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2008年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17公共管理学原理考研真题2009年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17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2010年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17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2011年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17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19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19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4年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13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5年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13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2016年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13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2017年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11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2008
2、年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17公共管理学原理考研真题附文字版试题:华侨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行政管理科目名称:公共管理学原理(A卷)科目代码:717一、问答题(每题18分,共90分)1试述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2简述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哪些困难?4概述西方第三部门的作用。5试述公共管理伦理的类型。二、分析题(每题30分,共60分)1试析转轨时期我国政府担负的社会经济职能。2如何实现我国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优化?2009年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17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附文字版试题:华侨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行政管理科目名
3、称:公共管理学(B卷)学科目代码:717一、问答题(每题18分,共90分)1治理与统治有何区别?2我国政府改革尚存在哪些缺陷?3我国政府间关系将会走向网络模式,它有什么样的特征?4谈谈“政府失败论”的启示。5试述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二、分析题(每题30分,共60分)1如何加快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2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发展?2010年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17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附文字版试题:华侨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行政管理科目名称:公共管理学(B卷)科目代码:717一、问答题(每题18分,共90分)1我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是怎样的?2试述公共
4、政策的特征。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哪些困难?4试述我国人事制度变革的趋势。5试述目前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二、分析题(每题30分,共60分)1试析“政府失败”的纠正及防范。2我国转轨时期如何进行公共管理伦理建设?2011年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17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附文字版试题:华侨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行政管理科目名称:公共管理学(B卷)科目代码:717一、问答题(每题18分,共90分)1行政组织体制中的委员制有何优缺点?2试述登哈特夫妇“新公共服务”模式的基本内容。3现代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作用或行为模式可概括为哪几种角色?4简述目前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的问
5、题。5试述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二、分析题(每题30分,共60分)1试析公共政策的主体及其行为。2试析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参考答案:华侨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行政管理科目名称:公共管理学(B卷)科目代码:717一、问答题(每题18分,共90分)1行政组织体制中的委员制有何优缺点?答:委员制又称合议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由两个以上的委员通过委员会议集体执掌的组织体制。与首长负责制相对应,是确定行政组织责任关系的一种集体领导制度。早在古罗马时代,委员制便已产生。今天,瑞士联邦委员会是典型的委员制。瑞士联邦委员会由议会选举七位委员组成,每届任期四年,联邦
6、委员会主席由议会从委员中选举,任期一年,不得连任,不管是主席还是委员,其地位完全平等。我国在建国初期曾在最高行政机关政务院实行过委员制。政务院各政务委员的权力平等,最高决策权不属于总理一人,而属于全体政务委员,行政决策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定。(1)委员制的优点是:能集思广益,容纳多方面的意见,考虑问题比较周详;分工合作,减轻负担;便于沟通各种信息,容纳各方意见,了解各方需求;委员互相牵制,便于彼此监督,防止权力专断和营私舞弊。(2)委员制的缺点是:责任不明确,容易产生功则相争、过则推诿的现象;事权分散,决策迟缓,彼此协调困难,力量难以集中;由于委员们地位相当,容易产生议而不决的现象;容易泄
7、露决策机密。2试述登哈特夫妇“新公共服务”模式的基本内容。答:哈特夫妇“新公共服务”模式以其宽广的学术视野和鲜明的理论创新在学界和政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们在对传统公共行政,特别是新公共管理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从以下七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新公共服务的基本理论内涵:(1)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而非试图在新的方向上控制或驾驭社会。政府在过去“掌控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代生活的复杂性有时却使得这样做不仅不合时宜,而且是不太可能。这是由于目前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确定结构和方向的那些政策和规划是许多不同的集团和组织互动的结果,是许多不同观点和利
