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例一诗例一 闺闺意献张水部意献张水部 朱朱庆馀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例二诗例二 临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孟浩然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让我们一起来看几首尤其诗:让我们一起来看几首尤其诗:第1页诗例三诗例三 东都望幸东都望幸 (唐)章碣章碣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诗例四诗例四 上上李邕李邕 李白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
2、少。第2页一个特殊诗歌题材一个特殊诗歌题材-干谒诗干谒诗干谒诗干谒诗介绍介绍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一个诗歌,类似于当代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波折地表露自己心迹。【干谒】【干谒】gnygny,为某种目标而求见(地位高人),为某种目标而求见(地位高人)。历史上把这种历史上把这种“要官要官”诗叫着诗叫着“干禄诗干禄诗”。所谓所谓“干禄干禄”,就是不给,就是不给“湿禄湿禄”,不真给钱,而是向上级,不真给钱,而是向上级领导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领导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第3页 干谒诗作为一个带有明确请求援引目标诗歌类型,自汉以来,历代都有,而在唐尤为
3、壮观,自汉以来,历代都有,而在唐尤为壮观,不但创作队伍庞大,数量可观,而且一些经典干谒诗句历久弥新,被累世传诵,所以对干谒诗进行研究不但有意义,而且是一项必不可少工作。干谒依照不一样标准能够有不一样分类有方法,按照干谒目标不一样,或为求取科举而干谒,或为授官、铨选而干谒,或为入幕出幕而干谒。以干谒者身份不一样又分应考士子、有出身人、前资官、在朝官员等。在干谒方式上则又有互利法、恳请法、激将法等不一样。因为干谒诗带有明确目标性,所以,我们就从干谒诗写作时间、干谒者生活情况及干谒者身份出发,以干谒目标不一样来对干谒诗进行分类研究。第4页唐人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
4、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其次,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行卷其实就是一种干谒行为,行卷之诗,从宽泛意义上说,都可以视为干谒诗。(唐时,应试举子在考试前将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送给主考官或社会名流,以期在主考官心中预留一个好印象或得到社会名流褒扬于主考官从而对正式科举有所帮助,这已蔚为风尚,时人称之为“温卷”或“行卷”。)同为干谒诗,朱庆馀温婉,孟浩然恳切,而李白竟能出之于豪迈,优异作家即使是戴上脚镣舞蹈,也总能创造典范、展现风格。第5页唐代干谒诗类型唐代干谒诗类型一、求取科举登第干谒诗一、求取科举登第干谒诗 唐代科
5、举主要有常科、制科两类。所以,求取科举入仕干谒诗也对应地针对常科、制科而有所不一样。(一)求取进士出身干谒诗(一)求取进士出身干谒诗 中晚唐用于进士考试干谒诗也不少。孟郊曾留下大量干谒诗,古意赠梁肃补阙约为贞元八年(792)所作,谒右补阙梁肃。另外还有上包祭酒、献汉南樊尚书、赠苏州韦郎中使君等。(二)求取制举入仕干谒诗(二)求取制举入仕干谒诗 相对于定时、定科取士常科,制科是由天子下制诏举选一个考试形式,因为考试科目、考试时间不定性,制科则能够说是“特科”。制举是举制和选制结合,含有举士与选官二重性。正因为制科是登上仕途终南捷径,进士落第举子、前进士、前资官、现任官纷纷加入到制举行列中来。因为
6、制举要求不论荐举还是自举,均须由现任官员相保,所认为求制举,士子们不得不展开对权贵干谒。著名诗人王勃、贺知章、高适、李益、元稹、白居易、杜牧,名臣张说、张九龄、裴度、牛僧孺等都有制举登科经历。第6页杜甫于开元二十三年参加了进士考试,年少轻狂他似乎并没有把落第放在心上,继续自己壮游生涯:“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壮游)。时过境迁,当日宝五年(746)三十四岁杜甫再次来到长安时,已时不我待,诗人急迫参加了明年制举考试。此时人到中年杜甫少了些年轻气盛,多了些理性务实,但等候他依然是艰辛十年长安困守。在此次制举前后,杜甫为求登第,作了许多干谒诗,但等候他却是命运无情捉弄。赠特
7、进汝阳王二十韵约作于初入长安天宝五年(746),汝阳王为天宝三年初封为汝阳郡王玄宗侄子李琎。赠比部萧郎中十兄作于天宝六年(747)诏试下第之后,比部郎中属刑部,萧郎中为杜甫姑表兄。还有天宝七(748)年同写给韦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赠韦左丞丈、奉寄河南韦尹丈人,时韦济任河南尹、尚书左丞,主持尚书省日常工作,韦家三代为相,权倾一时。天宝九年(750)杜甫又以赠翰林张四学士干谒张说之子,翰林学士、玄宗女婿张垍。第7页 唐代是一个将“举士”和“选官”严格区分开来朝代,举士与选官分属不一样机构,各自运行自己一套机制和程序。唐代举子及第后不能马上做官,必须先守选若干年后,还要参加吏部铨选。而六品以下旨
