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被构建的爱恋:西南少数民族口弦述情窄化研究——以藏族、羌族、彝族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3291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被构建的爱恋:西南少数民族口弦述情窄化研究——以藏族、羌族、彝族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被构建的爱恋:西南少数民族口弦述情窄化研究——以藏族、羌族、彝族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被构建的爱恋:西南少数民族口弦述情窄化研究——以藏族、羌族、彝族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社会学、民族学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被构建的爱恋:西南少数民族口弦述情窄化研究以藏族、羌族、彝族为例曹闳禹1徐君2(1.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2.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摘要:口弦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述情的重要媒介,近年来口弦述情正在被窄化为男女间爱情的表征。本研究以中国西南地区北川羌族、布拖彝族、舟曲藏族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结合深度访谈,利用扎根理论工具,在还原口弦述情原初意义的基础上,对口弦述情窄化的建构归因进行分析。主观上,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具有更多借助口弦进行自我表达的意愿;客观上,当下媒介消费取向及旅游发展

2、中的他者凝视,共同作用于口弦述情的意义窄化,情爱表达被刻意凸显,原本具有多重表情达意意涵的口弦被简单化为男情女爱的工具,口弦的述情对象与意义均被窄化。关键词:口弦;述情;旅游凝视;他者作者简介:曹闳禹(2001),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科研人员,研究方向为西南民族学;徐君(1969),女,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康区近代史、西藏及涉藏州县社会经济发展与变迁。中图分类号:J624.41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406(2023)02-0080-09收稿日期:2023-01-12口弦,又称口琴、口琵琶、响蔑等,是一种依靠“簧舌振动,口腔共振”的簧片乐器,流传于

3、中国西南、中南、东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素来享有中国音乐文化“活化石”的美誉。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口弦历史最为悠久,是最常为女性随身携带的乐器。“口弦述情”是指口弦音乐中能被感知的情感表达。“述情”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延伸自“述情障碍”,意为大脑机制意识到情绪的存在,能够辨认并感知不同的情感,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述出来。其概念多有被再诠释的先例,如刘汉波在对表情包文化的研究中创造“身体述情”的概念,表示用面部表情或肢体动作等与身体有关的行为表述内心的情感。口弦无疑具有表述情感的能力,其述情文化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逐步发展,艺术与文化价值极高。但伴随全球化浪潮与民族旅游的飞速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期

4、间,大量民间器乐被“遗产化”。灾难、申遗与旅游带来的巨变与凝视,在媒体的塑造与放大中,顺应快消传播方式的流行,少数民族爱恋被塑造为符号化表达,口弦的情愫表意被刻意凸显和书写,各民族口弦述情文化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嬗变被窄化为男女之间谈情说爱之情。学界对口弦述情的研究没有固定的坐标,大多笼统论之。尽管孟凡玉、白兴发、曾遂今等学者在研究中常提到口弦“具有语言性”“承载情感记忆”等特性,逐渐勾勒出口弦述 刘汉波:表情包文化:权力转换下的身体述情和身份建构,云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参见孟凡玉:口簧的婚恋人伦功能,民族艺术2020年第3期;白兴发:音乐在少数民族社会交往中的作用以南方民族和国外一些民族

5、“乐器说话”现象为例,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曾遂今:口弦“话语”,中国音乐1985年第1期。第38卷第2期2023年3月Vol.38No.2Mar.2023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080社会学、民族学研究曹闳禹徐君被构建的爱恋:西南少数民族口弦述情窄化研究情的丰满轮廓,但也没有在时代坐标中回应其情感的同质化建构。本研究试图探讨西南地区藏羌彝口弦述情文化被窄化这一现象,跳出当下的界定,回归口弦的原初述情,探究狭义述情如何被建构,并由此追问历史长河中的女性自我意识以及爱恋观被商品化的动因,

6、或可对非遗视野下口弦述情研究的空白有所补充,对再视少数民族音乐的当代转化、旅游凝视下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有一定启发。一、口弦述情的还原口弦述情对象不限于女性,但向来更多为女性所用。在藏羌彝地区,不论是官方文献、地方志记载,或是民众回忆,多称口弦是女性的器乐与饰品,除凉山布拖彝族男子弹口弦较多外,藏羌男子弹口弦的记载仅零星可见。口弦是少数民族地区女性表达的自我选择。女性的依附地位不仅在于经济上不能独立自主,还在于几千年来父权制文化下的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藏羌彝妇女处于男性为主导的家庭构成的土壤,不得主张自己的人身自由,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美国学者巴特勒指出了性别的操演性(performativit

