定要寻求良师益友。”就到宋地(今河南商丘市),又到郑地(今河南新郑市),和杨朴、韩丕、刘锡成为朋友,于是成为郑地人。宋太祖乾德四年毕士安考中进士。太宗雍熙二年,皇子们离开都城前往自己的封地做藩王,太宗谨慎地为他们选择所属官吏,毕士安调任左拾遗兼任冀王府的记室参军。太宗下诏说:“皇子门生在
43、宫廷中长在宫廷中,不了解外面的事情,年龄渐近成人,一定要借助贤良的人辅佐引导,使他们每天都能听到忠孝的道理,希望各位勉励他们。” 士安本来的名字是士元,因为“元”字冒犯了帝王的名讳,就改成了士安。端拱年间,太宗下诏命王府的属官各自呈献自己撰写的文章。太宗阅览多日,问身边的臣子们说:“他们的才能已经展现出来了,他们的品行谁更优秀呢?”有人拿毕士安来对答。皇上说:“正符合我的心意。” 宫府中常有担任朝庭中职务的人,每次有人被授予外职时,太宗一定让士安告戒勉励他。咸平初,又担任翰林学士。皇帝下诏选拔官吏校对勘正三国志,晋代、唐代的书籍,有人说两晋时期的事多鄙陋粗俗不应流传后世,士安说 :“恶行用来警
44、戒世人,善行用来勉励后人。关于善恶的事情,春秋一书记载的很详细。”真宗认为他说的正确,就下令刊刻(上述诸史书)。李沆去世,士安晋升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副宰相)。入宫谢恩,真宗说:“我倚仗你来辅佐,哪里只是从今日开始。但现在正有很多事,寻找一个和你一起提升到相位的人,大概谁能胜任?”毕士安回答说:“做宰相的人,一定要具备宰相的才能,才能够担当这样的职位,我才能低下,实在不能胜任。寇准兼而具备忠义,长于理断大事,这才是宰相的才能。” 不满一个月,士安以本官与寇准一同被任命为平章事寇准任宰相,坚持正义,痛恨邪恶,小人天天想怎样能推翻他有个叫申宗古的平民告发寇准勾结安王元杰,寇准很惶恐,不知道怎样表明
45、自己的清白士安努力为寇准所受的诬陷分辩,把申宗古交给了狱吏,弄清了全部阴谋,斩了申宗古,寇准处境才安全。景德二年,因为生病请求辞官,皇帝下褒美嘉奖的诏书,不允许他辞官。派遣使者劝勉晓喻,士安无可奈何,不能不如此,又回去做官。十月早朝的时候,士安到崇政殿突发疾病,皇帝命内侍用肩抬着轿子把他送回家。病逝,享年六十八。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