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草木本心 万物有情——李汉荣《植物记》的生态解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3471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木本心 万物有情——李汉荣《植物记》的生态解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草木本心 万物有情——李汉荣《植物记》的生态解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草木本心 万物有情——李汉荣《植物记》的生态解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1卷第2期 常 州 工 学院学 报(社科版)Vol.41 No.22023 年 4 月 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Apr.2023doi:10.3969/j.issn.1673-0887.2023.02.012草木本心万物有情李汉荣植物记的生态解读 李明珠,火源(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摘要:李汉荣散文集植物记有大量关于自然的书写,可谓汇集了近百种植物的自然植物园。作者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通过对植物特质的发掘,表达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哲性思考。植 物记不仅蕴含

2、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追求和深切的人文关怀,还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 情。植物记丰厚的精神内蕴彰显出李汉荣散文独特的审美价值。关键词:李汉荣;植物记;自然书写;人文关怀;生命意识;地域民俗中图分类号:1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23)02-0059-06李汉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 员,著名诗人、散文家,其山中访友外婆的手 纹等多篇散文相继入选全国中学生语文课本。李汉荣生于有“西北小江南”之称的汉中,汉中有 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定的自然环境给予了作家 独特的创作灵感,耳濡目染的自然体验让作家主 张回归生命的本质,与山河自然、生灵万物共呼 吸。李汉荣创

3、作了植物记动物记河流记 3部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散文集。正如李汉荣所 说,“每次写作,我总是打开窗子,眺望一会儿朦 胧的远山,如果恰逢一声鸟叫,我的诗文便有了清 脆生动的开头”。此前已有研究者肯定了 自然对李汉荣散文创作的影响,如江山之助,自 然之功论河流对李汉荣及其散文创作的影 响和河流的赞美诗一读李汉荣散文集河流 记:大地伦理与河流美学,但他们往往更关注 河流作为意象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较少注意 到充斥于其自然书写中的微不足道的植物。古人 常言一叶知秋,李汉荣在散文中对朴素的植物倾 注了深厚的情感,因此,对植物意象的研究也应该 成为其自然书写系统的重要环节。植物记中 有大量的植物书写,作者书

4、写了对草木个人化的 情感体验,他选取独特的视角,通过与自然的亲密 接触,展开对生命、家乡、自然以及社会的哲性思 考。总的说来,植物记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 爱、对自然的感悟以及浓郁的人文精神。对植物 意象的细致分析和探索,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 李汉荣散文中的自然观和生命意识。一、植物记“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 系,对季节、时间的变化,生命的衰亡有着深刻的 感悟。在中国人心中,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感 悟于自然,自然是生命的基础,自然亦是生命的园 地,自然与人的生活、生命密不可分。先人们不断 追求把握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有了 天人合一的观念。易传提出了

5、“人与天地参”的观念,讲究人、社会和天地自然的同一,也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观念成为了中华民族生 命观的重要部分。新时期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 蓬勃发展,文化环境的自由开放,越来越多乡土出 身的作家将主题转向了地方文化,他们通过真挚收稿日期=2022-03-29作者简介:李明珠(1997-),女,甘肃嘉略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火源(1968-),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 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60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3 年动人的笔触表达对乡土的怀念,以及对现代社会 的反思。“从乡土博物作家的叙述对象我们就可 以看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他们主张将人

6、的意趣与自然相结合,所强调的是平和、安宁、舒 缓与和谐。”李汉荣生长在汉中这样一座自然 资源丰富的城市,作为农村出身的作家,生在山水 之间,受广袤土地的滋养,在目睹经济社会中城乡 变化的种种问题后,他将目光转向自然,以朴素自 然的笔触赞美植物生命的意义,祈求在自然的滋 润下,暂时休整蒙尘疲惫的心灵。在植物记的 自序中,作者这样谈及与植物的相处,“适度与同 类拉开距离,感受一种无忧的情趣,310o,310o历史的 见证和诗人的记忆出现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正 如他所说,“世上没有虚伪的植物,没有邪恶的植 物,没有懒惰的植物”。“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 强调人与自然、生命的和谐相处,在李汉荣作品中 主

