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华中师范大学《740中国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

上传人:雁** 文档编号:310179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PDF 页数:71 大小:2.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中师范大学《740中国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华中师范大学《740中国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华中师范大学《740中国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华中师范大学《740中国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目录第一部分华中师范大学740中国史考研真题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740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740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740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740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740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第二部分华中师范大学相关专业考研真题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336中国近代史考研真题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458中国现代史考研真题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332中国通史考研真题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

2、题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331中国近代史考研真题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448中国现代史考研真题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考研真题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史考研真题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18401919)考研真题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史考研试题2001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2001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18401919)考研真题2001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史考研真题(回忆版)第一部分华中师范大学740中国史考研真题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740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3、一、名词解释1盐铁论2庆历新政3头下军州4棉花革命5京师同文馆6科玄之争7实业计划8三反五反运动二、简答题1汉初王国问题及解决措施。2宋代区域经济的基本格局与经济重心的南移。3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态度的演变。三、论述题1论明清江南市镇与白银资本的关系。2结合学术研究动态,论述清季民初中国社会结构及社会阶层的新变化。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740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盐铁论答:盐铁论是西汉的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公元前81年,郡国所举的贤良文学,曾议罢盐铁官营事,和桑弘羊等进行了争论。这次会议由桓宽做记录,整理成书,就是现存的盐铁

4、论。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盐铁论是研究西汉经济史、政治史的重要史料。同时把桑弘羊这一封建社会杰出理财家的概略生平、思想和言论相当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特别是西汉经济思想史的一部重要著作。2庆历新政答:庆历新政是指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等人进行的改革。1043年,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提出了实行改革的十个方面的内容,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

5、新政。由于改革措施触犯了官僚和权贵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猛烈反对,“新政”推行仅一年左右,范仲淹、富弼等人就被迫离开朝廷,已颁布的改革法令也相继被取消。3头下军州答:头下军州是辽代特别设置的一种地方行政机构。都是由辽的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的人,以其所分得的或所俘获的人口设置的。头下军州的官吏,除节度使以外,都由各州的贵族委派。头下军州的户口,一面依附本主,一面受政府统治。随着封建因素的增长,头下户又演变为“二税户”,与农奴身份接近。在辽宋澶渊之盟前,头下军州较多。其后,战争较少,俘虏来源减少,很难再用俘掠的人口来增置头下军州,因之头下军州总趋势是在减少,至辽末时近乎绝迹。

6、4棉花革命答:棉花革命是指发生在中国明清时期的棉花大规模代替丝麻和棉纺织业大规模发展的经济结构大变革。从秦汉到唐宋的1500年间,中国古人可用的织物主要是丝和麻。棉花出现之后,丝和麻的产量锐减。到了明清时期,棉布已经普遍,产量不多的丝绸反倒身价倍增。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传至松江,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再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中国的“棉花革命”。但因缺乏推动原始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中国最终未能产生工业革命。5京师同文馆答: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洋务学堂”。1862年,恭亲王奕、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初设英文馆,后增设法文、俄文、德文

7、、日文、天文、算学、格致等馆。学制分为五年、八年两种。清政府通过同文馆的翻译、印刷出版等活动了解西方世界。京师同文馆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被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1902年1月年被并入京师大学堂。6科玄之争答:科玄之争是指19231924年由张君劢、丁文江之间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的辩论而引发的一场论战。在论战中,张君励主张科学于人生观无能为力;丁文江、胡适坚持科学的方法可以解决人生观的问题。梁启超、范寿康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的全部,理智的部分可以由科学解决,情感的部分非科学所能解决。陈独秀主张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这场论战的实质

8、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问题。7实业计划答:实业计划是孙中山撰写的一部关于中国实业建设问题的专著。全书包括自序、篇首、六大计划和结论等几个组成部分。孙中山继承了他以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振兴实业以求中国独立富强的思想,把实业建设看作“兴国之要图”,同时,他又关心人民的生活。作者认为利用外资必须以不损害中国主权为前提,实业计划为中国设计的那种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在当时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但书中包含的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思想,却是一份极为珍贵的经济思想遗产。8三反五反运动答:三反五反运动是指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巩固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经济而进行的斗争。19

9、51年冬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1952年中共中央部署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三反五反运动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纯洁了国家机关,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为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简答题1汉初王国问题及解决措施。答:汉初王国问题是指汉朝初年存在的同姓诸侯王割据一方的政治问题。(1)汉初王国问题汉初汉高祖分封同姓王,旨在以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支柱。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诸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夸州

