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具身认知视角下新媒体互动视频交互本质与特点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30106 上传时间:2024-06-1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具身认知视角下新媒体互动视频交互本质与特点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具身认知视角下新媒体互动视频交互本质与特点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具身认知视角下新媒体互动视频交互本质与特点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具身认知视角下新媒体互动视频交互本质与特点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科技传播115信息科技基金项目:2021 年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HNJG-2021-0392)。作者简介:周志诚,本科在读,湖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新媒体互动视频成为了继互动电影、互动剧之后的新兴互动视频媒体形式。5G、虚拟现实、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媒介技术的逐渐成熟,激发了人在多种场合下的身体体验需求,新媒体互动视频强调用户的主动参与和自主选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对于视频媒介的具身体验需要。与此同时,新媒体互动视频重视互动手段的实现,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内容表

2、达的重要性,其所强调的身体参与是否只是“形式大于内涵”1?1 可以“玩”的视频:新媒体互动视频的源起与发展互动视频即互联网互动视频。2020 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互联网互动视频数据格式规范对其有明确定义:互联网互动视频(interactive video over the internet)即通过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向公众提供的具有分支剧情选择、视角切换、画面交互等交互能力,能够为用户带来互动观看体验的一种视频业务2。相较于传统影视,互动视频事先设置多条剧情线供观众选择,以此推动情节发展并最终达成不同结局,在此过程中,观众从视频内容的享受者变成了视频创作的参与者,具有一定能动性;相较于

3、视频游戏,互动视频的叙事相对连贯、选项大多不具有任务导向性,且不同类型的互动视频与游戏之间也有所联系与区别:有的互动视频偏重内容与剧情,“玩法”相对单一,如互动剧、互动电影;有的则设置挑战与奖励,具有明显的游戏化趋向,如互动视频教学。因此,可以说互动视频介于影视与游戏之间,兼有互动性与游戏性,更像是一种“可以玩的视频”。互动视频最早可追溯到 1967 年在加拿大世博会展出的互动电影自动电影 一个男人与他的房子(Kinoautomat:One Man and His House),彼时的互动视频需要观众走进影院“后仰式”观看;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与新媒体的发展,互动视频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互动剧、

4、互动综艺层出不穷,电视成为其主要传播媒介;2019 年,中国互动视频的概念初显,互联网成为观看、传播互动视频的主阵地,新媒体互动视频成为了互动视频的最新形态。从影院靠背椅上的“后仰式”观看,到电视机前近距离欣赏,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前倾式”使用,互动视频媒介不断演进、观众观看互动视频的行为也经历了“离线在线在场”的转变。从具身认知视角下新媒体互动视频交互本质与特点研究周志诚摘 要 互动视频注重用户的身体实践与体验,而传播学研究中身体视角回归,开始转向“具身”,这为新媒体互动视频的认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将具身认知理论引入新媒体互动视频研究,提出互动视频的交互本质即具身性互动,存在空间环境层、

5、主体感知层、价值构建层三个维度的交互融合。互动视频交互的显著特点则在于其将“观众”转变为“用户”,具体表现为主体认知维度的沉浸式交互体验与主体参与维度的非线性交互叙事。关键词 互动视频;具身认知;化身认同;沉浸感;非线性叙事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3)337-0115-0420238(下)科技传播116信息科技旁观式解读到参与式观影,身体参与在观看行为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因此,本研究引入具身理论,从具身认知视角来分析新媒体互动视频的交互本质与特征。2 具身性互动:新媒体互动视频的交互本质2.1 具身认知与互动视频对于具身性的探讨源于认知科学与现象学,

6、前者主要是强调心智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最具代表性的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身心二元论,即人类的知识并非来源于身体经验,而是来自于心灵的判断力 3;后者则关注人类身体经验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身体是所有知觉的媒介,在所有知觉中必须在场4。梅洛-庞蒂进一步克服了笛卡尔身心二元论,他在知觉现象学中尤为凸显“身体”的重要性:“我们的身体行动所具有的控制与引导的功能与过程同样作用于我们的认知活动与社会互动。”唐伊德则试图超越现象学前辈所开创的主体论的传统,创新性地在身体研究中引入了技术的维度,将现象学与技术哲学融合,并积极探索身体与技术的关系5。伊德认为人与技术

7、之间存在具身关系:技术并非身外之物,而是主体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是)具有主体性的工具”6。近年来,具身认知被引入传播研究中。国外有关具身认知的传播研究较少,“美国的大众传播研究主要关注内容而非形式身体实践和物质性问题显得微不足道”3。2018 年,具身性进入国内传播学者的研究视野,研究者开始呼唤传播研究中身体视角的回归:刘海龙7提出传播研究应当重视反思身体问题的重要性,孙玮8聚焦交流者主体,认为传播研究必须回归身体,并将身体回归的研究视为传播学的新思路。通过梳理具身认知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具身性的探索大体沿着两条路径展开。一是知觉维度:身体能够融入人的知觉,作用于人的认知活动。如许燕、刘海

