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28新闻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pdf

上传人:雁** 文档编号:308129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7.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28新闻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28新闻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28新闻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28新闻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目录第一部分广州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2014年广州大学628新闻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广州大学628新闻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1年广州大学新新闻学与传播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善)第二部分兄弟院校新闻学基础考研真题2014年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829新闻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829新闻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西南大学629新闻学考研真题2011年西南大学629新闻学考研真题第一部分广州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2014年广州大学628新闻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广州大学628新闻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1年广州大学新新闻学与传播学综合

2、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善)一、名词解释1舆论监督2非线性编辑二、简答1梁启超的报刊思想2现场报道对新闻记者提出的要求3媒介即讯息4刻板成见三、实务题针对“国考(公务员)热”的详细采访计划四、大题1广州某电视台对九江大桥断桥事故的现场报道,要求对报道文字稿进行修改。2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第二部分兄弟院校新闻学基础考研真题2014年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829新闻学考研真题及详解真题及详解1在新媒体领域,媒体与国家的关系在2013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结合微博管制和两高司法解释等来阐述。(30分)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3年9月公布“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

3、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两高司法解释”)。此“解释”旨在对互联网尤其是微博进行一番大扫除:限制网络诽谤,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从而为诽谤罪设定了量化的入罪标准。“两高司法解释”的颁布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微博的管制。(1)微博与两高司法解释微博的快速扩张,少不了谣言的作用。2009年8月,新浪微博开始公测。一批相同类型的社交网站也相继出现,并在中国微博市场呈现竞争态势。2010年,中国微博市场更是呈现井喷式发展,出现了20多种同类型产品。不仅搜狐、腾讯、网易等门户网站相继推出微博,新华网、人

4、民网、凤凰网以及和讯财经等多家媒体网站也推出微博。如何在千军万马的微博市场杀出血路?微博“问政”成为了微博运营方的首选。2011年,“723动车事故中”,秦火火用天价赔偿意大利旅客3000万欧元的谣言引爆微博。从此,微博就成为了谣言的栖身之所。运营方自己不见得就喜欢,可是形成路径依赖,已经无法自我革新。微博常有,而大V难觅。大V不用新浪微博,还能去搜狐微博。由政府来调控微博空间也属于万不得已。两高司法解释对微博是个不小的打击。(2)惩谣不伤言论自由互联网上谣言满天飞、电信诈骗、恶意攻击等严重干扰了百姓生活。出台司法解释,厘清法与非法的界限,依法惩治网络犯罪,有利于塑造理性、平和、有秩序的网络环

5、境。司法解释明确了罪与非罪的界限,限制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统一了办案标准,是一种办案的工具而不是管制的工具。因此在遏制网络社会犯罪的同时,不会伤害言论自由和保障人权。2在传统媒体领域,调查记者囿于媒体报道尺度,转而通过微博来揭露某些官员的腐败问题如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举报国家能源局长刘铁男。谈谈舆论监督的反腐败功能与记者跳出传统媒体揭露腐败这种做法的利与弊。(35分)答:(1)舆论监督的含义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

6、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2)舆论监督的反腐败功能近些年,舆论监督对端正党风、匡正时弊、反腐倡廉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曝光时舆论监督反腐的重要手段,舆论监督的威力在于通过媒体的曝光将问题公诸于世,以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快某些问题的解决。舆论监督的反腐作用不仅在于将腐败问题公诸于世,更在于对报道问题紧抓不放,力求水落石出,舆论监督报道通过这种连续式、追踪式的报道,才能使报道事件结果由静态变为动态,增强媒体的战斗力和生命力。(3)跳出传统媒体揭露腐败这种做法的利与弊优势:匿名性降低了干扰风险。传统媒体舆论监督

7、大多是实名的,利益相关方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干扰。而网络舆论监督大多是匿名的,利益相关方很难查找网名背后的真人并进行干扰。即便那些实名认证的网友,由于数量大、身份多样、社会关系复杂,利益相关方也很难有效干扰。可以说,匿名是网络舆论监督真实性的有力保障,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说真话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只有最大限度降低这种风险,才可能激发人们说真话的勇气,而网络世界中没有比匿名更能保护说真话者的有效办法。开放性拓展了参与空间。传统媒体舆论监督是在媒体机构内封闭进行的,非专业人士很难参与。而网络舆论监督则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帖、评论、转发,无论专业还是非专业,无论权威还是草根,都是平等的。传统媒体舆