10、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诸王掌握着封国内的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这些诸侯王日益骄横,“出入拟于天子”,“不听天子诏”,甚至想举兵夺取皇位。汉景帝时期,爆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2)汉初王国问题形成原因 经济根源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统治阶级内部的贵族、官僚、地主等具有一定的割据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历史原因汉初刘邦在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些同姓子弟到各地做王。想借此确保刘家天下,结果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中央政权的巩固。直接原因西汉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导致封国制的存在。(3)解决措施面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尖锐

11、矛盾,许多官吏都感到事态的严重,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主要解决措施如下:汉景帝时期,削夺王国封地,平定“七国之乱”。中元五年(前145年)景帝“抑损诸侯,减黜其官”,改王国丞相为相,废除其御史大夫、廷尉、宗正、博士等官,对大夫以下的其他官吏也予以裁减。把王国的行政权和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不能掌握政权和军队。从此以后,王国实际上变成了和中央直接统辖的郡一样的地方政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汉武帝于元朔二年(前127年)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把大的王国分为几个小侯国,西汉一代王子侯计

12、408人,大都是在汉武帝行“推恩令”时分封的。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汉武帝“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以此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防止他们从事非法活动。“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等,王国问题得到解决。至此,王、侯虽然还存在,但只能“衣食税租”,不得过问封国的政事

13、,封土而不治民。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2宋代区域经济的基本格局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答:宋代经济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商品经济成分在传统社会母胎中的急速成长。晚唐以降,特别是入宋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剩余率的提高,煤铁革命的出现,手工业生产的扩大,以及运输工具(如漕船、海船)的进步和交通条件(如汴河和沿海海运)的改善,商品经济继战国秦汉之后迎来了它的第二个高涨时期。(1)宋代区域经济的基本格局大体可以用“东强西弱,南升北降”来概括。即东部经济实力明显强于西部;北方经济发展开始放慢的同时,南方经济实力却在加速上升。中原经济中原地区地处京畿,资

14、源丰富,技术先进,基础较好,仍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东南经济东南地区自然条件好,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其经济状况不断提升。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长足发展。此外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四川经济四川地区整体上经济发展较好,但是发展具有地区的不平衡性。川西和川东在经济发展上天差地别。中南经济中南地区由于南宋和金的战争,土地荒芜,经济发展十分萧条。广南经济广南地区在当时得到一定的开发,但是人口太少,还是十分的落后。(2)经济重心的南移从战国、秦汉以来,以关中和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就是我国经济的重心。但是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北方持续遭遇战乱,中原人口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

15、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同时,南方的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江南统治者为了增加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超过北方。到北宋晚期和南宋时期,宋朝南迁,更加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南方在人口,经济开发广度和深度,生产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最终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3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态度的演变。答:1937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灾难性的战争后果使得后人不断反思战前中日两国的双边关系,尤其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因此国民政府在19271937年的对日态度是值得讨论的。与日谋求

16、合作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此时的主要目标是北伐统一全国。这其中,日本与国民党的北伐成败关系最大,因为日本支持着北方的奉系军阀,日本是阻碍国民政府北伐的最大因素,因此在对外政策上坚持以日本为外交重心,谋求与日本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以获取日本对北伐的支持。联美制日1928年济南事件以后,国民政府放弃以日本为外交重心的对外政策,开始寻求新的国际支持。这期间,正值美国实行积极地对华政策,于是国民政府将外交重心转向美国,奉行联美制日政策。借助英美的力量制衡日本在中国的扩张,对日外交则“处于简单的维持状态”,采取拖延退避的态度。对日申诉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军队退避不战,实行不抵抗政策

17、。南京国民政府将向国联提出申诉作为对日主要政策,对日“不抵抗、不交涉”。而且在事变的过程中得到强化,直到1932年日本退出国联。随着日军侵略的加剧,国民政府在军事上进行了有限的抵抗。对日局部妥协1933年5月中日签订塘沽协定,国民政府正式转向了对日局部妥协的政策和态度。1933年7月,庐山会议正是通过了蒋介石的“先安内”方针,国民政府将对抗日运动进行为期三年的抑制,以图迎合东京,从而完成反共。大国合作制日华北事变后,日本侵华的步伐明显加快。1935年1月,日本外相广田在议会发表外交政策演说,表示要实行“日中亲善,经济提携”的对华方针。日本政府要和国民政府互派高级官员,进行“访问”,以“调和感情

