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对患儿免疫功能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3477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对患儿免疫功能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对患儿免疫功能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对患儿免疫功能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当代医药论丛 2023 年 第 21 卷 第 12 期药物与临床94于检测人血白蛋白热原的效果最佳,具有高灵敏度、少稀释的优势。试验结果表明,人血白蛋白对鲎试剂多表现为阴性干扰,即常出现假阴性,这可能与人血白蛋白中含有螯合剂、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等有关。另外,不同规格人血白蛋白的干扰物质有差异。2.4中间产品细菌内毒素检查我司人血白蛋白的生产工艺流程是:由融浆经分离纯化、超滤浓缩等步骤制备原液,再由原液加稳定剂及稀释液等稀配成半成品,再将经巴氏灭活的半成品分装为待包装产品。生产过程中超滤等步骤可有效控制热原含量。有研究指出,巴氏灭活也可一定程度降低热原含量3。因此,理论上人血白蛋白待包装产品的热

2、原含量最低。取 5 g/L、10 g/L 人血白蛋白半成品、原液、待包装产品为供试品,使用灵敏度 为 0.06 EUmL-1的鲎试剂,按所建立方法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见表 3、表 4。表 3 5 g/L 中间产品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稀释倍数/内毒素浓度(E U m L-1)1/0.0 64/0.2 4 1 3/0.7 8原液阴性阴性阴性半成品阳性阴性阴性待包装产品阴性阴性阴性表 4 10 g/L 中间产品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稀释倍数/内毒素浓度(E U m L-1)2/0.1 28/0.4 8 2 7/1.6 2原液阳性阴性阴性半成品阳性阴性阴性待包装产品阴性阴性阴性结果表明,待包装产品的热原

3、含量最低,原液与半成品的热原含量无必然关系。这是由于生产过程中原液经超滤浓缩滤去了热原物质,但在配制半成品的过程中有添加辅料,存在引入热原物质的风险。因此,试验结果与生产实际相符。3讨论由于人血白蛋白生产过程需要加入多种稳定剂和稀释液,因此其组成成分极为复杂。大分子量血浆蛋白的疏水基团结合脂多糖影响内毒素活性、含有丝氨酸蛋白酶、Fe3+、Al3+等的干扰4-5以及非内毒素的鲎反应均可能造成检测结果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本文在尽可能少处理样品的前提下,选出了适宜规格的鲎试剂及供试品稀释方法。本次试验结果表明,在对供试品作最少处理的前提下,选用灵敏度 为0.06 EUmL-1的鲎试剂,可适应人血白蛋白

4、细菌内毒素检查的不同质量控制要求,具有简便、灵敏、快速、准确等优点。另外,巴氏灭活也可一定程度降低热原含量。参考文献1马莉,张凇,王安航,等.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方法的常见问题剖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9):733-734.2裴宇盛,蔡彤,张国来,等.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超标结果的处理方法 J.科技导报,2017,35(10):71-75.3张晓会,宋增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检测巴氏灭活前后内毒素的变化 J.河北化工,2004(4):25-36.4刘颖.人血白蛋白制剂中蛋白组分的研究 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7.5柯兵兵,谢育媛,王德蓉,等.人血白蛋白中杂蛋白的生物质谱分析J

5、.中国药学杂志,2020,55(2):148-152.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对患儿免疫功能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孔令璇(黔西南州人民医院,贵州兴义562400)摘要 目的:分析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0 年 7 月至 2022 年 7 月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收治的 70 例川崎病患儿,按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5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阿司匹林药物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4.29%)比

6、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71.43%)高(P 0.05)。两组患儿治疗前的血清免疫球蛋白 G(IgG)、免疫球蛋白 A(IgA)、免疫球蛋白 M(IgM)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 IgG、IgA 水平均比对照组患儿高(P 0.05),IgM 水平比对照组患儿低(P 0.05)。观察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8.57%)比对照组(28.57%)低(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显著,能够增强患儿的免疫力,降低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风险,促进其康复,且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

7、用。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川崎病;免疫功能;冠状动脉病变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629-(2023)12-0094-04川崎病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种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1,全身血管炎症、急性发热、皮疹等是其主要特征。该病好发于 5 岁以下儿童群体,患儿发病时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当代医药论丛 2023 年 第 21 卷 第 12 期药物与临床95手足硬性水肿等,若不能及时治疗,可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部分病情严重者甚至会死亡2,故需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来控制病情。现阶段,临床上多采用阿司匹林对此病患儿进行

