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卷 第 期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年 月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阿坝师范学院质量工程项目“文献学课程建设改革研究”()作者简介:南超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与文化论禅真逸史中宗教书写的文人化色彩南 超(阿坝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四川 汶川 )摘要:晚明小说禅真逸史是一部特色鲜明、风格突出的文人之作 宗教是作者结撰故事的出发点也是用意深契所在 无论是书中僧道形象的矛盾塑造、叙事结构的跳跃书写还是思想主旨的三教合一都暗含作者自身的思想印记揭橥世俗利弊、反映时代思潮、抒发救济理想传达出文人的用世之心关键词:禅真逸史 宗教描写 三教合一 文人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禅真逸史
2、又名妙相寺全传大梁野史敷衍南北朝至初唐事以林澹然及三徒为主人公描摹历史更迭 勾 连 世 态 人 情“实 堪 贬 世 非 止 解颐”是书旨在宣扬三教合一故而对于宗教着墨甚多无论是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还是主旨揭示及思想显露无不揭橥作者的创作意图呈现出鲜明的文人化倾向一、僧道形象:典型人物悖论性的塑造禅真逸史以书名而论侧重“禅真”佛道并重可为其旨归但就内容言之则侧重由佛及道的修行之径 书中僧道人物众多僧人有林澹然、钟守净、头陀、碧霞及徒自解、胖大和尚等道士有杜子虚、姚真卿、褚一如、道人等相较而论笔墨侧重于僧人形象的刻画尤其是林澹然和钟守净二人禅真逸史曾名妙相寺全传在于前二十回主要以妙相寺为中心结构故事
3、叙述林澹然、钟守净二人事其间穿插世态人情对于社会概貌多有涉及 二者一正一反揭示宗教人物形象塑造的矛盾之处首先僧人形象内在的悖论反映他们言行的矛盾以世俗的角度揭批之 最典型的便是对钟守净形象的塑造 作者写钟守净“飘飘俊逸美丰姿罗汉端然转世”他人评价其“戒行清高立心诚实禅宗透入玄微密谛悉窥精蕴才德俱优”就连梁武帝的诏书也赞其“秉性圆明不失本来面目操功清净能培夙世根基 神定而戒行精严律明而禅机透悟”钟守净本人讲经说法亦深透禅机宣扬“诸经曲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守其灵明勿使物欲迷障”因此“哄动了远近僧俗士女都来听经参见活佛”至于钟守净的具体行事则件件不堪酒色财气无所不沾尤以色财为甚 书中写他“胸襟狭窄吝啬贪
4、鄙”借主持身份聚敛钱财以至于惊动苗龙等前来偷盗 在通奸好色上无所不用其极串通赵蜜嘴用各种手段勾引黎赛玉最终成其奸情除此之外钟守净为人忘恩负义、行险使诈面对林澹然的救命之恩不知相谢反而恩将仇报在梁武帝面前进其谗言“目中无人时常酗酒撒泼杀鸡偷狗寻人厮打搅得众僧不安”由此可见钟守净言行矛盾其言语以僧人面目示人行为则俨然市井无赖作为僧人形象虽然存在悖论却也反映出明季社会的世相 正如钱谦益所说:“迩来则开堂和尚到处充塞竹篦拄杖假借缙绅之宠灵以招摇簧鼓 士大夫挂名参禅者无不入其牢笼”林澹然形象也体现出这一悖论其为将时极力反佛之后借僧人身份避祸由反佛而入佛体现出形象塑造的内在矛盾 因而书中举凡僧人形象大多唯
