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
2、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
3、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1初步发展阶段(18401
4、895 年)(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 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 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2整体发展阶段: (18951927 年)(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5、(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3)抗战胜利后,美国与四大家族相结合,把中国民族工业(近代化)推入绝境。4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1949 年至今)(1)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开始向苏联学习, 建设新中国, 1953 年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6 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19531957 年,实施一五计划,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19561978 年工业化经历了曲折的道路。1958 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使国民经 济比例失调。1966 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
6、工业化遭受了重大的挫折。(4)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坚定 不移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回到了正常的轨道,并取得辉煌成就。 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特征1从1840年到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社会原有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机器工业出现,中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2从19世纪60年代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形成了以封建经济为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3从1927年国共十年对峙开始到新中国成立,社会经济结构表现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为支配地位的多种经
7、济成分并存。4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并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并存,构成了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5从1953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从1956年底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形成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7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国营、集体、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并存发展。820世纪90年代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三、中国社会各阶层对经济现代化的探索1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在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8、的情况下,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开端,它诱导了民 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在客观上对外国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提出资政新篇 ,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反映了当时 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迫切愿望。3.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 变化,为中国实现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4. 无产阶级 (1)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实行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并在根据地
9、建设 了一批工业企业,新民主主义经济在中国得以出现和发展。(3)新中国在独立建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由乡村为主的农业社会转变到以城市为主的工业社会,全面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先后进行了社会工业化建设和改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被迫停顿。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才重新起步,先是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扩展到工业领域。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线索及历史地位1、产生: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
10、、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兴起。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上海发昌机器厂、上海洪盛碾米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买办手工业主),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这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端。这些企业实现了手工工场到新式工厂的转变。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主要是一部分开始对新式企业感兴趣的官僚、买办、商人的投资创办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向中国
11、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又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到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3、“短暂的春天”:辛亥革命成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政府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近代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中国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的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
12、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如张謇、周学熙、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等。4、“受挫”:1919年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再加上封建军阀混战,缺乏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受挫。5、“萎缩”:(1)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2)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
13、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破产。(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空前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11月,国民党同美国签订了所谓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6、“调整和恢复”:建国后,中共中央合理地调整了工商业,使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发展。7、“改制”:在1953年1956底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以及付偿定息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产阶级的和
14、平赎买。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地位: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
15、,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一)总特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二)具体特征:正是因为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又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
16、导权。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告诉我们: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苦挣扎的。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
17、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下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建国伊始,人民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了全国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2、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
18、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到1957年,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1958年初到1960年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指导思想上犯了急于求成的严重的“左”倾错误,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来又发动
19、了反右倾运动,“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加上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造成了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从1960年起,中共中央制定和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准备了物质技术基础和骨干力量及其工作经验。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十年工作中的主导方面。但是,由于错误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左”的错误在经济方面尚未彻底纠正,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又有发展,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使中国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使党、国家、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它从反面为我们探索建设有中国
20、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4、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的重点是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束缚,中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僵化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
21、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遍推广。这种责任制,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家庭变成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主要从三方面人手:一是把原来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立存在、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
22、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三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迈进。(3)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目的的是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经济管理经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的进程。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随后,对外开放区从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
23、、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1992 年中共十四大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 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经济体制改革调 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胜利地实 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 到了小康水平。到 2000 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和成果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特点和阶段划分 中国现代经济史或者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