7、y)特质:性别身份是通过不断重复的一系列演绎实践来构建的,身体受到了社会和文化中各种“常识”的制约,意义通过身体的重复实践得以固化。处在社会边缘地带的藏羌彝妇女性情内敛、感情敏感,没有更多表情达意的途径,便只好将口弦作为她们缓解苦闷、诉说情愫的朋友。就口弦的表意而言,谈情说爱固然是其述情的重要内涵之一。作为物的口弦,传达着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情感体验,男子赠送口弦以表爱慕,而姑娘们则会在弹奏口弦方面精进,望有朝一日能在心动的男子面前展示自己,吸引他的注意;佩戴口弦也有其独特效用,在过去的彝族地区,佩戴口弦与“换童裙”一样,是彝族少女进入青春期的标志之一,佩戴口弦意味着女孩已长大成人,可以进行相对

8、自由的社交、恋爱和性行为。只要不违反等级和血亲的限制,一般不会受习惯法的处分。而对于舟曲藏族的姑娘们,在聚会时除了展示自己的鲜艳服装外,还将口弦琴筒佩戴在胸前,以展示自己的手艺,意在吸引异性的关注与青睐。这是一种性的客体化,但不仅可以被呈现为一些男人对女人所为,而且是作为女性自身对积极、自信而坚定的女性主体的自由选择。过去认为女人穿着特别仅仅是为了取悦男人的观念是荒谬的:它暗示着某种傲慢又明显的权力观作用于完全驯服的主题,同样也暗示着所有女性都是异性恋者和为男性认同所主宰的人,不过这个钟摆的另一端是女人只是“愉悦她们自己”,这种说法也不能代替前者,它将女性呈现为完全自由的主体,如果女性只是为了

9、愉悦自己或顺从于她们自主产生的欲望,结果就不会使其宝贵的外貌变得如此相似。因此,我们能从佩戴口弦吸引异性的行为中窥视到,妇女与异性的活动与交往中不卑不亢的精神风貌,对个体的认识突破了以往对女子“从人”的社会角色的限定,不仅仅是以母仪、贤明、贞顺和节义为标准,女性的价值被重新定位,注重个性才情之美,但仍有男权文化下的顺从与被动因素。口弦的表意并非限于表达情愫。情爱诉说外,妇女们可借助口弦自由表露即时的、宽泛的情感和思想,抒发对生产劳动与山水自然的讴歌、思念家乡与母亲、爱自己等。此时,口弦实则作为藏羌彝妇女自娱的“玩具”这一身份。妇女们的日常弹奏场景十分多样,可在生产生活中的任一场合随意进行,大多

10、是在放羊或割猪草等劳作期间的休闲、夜间纺线聊天的娱乐;演奏时没有固定的曲谱,妇女们可自由把控气息的缓急、唇的开合、牵扯麻线的力道,以调整口弦的音高、音量等,借或低沉或轻快的声调,或厚重或明亮的音色,来抒发喜悦或沉闷的即时情绪,讲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基于口弦演奏方式的灵活、曲调的多变、抒情的自由度等,“玩”的概念天然被赋予了女性选择、成为和取悦自我的内涵。参见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184页。参见罗萨林吉尔:性别与传媒,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32页。081社会学、民族学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此外,述情是特

11、定历史环境中长期建构起来的产物,因此亦不可忽视口弦中暗含的对婚姻不自由、男女不平等的反抗意识。民主改革之前,藏羌彝处于奴隶制社会,社会等级森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极为不平等的关系,被统治阶级常常处于被压迫与剥削的状态。当受到奴隶主的打骂和不公平待遇时,心中委屈无处宣泄,便会吹起口弦,排解愤懑。而社会等级的不公正延伸到了婚姻制度。传统婚俗在等级上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否则会遭到社会的唾弃甚至惩罚。相爱的年轻人不能走到一起,便以口弦抒发苦闷的心情。而正是妇女们意识到自己在社会及婚姻中所处的不平等地位,在无力改变制度的情况下,只能用“以口弦诉苦”的方式来表示对不公平制度的反抗。再者,亦