7、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与草木和谐相处的自然观首先,对草木心存敬畏与感恩。在到蔬菜 地看看中,几种蔬菜的展示表现了贯穿文章的 总主题一“植物的哲学,大地的智慧,33o,33o在 土豆中,李汉荣通过土豆在泥土中生长的特 点,以及作为农村常见作物的土豆在荒年对农民 的恩惠,赋予了土豆朴实木讷,却又无私奉献、踏 实成长的人格形象,表现出作者对土豆式人格品 质的向往和赞美。父亲常说:“金蛋蛋,银蛋蛋,不如几颗土蛋蛋。”3两一方面赞美土豆对农民解 决温饱的恩惠,另一方面更展示出农民对土地朴 实的依恋之情。散文通过人与植物相互依存和谐 共生的关系,表现了作者对土地的敬畏之情。其次,尊重生命平等。人类社会长

8、期以来奉 行着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人类中心”观念,并“将自己这一小部分利益凌驾于万物的整体利益 之上”,将大自然排斥在人类关怀之外。然而,牺牲自然的恶果正在逐步暴露,越来越多的生态 学者们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才 能更好地发展。在植物记中,作者一改对植物 的侧写,而以植物为主体,运用自由轻松的拟人化 笔调,来表现生命无拘无束的状态,实现了人与自 然审美主客体关系的转换。在鹅儿肠中,作者 透过这种野菜,感受到了植物对人类的友好,他将 人与植物的关系理解为互相供奉的关系:“人作 为庙宇,被植物供奉;植物作为祭品,被人收纳。而最终,人也作为祭品,被大自然和宇宙收 纳。”6767体现出作者

9、尊重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待 的生命意识。在其他一些篇章中,他还将植物自 身特质还原成植物本身的生命形态,如常见的葱,“葱叶碧绿,葱白如玉”,是它修行成的冰肌玉容,“叶子中空”是“它心有灵犀一点通”,在田里随处 种植的葱,竟是因为其他瓜果为了沾上它的福气,这种陌生化的书写方式,表现出作家匠心独运的 构思以及对植物无限的喜爱。最后,表达回归自然的追求。在一些篇章中,作者有意选取植物随意生长的自由之态,并尊重 自然的选择,顺应自然的规律,回归到自然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如银杏叶手里的账 单以充满纯真童趣的语气、游戏的笔调,通过银 杏叶的生命体验记录了大自然中的四季,述说着 银杏叶的一生。文章透

10、过银杏叶对自然的见证,表达对植物“纯粹、真诚、仁慈、惜福”等纯真唯美 品质的赞美,而这些恰恰就是作者认为在现实社 会中人类已经遗失的品德,所以他回到自然,感受 自然的韵律,把握生命的真谛,寻找失落的童心。(二)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生死观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类关注的终极 命题,生命有限,谁也无法摆脱死亡的命运,然而 如何正视死亡,坦然地接受生命的规律呢?李汉 荣在植物记中通过人与大地的联系,将植物周 而复始的循环与生命的轮回关联,以自然之心抚 慰自然中物,消解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传达出顺 应自然、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生死观。在墓地草 青青,我聆听祖先教诲中,作者曾经和父亲一起 为祖父上坟,后来父亲

11、也葬在了这片土地上,他又 去为父亲上坟,生命在此循环往复,黄土之下安眠 着长于斯耕于斯最后葬于斯代代相传的劳动者,祖先的墓地之上又孕育着新生命,土地就成了维 系情感与生命循环的温床。作者认为“死去的祖 先,却以另一种方式更深刻地活着,383o,383o死去的 人成了土地的神灵守护着生灵万物。在拉着妈 的手在田埋上走中,作者深情回忆了与母亲在 故乡散步的小事,透过母子之间的对话,以草木自 然的生长消逝,映射人生顺其自然的离去与死亡。第2期李明珠,火源:草木本心万物有情一李汉荣植物记的生态解读61“妈妈累了,没说话,我问她,柳林那边,我记得有 一大片芦苇,还有好些竹林,咋不见了?妈说,就 是,不见

