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房艳刚第1页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人地关系、区域关系二战以来,北美人文地理学出现了,以文化为关键来统率人文地理学各分支人文地理现象。所以几乎在全部人文地理学教材中都把文化作为关键内容。TeryG.乔丹在humanmosaic一书中阐述了人文地理学五大研究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空间分布时间过程人地关系优化调控人地相互作用结果。第2页一、文化区人文事象空间表征地理学是空间角度来研究自然、经济和人文现象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含有文化特征人群体在空间上分布。类型:形式文化区、功效文化区、乡土文化区。(一)形式文化区:依据一个或各种指
2、标划分,含有某种共同文化特征人所居住地域。形式文化区划分是地理学家用来研究文化空间差异主要伎俩。第3页1.形式文化区通常以一个文化特征为依据划分形式文化区,最主要依据(标准)是语言和宗教。比如,以语言和宗教划分形式文化区,德语文化区、汉语文化区,天主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当然,也有以各种相关文化特征为依据而划分形式文化区。爱斯基摩人文化区,它是依据爱斯基摩人语言(爱斯基摩语)、宗教(萨满教)、经济类型(海上和陆上狩猎)、社会组织(普通以二、三万人含有亲缘和情谊关系为纽带而聚居地域集团)和住所形式(夏为帐篷,冬为半地窖式石砌房)五种文化特征而确定。这五种特征相关性强,其分布区完全重合。第4页
3、(一)形式文化区形式文化区特点是:(1)均质,含有某种共同文化特征;(2)含有显著关键区域与不显著边界。普通说来,假如各方面条件均一话,形式文化区几何中心就是其关键区。关键区是整个文化区特征表现得最强烈、最经典、最集中、最充分地域。伴随从关键区向外距离增加,该文化特征经典性逐步减弱,最终趋于消失。消失界限不显著,是一个渐变过程,两个文化区之间有较大过渡地带。(瑞典与挪威、国界)(3)形式文化区划分也可分成不一样等级。大致可分成世界级、地域级和地方级。美国人肯达尔(H.M.Kendall)把世界划分成:西方文化区、伊斯兰、印度、东亚、东南亚、非洲等六大文化区。第5页(二)功效(职能)文化区不是在
4、自然状态下形成,而是依据行政区或某种职能划分,为实现其在政治、经济或社会上作用,而组织起来文化区。比如一个城市、一个独立国家、一个贸易区、一个郊区、一个学区都属于功效文化区。功效文化区特点是含有一个明确职能中心和明确是含有一个明确职能中心和明确边界限。边界限。因为功效文化区是为了实现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效,负担此任务需要一个组织机构,其机能中心就是其组织机构所在地。在其机能中心机构管辖下范围往往是明确,是一条线,而不是一个带。(中心不一定位于几何中心,报纸功效文化区不完整)功效与形式文化区重合:日本与日语第6页(三)乡土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域居民思想感情上有一个共同区域自我意识。
5、乡土文化区特点与形式文化区和机能文化区不一样。它既无功效文化区那样含有明确功效中心,既无功效文化区那样含有明确功效中心,又无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征上一致性。又无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征上一致性。这种存在人民思想感情上文化,往往会在在某种利益活动中表现出来,有则扎根于当地民俗之中。比如:长春人民广场每日清晨几千人晨练、跳舞,沈阳中山公园每日清晨有几百人扭东北大秧歌。第7页二、文化扩散:文化时间现象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扩散过程中,只有深入了解文化时间过程,才能深入认识文化区空间特征。(一)文化源地(一)文化源地文化源地是指一个文化发生地,如伊斯兰教是从阿拉伯半岛发源,火药、指南针、
6、造纸术等四大创造是从中国发源。牛仔裤则发源于美国西部,风靡全球。文化源地是随历史发展而改变。由人类居住任何地域都可能成为文化源地。不过,各种文化影响力有大小不一样,影响大者为主要文化源地,主要文化源地是在不停演变。第8页比如,在古代,世界古文明中心有五处,这五大古代文明中心都是主要文化源地。即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流域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尼罗河流域古埃及、印度河流域西北部古印度(今巴基斯坦),黄河中游和海河谷地中国。以上四个市旧大陆文明中心,都有5000-60左右历史。在新大陆墨西哥高原和尤卡坦半岛为中心是玛亚文化源地;以南美洲秘鲁为中心是印加文化源地。应该指出,在近代主要文化源地则为欧美第9页
7、(二)文化扩散瑞典地理学家T哈格斯特特朗把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expansiondiffusion)和迁移扩散(relocationdiffusion).1.扩展扩散。扩展扩散。也称展开式扩散或传染式扩散,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水纹向四面扩散。即一个文化创造或观点在一个源地发展,又向外扩散,在这种扩散过程中,这种文化自然牢靠地存在于它源地。如伊斯兰教。第10页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轻易被人们接收,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人,如同接触易于传染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收了这种文化现象。(电视机与收音机)扩散速度有差异(交通、通讯技术、事物本身特征)第11页等级扩散等级扩散是