5、利是图、贪淫好色折射出晚明宗教世俗化的颓势其次僧人形象间的悖驳之处主要体现在林澹然与钟守净同一形象的不同塑造 林澹然是作家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奇侠”“禅真”思想的化身第一阶段林澹然是具有济世情怀的儒将其典型特点是“立性鲠直临事不苟”主要体现在:“力辟俗佛指出其于事无补显其才智过人为人正直敢于直陈显示其颇具忠君爱国之仁天生虎将胆量兼人 显示其勇略非凡 智、仁、勇三者可谓兼备”第二阶段林澹然是具有慈悲精神的高僧出家后行侠仗义、扶危济困“既有捍卫佛门清规的责任感也包含了对钟守净的友情和回护表现出一种慈悲为怀的高僧气度”第三阶段林澹然融三教为一体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晚岁化度钟守净、赵蜜嘴、黎赛玉归于
6、正果完全是佛教大德的化身 他言行一致、恪守戒律且心怀黎庶、普度众生体现出佛教劝善化民的积极面与世俗化明显的钟守净形成鲜明对比故而“钟守净其人主要是为主角人物林澹然作陪衬的 但从作品体现的实际效果来看这个形象真实地揭示了物欲情色对世俗人生的强烈影响”作者在塑造僧人形象时安排两个截然相反的代表抑扬意图明显一者通过钟守净形象贬斥世俗僧侣种种堕落一者赞颂林澹然种种懿行以资仿效此外书中道人形象集中于两类一是仙侣形象如姚真卿、褚一如等二是市井道俗如杜子虚、道人等 二者一幻一真、一雅一俗与僧人书写类似反映出人物形象塑造的矛盾之处 最能体现这一矛盾肯綮的则是对林澹然形象的理解 作者不仅从内在揭示僧人颟顸无行、
7、道德堕落而且通过外在对比昭示佛教整体的下移但又试图通过塑造林澹然这一形象予以匡救因而作者对林澹然形象的塑造就呈现出一种杂糅的状态 他既是持戒僧人又是练法仙真他既寻求出世又劝慰徒弟“乘机创业”且以半仙半佛的形象贯穿全篇被唐高宗敕封为“通玄护法仁明灵圣大禅师”可见作者虽对佛道多加指摘却又从根本上肯定了佛道二教据此揣度作者之意其对于生活在世俗中的僧道则从世俗的角度揭露批判之对玄奥的二教原旨则不妨敬而远之存而不论二、叙事结构:亦侠亦禅亦真的跳跃书写禅真逸史的情节安排颇具特点正如戴不凡所言:“前半部以魏将林澹然出家除恶为中心并得徒弟杜伏威、薛举、张善相等三人 二十回之后则以杜等三人为主角在天下滔滔之际共
8、兴大业以迄于第四十回之禅师坐化证菩提三主云游成大道”以二十回为界前面部分演叙林澹然事及妙相寺传奇后面部分演叙杜薛张三子积极入世又终归仙真 在情节结撰上由儒入佛由佛及道再援佛道入儒最后“一佛三真”得成大道看似凌乱却无不透露其用意(一)“奇侠”“禅真”相合的情节叙述禅真逸史序言:“以奇侠而合以禅真即所谓广颡屠儿与鸠肉长老更不必说苦说空而徒论寂灭耳”“奇侠”与“禅真”是书中出现频率最高也是作者着墨较多之处二者虽在情节设置上并无关联但以作者命意审之却颇相合“奇侠”主要体现在林澹然、杜伏威、薛举、张善相四人身上 林澹然最典型其在东魏为将时即颇具侠义心肠路见不平且直言不讳斥责高澄恶行出家后降服野人为民除害
9、慈心普度释放盗窃众人全朋友之谊规劝钟守净救治张公子化度妖狐身份虽然几经变化但侠义之心未减分毫 杜伏威、薛举、张善相等继承林澹然衣钵 杜伏威替族叔打抱不平、惩治桑皮筋与薛举、张善相揭竿而起、反对暴虐天下太平后接受招安 作者颇多奇行描写可见孔孟思想的因子 孔孟教人有“仁”的一面也有“义”的一面如孔子认为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孟子更是要求“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此林澹然人格中扶危济困、光明磊落、侠义心肠以及杜、薛、张三人的慷慨任气、除暴安良等无不洞见其人格中的孔孟思想之因“禅真”主要体现在人物的修行途径上“禅真”原为佛教用语含有佛教之真谛、精髓之意
