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已上市化学药品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089490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已上市化学药品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已上市化学药品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已上市化学药品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已上市化学药品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已上市化学药品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附件3-1 已上市化学药品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四月一、概述本指导原则重要用于指导药品批准文号/登记号持有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生产公司,以下简称持有人)开展已上市化学药品的药学变更研究。本指导原则合用于已上市化学原料药和化学制剂。根据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风险和产生影响的限度,本指导原则对所述及的变更分为三类:重大变更、中档变更、微小变更。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或质量可控性产生影响的也许性为重大的变更属于重大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或质量可控性产生影响的也许性为中档的变更属于中档变更;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或质量可控性产生影响的也许性为微小的变更属于微

2、小变更。药品上市后变更管理属于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一部分。变更及变更研究工作应以既往药品注册阶段以及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研究和数据积累为基础。注册阶段的研究工作越系统、进一步,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数据越充足,对上市后的变更研究越有帮助。持有人可以参考本指导原则对变更进行研究和分类。持有人也可以在对药品及其工艺、质量控制等不断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采用ICH 指导原则(如ICH Q12等)中的各种变更管理工具,对变更进行研究和分类,这将更有助于持有人积极对已上市药品进行连续改善和创新。本指导原则涵盖的变更情形涉及:制剂处方中辅料的变更、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工艺变更、生产场地变更、生产批量变更、制剂所用原料药的

3、供应商变更、注册标准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有效期和贮藏条件变更、增长规格,并列举了每种变更情形下的重大变更、中档变更、微小变更,以及需进行的研究验证工作。本指导原则列出的上述内容为一般性技术规定。持有人在进行变更研究时,宜结合品种特点和变更情况开展研究,并不局限于本指导原则列举内容。同时,本指导原则不能涵盖已上市化学药品的所有变更情形,对于未列举的变更情形,持有人可参考本指导原则、根据变更具体情形开展研究。本指导原则中提及的各项研究工作的具体规定可参考颁布的相关技术指导原则。二、已上市化学药品药学变更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一)持有人是变更研究的主体持有人应对药品的研发和生产、质量控制、产品的

4、性质等有着全面和准确的了解。当考虑进行变更时,持有人应当清楚变更的因素、变更的限度及对药品的影响,针对变更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充足分析,全面评估、验证变更事项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本指导原则按照重大变更、中档变更、微小变更列出研究验证工作规定,考虑到每种变更类型涉及多种变更情形,每种变更情形需要进行的研究工作也许有所不同,所以本指导原则中列出的研究验证工作有时也许不能涵盖该变更情形下所需要的所有研究工作,有时也许部分研究工作不合用,所以持有人需要结合品种特点和变更情况,参考本指导原则,设计并开展相关研究,拟定变更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或质量可控性产生的影响,拟

5、定变更实行的可行性。(二)全面评估变更对药品产生影响的限度药品处方、生产工艺、场地、批量、质量标准等某一个方面的变更也许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带来全面的影响。药品发生变更后,需通过全面的研究工作考察和评估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风险和产生影响的限度,涉及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学、生物等效性、稳定性等各方面的影响。研究工作宜根据变更的具体情况和变更的类别、原料药及/或制剂的性质、变更对药品影响限度等综合考虑拟定。当体外研究结果无法准确鉴定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时,需考虑进行体内等效性研究。严格意义上讲,变更前后并不必须保持完全一致,但需保持等同、

6、等效,即药品质量具有可比性、临床等效。(三)关于研究用样品的考虑已上市化学药品药学变更发生在药品获准上市后的生产阶段,变更研究验证应采用中试及以上规模的样品。在对变更后药品进行研究时,各项研究(如处方研究、工艺研究与验证、溶出度比较研究、杂质谱比较研究、检测方法学验证、稳定性研究等)应符合相关指导原则规定。在进行药学对比研究时,假如变更前的药品是按照质量和疗效与参比制剂一致的技术规定批准上市的,可以考虑与变更前药品进行药学对比研究。对于需要进行BE研究的,BE研究通常建议与参比制剂进行。参比制剂应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规定。(四)关联变更药品某一项变更往往不是独立发生的。例如,批量变更往

