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章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答: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 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迅速变化。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走向世界,瓜分世界。现代经济增长的扩散,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不到全世界1/3人口的范围内。上述6个特征是互相联系的。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答: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
2、生产率水平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答: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发展.第二章3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
3、: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落后国家或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学问。就广义而言,凡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问题,都是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畴。4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概述各个阶段的主要流派和观点。答: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形成时期:在这一阶段,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发展经济学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这样三个: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化论。(1)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2)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2、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新古典主义重新得势,但结构主义仍
4、然占据重要地位。同时,激进主义者也加人论战,与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三分天下。(1)、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新古典主义的复兴首先表现为对经济计划化和市场作用的重新评价上。(2)激进主义的兴起在该阶段,激进主义发展理论形成一股令人注目的力量。3、第三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危机与重建阶段。特点可以用两句话概括:新古典主义一统天下,发展经济学死而不僵。新古典主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统一了发展研究,成为发展经济学的新正统。第三章1.什么是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答: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
5、长来计算。经济增长被归结为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出现的增量,但广泛意义的经济增长可以理解为一个存在增量结果的长期持续过程,它包含着结构变迁。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区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1)直接因素是指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的匮乏,以及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数量上和结构上的适应性,常常成为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巨大难题。自然资源的贫乏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约束作用,但对经济增长不起决定性作用, 劳动力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重要的作用。劳动力人口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一
6、个社会潜在的国民收入的增长。 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另一直接因素。资源使用效率可以用全要素生产率即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来进行衡量。(2)间接因素是指那些既影响资源的数量也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有两类:一是技术,二是制度。技术直接影响着资源使用效率,技术进步还提高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3.你怎样理解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答:罗斯托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起飞、成熟、大众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在罗斯托的六个阶段中,与当前发展中国家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前面三个,即传统社会、起飞的前提和起飞。起飞是罗斯托模式
7、的中心概念,是社会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变。在这一阶段,生产性经济活动的规模达到一个关键水平,从而引起变化;这些变化导致经济和该经济所属的社会的大规模和累进式的结构性转变。罗斯托认为,起飞阶段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折点,对于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作用,它强调了资本和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除此以外,它还特别强调了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甚至把制度作为决定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4.简述波特的竞争发展阶段理论?答:1990年,波特在各国的竞争优势一书中,将各国“竞争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是要素推动的阶段,波特认为大多数国家目前仍停留在这一阶段
8、,只是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取得优势。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以大规模投资为特征,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物化为物质资本,分工和专业化已高度发展。随着闲暇和收入的增加,消费日益多样化,教育水平开始大幅度提高,信息积累速度加快,人口转变已经完成,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工业化国家已进入了第二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创新推动的发展阶段。按波特的判断,只有美国和前西德已进入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必须做出调整以提供创新的环境,个人价值受到尊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学术交流和学术机构的运营、人力资本的高度积累、一般性爱智活动的普及、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