10、 在书中“禅真”除喻指哲理层面的体佛悟道外还是自我修行的依循 外在体现在修行路径上由儒入佛由禅修真再由真归儒归于佛道 如书中对林澹然升化情形的描述:“看看午时将至忽见两股青烟从龛底而起渐渐有焰烧着龛子只见一线金光从昆仑顶上冲出直上九霄化成万道霞光辉煌灿烂旋绕空中恍惚是一金身长老骑鹤冉冉从西而去”既是道徒坐化又是僧侣圆寂这种杂糅描写反映出作者的用意:佛家注重心性的修行倡导慈悲为怀道家强调现实的济世提倡人世的超脱这类禅真相兼的情节安排可见作者对人格的重视“禅真”的主旨在于修真练性即自我内心的修习虽然林澹然、杜伏威、薛举、张善相等身份不断转化却一直秉性不移其所行虽粗豪疏荡却无不是心性澄明的外露所为虽
11、不尽同却都指向了心性的修行(二)“一点两线”结构的晦意书写禅真逸史在结构安排上对前人有所借鉴其凡例有言:“今编订当与水浒传三国演义并垂不朽西游金瓶梅等方之劣矣”有学者认为其在创作构思上借鉴当朝“四大奇书”痕迹较为明显呈现出题材综合的特点 王增斌认为禅真逸史借鉴西游记的地方在于“散布书中的妖法斗阵、降魔伏怪、证道礼佛、因果轮回的描写等等”孙逊认为“西游记的结构形成可以说是一种串字形结构”“西游记总的格局则是由闹天宫和西天取经两大部分构成这两部分甚至连思想倾向也不一致”禅真逸史与之结构相类似 其总体结构以林澹然和三子为主前篇叙述林澹然修行后篇演绎三子事迹显见“串”字结构 此外“西游记则是以人物为中
12、心依次展开情节孙悟空这个形象贯穿了整部小说的始终”禅真逸史对此也有借鉴书中主要人物为林澹然前部以刻画林澹然为主后部虽然以刻画三子为主但林澹然却始终贯穿其中推动情节发展禅真逸史在借鉴当世“四大奇书”特别是西游记的同时也有所创新 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虽然人物、情节脉络关联但是思想倾向却并不一致分别昭示两大母题即“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禅真逸史的主题思想则一以贯之集中反映在情节的安排上 前篇叙述林澹然儒、佛、道身份转化终归于儒可见作家儒释道并重的思想倾向后篇叙述三子行事先是修行后入世救民终功成隐遁也是由道入儒、儒而佛道的修行之途与前者颇类似
13、 作者的创见在于在借鉴西游记的基础上以关键人物贯穿始终前后虽是两个故事思想倾向却较为一致 这种结构呈现出“一点两线”的特点林澹然是贯穿全书的关键人物是核心点前后情节构成独立的故事线借林澹然予以连接使得主旨连贯、意绪鲜明 这种独特的结构映射出的是作家对于儒释道三教用世的幽约思考对于“禅真”的体认正如凡例所言:“处处咸伏劝惩在在都寓因果实堪砭世非止解颐”三、思想主旨:三教合一的劝讽旨归褚允修曾指出禅真逸史“三教合一”的主旨:“而修炼又不是三昧空寂而大有与儒家仁、义、礼、智、信同精 究根源则唯以智慧力隔断烦恼用光明拳打破痴迷 节烈豪雄 便是禅真真正面目”“所谓儒、释、道三教合一即糅合儒、释、道三家之
14、精髓将其化为自己的一种精神追求、人生理想、治世愿望”(一)题材综合的命意安排禅真逸史最为鲜明的特点在于题材的综合它成书于明代末期其时“四大奇书”已相继问世且造成广泛影响作者意图取鉴四书之长“刊落陈诠独标新异”其借鉴三国演义有三子结义情节、军事征战描写等主要是帝王争霸开基拓业之风云征战借鉴水浒传有人物形象的借鉴、受天书情节、揭竿起义等主要表现下层民众啸聚山林反抗强暴描写英雄豪杰行侠仗义、惩奸除恶歌颂三子身行忠义、替天行道借鉴西游记有神魔斗法情节、人物形象刻画、因果轮回思想等借鉴金瓶梅主要是世态人情的描写如钟守净与黎赛玉偷情裘南峰的同性恋桑皮筋的赌博成性、抢男霸女等主要侧重于世俗社会图景的展示和揭
