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对外传播视角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文体流变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62964 上传时间:2024-06-2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传播视角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文体流变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外传播视角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文体流变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外传播视角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文体流变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对外传播视角下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文体流变研究梁利玲(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摘要: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用“诗话”二字作为书名,与“诗”“话”相关著作的文本体制有关,其借鉴说部的文体特征,在标题、记事与语言风格上都展现出了独有的艺术文本魅力。同时,从文本传播视角下分析发现,其语言文本戏曲韵味明显、元代基础方言深厚、图文匹配的解说形式,给当时的变文发展带来了极大艺术突破。关于其文体流变特点和表现形式,历来学者从小说、故事、社会学等角度进行了多方探索,文章深入查找了相关文本资料,着重从对外传播视角分析该文本的文体流变现象,为揭示此类文学文本的历史性、时代性和艺术性提供多层次观点参

2、考。关键词:对外传播;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文体流变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198(2024)01-0073-04历史故事中,唐僧取经是真实发生过的一件事情,讲的是唐太宗贞观初年,一位名叫“玄奘”的和尚,只身离开长安,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天竺佛教圣地取经的故事。玄奘首先从长安启程,路上途经中亚、巴基斯坦等地,一路历经千难万险。途中,各国语言、习俗、文化及对佛教认知程度的差异,使得当时的玄奘西天取经之路十分不易。其中有一处高昌国,与其他国家不同,从国王到居民都十分推崇和信奉佛教,大家希望玄奘能留在本国,为本国人民传授佛法。但玄奘志不在此,要坚定走向西取经之路。高昌国王

3、深受感动,于是便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助其完成取经心愿。这一过程前后历经19年,实属一次传奇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之后的玄奘回到长安,由弟子将路途中的所见所闻一一收录编撰,形成了 大唐西域记 十二卷。后世经过世人的不断传唱,为玄奘的经历又增添了多个神话版本,南宋有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下简称取经诗话),元杂剧有无名氏的 二郎神锁齐大圣,这些都为后来 西游记 的问世奠定了前期资料基础。取经诗话 又被称为 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是如今保留相对完整的元代说经话本著作。该书主要讲述的是唐玄奘取经中,以猴行者(孙悟空的原型)为主要人物,在取经过程中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取经成功的故事。整个“取经”故事中

4、的人物脉络较为简单,故事脉络清晰完整,有降伏沙神(沙僧原型)的刻画和描述,但没有涉及猪八戒这一人物形象。整部小说结构已经初具明代小说 西游记的雏形,是集戏曲、小说、散文等文体于一身的重要文本形式,对于现代文本研究和文本创作仍然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而且,从对外传播视角上分析可知,取经诗话 这一文本的出现和流传是我国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文本内容,对其的深入剖析对我国文化传收稿日期:2022-07-25作者简介:梁利玲(1979),女,广东汕尾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人文素养教学。文化艺术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 an Vocational&Technical C

5、ollege第38卷第1期Vol.38No.12024年2月Feb.2024-73承、文化走向世界也具有重要传播意义。因此可以说,取经诗话 的分析于文本的对外传播也具有现实作用。一、对外传播视角下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文体特征从对外传播视角下分析 取经诗话 的文体特征可发现,取经诗话 整个文本标题的设置、记事谈论的范式、语言风格的呈现都有着独树一帜的特色,不少学者在对 取经诗话 进行研究时,被其标题特色、记事特色和语言特色所吸引。由此可见,这些元素是 取经诗话 文本创作成功的特色条件。(一)标题风貌独特学界对 取经诗话 以“诗话”为名这一现象有多重看法。王国维认为,这里的“诗话”二字并非唐宋士大