12、了,好多东西好端端的,说不见就不见了。就像你谢婶、贵元爷、彩庆姐、正文堂哥,说不见就 不见了,没打个招呼就走了。过了半年,我妈走 T。”文章在看似平淡自然的语调下隐藏着作 者对母亲的思念,以自然的循环联结起生命必然 的消逝,在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生死观下冲破死亡 的阴霾。这种“顺乎天道”“生死如一”的生死观实际 上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儒家“杀身成仁”“舍 身取义”的理性思维不同,道家的生死观是非理 性的。道家的主要思想是“生死顺乎天道”,将生 死视为与四季更替一样的自然循环,因此,人们不 必为“生”而喜,亦不必为“死”而悲,“应顺应平静 地活,亦应坦然地面对死”。老子的“无为”,“致虚极,守静笃

13、。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 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与庄子 的“生死如一”都体现了道家宁静虚和、复归自然 的态度。李汉荣基于对所处环境的独特体验和理 解,不断丰富着传统的思想内涵,其散文中所追求 的自然生命观,扬弃了老庄传统道家哲学“无为 而治”的消极一面,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关怀,亦是面对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后对自然和人文精神 被破坏后的审视和回归,颇有陶渊明“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回归田园与自然的追求。李汉 荣散文中所体现的“顺乎天道”的生死观,闪烁着 时代的光芒,洋溢着作者关注社会现实的热情,体 现了其对传统精神内涵的吸纳与思考。“中国人遵循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很早就 养

14、成对自然景物的敏感,常常体验着自然物象的 人间意义和诗学情趣。”同李汉荣将植物自身特 质以及成为作物后对人的价值,与人的生存状态 相联系,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是植物与人类共同 的追求,在这种生命意识的启发下,二者紧密相 连,成就了彼此,以此表现人类与土地之间鱼水相 依、互惠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形式。在共同的追求 下,人格化的草木用它的生长哲学与人类进行平 等的对话,这体现了作者“天人合一”、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自然观。此外,对道家生死观的继承,体 现出李汉荣创作中乐天知命、顺应自然、与自然休 戚与共的生命意识以及坦然面对生活的豁达 胸怀。二、植物记中“生态乌托邦”的建构乌托邦本义是“没有的地方”或者“

15、好地方”,它的延伸义也指向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有 时它也被用来指称试图将某些理论变成现实的尝 试。此外,乌托邦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 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愿望、计划 等。费团结等人通过对作品的细读研究,发现李 汉荣散文中经常出现“天堂、天国、伊甸园、净土、仙境”等含有乌托邦或理想世界指向的意象表 述,并进一步指出:“李汉荣的整个散文创作,可 以说都致力于这种乌托邦或理想的表述基 于此观点,我们通过对植物记的研究,发现李 汉荣对“草木花果”这一自然乐园的书写,实则建 构了一个人性与自然相互交汇的“生态乌托邦”。(一)“自然乐园”的建构植物记对自然的书写具有人格化的特征。在到

16、蔬菜地看看中,作者列举了土豆、西红柿、葫芦、菠菜、韭菜、包包菜等多种植物,以拟人化的 手法将植物自身的特质转换成它们的语言,赋予 了植物人格化特征。如:“包包菜上面的虫眼”是“显示了它的肚量和善良”,“新割过的韭菜在刀 痕里绝处逢生”,“这死而复生、不断新生的韭菜,在给我们一次次耐心讲解生与死的辩证法”彳,躺在地上的瓜果,有随遇而安的好脾气等。在 空心菜中,“空心菜让自己的心保持一点空灵 的感觉,而让自己的叶子努力长成耳朵的形状,去 听风的声音、人的声音、虫子的声音和流水的声 音”,“突发奇想,要做时装模特的萬笋”,“丝瓜藤 的美学实验”,“葫芦蔓的浪漫之旅”,“一粒葵花 子的秘密奋斗”,等等

17、,通过拟人化、陌生化的手 法,使植物有了思想,根、茎、花、叶自成语言,遵守 着四季的秩序,交换着大地的语言,展示着自然古 老的智慧,为植物们构建了一个独具植物逻辑的 自然乐园,显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态 的尊重。此外,植物记中的植物还具有理想化、想 象化的特征,作者看似在描写植物,实际上是通过 拟人化的植物影射现实社会中人的种种问题。比 62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3 年如作者根据土豆的生长特点,说:“它不会自命不 凡,它不会显山露水,它不会发表声明宣布自己将 要由土蛋变成银蛋,或者金蛋,马上就要出土升 天,就要身价百倍,就要引起植物界的轰动。”这明显与人类社会中某些虚张声势、自吹