15、露 针对上述四类题材作者并非简单拼凑而是着意安排通过借南北朝至唐的背景以虚化手法隐约反映对明末社会的认识以及自我理想的表达这就是所谓“功业与道德并重、内诚与外修统一、理想追求与生命永恒共存 作者认为此种境界的最高极致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二)人物形象的多元塑造作家命意设巧在禅真逸史中赋予人物丰富的文化内涵“林澹然是小说的主角他的事迹贯穿全书而奇侠禅真三者的有机结合是这个人物最主要的特点”为官时他是具有济世情怀的儒将为僧后是以慈悲化度为特点的高僧修真后兼具隐逸之志与救世情怀 作者对林澹然不同人生阶段的刻画并非厚此薄彼而是相互融通以此构成人物“禅真”的底色 对三子的刻画也深受林澹然影响他们本性
16、澄明利物济民心性受佛家影响持有道家修行兼备儒家入世之心 巽集评曰:“此一集专叙杜伏威事而因概见澹然之高风迹种种异道种种同伏威之英雄澹然之英雄也伏威之义侠澹然之义侠也伏威之神奇变化澹然之神奇变化也 不知其师视其徒不知澹然抱负之宏视其徒展布之大”作者的命意在于讽劝在揭露世风日下、三教颓败的同时需要树立正面典型引导市井庶民向善因而人物刻画杂糅三者优点以起到教化市井细民的作用(三)情节内容的巧意设置禅真逸史在情节安排上对三教多所贬斥而对代表三教融合的林澹然与三子则极力赞扬 书中开篇即写梁武帝“酷信佛教”“朝纲废弛”魏主反而“暗暗称羡”于是引起高欢的劝谏列举佛教在情欲、享受、财产方面的三大罪状指摘佛教弊
17、病 后又安排武帝崇信佛教误信奸佞致使幽囚饿死 震集总评可窥见作者用意:“梁武帝虔心皈释不妄杀生吃斋念佛作大布施而为侯景幽囚饿死于台城 可见杀人者生念佛者死”以钟守净为代表的淫僧则是作家斥责的焦点 乾集云:“子不观之钟守净乎?以妙相寺作巢穴邻妇作村姑而罗四方之财朝廷之赉以为山禽野兽佛教弃若弁髦非野人而何?”作者对于道教也多加贬斥刻画道徒恶行昭彰如杜子虚引诱阿保宿妓并言:“我道士们岂无室家之愿?没处泻火嫖妓取乐乃我等分内事当官讲得的 故和尚唤作光头道家名为嫖头”桑皮筋身边的帮闲道人眼见情况不妙便急忙开溜想的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屋上霜”对于儒教的批判则表现在对统治者昏昧怠政的讽刺对朝政紊乱的揭
18、露对世人无行无德的暴露 与之相反对于主人公作者却对他们身上体现的儒释道精神大力颂扬 林澹然是作者着意歌颂的理想人物除佛家思想外其形象还融入了道家、佛家的观念 正如褚允修序言:“是修真练性即是禅真而修炼又不是三昧空寂 粗定五戒则去杀、盗、淫、妄言、饮酒侠之不有何处得真?真之不修从何得佛?”作者还强调一个“澹”字艮集评曰:“夫惟不淡乃欲欲则不刚 淡则无欲无欲则刚 淡莫若水流行坎止玄之又玄淡然之谓乎?”“淡”正是作者极力宣扬儒释道精神的旨归是对世俗化的鲜明反拨四、宗教书写:明代文人的用世思考禅真逸史创作的主旨意在劝世徐良辅题奇侠禅真逸史言:“于品总成其为逸民于书洵成其为逸史 其间挽回主张寓有微意只当