12、有部分女性打破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原则,用口弦来约定幽会的时间、地点,追求理想婚姻。综上所述,藏羌彝地区口弦述情具有明显的共性,在消解苦闷、消遣娱乐之外,均有女性自由表达的文化底色。不论是与异性交往中的精神风貌,女性在面对封建礼教和奴隶制的压迫和损害时表现出的控诉与反抗,还是自娱自乐中“玩”的概念,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即我的快乐不仅源于男子爱我,情的主体观和价值是源于我自己,在作为“人”的意义上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二、述情窄化的动因探析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口弦音乐历史悠久,从考古学角度看口弦起源与传播路径,学界普遍推测南方多族群的口弦与古羌人有历史渊源。而藏、羌、彝三民族

13、的口弦及述情存在一定共有或相似的文化因子,反映出彼此间应存在内在的文化联系,且当下三者均呈述情同质化、窄化趋势。研究对象选择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口弦音乐、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口弦音乐、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口弦音乐,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运用扎根理论对口弦狭义述情的建构进行分析。研究样本来自对北川羌族、布拖彝族、舟曲藏族15位口弦传承人、相关人士及游客的深度访谈。如今,口弦正面临断代的困局,了解并能够吹奏口弦的人屈指可数,为获得有效文本,本研究的访谈对象囊括三地几乎所有的各级别传承人,包含省级演奏传承人王泽兰、周顺兰、日力莫比各,省级竹制口弦制作传承人梁元斌、俄的拉色,州级传承人俄

14、的日和、县级传承人赵永珍以及3位年轻传承人,涵盖了各年龄段、各行业的传承人,具有一定代表性。由于疫情影响,访谈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参与式观察,结合深度访谈,通过理解弹口弦时的认知、情感等,了解受访者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对于这些事件的看法、态度,在共同的环境下收集各种生活事件、语言、行为等。将受访者对于口弦述情文化的感受以及认知作为原始资料,借助NVivo11工具进行原始访谈资料编辑、梳理,遵循扎根理论自下而上进行三级编码,分析口弦的“谈情说爱”认知如何被建构。在开放式编码过程中,如果一段文字包含多重含义,则分别标记至不同的节点之下,节点数是来源数量。从藏羌彝口弦传承人的访谈资料中,笔

15、者归纳出“本土概念”并将这些概念进行整合,形成一级编码(自由节点),形成13个码号(表1),并将获得的13个码号进行关联,整合形成4个概念类属,在核心式编码过程中进一步归纳出2类核心类属。(一)口弦具备浓厚的情爱媒介色彩口弦具备浓厚的情爱媒介色彩,口弦“说话”及其音声特质为谈情说爱提供天然优势。较羌笛等少数民族器乐而言,口弦“说话”并非仅仅指观者与演奏者的情感共鸣,而是深入到口弦的模仿能力及曲调中的语言思维,使得其为谈情说爱增加更多可能性。口弦能够模仿大自然中的声音、生活中的民歌及谚语等。模仿鸟、兽求偶的声音,为之加上一层含蓄的求爱意识,而对山歌的模仿,更是不缺爱情的元素。此外,口弦能够模仿语

16、音语调进行表情达意。凉山彝族口弦音乐传承较为完整,彝族谚语“口弦会说话,月琴会唱歌”,意指口弦通过模仿语音语调所传递的口头信息,彝族人民在一般情况下都能比较准确地分辨出弹奏者所弹的内容。凉山彝族的声调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有高平调、次平调、中平082社会学、民族学研究曹闳禹徐君被构建的爱恋:西南少数民族口弦述情窄化研究调、低降调四个声调,每一个音节都有自己固定的声调,音节往往带有语义。每一个声调单独吟诵时,有一定的稳定性,当不同声调被反复吟诵时,则会给人一种律动性,像是在歌唱一样。曾遂今依据口弦音乐距离凉山语言自然形态的远近,将凉山彝族口弦音乐分为语义性的音乐、语义性向非语义性过渡的音乐、非语义性