7、往同时随着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的变更,处方变更也许随着或引发药品质量标准变更,增长规格也许会调整处方等。本指导原则将一项变更随着或引发的其他变更称之为关联变更。对于关联变更,研究工作可按照本指导原则中各项变更研究工作的基本思绪分别进行。由于这些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影响限度也许不同,即这些变更也许归属于本指导原则中各项变更的不同类别,可按照不同类别变更相应技术规定分别开展研究工作,但研究工作总体上应按照技术规定较高的变更类别进行,同时建议关注多项关联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产生的叠加影响。(五)对于稳定性研究的考虑对于稳定性研究,在按照本指导原则中提出的相关规定进行研究

8、时,应充足考虑研究工作和研究结果能否充足反映变更后药品的稳定性情况,必要时需要增长研究批次或者延长研究时间。在按照本指导原则提供稳定性研究资料的同时,应承诺按照稳定性研究方案在有效期内考察长期稳定性并在年报中进行报告。(六)关注原辅包变更对制剂的影响原辅包的各项变更,如生产工艺的变更、生产场地的变更、批量的变更、质量标准的变更等,也许对原辅包的质量存在影响,进而对制剂产生影响。鼓励制剂持有人与各个生产商和供应商签订质量协议。以原料药变更为例,当原料药发生变更时,建议及时告知制剂持有人。制剂持有人在原料药变更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评估原料药所发生的变更对制剂的影响,重点关注与制剂生产和质量相

9、关的原料药的物理性质、杂质状况、质量控制规定、稳定性等是否发生变更,并考虑对采用变更前后原料药制备的制剂进行全面对比研究等。根据研究和评估结果,对制剂相应进行年报、备案、补充申请。三、变更原料药生产工艺变更原料药生产工艺重要指化学合成原料药生产工艺或半合成原料药的化学合成及之后生产工艺的变更,一般涉及变更合成路线(含延长/缩短合成路线,变更反映试剂和起始原料)、变更生产条件、变更物料控制/过程控制及其它也许的变更。生产工艺变更也许只涉及上述某一种情况的变更,也也许涉及上述多种情况的变更。此种情况下,需考虑分别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变更后,应对原料药或中间体的有关物质、含量测定等方法的合用性进行评

10、估,必要时重新进行方法学验证。如标准中检查方法发生了变更,需按本指导原则相关章节进行研究。对于变更合成路线的,变更后合成路线中起始原料的选择应符合ICH Q11的相关规定。最后一步反映中间体:本指导原则中最后一步反映仅限于形成共价键的反映,成盐等反映不涉及在内。杂质状况:本指导原则中的杂质状况重要指原料药/中间体/起始原料中杂质的种类与含量。研究变更前后杂质状况采用的杂质检查方法应对原有杂质和新产生的杂质均可以进行有效的分离和检测。对于新建立的杂质检查方法,需进行翔实的方法学研究。变更前后杂质水平的比较需采用统一的方法进行,一般考察连续三批或以上大生产批量样品,并与三批或以上变更前产品结果进行

11、比较。当结果符合以下条件时,则可认为工艺变更前后杂质状况一致:新增杂质未高于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及国际通行指导原则如ICH Q3A规定的鉴定限度;已有杂质(包含立体异构体)及杂质总量均在标准限度范围,如标准中无规定,应在原工艺生产的多批产品测定范围内;新使用的溶剂残留量符合化学药物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及国际通行指导原则如ICH Q3C的有关规定;新的无机杂质符合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在原料药生产工艺变更中,应参考ICH M7对致突变杂质进行考察。(一)微小变更1、变更情况此类变更涉及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 增长新的生产过程控制方法或制订更严格的过程控

12、制限度,以更好地控制药品生产和保证药品质量。假如由于原料药生产过程中发现存在工艺缺陷或稳定性问题而进行的上述变更,不属于此类变更的范围。(2)变更原料药生产工艺中所用反映试剂、溶剂和包装材料的供应商、质量标准或级别,但不减少反映试剂、溶剂和包装材料的质量。(3)在非最后一步反映前增长或变更溶剂,且在变更前原料药合成工艺中已使用的,原料药杂质状况应保持不变。(4)提高起始原料、中间体的质量标准。(5)材质、设计和工作原理相同的生产设备的变更,但是已批准的生产工艺或过程控制限度不变。2、研究验证工作(1)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和因素,提供工艺变更的研究资料。(2)提供变更后一批样品的批生产记录。(3)

