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重庆涪陵第五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279765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涪陵第五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重庆涪陵第五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重庆涪陵第五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重庆涪陵第五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重庆涪陵第五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重庆涪陵第五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熬 药吴克诚所谓的药大都是些亡去很久的草。长得正好的草是不配叫药的,即使硬放进药屉里,不久它也会烂掉,因为它末经晒、烘、焙或炒九九八十一劫,少了一劫,也不能成药。所以药都身世沧桑。身世沧桑的药只能以文火慢熬。我喜欢这个“熬”,“煎药”的煎太轻薄,与药的身世不协调。急火出菜,文火出药饱经沧桑之心,除了以文火轻拢慢捻,是断不能把它再打开了且看文火在药锅下缭绕缭绕成花的瓣,那么锅中药就是瓣中蕊了,熬着,熬着,蕊心舒开,尘封已久的沧桑便一丝一缕地倾吐出来。越王勾践很善于用文火熬药。越

2、国病入膏肓,他却不慌不急,他用了二十多年的光阴,来熬一服复国之药。伍子胥在这方面可就逊色了,他输在一个“急”字上,一急,药糊了。急火攻心,自己当然也在劫难逃。沧桑是苦涩的,所以药都苦。苦药祛病。魏征是个善献苦药的人。唐太宗善喝苦药。虽然有时他也会紧皱眉头,但他最终还是咽了下去。纣王咽不下去,渐渐就百病缠身了。病是潜伏着的阴谋,肉眼一时半会儿很难看到,它一旦现出山水,就势如破竹了。小孩子理解不了药的苦心,所以小孩子总拒绝好心好意的药。我甚至都拒绝走进父亲的药房我至今仍记得那个春夜,月色正好,我溜进父亲的药房,倚着门,看他熬药。摇曳的烛影里,父亲被药拥着,也如一味药了。药香如蝶,满室翩跹。父亲说:

3、“过来啊,过来叫药熏熏。”我可不愿让它熏,我一扭头,转身就跑,一地花影都被我踩碎了。今夜,父亲故去整已十年。当初那些被我踩碎的花影仍在。春夜也在。月也正好。可是再也不会有人唤我熏药当初面对那些苦药,我真不应拔腿就跑从生到老,谁能离得了那些药?从生到老,谁能说清究竟咽下多少药?(选自2003年第6期散文,有改动)1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文章开篇释药,继而点题,进而谈到善于用药,篇末反问作结,归结到用药治人。B“且看文火不疾不徐在药锅底下缭绕缭绕成花的瓣,那么锅中药就是瓣中蕊了,熬着熬着,蕊心舒开,尘封已久得沧桑便一丝一缕地倾吐出来。”将文火熬药比作鲜花盛开,不仅生

4、动形象地写出了文火熬药的过程,而且含蓄地揭示了用药的方法。C“病是潜伏着的阴谋”“药香如蝶,满室翩跹”,造语新奇而巧妙。前句给人以警醒,比喻揭示病的潜伏性、危害性;后句给人以美和温馨,嗅觉、视觉对比,幻化出了药效。D一地花影都被我踩碎了,语言含蓄有味,耐人咀嚼,踩碎的不是花影,而是父亲苦心凝成的药。E文章用例,均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越王勾践之伍子胥、唐太宗之于纣王、小孩之于成年人等,层层对比中深化了主题。11、从文中看,“药”有哪些特征?(6分)12、文中为何说“父亲”“也如一味药了”?请作简要解释。(6分)13、第八段中写了一件“我”不愿熏药的小事,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8分)参