8、指该文化现象传输,或接收该文化现象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少数民族汉语普及城市小城镇乡村干部及服务部门人员农民服装更显著巴黎香港上海、北京长春。麦当劳、肯德鸡、沃尔玛在中国扩散。第12页刺激扩散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西伯利亚土著人与驯鹿。温度低无法经营农业,原靠狩猎为生。后受南部草原驯养牛羊刺激,开始驯化只能在当地生存驯鹿,结果转放牧驯鹿为生。第13页2.迁移扩散。迁移扩散。即个人或团体在接收了一个思想或创造后,这些个人或团体移往新地方,这种思想或创造也被带往新地方。唐人街、Chinatown
9、、中餐厅(技艺高厨师只能来自中国)。速度快,不连续。第14页3.文化扩散独有特征1.S型曲线2.距离衰减规律3.周期性第15页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文化生态学最初由人类学家提出,它研究人类及植物、动物和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发展影响。地理学家吸收人类学结果,加强了文化生态学研究工作。认为要想说明文化空间必须研究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在一定地域空间中,人、文化、环境共同组成人类活动地域文化系统。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组成、功效、结构、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第16页(一)文化生态关系类型从文化生态学角度看,人和自然关系能够抽象为
10、四种观点。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过程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行为和文化。“人基本是自然环境消极产物,人是能够由自然塑造泥土。”第17页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是人选择能力,在重视自然对人影响同时,也重视人作用,把二者看成是双向影响,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经过人选择,才能在特定环境下创造最正确文化。环境与文化变因之间存在着“作用相互依赖性”,把文化与环境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生态系统一部分来考查,而不是总想确定确切原因与结果。A-B,A-C,B-C第18页3.环境观念论:因为心理原因,不一样文化区对于一个地理原因或地理环境会有截然不一样观念。人和群
11、体价值体系(由文化决定)强烈地影响着人环境观念,这种环境观又支配着人类行为动机。(东北,蒙古)北美印第安人环境观念北美印第安人环境观念地球不属于人,而人属于地球。人并不构织生命之网,他只是这个网中一根线。地球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来,而是从子孙那里租用来。继承东西极难去珍惜它,因为继承东西被视为是现成、非选择东西,而不是自己愿望和劳动凝结,租用东西则是一个选择且必须付出租金,只有使所租用东西经过明智经营而增值才能付得起租金,这就要求全部活着人都必须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精神,一代又一代地把一个不停增值地球而不是一个贫病日重地球还给子孙。第19页4.友好型文化生态关系:不但强调环境对文化影响,更强调文
12、化对环境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协调性。人类利用自然应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标准。第20页(二)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1.地理环境为文化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时代,古文化发源地以优越自然条件,促使了剩下劳动产生。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波利尼西亚群岛由珊瑚礁组成,没有金属矿藏,所以借助石器生活了几千年。汤因比历史研究3.环境条件差异性影响.(中国和古希腊)4.人类活动产生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了文化景观。人是有意识、有目标改变着环境。文化景观就是人类自然环境中社会活动结晶。第21页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协调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文化特质在功效上
13、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culturalintegration).文化整合是文化区存在和扩散基础。不整合可能造成文化系统解体与消失。文化交流是文化融合前提。文化整合过程是在矛盾与斗争中重复交替中不停前进。冲突竞争调适整合。物质文化整合比较轻易。物质文化发展和运行需要上层建筑推进,即建立符合经济发展管理体制与市场(制度文化),并需要有与之相适应意识形态(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国际通例),精神文化整合比较慢。第22页五、文化景观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复合体,它反应一个地域地理特征。形象地反应了人类最基本需求,文化景观普通有两方面表现:第一是视觉上,比如,我们平时
14、对待一幅风景画或一段风景篇,往往能够从其中所标示田野风光、建筑、人物、衣饰、交通工具以及道路等所组成复合体认出他是世界什么地方风光,因为这幅风景画或者段风光片反应了一个地域文化景观。第二是靠人其它感官感觉到,是表现为一个气氛、一个气氛。如音响、色彩甚至气味等,他们是极难在图片上标示出来,是一个抽象感觉。第23页文化景观研究主要方面:1.聚落格局,主要是描述和解释某一地域居住建筑物,道路和其它设施组合特征和空间改变。如中国农村聚落多为集村,反应宗族观念强,美国农村聚落多为散村,反应自由观念,不受束缚,我行我素。比如城市景观与农村景观。第24页2.土地划分格局,反应人为经济性或社会性土地划分。从经