13、按照现行质量标准,对变更后一批样品进行检查。(4)在年报中报告首批样品的长期稳定性实验数据。(二)中档变更1、变更情况此类变更涉及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在原批准工艺路线基础上延长工艺路线,将原起始原料作为中间体,其中中间体的工艺路线与原起始原料一致。(2)最后一步化学反映之前的工艺环节中,反映试剂、生产条件等的变更(三(一)1(3)、三(三)1(7)除外),但原料药杂质状况未发生变化。 (3)起始原料的合成路线或供应商发生变更,但原料药杂质状况未发生变化。(4)变更起始原料、中间体的质量标准(三(一)1(4)除外),变更后起始原料、中间体的质量控制水平不得减少。(5)无菌原料药的以下情形:变

14、更除菌过滤过程的滤过参数(涉及流速、压力、时间、或体积,但滤过材料和孔径不变),且超过原批准范围的。除菌工艺过滤器从单一过滤器改为两个无菌级过滤器串联,或药液反复过滤的过滤工艺变更等。(6)原料药生产工艺中的设备变更,原料药杂质状况或物理特性(如粒度、晶型等)未发生变化。例如:l 将热稳定性中间体或原料药的干燥工艺由一种变更为另一种(例如托盘烘箱改为流化床或旋转锥形真空干燥器)。l 不影响原料药粒度的粉碎设备的变更。(6)在生产工艺中增长返工工序。2、研究验证工作(1)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和因素,对变更后的工艺进行研究和验证。对于无菌原料药,还需进行无菌/灭菌工艺验证。(2)提供变更后一批样品的

15、批生产记录。(3)对变更前后原料药进行质量对比研究,重点证明变更前后原料药的杂质状况、物理特性和微生物水平保持一致。(4)对变更后连续生产的三批样品进行检查。(5)对变更后一批样品进行加速及长期稳定性考察,申请时提供不少于3个月的稳定性研究资料,并与变更前产品的稳定性情况进行比较。 (三)重大变更1、变更情况此类变更涉及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原料药合成路线发生变更(三(二)1(1)除外)。(2)起始原料的合成路线或供应商发生变更,对原料药杂质状况也许产生影响。(3)最后一步反映中间体形成环节之后工艺环节的生产工艺变更(如结晶溶剂)。(4)在原料药生产工艺中的设备变更,也许导致原料药杂质状况或

16、物理特性发生变化。例如:l 热不稳定中间体或原料药所用干燥设备改为不同操作原理和不同设计的设备。l 采用不同设计和操作原理的粉碎设备。l 原料药最后溶解环节或其后所做的设备变更。(5)无菌原料药生产过程变更也许影响无菌保证水平的以下情形: 变更原料药灭菌/无菌工艺,从除菌过滤、干热灭菌、辐射灭菌中的一种工艺变更为另一种工艺。无菌生产工艺中使用的过滤器材料或孔径的变更。无菌生产工艺中冻干曲线的变更。无菌生产工艺中环节的增长、减少或替代。无菌工艺生产线增长由不同材料(如不锈钢与玻璃、或不同塑料之间的变更)制造、且与无菌溶液或药物成分直接接触的新设备,或者减少无菌工艺生产线的设备。(6)在生产工艺中

17、增长重新加工工序。(7)放宽或删除批准的工艺参数或过程控制限度,对原料药的总体质量杂质状况和物理特性也许产生影响。(8)其他导致原料药杂质状况和理化性质与变更前不一致的变更。2、研究验证工作(1)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和因素,对变更后工艺进行研究和验证。对于无菌原料药,还需进行无菌/灭菌工艺验证。(2)对变更后的原料药或变更中间体进行结构确证。(3)提供变更后一批样品的批生产记录。(4)对变更前后原料药进行质量对比研究,重点考察变更前后样品的杂质状况、物理特性和微生物水平。(5)对变更后连续生产的三批样品进行检查。(6)对变更后三批样品进行加速及长期稳定性考察,申请时提供36个月的稳定性研究资料,

18、并与变更前产品的稳定性情况进行比较。 四、变更制剂处方中的辅料变更制剂处方中的辅料涉及变更辅料种类、用量、供应商、级别等。一般来说,辅料种类的变更属于重大变更,去除或部分去除着色剂、矫味剂除外,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变更包衣材料的配方,如已在其他药品中批准使用且不影响制剂的溶出行为、质量和稳定性,属于微小变更。改变着色剂、矫味剂的种类或增长其用量均属于重大变更,但可以考虑免去生物等效性研究。非无菌半固体制剂中防腐剂的变更单独考虑,不列入变更量总和,其重大变更也可以考虑免去生物等效性研究。处方中各辅料用量的变化应以原批准的处方(如关键临床实验批或BE批)作为比较目的,而不是以微小变更或中档变更后的处方