8、授官任期满后也要加入到铨选行列才能再次做官。而铨选中要求选人还须有保官担保。所以前进士为求早日出仕,前资官为求顺利经过铨选,保人及主持铨选铨选三铨(普通由吏部尚书与侍郎担任)自然也成了诗人们干谒对象。在这方面存诗最多当属杜甫。天宝十年(751)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时相试其文章,等候分配,不料为时相所忌,没了下文。蹉跎十余年尚是白丁杜甫只有不停干谒权贵,以期早日授官。敬赠郑谏议十韵、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敬赠郑谏议十韵均作于第二年。前者干谒谏议大夫,中者干谒京兆尹鲜于仲通,时杨已代李为相,鲜于与杨友善,故干谒鲜于请求代为荐举。二、围绕铨选、调迁干谒诗二、围绕铨选、调迁干谒诗 第8页三、请
9、求入幕干谒诗三、请求入幕干谒诗 中国养士、入幕之风由来已久,世乱则幕府盛,养士之风也盛。不论是战国七雄争霸,还是汉末群雄逐鹿都是幕府发展黄金时期。唐代幕府兴盛是由中唐以后方镇设置而引发,唐代幕府一开,一大批官场失意文人纷纷投身幕府,唐代那些出身卑微文学大家如骆宾王、王勃、陈子昂、王维、李白、高适、杜甫、岑参、孟郊、权德舆、韩愈、黄埔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韩偓都有入幕经历。尽管他们入幕或被动、或主动,但仕阶难进现实使他们不得不摒弃那种“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传统观念,产生“功名只向马上取,安能终日守笔墨”思想。或以幕府作为进阶跳板、或以入幕作为谋生伎俩、或在幕府实现自己经邦理想。毕竟,在别
10、无选择情况下,入幕不失为一个不错选择,正如李益所言:“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从来幕主往往非贵即显,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得到幕主垂青,就需要事先或文或诗以显才华来打动幕主。第9页如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作于被赐金放还后天宝十年(751),希望能得到举荐公共效力于幕府。赠韦秘书子春二首作于至德元年(756)应征入李璘幕府后赠韦子春。“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表明了李白入幕原因和理想。杜甫也于天宝十三年(754)作赠田九判官与寄高三十五书记,干谒已在哥舒翰幕府任行军司空田梁丘和书记高适请求援引入幕。并于同年作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亲谒哥舒翰。中唐以后,伴随幕府兴盛,请
11、求入幕干谒诗也多于初盛唐。卢纶有送颜推官游银夏谒韩大夫,韩大夫为夏绥银节度使韩谭,请求入韩谭幕。李益献刘济作于贞元十三年(797)至贞元十五年(799)间,时诗人在幽州刘济幕府任从事,后进营田副使。一句“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传达出了诗人对幕府生活认可。第10页四、求取荐举入仕干谒诗四、求取荐举入仕干谒诗唐代在实施科举取士同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废止传统荐举选官方式,不但表现在科举中荐举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且,朝廷还能够直接征录人才。也就是说,士子能够不参加任何科举考试,直接经过荐举而入仕。假如说制举相对于进士科等常科称之为特科话,因荐举而直接入仕相对于经过考试而入仕则可称之为“特招”。
12、能经过荐举而直接入仕人要么是奇才奇人,要么在社会上已经颇有影响。李白就是这么一个自认为超凡脱俗,同时敢以一生为代价来践行此道代表。终其一生李白写下了大量求取荐举入仕干谒诗: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走笔赠独孤驸马、赠从兄襄阳少府皓、赠徐安宜、赠任城卢主簿、赠范金乡二首、赠瑕丘王少府、赠薛校书、赠何七判官昌浩等等。李白用一生干谒换来只是昙花一现荣耀,当年志在“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雄心壮志,到终老也只是一个漂亮梦想,可见此路艰难。第11页【扩展阅读扩展阅读】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气蒸云梦泽,
13、波撼岳阳城。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徒有羡鱼情。【韵译韵译】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离离接连太空。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惭愧难容。闲坐观看他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他人得鱼成功。第12页【评析评析】作者托兴观湖,表现了作者主动用世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心情,是孟浩然诗中气象较为开阔一首。此诗气势磅礴,又含蓄蕴藉,是孟浩然代表作之一,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43)。作者重游京师,张九龄为相,便以此来诗为相赠。诗前四句前四句承题写洞