18、自擂、盲 目吸引人眼球的丑陋现象相照应。此外,还有宽 厚温和遇事说一句“算(蒜)了吧”的蒜。再如,张家的丝瓜与李家的葫芦中,住隔壁的张家和 李家因为纠葛互不理睬,在内心筑起高墙,但成见 的高墙却挡不住植物的自由活动,殊不知张家乘 凉的葫芦蔓是从李家伸过来的,而李家碗里盛着 张家的丝瓜,即使他们仍不来往,“却早已被对方 家的植物打通了他们之间的界限,进入了对方的 生活,他们的身体和细胞里都有对方提供的叶绿 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正是植物“在这个充满 误解、纷争和仇恨的世界上 潍持了大地的和谐和 生存的希望”。由此可见,李汉荣构建的自然生态乐园具有 乌托邦的特点,植物记中很多植物并不是现实 存在

19、的,而是在作者记忆中被召唤出来、经过情感 升华的“遗失美好”。在菠菜中,作者说“现在 的菠菜大多数又大又高,更像青笋,已经没有了本 来的样子,这是被现代化肥以及商业逐利催化的 结果”,而作者所怀念的是小时候见过的那种“朴 素、安静、小、乖、本分、还有点笨的样子,336o,336o数 十年过去了,也许在技术的培育下菠菜的形状发 生了变化,但作者却将其与商业化的刺激相联系,这实质是对过度商业文明的批判。作者在记忆中 所召唤的理想菠菜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对过 去未经商业浸染的朴素大地的怀念。他笔下的植 物都有拟人化的高尚品格,对自然理想化的描绘 与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形成对比,看似是对植 物理想化

20、品质的赞颂,实则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 呼唤。他借植物之口讽刺了现实社会存在的诸多 问题,通过陌生化的修辞表达对现代人文明失落 和精神萎顿的思考。(二)对理想精神生态的呼唤“人类以其独特的社会性和精神性不同于其 他生物,因此人类的生态要更加多元复杂,不仅包 括了自然环境而且也包括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这种具有多层次性的人的生态结构,就决定了人 除去拥有自然生态,还拥有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 精神生态。”5 5李汉荣在植物记中并未把目光 停驻在构建一个封闭的自然乌托邦上,他将家乡 的日常生活放置在背景中,通过聚焦植物个体唤 起一段难忘的记忆,因此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植物 总是散发着人情滋味:朋友间的惦念、乡

21、亲邻里之 间的和谐、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在作者的记忆 里散发着理想的光辉。有对人情、人性的赞颂:在 四季豆中,作家由四季豆回忆起困难时期朋友 一家对自己温暖的照顾和招待,在如今的世俗社 会中回味着危难中朴实的深厚友谊,赞颂了友情 的平凡与伟大。在蚕豆花中,作者认为“淡紫 色的蚕豆花,有一种忧郁的情调,它是典型的平 民,却透出骨子里贵族的气质。说是贵族,他又那 么安分守己,长在哪都心平气和,安静地过自己的 日子,39O由蚕豆花联想起三娘的一生,因为爱 好诗文,三娘在当时不识字的村民中备受奚落,却 一生都坚持着自己的爱好,正如蚕豆花一样忧郁 高雅,纯净的人性与自然相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 的生态和谐。还

22、有对亲情的怀念:在葫芦架下 的母亲和竹影与外婆两文中,母亲和外婆“感 受着天意,进行着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美的创造,3162,她们绣在书包和被子上的葫芦花和竹 叶不仅是大自然授予的智慧,更是春风化雨的亲 情滋润。李汉荣试图将自然与人性美好的共通点 相交织,以植物来寄托某种理想,表达对劳动、文 明、淳朴民风的赞美,建构和谐的社会生态。“生态文学通过虚构或回忆的方式,描绘出 美好的自然生态境域,唤起人们亲近自然的理想。同时,通过对美好自然的描写,唤起人们对自然生 态被破坏的反思,进而思考怎样才能消除自然生 态危机。”李汉荣笔下理想的生态乐园毕竟是 构建在逝去不可追的怀念之中,具有乌托邦的性 质。作者笔

