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社会保障学学习资料.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316856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PDF 页数:64 大小:6.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学学习资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社会保障学学习资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社会保障学学习资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社会保障学学习资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社会保障学学习资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社会保障学课程简介社会保障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乃至哲学、伦理学等诸学科 都有密切联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保障在国家社会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准确把握、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从 而运用社会保障学的独特视角,对经济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课程大纲 学习目的和要求社会保障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乃至哲学、伦理学等诸学科都有 密切联系,因此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诸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 把握社会保障的理论知识,并要求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

2、保障中的现实问题。社会保障学的学习目的在于充分认识社会保障在国家社会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 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准确把握和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从而促进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学科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着自己完整而严密的体系结构和特有的运行 规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运用社会保障学的独特视角,对经济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课时分配章次教学内容课时第一早导论1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进程3第二早社会保障理论基石1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1第五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1第六章社会保障基金1第七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1第八章社会救助2第九章社会保险3第十章社会福利2第十一

3、章军人保障1第十二章补充保障1第十三章专题讲座12合计30第一章:导论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阐述了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揭示了不同国家与不同学者对社会保障的界定;阐述了社会 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阐述了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基本特征与原则以及意义。这些内容 构成了学习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的门槛。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社会保障的基本理 论框架,认识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特征与原则,了解社会保障的意义。要求综合运用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乃至哲学、伦理学等诸般知识去理解社会保障的概念与研究对象。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一、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二、港台地区对社会保障的界定三

4、、内地学者对社会保障的界定: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 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 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郑功成)第二节、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 一、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 二、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三节、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 一、社会保障的目标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第四节、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 一、社会保障的特征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第五节、社会保障的意义:社会保障的意义的主要表现。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进程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社会

5、保障的发展线索与发展规律,理解并把握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 诸种因素,同时能够客观地看待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与改革取向,全面、系统地掌握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进程。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 第二节、慈善事业和济贫制度 一、慈善事业时代 二、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 三、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 第三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 第四节、社会保障发展经验、教训和改革 一、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 二、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 三、国外社会保障改革第五节

6、、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1986年以来)第三章:社会保障理论基石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社会保障学是建立在多学科交叉渗透基础之上的一个学科领域,能 够正确理解和把握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对社会保障理论。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理论历史源流 二、中国社会保障理论历史源流 第二节、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一、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二、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三、经济学家与社会保障 第三节、社会学与社会保障 一、社会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二、社会学家与社会保障 第四节、政治学与社会保障

7、 一、政治需要与社会保障 二、政党政治与社会保障 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和收入分配、劳动就业、公共政策、商业保险等的关系,真正理解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千差万别的原因。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一、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的基本理论范畴二、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三、社会保障与社会进步四、社会保障与人的发展第二节、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一、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方式二、社会保障与第三次分配第三节、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一、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二、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第四节、会保障与其他公共政策一、社会保障与消灭贫困二、社会保障与人口政策三、社会保障与国民教

8、育四、社会保障与家庭政策第五节、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一、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共性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三、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共同发展第五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的详细介绍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涵义与目标,阐述了政府主导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与民间及 市场主办的各种补充保障的结构、基本内容及差异,并且介绍了社会保障模式类型。通过本章的学 习,应该了解并理会社会保障的涵义,掌握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把握国情与社会背景的基础上 把握不同社会保障模式的特点与区别。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社会保障体系的涵义和建设目标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第二节、社会保障体系一、社会救助二、社会保险三

9、、社会福利四、军人保障五、补充保障第三节、社会保障的主要模式: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安排出发,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福利 国家模式、社会保险型模式、强制性储蓄型模式和国家保险型模式。一、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二、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三、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四、国家保险型保障模式第六章:社会保障基金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掌握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方式与来源渠道、管理、投资运营与监管。并运用投资学、经济学知识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存在的问题。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社会保障基金的界定及分类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性质三、社会保障基金的意义第二节、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一、社会保障基金的来

10、源渠道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方式第三节、保险基金的给付一、社会保障基金给付的一般理论二、不同种类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第四节、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一、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必要性二、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风险和投资原则三、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工具四、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方式 第五节、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 一、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的管理 二、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的来源 三、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第七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介绍了社会保障管理法制化的意义与价值,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理论和管理制度理论。通过 本章学习,掌握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理论,认识各国社会保障立法情况,利用相关法律知识和社会保