5、考答案:10、AB(C“嗅觉、视觉的沟通”,不是“对比”,D应理解为:踩碎的不仅是花影,而更重要的是踩碎了父亲的苦心;E“均采用正反对比”不准确)(5分)11、沧桑、苦涩、馨香(答“祛病”不恰当,“祛病”为“药”的功效)(6分)12、父亲也有如草药一样的沧桑经历父亲积累了为人处事的药方父亲养成了用药治人的能力(要理解本文“药”的双关意义、象征意义)(6分)13、用“我”经历的小事来例证小孩子不解药、拒绝药,现身说法,增强了说服力、感染力(2分)承上意再说明不解药、拒绝药的人无异于小孩子(3分)为突出下文“我”因不愿熏药而后悔、内疚,以及对父亲的良苦用心的理解和怀念作铺垫(3分) (8分)2.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史学泰斗何炳棣孔子说过,一个人的血气与他的年龄有内在关系,少年之时,血气未定,壮年之时,血气方刚,老年之时,血气既衰,其行事特点也应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血气是笼统说法,若细分起来,似应包括体质、精力、斗志在内。常人大多如孔子所说,所以老年人通常与和蔼可亲、慈祥平和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但是,也有例外。何炳棣青少年时代志存高远,由南开中学到清华大学,勇猛进取,成绩优异;壮年时代,在欧美学术界东征西讨,成就斐然,为一代名家;到了耄耋之年,宝刀不老,思考大问题,开辟新领域,鸿篇迭出,新见纷呈。所写回忆录,亦是大气磅礴,滔滔雄辩,气势如虹。岁月的风雨,似乎一点也没有消磨他的

7、血气锐气,他永远是那么精力旺盛,一往无前。何先生祖籍浙江金华,1917年生在天津。其父为前清秀才,曾习日文及法政,在宁波、天津等地担任法官,到48岁时才有了独生儿子。少年何炳棣在父亲的呵护和督责下,自小就对史学和英文有了兴趣,并打下了基础。父亲是有志气、有眼光、懂教育的人,他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培养儿子的兴趣,在儿子读小学时就叫他到夜校里学习英文,在儿子读中学时又叫他圈点史记。父亲谆谆教育儿子要有大志气,好好读书,进清华,留洋。宏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资料功夫,是何先生成功的重要因素。他的博士论文英国的土地与国家,18731910,所引史料多为第一手资料,令答辩老师大为叹服。以后,他

8、的研究领域回到中国,举凡上古土壤结构、耕作方式、先秦思想、六朝城市、宋代土地、明清人口、会馆制度、扬州盐商、甘薯花生玉米等农作物之传入中国,都是他的课题,其中相当一部分论文发表在世界一流学术杂志上。几乎所有课题背后,都有他宏大的学术关怀,有的开宗立派,自树一说,如写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东方的摇篮,对中国文明的起源提出独到看法;有的推陈出新,前进一步,如写中国会馆史论,对会馆的创设年代、社会功能的研究都在日本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推进一步;有的考证翔实,廓清迷雾,如写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遍检北美各大图书馆近四千种方志,并搜集登科录、同年齿录,得出许多不易之论,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中的数据则成学术

9、定论。自学进修,永无止境,是何先生成功的另一因素。人生也有涯,学也无涯,要懂得那么多知识,殊非易事,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持久的坚韧性是办不到的。在何先生那里,从没有什么学科壁垒,需要什么就补什么,考古学、地质学、人类学、生物学、训诂学,他都有涉猎。在回忆录中,可以时常看到他向人请教的记载。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即古代华北地区到底是实行“砍烧法”的游耕制,还是村落定居的定耕制,事涉“蒿类孢粉”与土质关系等极为专业的学问,令外行人望而却步。何先生则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获得了有力的学术支撑。如果一个聪颖的人,自信的人,成功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脾气急躁的性情中人,则免不了得一“傲”

10、字。何炳棣正是这样。在他读小学时,老师就诫勉他“如能爱众亲仁,则美玉无瑕矣”。何先生到老感慨,自己往往与中外学人不能和谐相处。这样的人,远望可畏,近看可敬,因为他真。读了回忆录,你会不时地为他的真诚所感动。他忆父亲,忆老师,忆同学,忆好友,一片真情。他回顾自己,剖析自己,一片诚恳。回忆录的写作,也是极其认真,一字一句,自出机杼,有些数据、资料,他还一一核对,自称原原本本、坦诚无忌、不亢不卑。特别是书中对雷海宗先生的回忆,述其博学、卓识、真诚、宽容,师生之间的交往,对其学术地位的评价,自称一生受雷海宗影响至深且巨,字里行间浸润着对恩师的无限深情,令人读后感慨不已。【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1)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开头引述孔子关于血气与年龄关系的论述,为评价何炳棣的“血气”张本,同时衬托出何炳棣卓尔不群的个性。B.何炳棣在历史学方面建树颇多,其主要原因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培养了他的兴趣。C.他研究中国的历史,上古土壤结构、耕作方式,乃至明清人口、会馆制度等都是他涉及的内容,可见其资料功夫之扎实。D.何炳棣为了在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中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可靠,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其求知欲于此可见一斑。E.本文撷取了传主的若干人生片段,既全面地揭示了他成为史学泰斗的原因,也真实表现了传主令人遗憾之处“傲”。(2)请简要概括