6、夫所说的诗话原意,而是因其诗中有话、话中有诗才得其名。胡士莹先生也同意这一说法。两位学者对“诗话”二字的含义观点十分相似。而从文学理论角度上来看,广义上的诗话是凡笔记小说皆可为诗话;狭义上的诗话却专指的是诗歌为主的随笔、纪事等作品形式广泛,没有定性标准。许多学者认为 取经诗话 这一题目与谈诗论诗不太相关,但其实体制格式、文体结构上与文人常用的诗话之间存在深切联系。在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跋 中,王国维先生曾研究了“诗话”二字,并做了解读和文本分析。他认为这一书籍与 五代史平话京本通俗小说 一样,体例上有所相似。全书共分为三卷,共有十七节内容,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体例的开端。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虽然都是

7、章回小说形式,但 取经诗话 的标题风貌与后世的小说体例大有不同,独具特色。五代史平话 的标题数量较多,让人观之眼花缭乱,不晓得重点所在;而 京本通俗小说 虽标题数量制定合理,但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度较浅,各自独立性较强,让人读来体验感不强。但分析 取经诗话 中的标题可发现,文本目的性强,侧重点鲜明,对于故事发生在何处、何时都有简略介绍。“处”字是标题设定中经常会出现的字,这一字在 取经诗话 标题中十分常见,恰当指出了一个故事成型的时间、地点必要要素。换言之,取经诗话 这一故事发生地是有顺序排列的,玄奘取经的行程中,首先会经过大梵天王宫、香林寺,接着是狮子国、树人国、鬼子母国等地。除了“处”字做

8、标题指引之外,还有一个点明故事地点的是在每个故事章节标题中都采用了“入”“到”“经过”或“再过”之类的动词。由此可见,取经诗话的标题一目了然、清晰完整,是古代文体中少有的标题介绍故事全貌的叙事文本。(二)记事谈论详细取经诗话 中的纪事谈论不仅转换直接,而且每一个故事都十分完整,讲解详细。每一章节的故事几乎不会采用过渡性的语句来强化内容,反而采用跳跃性的描述方式从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跳跃转换,作者不会多余阐述,使得故事整体节奏明快。例如,玄奘取经时,从大梵天王宫到香山寺,作者只讲了一句,“迤逦登程,遇一座山,名号 香山”1 6,便已将观众带到了香山寺的下一个情境中,其他如“行次至火类坳”“次入一国”

9、“次行又过一新国”等描述,可见地点与地点之间的转换叙述较为简洁。采用这一叙事手法的目的是将大量篇幅用到具体故事的阐述中,如此可体现出详略得当、空间感强的文本创作特点。程毅在 关于变文的几点探索 中提到了 取经诗话 纪事谈论中的详细性特点,重点对其与变文类似的叙事风格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例如,在每一处地点发生的事件中,除了简略介绍发生在何处之外,其余篇幅都在介绍发生了何事。为此,程毅专门做了解释,即类似变文的叙事中,如果不讲明发生了何事,恐怕听众会自行编撰故事情节,如此会使故事脱离原来版本,失去原本的真意。由此可见,取经诗话 之所以被称为“诗话”,恐与记事详细的变文叙事体例也有莫大联系2。(三)语

10、言风格混杂从文学理论角度分析可知,文学诗话大体上与说部体例有相似之处。胡应麟在 少室山房笔丛 九流绪论 中讲道:“古人常以诗话文评为创作的参考体例,如果要深究其体例文本形式,可以将其归类为小说一类。”3这一观点肯定了诗话文本的说部体例。取经诗话 的语言表达中,说部行文的模式较为隐秘,但细究之下也可发现其创作端倪。例如,每一节的诗歌排头引端都会以“乃留诗曰”之类的词句来作说部引文,这一用法正是书中常用的诗歌表达形式。取经诗话 全书共11000字左右,其中专有名词和部分佛教词语有百余条,大词典中已经失传的词语估测后也有百余条。比照 大词典 中的例证发现,取经诗话 中的用例大多以唐代、宋代和元代为主