24、真正起步和繁荣是在 1978 年改革开 放以后。此前,虽然薛暮桥、许涤新、沈志远、吴承明、赵德馨等 人已经开始研究新民主 主义经济, 研究社会主义改造, 研究新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但是这种研究更多地是从当时 社会变革和经济工作需要而进行的。 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党和国家需要认真总结过去经济建 设的经验和教训, 因此从 1978 年开始, 研究革命根据地和新中国前 29 年经济发展与制度 变迁逐渐成为当时党史和经济 史研究的热点。30 多年来,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大致可以分 为以下三个时段。 (一)20 世纪 80 年代为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抢救历史资料和总结经验并重,以 国家成立的有关机构
25、和各部门成立的专职机构为主体。 这个阶段, 由于有一大批从事经济工 作的老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他们认为有责任、有义务总结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经验, 而且有关机构也认为时不我待,必须抓紧进行。 这个时期的科研工作和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 委员会牵头搜集整理出版的系列有关经济史的历史文献, 例如多 卷本的有关资本 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历史资料; 二是由财政部等单位牵头搜集整理出版的大量有关 革命根据地的财经历史文献,并在此基 础上出版了一批研究专著; 三是由当代 中国丛书编委会牵头组织各有关经济部门编写出版的当代中国丛书有 关经 济各卷及其大量的副产品(如资料选编,大事记等
26、) 。 (二)20 世纪 90 年代为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以研究为主的相对沉寂的阶段。 一是经过十多年的历史资料搜集和整理,80 年代提出的任务已经逐步 完成,而且当时退下 来的大批顾问和老同志年事已高,没有精力再继续深入开展研究;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确定为改革和发展目标, 这与 80 年代改革是围 绕着如何完善公 有制和计划经济而展开已经不同了, 因此许多人认为时过境迁, 历史经验已经没有多少借鉴 和指导作用了; 三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实的迫切需 求,使得党、国家和有关研究机构,甚至个人关注重 点从历史研究转移到现实问 题研究,甚至直接改行从事实际经济工作。 (三)新世纪头 1
27、0 年为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有关中国现代经济史的 研究打破了 20 世纪 90 年代的沉寂,重新成为经济学,特别是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 的热点。中国现代 经济史研究在新世纪的回暖,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促成的。 一是经过 20 多年的“西学东渐”, 西方经济学广泛传播, 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对经济学 界来说,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运用经济学知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 迁服务, 这就需要 了解中国的国情。而历史是了解现实的“钥匙”,加上 1978 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 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不仅国内学者,而且国外 研究中国经济的机构和学者,也开始从 事经济史的研究,甚至许多过去研究古代 和近
28、代经济史的学者也将研究重心转向中华人民 共和国经济史, 这又反过来影响 了国内的经济学界。 二是对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 任意改行的成本和风险也越 来越高, 迫使研究人员要有创 新, 而经济史研究还是一个创新空间非常大的领域。 三是国家提高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视程度和资助力度, 不仅马克思主 义研究在 教育部被列为一级学科, 而且大力扶持高校和研究机构马克思主义教学 与研究的发展。 同 时中宣部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工程,这些都使得作为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最重要领域的经济史 繁荣起来。 四是经过 20 年的整理和研究, 国内权威机 构出版了一大批有关毛泽东、 刘少奇、 周恩来、 邓小平、 陈云
29、等领袖人物的文集、 年谱和传记,为研究的深入创造了条件。 这个阶段的 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研究队伍由 20 世纪 80 年代以国家专门 机构为主, 经过 90 年代 的相对沉寂逐渐转向以高校为主;二是研究的热点几乎遍 布各个方面,对许多问题的研究 拓展到微观和个案的实证分析,呈现出明显的不 断深入趋势;三是研究理论和方法也比过 去多样,由于有越来越多的哲学、经济 学、社会学专业的学者进入到经济史研究领域,他 们带来了许多新的理论、方法和视角,改变了过去研究方法多以叙述和归纳为主的局面。 相关知识讲解: 近代前期几种主要的经济形态 1本国封建自然经济:鸦片战争以后逐步解体。新中国成立以后开
30、展土改运动将其消灭。 2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甲午战争后取得合法地位,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新中国成立后, 将其没收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956 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4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依附于英美,迅速聚敛巨额财富,控制了全国经济命脉。新中国成 立后将其没收,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一)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企业的异同点 就其生产经营本身而言,它们都是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它们都使用大机器生产,重 视科学技术,采取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劳动生产率也较高。 它们在中国近代政治领域所起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 外国资本不仅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 行直接的经
31、济压迫, 而且极力扶植为它服务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 从而阻碍中国生产 力的发展。所以,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自然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打击对象。 官僚资本作为官僚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是国家垄断资本和买办资本的结合体, 与外 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它的恶性发展,严 重地排斥和压迫民族资本,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打击对象。 民族资本属于中、小资本,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但由于它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 资本主义又有着难以断绝的联系, 在经济上乃至政治上具有无法克服的软弱性, 没有彻底的 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因而不能引导中国走上独立
32、富强的道路。 (二)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土地改革(19501952 年底)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土地改革废 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 道路。 农业合作化(19531956 年) :即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 的需要,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 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19581982 年) :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 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人为地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挫伤 了生产者的积
33、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 年后)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 :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等,它极大地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 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的 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改革就是要改掉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以促进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满足人民日
34、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把改革 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政治的近代化(民主制度) 1戊戌变法时期: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2辛亥革命时期: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1 年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1949 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 4 社会主义时期: 1949 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 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代表人民的利益。 思想的近代化 1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
35、夷” 。 2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李鸿章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以“自强”和“求富” 。 3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倡西学、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4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等主张用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提出民主和科学。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挥集体的智能,把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7社会主义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发展趋
36、势 1.如何理解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好”与“快”,是对经济发展一种通俗的说法,“好”讲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 讲的是发展的速度。 2.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 必须认真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必须深化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 必须坚持“四个尊重”方针,要提高民族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积极营造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努力培养和造就各类人才,并 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必须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必须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3.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有何意义?
3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 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历史必然。 4.目前中国如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抢占战略 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 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第一,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加强质量、品牌和标准建设,争创国际竞争新优势。 第二,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三,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和生态体系,提 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5.我国的经济
38、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1)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贫富悬殊拉大; (2)环境恶化;(3)国际金融市场动荡;(4)能源短缺 我国面对的环境和做法 (1)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2)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 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 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3)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给民族国家全球化机遇的同时,又消蚀 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6.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经济建设为中心;(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局统揽, 兼顾,就是照顾到全盘、全局、整体中的 方方面面、各个环节。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