14、庭湖风光,境界阔大,尤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更是气魄非凡,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齐名,同为写洞庭湖名句。有这么佳句,作者才力、胸襟自无须说了。后四句后四句因景设喻,所谓“欲济无舟楫”,字面说想要渡过洞庭湖而没有渡船,实际是说想走上仕途却无人援引,所以“端居耻圣明”,只好在圣明之世平居在家,这实在使人羞耻,表示了想要有所作为意愿。“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承上申足意思,“垂钓者”喻指普通当政者,“羡鱼情”用古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说羡慕他人无补于事,总须自己实践才好,再一次表示了出仕愿望。孟浩然此诗,以望洞庭湖托意,诗意超绝,不亢不卑,明确
15、表示了自己愿望,又不露甘乞之痕。第13页【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宋人胡仔苕sho溪渔隐丛话:“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皆见称于世。然未若孟浩孟浩然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阔无际,气象雄张,如,则洞庭空阔无际,气象雄张,如在当前。在当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这段话将孟浩然句与杜甫句作了比较,必定了二者对洞庭湖辽阔景象赞美必定了二者对洞庭湖辽阔景象赞美俱是神来之笔,孟孟“气蒸云梦泽,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波撼岳阳城”一联写出了洞庭湖辽阔水势和恢弘气势。一联写出了洞庭湖辽阔水势和恢弘气势。上句上
16、句写湖丰厚气蕴,好像广大云梦沼泽之地都受其滋养培育,处处草肥水美,苍绿一片;下句下句写湖澎湃浩荡和波涛汹涌声势,力度惊人,似乎要撼动湖边这一座小小岳阳城了。杜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联,联,写出了辽阔无垠洞庭湖浩浩荡荡、一望无际壮观景象。写出了辽阔无垠洞庭湖浩浩荡荡、一望无际壮观景象。湖水无边无垠,东方吴地和南方楚地在此相连,水势连天,天地似乎都受其水势蒸腾而日夜漂浮其中。从诗人个人情感来看,从诗人个人情感来看,孟浩然只写出了个孟浩然只写出了个人沉浮和一己得失,诗结句人沉浮和一己得失,诗结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渴望得,渴望得到援引;杜甫句
17、比孟浩然句更显开阔、博大,不但写出了洞庭湖壮到援引;杜甫句比孟浩然句更显开阔、博大,不但写出了洞庭湖壮观景象,诗结旬观景象,诗结旬“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更显出了诗人博大,更显出了诗人博大胸襟。胸襟。第14页【扩展阅读】【扩展阅读】另一位唐代诗人朱庆余朱庆余,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此诗借新婚之后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
18、成即将拜见公婆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张籍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余酬朱庆余:“越女新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金。”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他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赏识。第15页【扩展阅读】【扩展阅读】东都望幸东都望幸 章碣章碣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唐以洛阳为东都。诗中字句,大意说东都宫女日夜期望君
19、王巡幸洛阳,自己有机会承恩受宠,转念一想,又陷入绝望:因为君即使东巡,也会从长安带来他溺爱美人,自己依旧没有机会;以致懒于梳妆打扮,整日双眉紧锁,也不再上高台眺望了。表面上,这是一首宫怨诗,而实际上,据唐摭言记载,作者写这首诗乃是为了讽刺高湘。高湘回长安时路经连江,邵安石将自己写诗文呈献给他,很受赏识。高湘便将邵安石带到长安。以后他以礼部侍郎主持进士考试,邵安石就及第了。(当初试卷不糊名)章碣在诗中以望幸宫女比 包含自己在内不第举子,以君王比高湘,以美人比邵安石,暗寓褒贬,语含怨愤。然而话说回来,章碣怨恨其实并无多少道理。高湘所为,也算不得科场舞弊,并未违犯什么标准。第16页上李邕上李邕 李白
20、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四年游北海郡时写给北海太守李邕。头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四年游北海郡时写给北海太守李邕。头四句四句用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诗人自比大鹏,字里行间豪气激荡。五六句表现凡俗之人不了解自己,意在讽刺,也饱含着世无伯乐感叹。宣父即孔子,唐贞观年间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末二句末二句借此典劝李邕重视自己。此诗言辞颇为自负,乍一看犯了干谒诗之忌,却经过“时人”和“丈夫”、“宣父”和“丈夫”两两对照,巧妙地恭维李邕超越“时人”,有“宣父”之雅量。这么既无碍于干谒之体,也保持了自己略无拘束个性,这也正是李白之所认为李白地方。另外,这首诗前七句纯是大言,第八句仍是大言,竟能扭转大言之害,当是作者有意弄险逆挽,籍以展现高超技巧,暗示大言不是空言。【扩展阅读】【扩展阅读】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