19、会于帙外不可泥于辞中也”书中对宗教的矛盾书写既是晚明世风的真实再现又寄寓作者的用世之意(一)佛教世俗的无情揭露“至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传统古代社会已经发生局部结构性变换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历程的起点”随着晚明社会思潮的变迁和社会风气的世俗化加之商品经济发展和享乐风气盛行宗教也表现出重视通俗教化的自觉意识以便加强佛教丛林的社会影响 中国佛教世俗化的历史过程包含两层含义:“其一表现为世俗社会存在对佛教弘化力量的影响或控制此为佛教世俗化的客观向度(或社会向度)其二则是基于佛教观念立场对此所作出的回应或反映此为佛教世俗化的主观向度(或宗教向度)”宗教世俗化渗入小
20、说创作领域致使宗教描写的叙事功能具备典型性:“一个类别主要体现为宗教的超逸品格一个类别主要体现为宗教的世俗存在 前者是为了表达创作意图而设计的因而显得相对空灵相对超脱相对理想后者则主要为了体现作品中人物的实际宗教生活而创作的因而显得相当实在相当功利相当现实”究其根源在于晚明高僧入俗及信仰下移的影响明末士人王元翰曾谈及僧人奔走京师的现象:“今之走京师者有三:上者参宿访耆证明大事次者抱木挨单文字润泽下者趋鹜宰官营办衣食”可见僧人奔走京师已成当世一景其能够被划出类别更说明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万历时的高僧真可和德清二人为振兴佛教游走权宦宫廷使得佛教在万历朝获得前所未有的礼遇 不同于
21、前人的静修参禅真可既重视知识也善于交往宣称“吾当去行脚诸方历参知识究明大事也”他不仅与士人结交更积极参与政治 对于南康太守吴宝秀抵制苛敛矿税遭劾被逮妻死家毁真可闻之愤曰:“时事至此倘阉人杀良二千石及其妻其如世道何?”并积极前去救护“遂策杖赴都门至多方调护”因涉世过深得罪既得利益之官宦且时时游于权贵卷入官场是非导致其因“妖书案”获罪最后被系狱中憨山德清为取得统治者的支持更为看重与王室的关系 他说:“沙门所做一切佛事无非为国祝厘阴翊王度 今祈皇嗣乃为国之本也莫大于此者愿将所营道场事宜一切尽归于求储一事 不可为区区一己之名也”如德清这样为践履大愿而竭尽心力去努力的僧人自身经历即是当时佛教与政治关系的
22、见证 高僧入世的风气导致佛教脱去了宗教的外衣变成僧人入世的工具僧人世俗化便成了明末普遍的特征明代中后期佛教信仰下移僧人德行败坏 此一时期随着国家繁荣稳定统治者对宗教的态度发生变化由明初视佛教乃“辅教之工具”转而信仰崇奉起来以至成化中妖僧继晓建大永昌寺“上亲临幸之”更有甚者皇帝及诸王在出生时便舍身佛教 万历野获编记载:“本朝主上及东宫诸王降生俱剃度童幼替身出家不知何所缘起意者沿故元遗俗也”官府对于僧侣行为的管理和惩戒也逐步放松直接导致僧人行为不受约束 沈德符记载:“正统八年陕西石崖寺静悟禅师名阿难答者通其侄女为岷州卫诸生所发 上曰:出家人宁有事其宥之不加诘谴也”僧人之所以逃脱信仰和政策的束缚为所
23、欲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动荡、流民四起很多人混杂到僧侣队伍之中促使僧人世俗化 天顺初陈福的奏章记录了僧人杂混的现象:“近年来旱潦相仍百姓艰难其游惰之人或托为僧道游食四方而愈盛矣 以在京观之寺观动至千百僧道不可数计 求财索食延街塞路 张挂天神佛像擅言祸福 以盖造寺观为名务图肥己 饮食酒肉宿歇娼妓无所不为 又有燃指焚香刺肤割股惊骇人目煽惑人心不惟饕餮于民抑且有伤风化”寺庙由原来神圣的殿堂演变成藏污纳垢之所 更有甚者“浙西一路庵院遂成逋逃篓”明代后期此一行为蔚然成风愈演愈烈连皇帝都对此束手无策 万历野获编“毁皇姑寺”条载:“尼僧之增日多宣淫日甚檀施亦日益不资矣以世宗英断尚不能铲除况后世乎?”