19、作为比较目的。 本指导原则中制剂处方中辅料的中档变更应按照审批类变更提出补充申请。本指导原则未涵盖的剂型的辅料种类、用量、级别的变更,建议按照审批类变更提出补充申请;辅料供应商及辅料质量标准的变更参考其他剂型的规定进行研究。(一)微小变更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 1.1、变更情况此类变更涉及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变更辅料供应商,但是辅料的级别以及质量标准不变,该变更不影响药物的溶出行为、质量和稳定性。(2)去除或部分去除着色剂、矫味剂,或者将印字油墨的成分改为此外一种在已批准药物中使用的成分。(3)提高辅料的质量标准(如收紧质控限度)或者因中国药典版本的更新或增补而引起的质量标准的变更。(4)变

20、更辅料用量。辅料用量的改变,以其占原批准处方总重量的比例(w/w)计算,应小于或等于下表中的比例范围。 表4-1变更普通口服固体制剂的辅料用量(微小变更)辅料辅料占原批准处方总重量的比例(w/w)填充剂5崩解剂淀粉3其他1粘合剂0.5润滑剂硬脂酸钙或硬脂酸镁0.25其他1助流剂滑石粉1其他0.1薄膜衣1主药按标示量的100%投料。所有辅料用量的变更总和应不超过5%(例如:一个产品的处方涉及活性成分A、乳糖、微晶纤维素和硬脂酸镁,乳糖和微晶纤维素用量发生变更,变更总和不应超过5%,例如乳糖增长2.5%,同时微晶纤维素减少2.5%,则变更总和为5%)。单剂量处方总重量应与原批准总重量或总重量范围相

21、同,否则应按照中档或者重大变更进行研究。 如同一种辅料在制剂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建议按照最严格的变更进行分类,如淀粉糊作为粘合剂,淀粉同时尚有崩解剂的作用,推荐的微小变更的限度为0.5%。1.2、研究验证工作(1)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和因素,提供相关研究资料。(2)对变更后一批样品进行检查。(3)进行溶出度检查。(4)在年报中报告首批样品的长期稳定性实验数据。2、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对于此类制剂,需要采用适当的证明手段(如药物释放机制和制备方法),证明哪些是对药物释放有显著影响的辅料,即释药控制性辅料,哪些是对药物释放影响不大的辅料,即非释药控制性辅料,处方中每种辅料的作用均应明确。以膜控

22、型缓释片为例,缓释包衣材料乙基纤维素、增塑剂、致孔剂都可归为释药控制性辅料,而片芯填充剂微晶纤维素等辅料属于非释药控制性辅料。两类辅料用量变更计算方法不同,变更允许限度也是不同的。2.1、变更情况2.1.1、非释药控制性辅料的变更 此类变更涉及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变更辅料供应商,但是辅料的级别以及质量标准不变。该变更不影响药物的释放行为、质量和稳定性。(2)去除或部分去除着色剂、矫味剂,或者将印字油墨的成分改为此外一种在已批准药物中使用的成分。(3)提高辅料的质量标准(如收紧质控限度)或者因中国药典版本的更新或增补而引起的质量标准的变更。(4)变更辅料用量。非释药控制性辅料用量的变化,按其

23、占原批准处方总重量的比例(w/w)计算,应小于或等于下表中的比例范围。表4-2变更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肠溶制剂中的非释药控制性辅料的用量(微小变更)辅料辅料占原批准处方总重量的比例(w/w)填充剂5崩解剂淀粉3其他1粘合剂0.5润滑剂硬脂酸钙或硬脂酸镁0.25其他1助流剂滑石粉1其他0.1薄膜衣1主药按标示量的100%投料。所有辅料用量的变更总和不超过5%。单剂量处方总重量应与原批准总重量或总重量范围相同,否则应按照中档或者重大变更进行研究。 2.1.2、释药控制性辅料的变更此类变更涉及但不限于以下情形: (1)变更辅料供应商,但是辅料的级别以及质量标准不变。该变更不影响药物的释放行为、质量和

24、稳定性。(2)提高辅料的质量标准(如收紧质控限度)或者因中国药典版本的更新或增补而引起的质量标准的变更。(3)变更辅料用量。释药控制性辅料的变化,按其占原批准处方中所有释药控制性辅料总重量的比例(w/w)计算,应不超过5%。主药按标示量的100%投料。所有释药控制性辅料用量的变更总和应不超过5%。产品总重量应与原批准重量相同,否则应按照中档或者重大变更进行研究。 例如:对于一个处方由活性成分A、乙基纤维素和增塑剂组成的制剂,假如其变更符合微小变更的规定,那么乙基纤维素和增塑剂的变化量占乙基纤维素和增塑剂总重量比例的总和不应超过5%,如乙基纤维素增长2.5%,增塑剂减少2.5%,则变更总和为5%

