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087589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传播学概论(填空10*2 名词解释4*5 简答题6*8 材料分析题1*12)共学12章 第一章名词解释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有,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学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第五,传播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我们研究传播时,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传播过程。简答题信息系统=传播系统=社

2、会传播 分为种个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第二章1.人类传播发展的七座里程碑:1 语言的出现 2文字的创造 3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和电话技术的发明 5摄影术与电影技术的发明 6广播和电视技术的发明 7电脑技术的发明电子 网络上一层的局限性是下一层出现的原因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其直接作用就是在于使文字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每日纪闻历史上第一份官方报纸第三章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信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的特点:1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

3、中产生的 2在形式上独立存在,它虽然和指称的对象事物或意义密不可分,但毕竟又是不同的两个事物 3编码和译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 2传达功能 3思考功能象征性互动理论(G.H米德)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意义、社会互动、解释,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重要概念。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

4、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传播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人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传播者和受传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的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和交替。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受讯息时则是受传者。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

5、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链接起来的纽带。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邮政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互联网络系统、有线和无线电话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 的媒介。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因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 直线模式(单向 无“反馈”)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了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给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贡献:不仅第一

6、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而且也为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研究,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奠定了基本框架。局限:属于单向直线模式,拉斯韦尔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拉斯韦尔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贡献:发现了传播的负功能噪音对信号的干扰所造成的不稳定以及所传信息与所受信息之间的差别。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及效果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局限:描述的是电子

7、通信过程,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传播,且也是一种直线单向过程即线性模式,依然缺少反馈环节。(二) 循环和互动模式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编码者 讯息 编码者释码者 释码者译码者 讯息 译码者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特点: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社会功能: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 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 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 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 社会物质文明

8、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第七章 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

9、说”1 环境监测功能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功能(二)赖特的“四功能说”3+1提供娱乐功能(二)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3功能经济功能:广告一般社会功能:娱乐(拉扎斯菲尔德 和默顿)的功能观3+1娱乐改麻醉第八章 媒介技术和媒介组织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 媒介即讯息: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这种媒介本身,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具体内容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2媒介:人的延伸3“热媒介”与“冷媒介”4地球村意义:1开创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2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

10、迪意义 3关于地球村的判断成为了现实局限:1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在麦克卢汉的理论观点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3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二“电视人”和“电容人”概念是建立在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三传播者与大众传媒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

11、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大众传媒: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我们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特点:1 地位稳固 2大众传播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3大众传播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优势:1大众传媒是专业的传媒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高 2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高 3有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

12、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4大众传媒跨阶层、跨行业、跨地域和大众化、平民化及寓教于乐、快捷、廉价和易于操作等特点和优势。媒介的“二次售卖”理论:二次售卖指的是媒介单位现将媒介产品卖给终端消费者,再将消费者的时间或注意力卖给广告商或广告主的过程。库尔特 卢因“把关人”“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把关人”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 卢因在研究群体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第九章媒介制度与规范理论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2利益集团的控制(西方)3广大受

13、众的社会监督控制4媒介的自律第十章 拉着斯菲尔德(一) 选择性接触假说(伊里调查):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二) 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三) 受众的能动性:1能动的选择:受众自主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群体利益、规范或文化背景相合的传播内容。 2能动的解释:即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或意识形式来理解或解释大众传播的信息。使用与满足论:把受众看做是有着特定

14、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看做是基于某种需求而“使用”媒介,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微观层面: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引起了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包括有意的、无意的、直接的、间接的、显在的、潜在的等效果。宏观层面: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和发展从20世纪开始:媒介万能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重新认识媒体力量子弹论 二级传播 十二章的理论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大众传播媒介在某个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普遍

15、的关系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所讨论的中心议题。 意义: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则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2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还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了人们面前。3该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播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局限;1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2尽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二)“沉默的

16、螺旋”理论(三)“培养”理论或“涵化”理论“培养 ”理论又称涵化假设,涵化效果,涵化分析,最初研究的焦点是电视节目的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联系,后转向考察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的现实观的影响。(四)“知沟”理论与“知沟”理论持相反观点的“上限效果”假说三个“上限”的制约:1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 2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 3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五)“第三人效果”理论人们倾向于夸大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低估了自己所收到的影响。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一) 拉斯韦尔5W模式、宣传理论、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二) 拉着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意见领袖、调查研究法、与莫顿提出“麻醉”(三) 卢因“把关人”场论、试验法(四) 霍夫兰劝服理论、实验法集大成者:威尔伯 施拉姆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