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研究_雷焦焦.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24506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研究_雷焦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研究_雷焦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研究_雷焦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8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第37卷 第4期2023年7月Vol.37 No.4July 202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要在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打破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藩篱,形成促进城乡融合的机制。2023 年 2 月 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二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

2、融合发展放在重要地位,并指出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3。这对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构建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必须健全、完善、落实城乡融合发展具体制度,必须通过打通制度梗阻实现城乡要素的顺畅流通。当前,一些研究者对共同富裕的内涵及要义、城乡融合的要求与途径等进行了研究,但在共同富裕视域下进行城乡融合发展具体制度构建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本文聚焦共同富裕视域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梳理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富裕【基金项目】2022 年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资助项目(gzlcx2022331

3、9)【收稿日期】2023-03-06【作者简介】雷焦焦(1998 ),女,四川阆中人,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 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雷焦焦(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摘 要】共同富裕与城乡融合发展有着广泛的实践联系与内在的逻辑联系。城乡产业的深度融合、城乡人才的有序流动、城乡文化的交融互鉴、城乡生态的协同优化与城乡基层组织的联合聚力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支撑与保障。现今,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融合在总体向好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城乡产业衔接紧密性、城乡人才要素流动性、城乡文化资源共享性

4、、城乡生态资源互补性、城乡基层组织联动性方面有待提高。应着重通过健全城乡产业衔接共建机制、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城乡文化资源共享机制、城乡生态资源互补机制与城乡基层组织协同共治机制等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路径指引。【关键词】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构建【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252(2023)04-0028-09DOI:10.19444/ki.1671-7252.2023.04.011 29 雷焦焦: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研究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机制及制度,以期从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与制度体系方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共同富裕视域下推动

5、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一)城乡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共同富裕的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总量的大幅提升。城乡产业融合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发展生产力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是提升社会生产力、积聚城乡物质财富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城乡产业融合催生出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服务农业等乡村新业态,提高了农业投资回报率,促进了农业增收。同时,城乡产业的融合推动了新技术在城乡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应用,促进城乡产业发展,进而推动城乡产业价值提升和城乡财富积累。由此可见,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实现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6、。(二)城乡人才的有序流动,能够为共同富裕提供人才保障实现共同富裕,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双向流动格局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打破城乡壁垒,通过科技下乡、人才下沉等方式,打造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格局,持续驱动城乡创新发展。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当地政府利用科技特派员、“星创天地”等激励措施,鼓励城市科技人才流向贫困牧区,极大地激发了牧区的生产活力,推动了牧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看出,城乡人才融合发展不仅充实了农业农村发展人才,实现城乡人才的有序流动;也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生产力,夯实了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缩小了城乡贫富差距。(三)城乡文化的交融互鉴,

7、能够为共同富裕提供精神支撑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4。物质财富的极大丰裕、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乡村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明的衔接,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对促进人民群众精神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丹棱县幸福古村积极开展“以地域文化赋能城乡高质量发展”活动,引导和鼓励城乡文艺工作者交流互鉴,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充满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这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振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共富目标的实现。(四)城乡生

8、态的协同优化,能够为共同富裕提供生态屏障生态文明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生态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助推城乡生态资源合理流动,进一步实现了城乡生态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生态资源的资本转化,促进生态价值与经济、文化效益的有效转化,使得生态环境发展与物质积累、文化交流产生互动效益,促进了“百姓富、生态美”目标的实现。(五)城乡基层组织的联合联动,能够为共同富裕增进治理效能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城乡有效治理是 30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 4 期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问题。城乡基层组织主要指城乡社

9、区和农村村级组织,核心是基层党组织与居民(村民)自治组织5。城乡基层组织具有引领、动员、号召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生活需要的组织功能,致力于治理现代化建设、带领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新时代,城乡基层组织的联合将有助于以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以统一的思想和价值引领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明晰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同步富裕,增强社会各阶层对城乡联合联动、协同治理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城乡力量的最优联合,最大程度地共享发展成果。二、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一)城乡产业衔接紧密度有待提高1.城乡产业空间协调性有待提升我国城乡产业布局存在较为分散的现象。大部分重点工业、服务业集中在中心城市,县