25、。2.2、研究验证工作(1)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和因素,提供相关研究资料。(2)对变更后一批样品进行检查。(3)进行释放度检查。(4)在年报中报告首批样品的长期稳定性实验数据。3、非无菌半固体制剂3.1、变更情况此类变更涉及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去除或部分去除着色剂、矫味剂。(2)提高辅料的质量标准(如收紧质控限度)或者因中国药典版本的更新或增补而引起的质量标准的变更。(3)变更辅料用量。各辅料用量变更不超过该辅料原批准用量的5%,所有辅料用量的变更总和应不超过5%。但由于处方改变而导致稀释剂(如水)用量变更幅度允许超过此范围。(4)防腐剂用量的变更不超过原批准用量的10%。(5)结构为单一化

26、学实体(纯度95%)的赋形剂供应商的变更,或者其他辅料供应商、级别的变更,该变更不影响药物的释放行为、质量和稳定性。3.2、研究验证工作(1)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和因素,提供相关研究资料。(2)对变更后一批样品进行检查。(3)在年报中报告首批样品的长期稳定性数据。(4)如防腐剂发生变更,应进行规定范围内抑菌剂最低浓度的抑菌效力实验。 (二)中档变更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1.1、变更情况此类变更涉及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变更辅料的级别、质量标准,如用微晶纤维素PH200替代微晶纤维素PH101(质量标准的微小变更除外)。(2)变更辅料用量。 辅料用量的改变,以其占原批准处方总重量的比例(w/w)计

27、算,超过微小变更的范围,但小于或等于下表中的比例范围。治疗窗窄的药物以及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BCS类)的用量变化超过微小变更,均应按照重大变更进行研究。表4-3变更普通口服固体制剂的辅料用量(中档变更)辅料辅料占原批准处方总重量的比例(w/w)填充剂10崩解剂淀粉6其他2粘合剂1润滑剂硬脂酸钙或硬脂酸镁0.5其他2助流剂滑石粉2其他0.2薄膜衣2主药按标示量的100%投料。所有辅料用量的变更总和不超过10%。1.2、研究验证工作(1)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和因素,对变更后的处方进行研究。(2)对变更后连续生产的三批样品进行检查。(3)提供变更后一批样品的批生产记录。(4)对变更前后样品进行比较

28、研究,变更前后药物溶出行为、或与体内吸取和疗效有关的重要理化性质和指标、杂质状况保持一致。 (5)对变更后一批样品进行加速及长期稳定性考察,申请时提供不少于3个月的稳定性研究资料,并与变更前产品的稳定性情况进行比较。 2、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肠溶制剂2.1、变更情况2.1.1、非释药控制性辅料的变更 此类变更涉及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变更辅料的级别、质量标准(质量标准的微小变更除外)。(2)变更辅料用量。非释药控制性辅料用量的改变,按其占原批准处方总重量的比例(W/W)计算,超过微小变更的范围,但小于或等于下表中的比例范围。表4-4变更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肠溶制剂中的非释药控制性辅料用量(中

29、档变更)辅料辅料占原批准处方总重量的比例(w/w)填充剂10崩解剂淀粉6其他2粘合剂1润滑剂硬脂酸钙或硬脂酸镁0.5其他2助流剂滑石粉2其他0.2薄膜衣2主药按标示量100%投料。所有非释药控制性辅料用量的变更总和不超过10%。 2.1.2、释药控制性辅料的变更此类变更涉及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变更释药控制性辅料的级别、质量标准(质量标准的微小变更除外)。 (2)变更释药控制性辅料用量。释药控制性辅料用量的改变,按其占原批准处方中所有释药控制性辅料总重量的比例(w/w)计算,超过微小变更的范围,但不超过10%。主药按标示量100%投料。 2.2、研究验证工作(1)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和变更的因