8、论监督是编辑记者作为舆论代表在说话,网络舆论监督是广大网民自己在发声,后者比前者更能展现真实的舆论。传统媒体舆论监督是静态的,一次报道完成就画上一个句号,而网络舆论监督是动态的,网民可以随时更新。网络舆论监督的广泛参与性不仅带来了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而且带来了不同的线索和素材,比传统媒体舆论监督更丰富多彩,更能吸引受众,更能产生影响。宽松性降低了准入门槛。传统媒体舆论监督重视线索筛选,既要对新闻价值进行考量,又要对媒体定位进行考量,筛选的结果是少量线索被采用,大量线索被遗弃,而网络舆论监督线索筛选的尺度比较宽,更加关注真实性;传统媒体舆论监督讲究报道的完整性和严密性,而网络舆论监督可以是成型稿件

9、,也可以简要线索,一段文字,一幅图片,一段视频都可以;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必须由专业采编人员完成,需要经过选题、采访、编辑、审稿、校对、签发、审读等环节层层把关,而网络舆论监督则少有专业性要求,只需要网友能够把话说清楚,会使用基本的网络功能就可以了,大部分帖子都能即发即显。海量性激活了公众诉求。传统媒体由于受到版面容量、播出时段、发稿频次等方面的限制,能够刊播的舆论监督报道十分有限,很难满足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久而久之,群众就会形成刻板印象,向传统媒体反映情况,反映了不一定能做,做了不一定能发,用了不一定能解决问题,索性就养成懒于向传统媒体提供舆论监督线索的惰性。而网络容量是无限的,发稿是全天候的

10、,更多人的利益诉求在网络上能够及时通畅地表达。加上网络的专题式集纳、多媒体呈现、超文本链接、在线搜索和高关注度等优势,网络舆论监督的有效性越来越高,示范效应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人信任并选择网络舆论监督。弊端:真实性问题网络舆论监督失实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信息源提供虚假信息。网络匿名性减少了说假话的责罚,部分网民把网络舆论监督作为泄私愤和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编造信息、PS图片、合成音视频等,这是有意虚假信息。而无意虚假信息则是网民信息获取手段有限性造成的,即便某条贪腐线索是真实的,网民也不可能像专门机关那样展开调查,只能靠网络搜索获得的信息碎片来编织证据链,难免失实。二是网络信息把关人的缺失。在

11、网络舆论监督信息上传之后,网站管理人员缺乏对信息真实性把关,以致虚假信息能够畅通无阻。三是转发者、评论者主动放弃真实性的追问。但凡有网络舆论监督方面的信息出现,其中涉及官员的贪腐行为会瞬间激起广发网民的愤懑,通过评论、转发来扩大影响是常有的事。而很少有人静下心来追问,这是不是真的,如果不是事实,会不会对相关人员造成不良影响。偶然性问题许多成功的网络舆论监督案例都隐藏着偶然性。以2012年陕西“微笑局长”杨达才为例,要是没有发生在延安的特大车祸,要是杨达才因其他原因没有到现场,要是他没有在车祸现场微笑,要是他的微笑没有被人拍下并发到网上,要是他之前也没有被拍那么多戴名表的照片,要是其中某个“要是

12、”不存在,可能这位被网络舆论监督拉下马的贪官“表哥”依然安坐如山。再看看南京“天价烟局长”事件、广西“局长日记门”、武汉“经适房六连号”事件等等,哪个成功的网络舆论监督案例背后没有诸多偶然呢?这种偶然性让我们网络舆论监督的前景表示担忧。侵权问题网络舆论监督在彰显其反腐威力的同时,也容易侵犯监督对象及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无论是否引起诉讼,都会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公信度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具体而言,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的侵权现象主要表现为“网络舆论监督权和名誉权的冲突,网络监督权和隐私权的冲突,网络舆论监督和保守国家秘密的冲突,网络舆论监督和司法权的冲突等等。”3运月康德的道义论和英国的功利主义这两种不同