9、教育回报率的增加,所有这些因素都已具备。波特似乎认为这是发展的最高阶段,第四阶段是衰落阶段或财富推动的发展阶段。财富积累到特定水平,人们从专注于生产性投资转向非生产性活动,生产率下降,经济停滞,消费不能相应节制而引起长期通货膨胀。波特认为,英国正处于这一阶段。第四章1.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答:(1)生产要素严重短缺。(2)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低下以及劳动生产率不高(3)结构性弱点(4)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5)制度因素(6)其他外部因素第五章1.如何理解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资本形成有哪些来源?答:一、初始资本与资本形成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必须首先要解决其基础设施薄弱问题
10、,基础设施的建设需大量的投资。从理论上讲,投资来源于储蓄,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居民收人低下,有限的居民储蓄不足以满足投资需求,储蓄主要应该来自生产剩余,而对于低收入国家来说,生产剩余主要来自农业。所以农业剩余成为发展中国家初始资本的主要来源。二、储蓄与资本形成三、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 虽然储蓄是资本的源泉,但是储蓄只是资本形成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储蓄转化为投资,能够产生生产能力以后,储蓄才能够变成资本。储蓄向投资转化是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可见,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8章1.说明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答: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经济增长可以由劳动力投
11、入的增加、资本投入的增加而实现,也可以由这些投人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而实现。前者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后者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投入要素是很重要的,但由于资源总是稀缺的,因而通过提高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来支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总要按一定比例,以某种具体形式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而各种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及具体形式,从根本上讲是由技术决定的。技术进步能节约一种或者几种要素或者改变要素结合的方式,从而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2.技术进步分为几种类型?这种区分
12、有什么意义?答:哈罗德关于中性技术进步的定义与希克斯是有区别的,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认为中性技术进步不会引起工资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份额的变化。哈罗德的中性技术进步实际上意味着,技术进步能够抵消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从而,即使资本-产出比率不断提高,资本不断深化,资本收入在总收入中的份额仍然保持不变。这种技术进步并不影响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只是使每单位劳动由于配备更多的资本而增加了它的效率。3.简单介绍一下技术引进的必要性及其途径?答:必要性;通过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落后国家能够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跳跃式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就是依靠技术引进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和利用发达国
13、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为了早日实现经济现代化,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技术引进工作。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在任何一方面都领先与其他国家,即使是技术最发达的美国,也要引进其他国家的技术。因此各个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学习,相互补充,这样才能共同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引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很大,据估计二者间的科技差距约为6080年。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科研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制度不完善,这些困难都影响了发展中国家进行研发。发展中国家如果想只依靠本国的研发来获取技术进步,那么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途径:技术引进的途径主要包
14、括以下几种:(1)向国外购买新设备、新产品并加以复制。(2)从国外购买专利权或生产许可证,在国内进行生产;(3)接受外国政府和企业进行的技术援助。4)通过引进外国公司投资。4.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要注意哪些问题?答:长期依赖技术引进反而会使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始终处于不利地位。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所转让的技术并不都是本国最先进的技术,例如美国政府就规定对外转让的技术要有一定的时间差,甚至发展中国家引进的一些技术是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技术,这样,发展中国家就必须不断购买更新的技术,在技术上逐渐成为发达国家附庸,无法超越发达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技术的时候要加强鉴别,引进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引进缩小同发达
15、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实现技术上的独立开发和创新第十章2.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有哪些作用?答:(1)产品贡献。(2)市场贡献。农民购买服装、家具、日用品及建筑材料等消费品和化肥、农药、农机及其他农业投入品,扩大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刺激了工业生产的扩张。这样,农民作为工业品的需求者,对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做出了贡献。(3)要素贡献。农业的产品贡献来源于农业生产,农业的市场贡献来源于农业和其他部门的交换,农业的要素贡献则来源于农业资源向其他部门的转移。按资源的种类,农业的要素贡献又可细分为资本贡献和劳动贡献。(4)外汇贡献。在工业化进程中,外汇短缺是一个长期问题。在这方面,农产品的出口可以为发展中国家获得十
16、分宝贵的外汇。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工业很不发达,农产品和其他初级产品的出口可以说是许多国家获得外汇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外汇贡献的重要性不可避免地要下降,但可以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业的外汇贡献仍是不可忽视的。3.改造传统农业有哪些基本途径?答:传统农业的改造主要有两条途径:制度创新(土地占有方式的变革)和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1)土地占有方式包括:大规模现代耕作或养殖、种植园农业、大庄园、家庭农场独立农业者、租佃制、分成制、不在地主、公社制、集体化农业等。因此,土地占有制度的改革也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例如,租佃合同的改革保障了佃农的使用
