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析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作为一种反映社会存在的特殊意识形态,社会思潮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反映特定阶级、阶层及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情感需求、思想愿望及政治经济情况,具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且有某种社会理论指导的对社会生活具有某种程度影响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潮流、思想流派及思想趋势,其本质是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大众心理、民众观念、思想理论、学术文化观点和实践在社会层面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作为社会生活、社会变迁的判断标准之一,社会思潮通过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
2、观施加影响而促使其生活态度、生活理念、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以达到调控、改造及引导社会存在的目的。目前,我国社会各种思潮总体上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社会思潮复杂多样,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时期,而以资本主义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获得强势地位,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思潮在我国获得传播和蔓延。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内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再加上中国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的更加密切以及西方发达资本
3、主义国家不遗余力的文化扩张、思想渗透、文化殖民,中国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在此情况下获得产生和发展,复杂化和多样化更加凸显。国内民众在宽松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及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也越发自由化和多元化。但由于理论主张、分析角度、研究关注点的迥异,国内社会思潮既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哲学等领域,也与文化、历史、伦理、宗教、生态等内容密切相关,但总体上这些思潮可分为主流社会思潮、非主流社会思潮及反主流社会思潮三种类型。 社会思潮之所以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不仅是由于信息技术、网络的采用而促使思想文化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而且是由于我国社会进程的加速发展催生较多一
4、时难以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吸收、消化的众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想,最重要的是由于:社会变迁而导致群众的现实利益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不同的利益集团与社会阶层,而为维护自己或本阶级的既得利益、价值判断及情感认同,使之免遭冲击、震荡,从企业家、国企管理精英、知识分子、中产阶级、离休干部至下层、普通底层民众,其均按照自己的生活理念、价值观及行为方式对某些特定思想观念与价值自然产生亲和感,而对另外一些思想观念与价值自然产生排斥感,在此情况下,不同的社会思潮就会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遇到自己的追随者或反对者,而随着传媒与网络空间的迅速扩大、相对宽松的文化气氛的形成,其不断获得滋育、传播、交流、碰撞甚至分化、整合及重
5、生。 当前国内各种社会思潮形形色色、各式各样、对错混杂,异常活跃,表现出空前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这些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社会群体利益、要求的思潮为争夺话语权进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均非常注重在尽可能地坚持自身核心思想和特定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思潮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充实自己和完善自己。如民族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文化保守主义三者在某些问题上持有相近、相似甚至相同的立场,三者有逐渐融合之趋势,而新自由主义也开始借鉴民族主义的一些优点和长处来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因此可以说:不同社会思潮之间既相互撞击、相互排斥甚至相互斗争,又相互作用、相互吸引、相互融合甚至相互重叠、相互交叉。尤其是在某些纯学术的研
6、究领域,社会思潮之间多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的特点和趋势更加凸显。 当然,社会思潮往往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形成和传播,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有些社会思潮或将被另外的社会思潮所代替,或在与另外的社会思潮进行对立、互动、激荡的过程中“改头换面”为另外一种思潮,或将暂时消退等待时机再次“浮出”,显现出潮来潮退、潮起潮落的典型现象。国内很多社会思潮源于国外思潮,且常常在此影响下形成和发展,有的甚至直接通过国外移植而来,与国外思潮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包括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在内的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的各种事件之后,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思潮更是对世界产生强大冲击,而包括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经济私有化思潮在内的各种
7、西方社会思潮更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通过各种活动广泛传播和蔓延,与国内土生土长的愚昧迷信思潮、保守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等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甚至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在此背景下,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同时呈现出本土性和外来性的双重特征。 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传播内容更加平民化 社会思潮反映特定环境中的民众利益、要求,是民众评价的现实表现形式。为在社会矛盾深刻尖锐、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更好地代表、维护本阶级、阶层或其他民众、团体的利益,不同社会思潮相互之间为争夺话语权和影响力必然不断竞争,而这又客观上促使传播途径的多样化。20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各
8、种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在传播和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发表论文、著书、学术讨论等方式积极介入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以争夺文化思想阵地、社会舆论阵地的主导权和支配权,扩大自己的群众、社会心理基础,进而巩固、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最终影响政府现实政策的制定、实施。书刊、电视是这段时期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媒介,其自然亦是国内各种社会思潮争夺主导权、控制权及话语权的重要阵地。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各种高科技、信息通讯工具逐渐普及和广泛运用,国内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碰撞、争论比以往更加激烈,其除继续依靠发表论文、报刊、大学讲坛等传统方式进行传播和抢占话语权以及