10、域缺乏支柱性产业,能形成规模化产业、特色旅游业的乡镇不多,难以形成中心城市、县域、乡镇三地一体的完整产业链6。加之长期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城乡产业之间的互动性不强,产业融合往往因为在乡村缺乏紧密度,造成城乡产业融合效果甚微。2.城乡产业利益联结尚需增强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产业利益联结的形成及紧密程度直接关系到全民富裕的实现程度。随着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部分经营主体同农民探索出土地租赁、务工工资等城乡产业利益分配形式。例如,湖北省金秋农业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每年1.2 万元/hm2价格流转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7,促进产业价值链的分配向贫困农户倾斜。然而,从利益联结机制来看,以普通农

11、户为代表的传统经营主体与新型经营主体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8,城乡产业融合附加值难以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不利于推进共同富裕。3.城乡产业市场秩序亟待改善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来看,共同富裕的理想状态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与股权分配的社会化。然而,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片面追求城乡特色产业数量和规模,不顾资源承载量、市场需求、原料供应等客观因素,一味兴办产业园区和城乡产业合作项目,甚至不惜定指标、密考核,导致同类企业同质竞争,加剧了产业规模小、层级低、竞争力弱等问题9。这些问题造成不少市场主体的前期投入形成沉没成本,阻碍了全民富裕的步伐。(二)城乡人才要素流动性尚待加强1.城乡人才单

12、向流动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既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也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判断标准。20182021 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分别为44 292万人、45 249万人、46 271万人、46 773万人,呈稳步递增趋势;而乡村就业人员分别为 31 490 万人、30 198 万人、28 793 万人、27 879 万人,呈逐步下降趋势10。究其原因,“农民社会地位低”“跳出农门”等观念使得一些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更偏向于向城市流动,造成农村产业发展缺乏人才支撑。2.城乡劳动力转移壁垒为破解城乡二元体制,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这对加快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13、。但城乡劳动力在转移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流 31 雷焦焦: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动。以农村土地承包权为例,我国政策规定农村户口居民转为城市户口,虽可继续使用之前划分的 30 年土地承包权,但取消新一轮30 年土地承包权资格。对部分农民工来说,农村土地是其生存发展的生产资料,一旦失去土地承包权将大幅降低其抗风险能力。3.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的一种再分配方式,也是城乡人才自由流动的前提条件。然而,以共同富裕为标准,城乡公共服务存在空间分配、服务质量等差异。一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分布失衡。受二元经济体系影响,城乡在投资环境、收

14、益率、产业配套、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资源分配差距,致使城乡人才流动失衡。二是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布局不均衡。而基本公共服务不均极易造成相对贫困,形成城乡局部“人才贫困”现象。(三)城乡文化资源共享性还需加强1.城乡文化交流受不良思潮侵蚀精神富裕与个体精神生活需求及社会风气密不可分。从这种意义上说,城乡精神富裕与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在“金钱至上”“物质至上”观念的影响下,人的价值观出现“异化”11。部分先富起来的个体,易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以致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等主流价值观引领力不足,难以形成扎实推进精神富裕的文化氛围。2.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平衡共同富裕程度不仅体现在个体生活质

15、量上,也体现在全社会资源供给程度与全体人民的享有程度上。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乡镇影剧院、体育场馆、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分别占全国总数的 11.9%、16.6%、41.3%12。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不足,文化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对短缺。这直接造成城乡居民在精神生活中的机会不平等,制约了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3.城乡文化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供需不均、管理不到位、数字技术滞后等原因,一些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存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文化场地利用率低等问题,不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与文化获得感,不利于拓展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空间。(四)城乡生态资源互补性尚需提升1.城