17、的音乐。其中,语义性的口弦音乐主要是对语音音调的节奏进行模仿。此类曲子往往为即兴创作,曲调旋律模仿当地语言的语音语调,熟悉该语言的人都能听懂曲子的意思。因此,口弦乐曲通常会有语言思维的信息,能比较准确地传达演奏者的心声。如其音调与节拍组合能够传达约会时间、地点等信息,表白的热切或分手的痛苦等情绪。而羌族在口弦音声中的表意则有所受限,与羌语的失落有关。自古以来,羌族由于处于“汉藏之间”的历史地缘因素,北川人对于身份的焦虑从王朝国家时期就已经产生,北川青片河、白草河流域的人们为了避免在“一截骂一截”的污名化中被叫作“蛮子”,都称自家为“湖广填四川”的后代;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出台了倾向性

18、的民族政策,他们又“一截攀一截”地寻求羌族身份。在文化混生中历经反复的身份焦虑,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羌语逐步失落。当下,北川羌民多只会一两句羌语,口弦音声基本丧失借语言思维传达情感或信息的能力。而舟曲藏族口弦音声模仿语音语调的能力也较为欠缺,更多依靠弹奏者气息的变化、牵动麻绳的力度及频率来调整与表达。虽然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渊源、审美习惯的不同,导致口弦的称谓、形制、材料的多样性,但口弦的发声原理与使用功能却基本相同。通过手指的拨动或拉扯,引起簧片的振动,再经由口腔作为共鸣体,传达出细腻、神秘的音调。音量小而柔美的特点创造了适宜吹奏的特定条件。一是近距离,发音柔弱制约了它的传送范围,恋人之间必须

19、相互靠近才能听清,拉近了彼此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因此成为情侣互诉情怀的理想媒介;二是语言,口弦演奏多无专用的曲调,通常由演奏者即兴发挥,用含蓄自然的口弦琴声代替直白的口头言语,向 参见高阳:四川凉山州彝族口弦音乐文化研究,西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参见曾遂今:口弦“话语”,中国音乐1985年第1期。参见王明珂:中国民族与民族史,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表1口弦述情窄化编码表开放式编码1.1模仿性(7)1.2语言思维(9)2.1声音小(9)2.2音色柔美(7)2.3小巧别致方便携带(6)3.1特定历史阶段女性自我表达的选择(14)3.2民间传说中浓墨重彩的女性声音与

20、爱情元素(12)3.3民俗中长期扮演表达爱慕的信物(7)4.1大众传媒制造同一化的少数民族群体情感表达(11)4.2游客的文化想象与拍照行为(9)5.1“掮客”调控并主推爱恋风情文化符号(8)5.2商业化文化展演加深爱情印象(6)5.3本地人为获利积极迎合爱恋意义的建构(12)关联式编码口弦具备浓厚的情爱媒介色彩(38)社会文化语境下特定爱情符号被刻画和凸显(33)对他者的凝视与想象刻画典型“少数民族爱情图像”(20)主动参与类型化的爱情意象制造(26)核心式编码被边缘化的妇女多借口弦表达的历史烙印;媒介与旅游凝视下爱恋符号的消费欲望与生产动机互动(117)083社会学、民族学研究楚雄师范学院

21、学报2023年第2期对方自然流露真情;三是音声特点,柔美的声音更适合传达情爱这一私密话题。口弦俨然具备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媒介的特质,男女青年约会时相互偎依、亲密诉说,双方用口弦弹奏,互诉情意。此外,口弦小巧,便于妇女携带,且在聚会等公开场合佩戴别致的口弦琴,还有展示手艺、吸引异性的用途。放置口弦琴的琴筒也有其巧思和功用,在舟曲藏族地区,琴筒雕有龙凤呈祥等多种图案,聚会时妇女多将其佩于胸前,展示其花样、颜色之别致。(二)社会文化语境下特定符号被刻画和凸显格尔茨在 文化的解释 一书中提出,“我主张文化概念实质上是一个符号学概念”。学界普遍认为“文化符号学”有两个对象,一是“文化中的符号系统”(si