17、权,依法签订限制地主驱逐佃农的权利的长期合同,会使佃农更愿意投资于土地,而且也会给佃农的家庭生活带来一定的稳定性。再如减租,包括规定地主吸取的地租占农作物份额的上限,佃农家庭可因此拥有更多剩余进行消费和投资。还有,以有偿转让的方式使土地归于耕作者。这种改革本身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政府可以颁布法律规定个人能够拥有土地数量的上限,迫使个人出售限额外的土地。或者,法律可以规定除了耕作土地的人拥有的土地外,其余必须全部出售。以无偿方式实现耕者有其田,其激进程度仅次于集体化的改革措施,除耕者拥有的土地外一律没收。(2)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对农业来说,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技术,所有农业技术都必须针对
18、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和当地要素禀赋状况进行调整。一般来说,在地多人少的国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有限的劳动力生产出最大的产量。在地少人多的国家,虽然也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是更重要的因素。例如,美国和日本实行的农业发展战略有实质性的不同。在美国,劳动生产率非常高,但每公顷土地的产量却远比许多国家要低,甚至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日本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10,但每公顷土地产量却接近美国的10倍。不同的发展战略要求采用不同的技术。这些不同的技术可分成两大系列,即机械(技术)系列和生物系列。机械系列是指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其他形式的机器替代劳动。生物系列是指使用杂交玉米或由建
19、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所培育的新型稻种等改良的作物品种而提高产量。由于采用了这些新品种,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这种现象经常被称为“绿色革命”。第十一章1.什么是工业化?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有哪些特点?答:(1)较窄的定义,认为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另一类定义较为宽泛,中国经济学家把“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2)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我们所谓“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是指欧美发达国家历史上经历过的工业化模式。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模式的共同特征为:首先,这些国家的工业化都以建立在城市的大规模工业
20、企业为载体。其次,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是民间发动的。第三,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大多是消费品导向的;概括地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是追随市场的模式,表现为自发的进化过程,政府干预造成的扭曲较少,资源配置较为合理,但这一过程往往十分漫长。2.概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答:(1)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2)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本身要求资本、人口和劳动力等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这种集中过程就表现为通常
21、所说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高。另一方面,城市化又推动了工业化。这是由城市化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所决定的。城市的主要特征是集中,集中能产生聚集经济效益。 3.简述托达罗模型的主要内容。答: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城市失业不断上升,但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有增无减,为此,托达罗提出了一个解释框架。他假定:(1)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但不是无限的 ;(2)城市工业部门存在大量失业;(3)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收入差距。 托达罗认为,人口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迁移者可以考虑城市、农村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就业机会,选择其中能带来最大预期收益的迁移。预
22、期收益可用城乡工作实际收入的差距和迁移者在城市获得工作的概率来计算。也就是说,劳动者比较在城市的预期收入和农村的现有收入,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他就可能选择迁移。按照这一模型,迁移速度超过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合理的。要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仅仅在城市创造就业机会是不够的,还必须制定综合性的农村发展规划,缩小城乡就业机会之间的不平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托达罗建议,政府应当把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的生活环境,使农业劳动者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只有这样,人口由农村流入城市的速度才会减弱,从而减轻城市就业压力。第十二章1. 如何理解平衡
23、与不平衡两种发展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答:在发展经济学认为平衡增长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不平衡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非均衡性质。在以上论述中,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似乎是尖锐对立的两种发展战略,但是实际上它们的差别是次要的,对立统一才是本质特征。从长期看,如果一个社会总是不平衡发展,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产业间不平衡增长超过一定程度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失衡。例如中国改革前长期奉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最终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不平衡发展战略是相对的。平衡增长强调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能带来外部经济效应,强调合理安排投资结构对于
24、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对于经济长期协调发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平衡增长战略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缺少实施平衡增长的资源条件这一关键性因素,从而脱离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由上述不难看出,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在理论上各有优点,由于它们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在发展战略的主张上产生了差别。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发展就是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对立统一过程,任何将它们绝对化的作法都将对经济发展造成危害。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是手段.第十三章1.内向发展战略的主要局限性是什么?答: 第一,进口替代工业缺乏活力,经济效率低。 第二,由于进口替代工业不能摆脱对国外资本品、中间投入品和其他投入的