16、乡生态资源空间布局失衡以城乡生态融合促进共同富裕,就必须探索出城乡生态资源共富的良方,其中最重要的是确保城乡生态资源的合理分配。然而,当前我国城乡生态资源存在空间布局失衡、居民生态权益配给不足等现状。截至 2021 年底,我国城市公园绿地面积为 835 659 hm2,农村公园绿地面积仅为 3 622.63 hm2;城市市容环卫专用车辆达 327 512 辆,而农村环卫专用车辆仅有 27 739 辆13。城市生态资源配置偏向、城乡居民生态意识差距及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差异,造成城市生态环境改善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14。2.城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度大“两山”理念认为生态优势能够转化为经济优势

17、,生态资源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素,应将生态资源作为公共财富并实现合理配置。从市场现状来看,城乡市场存在生态资源价值评估与资本市场脱节,生态产品设计、市场交易环节难以开展等问题。城乡生态产品产供销机制、城乡生态产权与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城乡生态资源分配体系 32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 4 期等不健全,导致市场资本难以进入生态产品市场。3.城乡生态治理监管失衡伴随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城乡生态建设进入常态化。中国环境司法报告(2021)显示,截至 2021 年底,我国环境资源审判专门机构 2 149 个,而“全国近 60 万行政村中生态治理机构明显匮乏”15,乡村生态治理与监管力度

18、亟待加强。同时,城乡生态治理机构对城乡生态污染转移、城乡生态规划及城乡企业超标排污等生态污染行为缺乏有效监管,使得部分城乡地区出现地域空间管理无序、生态资源互补性不足、局部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五)城乡基层组织联动性亟待强化1.基层行政层级纵向沟通不畅城乡融合发展要求从城乡一体化视角出发,需各级政府通力协作、共享发展成果,进而实现城乡发展的统筹协调。但从现实来看,城乡各级政府部门条线分割且事权界限不清,形成各自为政、相互制衡的局面16。部分政务人员仅关注本辖区发展事务,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村社之间的沟通交流不足,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状况掌握度较低,导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政策等上层建

19、筑构建受阻。2.城乡政社横向沟通受阻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沟通机制尚不健全,基层政府与社会群众之间仍存在交流壁垒,无法充分发挥推进共同富裕的实效。虽然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搭建了政社信息公开平台,但部分群众对信息化系统和网络技术掌握不够等原因,易造成基层政府与社会群众沟通不畅,引发利益矛盾,增加城乡治理成本。3.基层群众参与度较低共建是共同富裕的实现动力,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基层组织融合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但在城乡基层融合发展过程中,一些群众对涉及个人利益的城乡发展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对涉及拆迁、补偿、个体经营等事务较为关切,但对涉及中长期发展及地域规划的事宜了解程度不够,对城乡融合背景下相邻

20、地域融合发展事宜的积极性不高,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也有待提高。此外,我国农村、社区总体上开展的集体活动较少,特别是城市居民间沟通交流较少,使得基层群众参与度较低。三、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构建(一)健全城乡产业衔接共建机制1.健全城乡产业空间重构机制城乡产业融合是实现共同富裕、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健全城乡产业分工机制,构建城市企业总部与乡村生产加工基地的产业空间格局,发挥城市集聚效应,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发展知识型经济,打造城市高端技术产业;明确城市周边农村发展定位,承接城市外溢产业,借此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进程,加快城乡共同富裕步伐。同时,创新城乡特色产业集群化机制。随着乡村振

21、兴全面推进,县级乡村振兴部门可借鉴“一县(镇)一业,一村一品”思路,以乡村特色产业建设为契机,实现城乡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与乡村产业振兴战略有机对接,将特色产业链中的相关企业向乡村、城镇集聚,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城乡产业集群示范区等,使其更好发挥产业融合发展的集聚效应,带动城乡居民增收致富。33 雷焦焦: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研究2.健全城乡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城乡产业资产股份制改革,探索构建经营主体与农民之间的“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农民”“企业+专合组织+农民”等股份分红、股份合作的利益联结模式。在新型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形式上,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如采用股份合作制发展休闲田园