8、益的混合物。这些集团和利益最终以令人迷惑和不可预测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在很多情形下,把公共政策当作政府决策过程的结果已不再具有任何意义了。实际上,政府是个社会参与者,并且在决大多数情况下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即政府与私人的或非营利的团体和组织协同行动,以寻求社区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公民积极参与的社会中,公共官员不再只扮演服务供给者的角色,他们将越来越多地扮演调解、协调甚至裁决的角色。(2)公共行政官员必须致力于建立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这个目标不是要在个人选择的驱使下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要创造共享利益和共同责任。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建立社会远景目标的过程并不能只委托给民选的政治领
9、袖或被任命的公共行政官员,广泛的公众对话和协商是非常重要的。政府的作用将更多地体现在把人们聚集到能无拘无束、真诚地进行对话的环境中,共商社会应该选择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建立具有广泛基础的社区、国家或民族的远景目标,才能为未来提出指导性的理想。相比之下,通过这种协商过程来形成一系列简单的目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该过程促使行政官员、政治家和公民处于思考社区和国家预期发展前景的过程之中。(3)符合公共需要的政策和计划通过集体努力和协作的过程,能够最有效地、最负责任地得到贯彻执行。为了实现集体的远景目标,下一步就是要确定角色和职责,并拟定具体的行动步骤,将各方力量集中到实施计划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和推
10、动公民教育计划、培养更多的公民领袖,政府就可以激发公民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演变成在多个层次上都得到体现的强烈愿望。政府领导要明确阐述并且鼓励公民责任心的增强,进而支持团体和个人参与建设社会契约。尽管政府不能创造社会,但政府(特别是政治领袖)能够为有效的、负责任的公民行动奠定基础,这样人们会逐渐意识到政府是开放的、容易接近的,政府能够敏感地做出响应,政府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关键在于确保政府是开放的、容易接近的,确保政府能够敏感地做出响应,确保政府的运作旨在服务于公民、为公民权创造机会。(4)公共利益源于对共同价值准则的对话协商,而不是个体自我利益的简单相加。因此,公务员不仅
11、仅要回应顾客的需求,而且更要关注建设政府与公民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企业与其顾客之间的关系在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时,政府的一些顾客比另一些顾客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强的技能,但他们不应该得到更好的对待。在政府中,公平和平等方面的考虑在服务供给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持续改进公共部门服务供给的质量具有明显的重要性,但政府不应当首先或专门地回应顾客自私的短期利益;相反,担当公民角色的人们必须表明他们关心更广泛的社会,表明他们致力于那些超越短期利益的事务,表明他们为发生在其邻里和社区的事情承担个人责任的意愿。政府必须回应公民的需求和利益,鼓励更多的
12、人履行他们作为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促使政府对公民的呼声做出快速反应。(5)政府不应当仅仅关注市场,还应该关注宪法和法令,关注社会价值观、政治行为准则、职业标准和公民利益。政府责任问题极其复杂,但新公共管理都倾向于高度简化这个问题,即赋予行政官员较大的空间,让他们按企业家的方式行事,把效率、成本、回应性等方面问题诉诸市场力量。公共行政官员与复杂的治理体系的所有各种竞争性规范、价值观与偏好之间相互影响。新公共服务理论意识到了这些责任的现实性和复杂性,承认在规范相互冲突和重叠的情况下,公共行政官员陷入了复杂的价值冲突之中,但认为官员不要独自做出这些决定,而要通过对话过程、中介组织、向公民授权和具有
13、广泛基础的公民参与,让公民了解这些冲突和行为参数,以便使这些实际情况成为讨论过程的一部分。这样做不仅获得了现实的解决方案,同时也确立了公民权和责任。(6)公共组织及其所参与的网络如果能在尊重所有人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和共同领导的过程来运作,它们最终就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生产率改进、过程再造和绩效测量等是设计管理制度的重要工具。但如果不能同时充分地关注组织个体成员的价值观和利益的话,那种控制人们行为的理性企图最终将会失败。况且,即使这些管理和组织方法能够取得成效,它们也不会培养出负责任的、活跃的和热心公益的雇员或公民。如果期望公务员尊重公民,那么管理公共机构的人也应该尊重公务员。公共行政官员的工作具有
14、极大的挑战性和复杂性,不能仅仅被视为渴求官僚工作的稳定性和结构的雇员,也不能仅仅被看作是市场的参与者。相反,公务员的动机和报酬不仅仅只是工资和稳定性的问题,他们希望能够改善其他人的生活。在为政府雇员和公民提供机会以巩固其公共服务动机和价值观并使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方面,共同领导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看来,共同领导、合作和授权成为组织内外的共同规范。共同领导关注组织和社区想要推进的那些目标、价值观和理想,它必须具备相互尊重、相互适应和相互支持的特征。(7)与企业家式的管理者视公共资金为己所有的行事方式相比,如果公务员和公民都致力于为社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那么公共利益就会得到更好的实
15、现。新公共服务理论明确提出,公共行政官员并不是其机构和项目的业务所有者,公共项目和公共资源并不属于他们。相反,作为公共资源的管家、公共组织的管理人、公民权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街道层次的领导者,公共行政官员已经接受了服务于公民的职责。公共行政官员不仅必须共享权力、通过民众展开工作、作为中间人促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且必须把他们在治理过程中的作用重新概括为负责任的参与者,而不是企业家。3现代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作用或行为模式可概括为哪几种角色?答:综观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的实践,可以将政府的作用或行为模式概括为如下五种角色:(1)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这可以说是