11、,还有一些较为生僻的并非唐宋元时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年2月-74期的用例部分无法查证。取经诗话 中采用了大量唐代的常用词语,比如“长者”“转”“惭愧”“已来”“新妇”“周回”等,这样的词语在诗话中十分常见;引用的宋代词语包括“唱喏”“立便”“守定”“夙世”“退步”“凛冽”“女使”“牌额”“风流”“功果”“闺合”“街市”“普贤”“蹊跷”“起造”“恁地”“万福”“行者”等几十个,而且这些词汇在 大词典 中都有实在用例。由此可见,取经诗话 词语用例较为繁杂多样,语言风格富于变化。二、对外传播视角下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文体形式取经诗话 在文体流变中发现,文体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

12、这些特征的出现使得 取经诗话 的整体结构在不断完善和充实,给文本的对外传播带来了文本创作经验的支撑。(一)戏曲韵味明显从 取经诗话 中的文体表现形式上分析,胡士莹在 话本小说概论 章节中解释“宋代日常讲话中的政治倾向和艺术特色”4中含有大量的戏剧性情节,语言风格极具戏剧性特点。同时,胡士莹还举了四个问题例子:其一,戏剧与说话题材相互混用;其二,剧本与话本相互混用;其三,戏剧中的说话表演形式特殊;其四,说话表演与戏剧表演的配合。从这四个问题例子中可看出,除了第一个问题之外,其他三个问题都与戏剧体制有关。换言之,戏剧与话本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微妙的联系,在话本中可以出现戏剧表演形式。取经诗话 大量运用

13、了“以诗代话”的变文形式,却在变文之内又插入了一些戏剧性的情节描述,使得整个故事生动形象、趣味性强。取经诗话 的每一章节前面都有一段说白部分,这部分是以说唱者的身份来阐述的,采用的是散文或骈语形式,而戏曲剧情的演绎则是在说白结束后,正式以剧中人的身份来交替说唱的,即“代言体”形式。这种体制是宋元时期最受大众欢迎的一种文体表现形式,是 取经诗话 在变文引用中最为明显的文体,之后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例如,在“行程遇猴行者处”章节中阐述道:“法师语曰:一心祝愿逢真教,同往西天鸡足山。玄奘法师诗答曰:此日前生有宿缘望显神通镇佛前。”1 1这一段落中,戏曲末尾处是明显的诗歌形式,以诗结尾这一叙事形式十

14、分特别,早先在元杂剧中是没有的,而在诸南戏中则较为常见。由此可见,取经诗话 中的故事叙事情节也带有浓厚的戏曲韵味,属于早期的典型戏剧文学5。(二)方言基础深厚近年来,汉语学界与古典小说学界在对 取经诗话 这一文本的研究中,着重对其语言表现形态进行了分类处理和解读.例如,刘坚先生在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写作时代蠡测 中谈到,该文本最有可能出现于北宋时期。而做出这一推测的根因就是 取经诗话 中的语言表达形式。许多专家、学者也将该书语言和唐五代、宋元时期的变文文本语言进行了详细比较,并以 大词典 为辅助,找出了许多语言上的相同或相近用例,进一步推定了该书的成书时期。从语言文本形式上来分析可知,语言规则

15、在历史演化中,句法的使用是较为稳定的,变化也不太明显。句法会在人类约定俗成或者思维定式转化中逐步进行改变,呈现出循序渐进的态势。因此,当时社会大众的思维习惯、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必然会在 取经诗话 中有所显露,比如唐代时使用较多的以动词收尾的被字句、多小句被字句等语言表述形式在全书中占有的比例较大。但是据学者考究发现,取经诗话 中的多小句被字句,与元代和明代上半时期的平话、小说语言表达形式也十分接近,如此又推翻了之前的文本成书于唐代时期的结论。由此可见,取经诗话 这一文本在方言表达形式中有着深厚的语言基础。(三)图文匹配出现取经诗话 与敦煌文物出土中发现的变文文本作品在体制上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