13、的伦理学视角来分析媒体的暗访偷拍行为。(35分)答:(1)康德的道义论含义德国哲学家康德用以表达普遍道德规律和最高行为原则的术语。又译定言命令。“命令”即支配行为的理性观念,其表述形式有假言和定言两种。假言命令是有条件的,认为善行是达到偏好和利益的手段。定言命令则把善行本身看作目的和应该做的,它出自先验的纯粹理性,只体现为善良意志,与任何利益打算无关,因而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比如做善事是因为在做善事之后会得到嘉奖及名誉,这是假言命令,而定言命令则是指做善事的原因就是觉得这是对的事情,这是人性的准则。康德把绝对命令表述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

14、法原理”。根据康德的道义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因此只有是出于正义的目的而进行的暗访偷拍行为才是合理的,但是不能因为暗访和偷拍会获得更好的报道效果而去采取这种行为。(2)功利主义含义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边沁和密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

15、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米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根据功利主义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原则,只要最终的结果使更多的人得到幸福,那么这样的行为就是合理的。由此看待暗访和偷拍,只要最终的效果达到让更多的人受益,那么这样的行为就是被允许的,而不去关心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4你怎样认识中国媒体融合的现状,当下的媒体融合是否出现了互联网咄咄逼人、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加速衰落的突变?(20分)答:(1)媒体融合的含义“媒体融合”,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

16、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等;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换言之,“媒介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基础上的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这种整合体现

17、在两个方面:技术的融合和经营方式的融合。(2)媒体融合的现状:竞争与合作并举中国媒体融合现状总体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电信、互联网企业与传统媒体合作进入新阶段,合作深化和多元化;第二,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互联网中心化特征已显现,移动互联网成为着力点;第三,媒体融合产品的研发提速,终端、技术应用、内容等基于媒体融合趋势的创新层出不穷;第四,跨媒体营销受到重视,全媒体集团“”的整体效应初现;第五,媒介融合带来产业链的变革。(3)是否出现突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比,仍具有品牌、公信力、行政资源、客户、人才积累五方面的优势。同时,新媒体也是不断变化的,比如新世纪初,互联网是新媒体,现在很少有人还把它当新

18、媒体了。所以,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应该从悲观到乐观,“数字化对传统报刊业来说,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春风送暖。”52013年1月,前记者高勤荣微博爆料山西运城市纪委干部张彦拥有两个户口及其公公拥有多套房产的问题。随后,“房媳”一家被纪检、司法部门查处。2013年7月23日,北京市西城区法院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就“朱瑞峰诉华声在线股份有限公司名誉侵权案”做出一审判决,被告构成名誉侵权,需在网站置顶位置连续30天发布道歉公告向朱瑞峰赔礼道歉并赔偿朱瑞峰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法院还第一次在判决书中确认原告的“公民记者”身份。请结合这两个案例谈谈你对公民记者的概念、产生公民记者的时代背景、公民记者的角

19、色和局限性等等的理解。(30分)答:(1)公民记者“公民记者”,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公民记者”背后所体现的是“参与式新闻”的理念,即“民众在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由于公民记者往往身处新闻现场,他们能够将新闻第一线的真实情况及时地通过新媒体设备告知公众,因而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2)产生公民记者的时代背景公民记者的概念,国内认为始于1990年代的美国,伴随公民新闻概念的传播而诞生。1998年,美国人德拉吉的个人网站先于所有传统媒介曝光克林顿性丑闻事件,这使得德拉吉获得全球最早的“公民记者”称号。

20、德拉吉的影响也因此深入政坛,克林顿的太太希拉里在参与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活动的时候,毫不顾及克林顿的感受对德拉吉礼遇有加,其目的无非是希望他“网下留情”,多帮忙,少添乱。公民记者在美国的地位可见一斑。另一个和德拉吉不相上下的美国公民记者是嘉勒夫,他善于写博客,并能通过博客影响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美国白宫不敢小觑他的影响力,为他颁发了全美首个博客记者采访证。德拉吉和嘉勒夫都是普通的美国人,但他们一个拥有自己的网站一个拥有自己的博客,不附属任何一家媒介,自由进出新闻现场,凭一己之力便敢和美国政要叫板,为众多媒介大鳄所欣羡。其实在德拉吉和嘉勒夫之前,美国就存在一种自由撰稿人,他们也不附属于任何一家媒