8、治疗。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且具有抗炎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但小儿长期服用该药,会对肝肾功能造成一定损伤,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丙种球蛋白是一种富含免疫球蛋白的药物,具有较强的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可提高川崎病的治疗效果。本文对 2020 年 7 月至 2022 年7 月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收治的 70 例川崎病患儿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 2020 年 7 月至 2022 年 7 月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收治的 70 例川崎病患儿,按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9、每组 35 例。对照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 20 例、15 例;年龄最小的 3 个月,年龄最大的 5 岁,平均年龄(3.381.43)岁;病程最短的 1 d,病程最长的 7 d,平均病程(5.281.51)d。观察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 18 例、17 例;年龄最小的 5 个月,年龄最大的 5 岁,平均年龄(3.461.35)岁;病程最短的 1 d,病程最长的 7 d,平均病程(5.471.42)d。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 0.05)。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连续发热 5 天以上,且存在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等临床症状,符合川崎病的诊断

10、标准3;年龄 5 岁;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者;有先天性心脏疾病者;有其他感染性疾病者;合并脏器损伤者;合并多种免疫系统疾病者;对研究中所用药物过敏者。1.3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企业: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5051,规格:100 mg48 片/盒)进行治疗,用 药 剂 量 为 10 17 mg/kg/次,3 次/日,饭 后 服用。在服用 3 天退热后,可逐渐减量至 3 5 mg/kg/次,1 次/日,饭后服用。治疗 6 8 周。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生产企业:浙江海康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5

11、3074,规格:2.5 g/瓶)静脉输注,用药剂量为2 g/kg/次,1 次/日,治疗 1 日。1.4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1)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患儿在治疗 6 8周后,发热、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 C 反应蛋白(CRP)、心肌酶谱、白细胞计数(WBC)等指标均恢复正常,即为显效;患儿在治疗 6 8 周后,发热、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且C 反应蛋白、心肌酶谱、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均明显改善,即为有效;患儿在治疗 6 8 周后,发热、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等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且 C 反应蛋白、心肌酶谱、白细胞

12、计数等指标均无改善,即为无效。(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00%=总有效率。(2)对比两组患儿的免疫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儿的空腹静脉血,每次抽取 2 mL,以 3000 r/min 的速度离心处理 10 min 后获取血清,使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 G(IgG)、免疫球蛋白 A(IgA)及免疫球蛋白 M(IgM)的水平,并进行对比。(3)对比两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情况。两组患儿均在治疗前后进行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或 CT 造影检查,应用冠状动脉 Gensini 积分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下:无异常计 0 分;直径减小 50%计 1 分;直径减小 50

13、%且 75%计 2 分;直径减小 75%且 99%计 3 分;完全闭塞计 4 分;总分值为 0 20 分。根据冠状动脉 Gensini 积分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轻度损伤(1 7 分)、中度损伤(8 13 分)、重度损伤(14 分)。(轻度损伤例数+中度损伤例数+重度损伤例数)总例数 100%=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4)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药物性皮疹等。1.5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应用 SPSS 21.0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x)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

14、学意义。2结果2.1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4.29%)比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71.43%)高(P 0.05),见表 1。2.2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治疗前,观察组患儿的 IgG、IgA、IgM 水平分别为(9.261.38)g/L、(1.980.64)g/L、(2.680.64)g/L,对照组患儿的IgG、IgA、IgM水平分别为(8.791.09)g/L、当代医药论丛 2023 年 第 21 卷 第 12 期药物与临床96(1.830.57)g/L、(2.740.69)g/L。两 组 患 儿 治 疗前的 IgG、IgA、IgM 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 0

15、.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 IgG、IgA、IgM 水平分别为(11.562.65)g/L、(2.420.75)g/L、(1.340.35)g/L,对 照 组 患 儿 的 IgG、IgA、IgM 水 平 分 别 为(10.381.74)g/L、(2.110.54)g/L、(1.520.41)g/L。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 IgG、IgA 水平均比对照组患儿高(P 0.05),IgM水平比对照组患儿低(P 0.05)。见表 2。2.3对比两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情况观察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8.57%)比对照组(28.57%)低(P 0.05),见表 3。2.4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

16、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05),详情见表 4。表 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对比 例(%)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观察组3 51 8(5 1.4 3)1 5(4 2.8 6)2(5.7 1)3 3(9 4.2 9)对照组3 51 3(3 7.1 4)1 2(3 4.2 9)1 0(2 8.5 7)2 5(7 1.4 3)值6.4 3 7P 值0.0 1 1表 2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g/L,sx)组别例数I g GI g AI g M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 59.2 6 1.3 81 1.5 6 2.6 51.9 8 0.6 4

17、2.4 2 0.7 52.6 8 0.6 41.3 4 0.3 5对照组3 58.7 9 1.0 91 0.3 8 1.7 41.8 3 0.5 72.1 1 0.5 42.7 4 0.6 91.5 2 0.4 1t 值1.7 9 32.4 9 71.1 7 42.2 5 00.4 2 82.2 4 0P 值0.7 6 40.0 1 40.2 4 40.0 2 70.6 7 00.0 2 8表 3 对比两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例(%)组别例数轻度损伤中度损伤重度损伤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观察组3 52(5.7 1)1(2.8 6)0(0.0 0)3(8.5 7)对照组3 56(1 7.1