18、”和“增进邦交”。进一步暴露了日本全面控制中国的图谋,在这种形势下,谋求打过合作制日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实施的主要对日政策。上述演变构成了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对日的态度。三、论述题1论明清江南市镇与白银资本的关系。答:江南市镇在明清时期是充满活力的工商业中心,一度引领时代潮流,带动社会变革。江南市镇在明清时期开始了“早期工业化”时代,尤其是丝织业、棉织业所达到了水平,是领先于工业革命之前的欧洲的。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支付白银;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的贸易都是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清江南市镇与白银资本的关系如下

19、。(1)明清时期江南市镇丝绸业的繁荣 江南丝绸业市镇及其四乡,从明中叶以来,逐渐把养蚕繅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从事纺绸业的农民,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纺绸。“湖丝”、“辑里丝”以及用它们织成的丝绸,以其工艺精良,畅销全世界,通过“丝银”对流,大量白银货币流入中国。棉布业市镇也很发达。棉花种植及对棉花的深加工纺纱织布,为农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松江因而成为全国的优质棉布生产中心,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棉布业市镇生产的棉布,是仅次于丝绸的出口品,在西方世界风靡一时。中国江南的丝绸业的工艺水平比较高,领先于欧洲。16世纪下半期由菲律宾输入美洲的中国丝绸,由于价廉物美,十分畅销

20、,而使西班牙丝绸业在竞争中落败,在美洲市场上几乎绝迹。(2)白银资本的大量流入 明清江南市镇的丝织业与全球化贸易a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优质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出口海外,远销至美洲。出口的生丝、丝绸主要来源于太湖流域的丝绸业市镇,明清时期,出口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太湖流域湖丝与丝绸的出口欧洲,从17世纪70年代起,有了历年的统计数字。据统计,16791833年的155年中,每年的出口量,从8担上升到9920担;从19世纪40年代中期起,每年出口量常在5万担以上;到90年代初,出口量第一次突破10万担20世纪20年代,出口量曾达到19万担的高峰。b五口通商以后,湖丝不再辗转至广州出

21、口,而是就近在上海出口,刺激了出口数量的猛增。湖丝集散地南浔镇的丝商到上海经营出口贸易者日渐增多,成为上海丝业巨头。资料表明,进入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湖丝的全盛时期。c棉布业市镇的棉布出口也是如此,17861833年的48年中,英国、法国、荷兰、瑞典、丹麦、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商船从广州购买的“南京棉布”,共计4400余万匹。从上可以看出,江南丝绸业市镇、棉布市镇在全球化贸易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清时期全球贸易导致白银流入中国a中国的这种全球化贸易,使大量生丝、丝绸、棉布流向各国,由于海外各国始终处在结构性贸易逆差之中,导致白银货币源源不断流入中国。b据弗兰克研究,美洲在17世纪和18

22、世纪各有27000吨和54000吨白银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1000吨。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000吨)又转手到亚洲,其中17世纪为13000吨,18世纪为26000吨。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另外,有3000吨到10000吨,甚至高达25000吨白银是从美洲直接通过太平洋运到亚洲,而这些白银的大多数也最终流入中国。此外,日本至少生产了9000吨白银,也被中国吸收。因此,在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从欧洲和日本获得了将近48000吨白银,通过马尼拉获得10000吨甚至更多的白银。这些加起来,中国获得了大约60000吨白银,大概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综上所述,明清

23、时期江南市镇的丝绸业、棉布业的繁荣使得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世界上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2结合学术研究动态,论述清季民初中国社会结构及社会阶层的新变化。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在清朝的最后十年迅速加剧。随着新政的开展,产生了新的分子、从旧绅士阶层分化出来的新绅士以及从统治阶层中分化出来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治军事利益集团。传统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裂变,士农工商的旧格局不复存在。在这个新的社会结构例,每一个解除都有自己的利益和政治要求。新绅士希望参与政权;地方督抚希望保持甚至扩大已经获得的权力;商人阶层在政治上紧随新绅士,对清政府造成一定的压力;新知识分子公开