22、农业、用资金入股模式打造特色农业小镇,采取“订单生产”“二次返利”等方式,建立农民与企业、合作组织之间的利益联结和风险共担的经营模式,提高农业新业态组织化程度。3.健全城乡产业市场监管机制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市场监管部门应健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准入机制、公平竞争机制,审慎监管城乡产业发展情况。同时,要建立健全城乡产业投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注重引导相关企业在推进城乡产业融合进程中转变发展和投资方式,采取“小步迭代、试错快跑”方式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升级转型,降低市场投资风险,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二)完善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1.完善城乡人才共建培养机制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

23、必须着力解决乡村人才留不住、育不精、用不好等问题。具体来说,一是加快完善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建立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确保城乡基础教育的公平,以此从整体上提高城乡人口文化素质。二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定向培养机制。政府牵头搭建职业学院与地方农村合作平台,建立农业技术人才校村联合培养制度、农村学生涉农专业优先录取制度,实现农业技术人才的优质输送,促进城乡人才融合发展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完善城乡劳动力转移保障机制一是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等值使用机制,实现新型职业农民与高新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等值化。完善新型职业农民选拔、职称评审制度,坚持以业绩、能力为导向,促进乡村人才的制度化、

24、科学化培养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时代特色、效果导向”的多维乡村人才待遇体系,保障乡村技术人才实现其市场价值。二是建立市民化成本多元分担机制,政府部门应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的进城意愿和能力;完善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健全财政、税收、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各类人才创业就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3.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机制一是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设计应从户籍关联转向均等化,补齐老旧城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二是建立以常住地为标准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供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保障城乡迁

25、移人口利益,助力畅通城乡人才流动,不断实现发展机会和成果共享均等化,提高城乡共同富裕水平。(三)夯实城乡文化资源共享机制1.夯实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机制要运用主流媒体的微信、微博等平台推送各类时代楷模及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同时,文化宣传部门应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微话语作品评比机制,鼓励人民群众创作文艺作品,通过作品评估机制、传播力测评机制评选出人民群众喜爱和认可的文化作品。34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 4 期2.夯实城乡文化动态倾斜机制应建立城乡文化资源细化投入机制,逐步加大对城乡文艺活动、特色文化节日等公共文化的投入,并优先加大老旧城区、乡村的公共文化投入。同时,完善城乡文化产业资源

26、流动机制。通过搭建城乡文化产业一体化投资融资平台、文化法律服务平台,实行城乡文化管理、文化质量标准一体化等,稳妥推进文化资源有效流入乡村。3.夯实城乡文化安全协同防范机制政府部门、文化企业、文艺组织协同构建城乡文化统一管控机制,共建文化安全的风险评估标准、管控协调制度和危机处理制度。同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城乡文化融合管控制度。发挥政府部门、文化企业、文艺组织等多元主体的管控效能,优化配置城乡文化融合进程中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构筑起立体化、全覆盖的城乡文化社会管控网。(四)落实城乡生态资源互补机制1.落实城乡生态资源整合机制城乡生态资源整合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部门要加

27、快构建公平的多元主体利益表达制度、利益分配制度、利益整合制度等,增强城乡生态资源整合主体的凝聚力。在此基础上,城乡生态环境部门要构建城乡生态资源水平整合制度,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束缚,以资源位移的方式扩充城乡生态范围,缩小城乡生态差距。建立生态资源垂直整合制度,突破城乡生态资源的时间束缚,以资源储备的方式扩大水、土地、林木等自然资源的存量,实现城乡生态资源供需平衡。2.落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城乡生态融合发展不仅要共享城乡生态资源,更要共建城乡生态价值观。各级政府、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加快制度创新,构建生态产品生产补贴机制、生态产品自然灾害最低补偿机制,搭建生态产品区域流通平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的