16、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最基本角色。公共物品是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公共物品的最显著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一个人对一件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排斥他人对它的同时消费。由于公共物品的这种消费的非排他性,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不能使得生产和供给达到最优;靠个人之间的直接交易去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由于成本太高而得不偿失。私人经济部门或者由于投入多、效益低而不愿意或无力生产或提供;或者容易造成垄断,导致成本上升、效率下降,损害消费者利益。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国家预算开支,担负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的主要责任。(2)宏观经济的调
17、控者由于市场的不完全及缺陷,政府必须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对经济生活加以宏观调控。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经济总量或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问题,市场失灵导致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市场机制不能控制经济的周期波动和通货膨胀,因而必须依靠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来减缓经济周期波动,抑制通货膨胀。市场经济机制不能解决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因为这种机制不能预测未来的经济变化,无法掌握复杂的需求结构,而且它的调节具有短期性。因此,必须通过政府的指导性经济计划来解决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市场机制难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和劳动的流动困难,市场垄断对市场机制的破坏以及靠市场调节要付出
18、很高的代价。因此,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干预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3)外在效应的消除者外在效应又称外部性或外部经济,即个人的效应函数或企业的成本函数不仅依存于其自身所能控制的变量,而且依赖于其他人所能控制的变量,这种依存关系又不受市场交易的影响。外部性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外部性的存在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加以解决,政府应当负起这一责任。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通过补贴或直接的公共部门的生产来推进积极外部性的产出;通过直接的管制来限制消极外部性产出,如政府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硬性规定特定的污染排放量,企业或个人必须将污染量控制在这一法定水平之下;或者政府征收排
19、污税。(4)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市场经济在解决社会稳定、协调发展方面有明显的局限性,它能较好地解决效率问题,却不能解决好公平问题。一方面,市场经济不可能自动达到社会收入分配方面的公平和协调,商品交换至多能实现既定分配格局之下的帕累托最优,不能改变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机会不均可能带来收入分配不公现象;即使市场作用发挥较好的地方,分配的结果可能也不是按照社会所接受的标准去实现的。因此,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都力图通过再分配政策及社会保障制度来调节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解决公平以及社会经济战略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不可能解决全社会范围的失业、养老、工伤事故、医疗保健及扶贫助弱等社
20、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收入分配不公以及失业、养老、医疗卫生等社会现象,又影响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也无法提高经济效率。因此,要求政府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对各阶层的收入和财产再分配加以调节,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社会稳定协调发展。(5)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市场机制容易被破坏,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垄断。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以一定的规则和契约关系为前提,一旦这些规则及关系被破坏,市场机制就会失效。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个基本职能是维护市场秩序,通过立法来保证市场运转,政府充当裁判员,为市场公平竞争创造和维护必要的制度环境。市场机制要发挥作
21、用,需要一整套公认的并能够得以实施的市场行为规则,以明确产权关系,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确保市场交易和市场竞争的公正和效率。这需要政府来建立和健全市场运行所需要的各种法规和制度,并监督其实施,以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自由竞争会导致垄断,而垄断将破坏公平竞争的环境,阻碍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因此,需要政府制定和实施各种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并设立相应的机构,创造和维护竞争的市场结构。市场机制的运行以完善的统一市场体系为前提,因此,对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国家来说,还必须承担起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加速市场体系发育的一定职能。总之,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上述五种角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基本职
22、能的一般概括,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般行为模式。政府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确立好干预的范围及力度,有效地弥补市场缺陷,克服市场失灵,避免政府失败。研究各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认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角色,对于我们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政府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简述目前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答:当前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已具雏形,但受计划型财政管理模式的影响,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公共财政管理尚未得到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人们对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不存异议,但对公共财政管理仍有不同看法。一种普遍的看法是将公共财政管
