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课程思政视域下探索高职大学语文的“文专融合”.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27208 上传时间:2024-06-1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思政视域下探索高职大学语文的“文专融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课程思政视域下探索高职大学语文的“文专融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课程思政视域下探索高职大学语文的“文专融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7第 18 期(总第 816 期)科学咨询77课程思政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 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时代的文科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宣言指出:“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须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1其中提出的“学科交叉”理念已逐步渗透于高等院校,特别是本科

2、院校大学语文课程革新中。作为更强调应用实践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亦可借此东风,重新定位、完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探索“文专融合”的可行性,为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寻找路径。高职大学语文教育不同于专业文学教育。专业文学教育是向内探究文学的历史、理论与创作的过程。而大学语文,特别是高职大学语文教育,是向外融入、结合渗透,培养不同学科人才的语言应用和文学欣赏能力,是融盐入水的过程。可以说,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具有探索“文专融合”的天然优势。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常会疑惑,学技术的人上大学语文课有什么用?可以说,正是有了大学语文课的存在,才能为应用技术教育注入生命力,使技能成为有灵魂的技能,

3、从而使高职教育成为能真正培养“大国工匠”的教育。那么,积极探索“文专融合”“课程人文”,使“大学语文”走出高雅的象牙塔,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催化剂已是势在必行。一、挖掘文学经典中的专业学科经典,结合职业院校特色,打造“文专融合”的特色教材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面临着课程标准不明确、师生重视程度不高、生源基础差异大、教材难编等问题。对语文教育而言,教材文本的编选至关重要。据笔者所知,江苏省内不少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教材或借用他本,或尚在筹备酝酿,缺乏明确的编著标准和清晰的选编思路。笔者以为文学经典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其中不乏关于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军事科技、生物

4、医学、音乐美术、建筑工程、服装配饰的篇章。文学特别是国学经典,虽以人文为主,亦多方面兼及自然科学。因此,在教材选编时,我们不仅要以传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标准来衡量,更要兼顾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长线专业,自觉融入“文专融合”的理念。如军事类院校可选取国学经典中的军事经典,如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尉缭子 论持久战 等,节选其中重要片段。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大量反映军旅生活的篇章,在不同时期都形成过边塞诗派。教师也可以从先秦至明清历代边塞战争诗中进行选择,如 诗经、三曹七子、鲍照、庾信、高适、岑参、杜甫、杜牧等诗人的作品中遴选精彩篇章,使学生在感知诗文魅力中坚定强军强国理想信念。又如医学类院校

5、在编写语文教材时,可选择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课程思政视域下探索高职大学语文的“文专融合”刘威韵(南通职业大学,江苏南通 226006)摘 要:推动高职大学语文的“文专融合”,既是语文学科以自身优势服务于高职各专业学科,同时又是促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造升级,从而践行新文科建设所提出的“学科交叉”理念,使各学科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可通过打造特色教材、渗透实践教育、促进语文教师知识体系多元化、学科与地方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交流融合等方式,创新优化高职人文教育,形成全学科、全专业的大学语文。关键词:文专融合;课程思政;大学语文;课程人文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 科学研究项

6、目“习近平用典与高职人文课程改革探索”(2019SJA1512)阶段性成果;南通职业大学2021年校级教改课题“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刘威韵(1988.03),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南通职业大学专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大学语文教育。78第 18 期(总第 816 期)科学咨询78课程思政大医精诚 扁鹊传、歌颂医护人员的现代诗中兼具医学精神与文学性的片段,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获得“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等专业、职业精神的熏陶。再如航空工程类、气象类院校可选择古代经典中具有航空特色、科学意识的片段,如 大明历 十二气历 大唐西域记 梦溪笔谈 禹贡地域图 开

7、元占经 山海经等。其他如艺术类、商科类、纺织类、建筑类院校,均可深入文学经典的浩瀚海洋,去撷取属于自己的文化浪花。如此以课程思政为导向,跨学科、跨领域将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横向串联,使文学史与科技史纵向同步,在文学华章中重现朴素的科学精神,努力实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各校用各本”,各校教材各有特色。二、找准大学语文与高职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厘清交叉关系,深入渗透实践教育高职教育重视技能实践。因而落实“文专融合”理念必须与实践教育深入结合,将人文精神、人文情感巧妙融入技能实践创造的过程,使人文素养的培育和技能水平的提升互相渗透、彼此促进,并在创造、创新的实践中结出硕果。何二元在 新文科建设视野下的大学

8、语文教学革新 中指出:“新文科视野下的学科交叉并不是简单的文理交叉,而是要精准对接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以此为导向制定学科发展规划,以突破传统的专业壁垒,消除学科发展障碍。”2具体到高职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学科之间的共通性,以人文精神的力量,为科技创造点睛添彩。如给化工学院酿酒工程专业的学生讲授大学语文课程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广泛搜集中国古代与酒相关的诗篇,课上先品酒后品诗,并请学生根据他们对酿酒技术的了解以及对饮酒诗词的解读,撰写介绍酒文化的精彩短文。教师也可将课堂移至学生实习的酒厂,在工作环境中品读与酒有关的诗文作品,将文学带入车间,在车间感受人文。面向建筑专业学生授课时,教师可让学