11、 障知识,分析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国 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社会保障法律和国家行政机关颁布的社会保障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一、社会保障法制化 二、社会保障管理 第二节、社会保障立法一、社会保障法的缘起与历史演进 二、社会保障法的概念 三、社会保障法的原则、形式及内容 四、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五、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三节、社会保障管理 一、社会保障管理模式 二、社会保障管理的基本原则 三、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第八章:社会救助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

12、当掌握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和收入分配、劳动就业、公共政策、商业保险等的关系,真正理解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千差万别的原因。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社会救助的含义 二、社会救助的历史发展 三、社会救济的特征 四、社会救助的功能 第二节、社会救助基本内容 一、社会救助体系 二、社会救助的对象 三、救助标准及其确定方法 四、社会救助管理 第三节、最低生活保障 一、最低生活保障的目标和原则 二、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农村五保制度:农村五保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灾害救助 一、灾害救助的含义 二、灾害救助的特点 三、灾害救助的方针及内容 第

13、九章:社会保险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社会保险的一般知识,熟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 保险等主要项目的内容,掌握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一般规则。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社会保险制度的起源和主要内容。第二节、养老保险 一、养老保险及其特征 二、养老保险模式划分 三、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 四、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三节、医疗保险一、医疗保险及其特征二、医疗保险的基本内容三、其他医疗保障模式四、中国的医疗保障五、医疗保险制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四节、工伤保险一、工伤保险与工伤责任的认定二、工伤保险的原则及作用三、工伤保险的基本内容四、工伤预防与职业康复五、中国的工伤保险

14、第五节、失业保险一、失业与失业保险二、失业保险的基本内容三、中国的失业保险第十章:社会福利学习目的和要求过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社会福利的概念、类型及相关概念,系统掌握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 利、妇女儿童福利和社区福利服务的内容,了解中国社会福利政策的现状及问题。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社会福利的含义二、社会福利的分类第二节、人的需要与社会福利一、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二、生命周期与人的需要三、社会福利制度与人的需要四、社会福利的基本内容第三节、老年人福利一、老年人的需求与老年人福利二、老年人福利的理论基础三、老年人福利的主要内容四、中国的老年人福利第四节、残疾人福利一、残疾人群体的分类及特征二、

15、残疾人福利及其主要内容三、中国的残疾人福利第五节、妇女儿童福利一、妇女福利二、儿童福利第十一章:军人保障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当了解军人保障概念及其制度框架,把握军人保障制度的特殊性及其在整个 社会保障体系的独特地位,熟悉军人抚恤、军人保险、军人福利等军人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一、军人保障及其基本特征二、军人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二节、军人抚恤优待一、军人抚恤优待概述二、死亡抚恤三、残疾抚恤四、优待第三节、军人保险一、军人保险制度概述二、军人伤亡保险三、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四、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第四节、安置保障与军人福利一、安置保障二、军人福利制度的改革

16、与完善第十二章:补充保障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应当理解补充保障等概念及其社会功能,掌握员工福利、企业年金、互 助保障、慈善事业等的内容、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能够正确把握补充保障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 关系以及政府在补充保障中的角色和职能。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一、补充保障及其分类二、补充保障的社会功能三、政府在补充保障中的职能第二节、员工福利一、员工福利及其分类二、补充健康保险三、员工住房福利四、员工福利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第三节、企业年金一、企业年金及其特点二、企业年金的功能和外部条件三、企业年金的基本内容四、中国的企业年金第四节、慈善事业一、几个基本概念二、影响慈善事业发展

17、的因素三、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第五节、互助保障一、互助保障概念及内涵二、互助保障分类第十三章:专题讲座学习目的和要求本专题讲座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社会保障领域前沿的研究动态或者当今学术界的对某些热点 问题的讨论。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章主要内容专题一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因素专题二中国社会保障政策与其它政策的关系专题三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专题四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中的问题专题五中国的老年保障政策专题六社会保险政策的选择专题七中国社会救助政策分析专题八中国社会福利政策分析课程讲解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一、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目前,国际上对社会保障定义还没有形

