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学校、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模式的实验报告.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117419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模式的实验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校、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模式的实验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校、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模式的实验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校、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模式的实验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校、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模式的实验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校、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模式的实验报告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体化”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更新与发展。学校向社会开放,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育人网络,从而优化学生的校内外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社区德育,形成德育社会化的新格局;注重校外活动的开展,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德育工作要注意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促进形成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因此,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德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构建

2、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德育机制有利于强化中小学德育工作。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关心和支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有利于净化学校、家庭与社会环境,建立健康和谐的道德教育环境。因此,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德育机制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一、课题的提出理论背景:1、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一个新旧观念相互摩擦、矛盾乃至冲突的新时代。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对教育的认识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扩展。一是由人生某一

3、阶段的教育扩展到终身教育,二是由单一的学校教育扩展到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因此,现代教育在内涵上成为一种大教育。大教育的发展是沿着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社会的教育化,二是教育的社会化。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合作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也明确指出:“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是学校德育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2、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新

4、阶段。以德治国的理论强调,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3、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把素质教育从理论上的争议正式转到国家的立法上来。强调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研究与实践背景:目前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存在不同步、不协调的现象,当前的德育工作面临严重的困境和挑战。从家庭教育来看:家庭教育环境往往被一些家长所忽视,父母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学校德育目标、社会道德准则相偏离,导致孩子在不同的思想观念面前不知所措,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部分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

5、识,放弃家长应尽的责任,把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推给了社会,导致对孩子的品德不能形成全方位教育。从社会环境看:封闭型的学校道德教育已不符合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外来思想文化的大量涌入,使人们原有的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文化氛围与学校德育目标的不一致,对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社会环境使得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创新的机遇。从教育现状看:教育责任往往由学校独自承担,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教育合力还没有形成,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存在着教育责任不清、工作机制不完善的情况。有时

6、三方面的教育甚至脱节。教育目标的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状况,让未成年人感到无所适从。因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基于以上背景,积极探索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德育机制无论对学生、对施教者,还是对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的提出:美国教育家A威尔森提出:“个人的道德在家庭里、学校里以及社会中形成。这三种场所为个人提供了道德学习所需的整合性背景、互相支持,就像凳子的三条腿一样。现代社会道德教育难以施行的社会现象之一,就是道德学习上的上述三种场所之间丧失了道德共性。”为了让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成长的作用力相互靠拢而非相互分离,学校作为教育的专门机构,在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主动带动家庭,

7、延伸社区,促进家庭、社区在未成年人教育上与学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补充,避免未成年人在特定时空范围内放任自流,失去控制;才能实现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统一要求,避免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作用相互削弱和抵消。因此,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石。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1、研究的目的。探索德育组织的构建、协同德育目标的确立、协同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构建协同德育体系及科学的运行机制,解决学校、家庭、社区在对学生教育上不协调的矛盾,最终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相融互补的大德育格局。2、研究的意义。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了“三结合教育”的深化,丰富了

8、“三结合教育”的理论,构建适合“大教育”的育人体系,推动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和学习化社会的进程。三、研究内容社会是教育的大生态,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家庭是社区的一分子,学校仅仅是这个生态中的一个小小的“群落”。作为社会的人学生,是不可能脱离这样的“生态”而生存的。正是这一生态系统内的社会风气、教育、思想塑造着学生的思想和才能。学生的人格、情感、智力、经验、知识、意志、理想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交互作用和共同培养来完成。因此,要提高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尤其是学校德育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注重学校社区家庭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协调、统一各方面教育力量,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

9、一)、正确认识“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的关系。 1、家庭教育是基础。 家庭教育是教育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助手和补充,家庭教育是奠定人的思想品德的基础。家庭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细胞,是育人的起点,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基础性、长期性,并和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的特点。家庭教育首要任务是对子女进行品德行为养成教育,配合学校、社会奠定孩子做事做人的基础。家庭是人成长的摇篮,家庭早期教育起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难以起到的奠基作用。家庭教育可塑性最强,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帮助他们分清对、错、善、恶、美、丑、真、假,树立正确的概念,为今后的成长进步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生教育具有

10、长期性、持久性,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终身受益。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齐讲“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家庭”,因此家庭教育关系到孩子在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等方面能否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校教育是主体。 学校道德教育是主体,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动力、导向、保证的作用,学校的各项活动,长期有意识地坚持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思想品质教育,而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学校教育不同于家庭、社会的影响,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较之其他方面的影响具有更多的优势。 其一、从学校育人功能来

11、看,教书育人按国家德育规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按人的一生发展规律来讲这些都是在由少年到青年时代来实现的,学生时代接受正确的教育,就能树立正确思想,形成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接受的不好,必然适得其反。 其二、从学校育人环境来看,学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们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优雅的校园、整齐的校舍、干净的楼道,以及各种教学设施,环境的布置,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感染人的。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 其三、从受教育的时间来看,学生在校受

12、教育的时间最集中,一天中除睡觉、吃饭,几乎100%的时间都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进行学习,全身心接受学校的教育,各种知识的传授,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 其四、从时代发展的需要来看,二十一世纪国际在共处中竞争更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仅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体现为知识、素质、能力的竞争,培养的人必须具有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具有健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整体素质等。 学校教育是主体,指青少年这时期受教育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为将来步入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人生最重要阶段。决定青少年教育中心在学校,当然离不开家庭、社会的配合,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中,学校教育具有更多的

13、优势,所以学校教育是主体。 3、社区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大众化,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日趋多样化,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都收到社会的影响,社区教育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社会信息进行正确的反馈,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要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引导到为将来参加祖国和家乡的现代化建设准备当中。只有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好,才能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学校与社区的结合,为校园文化建设输送新的养份,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大循

