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周围静脉穿刺综述.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085955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围静脉穿刺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周围静脉穿刺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围静脉穿刺综述 周围静脉穿刺是临床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也是临床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给药途径之一。静脉穿刺简称VP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急诊、重危病人抢救的成功率和临床疗效,现将VP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基础研究   周围静脉穿刺因病人年龄、疾病、治疗不同,其穿刺部位的选择也各不相同,3岁以下的小儿常采用头皮正中、额浅、颞浅等静脉,3岁以上的小儿及成人常采用四肢远端浅表静脉,在非特殊情况下,以上肢远端的浅静脉为主要穿刺部位。因临床采用下肢静脉穿刺时,静脉血栓性栓塞、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并有日益增高的趋势,故成人尤以长期卧床病人、心血管疾病病人、老年人等,原则上不采用或避免使用下肢静脉。由于个体静脉条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差异较大,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各类血管的特点,灵活掌握穿刺技巧,提高VP的成功率。 1.生理性血管特点及对策 (1)老年病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组织器官机能逐渐减退,大多数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因而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大,皮肤组织松弛。对此类病人进行VP时,应特别注意绷紧皮肤,选择手背较直的静脉,穿刺时进针力度要稍小一些。 (2)消瘦病人 此类病人皮下脂肪少,血管位置浅,暴露充分,但血管管壁脆,易滑动,且皮肤松弛,握拳后指掌关节明显高于手背肌层组织,对VP的进针角度有一定影响。因此穿刺时要采用握指法,并从血管的侧面进针,进针角度和力度不宜过大,回血后继续平行进针1 mm为宜,以防刺破血管。 (3) 肥胖病人 由于病人皮下脂肪丰满,血管通常不隆出皮肤,但血管较固定,故穿刺时操作者要以食指和中指探明静脉走行方向和深浅度,然后从血管上方进针,沿前方探索血管,其进针角度和力度要稍大些,但进针角度一般不超过40度。 (4) 小儿 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细小,固定,暴露明显,但穿刺时,往往哭闹不止、多汗、面红,因此操作前必须将头发剃净,并绷紧头部皮肤,回血后不易继续浅行,应立即固定,否则易刺破血管。穿刺时应注意头皮静脉和动脉的鉴别。  2 病理性血管特点及对策 (1)化疗病人 化学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局部静脉也有较强的刺激作用,长期使用可导致静脉硬化、萎缩,造成手背静脉网的破坏。因此,静脉给药时原则上选择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先远端后近端,尽可能保护血管,避免选择关节、神经和韧带处的血管,否则一旦发生渗漏后果严重。 (2)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 休克时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外周血管萎陷、扁平、弹性差,呈条索状,浅静脉消失。此时要迅速纠正休克,必须选择较大的静脉穿刺,如需多条静脉通道时,可对周围浅静脉采用热敷法(55℃~65℃),使局部组织温度增高,血管扩张,恢复弹性,有利于VP成功。 (3)慢性肝、肾功能衰竭病人 此类病人血管脆性大,凝血机能差,并有不同程度的水肿。VP时应避免使用肢体内侧血管,因内侧皮肤薄,血管表浅,容易刺破或致液体外渗。 (4) 瘫痪病人 宜选择患侧肢体血管,因其肢体固定易于穿刺,保留时间长,不影响健肢活动,还可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 二.术者心理状态研究   VP的成功率除与操作者娴熟的技术有关外,其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提高VP成功率的关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证明,护理人员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VP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切增加护士心理压力的刺激都会影响VP的成功率,情绪的变化可直接影响护士的注意力、意识状态、定势状态及思维状态,导致中枢协调偏差,出现判断、感觉失误。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周围人际关系、运动量、疲劳程度等等与护理人员VP的成功率也是密切相关。虽然护理人员存在情绪自控、自我调节及自身生物节律调节,但还有不同程度的副效应。有关资料表明干扰因素越大、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越密切,其VP成功率呈下降的趋势越显著。因此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以保证VP的成功率。 三. VP技术的研究进展 1 血管准备 穿刺前握拳是输液的常规方法,多年来一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类病人。但目前研究资料认为,VP时采用背隆掌空杯状手和握指法更符合人体的生理学特点,此法利用术者左手握住病人穿刺手的手指,使病人手背皮肤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被动牵拉绷紧,形成前臂和手背、手背和手指两个弯曲,这样既克服了病人握拳时指掌关节高于手背皮肤妨碍穿刺进针角度的缺点,又有使血管充盈、显露、固定之优点,更易于穿刺成功。   选择适宜的血管进行穿刺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疾病因素影响及个体血管的差异,对血管条件较差的病人可将手背均匀涂擦1%的硝酸甘油后,再用湿热小毛巾置于拟输液部位约3 min,这时表浅小静脉均可迅速充盈。该法是利用硝酸甘油的渗透作用,使小静脉有效扩张,血管直径及充盈度也相应增加。 2 穿刺方法 皮肤痛觉神经纤维大多数分布于表皮,其痛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在手背有触点25个,痛点100个~200个,所以VP时病人对疼痛非常敏感。对于VP角度,通过观察,认为VP时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约60度)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注射,这与注射时皮肤所承受的压力、皮肤血管神经分布及皮肤结构特点有关。减轻进针疼痛的方法还可以利用针尖刃面的锐度,穿刺时斜面略向左,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以达到减轻疼痛和减少组织损伤的目的。对于长期输液、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的病人,可充分利用四肢末梢血管,采用手足背静脉逆行穿刺法,其优点是回血好,滴数不受限制,不影响血流,可以弥补指掌关节向心穿刺不易固定的缺点,采用此法时必须选用手足背血管,而不应选择手指、足趾向上回血的小静脉,因此处无交通支,逆行穿刺将造成血液淤积,使穿刺失败。 3 固定方法 VP时的固定方法是整个输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等,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粘贴胶布的手法不当、胶布排列不规则及胶布的长、宽度不合理。根据力学、美学原理采用一侧滚动法较为规范,即先粘贴一侧皮肤,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保证不松动,妥善固定可防止针头刺穿静脉,还可阻止微生物被松动的针尖带进组织。 医学教育网 收集整理  4 拔针方法 拔针时压迫穿刺处的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过短是造成皮下淤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皮下淤血后静脉显露不良,出血量大时血肿机化压迫血管,致使血管易与周围组织粘连,使该血管无法继续使用。因此正确拔针是保护远端周围静脉的重要措施之一。拔针时应先将手指腹顺静脉走行平压在覆盖穿刺部位的小敷料上,压迫范围以皮肤和血管壁两个穿刺点为中心,而且要大于两个穿刺点,针尖拔出后立即按压穿刺部位2 min~5 min,一般不致皮下淤血。在按压穿刺部位的同时拔出针尖则会引起局部疼痛或造成血管壁损伤。拔针时由于持针柄的方法不同,可引起不同的血管的损伤、疼痛反应及血管周围淤血等。目前认为以拇指与食指持针柄的上下面拔针法明显优于拇指与食指持针柄的前后缘拔针法,二者差异有显著性,上下法在拔针时针柄固定,并施以相同的压力,可保持针尖在管腔内与之平行,明显减轻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