18、成统一的意见。不同的国 家和国际组织对社会保障有不同的定义。二、港台地区对社会保障的界定:由于香港、澳门长期被英国、葡萄牙占领,回归后亦实行“一国两 制”,台湾则与大陆分割而治已达半个多世纪,致使中国一国四地不仅在社会保障实践方面有很大差 异,而且在对社会保障概念的认知亦存在着分歧。三、内地学者对社会保障的界定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 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郑功成)这一定义所包括的必备要素:1.依法建立。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遵循的是立

19、法先行的原则,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社会保障 制度,法制规范是社会保障制度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与依据。2.突出以人为本。它以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为宗旨,包括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等。3.具有经济福利性。即从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来看,受益者的所得一定大于所费。4.属于社会化行为,即由官方机构或社会中间团体来承担组织实施任务,而非供给者与受益方的直 接对应行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还有面向军人的独立保障系统,以及 其他补充性的社会保障措施。从层次上划分,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经济保障;二是服务保障;三是精神保障。第二节、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一、

20、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社会保障通常不是一个独立学科,而是一个多学科均可以研究的领域。在中国,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社会保障归入管理学门类公共管理一级学科。鉴于社会保 障独特的性质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将其作为任何一个学科(包括 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的分支均非合适,而应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来发展。二、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如下:首先,是社会保障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这一层次除社会保障的一般理论原理或规律外,客观上还应 当包括福利经济学、社会福利学等和社会保障与其他已经被固定化的知识体系相结合的领域。其次,

21、是社会保障学的专业应用理论问题。这一层次探究的是社会保障各个子系统乃至各个具体保 障项目的产生、发展及运行规律,它客观上表现为政策研究。其内容应当包括社会保险政策、社会 救助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以及其他社会保障子系统与各具体项目的政策研究。最后,是社会保障学的管理理论问题。这一层次探究的是社会保障法制理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理 论、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制度与统计制度、社会保障监控理论等,而政府介入的程度及其调控手段则 是这一层次理论的核心所在。第三节、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一、社会保障的目标: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保障的分目标:(一)、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22、(二)、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三)、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二、社会保障的功能: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个子系统及其具体项目在实施过程 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稳定功能:社会保障能够防范与消化社会成员因生存危机而可能出现的对社会、对政府的 反叛心理与反叛行为,能够保障社会成员在特定事件的影响下仍然可以安居乐业,从而有效地缓和 乃至消除引起社会震荡与失控的潜在风险,进而维系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正常、健康的社会发展。因此,社会保障是通过预先防范和即时化解风险来发挥其稳定功能的,它在许多国家均被称为“精巧 的社会稳

23、定器”或“减震器”。(二)、调节功能:在政治上,社会保障既是各种利益集团权力较量的结果,同时也是调整不同利 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功能。在经济领域,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尤其显著。在第一层次上,社会保障有效地调节着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在第二层次上,社会保障调节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在第三层次上,社会保障调节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发展领域,社会保障亦有效地调节着社会成员的协调发展。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冲 突因社会保障制度调节功能的发挥而得到了有效缓和,社会因收入分配差距等导致的非公正性、非 公平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调节。(二)、促进

24、发展功能。社会保障的促进发展功能,表现在社会发展领域有如下几个方面:1.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及其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社会生活实现良性循环;2.能够促进遭受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重新认识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3.能够促使社会成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更加努力地为社会工作;4.能够促进政府有关社会政策的实施;5.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四)、互助功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包括税收、缴费、捐献等多渠道,又被支付给受保障者与 有需要者,这种分配机制其实是一种风险分散或共担机制,风险共担本身即以互助为基石并在互助 中使风险得到化解;同时,构成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

25、会福利与社会服务,无论在国内还 是在国外,几乎均以社区为基础,以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提供劳务为主要的表现形态,从而实质上体 现出了互惠互助以及在互惠互助中的他助与自助。(五)、其他功能:除稳定功能、调节功能、促进功能与互助功能等四大基本功能外,社会保障事 实上还有着诸如防控风险、资本积累等功能。第四节、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一、社会保障的特征(一)、公平性特征。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的公平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范围的公平性。通常不会有对保障对象的性别、职业、民族、地位等方面的身份限制,全民 保障实现的是全体国民社会保障权益的公平性,选择保障实现的亦是覆盖范围内的所有成员在社会 保障权益

