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小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发展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学龄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儿童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根本手段。然而,通过对我校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的调查发现:我校有42%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18%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17%。厌学情绪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对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心理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孩子变得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甚至每到上学前,孩子就喊“肚子疼”、“头痛”等;有的孩子不愿做作业,
2、一看书就犯困;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虽然也在看书,却“看不进去”;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现烦躁,或者转移话题;上课时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不够”;还有的孩子为了表达厌学情绪甚至表现出嫉妒、憎恨优等生,不和优等生交朋友。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认识、了解、研究厌学问题也成了小学教师的必修课。一、厌学心理发生的原因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出现厌学心理呢? 这是我们首先需要研究的问题,只有找到事情的根源,我们才有可能寻求解决的方案。通过心理咨询室的谈话记录和对全校200余名厌学心理严重的学生的跟踪,
3、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甚至一次提问答不上来这些在我们看来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如我校一年级新生中就有一名女孩子因受老师批评拒绝上学,每天进校园成了家长、老师头疼的问题,简直是宁愿挨打也不愿上学。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心理素质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欠佳,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有的学生是对学习的期望过高,心理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唯恐成绩下降
4、;有的是对考试和平时的学习信心不足,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自卑心理严重;有的孩子是学习生活欠规律,学习方法不科学,不适应新的环境和老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做到劳逸结合,造成不良的身心状态等等。2、来自家庭的因素正如人们常说的“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促使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的家庭因素也很复杂。为此,我们对高、中、低年级的400多名家长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88份。问卷中的问题涉及到了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等方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的家庭夫妻关系僵化,孩子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幸福,父母长期不和,孩子生活在一种
5、永无休止的争吵暴力中,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家长素质极低,他们的言行不但没有给孩子良好的示范,反而为孩子的成长道路蒙上了一层阴影;有些学生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等原因,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放任自流,没有正确方向的引导,性格孤僻,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也会产生厌学心理。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既不顾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智力水平,也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用“神童”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一旦孩子达不到他们要求的标准,动辄严厉惩罚,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同时对学习产生反感,甚或与家长对抗,有的还发展到因丧失生活的信心而轻生。3、来自学校的因素在心理咨询中曾收到很多学生的来信,其中有一部分就是
6、反映他们的厌学心理,有一封是这样写的:“很久以来,生活令我沮丧不已,写这封信以前,我把我小学六年前前后后想了一遍,感觉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每次考试成绩总在班里的四、五十名徘徊,我是用爸妈的辛苦钱上的重点小学。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我就背着这个包袱。为了对得起爸妈,我拼命的学习,然而,事与愿违,我的成绩越来越差。现在离小升初考试还有三个月时间,考试频率很高。考一次,我就被打击一次,我有时会被老师听似平常的话语羞得无地自容。就这样,我的心情越来越槽。在学校,我经常孤孤单单一个人,听到别的同学讨论问题,我想问、想说,可是我觉得自已成绩太差,感到没有资格和他们在一起。尽管我知道同学之间没有贵贱之分
7、,可是我怕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的那种眼神。说实话,我都有点不想活了!”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学生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身心成长,总以为“小孩子的心不是玻璃做的”。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由于老师的态度,还会直接影响班级的风气和同学的价值观,似乎学习不好就没有了长板,就会成为班集体中不受欢迎的另类,导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展示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
8、虑。另外,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还很不成熟,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规范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4、来自社会的因素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社会大环境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间开始流行起来,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近几年来出现的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的陈腐观念,也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侵蚀,加之社会上“文盲大亨”的出现,致使“读
9、书无用论”又有蔓延的趋势。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二、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1、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和社会交往,如体育比赛、手拉手活动、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小学生还应学习、掌握一
10、些调节心理的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2)与人谈心。要使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 (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2、教师应采取的对策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以此去影响学生。第二就是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教
11、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就要多接近学生,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多听一听来自童心世界的呼声,和学生交朋友,加强心理沟通。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使学生尽快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老师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帮助其提高学习能力。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而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们的轻视。因此,老师应该及时想办法,辅导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尽快赶上去
12、,只有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才会使他们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另外,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可与学生特长结合起来。其实发展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众多事实表明,有特长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也不错,因为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由于有特长、有兴趣,他们会经常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表扬和鼓励,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从而相得益彰。3、学校应采取的对策作为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学校应担负起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为了使每一位孩子都对校园充满向往、对学习充满兴趣、对生活充满追求,学校首先应积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
13、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通过“爱学校”引导他们“爱学习”,通过“爱学习”引导他们“爱生活”。其次,还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双周一次的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监控机制。配备专业心理教师,提高教师心理素养。将心理教育课程化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学校应既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又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各科的教学相结合,时时处处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三,要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是由专业心理教师构建“
14、阳光小屋”,让孩子们来和心理教师交流心声,倾诉烦恼,接受心理指导;二是通过心理咨询,对存在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与其家长和教师沟通,对其给予特别关注和长期心理辅导;三是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教师可以发现小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倾向,为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开设相关专题讲座提供依据。第四,要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心理教育网络体系。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家长开放日和利用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建立起顺畅的家校沟通渠道。参考资料 1张春杰. 儿童厌学现象分析.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3): 148-150. 2李会银.论小学生不良心理及其矫正.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1. 3杨艳.小学生厌学情绪分析及其纠正措施.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 (注:幼儿教育越显重要,但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