15、营管理上看有集体农庄式(苏联)、小农经济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大农场式(资本主义);从农田分布形态上看,有棋盘格式,同心扩散式等等。第25页3.建筑格调。世俗建筑与宗教建筑。职业建筑与民间建筑第26页第二节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一、人文地理学理论多元性。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关键理论。文化景观论以研究一地域人以前活动为主,文化景观只反应人文活动过程和结果文化景观只反应人文活动过程和结果,并不以说明人文活动动力与原因。行为论只能说明人在某种环境中一些行为。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关键理论。第27页二、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哲学观讨论。
16、作为一个理性思维,它经历了漫长历史过程,随人类随人类对地理环境客观作用和人类主观能动作用认识发对地理环境客观作用和人类主观能动作用认识发展而发展,在不一样阶段形成不一样理论。展而发展,在不一样阶段形成不一样理论。每一个理论都围绕“人地关系人地关系”这个客观实体作立论这个客观实体作立论对象,对象,都是企图说明人地关系客观规律,所以称为人地关系论。要正确进行人文地理学研究,首先必需探讨人地关系理论历史演变。第28页(一)地理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Determinism)。该理论关键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决定原因。古代思想家对自然环境作用只限
17、于对人生理、性格和气质制约,含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而以后环境决定论者扩大到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认为人是环境产物,人和生物一样,他们生存发展和分布完全受环境严格控制。第29页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北方严寒地域各民族性格是北方严寒地域各民族性格是“精力充分精力充分”,“富于热忱富于热忱”,但,但“大都大都绌于技巧而缺乏了解绌于技巧而缺乏了解”;亚洲气候酷热,;亚洲气候酷热,各民族各民族“多擅长机巧,深于了解,但精神多擅长机巧,深于了解,但精神卑弱,热忱不足卑弱,热忱不足”,故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故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沦为奴隶;希腊民,甚至沦为奴隶;希腊“在地理位置上在地理位置上因处于两大陆之间,
18、其秉性也兼有二者品因处于两大陆之间,其秉性也兼有二者品质。他们既含有热忱,也有理智;精神健质。他们既含有热忱,也有理智;精神健旺,所以能永葆自由,对于政治也得到高旺,所以能永葆自由,对于政治也得到高度发展;倘使各种性格一旦能统一于一个度发展;倘使各种性格一旦能统一于一个政体之内,他们也就能治理世上全部其它政体之内,他们也就能治理世上全部其它民族了。民族了。”第30页孟德斯鸠:孟德斯鸠:酷热国家人民就像老头子酷热国家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严寒国家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怯懦;严寒国家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一样勇敢。政治制度方面,怯懦使人成为奴隶,政治制度方面,怯懦使人成为奴隶,勇敢使人维持自己自由
19、。勇敢使人维持自己自由。宗教:顺从性格轻易传输伊斯兰教宗教:顺从性格轻易传输伊斯兰教(亚洲),独立性格轻易传输基督教(亚洲),独立性格轻易传输基督教(欧洲)。(欧洲)。第31页黑格尔:三种地理环境黑格尔:三种地理环境干燥高地,辽干燥高地,辽阔草原和平原。阔草原和平原。平原流域,大江大河流平原流域,大江大河流行之地。行之地。和海相连海岸区域。和海相连海岸区域。游牧生活,好客掠夺成性,无法律制度,游牧生活,好客掠夺成性,无法律制度,家长制。家长制。农耕生活,守旧、呆板、孤僻,君主制。农耕生活,守旧、呆板、孤僻,君主制。打鱼生活,商业生活,冒险、勇气、智慧,打鱼生活,商业生活,冒险、勇气、智慧,民主
20、制。民主制。中国古代也多有这种思想,如“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第32页“环境决定论”人地观,是对“天命论”、“神创论”反叛,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从人类社会发展不一样阶段上看,在一定技术和社会条件下,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成立,唯物史观地理环境决定论是符合实际科学解释其次,它夸大了环境决定力量,无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第33页(二)可能论(possibilism)(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人不能被自然之手所摆弄,人是一个理性动物,含有一个社会传统,他活动并不直接由他自然环境所决定“可能论”认为:环境只提供可能,怎样利用则决定于人选择能力,强调人对外界环境适应不是被动,而是主
21、动,相同环境能够有不一样生活方式。白吕纳认为“心理原因”是地理事实源泉,是人类与自然媒介和一切行为提倡者。“心理原因是随不一样社会和时代而变迁,人们能够按心理动力在同一自然环境内不停创造出不一样人生事实来。”自然是固定,人文是无定,二者之间关系常随时代而改变。“没有必定需要性,但处处有可能性,而人作为可能性主人,才是利用可能性主宰。”第34页“可能论”过份强调“人”选择能力,“地”只是提供可能。而人是根据什么选择?是何动力推进人选择?白吕纳认为是“心理因素”。如果心理因素是最终原因,必然走向唯意志论;如果心理因素是结果,仍要回到环境中去寻觅,从而陷入理论上软弱性,仍未摆脱把人地关系看成因果链思