26、方面的公平性。2.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即社会保障一般只为国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超过基本生活保障之上的需求 通常不能从社会保障途径获得解决。3.保障过程的公平性。社会保障为社会成员解除了许多后顾之忧,维护着社会保障参与社会的起点 与过程的公平,通过资金的筹集与保障待遇的给付,又缩小着社会成员发展结果的不公平。(二)、社会化特征。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制度的开放性。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虽然都有相应的资格条件,但这一制度通常是在向公众开放的 条件下确立的,并接受公众的评价与监督。2.筹资社会化。包括财政投入、企业缴费、个人缴费乃至向社会募捐、发行福利彩票等多个渠道,3.服务社会

27、化。在政府主导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下,各项制度的实践通常需要依赖社会化组织。4.管理与监督社会化。一方面,政府通过相应的途径将有关社会保障事务委托非政府组织管理:另一方面,大量社会福利与公益慈善机构的成立,直接承担着相应的社会保障事务,它们作为独立 的法人团体实现的自我管理。(三)、福利性特征:社会保障的福利性特征,即相对于社会成员个人而言,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 支出要小于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收入。换言之,凡所得大于所费即具有了福利性。社会保障的福利性 特征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交易成本低于所获得的保障待遇。(四)、法制规范性特征1.法律的强制规范为社会保障的运行提供了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2

28、.政府只能根据法律的规范与授权,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进行干预;3.即使不是由政府直接管理而由民间举办的社会保障事务(如慈善公益事业),也必须由相应的法 律、法规来规范,于后才可能健康发展。(五)、多样性特征。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样性特征,主要表现在:1.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模式日益多样化。2.同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之内也开始呈现不同的模式。3.项目结构多样化。4.水平结构多样化。(六)、刚性发展特征。刚性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一旦社会保障项目通过立法手段得以确立,便很难再行取消。2.社会保障的范围与水平也是刚性发展的,即覆盖范围会持续扩大,直到覆盖全体国民;待遇水

29、平 会不断提高而不会下降。3.考察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在刚性增长的总体趋势下,还呈现出阶梯式持续发展 规律。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建立这一制度应当奉行的基本准则。它通常包括:(一)、公平原则: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属于公共产品、公共资源在公共领域中的分配,因此,缩 小社会贫富差距、创造并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社会保障政策实践的 归宿。根据公平原则,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中,必须打破各种身份限制,公平地对待每个国民并确 保其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在社会保障实践中,必须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以此达 到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目标

30、。(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社会保障是国家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进而达到特定政治目标的制度安排。因此,社会 保障的发展亦必须坚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一方面,社会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变化;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无一例外地需要相应的财力支撑。社会保障制度只有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才可能在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的同时获得健康发展。如果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功能便难以充分发挥,社会问题将持续恶化,进而妨碍整个社会经 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是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三)、责任分担原则:只有政府、企业、个人乃至社会等合理分担社会保障责任,

31、社会保障制度 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在政府改革向小政府、大社会格局和有限责任政府迈进的潮流中,社会保障 制度亦日益呈现出政府主导和社会分责的发展趋势。(四)、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1.普遍性原则,要求国家在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其对象、范围不能局限于贫困阶层,而应当使全 体国民均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福利。2.选择性原则,要求根据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和受保障者的经济收入状况及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程度,有区别地安排社会保障的项目、对象范围、筹资方式和待遇水平等。3.发展中国家应按照选择性原则或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五)、其他原则:除上述四大基本原则之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需

32、要遵循互济性原则、法制性 等原则。第五节、社会保障的意义。社会保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二)、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三)、社会保障不断增进着国民福利。(四)、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五)、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着社会产业结构。总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对社会保障的依赖以 及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内在功能,决定了中国不仅需要尽快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完整的体 系,而且需要新型的、独成体系的社会保

33、障理论的指导。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进程第一节、概述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同时代对社会保障又有着不同的需要,社会保障在不同的时代亦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征。根据郑功成提出的划分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标准和社会保障活动的具体实践,可以对社会保障的发 展阶段作不同的划分。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作为依据,则社会保障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发展实践可以划分为 以下三个大的阶段:一是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二是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三是现代社会保障阶段,它又可以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阶段、发展阶段与成熟阶段。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也可以划分为以下三大发展阶段:一是社会救助