16、分节形式上的差异。众所周知,取经诗话 中的十七节内容,前八节都有所残缺,保存完整的现有十五节内容,即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入大梵天王宫第三、入香山寺第四、过狮子林及树人国第五、过长坑大蛇岭处第六、入九龙池处第七、入鬼子母国处第九等。在这十五节标题中可发现,除了第三、四、五节之外,其他章节都有“处”字,这一引人注目的标注正是变文文体的典型特征。而变文文体形式表达晦涩难懂,通常都会采用图文相济的形式来表达。虽然在 取经诗话 中没有正面举图文匹配的相关例子,但其在第十四到十六章节中“并图”二字有被划去的痕迹,无论学者对其如何解释,该文本中原先是配合着图像出现的这一事实无可辩驳。由此可见,在 取经诗话

17、的文本形式表达已经有明确历史对外传播视角下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文体流变研究第38卷第1期-75发现,变文演绎时已经有了图画配合形式的出现6。三、对外传播视角下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的文体流变现象流变指的是事物在社会环境中发生的表征、性质上的变化,多用于描述民风事故变化等社会现象以及文化元素的变迁。在 取经诗话 中,文体流变的现象应从其文本结构、文本特色、语言表达等层面来研究。分析 取经诗话 的文体流变现象能对其有效传播奠定前期基础。(一)散诗结合形态定性取经诗话 中最大的文体流变现象当如散诗结合形态已经定性。全话十七节中,除了第一节和第七节中的诗句记载有所残缺之外,其他各节中的内容均是记事和引诗

18、相结合,并且都是先记事后引诗。例如,最短一节“入沉香国处第十二”处讲道:“师行前迈,忽见一处,有牌额云:沉香国。老殊(当作“株”)高侵云汉。想我唐土,必无此林。乃留诗曰:国号沉香不养人,高低耸翠列千寻”1 27这一小段先阐述了唐玄奘到了沉香国的所见所闻,又在其中穿插了一些玄奘对事物的思考,可见其受到了变文诗话的影响,已经大胆尝试了将散文文体与诗歌文体相结合的叙事形态。同时,取经诗话也在剧情转换和场面转换中使用了韵散交替的文本形式。该书中的韵语形式大多放在每一章节的最后部分,作为故事演进的一部分来促成各情节的衔接与发展;同时在每一个故事讲述完毕之后,还会从形式上承担总结的角色,以作故事收尾。在通

19、常情况下,后者现象较为常见。取经诗话 的第四、六、十四、十六、十七等章节采用了大量韵语诗歌作情节描述,学界将这一形式通认为是故事情节的终结性介绍。前者则因关涉故事情节的详细介绍,韵语的使用篇幅相应减少。由此可推断,取经诗话中的散诗结合手法十分明显,在当时已经成型。(二)小说体制开始出现取经诗话 中的故事情节完整、结构体系严谨,可以看出当时这一文本已经初具小说文本体制。从结构体制上分析,各个章节中的叙述结构较为完整,其中不少故事片段中都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节叙述。例如,“入香山寺”中阐述了香山寺和蛇子国两个故事,情节生动饱满;“过狮子林及树人国”中介绍了险遇大坑和火类坳求生等故事,展现了玄奘

20、取经路途中的凶险遭遇。从每个故事的阐述篇幅上来看,狮子林介绍简略、火类坳求生完整详细,大蛇岭和大坑则一笔带过,白虎精一段则又笔墨着重,如此详略得当的介绍颇与后世的章回小说形式有类似之处。从文本形式上来看,取经诗话 为记事之作,而“诗话”二字也有记事的意思表示,凡记事类文本,皆与小说体制有密切关系。再结合该书中的其他文本考证,基本可以从零碎的文本观察中断定,取经诗话 的故事情节、段落设计具有鲜明的小说类型设计,是早期小说文本体制的开端鼻祖7。(三)通俗表达互动加强取经诗话 第九节讲道:“法师七人大生惭愧,临行乃留诗曰:谁知国是鬼祖母,正当饥因得斋餐”1 18这一句中的“惭愧”一词表示“感谢、感激