8、贵9认为当前融合新闻的创新实践体现出具身体验趋向,并显现出报道内容、生产重心、报道效果三方面的具身表征。二是技术维度:技术融入人的身体体验并与身体相契合,同时以其透明性隐去自身。何志荣10认为媒介技术发展脉络是延伸、“截肢”,并回归的过程,回归是身体主体性的媒介参与,是具身性在媒介技术中的嵌入;芮必峰、孙爽11认为具身传播不仅是技术对身体经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从人技术媒介世界关系的相关性揭示了媒介技术的生存论转向。有关互动视频的研究则大多从实践维度展开,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分析现今互动视频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提出策略,此类研究在互动视频研究中占比最大。如苏武江12为互动视频的产

9、业化发展提出了 IP 输出、紧跟市场、行业整治的建议;舒畅和曹乾源13则认为互动视频将在完善平台操作性、专业化团队制作、拓展场景化应用领域等方面发力。二是微观层面:对互动视频生产创作各环节的特性、机制等进行分析。如初云玲14认为互动视频在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个体自我互动、个体与群体互动及个体与媒介互动三种类型;倪泰乐等15认为的基本特征在于重新定义了“观看”行为,用户深度参与、叙事结构非线性,其生产同时依托于观众互动与影片本身的叙事。由此可见,现有的互动视频研究尚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对于研究理论的探索不足,可能会导致理论滞后于实践,从而使得研究无法有效地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二是缺少本

10、体层面的审思,可能导致对现象的判断出现偏差,无法抓住问题本质;三是鲜有聚焦受众身体的研究,缺少基于身体层面的思考可能与互动视频本身重视观众身体体验的特点相违背。而传播研究中的具身认知理论恰恰打开了从身体维度研究传播现象的大门,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学理层面关照互动视频交互本质与特征,并试图从具身认知视角对其作出分析与探讨。2.2 互动视频的交互本质本文认为新媒体互动视频的交互本质即具身性互动。殷乐等16认为智能传播时代人机交互的具身性体现为具身互动,存在身体、媒介及环境的互动融合;王牧寅17以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用户为研究对象,认为其具身性互动包含基础感官体验与身体在精神交往的

11、关键位置两方面的意义。本文认为具身性互动即观众通过虚拟化身的具身性在场实现与视频媒介交互的互动行为,并且存在空间环境、主体感知、价值构建三个层次的互动交融。首先,空间环境层的身体在场与介入。身体不仅作为思维的物质载体,还在交互中介入了人的感知,给人以代入感与参与感,在观众与创作者之间建立起感知联觉。伊德在技术中的身体中区分了“身体一”“身体二”两种身体,即“肉身意义上的身体”“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身体”,并且伊德还区分了“虚拟的身体”与“真实生活中的身体”“反映在影像艺术中即离身和具身”18。在传统视频观看行为中,观众作为受者对于单向信息被动接受,身体被视为思维的物质载体,心智则独立于现实情境之外

12、,观看行为是离身的;而互动视频的观看行科技传播117信息科技为则伴随着个体与媒介的交互过程,能够以其强交互的特性将观众代入到视频内容的构建中去,此时,观众的身体作为行为主体而不仅仅是思维的投射,也参与到了视频的创作中。此外,身体不仅脱离了纯粹的物质载体从而能动地参与到交互,还蕴含着观众的社会文化属性,“身体二”在此基础上显现。观众在观看互动视频时,身体不仅物理在场也在感知上介入到用户的交互行为。在互动视频你被困在 2019 年 10 月 25 日,如何逃出这一天?中,视频内容被数个交互节点切分为不同段落,通过观众的自主选择和拼贴构建成一个整体,这种构建不仅是用户通过简单地观看获取信息而做出选择

13、的结果,更是用户身体经由多重感官获得综合体验后的判断,小到某个精心设计的音效、大到整体情境的氛围,都可能成为用户做出判断的影响因素。具体到互动视频剧情中,当观众不断尝试打破循环时,现实身体不仅充当了交互的行为主体,更介入人们的感知层面,具身于剧情中不同虚拟化身的自我呈现。其次,主体感知层的主客观统一。在互动视频中,观众真正实现了身心一体的互动式参与而非旁观式的解读,达成了主客观的统一。梅洛-庞蒂19认为:“意识是通过身体的中介而朝向事物的存在。”“人作为知觉主体,是以身体在世的方式生存的,而作为一切经验之原初的身体本身是知觉意识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知觉世界的中介。”3传统视频观看侧重于认知层面的