23、理狭隘地理解为财政权力关系的明确过程,或仅是一种“分蛋糕”的新框架,而忽视其“管理”的深刻内涵。因此,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定义十分清楚,但因缺乏有效的操作管理手段而得不到根本落实。各级财政管理部门仍存在按中央指令办事的思维模式,对于结合实际运用现代公共财政管理技术的热情不高,更谈不上实现公共财政管理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2)预算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矛盾在编制方法上,我国目前仍普遍采用基数法,各项基数经过长期历史积累,已具有刚性,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同时也难以更改。在编制程序上,我国目前采用公历年制,但实际上由于全国各级人大一般在次年二三月份召开,这就造成预算方案的批准滞后于实施约
24、一个季度,为预算约束留下隐患。并且,预算编制时间中央部门为一个月,地方各级政府最多两个来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难做出科学的预测。(3)公共收入管理不尽合理虽然分税制实施后我国的公共收入管理情况有了很大改观,但仍有不少不尽合理之处。一是税收征管成本偏高,征税行为存在不规范、不廉洁、低效率的问题。二是税费没有科学区分,政府收费种类繁多,随意性大,极不利于保证公共收入的稳定增长。三是公债管理权过度集中,地方政府一直未被赋予举债权,只能通过担保形式为地方发展项目融资,使地方财政的潜在风险增大。(4)公共支出管理亟须规范公共支出仍没有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政府投资的营利性企业仍大量存在。政府采购尚缺乏统
25、一的操作规范,虽然从2000年起我国在县级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但存在机构设置混乱、职能定位不准、采购量小等问题,出现了县级政府采购泡沫化的情况。(5)公共财政管理法律制度不健全公共财政的一大特点是法治财政。但我国目前在公共财政管理上法律制度并不健全,有些方面尚未立法规范,许多法律需要重新修订,如预算法自1994年沿用至今,在一些重要方面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法律制度的缺失使有效的公共财政管理失去了重要支撑。5试述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答:人力资源管理来源于传统的人事管理,但又超越并取代了后者。但是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管理无论在管理范围、管理内容、管理体制及管理方式上都有质的区别,这些区别主
26、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同样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1)人力资源管理将员工视为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强调人事管理与组织发展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传统的人事管理属于一种业务管理,它将人力资源仅仅看作在企业需要时才发挥作用,着眼于人员配备及管理,如招聘、调配、工资福利管理等,因而它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不高。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不同,它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是承认员工是组织(公司)的一种最宝贵财富,因此,人力资源战略应与公司的发展战略有密切的相互作用。在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之下,人事或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种发展战略实际上就是在特定时期以及特定环境下公司为实现预期目标而
27、运用资源的策略,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看作企业发展的第一位资源,是一种凌驾于自然资源、资本和信息等资源之上的主导性资源,人力投资是谋求企业发展的最有效的投资,人力资源管理自然就成为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它的地位由业务部门上升为战略部门。(2)人力资源管理着眼于未来,注重人力资源的预测、规划和开发。传统的人事管理关心的是眼前,为企业补充人员、培训职工、发放工资、解决劳资纠纷等,很少进行长期的人力资源的预测、规划和开发。因为人事管理部门往往被当作纯消费部门,人事管理的开支属于那些需要节省或尽可能减少的成本费用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则不同,它不但要考虑目前人才需要和人员配备,而且更着眼于未来,重视
28、人力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它要根据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任务和组织设计,预测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并采取各种措施来满足这种要求。它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开发人才的潜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它将吸引人才、培训人才和激励士气方面的投入当作一种重要的投资。因此,在公司的经费预算上不以节约为目标,而是与资本或信息方面的投资一样,谋求在特定时期内投入与产出的最佳比值,即同样追求高效率、高回报。(3)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传统的人事管理的范围较为狭窄,主要关注人员招聘、上岗培训、工时记录、工资管理、劳资关系处理等业务,而且这些业务往往是被分割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
29、则更广泛,内容更加丰富。除了传统人事管理的各项业务外,增加了许多新的工作内容,如人力资源规划及预测,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培训,雇员的业绩评估、奖励,雇员的沟通与参与,引进新的劳动技术或方法,疏通员工的交往渠道,寻求激励员工的方法,创造愉快的组织环境及文化气氛等等。它要求将企业的所有人员,甚至包括能为我所用的企业以外的人力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预测及安排,制定恰当的选拔、培养、任用、调配、激励等政策措施,以充分开发人力资源,调动雇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益。(4)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及方式更加灵活,特别重视培养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及自我管理能力。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僵化,缺乏应变能力,