34、型发展阶段;二是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三是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二、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从总体上考察社会保障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影响其发展进程及发展状态的最重要的因素不外乎 是经济因素、社会因素、道德因素、政治因素等。经济因素毫无疑问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 展水平。社会因素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结构变迁、社会 成员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等,都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道德伦理因素是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在社会保障实践的起源阶段尤其重要。政治因素的影响,在西方是随着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开始的。此外,

35、历史文化因素亦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相应的影响,而来自国外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同样会 对一国社会保障政策的选择产生影响。第二节、慈善事业和济贫制度一、慈善事业时代:构成慈善事业时代的三大支柱,是宗教慈善事业、官办慈善事业与民间慈善事 业。(一)、宗教慈善事业:在慈善事业时代,值得大书特书的应当是宗教慈善事业。一方面,各种宗教教义多将行善列为基本准则。另一方面,教会组织开展的各种救灾、济贫、施医助药等活动,在这一时代成为一些西方国家主要 的社会保障方式,并随着宗教影响区域的扩大而扩大到全世界。(二)、官办慈善事业:所谓官办慈善事业,可以理解为由官方组织却未制度化的救济活动。与宗 教慈善事业相比,官办慈善

36、事业是以国家的介入并以传统道德及政治需要为基础而产生且得到发展 的。官办慈善事业,政府的介入有如下典型特征:一是没有法制约束,二是并非固定的、经常性的措施,三是所提供的救助被看成是一种恩赐行为,四是这种救济活动十分有限。(三)、民办慈善事业:由民间人士自发举办的各种慈善活动,成为慈善事业的重要补充。民间零 星的互助或他助活动,在中外历史上都有记载。在中国,范仲淹举办的“义田”、朱熹的“社仓”、香 港的东华三院等等,西方社会,中世纪的德国的“基尔特”、18世纪的英国的“友谊会”等。二、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一)、济贫法的颁布与济贫制度的确立: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是国家通过立 法的形式

37、来介入济贫事务,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法将已有的宗教或社会救助 活动惯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首次由官方划定一条贫困线,对有需要的孤、老、病人进行收容,同时为失业者、贫民小孩提供有限的帮助。(二)、济贫制度的发展:自英国济贫法颁布后,济贫制度不仅在英国内得到了完善和发展,而且 欧洲其他国家亦开始仿效。如瑞典于1763年制定了济贫法,荷兰亦于1854年颁布了济贫法 等等三、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从慈善事业时代的济贫活动到济贫制度的确立,再到现代社 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漫长的农牧社会里,社会保障实践始终处于社会救助型阶段。对这一时代社 会保障活动,可以作如下评价:(一)、性

38、质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二)、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三)、障项目是极端有限型。(四)、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型。(五)、保障效果是不良型。第三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一、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一)、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背景:19世纪80年代,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的 国家。社会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原因有:一方面,从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境内的新历史学派的主张为社会保险制度的 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社会主义政党的推动下,德国工人日益高涨的运动、自发组 织以及他们的要求成为社会保险制度出台的催化剂。此外,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清

39、楚要取得对内、对外政策的胜利,关键在于安抚好工人,以便 取得工业发展的先机,进而实现对外扩张。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德国内部上述因素的影响,促使德国 成为最先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这一时期一些欧洲国家还通过殖民扩张,将这种制度带到了一 些殖民地地区,并最终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 志o(二)、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其一,社会保险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其二,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其三,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其四,保障过程是规范化、强制性。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线索通过对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40、的考察,来揭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线索。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保险法应当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而1935年罗斯福当政时美国 国会通过的社会保障法以及据此确定的社会保障制度,使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制度朝 着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跨进了一大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工党政府宣布建成福利国家则 可以看成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开始步入成熟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基于 以往社会保障政策出现的一些问题,开始思考改革的办法,从而促使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一个 改革、发展与完善时期。二战后,一&国家奉行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保险制度有的被摒弃,有的逐渐被社会化的新型社 会保障

41、制度所取代,如中国。(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内容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阶段,除济贫制度等旧式保障项目依然存在外,还有疾病保险、工伤 保险与老年保险,后来增加了失业保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工业化国家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普遍重视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在内容上的发展,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主是表现在服务范围的扩展和水平的 变化上,以及有关保障方式的改革与完善;而发展中国家既表现为社会保险项目与社会福利项目不 断增加,也表现为保障范围不断扩展以及实施方式的不断调整等方面。(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标志:基于各国尤其是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实践,可以发 现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42、在现阶段乃至未来时期的一些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1.社会保障在性质上表现为全民普遍性福利。2.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促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3.社会保障项目走向完备化。4.实施过程进一步社会化。社会福利的普及化与高水平化,标志着社会保障进入了高级阶段。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一)、立法先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各国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首要规律,即是先有社会保障立法,于后才会有社 会保障项目的具体实践,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先行正是现代社会保障制 度作为一种社会政策和一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征的具体体现。立法先行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在于,政府可以主导社会保障制度