21、介,也能够自由进出新闻现场包括白宫,但他们却从未被冠以“公民记者”的称号,究其原因只在于他们不属于web2.0时代。德拉吉和嘉勒夫的力量是web2.0赋予的。如果说互联网的web1.0时代属于门户网站的话,web2.0时代就属于BBS、博客、播客、甚至手机媒体。在这些新型的技术平台上,公民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成为了主动的信息传播者。(3)公民记者的角色作为“公民记者”应该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身份是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其次,在新闻事件中发挥了记者的作用。也就是说,得具备发现线索、记录事件和传播信息三个条件。公民记者的特征:曝光新闻动机一般市民可以在自己的部落格中撰写独立于主流传媒的报道,同

22、时,网上的独立媒体亦会鼓励市民成为民间记者,以报导形式介入社会诸多议题。民间记者采访的动力来自自己的生活,兴趣和对社会的关怀,不计报酬,是一种自我的实践,并透过采访进入他人的生活处境,了解别人的状况和思想。所以民间记者的新闻所触及的议题多种多样,写作时亦不会扮客观中立,而是带有感性和主观的色彩。这种感性是来自经验和内心的,而不是社会上既有对立的情绪。工作模式只需要申请一块部落格,或者到独立媒体的网站加入作民间记者,就可以写民间报导。民间记者可以写一些贴近自己生活的题材,例如当学生的写师生关系,教育制度问题,教育新闻;当社工的写社会福利政策,或社工所面对的问题,采访周遭的人。世界上,有些独立媒体

23、会为一些在民间记者栏内比较有经验和活跃的民间记者发出证件,但未必每个独立媒体都会这想做。观点定位a不必中立,世界上极难有绝对中立的传媒,相反有不少传媒故意装出中立的样子,却充满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但必须清晰让读者知道你的立场和根据,使读者可对你的立场作思考和判断。b报道性的文章要尊重事实,作者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道德和法律上)。c着重文章资讯的透明度,清楚交代自己在所报道事件中的角色或位置,例如一场游行里的参与者,或游行时在商店里的旁观者。引用或参考自别的资料时,尽量保留原出处的连结或资料。d不得发表和散播歧视性的言论,包括种族、性别、婚姻状况和性取向等。e不能进行没有根据和侮辱性的人身攻击。

24、f文章不应作涉及商业性和政治人物的宣传,不能以报导和文章谋进私利。(4)局限性 公民记者报道的真实性及稳定性问题。与公民记者相比,专业记者往往在其专业素养和技能上更胜一筹,在对责任、客观、公正、真实等新闻准则和基本价值观方面的认同度也会更高。而公民记者的广泛来源性在某种情况下,会令人很难辨别他所提供的新闻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同时,公民记者往往高度个人化地介入新闻事件,往往会让新闻的客观性大打折扣。因此,如何保证公民记者报道信息的真实性,这一问题让人甚为棘手。公民记者的素质差异和非专业性容易导致报道浅层化。公民记者来自各行各业,各种阶层,其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并不像传统媒介的专业记者那样大都具有

25、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这就导致了公民记者的新闻报道水平存在很大差异,通常情况下,公民记者的报道都较为浅层化,行文较为随意,缺乏深度和严谨度。同时,也不能像专业记者那样带着非常成熟的经验和思辨水平去将一个新闻事件深层“揭露”。尽管全民做记者并不一定要强求新闻文体如专业记者那般精致,但是过于随意和缺乏深度的报道会直接影响公民新闻的质量,令公民新闻缺乏可读性,进而影响公民媒体的口碑和生命力。公民记者的报道聚合机制仍存在问题公民新闻的传播形式有很多,据目前来看,通过个人博客、论坛社区等占了很大一部分。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公民新闻的局限性就凸现出来:当个人发布的公民新闻就会因其浏览量的相对稀少而很难被