24、反满。清政府无力驾驭这一变化了的社会,只好退出历史舞台。(1)新绅士 绅士是传统社会的精英。一般来说,他们也是中国旧的知识阶层。他们有着显赫的地位,对民众的影响非常大。清末新政时期,绅士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使传统绅士的队伍无法补充,依附于科举制的绅士将失去传统的社会精英地位。随着社会的变化,绅士们的旧知识将变得无用,但他们原有的威望和影响还没有完全消失。不少绅士致力于兴办新式学校、新式企业等新政措施。绅士们参与新政,是时代潮流所趋。在旧的绅士阶层没落之时,从中分化出一批具有新色彩的绅士,即新绅士。新绅士对局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对民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非常大,他们在

25、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新事物,他们初步学会了新的参与政治的组织形式组织政党,懂得运用报刊来扩大自己的影响。新绅士立宪派的政治倾向,对清政府的存亡至关重要。(2)商人和新式企业家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买办开始兴起,在中外贸易和通商口岸城市,他们是活跃的一群。19世纪60、70年代,陆续有私人投资于近代企业。在清政府的控制下,死人企业的规模和影响都很小。1901年,清政府出台了鼓励私人投资的政策。19051908年,私人投资发展明显。随着私营企业的成长,在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地,商人阶层日益活跃。晚晴新政时期,清政府鼓励各地商人创办商会,而受到清政府鼓励的商会成为各类企业家的活动基地。清末商人和新式企

26、业家的力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通商口岸地区。但他们的力量还很小,政治上更是幼稚,构不成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3)北洋派及军人集团 光绪前期,湘淮军领袖虽然权势很大,但他们基本上是传统的士大夫,忠君观念对他们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但是,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时期就不同了,围绕袁世凯形成的庞大的北洋政治军事集团,是一个对清王朝可能有“异心”并构成一定威胁的集团。袁世凯的势力是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实权人物及文人谋士在内的军阀官僚集团。北洋派不是新社会精英。他们是旧王朝衰落过程中产生的非新非旧的利益集团,这种利益集团和新的社会阶层是不同的,利益集团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小时。这种利益

27、集团的发生和发展是旧王朝衰落的重要原因。(4)新知识分子 晚晴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广新式教育。新学堂的设立和留学运动,产生了一个在晚清和民国初期极为活跃的社会阶层,他们就是新学堂的学生。与新绅士不同,新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以前没有的社会阶层。新知识分子大多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人数虽然不多,却是中国最活跃的一群。19031905年,新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政治态度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这以前,学生们大多是梁启超的信徒,在这以后,倾向革命的越来越多。中心人物是在日本的留学生和上海的新学堂里的教师、学生。新民族主义知识分子们不是资产阶级,他们和实业家没有多少联系。新知识分子是在庚子事变和新政双重背景下成长

28、起来的,他们是新道德社会精英即将取代传统绅士阶级的新的社会精英。综上所述,清季民初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化出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如新绅士、新企业家、新知识分子等。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740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青铜时代2关陇集团3内圣外王4鱼鳞图册5校邠庐抗议6康有为7延安整风运动8过渡时期总路线二、简答题1简述楚汉之争。2简论明代的赋役折银。3简述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1937的经济政策。三、论述题1论述唐宋之际中国的历史文化转向。2论述科举制度的发展与作用,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影响。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740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

29、一、名词解释1青铜时代答:青铜时代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是以青铜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青铜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青铜文化最早出现在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欧洲、埃及、印度等稍后,美洲较晚。中国的青铜时代则从公元前21世纪起到前5世纪结束。青铜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条件逐渐丰富,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2关陇集团答:关陇集团是指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一带的门阀军事集团。北魏为了保障首都平城的安全,在沿边地区建立了六个军镇。西魏宇文泰把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相统一,组成了以八柱国及十二

30、大将军为核心,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关陇集团以武川镇军士为基础,定居关中,胡汉杂糅,互相通婚,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鼎盛时期在北周、隋,到武则天时期基本结束。3内圣外王答:内圣外王是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即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两者的结合。“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其思想内涵与孔子在大学所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把个人修身的好坏看成政治好坏的关键这一观点相吻合,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31、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内圣外王”这一儒家思想也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以及哲学等产生重要影响。4鱼鳞图册答: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又称“鱼鳞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鳞簿”。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丘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鱼鳞图册对于中国土地制度史等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5校邠庐抗议答:校邠庐抗议是近代思想家冯桂芬的代表作,也是是一部政论集。“校邠庐”是作者居住处,“抗议”二字语出后汉书赵壹传,即位卑言高之意。作者针对清咸丰朝以后的社会大变动,以