30、它将人当作物来管理,要求对员工进行刻板、严格的监督和控制,员工很少有机会参加公司或企业的重大决策及管理事务。相反,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组织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的重要性,采用灵活的管理体制与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它希望组织的不同部门要用系统的方法对组织进行分析和管理,希望组织的不同部门能有效地运作,同时朝着实现公司总目标的方向一致努力;强调如何使人力资源为实现公司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并相信关心人、爱护人、提高员工的福利,是鼓动、激励员工的有效方式。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十分重视培养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责任感,建立员工与管理层的良好关系,形成命运共同体及共同利益;它要创造各种环境和条件尤其是新的企业文化的
31、氛围,让员工参与公司的决策与管理,并实施各种自我指导和自我管理的措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分析题(每题30分,共60分)1试析公共政策的主体及其行为。答: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问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尽管各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和政策过程存在区别,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选民)等。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行为具体如下:(1)立法机关立法机关在西方指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在我国则是指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它的
32、主要任务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系统中的主要职责。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它是我国政策制定及立法的主要机关,也是政策执行的监控机构。就其法律地位来说,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它决定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2)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政府)及其官员是政策主体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尤其是在当代,行政权力扩张,出现了“行政国家”或“以行政为中心”的时代,政府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它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特别突出。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政策的执行,政府的效能从根本上取决于行政领导尤其是总统。行政机关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巨大,这不仅在于它是政策执行
33、的主导机构,而且在于它在当代日益参与政策制定的事务,行政部门可以制定某些法规和政策,还可以使别的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或政策不起作用。此外,英美等西方国家的行政部门还是立法或政策建议的重要来源,它不仅积极提交法案,而且主动进行游说,向立法机关施压,让其采纳有关建议。在我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作为行政管理机关享有立法权、提案权、人事权等职权,它统一领导全国的内政、外交事务。(3)政党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是政策主体的一种核心力量,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执政党的政策。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在现代社会中,政党常常履行某种利益聚合的功能,即政党努力将利益集团的特定要求转变为一
34、般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即,政党的主张转变为国家或政府的政策是靠选举来实现的;只有在大选中获胜,取得政权的政党才能成为直接的政策制定者,使它的纲领、主张转变为公共政策。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政策主体的核心因素,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领导作用,作为执政党,它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普遍意志。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策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法定的程序变成国家的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的领导是党的政治领导的主要内容。(4)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非官方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它在公共决策过程中起着显著作用。利益集团就是由具有共同的立
35、场、观点和利益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组织,其职责是履行利益聚合功能,以保障或增进其成员的利益作为最高目标。公共决策过程表现为利益或价值的分配过程,为了保证或增进自己的利益,个人往往参加利益集团;各种利益集团向政府提出要求和愿望,希望政府更多地考虑或照顾其利益。在西方国家,利益集团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之一,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成为政治过程的一个基本内容。西方社会的多元化性质导致利益集团数量众多,以及利益、规模、结构和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利益集团影响公共决策的途径或方式有游说、宣传、捐款、示威抗议等,其中游说是一种主要的方式。这些团体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其要求,希望党和政府在公共决策中考虑其利益,要求放权
36、让利。因此,利益团体对我国的公共决策过程的影响力将日益增长,党和政府的决策在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上也将面临更复杂的局面。(5)思想库思想库(智囊团)是指由各种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所构成的跨学科、综合性的政策研究组织。布鲁金斯学会,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对外关系协会,兰德公司,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野村综合研究所等是西方著名思想库的例子。思想库是政策主体的一个独特而又重要的构成因素,在现代公共决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称之为“现代决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思想库专门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它以人员构成的多学科性,擅长于现代的科学分析方法及手段,政策研究和咨询的相对独立性、客观性和创造性