14、感受,观众通过观看行为感知视频内容,了解创作者的意图,并且以此认识某个事物,视频创作是纯粹的创作者个人行为,观众只不过是作品的阅读者;互动视频则给观众以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观众能够通过自己的选择,决定视频内容线索的不同走向,在这种程度上做出选择可以视为身体的行为,认知感受与选择行为是统一的18。也就是说,互动视频内容的完成并非是创作者个人的努力,观众也会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观众的选择行为基于自身对视频内容的基础认知,而选择的结果又与认知是一致的。因此,在互动行为中,人的身体和思维组成了共同一体的知觉意识。在互动视频作品生命最后的 30 天,该如何度过中,或逃避灾难或坦然面对,不同可能性均依靠观

15、众的意愿与行动实现,并且,观众是在感知视频所营造的情境基础上,做出合乎内心感受的身体参与行为,使得主观意愿与客观的身体参与在交互中高度一致。最后,价值构建层的化身认同与身份构建。在伊德区分的“身体一”“身体二”概念中,“身体二”是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身体,“我们的自身是在文化性与社会性的内部构建起来的。”5从这个维度上看,身体行为势必会受到特定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新媒体互动视频交互需要观众将自我认知体验代入到虚拟角色中来做出选择,在此过程中,个体的情绪、态度、认知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选择行为。化身是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的一种自我呈现,互动视频中的交互行为可以看作用户对视频中所营造的虚拟化身的操纵,这背后

16、蕴含着用户基于自身社会属性做出的判断,并且该判断也与虚拟化身的形象或品质特征是相似或者一致的,从而产生普罗透斯效应20。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操纵也会反作用于用户自身,“自我化身的相似性效应又会引发用户的化身认同感,产生化身是自我的一部分的感觉。”21不仅如此,在互动视频所打造的虚拟空间中,用户操纵化身的行为也反映了自我身份构建的需要,当化身与真实身份基本一致时,其可以呈现用户的真实情感或心理活动;而当两者完全相反时,则是个人人格、性格和期望的理想化投射22。第一种情况是观众真实世界身份在一定程度上的映照,能够引起观众的共情与思考;第二种情况则是观众某些理想化追求的具象表达,能够激发观众参与交互的

17、兴趣与主动性。因而无论二者相同或相异,用户的操纵行为都折射出观众观看互动视频时内在的身份构建需要。3 从观众到用户:新媒体互动视频的交互特点区别于其他视频形式,新媒体互动视频将观众转变为用户,观众是视频内容的观看者,只能被动接受创作者所呈现的信息,缺乏能动性;而用户则是视频的使用者,在一定范围内具备观影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新媒体互动视频注重用户的认知感受、依赖用户的参与展开叙事,并且围绕用户体验展开互动设计,将作为交互主体的用户置于首位。3.1 沉浸式的交互体验用户认知新媒体互动视频能够达到用户认知层面的沉浸感。在影像中,沉浸一般被认为有两种不同侧重的含义:“强调客观存在物在实体空间中的客观沉浸

18、(immersion)和强调用户认知状态的心流体验(flow)。”23由于互动视频交互大多基于虚拟空间而非实体空间,并且与用户的认知体验息息相关,因而互动视频中沉浸的定义更加偏向于第二种。心流理论的创立者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24认为:“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20238(下)科技传播118信息科技的代价。”心流需要通过挑战困难来获得幸福感和喜悦感,“在影像中被动接受、抛开思考的这种感受方式并不会使人进入心流”23,反之,互动视频将观众代入到需要做出抉择的情境,情境本身就带有权衡的

19、意味,需要观众调动自己的认知与所得到的信息进行思考,最终做出自己更为倾向的选择,这种交互方式更可能使人进入“心流”体验。由于互动视频交互在虚拟空间中发生,用户进入心流体验并非物质身体的认知感受,而是将自我意识投射到虚拟身体后,通过感知虚拟身体所处的情境从而产生一系列思考、感悟,最终获得喜悦与幸福的过程,不难得出,身体知觉在塑造沉浸感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突出身体的意向性作用,关注认知“主体”以及一体化的“身体主体”与感知对象的关联,认为身体知觉是人把握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媒介。基于梅洛-庞蒂的具身认知,在互动视频交互中,作为认知投射的虚拟“主体”、现实身体,与作为感知对象的互