26、发现并传播开,一些重大的新闻报道有可能因此而被公众所漏掉。当然,博主若是一直保持发布其原创的公民新闻并已经为自己“积攒”到一定的名气或口碑,那么他发布的新闻被转载、被获知的机率就会大很多。在这一点上,通过公民新闻网站,就会有很大成效。但是,至少在中国,公民新闻网站仍然还是一个不成熟的机制,从国家政策到经营模式都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公民记者所发布的新闻报道的传播渠道和聚合渠道,在目前看来,依然是公民媒体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当下以个人独立博客站点为主要传播平台的公民记者来讲,如何巧妙的进行新闻信息输出,问题显得尤为紧要。2013年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829新闻学考研真题及详解一、论述题

27、:1在中国社会转型的今天,你选择用哪一种或几种理论视角来解释媒体与国家的关系?试阐述之。(40分)2过去的2012年世界上有不少于20个国家和地区举行了领导人选举,你对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什么评价?请具体说明。(30分)3在新媒体和微博时代,媒体与公共舆论的关系是否产生了新的变化?是否存在着两个或多个舆论场?请具体说明。(30分)4你对各国官方新闻发布会有怎样的看法?可用“媒介事件”的概念结合实例予以阐述。(30分)二、简答题:选择以下两本政治传播学名著中的一本以300字简介之:李普曼公共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民的选择。(20分)真题及详解一、论述题:1在中国社会转型的今天,你选择用哪一种或

28、几种理论视角来解释媒体与国家的关系?试阐述之。(40分)答:中国的新闻媒体属国家所有,中国的国家与媒体关系是政治权力与国家公共部门、与国家事业单位或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一种管理关系。然而新闻媒体却具有不同于其他公共部门和一般企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它直接联系公共权威、市场利益和受众需求,是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和各种社会力量直接冲突的场所。最为敏感地体现着政治控制与社会自主性的辩证关系。(1)新闻自由理论。市场力量对宣传控制的有限渗透。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生活的变化使媒体获得了比以往更宽松的报道空间。不能简单地认识市场改革对新闻控制的影响,不应夸大市场力量对国家控制的制约能力。媒体结构和内容覆盖的变

29、化逐渐淡化了意识形态控制,但在政府干预下,市场化媒介仍然受到很大限制。同时政治控制与经济开放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导致了政治控制的循环和媒体改革的反复。在媒体转型过程中系统内部各种力量的紧张冲突主要体现于政党逻辑与市场逻辑的互动。公众能获取大量娱乐、微观经济和商业信息但他们获取政治信息的权利却难以充分实现。在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政治与市场力量之间的拉锯战,在新闻过程的不同层面有不同体现。就新闻从业者个人、广告操作和竞争机制而言,市场力量明显占据优势,就报道内容、新闻过程和管理领域而言,政治控制依然保持强势,但市场力量也在不断渗透。(2)政府控制理论。政治控制的自主适应策略媒体管理的制度化发展。改革给社

30、会与经济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政治体制也不能不采取相应策略以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用官僚制理论分析了中国新闻管理的制度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建立了从中央到省、市级的新闻出版管理系统、信息办公室系统等政府机构,从而在加强新闻管理常规化和可预测性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媒体的控制。既然对媒体的政治和行政控制机制更趋严格,那么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媒体结构的多元化就很难具有政治意义。但是有关媒体管理制度的改革是否真正使中国的宣传控制机制走上制度化和常规化轨道,并因此加强了政党国家的控制能力有待商榷。(3)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信息时代新闻生产更加专业化。信息传播的多元格局增加了政党国家信息控制的难度,但是媒

31、体内容的变化主要是增加了娱乐内容而不是严肃的政治论争,因而媒体内容所表现出来的自由主要体现在非政治的社会文化领域中国的媒体结构逐步多元化媒体作为党的喉舌形成了一个大脑多个嘴巴的格局。中国传媒体制有限的多元化,而传媒内容上的多样化主要体现为软性新闻的盛行和舆论监督内容的增强。虽然媒体结构的多元化主要发生在社会而非政治部门内容上的自由化,主要集中于大众文化而没有触及政治领域,但媒体结构的多元化效益最终会向政治领域溢出,而媒体内容的多样化同样标志着国家权力的重要变化。(4)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理论。有关舆论监督的研究主要从国家与媒体的不平衡关系出发。一方面强调媒介自律,另一方面则强调政治控制不仅限定了