14、环中得到锻炼。这些都是在学校所学不到的,学校面向社会,社会参与教育,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分化。使教育以学校为主,并和社区一起共同影响人的社会化,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人的社会化。实现了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过程,树立现代德育观必须有社区参与的观念。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全社会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教育网络。 1、建立科学领导管理体制。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的社区教育,单靠部分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和热情去协调工作

15、,而无政策上的保证,制度上的强化,是不会持久,不会有生命力的。那么,如何建立科学领导管理体制? (1) 要理顺关系,健全体制。 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建立教育、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管理体制。要求作为街道一级必须对社区教育进行参与、管理、监督、咨询、服务等工作。为了使社区教育的发展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必须把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对教育实行分级管理,一起纳入整个社会体制改革的系统,增强街道的教育管理职能,加速办事处由民政型向地区综合服务管理型的转化,以法规的形式保证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真正成为有权威性、有凝聚力,能发挥统筹协调、管理、咨询服务作用的社会组织。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对社区教

16、育进行规范管理。 1、社区教育组织机制规范,主要是各级有关部门对相应的社区教育组织机构的性质、宗旨、任务、组织形式等作出规定。 2、社区教育运行机制规范,主要是对社区教育开展的原则、方法、途径以及参与社区教育的成员的职责作出规定,使社区教育能够有序化、科学化。 3、社区教育保障机制规范,主要指有关社区教育的队伍建设、工作评估、激励机制、经费筹措等方面的规定。 (2)继续完善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一体化育人新格局。 各地区、学校都应该在原有基础上,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机制。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努力探索

17、,在探索中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之路。 2、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管理队伍。 (1)为了保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具体实施,需要有一支稳定有力的骨干队伍作保证。加强骨干队伍建设,主要是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尽快保质保量配齐,建立起以全体教师为基础,党政工团队干部、班主任、政治教师为骨干,学生干部为助手的密切配合、富有权威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等等。加强对学生校外有组织活动的领导和管理,加强与社区教育组织 合作与配合,保证校外的社会教育能坚持与学校教育一致的方向;能坚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采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教育和影响青少年。要经常性的家访、组织家长接待日、安排学校开放日召开班级或年级家长

18、会、建立家长联系卡、组织家长委员会等具体活动。 (2)其次是建立校外辅导队伍。我们把老干部、老教师、热心教育、有影响力的社会人士组织起来,对他们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培训,以他们为主体组成家教讲师团和督导队,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和督导。以法制启蒙教育团协同公安、司法部门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如:利用周会课、政治课,组织学生学习各种法律,聘请法制副校长到校给师生上法制课,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3、搭建拓宽一体化的教育平台 学校和社区的沟通是国际社会的共识。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奥森提出:学校不应是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它应主动与社区架设各种桥梁,致力于解决社区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召开的面向

19、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所提出的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进一步提出:“要想形成21世纪要求的学习,教育体制应不同于传统的模式,可能其最重要的方面将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这正是学校、社区和家庭教育一体化的精神。搭建拓宽教育的平台,是塑造未成年人美好未来的重心。积极开拓学校对未成年人教育的新领域,引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通过军事化训练、鼓励学生写科技论文、搞科技发明等形式,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组织学生擦拭公共设施,打扫街道,增强了他们的公德意识。把未成年人教育向社会延伸,填补学校、家庭教育之外的“真空”,通过搭建拓宽教育平台,让学生到社会上开展各种

20、主题性社会实践,使学生树立了社会责任感,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动。 4、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形成整合向上的教育合力 (1)、家庭教育注重与孩子的思想、情感交流,鼓励孩子参加实践。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者,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经济上的联系,生活上的依赖,使学生和家长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极易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家长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引导,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这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过程。孩子在参加社会实践之后,父母一定要倾听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帮助孩子总结和提高。父母对孩

21、子进行教育,一定要注意与孩子建立良性的积极的双向沟通关系,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教育活动能在父母、子女之间顺利进行。 ( 2)、学校教育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联系中,学校起主导作用,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不是没有得到开展,而是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不广、影响不深的缺陷,这源于社会支持的不够、学校改革的力度不够、家庭渴求的愿望不够。学校在办学思想上重视社会实践,在活动组织上做到求实创新,做到排除万难,坚定信心,开拓新颖、简单可行的实践方式,才能争取到社会、家庭更多的信任,把培养学生的任务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3)、社区教育要具备长远的利益观念。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22、走出家庭,走出学校,走向广大的社会,必须依托于社会教育力量的支持,提供机会,提供条件,给予指导,必须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教育基地。社会教育力量要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践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应该把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社会工程来抓,不逃避,不推诿,共同关心祖国的下一代。因此,社会教育力量的支持是实践能开展的保障。没有社会的支持,实践就成了一句空话,没有社会的支持,实践就成了空中楼阁,可想而不可行。社会教育力量只有具备长远的利益观念,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得到自己需要的人才。社会教育力量树立了长远的利益观念,才能满足学生从课外实践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需要。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人不是孤立的人,人所接受的教育

23、也不是孤立的教育,科教兴国的战略必然要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培养人才进行最充分的联系。一个人潜能的发挥需要机会和合适的土壤,实践为人施展才能提供了条件,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重视,学校的精心组织,家庭的积极配合,从而使实践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教育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各有特点和作用,但是,各自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只有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优势互补,才能取得德育的最佳效果。我校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紧紧依托家庭、社区这两支强有力的队伍,开辟出一番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1.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初探 金鸡亭中学 张亚玲2.加强学生德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 黄石市磁湖小学 高炜3.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德育模式初探 上海市开元学校 蒋怀峰 吴金明4.学校、家庭、社区的协调、联系、互动和促进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黄先华 张涛5.德育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 古春笋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