28、实现,实现生态保护主体的增收致富。当前我国生态产权登记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建立健全城乡生态产权登记制度,培养人民群众树立“有偿使用、可交易性”17等生态产权意识,实现城乡生态资源的合理流动,促进“生态共富”。同时,将生态要素纳入财富分配体系,提高生态资源的社会地位。3.落实城乡生态联合管理机制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生态融合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人民群众的作用,破解城乡生态治理失衡的问题,实现生态富裕与城乡生态治理现代化。具体而言,一是建立城乡生态权责连带制衡机制。利益连带机制要求公权内部的奖惩与城乡民众的生态利益挂钩18,以制度增强地方政府、生态企业及社会民众生态治理

29、的合作共治,达到城乡生态融合与均衡发展的目的。二是构建城乡生态多元管理机制。各级政府、各级环保部门要搭建区域生态建设协商平台,共享区域生态数据和治理经验;完善城乡生态多元联合管理机制,激发各类主体的生态治理积极性和主动性,助推城乡生态治理现代化,扎牢共同富裕的生态基础。(五)优化城乡基层组织协同共治机制1.优化基层党组织统筹领导机制基层党组织是实现基层政治整合的“黏合剂”19。面对城乡多元主体并存、行政层级纵向沟通不畅的局面,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探索多层级、多渠道参与的基层治理机制,35 雷焦焦: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引领各方共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基层党组织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依托,要着力

30、构建基层党组织能力提升机制、党员意识培养及量化考核机制,不断强化基层党员的政治担当和融合发展意识,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确保城乡融合发展的正确方向。2.优化基层组织联动协调机制共同富裕是社会成员共同参与、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结果。要构建各层级行政机构共商机制,各级行政机关及职能部门在处理涉及群众利益、城乡发展的具体事宜时应扩大协商层面与协商范围,充分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建议权、评议权等,以充分实现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村社之间跨行政区域的资源整合与利益协调,以强有力的权威引领各行政主体共议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联建片区以强带弱、资源共享、抱团发展”20,确保城乡朝着共同富裕方向迈进。3.优

31、化基层组织联系群众机制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优化基层组织联系群众机制。健全领导干部定期到基层任职锻炼、下基层调研制度,明确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任职的最低年限,到基层调研的最低天数;健全公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搭建城乡融合发展政务反馈平台,通过公开征集意见、专家论证、全民公决等程序,形成公开透明的城乡发展环境与科学公正的利益诉求表达,实现基层政府与社会群众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共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序进行。【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N.人民日报,2022-10-26(001).2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32、 J.求实,2021(20):4-8.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N.人民日报,2023-02-14(001).4 李军鹏.共同富裕:概念辨析、百年探索与现代化目标 J.改革,2021,332(10):12-21.5 杨述明.发挥基层组织的社区治理作用 N.湖北日报,2018-03-04(001).6 黄志海.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J.农业经济,2023(05):40-4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 EB/OL.(2018-04-19)2023-03-02.https:/ 易醇,张

33、爱民.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乡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J.软科学,2018,32(04):105-109.9 姜长云.新发展格局、共同富裕与乡村产业振兴 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1):1-11,22.10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2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111.11 傅才武,高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与指标体系 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1-24.12 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三号)EB/OL.(2017-12-15)2023-03-01.https:/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

34、部.中国城乡建设统 计 年 鉴 2021EB/OL.(2022-10-12)2023-03-01.https:/ 高波,孔令池.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J.农业技术经济,2019(08):4-16.15 李宁.城乡融合视阈下乡村生态治理困境及其路径创新 J.青海社会科学,2020(04):42-48,54.16 熊健,范宇,金岚.从“两规合一”到“多规合一”:上海城乡空间治理方式改革与创新 J.城市规划,2017,41(08):29-37.17 贾则琴,龚晓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长效困境与实现路径 J.新疆社会科学,2022(04):20-29,188.18 武小龙,谭清美