12、传主何炳棣的形象特点。(3)从文中看,何炳棣成为史学泰斗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请简要概括其中的主观原因。(4)何炳棣在史学界取得斐然成就给你的学习带来了哪些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AD (2)锐意进取,耄耋之年仍思考大问题,开辟新领域,鸿篇迭出,新见纷呈;视野宏阔,问题意识敏锐,资料功夫扎实,求知欲强,在史学界成就斐然;至真至性,对人对事一片诚恳。 (3)自幼对史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有相应的知识基础;有良好的研究习惯,视野广阔,善于发现问题,踏实治学;勤于钻研,学无止境。 (4)要有踏实诚恳的求学精神。何炳棣为了在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中让己见更有学术水准

13、,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在何炳棣那里,从没有什么学科壁垒,需要什么就补什么。他遍检北美各大图书馆近四千种方志。正是由于在学术上的踏实诚恳,何炳棣才无畏那些跨学科的难题,在学术问题上廓清迷雾,取得佳绩。我们在学业上也应培养踏实诚恳的求学精神,如此才能弥补不足,不断进步。(1)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其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当。C项,“可见其资料功夫之扎实”有误,应为“可见其学术视野之宏阔”。E项,文中,作者并没有认为“傲”是“传主令人遗憾之处”,作者只是想借助“傲”引出他的“真”。(2)本题考查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的能力。把握传主的形象一般首先把握文章内容层次

14、,分层概括其主要特征。本文层次清晰,第一部分(1)讲的是何炳棣老而弥坚锐意进取的精神;第二部分(2-4)讲的是何炳棣成功的原因;第三部分(5)讲的是何炳棣性格特点。提取信息是我们要关注作者对他的评价的关键词。(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对于成功的原因题干已经给了提示,只概括主观原因,也就是自身因素,我们首先要确定答题区间,应是2-4段,第2段是小时候对史学英文的兴趣,打下基础,第3段宏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资料功夫,是何先生成功的重要因素,第4段自学进修,永无止境,是何先生成功的另一因素,归纳整合即可得出答案。(4)本题考查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

15、神的能力。探究传主的成功的启示,要考虑文中的材料是否充分,材料不足的就不要选了,因为这种题8分,我们要答4点的。按照“观点+材料+自身实际”模式作答。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5分) 前人把唐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历史地分成“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每一个阶段确乎有它的特色。 大约从唐代统一到唐玄宗即位以前的九十几年,是初唐时期。在这一段时间里,南朝纤巧秾丽的诗风还在影响着诗坛,但已由华靡浮艳渐趋于凝练清新;而更突出的就是由于七言诗技巧的纯熟所带来的形式上的解放,篇幅较长的乐府歌行大量涌现出来了。另外,五七言八句的律诗也在这一阶段里正式完成。初

16、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五律,正体现了技巧的洗练纯熟和思想感情的形象化的协调统一。稍后一点,到了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人手里,不但五律写得情文并茂,七律也极尽清丽工整之能事了。到了盛唐,社会的急剧发展也给诗歌带来了蓬勃的气象。在这一时期,著名作家多得不胜枚举,诗歌的内容也极为广泛。五七言律诗的创作固然有更高的成就,但运用得最普遍的诗歌形式还要推七古和绝句。在这一时期的诗歌里所表现的基本倾向是这样:思想是乐观健康的,感情是奔放昂扬、无拘无碍的,情调是爽朗明快、新鲜活泼的,语言是清新流畅、深入浅出的;即使是暴露社会的黑暗面或倾吐人世间的不平,也显得那么波澜壮阔,敢怒敢言,并且带有豪迈的

17、进取心和强烈的解放要求这就是后人所称道的“盛唐气象”。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都出现在盛唐。此外,还有酷爱山水田园的王维、孟浩然(这一派在中唐时有韦应物和柳宗元为代表),描写边塞风光的李颀、高适、岑参(这一派在中唐时有李益为代表),以绝句擅胜场的王昌龄、王之涣真是应有尽有,美不胜收。中唐时候,社会动乱不已,民生也日趋凋敝,因而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人如张籍、元稹、白居易等一时并起。他们用浅显简括的语言写出了人民内心的怨抑不平,一直为后世广大人民所爱好。而稍前于张籍、元、白的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在当时虽享有盛名,到今天看来,却不免显得平淡了。与元、白同时,还有在风格上力求新变而不免蹈于生硬艰涩境界的一派诗