32、及当时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状况,向当权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此书共收政论47篇,大部分作于亡命上海期间,少数为旧作。6康有为答: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失败后出逃日本。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辛家花园,主编不忍杂志,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7延安整风运动答: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1941年5月,毛泽东同

33、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整风运动的开始;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整风运动的结束。延安整风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8过渡时期总路线答:过渡时期总路线是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所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主要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指明

34、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二、简答题1简述楚汉之争。答:(1)楚汉之争是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国家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之处,刘邦集团一直处于劣势,但刘邦在萧何、张良、韩信的帮助和辅佐下,逐步站稳脚步,并最终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2)汉王刘邦统一天下后,以“汉”为国号,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并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又经汉武帝一朝,达到了西汉的巅峰时期。楚汉战争造就了统一的西汉王朝,后历王莽短暂篡国后又进入东汉

35、时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长达400余年的长期统一局面,促进了汉民族的融合和经济的发展。2简论明代的赋役折银。答:明代的赋役折银在张居正变法之前就已经有过一些尝试,但大规模的实施则是在张居正变法之后。张居正变法中有关赋役折银的内容主要是在一条鞭法之中。(1)一条鞭法的内容十分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田赋折银征收。田赋中除政府所需要征收的米、麦实物外,其余所有实物均折银征收;徭役折银上纳。所有名目的徭役,皆折成银两。原来,各种名目的徭役主要由人丁负担,现在改为按人丁和田粮两者摊派。至于摊派的比例,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而表现出较大差异:有的地方以田为主,以丁为助;有的地方以丁为主,以田为辅;

36、有的地方丁、田平均摊派;个别地方也有全部摊入田亩的。但不管程度如何,徭役摊入田赋的趋向是一致的。改革以后必须的诸役负担,由官府雇人承应。即“一岁之役,官为佥募”;赋、役银合并征收。将田赋银和由丁、田共同承担的徭役银合并征收;赋、役银合并征收后,直接交与地方官府,即“丁、粮毕输于官”。(3)明代的赋役折银的影响与评价明代的赋役折银改革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张居正改革既是对当时人口流移相对自由和商品货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现实的认可,同时为改革后人们离开土地到处流动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为城镇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由于赋、役征银,对农产品的

37、商品化趋势和小农与市场联系的加强,以及货币地租的产生,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极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3简述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1937的经济政策。答: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1937的经济政策包括:(1)关税自主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1928年7月,美国首先与国民政府签订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法国、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瑞典、英国、西班牙等国也陆续与南京国民政府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关税条约”。1930年5月国民政府也与日本缔结了“中日关税条约”。上述条约在原则上都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

38、。(2)废两改元1933年3月10日,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银两是中国历来通行的货币单位。近代,银元广泛流通,形成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1917年虽有倡废两改元之议,迄未实现。3月1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原定以银两收付者,在上海应以银两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以银币收付。上海以外应按4月5日申汇行市,先行折合规元,再以规元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收付。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交通3银行兑换银币。这次货币改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银本位制,结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局面。

39、(3)法币政策法币政策是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制、采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该政策实行于1935年11月4日,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1先令25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由于最初英国推动施行,改革使中国成为英镑集团的附庸。法币政策虽有其积极意义,但总的来说它是一次失败的改革。(4)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6年1月1日,蒋介石在中央电台元旦演说辞中,阐述了新生活运动的意义之后,又强调了“大家务必从今天开始特别努力来做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说明了两种运动的相互

40、关系。6月3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总章颁布。这场经济建设运动的作用已不仅是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场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这场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由政府号召并组织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因此,它是一场较为全面、较为彻底的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远影响。这一切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人民愿望。三、论述题1论述唐宋之际中国的历史文化转向。2论述科举制度的发展与作用,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影响。答:(1)科举制度的发展与作用 隋朝a发展隋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隋文帝时期开始用实行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始建进士科,并

41、以“试策”取士,科举制度正式诞生。b作用隋朝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但通过这一制度,开始改变由士族把持朝廷的局面,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唐朝a发展隋朝灭亡后,唐朝继承了科举取士制度,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提高了科举取士的地位;到武则天时期还增加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期,开始使用高官主持,以后成为定制。b作用唐朝的科举制度不仅为唐政府输送了大量人才,而且科举中及其重视诗