22、gns systems in aculture),另一个是“文化作为符号系统”(cultures as sign systems)。口弦的历史身影、传说和民俗均是“文化中的符号系统”,它们携带并表达意义,符号群集编织出一张关乎爱恋的意义之网。口弦是特定历史阶段女性自我表达的途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女性的从属地位是长期以来诸多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女性往往依照社会对其性别的期待来塑造自己,同时内化了父权文化的价值观念。在封建礼教与奴隶制双重压迫之下,妇女一直处于弱势和边缘,没有表达情感的方式,只能借助口弦来表达,口弦是妇女自我选择的结果,而倾诉情意是多重的表情达意之一。传说属于美

23、国人类学者凯斯指称的“民间历史”(folk histories),即韦伯所谓的“共同记忆”(shared memories)的一部分,属于“社会叙事”(social narrative),当民间传说为全村落共享,便构成村落记忆,叙事与记忆相互支撑。当笔者问及传承人关于当地口弦的传说,均称无历史依据,不知道发生于哪一辈,但代代相传确有其事,并记录于村志中。而藏羌彝口弦的传说有一共性,即对事件的符号化转述均落脚在女性的情感表达,且多与爱情相关。如在羌族流传最广的传说中,尔玛撒哈不敢反抗家门亲事,白珠便在他成亲当日吹奏口弦,眺望心上人的家,最终坠崖自尽;舟曲口弦琴的传说是一男子在林中砍柴时,砍了一片

24、竹片做成口弦送给妻子,后来他在狩猎时不幸摔下山崖,妻子便吹奏口弦思念亡夫;彝族姑娘阿比莫被毒蛇咬后失声,为了表达对恋人木呷的深情,她砍下一段箭竹做成了口弦。此外,口弦也有纪念已故亲人的民间传说,如彝族妈妈思念两位病故女儿、舟曲达玛姑娘纪念爷爷等。Geertz,C,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New York:Basic Books,1973,p.5.De Beauvoir,S,Sencond Sex,London:Jonathan Cape,1949,p.273.表2关联式编码“口弦具有浓厚的情爱媒介色彩”子节点的材料信息码号及参考节点数1.1模仿性(7)1.

25、2语言思维(9)1.3声音小(9)1.4音色柔美(7)1.5小巧别致方便携带(6)参考节点内容举例l我是会模仿一下,云雀、布谷鸟唱歌,咋个吹音色好听l唱一首山歌就弹一样的口弦l人多的时候农闲时模仿民间谚语l彝族语言有音乐性,模仿语音语调,当地人就能听懂l大多人会的羌语不多了,就会一两句那种l男女坐得近才能听见l声音小,挨拢起听l音色很特殊,很温柔l声音轻轻柔柔的很舒服l随时揣到身上走哪都能吹l互相看一看谁的琴筒更好看,吸引异性关注084社会学、民族学研究曹闳禹徐君被构建的爱恋:西南少数民族口弦述情窄化研究村民们坚信共享的文化及传说,而共享的载体并非历史本身,而是他们拥有的共同的记忆(share

26、d memories)。此外,共同的记忆以文化表达方式不断加以确认(constantly revalidated in cultural expressions),传说、民俗与记忆的关系是互动的。在藏羌彝少数民族地区,均有男子亲手打制的口弦即为定情信物、女子弹奏口弦以表爱慕的习俗。尽管藏羌彝三地的民俗有一定区别,布拖彝族向来有男子以口弦述情,如表达远出打工思乡心切;在北川及舟曲,均有“女口弦男羌笛”的潜在分工,北川口弦还有“吹奏传女不传男”“制作传男不传女”的传承逻辑等。但“口弦定情”是最广为流传的民俗,习俗与叙述文本构成有机的统一体,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其作为“爱情的信物”的文化符号。即便长久

27、以来,口弦作为藏羌彝妇女自娱消遣的民间器乐,但其对爱情这一母题的表达更为深入人心。(三)对他者的凝视与想象刻画典型“少数民族爱情图像”在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哲学传统中,他者是使主体建构自我形象的因素。他者是通过帮助或强迫主体接受一种特殊的世界观,来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赋予主体以意义的个人或团体。一个国家内对某个少数民族或群体的媒体再现具有他者化倾向,人们通过媒体报道这个“了解世界的窗口”,获知并形成对报道对象的刻板印象。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羌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大众媒体的高度关注,政府也更为注重打造羌族村寨的宣传。此外,伴随藏羌彝口弦音乐的申遗,在外部介入与内部宣传的双重发力下,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