18、4)3(8.5 7)1(2.8 6)1 0(2 8.5 7)值4.6 2 9P 值0.0 3 1表 4 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例(%)组别例数恶心呕吐药物性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3 51(2.8 6)1(2.8 6)0(0.0 0)2(5.7 1)对照组3 52(5.7 1)2(5.7 1)1(2.8 6)5(1 4.2 9)值0.6 3 5P 值0.4 2 63讨论川崎病是一种常发生于 5 岁以下婴幼儿群体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细菌感染、免疫系统异常、冠状动脉血管炎等与川崎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4。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淋巴结

19、肿大、眼结膜充血、皮疹等,病情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冠状动脉破损等并发症,若治疗不及时,可诱发获得性心脏病,从而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成长,甚至可危及其生命安全5。目前临床治疗川崎病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镇痛解热药物。该药除具有镇痛、解热作用外,还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血液呈凝固状态,进而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减少感染的发生6,有助于改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但有研究指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儿,易出现恶心、呕吐、胃溃疡等不良反应。近年来,丙种球蛋白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有研究表明,在川崎病治疗中应用丙种球蛋白可取得较好的

20、效果7。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患儿,其总有效率比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的患儿高(P 0.05)。上述结果表明,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其康复。丙种球蛋白是一种人免疫球蛋白,可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可有效减少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发生8。将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能有效发挥抑制细菌和抗病毒的作用,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有效控制其病情。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患儿,其 IgG、IgA 水平均比单独使用阿司匹当代医药论丛 2023 年 第 21 卷 第 12 期药物与临床97林的患儿高(

21、P 0.05),IgM 水平比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的患儿低(P 0.05)。说明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这主要是因为,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可有效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提高患儿的免疫力。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患儿,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比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的患儿低(P 0.05),说明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这主要是因为,丙种球蛋白能够封闭血管内 IgG 的 Fc受体,阻断患儿血管表面的免疫性炎症反应,进而可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的产生,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9。除此之外,本研究的结果还

22、显示,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患儿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05),说明在川崎病的治疗过程中,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安全性良好。这主要是因为丙种球蛋白是由健康人血浆通过低温乙醇法分离提取,并经过病毒灭活处理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制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在本次研究中,有 2 例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这可能与药物的输注速度过快或患儿自身的身体状况有关。综上所述,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显著,能够增强患儿的免疫力,降低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风险,促进其康复,且安全性良

23、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黄斐.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19):136-137.DOI:10.15887/ki.13-1389/r.2021.19.054.2许静,甘霞.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在发热不同时间治疗小儿川崎病临床效果分析 J.医药前沿,2019,9(31):49-50.3McCrindle B W,Rowley A H,Newburger J W,et alDi-agnosis,treatment,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a scienti

24、fic 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7,135(17):e927-e999.4梁亚晓,梁艳萍.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9,40(1):72-74.DOI:10.3969/j.issn.1004-7115.2019.01.024.5廉世宽.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12):112-114.DOI:10.15887/ki.13-1389/r.2

25、021.12.041.6林育权,沈远征,彭松伟.阿司匹林辅助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作用分析 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2):86-87.DOI:10.14163/ki.11-5547/r.2019.22.045.7廖凤明.阿司匹林辅助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应用效果及其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作用评价J.中 国 社 区 医 师,2021,37(1):26-27.DOI:10.3969/j.issn.1007-614x.2021.01.012.8王佩安.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用于治疗小儿川崎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 J.保健文汇,

26、2019(9):247-248.DOI:10.3969/j.issn.1671-5217.2019.09.123.9封洁,钱炜,胥玲,等.小儿川崎病应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3):90-9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9.33.061.新型抗凝药在房颤性卒中防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王伟,张贵强,于冬菊,吕宗夏,乔振虎,崔香香,韦英海,杨和平*(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神经内科,广西南宁530001)摘要 房颤性卒中的发生是房颤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房颤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进行有效的抗凝治疗是改善

27、患者预后的关键。既往临床上常用的口服抗凝药以华法林为主,其可同时干扰凝血机制的诸多靶点,但存在起效慢、需通过检测凝血功能调整用药等弊端。近年来,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 a 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的临床应用优势逐渐获得了认可。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发生卒中、血栓形成的风险。但是,由于上述新型抗凝药的临床应用时间较短,如何明确适应证、规范剂量及范围、获益/风险比等实际问题均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加以分析。本文针对相关新型抗凝药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希望为其规范使用提供参考。关键词 新型抗凝药;房颤性卒中;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629-(2023)12-0097-04第一作者:王伟(1983),男,汉族,籍贯:广西桂林,职称:主治医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介入 *通讯作者:杨和平(1965),女,瑶族,籍贯:湖南,职称: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脑血管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