22、想怪圈,所以其对人地关系解释是不彻底。至少是没有找到人地关系决定性因素。但他承认环境对人类影响,同时也反对环境决定人类社会观点,认为人地关系是相对而不是绝对,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具有选择力,能改变和调节自然环境,并预见人类改变自然愈甚则二者之间关系愈亲密,具有朴素辩证观点。第35页3.适应论(adjustmenttheory)。该理论由英国地理学家罗士培(PereyRoxby,18801947年)提出。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应包含两方面:一是人群对其周围环境适应,二是指一定区域内人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他创用了“适应”(Adjustment)一词来代替或(Possibilism)。adjustment这
23、个词不但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限制,也指人类对社会环境利用和利用可能性。罗士培认为人类需要主动地、不停地适应环境对人类限制,而这种适应与生物遗传上适应不一样,它是经过文而这种适应与生物遗传上适应不一样,它是经过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环境改变适应。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环境改变适应。故有些学者认为,该理论已经有了“协调”人地关系思想。第36页4.生态论。(humanecology)生态论观点首先是美国地理学者巴罗斯(H.H.Barrows,18771960年)在其“人类生态学”一文中提出来。他认为地理学目标不在于考查环境本身特征与客观存在自然现不在于考查环境本身特征与客观存在自然现象,象,而是致力于人类
24、对自然环境反应。人是中心命题,应该注意人类对自然环境反应,其它现象只有当它包括人和他们反应时才给予说明。巴氏曾指出“真正地理学必需从头到尾是一个按人地关系正常秩序解释性叙述”,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其赖以生存自然环境相互影响。所以他把地理学称为“人类生态学”,强调了人地关系中人对环境认识和适应。但当初生态论并没有引发地理学界支持。第37页当代生态论当代生态论。20世纪50年代以来,因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地理学从人地关系研究出发,再次引伸出人类生态概念,重视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和全球生态效应研究,逐步形成以当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当代生态论
25、当代生态论。第38页6.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两理论否定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联络,与决定论恰好相对,单方面强调人地关系社会属性,并把它绝对化,否定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重大作用自然属性。含有代表性是原苏联一些学者。“天时不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所想不到”。(1)生产关系决定论。把生产关系作用预计过高,认为生产关系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考虑,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发展,从而对地理环境作用持虚无主义态度。2)唯意识论(又称征服自然论)。过份强调人主观能力作用,好象自然界能够听从人意志。这实质上是一个人能战胜自然人地关系思想。第39页7.环境
26、感知论。(environmentalperception)文化地理学家认为,外界环境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印象就是环境感知,各种文化集团组员对相同环境感觉认知是不完全相同。这种环境感知就成为人们对该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依据,从而造成对该环境进行利用、改造决议不一样,因而研究各种文化集团尤其是决议人环境感知就是一个主要人地关系。美国东北部农民到西部地域后环境感知出现偏差中国古代把自然灾害看作“神对人处罚”湖南人、山东人。第40页8.文化决定论。(culturaldeterminism)文化是人类特有,是对所处环境适应一个表现。从工具和火作为技术开始使用时,文化就成为人类适应环境主要伎俩。伴随科学技
27、术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和开发不停扩大和加深,对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强。所以,一些学者认为在人地关系中,人对地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程度,人类不但能够利用自然,而且能够按照人类意愿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认为人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人地关系观点就称为“文化决定论”。第41页9.“天人合一”观与天人感应周易乾卦文言“夫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人地观认为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体中,天人关系是由自然规律联络,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要求人们遵照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不