18、人一他们是孟郊、李贺、卢仝、贾岛等,而以韩愈为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从太和以后至唐亡,诗歌又重新走上绮靡藻绘的途径,像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作品,正如一抹回光返照的斜阳,虽只有一刹那间的残辉,但紫雾红霞,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凄艳的印象。而唐代诗歌就在这种美丽而无力的风格下结束了它辉煌的生命。 (选自吴小如读(唐诗三百首) 15. 简要概括唐代诗歌四个阶段的风格特点。(4分) 答:_ 16. 文中把晚唐诗歌比作“一抹回光返照的斜阳”有什么作用?(3分) 答:_ 17. 影响唐代诗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分) 答:_ 18:文章两处画横线的括号里的内容为什么不在中唐阶段论及?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9、(4分) 答:_参考答案:15. 初唐:趋于凝练清新。盛唐:气象蓬勃。中唐:浅近平淡与生硬艰涩并存。晚唐:绮靡藻绘。(4分。每点1分) 16. 表现晚唐诗歌美丽而无力的风格(2分),使议论生动形象(1分)。17. 南朝遗风,社会的发展,诗歌技巧的不断成熟,诗人的努力。(4分。每点1分)18. 韦应物和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李益的边塞风光诗不能体现中唐诗歌或浅近平淡或生硬艰涩的特色,因此不在中唐阶段叙述;在盛唐阶段用括号补充论及,体现了盛唐山水田园诗和边塞风光诗对中唐诗歌的影响,也使读者对中唐诗歌有比较全面的理解。(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

20、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元胄少英果,多武艺,美须眉,有不可犯之色。周齐王宇文宪见而壮之,引致左右,数从征伐。官至大将军。高祖初被召入。将受顾托。先呼胄,次命陶澄,并委以腹心,恒宿卧内。及为丞相,每典军在禁中,又引弟威俱入侍卫。周赵王宇文招知高祖将迁周鼎,乃要高祖就第。赵王引高祖入寝室,左右不得从,唯杨弘与胄兄弟坐于户侧。赵王谓其二子员、贯曰:“汝当进瓜,我因刺杀之。”及酒酣,赵王欲生变,以佩刀子刺瓜,连啖高祖,将为不利。胄进曰:“相府有事,不可久留。”赵王诃之曰:“我与丞相言,汝何为者!”叱之使却。胄瞋目愤气,扣刀入卫。赵王问其姓名,胄以实对。赵王曰:“汝非昔事齐王者乎?诚壮士也”因赐之酒,曰:“

21、吾岂有不善之意邪?卿何猜警如是!”赵王伪吐,将入后阁,胄恐其为变,扶令上坐,如此者再三。赵王称喉干,命胄就厨取饮,胄不动。会滕王宇文逌后至,高祖降阶迎之,胄与高祖耳语曰:“事势大异,可速去。”高祖犹不悟,谓曰:“彼无兵马,复何能为?”胄曰:“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辞死,死何益耶?”高祖复入坐。胄闻屋后有被甲声,遽请曰:“相府事殷,公何得如此?”因扶高祖下床,趣而去。赵王将追之,胄以身蔽户,王不得出。高祖及门,胄自后而至。及诛赵王,赏赐不可胜计。时突厥屡为边患,朝廷以胄素有威名,拜灵州总管,北夷甚惮焉。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

22、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赐宴极欢。(选自隋书列传第五)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B. 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C. 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D. 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左右:我国古代专指在帝王旁边侍候的

23、大臣、即近侍、近臣。B. 禁中: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允许人随便进出,故称“禁中”。C. 瞋目,形容发怒时睁大眼睛的样子D. 床,在我国古代不仅是供人睡卧的用具,也是一种简易的坐具。12. 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是A. 元胄英俊武勇,年少时习多种武艺,长的一表人才,威风凛凛,令人敬畏,北周齐王赞赏他,并招他到身边随自己出征打仗。B. 元胄警惕性很高,赵王想要刺杀时任丞相的高祖,元胄识破了赵王的诡计以相府多事为由,多次提醒高祖离开是非之地。C. 元胄为人忠诚。他不畏惧赵王的呵斥,扣刀入室护卫高祖,当赵王要追赶高祖时元胄掩护高祖并一同逃出。D. 元胄威名远扬。当时突厥部落多次侵犯边境,但自从元