25、依赖,所以,进口替代工业越发展越需要更多的外汇来进口这些投入。 第三,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口替代产品生产企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工业发展。 第四,提供就业机会有限。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5.如何看待内向与外向发展战略的辩证关系?答: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在理论界和国际机构中,赞赏进口替代的主张占据主流地位。当时人们认为传统经济学的自由贸易理论不适合于发展中国家,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的捷径。因此,在50年代和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明显地倾向于进口替代战略。如果说在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第一个阶段,进
26、口替代工业的发展还比较顺利的话,那么,进入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就变得非常困难。因为资本品、中间产品的生产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这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状况是相矛盾的,为了保证第二阶段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国家必须采用力度更强的保护政策,使效率低下的国内进口替代企业按本国货币计算有利可图。结果,资源配置由于利率、工资率和汇率的扭曲而严重不合理,政府对进口替代工业的补贴越来越多。进口替代工业变得越来越没有效率。到60年代后期,进口替代战略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发展研究中心对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后,得出结论说,当进口替代战略实施到一定阶段后,由于高水平
27、的保护措施,使产品成本居高不下,进口替代产品变成了昂贵的产品。低收入阶层不敢问津,市场需求狭小,生产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只有适时转向扩大出口,才能真正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简答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答:主要表现为通过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随着教育职能的逐步演变,现代教育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主要途径。它的作用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是培养劳动者道德价值观念的最主要手段。道德价值观念是劳动者素质中最重要的方面。所谓道德价值观念,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社会价值标准;二是有关个人的价值标准;三是有关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四是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第二,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智力素质的最重
28、要途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可以把非熟练劳动力培训为熟练劳动力;二是教育可以改变劳动者的能力形态。第三,教育特别是现代学校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劳动者创造力的关键。第四,教育对劳动者健康素质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特点:答:1、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低,收入差距大。收入差距大含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大,另一个是发展中国家内部收入差距大。2、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下,这是发展中国家区别与发达国家的一个主要标志。3、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寿命短。4、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率高,劳动力利用不充分。5、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经济结
29、构特征。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答: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增长内涵较窄,经济发展内涵较宽;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经济发展即是一个数量概念又是一个质量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1、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它是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是由1岁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三个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数。以100分为总分,分数越低,则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越差。人类发展指数HDI:答:该指数是对所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地位进行分析,它综合了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
30、、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该指数试图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地位进行分析。 经济成长阶段的划分答:罗斯托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1.传统社会2.经济“起飞”准备阶段3.“起飞”阶段4.走向成熟阶段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问题的战略答:1、制定出一套有益于市场经济运作的制度结构,发展中国家缺乏的就是市场经济制度,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和结构阻碍经济发展。2、制定一套能够使发展中国家的资产、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分配发生两型转变的机制和长远政策。3、建立各种政治的、社会的和制度上的机制,帮助贫困人口得到各种服务和机会。4
31、、改善和提高贫困人口的保障体制,减弱贫困人口的对风险的脆弱性。与物资资本投资相比,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一下三个特征:答:人力资本投资的连续性、动态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者与投资者的不完全一致性。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势 答:1用于教育和培训的费用2用于医疗保健的费用3个人和家庭用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费用4用于安排国外移民入境的费用试论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答:公共教育费用增长迅速,但人均占有水平仍然很低;入学人数增长迅速,但是辍学率很高;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教育内容不合理,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教育体制扩大了不平等;知识失业和教育的“过度”发展;对策:
32、1改革各级教育体制2调整教育投资方向3改变教育体制以外的刺激和增加教育投资的个人支出4发展中国家不能只重视正规教育,也应当以同等的甚至更大的注意力去发展非正规教育5实施适当的教育机会限额分配制度。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有以下四个特点:答: 1发展中国家长期、有规律的失业和半失业要比工业国家的失业对劳动力的影响大得多。 2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增长迅速,就业问题格外严重。 3发展中国家中受过教育的人失业问题似乎更为严重知识失业4、发展中国家青年失业率高,并存在童工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不充分利用的情况表现在什么地方?答:1公开失业2不充分就业3表面上有职业但没有充分利用(1)伪装的不充分