28、能违反天,且又能与天融合为一体。“天人合一”观不但有了“人地协调”意思,而且认为“和”是协调人地关系关键。祭天,旱、涝、蝗灾。反思:东汉王充“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变不能随行而应人。”主张人和地各有其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第42页10.友好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能力、活动空间空前膨胀,同时出现了人口剧增、资源过分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全球性重大问题,人地关系处于剧烈对抗中,于是产生了和谐论。和谐论认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其次对已经破坏不协协调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它认为协调目标是一个由多元指标构成综合战略目标
29、,应包括生态、社会、环境等多元指标。石油会枯竭吗?第43页对人地关系思索第一,人即使是一个动物,但人更是一个社会动物,有思想、意识,有创造创造,组建成一个社会,并在不停完善这个社会。第二,人类社会不停发展,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也有一个发展过程。第三,探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除注意与自然环境关系外,还应联络到社会、文化环境。第四,人地关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彼此对立统一,并在对立统一中前进和发展(P40)。第44页三、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探讨(一)汤因比“挑战与应战”学说1.“挑战与应战”(埃及文明产生);2.“逆境美德”:把环境挑战逆境分为一类,困难地方刺激、新地方刺激、打击刺激、压力刺激和遭
30、遇不幸刺激文明不是建立在条件尤其好地方;3.“中庸之道”(北欧文明扩散在冰鸟受阻)正如普列汉诺夫所正确地指出:“地理环境对于社会人类影响,是一个可变量。被地理环境特征所决定生产力发展,增加了人类控制自然力权力,因而使人类对周围地理环境发生了一个新关系”。不分时间与条件来谈论什么“决定”,“控制”,“影响”,“适应”,“改造”,“征服”等难免会引发不一样了解。第45页(二)马克斯韦伯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作用(另一个人地关系)天主教中,人犯罪后,只要忏悔就能够得到赎罪和赦免,然后再重新犯罪新教加尔文派,命定论,废除忏悔尽力于自己职业,增强被选中自信环境生产社会与思想;思想改变生产与环境改变。制度初
31、始构建带有很强偶然性,但制度改造却能够由理性人来设计。制度能不能逐步改造、逐步理性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宗教)超越价值与现实世界之间对立越强烈,他们之间担心感就会越强烈,这种文化理性化潜能也越强。儒家学说过分强调了现实世界,尤其是在早期儒学中,超越价值尤其弱,超越价值和现实世界之间对立也尤其弱。另一个情形是佛教,在佛教中人们都关注超越世界,缺乏对现实世界关心。第46页地理环境是经过生产力情况对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以及对人类整个思想上层建筑影响。地理环境对经济基础影响,地理学比较注意,但对上层建筑间接作用则不大注意,尤其是“环境决定论”受到批判之后,更变得极少有些人问津。其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32、理就包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理环境既然影响生产力发展,当然也会间接地对上层建筑与思想意识产生影响。毛主席提出,“人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是从天上掉下来吗?不是。是从自己头脑里固有吗?不是。人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试验中来。”只有在时、空背景中,才能正确地了解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试验在利用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和受其限制方面有利及不利条件。第47页(三)年鉴学派地理观历史学家不考虑地理环境不能研究社会发展,地理学家不考虑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就不能了解自然改变。按时间延续长度与节奏把历史时间分为三种时段,即短(政治、军事、外交)、中(经济与人口)、长(地理
33、环境)。地理环境对人影响即使是多方面,但主要还是对生产力发展影响。它是经过影响生产力发展其它物质原因对人类行为和生活限制而发挥作用。所以,地理学应在时间中研究人地关系。第48页四、文化地理学人地关系图式J.E斯宾塞和W.l.托马斯提出。人口自然生物环境技术社会组织第49页1.人口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含有一定文化素养群体.2.自然生物环境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3.社会组织是指人类社会文化环境.4.技术是实物特定目标伎俩,人们依赖技术发展与进步取得生存基础,并利用技术来改进生存与发展条件.。这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络、相互影响,形成六对联络带,每对联络带又都受另两要素影响。该图式反应了文化结构,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关系。其中,技术是指在自然生物环境基础上创造人类生存和发展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属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表达在人口之中。这个四个要素组成人地关系基础,缺一不可。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