20、动视频内容是相互勾连的。用户正是通过身体知觉进入心流体验、产生沉浸感。3.2 非线性的交互叙事用户参与非线性的交互叙事是新媒体互动视频区别于其他视频类型的重要特征。互动视频的非线性叙事即通过交互的手段和功能,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转变为非线性25,它与电影中的非线性叙事既联系又区别。联系在于两者都采用一种多线索、非时序、重复回环、起伏断续的叙事方式26-27;区别则在于传统视频的非线性叙事尽管存在多条线索,但依旧依照线性的方式编排呈现,而互动视频的非线性的多线索则需要观众通过交互行为触发,以此产生不同线索,其关键在于用户自主选择叙事线,不同兴趣爱好和品位的用户所体验到的情节可能大相径庭。在部分互

21、动视频中,用户可以通过不断的回溯和重新选择新的剧情线来体验新情节,也可以在体验到某个情节后就此打住、保留最初的本真的印象。因而可以说,互动视频尽管也是创作者同时进行多条叙事线索创作的结果,但是交互叙事的完成却倚靠用户的参与,就算有再丰富的情节和多样化的结局,无人体验也就毫无价值。从创作者的维度来说,新媒体互动视频创作者对非线性剧情的悉心设计并非终点,而是起点,视频的最终完成需要与用户进行交互叙事。换言之,视频创作一开始就将用户视作视频创作的关键一环,用户参与本身也成为了视频创作的重要部分,他们既是视频内容的享受者又是呈现内容给自己观看的创作者。4 结语不可否认,当前的互动视频仍存在诸多问题,但

22、是当我们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时,不应局限于实践层面,还应当从认识论思考互动视频何以互动、互动如何。本研究将具身认知理论与互动视频相勾连,意在从理论层面出发,探讨互动视频整体上的交互本质与特点,并未对个别互动视频作出具体分析与探讨,未将当前互动视频创作质量、发展状况等因素纳入分析范围,因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而在未来,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更加丰富与成熟,具身认知将会成为互动视频传播实践研究的突破方向,为新媒体互动视频的深入研究带来更多活力。注释由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以下简称B站)UP主(即视频上传者)GoldenEggs创作的互动视频作品。由B站UP主打泥泥创作的互动视频作品。参考文献1杜积

23、西,赵笠鑫.互动视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传媒,2020(12):45-47.2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标准 GY/T 332-2020S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0.3胡翼青,赵婷婷.作为媒介性的具身性:对具身关系的再认识J.社会科学文摘,2022(12):63-65.4刘丽霞.先验意识主体的具身化胡塞尔先验现象学视野下的身体问题J.哲学动态,2017(6):60-66.5杨庆峰.物质身体、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唐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之简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17.6赵聪.唐伊德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20.7刘海龙.

24、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J.国际新闻界,2018(2):37-46.8孙玮.交流者的身体:传播与在场意识主体、身体-主体、智能主体的演变J.国际新闻界,2018,40(12):83-103.9许燕,刘海贵.具身体验:融合新闻的创新实践和理念更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2):137-143.10何志荣.延伸与回归:传播具身性在媒介技术中的嵌入J.编辑之友,2019(12):66-70.(下转第 122 页)20238(下)科技传播122信息科技最后,将各个分面和类目标签进行组配和整合,形成最终的分类结果。在分 面-大众分类法中,网站和读者仍然主导和参与具体类

25、目标签的定义及选择,这保持了大众分类法类目标签系统的鲜活性和动态性,使其能够适应网络文学体量的快速增长和内容的更新迭代特点。同时,整个类目标签系统也具备了较为严格和规范的体系结构。在类目标签组内,类目标签不再是毫无联系的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补充并且彼此支持,这大大提高了描述主题概念的能力。分面-大众分类法的类目标签系统结构不再是平面的,而是形成了“分面类目”的层级结构,具备了相当的系统性。通过“分面类目”的组配和分类,各个类目间能够更好地组织复杂知识。就整个网络文学分类系统而言,分面-大众分类法对类目的设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标引的一致性,提高标引的规范和质量。在信 息检索过程中,用户对不同分

26、面的检索词进行自由组配,这样可以实现概念的高度专指。同时,按照分面分别进行检索,对检索结果提取交集,也保证了较高的查全率。参考文献1贺予飞.中国网络文学起源说的质疑与辨正J.南方文坛,2022(1):92-103,111.2黄建年,侯汉清.Tag分类基本问题探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461-465.3中国社会科学院.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R/OL.(2023-04-11).http:/ CSIKSZENTMIHALYI.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M.Harper Perennial,1991:4.25於水.交互叙事在结构上的几种可能性及应用前景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101-104.26敬鹏林.非线性叙事:电影叙事范式的异变与扩展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4):142-146.27於水.从非线性叙事电影到交互叙事电影J.当代电影,2012(11):101-106.(上接第11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