24、反映出明末佛教日益世俗化的趋势故作者在书中描摹批判之(二)三教融合的时代思潮自两汉佛教传入、道家肇兴三教之间既相互争雄又相互汲取 首先代表儒家正统的宋明理学发展到明中后期进一步强调儒释调和 正如学者所言儒释调和“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是佛教传入中土后长达几百年间的大规模文化交流的果实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影响很大”宋朝时经过诸儒的发展和建构理学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哲学思想体系“他们一方面打着道统的旗号以孔孟之道的嫡传自居另一方面又援佛、道入儒促进了儒学的哲理化使它成为既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又有较强的思辨性的哲学思想”明代王阳明释“动静”便以六祖法宝坛经为教材:“动静
25、只是一个 那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只是存天理即是如今应事接物的心知得动静合一释氏毫厘差处亦自莫揜矣”其门人论及心性之学而不囿于三教门户:“学佛老者苟能以复性为宗不沦于幻妄是即道释之儒也”徐渭明言:“卓吾李老合和儒释”焦竑直截了当云:“释氏诸经即孔孟之义疏也”其次佛教吸收儒家义理居士佛与禅净合流成为风气 黄宗羲云:“明初以来宗风寥落 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说遂有紫柏、憨山因缘而起 至于密云、湛然则周海门陶石篑为之推波助澜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居士佛是在“晚明丛林佛教圆融与佛教还原思潮的影响下晚明居士依附于丛林佛教通过以教证禅、禅教归净的禅净合流形成了既重佛教之行又重佛教之文智慧与信仰齐举
26、、修身与修性并重的晚明居士佛教修学从而变现出多元纷杂的思想特点”至此晚明居士佛教渐趋于佛教经世之学、佛教务实之学的信修特点 禅净本有相通之处德宝将禅宗的参悟与净土的称名念佛予以融会:“当净心一志念道念道即是念佛念佛即是念自心念自心能成自己佛”原因在于二宗本质上都是佛门易行道 其次二家同是重实践、轻教理的法门 再者接续三教和融的历史趋势道家恬淡自然、朴素贵真的美学思想直接影响了晚明文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文学思想及作品风格 智旭云:“言儒而老孔皆在其中矣言释而禅教皆在其中矣”紫柏明言:“且儒也、释也、老也皆名焉而已非实也 实也者心也 心也者所以能儒能佛能老者也”如禅真逸史中尚真主淡的思想意趣便
27、是来源于道家同时又与儒释具有一致性 周群指出:“晚明文学思潮是在以三教融通为形式、个性解放为内容的社会思潮影响下产生的晚明儒释道三教各自具有的特点都有自由任用的性质这一性质是与尊重个性精神的晚明社会思潮相吻合的”(三)教化救世的文人理想章培恒指出:“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特别复杂的时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腐朽共存(有时甚至互为因果)专制的强化与个性解放思潮的兴盛同在造成许多矛盾显现 一个文人身上同时又彼此冲突的思想倾向也不难看出”禅真逸史对宗教的矛盾书写人物形象的差异塑造以及情节结构亦儒亦佛亦仙的设置无不寄寓作者的教化救世理想明清小说创作除注重娱乐外还强调小说的教化作用“三言”的创作旨在醒世劝世“其真
28、者可以补金匮石室之遗而赝者亦必有一番激扬劝诱悲歌慷慨之意”因小说的普及性和通俗性故而教化民众效果明显 何昌森指出:“从来小说家言:要皆文人学士心有所触意有所指借端发挥以写其磊落光明之概”自怡轩主人明确指出小说教化的实践价值:“考必典核语必醇正 其间可惊可愕、可敬可慕之事千态万状如蛟龙变化不可测识能使悲者流涕喜者起舞无一迂拘陈腐之辞而无不处处引人于忠孝节义之路 既可娱目既可醒心 而因果报应之理隐寓于惊魂眩魄之内俾阅者渐入于圣贤之域而不自知于人心风俗不无有补焉”文人有鉴于此纷纷创作小说来抒发自我的理想抱负以期挽救世道人心方汝浩创作禅真逸史用意不是演述前朝故事而是指向现实 书中所描绘的政治腐败、官场