28、对藏羌彝少数民族文化的众多报道涌出。新媒体时代短平快的大流量传播,“快消”是其一大特征,即时间短适宜碎片化阅读、面向广泛受众、有高点击量目标等。为实现注意力经济下的高流量,为传媒的商业性进行招徕。以羌族为例,报道、纪录片、短视频宣传将“口弦”“莎朗舞”“羊皮鼓舞”“刺绣”等有视觉冲击力的羌族文化符号挑出,建构出了一个同一的、典型的羌族形象。而基于爱恋元素是一大时尚热点,口弦大多仅以“定情信物”的身份出现,配合一段标准化的“羌族爱情文化故事”不善言辞的羌族年轻人两情相悦,着坎肩和绣花围裙、头顶鲜艳绣花头帕的年轻羌族女性收到爱人赠予的口弦并在山间吹奏定情。在大众传播媒体、书籍杂志、营销图片等共同定

29、制下,口弦的爱情表意成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正如霍尔所说的“定型化”(stereotyping),“简化为少数要点,用几个简明的特征本质加以确定”,媒体通过独特的话语处理体系把作为报道对象的群体形象特征定型。学者梅红曾通过对人民网的羌族女性影像文本分析,指出在传 参见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174页。Cavallaro,D,Critical and Cultural Theory:Thematic Variations,NJ:TheAthlone Press,2001,pp.120-121.斯图亚特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北京

30、:商务印书馆,2003年。表3关联式编码“社会文化语境下特定爱情符号被刻画和凸显”子节点的材料信息码号及参考节点数2.1特定历史阶段女性自我表达的途径(14)2.2民间传说中浓墨重彩的女性声音与爱情元素(12)2.3民俗中长期扮演表达爱慕的信物(7)参考节点内容举例l那个时候妈妈辈开心不开心、喜欢不喜欢就多扯口弦子l羌族姑娘白珠与心上人尔玛撒哈的传说l彝族姑娘阿比莫与其恋人马黑木呷的传说l舟曲口弦琴妻子弹口弦思念亡夫的传说l簧是女娲发明的声音轻轻柔柔的很舒服l口弦是他(丈夫)雕的,我这个用了几十年了l男的会给女的送口弦、还要打草鞋,女的扯爱情的曲子,耍朋友还会对情歌085社会学、民族学研究楚雄

31、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播中多侧重突出其女性特征和强调女性的家庭角色,忽略了女性的其他社会角色。此外,游客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想象也掺杂其中,固牢口弦的情爱表达。厄里的“旅游凝视”是将旅游欲求(Needs)、旅游动机(Motive)和旅游行为(Tour或Travel)融合并抽象化的结果,代表了旅游者对“地方”(Place)的一种作用力。影视作品、旅游指南、网络信息等刺激人们的旅游需求,构建起游客凝视的符号,并刺激游客前往异地去收集这些旅游符号。游客往往对少数民族地区充满美好想象,而通过亲身的旅游体验,凝视、记录与传播口弦吹奏及其背后的故事,强化浪漫化的想象,为藏羌彝的爱情观贴上美好、纯洁的代名

32、词。拍照则是凝视的具体化、有形化,在镜头下物化为“某种意义”的集合体,口弦成为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爱情“代表作”,爱恋元素的构建便一步步加深。(四)主动参与类型化的爱情意象制造爱情意义的凝视与建构是双向的、互动的,当地少数民族是口弦爱情表意的文化展演者、诠释者。经由传媒选择、过滤和加工制作出的口弦述情认知,作为一种信息,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又返回到信息的来源点,当地少数民族接触和吸收外界对本族群的想象,并主动参与再制造。还有人将福柯的权力理论应用到旅游社区关系的研究中,将目的地的利益主体分为“掮客”、居民和游客三种类型。在口弦的爱情认知构建中,公共部门的“掮客”,即各类旅游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工作人