30、素,对变更后的处方进行研究。(2)对三批变更后样品进行检查。(3)提供变更后一批样品的批生产记录。(4)对变更前后样品进行比较研究,变更前后药物溶出行为、或与体内吸取和疗效有关的重要理化性质和指标、杂质状况保持一致。 (5)对变更后一批样品进行加速及长期稳定性考察,申请时提供不少于3个月的稳定性研究资料,并与变更前产品的稳定性情况进行比较。 3、非无菌半固体制剂3.1、变更情况涉及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变更辅料用量。各辅料用量的变更超过微小变更的范围,但不超过原批准用量的10%。所有辅料用量的变更总和不超过10%。由于处方改变而导致稀释剂(如水)用量变更允许超过此范围。(2)防腐剂用量的变更

31、大于原批准用量的10%,不超过20% 。 (3)微小变更中未涵盖的赋形剂供应商的变更。 (4)变更赋形剂的级别、质量标准(质量标准的微小变更除外)。 3.2、研究验证工作(1)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和因素,对变更后的处方进行研究。(2)对变更后连续生产的三批样品进行检查。(3)提供变更后一批样品的批生产记录。(4)对变更前后样品进行比较研究,变更前后药物释放行为、或与体内吸取和疗效有关的重要理化性质和指标、杂质状况保持一致。 (5)对变更后一批样品进行加速及长期稳定性考察,申请时提供不少于3个月的稳定性研究资料,并与变更前产品的稳定性情况进行比较。 (6)如变更防腐剂,应进行规定范围内抑菌剂最低浓

32、度的抑菌效力实验。 (三)重大变更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1.1、变更情况此类变更涉及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辅料用量变化超过了中档变更的范围。(2)治疗窗窄的药物的辅料用量变化超过了微小变更的范围。(3)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BCS类)的辅料用量变化超过了微小变更的范围。(4)变更前后样品的溶出行为不一致。1.2、研究验证工作(1)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和变更的因素,对变更后的处方进行研究和验证。(2)对变更后连续生产的三批样品进行检查。(3)提供变更后一批样品的批生产记录。(4)根据变更的具体情况、制剂特点及药物性质,选择适当的项目对变更前后样品进行比较研究,重点比较变更前后药物的溶出行为,或与

33、体内吸取和疗效有关的重要理化性质和指标,杂质状况等。 (5)对变更后三批样品进行加速及长期稳定性考察,申请时提供36个月的稳定性研究资料,并与变更前产品的稳定性情况进行比较。 (6)一般需考虑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如申请免去生物等效性研究,需进行充足的研究和分析。2、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肠溶制剂2.1、变更情况(1)非释药控制性辅料用量的变化超过了中档变更的范围。(2)释药控制性辅料用量的变化超过了中档变更的范围。(3)治疗窗窄的药物的释药控制性辅料用量的变化超过了微小变更的范围。(4)变更前后样品的释放行为不一致。2.2、研究验证工作(1)说明具体变更情况和因素,对变更后的处方进行研究和验证。

34、(2)对变更后连续生产的三批样品进行检查。(3)提供变更后一批样品的批生产记录。(4)根据变更的具体情况、制剂特点及药物性质,选择适当的项目对变更前后药品进行比较研究,重点比较变更前后药物的释放行为,或与体内吸取和疗效有关的重要理化性质和指标,杂质状况等。 (5)对变更后三批样品进行加速及长期稳定性考察,申请时提供36个月的稳定性研究资料,并与变更前产品的稳定性情况进行比较。 (6)一般需考虑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如申请免去生物等效性研究,需进行充足的研究和分析。3、非无菌半固体制剂3.1、变更情况此类变更涉及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辅料用量的变更超过了中档变更的范围。(2)防腐剂用量的变更超过

35、原批准用量的20%(涉及删除防腐剂)或者变更防腐剂种类。3.2、研究验证工作(1)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和理由,对变更后处方进行研究和验证。(2)对变更后连续生产的三批样品进行检查。(3)提供变更后一批样品的批生产记录。(4)对变更前后样品进行比较研究,重点对比变更前后药物的释放行为,或与体内吸取和疗效有关的重要理化性质和指标,杂质状况等。(5)对变更后三批样品进行加速及长期稳定性考察,申请时提供36个月的稳定性研究资料,并与变更前产品的稳定性情况进行比较。 (6)如变更防腐剂,应进行规定范围内抑菌剂最低浓度的抑菌效力实验。对于新防腐剂,应建立新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相关的验证,证明防腐剂不干扰其