23、下的人性与自然经过了时空的间隔与 回忆的过滤,潜藏着其对人与自然相处方式的乌 托邦的构想。植物记对当下纷扰的人情世态 进行了情感的净化,给人以心理慰藉,李汉荣生态 乌托邦的建构实则是对精神世界失乐园的审视与 复乐园的探索,通过人格化、理想化的再创造,以 最质朴凡俗的方式,给现实中的人们以精神慰藉。第2期李明珠,火源:草木本心万物有情一李汉荣植物记的生态解读63三、社会批判与生态回归20世纪90年代对中国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时 代,一方面,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工业和技术快速发 展,市场经济走向了繁荣,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物质主义、技术主义、商 业主义的盛行,社会日益走向极端理

24、性化和程序 化,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很快带来了现代性危机。现代文明催生了最世俗化的追求,理想的觉醒带来 了精神的荒漠,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新时代的本质 是由非神化、由上帝和神灵从世上消失所决定的,地球变成了一颗“迷失的星球”,而人被“从土地连 根拔起”,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3。90年代的作家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当代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绿色文学都在思考人的 存在和呼唤自然人性回归的同时,以自然作为人 类生存的观照,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生 存的状态。张艳梅等著的生态批评对当代文 学中的小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曹舒的硕 士论文精神生态批评视野中的九十年代散文 以典型作家为例,将90年代

25、散文中的生态书写分 为3种类型进行研究仁以往的研究大大丰富 T当代文学生态批评的研究成果,然而,中国疆域 辽阔,自然生态丰富多彩,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以 偏概全地代表整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以往的 研究多以经典作家作品为例反复掇菁撷华,常常 忽视了一些地方作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 作家的生态作品是一座座未被开掘的宝藏,蕴含 着地方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思维方式。作家李汉荣生长于有着“西北小江南”之称 的汉中,汉中位于陕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为汉中平原,是一个天然的自然乐园。作为 一个深深眷恋着乡土自然的作家,李汉荣对身边 的山水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敏锐的嗅觉,在植物 记中,作者展示了一些富有

26、特色的当地植物,如 鹅儿肠、灰灰菜、旱菜、养心草,展现了家乡丰富的 物产资源。在水芹菜中,作者回忆起家乡广泛 生长的水芹菜:“我的老家在秦岭之南,汉水之 阳,土地肥沃,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南草北木都在 此生长”言辞之间洋溢着对家乡物产丰 富的自豪与赞美之情。而当他目睹由于城市化进 程加快乡村受到挤压,自然不断被紧缩,古老的农 耕文明和田园牧歌式的自然图景日渐消失时,他 怀着复杂的心情,在植物记中借植物表达了对 社会的批判与反思。如在缅怀河边那片野菊 花中,重回儿时嬉戏的河湾,当年的柳林、竹林、草地、芦苇荡都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淘金 者留下的可疑的伤疤”2,在物是人非的游访 中,作者怀着一

27、种“山河不可复识”的惆怅,寻找 着曾经遍地的菊花,最后在建筑废弃物与金黄色 塑料袋之间,发现了那“固执的”而又“天真的”诗 意。在现代工业的废料中寻找盛开的野菊花,二 者相互衬托,作者以以小见大的方式表达对破坏 生态行为的批判。此外,作者还独具慧眼,挖掘植物的时空性,以历史的眼光对过去、现在、未来的生态状况进行 智性的思考。在苔薛,大地的初恋情书中,作 者在自然中看到了永恒,“坐在苔薛上,就是坐在 层层叠叠的时光上,就是坐在永恒亲手制作的坐 垫上,你坐在永恒上,你情不自禁地开始沉思,3:207 o苔薛出现在一代代诗人的笔下,从王 维的“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到刘禹锡的“苔 痕上阶绿”,苔薛