33、员的作用不可忽视。在藏羌彝地区,不论是宣传片的内容包装,还是口弦形制上的修饰(如梁元斌为文化馆制作口弦,新增爱情相关诗词的雕饰),“掮客”通过旅游规划、营销等调控手段,不断建构可供凝视的文化符号,爱情之于口弦便是一典型案例。更而甚之,为了展示本群体为最正统风情的少数民族,在一些官方组织的文化展演或者旅游接待中,开始按照大众传媒中的标准化少数民族形象重新包装自己,爱情便是缺一不可的因子。羌族民间艺术团一类的社会组织,承担文化接待、民俗展演等工作,已成为该地的文化名片。艺术团的演出与情歌节、沙朗节中传承人的表演,被搬上舞台展示在“非一般的”时间和地点,将当地文化、风俗习惯、民俗节庆、民间艺术等传统

34、文化实践转化成商品,是民族旅游的主要吸引物,面向的受众较广。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的展演,与国内外对少数民族风情的消费欲望有关。因而,当作为民族风情的爱恋文化成为时尚消费热点,为迎合大众游客的消费欲望,生产并销售承载文化的符号意象至关重要,口弦承载的爱情意象随之加深。此外,爱情元素作为民俗文化旅游的一大吸引物,使得当地居民为自身他者性的展演获取更大经济效应,也积极参与深化其意义建构。藏羌彝居民并非是被动接受者,在民俗文 参见梅红:试论网络新闻媒介中的羌族女性形象,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参见刘丹萍: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旅游学刊2007年第6期。Cheong S-M and

35、 Miller M L,“Power and tourism:A foucauldian observat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7,no.2,2000.参见路易莎沙因:中国的社会性别与内部东方主义,马元曦等主编: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113页。表4关联式编码“对他者的凝视与想象刻画典型少数民族爱情图像”子节点的材料信息码号及参考节点数3.1大众传媒制造同一化的少数民族群体情感表达(11)3.2游客的文化想象与拍照行为(9)参考节点内容举例l电视台来拍纪录片,都要拍年轻人耍朋友的时候扯口弦l社交平台上的

36、宣传、故事都会提到爱情l很含蓄,跟我们谈恋爱的时候不一样,就想记录下来l感觉很多少数民族恋爱都有这种浪漫的情节086社会学、民族学研究曹闳禹徐君被构建的爱恋:西南少数民族口弦述情窄化研究化旅游发展的背景下,伴随游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浪漫化想象,部分居民积极响应口弦被建构的爱情文化,将凝视转化为一种文化资本,以此获取一定的物质利益。在爱情框架下,藏羌彝妇女得以吸引更多游客并增收,如北川县青片乡妇女将口弦加入农家乐篝火晚会的展演、布拖妇女将绘制漆器的经典三原色引入口弦琴桶,意指平安、丰收、女性之美。青片乡是藏羌彝三地民俗文化旅游最为完善的地区,由于农村地区生活条件较差、教育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家庭男

37、性外出打工,儿童在外念书,留妇女和老人在家,忙于养蜂、办农家乐接客挣钱。通过创造性地利用建构出来的符号去吸引更多游客,实际上是老龄妇女对其所处的社会结构的一种无奈妥协,也是适应经济发展的策略。三、结语口弦特有的情爱媒介色彩及音声表意优势,边缘化的妇女多选择借口弦进行自我表达,男情女爱是多重的表意之一,在传说、民俗等社会历史记忆的涵养下,口弦具有的女性声音与情爱倾诉有所提亮;而伴随近年来震后重建、申遗、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带来的凝视,加之爱恋观成为旅游场域中的消费热点,口弦的爱情表意这一对藏羌彝的理想化-浪漫化想象被放大。基于少数民族文化名片的打造、盈利增收等的考量,藏羌彝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吸收凝视

38、与想象,主动为口弦情爱色彩的认知建构添砖加瓦,使口弦原本的宽泛述情文化在藏羌彝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失真,其美好倾慕的表达被建构为少数民族爱情消费符号,从宽泛的情感中被刻意凸显。在他者想象与自我建构的互动中,口弦的爱恋内涵也受到一定的挤压和改写。在对少数民族群体“浪漫化、理想化”恋爱情结的消费与生产中,强化了口弦至高、至纯、至美的情感表达,将之作为爱情信物,或作为女子吸引并取悦男子的配饰,弱化了原本述情中女性对婚姻不自由的反抗意识与自我意识,且呈现述情同质化的结果。本研究依据扎根理论与NVivo11软件,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口弦述情文化的共性窄化之动因进行分析,得出“被边缘化的妇女多借口表5关联式编