36、他项目的检测。(7)一般需考虑进行体内生物等效性研究。如申请免去生物等效性研究,需进行充足的研究和分析。 五、变更制剂生产工艺制剂生产工艺变更涉及变更制剂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方法及限度、变更制剂生产设备。制剂生产工艺发生变更后,需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评估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研究工作宜根据以下方面综合进行:变更对制剂的影响限度,制剂生产工艺的复杂难易等。研究工作中宜重点关注生产工艺变更是否涉及制剂生产的关键环节或重要参数,由于这些关键生产环节或操作参数对保证药品质量非常重要。无菌制剂的生产工艺变更不应减少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一)微小变更1、变更情况此类变更

37、涉及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增长新的生产过程控制的方法,以更好地控制药品生产和保证药品质量。假如由于制剂生产过程中出现工艺缺陷或稳定性问题而进行的上述变更,不属于此类变更的范围。(2)片剂硬度的变更,但变更前后的药物溶出行为没有改变。(3)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混合时间(粉末混合、颗粒混合)和干燥时间的变更;溶液型制剂混合时间的变更。上述变更均不应改变中间体内控标准或过程控制的限度。(4)普通口服片剂、胶囊剂或栓剂形状、尺寸的微小变化,但变更前后的药物溶出行为没有改变。例如,片剂边沿或表面弧度的轻微调整。(5)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栓剂印记变更。这种变更涉及在片剂、胶囊剂或栓剂表面增长、删除或修改印字、

38、标记等,但功能性刻痕除外。(6)溶液型制剂或用于单元操作的溶液(如制粒溶液)中的组份(原料药除外)加入顺序、非无菌半固体制剂的水相配制时或油相配制时辅料的加入顺序的变更。(7)去除或减少之前用于补偿生产损耗而导致的制剂生产批的处方过量投料。(8)设计和工作原理相同的生产设备的变更,但已批准的生产工艺或过程控制限度不变。(9)非无菌条件下物料前解决增长过筛环节,以除去结块。(10)采用终端灭菌工艺生产的无菌制剂,过滤环节的工艺参数变更。2、研究验证工作(1)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和因素,提供相关研究资料。(2)提供变更后一批样品的批生产记录。(3)对变更后一批样品进行检查。(4)进行溶出度/释放度检

39、查。(5)在年报中报告首批样品的长期稳定性实验数据。(二)中档变更此类变更不应引起制剂生产工艺的主线性改变。1、变更情况此类变更涉及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普通口服片剂、胶囊剂或栓剂形状、尺寸的显著变化,但变更前后的药物溶出行为没有改变。例如,圆形改为异形等。(2)普通口服制剂及非无菌半固体制剂生产中采用设计和工作原理不同的设备替代另一种设备。例如,高速剪切制粒机变更为流化床制粒机,双锥型混合机变更为三维运动混合机。(3)对于无菌制剂,涉及以下情形:采用终端灭菌工艺生产的无菌制剂,取消中间过程的滤过环节,或变更过滤器的材料和孔径;变更除菌过滤过程的滤过参数(涉及流速、压力、时间、或体积,但滤过

40、材料和孔径不变),且超过原批准范围的。除菌过滤工艺从单一过滤器改为两个无菌级过滤器串联,或药液反复过滤的变更。 玻璃包装容器干热除热原工艺的变更。2、研究验证工作(1)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和因素,对变更后工艺进行研究和验证。对于无菌制剂,必要时还需进行无菌/灭菌工艺验证。(2)提供变更后一批样品的批生产记录。(3)对变更后连续生产的三批样品进行检查。(4)对变更前后的样品进行质量对比研究,变更前后样品的溶出/释放行为,或与体内吸取和疗效有关的重要理化性质和指标,杂质状况保持一致。(5)对变更后一批样品进行加速及长期稳定性考察,申请时提供不少于3个月的稳定性研究资料,并与变更前产品的稳定性情况进行

41、比较。 (三)重大变更1、变更情况此类变更涉及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制剂生产过程或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的,如口服固体制剂由湿法制粒改变为干法制粒,或相反变更;如生产过程干燥方法从烘箱干燥变为流化床干燥或相反变更等。(2)也许影响制剂关键质量属性的工艺参数变更。例如:缓控释/肠溶薄膜包衣工艺参数的变更,无菌制剂冻干曲线的变更,非无菌半固体制剂均质时间、均质温度、冷却速度等工艺参数的变更,非无菌半固体制剂水相与油相混合过程的变更等。(3)放宽或删除已批准的过程控制限度,也许对制剂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4)缓控释制剂的形状、尺寸和印记的变更。(5)增长片剂的功能性刻痕。(6)制剂生产过程中用于单元