32、舆论监督空间,而且由于政治控制范围内的舆论监督成为政治、行政甚至司法性权力有碍。媒体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市场所提供的利益诱惑的确增强了媒体行为的趋利性,但这并不代表媒体行为的全部。在诱人的经济利益和严格的宣传控制面前仍有媒体努力表现出自身作为社会公器的价值。(5)公共关系理论。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国家社会范式。在国家社会关系框架中研究者对于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概念在中国问题上的解释力存有明显分歧。中国国有媒体角色中公是指公开而非英美意义上的公共,后者意味着公民参与理性讨论。因而在中国情境中使用公共领域概念不够可靠。虽然市场化改革并未形成中国社会的公共领域但却为公共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与商业化之

33、前的传媒相比商业化所带来的传媒体制与内容的多元化、传播技术更新与全球化发展等为开放和理性的公共领域创造了更好的条件。2过去的2012年世界上有不少于20个国家和地区举行了领导人选举,你对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什么评价?请具体说明。(30分)答:(1)新媒体在选举中的关键作用,担当者重要的角色。选举就是民意影响决策,选举是最直接的民意表达方式。美式选举的核心是文宣大战,要塑造形象,抹黑对手,传播选战信息。但传统媒体,特别是负面的选举广告,打压了选民的参与。而新媒体具有动员的力量,促进选民的参与,前景值得期待。奥巴马有更加有效的选举文宣,更有效率的选民动员,两者都离不开传媒。传媒在选举中的角色还包

34、括:初选阶段,揭弊,抖料,用放大镜检视每一个候选人,实行传媒监督。透过调查性报道,传媒揭露丑闻,将有问题的候选人扳倒的个案,不胜枚举。这些可以说是具有“美国特色的民主。”(2)传媒角色担当的过程。过程有三个步骤:第一,在热门网络新闻网站,埋伏cookie。访问该网站的用户电脑上中招。第二,cookie向选举团队提供中招网民的网路浏览行为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与数据库对比,马上就掌握了网民的基本资料,包括住在何处,性别,族裔,开什么样的汽车,支持那个政党等。再在此基本资料上加入一层网民的信息并依据公开的选民登记记录,识别网民的投票记录和投票行为。(3)传媒在选举中的角色重要性原因。在美国的选举制度

35、的层面,传媒对选举的信息的传播,至关重要。首先是制度上的设计,传统的政党,教会,家庭等政治力量式微,留下来的空白就由传媒来填补。候选人造势,吸引人气,拉选票等,都必须通过传媒。选民对候选人的认同,政治态度的取向,以及民心的赢得等影响胜负的决定因素,非借助传媒而不可。(4)选举的意义在于选举是民意的最高形式。这些偏见对美国民主造成了伤害,大量的研究指出,传媒偏见造成选民的冷漠,对政客不敬,对政治持玩世不恭的态度。从选举的投票率来看,一直不高。今年的投票率为历年最低,比2008年下降5%,约有800万选民放弃投票。在美国的选举制度下,候选人可以使用传媒渠道和手段影响选民、与对手竞争选票。2012年

36、选举之胜负决定于这些传媒因素:电视辩论、竞选广告战和新媒体的使用。选举给政府提供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即权力来自选民的支持。民意是通过传媒表达出来的;所以选举是一场传播的竞争、民意的较量。参选人要面对传媒的监督、挑剔和批评。选举过程险恶,耗费的金钱和时间惊人。3在新媒体和微博时代,媒体与公共舆论的关系是否产生了新的变化?是否存在着两个或多个舆论场?请具体说明。(30分)答:从新媒体舆论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特点可以看到,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也使社会舆论的生成、演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可以说,社会舆论的生成与强化,与新媒体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在当前全媒体时代,