24、胄被朝廷授予灵州总管职务后,北方夷人就十分畏惧。13.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赵王欲生变,以佩刀子刺瓜,连啖高祖,将为不利。(2)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辞死,死何益耶?参考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赵王想生发事变,用佩带的刀子切瓜,不断地请高祖吃瓜,将要对高祖不利。(2)兵马都是他家的东西,一旦他先下手,大事就完了。我不怕死,但这样死又有什么益处呢?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本题断句的不同点主要集中在“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这几处,“时”是当时的意思,断在后句比较符合古汉语的特点,排

25、除AD。结合前后文可知,皇上是要召见元胄的,所以“之”是代词,代指“元胄”,作“上”的宾语,所以应该是“上令驰召之”,所以选B。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

26、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

27、”“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A “专指在帝王旁边侍候”错误,“左右”指身边侍候的人,不是专指帝王旁边的。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C “并与其一起同时逃出”错误,原文是“高祖及门,胄自后而至”。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注意关键字词,(1)“生变” 生发事变;“连”接连不断;“啖”有吃的意思,此处是“请吃”。(2)“悉”全、都;“不辞”不害怕

28、;“益”好处。参考译文: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

29、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30、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10.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B. 侣鱼虾而友麋鹿 耳得之而为声C.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惟江上之清风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寄蜉蝣于天地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壬戌:根据古代的干支纪年法,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B. 既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叫朔。C. 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

31、好理想的象征,典出离骚。D.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著名的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很高造诣,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12. 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写在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B. 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C. 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D. 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

3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参考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2)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推断能力。A 选项中第一个“然”做形容词的词尾,译为“的样子”,第二个“然”为代词,这样;B项中第一个“而”表并列,第二个表顺承;C选项中两个“之”都是作结构助词“的”;D选项中第一个“于”表被动,第二个“于”为介词 “在”。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B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叫晦。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

33、内容的概括和分析。B“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错,应是抒发对人生无常的感慨。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注意关键字词,(1)舞:使动用法,使舞动;泣:使动用法,使哭泣。(2)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参考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

34、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

35、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

36、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6.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砯崖转石万壑雷B玉露凋伤枫树林C使人

37、听此凋朱颜 D猿猱欲度愁攀援参考答案:略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请为下面的漫画拟写题目(不超过8个字),并写出漫画寓意(不超过30个字)。(5分) 题目 (2分)寓意 (3分)参考答案:题目:盘根错节,人机难离(2分)寓意: 手机已经生根于身体,人已经异化为手机的奴隶。(3分)(意思对即可。字数超出要求,酌情扣分。)8. 下面两幅图是2011年10月底南方周末记者对于广东部分大城市居民关于“住宅售价承受能力”和“住宅地理位置的选择”的一项抽样调查。请你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两条调查结论。(6分)附: 广东省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11月,全省平均房价每平方米7100元,同

38、比略涨086%,其中商品住宅平均房价增长3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住房条件日渐成为城市居民的渴望,除了考虑价格,其他的因素也成为了重要考虑内容,例如物业管理、小区环境、交通便利、孩子求学等等。_ _ 参考答案:9. 仿照下面的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与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现如今,个性早已成为新新人类的代名词。“你真有个性”成为一种语言的时尚,其实,个性不是奇装异服,不是夸夸其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个性就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苏轼那笑对人生的豪迈与豁达;个性就是: 个性就是: 参考答案: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39、,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_:由过去进城挣钱、回乡发展,向现在进城就业、融入城市发展转变;_,向现在要求参加社会保险转变;由过去主要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向现在要求分享城市发展成果转变。简而言之,他们更加需要职业尊严_。参考答案: (1). 新一代农民工的诉求在起变化 (2). 由过去主要要求足额支付劳动工资 (3). 更加需要社会保障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第一个空根据对前文文句意思的把握,本处是填新一代农民工的特点。第二个空根据后文的文意,此处是填学过去农民工的诉求状态。最后一个空是填写农民工需要的是什么。六、写作(60分,共1题)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你对“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参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