42、操作的溶剂种类变更。例如,制粒溶剂由水改为乙醇。对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衣液中的有机溶剂改为水的情形,则属于中档变更。(7)缓控释制剂生产中采用设计和工作原理不同的设备替代另一种设备。(8)无菌制剂生产过程变更也许影响药品无菌保证水平的情形:变更产品灭菌工艺,由除菌过滤灭菌工艺变更为终端灭菌工艺或者相反的变更;终端灭菌工艺由残存概率法变更为过度杀灭法或者相反的变更;从干热灭菌、辐射灭菌中的一种灭菌工艺变更为另一种灭菌工艺等。不同设计和工作原理的灭菌柜替代原灭菌柜。变更灭菌柜的药品装载方式,且超过原验证范围的。无菌生产工艺中使用的过滤器材料或孔径的变更。无菌生产工艺中,无菌解决操作环节的增长、减少

43、或替代。无菌工艺生产线增长由不同材料(如不锈钢与玻璃、或不同塑料之间的变更)制造、且与无菌溶液或药物成分直接接触的新设备,或者减少无菌工艺生产线的设备。2、研究验证工作(1)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和因素,对变更后工艺进行研究和验证。对于无菌制剂,还需进行无菌/灭菌工艺验证。(2)提供变更后一批样品的批生产记录。(3)对变更后连续生产的三批样品进行检查。(4)根据变更的具体情况、制剂特点及药物性质,选择适当的项目对变更前后药品进行比较研究,重点比较变更前后药物的释放行为,或与体内吸取和疗效有关的重要理化性质和指标,杂质状况等。(5)对变更后三批样品进行加速及长期稳定性考察,申请时提供36个月的稳定性

44、研究资料,并与变更前产品的稳定性情况进行比较。 (6)必要时需考虑进行体内生物等效性研究。如申请免去生物等效性研究,需进行充足的研究和分析。六、变更制剂所用原料药的供应商总体上,新产地原料药的质量不得低于原使用的原料药,变更或增长药品制剂所用原料药的产地不应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产生负面影响。不同公司生产的原料药合成工艺和路线很难一致;即使采用相同的合成工艺,其所用起始原料、中间体、反映试剂、溶剂、生产设备、工艺参数等也很难保持完全一致。因此,变更制剂所用原料药的供应商也许对制剂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需要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验证工作。故变更制剂所用原料药供应商一般归入中档变更和重大变更。

45、(一)中档变更1变更情况此类变更中原料药的物理特性和杂质状况等需保持一致,且对制剂质量无影响。2研究验证情况(1)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和因素。(2)提供变更前后原料药的质量标准。(3)对变更前后的原料药进行全面的质量对比研究,研究所采用的方法需通过验证,重点比较变更前后原料药的杂质状况、原料药与制剂体内吸取和疗效有关的指标(如晶型、粒度分布、分子量分布、粘度等)等保持一致。(4)对采用变更前和变更后原料药制备的制剂进行质量对比研究,重点证明变更前后样品的溶出/释放行为、或与体内吸取和疗效有关的重要理化性质和指标、杂质状况等保持一致。(5)对采用变更后原料药连续生产的三批制剂进行检查。(6)对采用

46、变更后原料药生产的一批制剂进行加速及长期稳定性考察,申请时提供不少于3个月的稳定性研究资料,并与变更前产品的稳定性情况进行比较。 (二)重大变更1、变更情况除中档变更外的其他变更情形均属于重大变更。2、研究验证情况(1)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和因素。(2)提供变更前后原料药的质量标准。(3)对变更前后的原料药进行全面的质量对比研究,研究所采用的方法需通过验证,重点比较变更前后原料药的杂质状况、原料药与制剂体内吸取和疗效有关的指标(如晶型、粒度分布、分子量分布、粘度等)。(4)对采用变更前和变更后原料药制备的制剂进行质量对比研究,重点比较变更前后样品的溶出/释放行为、或与体内吸取和疗效有关的重要理化性质和指标、杂质状况等。(5)对采用变更后原料药连续生产的三批制剂进行检查。(6)对采用变更后原料药生产的三批制剂进行加速及长期稳定性考察,申请时提供不少于3个月的稳定性研究资料,并与变更前产品的稳定性情况进行比较。 (7)必要时需考虑进行体内生物等效性研究。七、变更生产批量批量变更如随着其他变更如设备变更、工艺参数的变更,应进行关联变更,按照技术规定较高的变更类别进行。(一)原料药批量的变更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