29、黑暗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以及外族入侵、危机四伏的现实正是明代政治、宗教、民俗、艺术的诸种情状书中处处可见明代社会的痕迹如梁武帝拿问犯人使唤的竟是明代的特务机关锦衣卫处置犯人的极刑也是与明代一致的剥皮揎草所唱丽词艳曲多出自明代的民歌俗曲 由此可见作者假托前朝背景虚构人物实写明末社会以此来阐发自我的用世思考所以在思想上以三教合一为中心情节安排上以“奇侠”与“禅真”相结合最终也只是为拯救世弊提供一种文人之策 禅真逸史构思以“三教合一”为出发点主人公林澹然身上寄托的是作者的理想抱负 作者所认为的三教合一并非儒释道的简单重合在他看来儒是内核释、道是手段方法 释、道修行与儒合儒家义理与释、道教义相符 书中主
30、人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儒者建功立业的理想释与道实际上是为了实现理想所凭借的手段身为传统知识分子面对朝纲废弛、社会丧乱的变局在报国无门、晋身无望的情况下又不忍袖手因而企图借小说创作起到化民的作用 但在报国无门、请缨无望的情况下逃禅隐居则为文士唯一一条洁身自好之路“逃禅入道既是全身远害的儒家智者之举又是蓄积力量待时而动实现治国平天下愿望的一种重要手段 而道家宣扬的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等神奇法术恰可为自己的政治幻想插上一双渴望飞腾的翅膀”以儒者自居从佛教汲取坚忍不拔的力量又从道教学习扫奸除佞的本领而三者实归于治国理想参考文献:清溪道人.禅真逸史.江巨荣李平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黄宗羲.黄梨
31、洲文集.北京:中华书局:.王增斌.明清世态人情小说史稿.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李剑国陈洪.中国小说通史:明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陈洪.结缘 文学与宗教: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中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戴不凡.小说见闻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孙逊.明清小说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张峰屹赵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张显清.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陈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吴光正.神道设教:明清章回小说叙事的民族传统.武汉:武汉大学出
32、版社:.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德清.紫柏尊者全集藏经书院.卍续藏第 册.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余继登.典故纪闻.北京:中华书局:.孙昌武.论儒释调和.哲学研究():.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北京:东方出版社:.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吴光钱明董平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明万历四十三年张汝霖校刊本.厦门大学历史系.李贽研究参考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焦竑.澹园集.李剑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 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上海:上海佛学书局.周群.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朱一玄朱天吉.明清小说资料选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 于 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