33、就业(2)隐蔽性失业(3)提前退休4被损害的劳动者5不生产的劳动者试述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的内容及其在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上的政策含义。答: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的基本思想:第一,促使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第二,使人们作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异。第三,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呈反比。第四,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该模型的重要意义和政策含义在于:1、发展中国家必须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就业机会的不平等;2、发展中国家应当重视对农业的开发和农村的综合建设问题;3、消除由工资补贴等引起的发展中
34、国家普遍存在的在工资上的要素价格扭曲,理顺价格,使发展中中家的资源配置更为合理。中国城乡综合就业发展战略答:1、根据中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就业负担沉重的现实,中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必须首先采取断然措施,抑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2、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一个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3、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使城乡综合发展4、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中小城镇,减少和缓解对大城市的冲击 5、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结构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措施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答:1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对同样岗位
35、而言)2增加教育投资可以更好满足不同工作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经济结构变动(对不同岗位而言)能够推动人力资本积累,加快知识、技术、理念的传播,促进科学、技术、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有助于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3教育还有广泛的社会效益,也能推动经济发展包括预期寿命.传播文明.对妇女的教育(妇女对孩子影响大,增加工作机会,减少生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牺牲将来几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的情况下,满足我们现在需要的那种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是经济活动的目标,又是取得经济发展的手段,它一方面强调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又强调经济发展的作用。它的
36、基本含义包括以下三点:(1)可持续发展鼓励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要求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3)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上的可持续,也要求取得社会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生态持续是发展的基础,经济持续是发展的条件,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应当通过哪几种手段进行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为什么经济手段在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答:经济手段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政管制手段、经济手段和自愿手段的有效组合实现对环境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目前各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经济手段加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大致说来可以包括税收手段、建立和实行收
37、费制度、财政金融手段、建立责任制度等几类。此外,要使各种经济手段在治理环境中发挥作用,经济手段的使用必须建立在明晰的产权的基础上,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还建立了排污交易市场等比较灵活的方式来控制环境污染。一般来说,利用经济手段比利用其他手段来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1利用经济手段可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率2利用经济手段可以提供持续的刺激,使污染减少到所规定的标准之下,并促进新的污染控制技术、低污染的生产工艺以及新的低污染、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产品的开发和利用3利用经济手段控制环境污染可以为政府提供管理上的便利和灵活4利用经济手段还可以为政府提供一定的收入,以便进一步支持有关的环境和资
38、源保护项目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特点是什么?答: 1、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发育有限 2、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系统规模有限,地理上分散,没有形成一体化的金融网络。 3、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4、由于正规的金融体系不能满足发展中国家的融资需要,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存在一个与正规金融体系并行的非正规金融体系。在肤浅的金融发展战略中,金融部门的发展出现一种什么样的景象?答:肤浅的金融发展战略指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对金融系统施加的旨在鼓励而不是妨碍投资的一系列限制措施,其结果却影响了金融系统发展的情况. 肤浅的金融战略使流动性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长期不能增长或增长很慢。如果肤浅的金融发展战略
39、持续较长时间使金融系统的实际规模下降,极大降低金融系统充当媒介,提供投资性贷款的能力。另外,肤浅的金融发展战略不但会使金融系统的实际规模缩小,也会因为投资资源的配置失当而阻碍收入与就业的增长。实行深化发展战略要达到什么主要的目的?答:深化的金融发展战略力图促进金融系统实际规模的增长,扩大金融系统提供投资性贷款的能力。深化的金融发展战略的目的主要有:从国内经济中动员大量的储蓄,提高国民储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使所有国内投资者方便地获得投资所需要的资金,确保整个金融系统投资金配置的效率。通过金融系统动员和分配资金,减少经济在动员储蓄、分配资金方面对财政手段、外国援助和通货膨胀方法的依赖。农业在经
40、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答:食品贡献,是指为城市产业工人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的人口提供粮食原料贡献,是指为诸如食品加工、烟草、纺织、制革等工业部门提供原材料市场贡献,是指农民通过购买工业部门生产的诸如化肥、农业机械等生产用品,以及日用消费品,为工业部门提供广阔的农村市场要素贡献,是指农民拥有的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通过各种方式向城市工业转移外汇贡献,是指通过以农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为经济发展提供紧缺的外汇传统农业的特征及其落后的原因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传统农业的技术非常落后。.“贫穷但很有效率”,只是舒尔茨针对传统农业所做的著名论断。.传统农民对市场及价格变化的反应是灵敏的。.传统农业