43、,却不能决定社会保障制度。(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因: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首先是为了解决社会成员的特定社会问题,而特定的社会问题又是与 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结构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社会保障采用的主要是经济援助的手段,即使是社会服务的提供也需要有相应的财力来 支撑,从而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基础。因此,在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必须遵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如果社会保障的发展水 平超越或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就将得到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的初衷相背离的结果。(三)、协调发展无论是历史上的社会保障,还是现代社会保障,子系统或项目之

44、间应当是协调发展的关系。社 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发展规律,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层次:第一,社会保障各具体项目协调发展。第二,社会保障各子系统协调发展。在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不能违背协调发展的规律,如果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就不仅会因留 下保障的漏洞而无法解决已有的社会问题,而且会因项目之间或子系统之间的不协调而导致整个社 会保障体系效率低下。(四)、多样化发展:在现阶段,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中又均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景象C 多样化发展规律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均将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程中应当遵循的一项基本规律。第四节、社会保障发展经验、教训和改革一、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45、经验还有着如下几点:第一,尊重本国的国情。第二,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第三,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第四,努力追求社会化。第五,市场机制日益重视。二、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概括起来,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主要有:第一,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第二,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第三,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或水平过低亦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三、国外社会保障改革(一)、福利国家的改革。概括起来,福利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点:1.削减福利支出。2.调整福利结构。3.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4.引入私营机制,以减

46、轻官方系统的压力并提高社会保障系统的行政效率。上述改革并未动摇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但事实上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即社会保障 支出的膨胀速度有所缓和,行政效率亦有好转。(二)、美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在社会保障领域,美国的政策调整或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社会保障指导思想。2.适当调整社会保障的目标。3.调整社会保障的有关内容。4.重视私营机构的作用。总之,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个人责任的回归、市场机制的适度引入等将 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但政府的主导责任从根本上不会发生改变。第五节、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

47、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建立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最基本的法 律依据。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并经1953、1956年两次修 订,全面确立了适用于中国城镇职工的劳动保险制度。从1952年起,我国政府为了适应新的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涉及到城镇的 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的职工保险,也涉及到乡村村民的社会保险。保险制度得到了极大的调整和 完善。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国家进入十年动乱时期。1968年底国家已经无法有效地掌控 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在这种情形下,1969年2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的几项制

48、度的改革意见(草案),国家单位保障制的责任重心由国家转向单位,城镇企、事业单位包 办社会的现象迅速扩张,社会保障在很大程度上走向自我封闭的单位化。之后,总体而论,1969 1977年间是国家单位保障制重心向单位转移并持续扩张的时期;19781985年仍然维持并巩固 着这种制度模式。1986年开始,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正式进入改革时期和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二)、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与特色从制度结构出发,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基本框架由国家保障、城镇单位 保障、农村集体(单位,下同)保障三大板块组成。其中:城镇单位保障因其保障全面且水平较高 而成了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

49、,国家保障与农村集体保障成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两翼。全面考察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可以发现这种制度安排的特色非常鲜明,概括起来:1.国家负责。2.单位包办。3.全面保障。4.板块结构。5.封闭运行。6.缺乏效率。此外,国家单位保障制的特色还表现在国家与单位之间的“父子关系”上,具有很浓厚的中 国传统文化色彩。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1986年以来)(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因与简要历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多 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一方面,是经济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动摇了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制自身亦存在着缺

50、陷,并在实践中造成日益严重的负面影 响。通过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考察,发现它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1993),重点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乡村贫困问题,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在 延续,但新型的社会化保障机制开始生长。第二阶段(19931997),社会保障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新旧社会保障制度并存但此消 彼长。第三阶段(1998年以来),社会保障逐渐成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二)、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简要评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选择的渐进改革的方式。因此,回顾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历程,便可以发现既有巨大的成就,亦存在着不少失误。一方面,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通过近20年来的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