21、”的意思,是当时社会交往习俗中常用的词语表达手法。即便在现代,这一意思也有“感激”的意思成分,且被运用于多种交际场合中。取经诗话 一经问世,读者数量便不断增加,在后世流传过程中逐步积累了广泛的阅读群众基础,这说明该书作者在语言选取和表达中采用了大众通俗易懂的文体形式,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大众都能凭借思维定式和约定俗成的习惯对其进行阐述和解读。同时,取经诗话 被字句在语言识别和解读方面的价值并不止于此,其还为后人提供了又一个重要语言点:其方言基础上带有厚重的元代中后期的北方方言话。例如,学者在对该书解读时发现的“中瓦子”“门瓦子”字句描述,都与元代大都(今北京)一带方言中的语言特色十分相似,可

22、见当时就已经出现了通俗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说明古今文体表达的互动性在逐步强化。(四)语言审美水平提升取经诗话 中第七节讲道:“猴行者曰:我师看此是九条馗头龙我师不用忩忩。”1 15第十五节中讲道:“入见街市楼台,忩忩瑞气”1 30这两句中的“忩忩”一词有两种解释,前者表达悲哀、忧虑的情感元素;后者则用来形容瑞气祥盛、盈盈的样子。但在 大词典 中则表示的是纷争、慌忙的意思。据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中的记载,也只发现记载了“悲哀”和“纷争”两种意思表达。而在 取经诗话 中将这一词语进行了语言文本的异化,使其更加具有人情味和符合故事情节,可见当时的创作者已经深刻揣摩了大众的语言审美特点,(下转第87页)

23、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年2月-76的初步总结,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编: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小学教育部分)(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52页。参考文献:1志丹通讯小组.志丹民办教育的三种形式 N.解放日报,1944-10-17(2).2翟定一.论巡回教育 N.解放日报,1945-02-21(4).3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概况(上)N.新华日报,1944-06-03(4).4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辑 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5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小学教育部分):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6鲁直.

24、关于小学教育问题 N.解放日报,1944-10-01(4).7董纯才.儿童节随笔边区小学急需改进的两件事 N.解放日报,1943-04-04(4).8 延市西区两个民办学校开学 N.解放日报,1944-04-07(1).9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8辑 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10 文教大会教育组研究现状部分,新教育方针收获巨大 N.解放日报,1944-11-14(1).11 民办小学的新形式志丹开办轮回小学便利学生节省教员 N.解放日报,1944-08-15(2).12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小学教育部分):下 M.北京:教育科学

25、出版社,1981.13 姚草平.巡回学校 N.解放日报,1944-10-12(4).14 靖边镇靖区创造六种冬学新形式,部分地方存在强迫集中办学等缺点 N.解放日报,1944-12-25(2).责任编辑:石瑾(上接第76页)在语言文本运用中具有较为细腻和准确的把握。同时,取经诗话 的作者在保留原来词句意思的同时,又新增了一些当时流行的被字句、民间口语等语言表达手法,如此既能使故事情节更加奇妙细致,还能让连通上下文本的意思。可见,当时的社会大众在文本语言审美上已经有了较高水平8。结语通过对文本中不同元素零碎的观察分析可知,取经诗话 之所以被称为“诗话”,是因为其与文学批评的“诗话”在文学体例上十

26、分相似。其无论在语言表达、标题设计还是纪事风貌中,都体现出了独特的文体特性,既吸收了说部文体的精髓,又明显受到变文风格的影响,开创了小说体制这一新文本形式。综合来看,其应该属于变文类讲唱文学和说话技艺的中间文化产物,是宋元时期说话特色刻意调整后的文本结果。参考文献:1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M.上海: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2杨园媛.孙悟空的游民性以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西游记 西游补 为例 J.九江学院学报,2021,40(4):58-61.3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M.北京:中华书局,1958.4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 M.北京:中华书局,1980.5朱萍,李畅.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中法师形象变异及原因分析 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6,14(7):54-57.6陈媛.雅猿与猴行者唐五代传奇中的雅猿故事与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7,37(3):77-80.7任鹏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成书年代考证综述 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3):85-89.8田志豪.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明皇太子考 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2,38(3):104-110.责任编辑:孙付杰复归与改造: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中的轮学第38卷第1期-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