9、生搜集有关建筑的文学作品,统计历代诗词中高频出现的经典建筑,引导学生探索经典建筑的人文意蕴。文学与艺术有着先天的联系。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可以说是音乐舞蹈、工艺美术设计等专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后方和宝库。教师可以引导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广泛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学感知力,鼓励他们深入文学天地中去寻宝,去撷取英华,以此拓展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艺术设计思维,将消化了的文学精华运用于艺术设计作品中,以一首诗、一个故事为主题展开设计,或以不同诗人作品的风格为主题,设计充满文化氛围感的服饰、家具、器物。如此以文学故事、文学情趣为内核,以艺术、技术为载体,能加深学生文学内蕴的积淀,实现对艺术作品的创新。三、促进

10、大学语文教师、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交流,以互开讲座、培训、沙龙等形式,实现教师知识体系的多元化大学语文要努力成为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除了文学自身领域的内容之外,大学语文也要从其他学科领域引入内容,并作语言文字的训练,全方位为各学科服务,成为全学科、全专业的语文。同时,各专业也要引入“文专融合”的理念,主动承担语文教育的责任,努力让专业鲜活生动,使专业教育既传授本专业的知识与实践技能,又自觉提升学生专业化的母语运用能力,提高语言艺术水平。如何实现这种“文专融合”,有赖于发挥大学语文教师和其他各学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文专融合”的理念指导下,在努力互动协调配合上下功夫,以期取得预期的效果。传

11、统意义上的高校教学,往往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下课即走,研讨范围往往也局限于本专业本学院。而在“文专融合”理念的指引下,大学语文教师应当主动,有意识地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引进思政元素以及科学常识与精神,并将人文精神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送出去。其他专业教师,也要自觉实践“课程人文”理念,挖掘本课程中的人文元素、人文精神、人文色彩,提高自身对本专业人文点的敏锐度,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对人文与科技的结合能力,力求实现有温度、有趣味、有情感、有灵魂的科技教育。对涉及其他学科的国学经典,我们不再作片面单一的文字翻译或技术考量,而是通过语文教师、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的协同探讨、共同解析,寻找更易为学生所接

12、受的解读方式。大学语文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要增加互动,以讲座、培训、沙龙、互相听课等形式,共同探讨“文专融合”的路径,促进不同学科教师知识体系的共融,实现教师知识储备的多元化,以适应时代背景下新文科建设与“文专融合”的要求。四、促进大学语文教育与地方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融合,使大学语文教育成为生动、丰富的教育何二元在 新文科建设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革新 中指出:“推进新文科建设面临着特殊的历史机遇.新文科同时也深深根植于外部世界的变化之中,是人文社会科学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79第 18 期(总第 816 期)科学咨询79课程思政“文专融合”不仅限于大学语文与各学科专业的融合,更

13、意味着语文教育要主动适应外部世界、外部环境的变化,寻求与地方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2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课程人文”理念之中。教师要深入地方文化的土壤中,挖掘人文精神、思政元素,将地方文化元素与大学语文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语文“文专融合”具有地域特色与风采。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亦可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宝藏。比如,南通地区的文化名人,近代实业家张謇,具悠久文脉的范氏家族,清代状元胡长龄,诗人学者李素伯等等,他们或以文学为专,或在其他领域有所建树,但都有大量的诗文著作,或日记手稿。教师可以通过查阅、整理地方文化名人的作品,挖掘出其中能丰富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元素、思政元素。博物馆是地方

14、文化的灵魂。为此,教师可深入各地区、各类型的博物馆、纪念馆作详细调研,汲取地方文化的精髓,并将其注入大学语文教学中。同时,教师还可发掘地方古典诗文、文化名人故事作为教学的素材,以身边的、城乡的人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体验文化情境,鼓励学生探究地方文化。教师也可适当将地方文化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和内容,使大学语文教学不再是空中楼阁,能立足身边,立足脚下,接一接“地气”。不同的高职院校有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语文教学也可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比如,南通职业大学的校训为“厚德远志,格物致知”,那么教师在向学生解读儒家学派的经典篇目 大学之道 时就可以从学校石碑上的校训导入,围绕大一新生

15、刚入校的心理状态与实际生活,以问题“大学的意义是什么?”作为切入点。如此联系校园文化精神展开文本,就使得高深的儒学古文变得亲切而贴近生活。高职院校往往与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定向培养,长期稳定地向企业输送技术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师,也可走访企业,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在地方上较为著名的企业,深入了解其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的亮点融入高职语文教学。推动高职大学语文的“文专融合”,既是语文学科以自身优势服务于高职各专业学科,同时又是促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造升级,从而践行新文科建设所提出的“学科交叉”理念,使各学科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可通过打造特色教材、渗透实践教育、促进语文教师知识体系多元化、学科与地方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交流融合等方式,创新优化高职人文教育,形成全学科、全专业的大学语文。新时代的大国工匠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技能,还要有文化自信,人文情怀。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文专融合”,探索“专业化的语文教育”,发掘“专业中的语文精神”,使“语文的专业化”与“专业的语文化”相辅相成,在新时代背景下,筑大国工匠之魂。参考文献:1 新文科建设宣言EB/OL.(2020-11-03)2022-08-25.https:/ 何二元.新文科建设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革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1(19):16-17,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