37、为特征。思想库在现代公共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是联结政府与社会、决策者与利益集团的中介,也是决策支撑系统的一种核心力量。它在公共决策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咨询参谋机构。用那格尔的话来说,“思想库是产生可靠的、可以被有关部门接受的政策研究成果的主要机构”。提供学术思想,充当认识机构。思想库的任务不仅在于提出具体的政策方案,而且在于发现和传播新思想、新观点,在于追求长远目标,面向未来。提供政策结果信息,充当评估机构,即注重评估政府的各种政策和计划,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社会医师”作用。向政府机构输送官员和专家,充当人才交流、储备机构。在西方,许多政府要员来自于思想库。有学者
38、说,研究人员参加政府使其研究成果直接为制定政策服务是思想库影响政府决策最大的方面。制造舆论,传播观点,充当宣传机构。思想库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出版渠道和各种会议,及时传播其观点和主张,影响公众和政府,形成主流政策思想。(6)大众传播媒介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书籍、电子信息网络等)是政策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另一个主要中介。在当代信息社会,大众传媒对政府的公共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交流思想和传播知识,是政府、政党和其他利益团体的宣传工具。现代传媒具有覆盖率高、信息量大、影响面广、冲击力强的特点,它能
39、营造社会的文化氛围,形成或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引导或左右公共舆论,传播政府或其他政治团体的观点,聚焦问题,从而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与执行。大众传媒影响政府公共决策的途径或方式各种各样。(7)公民公民或选民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而又广泛的构成因素。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去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这些途径主要有:以国家主人或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主权,如对宪法修订、领导人的选举、基本国策或重要的地方性政策,采取直接投票的方式来加以决定。利用间接或代议的方式,选出自己的代表去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使用各种威胁性的方式(如请愿、示威游行、罢工、罢课
40、等)反对某些政策,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些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参加日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去影响政策,或通过制造舆论或游说的方式去影响政府决策。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此影响政策结果等。在西方,公民的确有时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去影响政府的公共决策,但是,在西方代议制民主制度下,公民的政治参与及其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之下,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他们在政策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管理以及公共决策活动,参与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党和政府的政策实质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
41、众的根本利益,是他们的意志和要求的集中体现。(8)司法机关司法机关是官方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之一,它在公共决策过程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在美国,司法机关(法院)能够通过司法审查权和法令解释权而对公共政策的性质和内容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司法判例对经济政策(财产所有权、合同、企业、劳动关系等)和社会政策(如福利、基础设施建设等)产生影响。法院不仅参与政策制定,而且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规定政府不能做什么,而且规定政府应该采取何种行动以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要求。在我国,司法机关也在政策过程中起到某些类似的功能,它也是我国政策主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试析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答:随着我
42、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也日益显得迫切。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继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中国面临的又一项重要任务。近些年来,各地方和部门纷纷进行了一些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上说,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显然,如果不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问题弄清,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革也就很难顺利推进并取得实质性进展。(1)我国事业单位现状我国的事业单位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计划经
43、济条件下的产物,主要提供教育、科研、文娱、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职能。产生于特定时期的我国事业单位,在巩固国家政权,发展国民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等方面做出过巨大成就,并将继续发挥它独特的作用。但传统的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是政府权力的衍生物,具有经费依靠国家财政、高度的社会福利方向、人员编制、机构设置行政化、典型的官办官管官养等特征。长此以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健全,与之相适应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具有明显滞后性和复杂性特点,并且日益暴露出许多突出的问题。人员急剧膨胀,财政供给不堪重负事业单位人员超编,财政开支极大。政府既已的几次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过程
44、中,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员转入事业单位,成了许多人理想的就业窗口,甚至变成了政府机关裁减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转移阵地和缓冲地带。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130多万个事业单位,人员规模达到2900多万人。中国70%以上的科研人员、95%以上的教师和医生都集中在由政府出资举办的各类事业单位,其各项事业经费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30%以上。由于实行财政供给制,常常是只管事业投入,不管事业产出和效果,长此以往,国家财政供给不堪重负,政府背负的债务也愈来愈重,即便所有的经费都花在“人头费”上都显得捉襟见肘。同时,人满为患的事业单位往往又工作效率低,服务能力不足、服务意识淡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公共服务面临着尴