35、.城乡生态融合发展:从“策略式治理”到“法治化治理”J.经济体制改革,36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 4 期2018(05):67-72.19 蔡文成,朱荣康.农村基层党组织整合治理:优势、内涵与路径 J.求实,2022(03):4-13,109.20 杜志雄,赵黎,崔红志.跨村联建、村企共建: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与发展的实践探索 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26(01):95-103.(责任编辑任卫娜)Research on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o

36、n ProsperityLEI Jiaojiao(School of Marxism,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4,China)Abstract:Common prosperity and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have extensive practical connection and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The deep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dustries,the orderly

37、flow of urban and rural talents,the mutual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grass-roots cultures,the collaborative optim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logy and the joint cohesion of urban and rural organizations provide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common prosperity.At pres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

38、on prosperity,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overall improving,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which are mainly reflected compactness of urban and rural industries still improved the mobility of urban and rural talent elements still enhanced,the sharing of urban and rural cultural

39、 resources still improved,the complementarity of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still improved,and the urgent improving the linkage of urban and rural grass-roots unit organizations.In the new era,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providing path guidance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40、rural areas through improving the joint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urban and rural industries,the bi-direction flow mechanism of urban and rural talents,the sharing mechanism of urban and rural cultural resources,the complementary mechanism of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the coopera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urban and rural organizations.Keywords:common prosperity;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mechanism construc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 历年考研英语真题+答案.pdf 历年考研英语真题+答案.pdf
  • 在牢记“国之大者”、为党奉献、解决群众急难愁吩问题等“六个方面”2023年党员个人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2篇文【附:查摆后整改清单台账】.docx 在牢记“国之大者”、为党奉献、解决群众急难愁吩问题等“六个方面”2023年党员个人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2篇文【附:查摆后整改清单台账】.docx
  • 新疆地区书记对照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等“五个方面”检查材料与医院党支部干部2023年组织生活会在政治信仰、能力本领等“六个方面”对照检查材料(四份).docx 新疆地区书记对照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等“五个方面”检查材料与医院党支部干部2023年组织生活会在政治信仰、能力本领等“六个方面”对照检查材料(四份).docx
  • 2023年组织生活会个人在作用发挥、纪律作风等“六个方面”对照检查材料与新疆党员教师、机关支部书记对照自治区“四个合格”党员正向标准和反向指标等“五个对照”检查材料(4篇).docx 2023年组织生活会个人在作用发挥、纪律作风等“六个方面”对照检查材料与新疆党员教师、机关支部书记对照自治区“四个合格”党员正向标准和反向指标等“五个对照”检查材料(4篇).docx
  • 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六个对照”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整改方案与新疆地区书记2023年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docx 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六个对照”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整改方案与新疆地区书记2023年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docx
  • 普通党员在政治信仰、党员意识、理论学习等“六个方面”检查材料与2023年新疆办公室副主任对照“三学三亮三比”等“五个方面”检查材料(共四篇).docx 普通党员在政治信仰、党员意识、理论学习等“六个方面”检查材料与2023年新疆办公室副主任对照“三学三亮三比”等“五个方面”检查材料(共四篇).docx
  • 在牢记“国之大者”、对党忠诚、为党分忧等“六个方面”2023年国企公司党支部班子组织生活会查摆存在问题整改清单台账【后附:对照检查材料】.docx 在牢记“国之大者”、对党忠诚、为党分忧等“六个方面”2023年国企公司党支部班子组织生活会查摆存在问题整改清单台账【后附:对照检查材料】.docx
  • 2023年新疆关支部书记对照自治区“四个合格”、“三学三亮三比”等“五个对照”检查材料(三篇)与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六个对照整改方案.docx 2023年新疆关支部书记对照自治区“四个合格”、“三学三亮三比”等“五个对照”检查材料(三篇)与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六个对照整改方案.docx
  • 党员个人在牢记“国之大者”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等“六个方面”2023年查摆存在问题整改清单台账【附:对照检查材料】.docx 党员个人在牢记“国之大者”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等“六个方面”2023年查摆存在问题整改清单台账【附:对照检查材料】.docx
  •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