39、码“主动参与类型化的爱情意象构建”子节点的材料信息码号及参考节点数4.1“掮客”调控并主推爱恋风情文化符号(8)4.2 本地人为获利积极迎合爱恋意义的建构(6)4.3 商业化文化展演加深爱情烙印(12)参考节点内容举例l年年都有电视台来找,一般就在吊脚楼那里拍,女娃子要穿起我们民族的衣服扯口弦子,乡政府说吊脚楼不准拆喃l他(梁元斌)给文化馆雕口弦要雕耍朋友的诗,以前都没得l晚上农家乐超过10个人就要办篝火晚会,平时莫得哪个唱这种山歌啊扯口弦,现在搞旅游都要用上l说起口弦跟爱情有关系,有些(游客)要买回去做纪念品l艺术团是我们(羌族)的文化名片,到处表演,像羌家幸福歌表演女口弦男羌笛、劳动山歌,

40、肯定要把我们最有特色的表演出去l晚会、祝酒、祝大生、接大官、羌历年,都要去扯(口弦),自15年每年情歌节沙朗节都要图1西南少数民族口弦述情窄化的影响因素示意图谈情说爱的表达被凸显述情对象及意义被窄化少数民族爱恋文化被商品化、同质化传播“快消化”下爱恋元素成为文化消费符号被边缘化的妇女多借口弦表达的历史烙印媒介与旅游凝视下爱恋符号的消费欲望与生产动机互动087社会学、民族学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弦表达的历史烙印、媒介与旅游凝视下爱恋符号的消费欲望与生产动机互动”的核心类属。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中所提及的2个“核心类属”与述情文化的构建关系不是绝对的、机械的,而只做程度上的相关性分析。

41、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形成了触发口弦谈情说爱认知构建的基本框架。与此同时,在藏羌彝口弦述情被同质、改写后,也存有促进多民族之间对话的可能性。羌族口弦因其经历“文革”被批为“四旧”遭到打击,加之近年来在灾难和文化“遗产化”以及旅游凝视下,主旋律的宣传力度加强,叙事议题也存在侧重。现如今,记录生产劳动的放羊歌、讲述恋人絮语的情歌等只留下断续的曲调,主旋律歌曲社会主义好则是当地羌族唯一流传的完整口弦曲目。作为三地民俗文化旅游最为发展的地区,长期的文化展演营造脱离地方生活的场面,将地方民众的生活割裂为台前和台后。当口弦的爱情因子被强化后,羌民有更多机会接触传承较完整的彝族口弦,基于彝语的音乐性与口弦音声的

42、语义性,审视羌语的失落,使口弦在表意上的功能有所受限,进而在交流中创新性发展;而彝人也在羌、藏口弦与羌笛合奏中发掘新内涵。Constructed Love:On the Narrowed Expressive Function of Kouxian of People of Minority Ethnic Groups of Southwest China;Taking the Tibetan,the Qiang and the Yi Peoples as ExamplesCAO Hongyu1&XU Jun2(1.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ic

43、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Province 610064;2.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Province 610064)Abstract:Kouxian,or jew s harp,is an important instrument of people of minority ethnic groups ofsouthwest China to express feelings and emotions.In recent years,however,

44、its expressive functions areundergoing a narrowing process to express love between men and women only.Taking people of threeminority ethnic groupsthe Qiang of Beichuan County,the Yi of Butuo County and the Tibetans ofZhouqu Countyas research object and using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conjunction wi

45、th in-depth interview as research method,this research applies the grounded theory tool to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alreasons underlying the expressive narrowing of kouxian based on restoration of the original connotationof the expressive functions of the instrument in question.Subjectively,sociall

46、y marginalized womenhave greater desire to voice their emotions through kouxian and,objectively,both the consumer mediaand gaze of the Other in tourism development are oriented to narrow down its expressive functions.Thisway,the expression of love between the sexes stands out to cast a shadow on the otherwise versatile expressive power of kouxian,consequently narrowing both the object and meaning of the instrument.Key words:kouxian(jew s harp);feeling expression;tourist gaze;Other(责任编辑朱和双)0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领证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