9、争夺思想舆论阵地的主导权之外,往往依靠互联网、手机短信等高科技、信息化方式增加传播渠道、拓展传播途径及扩大传播范围,而互联网和电视媒体逐渐成为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各种社会思潮传播其思想和争夺话语权的重要工具。但无论是在哪个时期,大学总是社会思潮的发酵升温地,大学讲坛、论坛在社会思潮的主导权、控制权及话语权争夺战中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某种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常常通过作报告、作讲演、写文章、出版书籍、办网站、开辟论坛等各种机会、方式,积极宣传其所代表的该社会思潮,积极介入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力图说服人们接受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观点。 为更有效地争夺社会变革的指导话语权和影响国家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各种
10、社会思潮除依靠集图像、声音、文字、行为于一体的高科技传播手段之外,还在内容、形式方面力求更加与平民百姓的现实生活实际相贴近,接近与普通百姓的距离,积极介入包括腐败、贫富差距、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在内的与群众日常生活利益密切相连的公共、社会热点领域,阐述观点和开展讨论甚至辩论,期间各种思潮常常打着平民百姓“代言人”的旗号,紧抓其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表见解,选择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为陷入思想困惑、生活困难的平民百姓出谋划策,力图使自己的声音“最响亮最动听甚至最感人”,甚至在语言表达上趋向“煽情化”,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吸引群众的注意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进而说服其认可、接受自己的观点。 近年来,包括新自由主义
11、、新左派、民主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新权威主义甚至殖民文化主义、保守主义、经济私有化在内的很多社会思潮都采用这种“煽情化”的传播“策略”向群众宣扬自身理论的优越性和公正性,以吸纳民间和作为社会思潮发酵升温大学的力量,这甚至成为其与主流的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和阵地的最重要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各种社会思潮虽在传播内容上力求平民化,但这绝不意味着其在本质上也平民化。绝大多数的社会思潮本质上所体现的往往是掌握着其知识形态的精英们对社会整体的理性设计与统治欲望,反应的是精英们的价值意志霸权,而其所主张与宣扬的话语体系也常常是那些掌握特定知识与话语权力者的理性、意志与愿望,实现的是特定群体的
12、社会利益。 为拓展群众基础,更加具有实践性,而群众价值取向越来越利益化 20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社会思潮与社会、群众生活的联系性不是很强,对现实利益的关注也往往是间接的、次要的,总体上主要集中在抽象的学术思想方面,仅仅在文化学术领域发挥影响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21世纪之后,利益问题特别是经济、政治利益问题陆续成为社会民众最主要、最关注甚至最重视的社会问题,而正处在社会转型关键期的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实针对性不断增强,与现实利益密切相关。 在此情况下,国内各种社会思潮渐渐移向对现实具体问题的关注,以体现自身特性的风格和思路,试图从不同视角探讨现实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不仅逐渐增加对社
13、会、民生等相关问题的讨论,而且制度层面的、可操作的问题也成为其关心的话题,尤其是当代社会思潮大都力争影响政府决策,而不再仅仅是“拥护道德或政治义务的伟大签名者。” 民众作为潮流的主体,其传播某种社会思潮的利益动机更加明显。以往社会思潮的传播主体仅限于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知识精英及大学生,但目前社会思潮的参与者已不限于知识分子。不同思潮反映不同群体主体、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诉求,而在各种社会思潮常常提出针对群众现实利益的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背景下,国内群众是否接受某一思潮的判断标准也不再仅仅取决于过去的在思想上其是否认同该思潮,而是参杂、混合着更多的利益因素,取决于该社会思潮与现实利益相关度的
14、高低,即某种具体社会思潮的接受者、传播者及其他参与者是否支持某种社会思潮主要取决于该思潮是否能合乎自身的利益,是否能给自身带来更多的现实利益。同时,学者们的理论工作不断增强民众的维权意识,民众常常通过某种社会思潮向相关部门更加大胆、直白地表达其利益诉求。 进步与倒退并存,表现出多元性、混合性的特征 社会思潮因自身特性和历史发展常存在正向和负向关系,进而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中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包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潮在内的总体上呈现积极、进步、健康向上的众多社会思潮,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成为当今国内社会思潮的主流形态。
15、但同时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不仅促使人们的思想活动日益呈现出差异性和多变性,而且导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选择性越来越强,造成社会思潮逐步多元化和日益复杂化,正确思潮与错误思潮相互交织,进步思潮和倒退思潮同时并存,积极思潮与消极思潮相互激荡,多元的社会结构和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为包括新自由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功利主义思潮在内的某些负面社会思潮提供了产生的客观环境。正确、积极、进步的社会思潮与错误、消极、倒退的社会思潮之间相互对立、互动、消长,活跃于社会思想上层建筑之中,影响着国内民众的思想和判断。 首先,很多国内社会思潮对于开阔青年学
16、生视野、活跃青年学生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当代很多国内社会思潮所涉及的民主与科学、自由与法制等先进的思想内容、现代意识、现代理念不仅有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适应力和竞争力,而且有助于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再次,当前知识分子思想多元化与社会利益多元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阶层与思想流派的对应关系。当前国内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若能在遵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在相互宽容与理解的条件下形成互动,对于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流行的一些社会思潮例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极端市场化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带
17、来极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一些国内民众尤其是某些青年学生在国内多元文化和多种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不仅弃道德原则、真诚原则于不顾,以极端个人主义、实用利己主义作为其人生哲学,而且失去价值选择上的方向感、基本的价值判断力。这不仅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和干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而且对中国特色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一种社会思潮往往并非简单的仅具有积极性或消极性,而往往是既具有进步作用,又具有倒退作用,即一种社会思潮往往同时具有多元性、混合性的特点。例如,较之于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具有进步意义,其所主张的在从事市场经济的同时应采用社会福利政策和民主化措施以及在提倡社会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某些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党务实求变、与时俱进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但民主社会主义从最初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追求的目标,逐步发展为:认为资本主义是永存的社会形态,极力鼓吹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反对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认为民主、人权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更是社会主义的目的,社会主义本质只是一些基本价值目标,没有制度的依托。这显然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非常消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