45、尬局面。因此,改革事业单位已成为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关键。机构重复设置,政事不分,资源浪费严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设置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而只是考虑政府本部门的特殊需要。为了发展各项事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设立了相应的事业行政管理部门,并由这些政府部门去分头统管各类事业单位。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事业单位大多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自为“事”,以本部门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这些重复设置的机构也使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绞在一起,导致政府和政府部门下的事业单位那种“裁判员”和“运动员”关系经常错位,使政府该管的事没有管好,不该管的事又管了。由于各类组织主体之间没有
46、形成明确的责、权、利界限,从而造成了政事不分,政事一体化。尤其是传统的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更加导致和强化了事业单位机构性质的行政化。另外,机构重复设置,事业资源分散,造成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垄断,导致市场分割,不能有效地发挥规模效益,因此导致人才、资金、设备等的巨大浪费。资源配置和服务非社会化,社会效益不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包办统揽社会事业,通过行政化手段配置社会资源是一个基本特征。而国家的各类事业资源,也是通过各种行政化方式加以配置和运用的,从而形成非社会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其表现为事业单位投资的重复建设,服务面向狭窄和运行方式效率低下。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各自为政,条块
47、分割,各自为“事”,产生政事不分,“事”出多门,又加上低水平重复建设,必然会降低各类事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造成了有限的事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大量浪费,弱化事业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导致社会效益低下。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管理不善且缺乏统筹规划虽然从1978年以来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指导思想下,我国事业单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引导和调整,并在局部进行了试点和单项推进试验,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力度和法律、制度保障,没有明确的依据和目标,改革步骤欠周全,缺乏统筹规划和明确的总体目标,效果并不明显,改革只是一个形式,只停留在表层改革,缺乏深度、广度。这样的改革并不能改变现有的管理
48、体制,治标不治本。与计划体制相适应,逐步形成的高度计划的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模式行政化倾向严重,对资源缺乏合理配置,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不够紧密。并且大多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养尊处优”,建设靠部门推动,管理按机关模式,运行远离市场竞争,机制不活,管理混乱自是“情理之中”。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存在这些问题与弊端,进行改革是毋庸置疑的。通过改革,可以加速推进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真正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及相关产业市场的培育和壮大,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2)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从目前来看
49、,我国的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仍然并将继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解决现有事业单位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弊端必须依靠改革,但改革的方向不是也不可能取消全部事业单位,而重点在于如何来调整和规范。这是在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目标设计时必须考量的问题。改革的基本思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的基本思路在于建立一个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精简高效、结构合理的现代事业组织体制,改革后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应当更有利于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尽可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社会事业组织体制是指社会事业由谁来办、怎么办的基本制度模式
50、。因此,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质是对现行社会事业体制的重组;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设计,必须放在社会事业组织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来考察。因此,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具体来讲,一是要重新界定、调整、收缩和转换国家的事业单位职能范围、规模结构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理清政府和企业、政府和和事业单位的关系,改变国家包办一切事业的局面;二是实现政事分开,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建立新型法人治理结构,引入激励竞争机制,改善公共事业服务质量,提高事业管理效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事业组织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根据改革发展的目标,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就是事业主体的多元化、事业单位的社会化和运行的法制化和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