37、很难区分不受媒介影响、呈原生态的舆论,也很难出现不产生舆论影响的媒介活动。总之,新媒体与舆论的生成已经天然的交融,新媒体成为舆论的发酵场,而舆论与公众参与行为的互动又推动媒介技术、媒介交互方式的进步。(1)媒体与公共舆论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微传播移动化的传播媒介将成为舆论传播的基本通道。以微博为代表的微内容传播工具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宽的覆盖被公众广泛接受,这种微内容、微型化的工具特别适合于舆论的传播,成为天然的社会舆论发酵场。同时,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实现了人与人之间即时沟通与联络,还使信息获取和信息表达在移动中合一,视觉信息与听觉信息发送和接收合一,因而能够有效连接社会舆论主体,并承担传播

38、信息的功能。媒介融合将为舆论传播打造更多的发布平台。各种媒介越来越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终极目标是打破传播媒介的形态差异,而走向媒介形态的大融合。在未来,公众可以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用无所不能的移动化终端,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传递各自不同的意见。各种不同媒体之间的互动与整合,对社会舆论形成与传播的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普通网民扮演起了“报道者”的角色。(2)多个舆论场的存在。网络意见领袖的“利益无关性”使其更能得到公众的信任。网络的跨地域性质使网络意见领袖与网民有着疏离的距离,正是这种距离使意见领袖不具有得到直接利益的目的,意见领袖发布信息全凭借“一片热心”,这种非功利性使网

39、络意见领袖更受网民信任,从而更具有说服力。同时,身份经历的接近性与认同性使网络意见领袖更易得到公众的认可。网络环境中人们对于网络身份的在意程度以及被网络中孤立的恐惧远远小于现实生活。网民对于网络意见领袖的信任少了权力、利益等外界压力,而更加真实、更加本性、更加天然,这使得网络意见领袖对网上公众的影响也更加有力、更加深入人心。未来新媒体将会更加深刻地嵌入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对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行为习惯产生越来越深入的影响,网络意见领袖对人们的影响也将越来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甚至会超越现实世界的意见领袖对人们的影响。同时,现实中的意见领袖也会不断利用新媒体传播工具使自己成为成功的网络意

40、见领袖,使得现实中的意见领袖不断与网络意见领袖重合。(3)网络舆论乱象经常发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匿名性与快速传播性极易成为谣言的“助推器”和“放大器”。畅通的言论通道与开放型舆论环境给人们交流思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一些蔓延于网络的“情绪型舆论”,有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从而加剧了群众的盲从与冲动,也使网络冲突与网络暴力现象日益突出。“网络暴力”在未来将会长期存在。低学历的网民在我国网民结构中占有较大比例,这决定了我国大量网民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对事物的认识深度与广度是有局限性的。未来一段时期,网络暴力行为还将长期存在,特别是在有效管理手段和监管技术没有成熟之前,在相关的规制体

41、系和公民有序参与的各种行为规范没有建立之前,这种“网络暴力”现象会成为一种常态。“媒体审判”影响舆论导向与司法公正。新闻媒介对审判机关进行舆论监督是一种特殊的民主监督形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公众通过新媒体平台行使政治和公共事务监督权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各种新媒体舆论监督“越位”的现象也越来越多。(4)虚拟空间对现实世界的影响逐渐增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影响并且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其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之“中”,而非之“外”,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虚拟空间”或“虚拟世界”。在观念变化、人际变化和现实社会感知变化上,虚拟空间已经介入到人们常态生活之中,而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空间

42、与现实空间的互动性不断增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随着社会民主的推进、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未来虚拟社群与现实社群的重叠与交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而使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互动越来越频繁。4你对各国官方新闻发布会有怎样的看法?可用“媒介事件”的概念结合实例予以阐述。(30分)答:(1)新闻发布会和媒介事件的定义。新闻发布会又称记者招待会,是指一个社会组织直接向新闻界发布有关组织信息,解释组织重大事件而举办的活动。媒介事件是指经过某“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策划并执行,以大众媒体为媒介和渠道,向受众进行有目的传播的事件及其过程。(2)新闻发布会和媒介事件的关系。新闻发布

43、会突出的是新闻的传播,是主办方为了节省时间与精力,将媒体记者聚集起来传播信息,这种形式是美国前总统里根发明的。新闻发布会属于媒介事件的一种。但是,这种媒介事件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因为官方的新闻发布会是新闻发布机构有意识地,通过精心策划而实施的,经过大众媒体传达消息、宣传观点的事件。官方新闻发布会既可以是媒介事件也可以是人为事件。具有双重属性。(3)对官方新闻发布会的看法。新闻发布会,作为信息公开制度的产物,担负着政府、媒体与公众之间信息沟通以及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新闻发布会的关注度。媒体传播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反馈迅速等特点,已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渠道,也是公众实现知情权的重要途径。作