41、中每个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狭小,特别是在一些人口稠密的亚洲国家更加如此。5.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落后和停滞是因为它陷入了一种低水平的均衡简述改造农业的主要方法。答:(1)生产要素技术化。技术要素存在于具体的生产要素之中,不能脱离其他生产要素而独立存在。只有这种全面的技术进步才能打破传统因素的束缚,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变。(2)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要素的技术化,为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创造了条件。新生产要素的引入和投入量的增加,可以发挥要素技术化的外部效益。这样传统农业就无法摆脱外来因素的刺激,从而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全面转变。传统农业的转变,实质上就是建立在农业技术全面进步基础之上的生产
42、力的质的飞跃。绿色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答: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矮杆、高产、耐肥的小麦、玉米、水稻新品种打开发和推广为特征的“绿色革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划时代的大事,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及诱致技术变革模式的适用性。 “绿色革命”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新品种需要有良好的灌溉设施和管理,否则新品种的潜在增产能力就不能得到发挥. 新品种需要大量施用肥料,否则也发挥不了增产潜力. “绿色革命”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社会结构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试着比较平衡增长战略与不平衡增长战略的异同,并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选择答:所谓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
43、率同时、全面地进行大规模投资,通过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全面发展,来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平衡增长理论依据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和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研究的重点不是如何全面投资,而是如何集中投资于某些部门,使投资用于最佳用途上。主要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用优先发展的产业创造的资本推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全部产业的发展。局限性:这种理论过于看重产业之间的联系效应,忽视了各部门之间的互补性,低估了产业或部门间的不平衡增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
44、长的关系:两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阶段来考虑增长问题,两者实际上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宜于采取不平衡增长战略;当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平衡增长战略又势在必行。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是手段。联系中国实际,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答: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突出表现在城市的贫困,失业,环境污染和其他各类社会问题上.1城市贫困化。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加之发展战略向城市倾斜,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棚户区和贫民窟的数目急剧增加。 2城市失业。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劳动力的供给已远远超过需求,造成城市地区极高的失业率和就业不足率。3城市环境
45、污染。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超前发展,交通拥挤、车辆和工业的污染排放,极大地增加了城市拥挤的环境成本 4城市的社会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社会分配不公,市民缺乏社会责任心,社会治安混乱,宗教、民族冲突的加剧和恐怖性犯罪率上升。对策:1降低人口出生率。发展中国家必须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使妇女接触公众舆论和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并加强对青少年晚婚、晚育、性道德和节育等的宣传教育。2控制城市规模。发展中国家应当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规模,同时可适当发展中等城市,并积极发展小城镇。 3实施城市分散化计划。努力使中小城市乃至农村的工作和生
46、活条件达到或优于大城市的水平,将人口从现有的大城市分散到中小城市。 4改变偏重城市的倾向,努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阐述几种不同的贸易发展战略的内容。答:进口替代是指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替代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优先发展本国的工业,是一种典型的内向型的战略。初级进口替代:是指从发展农产品加工部门入手,投资于非耐用消费品生产的进口替代。通过高关税等措施限制甚至排斥进口品,建立和发展食品、服装、家电等最终消费品制造业和相关的纺织、皮革、木材加工等产业,以满足国内的需求。次级进口替代:是指在继续进行对非耐用消费品替代生产的同时,开始转向档次较高的消费品的替代。包括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
47、用电器和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以及一定量的资本品(机器设备)的生产,还可以在原有基础上从事原材料的深加工。出口促进战略的两阶段:第一阶段:初级出口替代。以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如食品、服装、纺织业。技术简单,投入要素易获得,国际市场有需求,容易起步发展。第二阶段:次级出口替代。以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致力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如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等。简述两缺口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和政策意义。答:内容:在利用外资条件下的积极调整,可以使两个缺口在经济增长率提高的情况下实现平衡。政策意义:1两缺口分析强调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国内资源不足、经济结构不平衡等问题,揭示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积极利用外部资源是克服储蓄和外汇约束,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2两缺口分析说明了经济发展过程中计划的必要性和政府调节的重要性。3两缺口分析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4两缺口分析的政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