28、既成为诗人灵感的源泉,又见证 着历代诗人诗意的一生。于历史的瞬息万变中,在苔薛静谧的生命里,作者看到了永恒。在广阔 无垠的自然时间、绵延无尽的空间面前,个体的现 实人生显得那么短暂,在生命无尽与有限对照下,个体便会从外部世界抽离出来,审视个体和外部 环境的关系,实现个人的生命体验。作者在苔薛 的古老与永恒中,联系现实社会的短暂与有限,在 对照中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种种问题。童年随处 可见的绿毯,如今在人工化、塑料化、钢铁化的世 界中已经难寻踪迹。作品充满对古老植物消逝、大地诗意不复存在、自然生态被破坏的慨叹和感 伤,在今昔对比中,他将自然的永恒性与社会的过 去、现在、未来相交错,以植物的无限性来

29、表达对 生态自然的敬畏与对现代社会发展问题的反思。总体来看,在李汉荣的植物记中包含着以植物 为中心、自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价值结构,这正符 合生态文学对以人类为中心的一元论的解构的 观念。在植物记中,作者并不只是简单地揭露社 64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3 年会问题,更用独特的思维方式为“文明病”开出了 药方。作者认为“与植物待在一起,人会变得诚 实、善良、温柔并懂得知恩必报”,更把它们视为“我的老师、医生和朋友”。简而言之,李汉荣认 为医好现代人精神之病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归自 然,作者在多篇文章如芹菜藤椅,我的飞行 器等中指出在当今灵感枯竭、诗意消失的工业 化社会,自然是最好的良药。这种“

30、百草皆药”的思维方式不仅顺应了当 今生态文学回归自然的趋势,更体现出作者具有 地方色彩的思维方式。在植物记中,作者多次 提到当地人对植物药用价值的重视,如:“旱菜”,全身通红,是补血的良物;“养心草又称费菜、土 三七等”,含有多种药用成分,“既能养身护身,又 能养心护心”;还有鱼腥草、黄连等等。这是因为 在作者的故乡,“人们受到中医的长久恩惠和影 响,乡亲们无论能识文断字或不大识字的,潜意识 都有着中医的眼光”,相信“山野无凡草,百草都 是药,3136O,3136O这体现出当地人可贵的观察态度和 实证精神,是对汉中独特的民风民俗的展现。因 此,在面对社会的“文明病”时,李汉荣自然而然 地转向了

31、熟悉的大自然,聚焦于微观世界,用草木 花果医人心。在植物记中,作者正是通过对植 物自身特性、时空性、情感性的把握,以今昔对比、虚实结合的人格化描写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智性探 索与思考。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言:“古人之观 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往往有得。”在李 汉荣的自然书写中,无论是表达对个体生命的反 思、对乡土人情风物的关切,还是对现代文明、生 态文明的反思,都回响着回归自然的呼唤,以及对 理想精神的寻求与渴望。从文学自然审美的意义 层面上讲,“诗的历史就是谋求与自然达成和解 的历史”10”10。在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中,驻足自 然以观照社会,在自然中重寻久违的失落的文明,对当代逐渐丧

32、失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重构意 义。点石成金的独特眼光、贯穿古今天马行空的 想象力以及丰厚的人文精神,共同构成了李汉荣 散文丰厚的精神内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参考文献1 1 李汉荣.李汉荣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2 肖明珠.论乡土文学中的博物志:以周作人汪曾祺、王祥夫的草 木鱼虫系列作品为例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9:19-23.3 李汉荣.植物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9.4 缪尔.我们的国家公园M.郭名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 社,1999:367.5 孙悴,陈可培.中西方古代生死观之比较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表 现J.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3、):61-63.6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90.7 费团结,陈曦.怀旧的乌托邦:李汉荣散文的创作取向J.陕 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25.8 8 曹舒精神生态批评视野中的九十年代散文D 济南:山东 师范大学,2007.9 张子程,吴蓉蓉生态想象与自然抒写:鲍尔吉原野散文中 的生态文学思想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6(7):118-121.10 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M.宋祖 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10.11 张艳梅,蒋学杰,吴景明.生态批评M 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7.12 刘成纪.自然美的哲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673.责任编辑:庄亚华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