44、为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确保信息的透明公开,避免遭到外界的误读和歪曲,是非常有必要的。新闻发布会作为一种与媒体和公众实现良性互动的有效沟通方式,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性实践,已经作为一项政府工作制度得到了公众的认可而被确立下来。利用新技术做好新闻发布会。时代在发展,整个世界都行进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有学者提出当前世界已进入全媒体时代的观点,媒介融合成为了信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学者认为我们已进入大传播时代。新闻发布会本身就是一项信息传播活动,必然也要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适应传播模式的发展。笔者同时认为,随着大传媒时代的进入,新闻发布会的模式也必将随着信息传播模式的更新而发生不断地变化,“三位一体

45、”式的新闻发布会也必将成为未来重大政治事件新闻发布的主要模式。重视新媒体在新闻发布会中的作用。即同时调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利用同一个信息发布平台,在同一时间实现三种媒体中的新闻发布会同步进行、同步沟通和同步互动式交流,真正做到一个中心,即同一个新闻信息发布主体、同一组新闻发布信息内容,三种渠道(传统媒体渠道、网络媒体渠道和手机媒体渠道)之间的同步互动。真正实现全方位媒体新闻发布会。二、简答题:选择以下两本政治传播学名著中的一本以300字简介之:李普曼公共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民的选择。(20分)答:1李普曼公共舆论(1)李普曼。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

46、家。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2)公共舆论。公共舆论是指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具有共同倾向性的看法或意见。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往往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公共舆论包含4种因素:a存在某个涉及人们共同利益的问题或事件;b有许多个人对这个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c在这些意见中,必有一种具有共同倾向性的意见;d这种共同的意见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对社会产生影响。把舆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a分为社会舆论和团体舆论;b分为社会舆论;c阶级舆论;d集团舆论。公共舆论的形成,可来自群众的自发;也可来自有目

47、的的引导,如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以及大众传播工具(报刊、广播、电视等)的有目的的影响。在实践中,舆论的形成往往是两种来源相互转化,即先从群众中来,然后经有关权威方面加以传播;或先由有关权威方面提出,然后在群众中传播。公共舆论的意义和影响。公共舆论是众多群众的意见,它对社会政治生活有重要的影响,既可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又可影响政治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进步的舆论常常成为革命的先导。政府和各种政治利益群体都重视公共舆论,它们往往采用各种方法对公共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故控制的内容、方式和程度也有所不同。在现代社会,政府主要采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方式对公共舆论进行控制。2拉扎斯菲

48、尔德和人民的选择。(1)拉扎斯菲尔德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美国社会学家、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是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影响最大的一位。1932年,最早在维也纳运用实地调查法从事广播的研究。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应用社会学研究中心。拉扎斯菲尔德,与著名社会学家默顿共事多年。他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为传播效果、传播机制研究开辟了道路。他还提出了“既有政治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等很有影响的概念。拉扎斯菲尔德对研究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他通过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科学的尊重。其代表作有传播研究和

49、个人的影响力: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等(2)人民的选择1940年,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等人在美国大选期间,围绕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大众传播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这次调查是在伊里县进行的,所以又称“伊里调查”,调查结果在1948年“人民的选择”为题正式出版。这项调查采用了精心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是经验性研究的一个典范。这次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重要理论观点,如“先有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补强效果”、“中介效果”、“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等等。结果显示,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向的力量,所以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改变人的

50、态度,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观点对否定早期的“魔弹论”的效果观起了重要作用。这次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重要理论观点,如“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等等,对后来的传播效果研究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整个竞选期间,竞选宣传所起到的作用仅包括以下三点:强化原有的观点态度。使选民的态度明朗或作出细微调整。少数情况下(8%)的态度转变。针对这种现象,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得出了“既有政治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作为“伊里调查”的研究成果,人民的选择在1948年出版。2012年西南大学629新闻学考研真题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研究生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