42、赋,使得有唐一代成为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此外通过科举取士,将官员选拔的权利完全掌握在了政府手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加速了门阀士族的衰落。宋朝a发展宋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宋朝常举的科目较唐朝大为减少,但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所有及地的人都成为天子门生。同时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这时科举也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b作用宋朝的科举制度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但由于录取人数过多,导致后期出现了选

43、官过冗过滥的局面。明清时期a发展明清时期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两朝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院只是为科举培养人才的方法之一。到了明代,进学院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b作用明朝的科举制度虽然为明朝政府输送了了大量人才,但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无疑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2)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影

44、响 科举制度废除有利于社会现代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断层。科举制的废除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废除科举推动了洋务运动后兴办近代学堂的高潮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初步完善。废除科举制,有利于思想的近代化,废除科举有利于新兴知识分子群体接受自由民权思想,日益获得独立的人格和开放的思想。辛亥革命的兴起有赖于这一点。但是不可避免地,科举制度的废除也给中国社会与文化造成了断层。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740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龙山文化2稷下学宫3九品官人法4府兵制5永康学派6理藩院7厘金8谭嗣同9中美关系白皮书10过渡时期总路线二、材料分析题(20*3)1汉兴,接秦之敝,

45、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不领于天子之经费。漕转关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汉书食货志(1)翻译为白话文。(2)根据材料论述西汉初年的政策及其原因。2牛李党争(材料没找到)论述牛李党争及其影响。3予今年二十九初度,设清代科举不停,予取科名或已早做官吏,则乙巳丙午间似不赞成革清代命也。孙大总统上李鸿章书如

46、见用,戊戌政变如实行立宪,宣统朝摄政王能真行立宪政体,亦不至有民国词也。朱峙三日记1914年(报载北京参政院任黎元洪为参政院院长)(1)分析作者的身份及该日记时间。(2)分析清末废除科举的利弊。三、简答题1西晋主要社会问题。2北宋初年集权措施。3近代中国租界的性质及影响。420世纪20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及其启示。四、论述题1论述明朝后期社会新动向。2试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众运动研究新动态,论述中共早期和国民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工农运动基本情况,评析中共领导民众运动的组织形式。第二部分华中师范大学相关专业考研真题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336中国近代史考研

47、真题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458中国现代史考研真题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332中国通史考研真题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331中国近代史考研真题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448中国现代史考研真题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考研真题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史考研真题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18401919)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1龚自珍2圆明园3北洋水师4“东南互保”5二十世纪大舞台6“德先生”二、标点并成现代汉语(10分)尝思御众以慈爱为本而结下

48、以诚信为归宇宙祥和之气胥缘一念之悱恻所结而成盖爱民如子之心休戚相关远近本无歧视堂廉虽隔以孔迩联之抚恤深情使亿万人为一心斯能得民矣其贞观朝使李靖等十三人分行天下察长吏不肖问民间疾苦官无旷职民无怨心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乃昭其临御之诚爱护之至保民之道得矣三、问答题(30分,每题15分,任选两题)1什么是拜上帝会?有什么特点和影响?2洋务派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历史作用?3辛亥革命对民初思想文化有什么影响?四、论述题(30分,任选一题)1结合学术动态谈谈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近代变迁的影响。2结合学术动态谈谈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史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

49、共48分)1和会拒约2向导围刊3迁都之争4劳动互助社织纲要5废两改元6抗战建国纲领7中国民主政团同盟8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办法的协议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北洋军阀混战与政府权力的更迭。2简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要条件。3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的建国方针。三、论述题(22分)结合学术研究的新成果试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代价。2001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2001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18401919)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虎门条约2李提摩太3江南制造总局4科学补习所5“赛先生”6“上打洋人下打官”二、请将下列文字先标点,后译成

50、白话文。(10分)所可恨者披坚执锐之人无非豫存弃甲曳兵之想此间恶习陷弱已深不独连州之军传为笑柄今若骤加峻法奈罚不及众何然鄙意必得斩一二人以徇于军方可稍截其流昨已严札易道多将矣总局解无能去炮火自属得和然至香山后祗可由小路出芙蓉沙断不能陆运昨吴令请饬南番二县各协夫一二千名其说殊谬昨遣各船兵勇前往应援则兵至炮随比之专运炮火可期事半功倍三、问答题(任选两题)(30分)1清末国会请愿运动是如何发生的,产生了什么影响?2从中外文化关系如何看待太平天国革命?3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为什么?四、论述题(任选取一题)(30分)1结合当前学术动态谈谈您对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看法。2结合当前学术动态谈谈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研究生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