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801外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pdf

上传人:雁** 文档编号:307601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PDF 页数:66 大小:77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801外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801外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801外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801外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目录第一部分湖北大学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2005年湖北大学哲学学院401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2004年湖北大学哲学学院401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题2015年中山大学620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9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2014年四川大学96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2014年河北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中山大学61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第一部分湖北大学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2005年湖北大学哲学学院401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2004年湖北大学哲学学院401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题2015年中山大学620西方哲学史考

2、研真题及详解一、简答题(五道题中任选四道题回答)1分析“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答:“人是万物的尺度”由普罗泰戈拉提出,是哲学上影响深远的著名命题。(1)概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指事物是对每个人所呈现的样子,事物是每个人所感知的样子。(2)内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主要是指单个的人,也可以指一类人。普罗泰戈拉认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3)评价“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反对“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

3、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2普罗提诺的“流溢说”。答:“流溢说”是古希腊晚期哲学家普罗提诺哲学的重要概念,用以说明“一”生万物的方式。(1)概念“流溢说”是指“一”不动地产生其他本体的生成过程。从肯定方面讲,“一”是绝对的同一体,是单纯而单一的神本身和善本身,是存在物的最高原则和终极原因,是完满自足的源泉。“一”因完满而流溢,因流溢而产生一切。(2)内容“一”的生成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创造是一种外在的活动,“一”是完满自足的。“一”由于自身充盈,自然要溢出,但流溢无损于自身的完满。“一”的生成是完善的本性所在,自满自足、产生外物又无损于自身。a“一”先流

4、溢出“理智”。“理智”是“一”唯一的直接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b“理智”能够流溢,流出的影像是“灵魂”。灵魂是能动的、不朽的,可以轮回,可以流溢。c灵魂的流溢物是可感世界。可感事物有形式和质料两个方面。形式是存在于理智之中的理念形式的影像,质料本身是独立存在、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漆黑的混沌。(3)评价普罗提诺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改造,将分有、摹仿变成流溢,把柏拉图的客观理念理智化、理性思辨神秘化,创立以神秘主义为本质特征的新柏拉图主义。流溢说虽然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但它不仅用内在的流溢关系解决了柏拉图因分有或摹仿而遭遇的难题,而且从根本上改变早期希腊哲学的“生成补偿”观念。3托马斯阿奎那的“

5、共相”问题。答:托马斯阿奎那把共相或一般概念看作独立的客观实体,其共相学说被称为温和实在论。托马斯阿奎那将辩证法引入共相问题的讨论中,将共相和形式与质料、理智活动的性质与过程等问题联系起来,历史地、辩证地说明共相的性质与特点。他提出共相分别先于、寓于和后于个别事物的观点。(1)内容 共相作为理念或形式,是上帝据以创造世界万物的原型。共相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于上帝的理性之中。当世界被创造之后,共相作为事物的形式或本质不可能脱离可感事物而存在。共相寓于个别事物之中。共相作为普遍概念,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是理智的抽象结果。共相后于个别事物而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2)评价托马斯阿奎那把柏拉图的理念论

6、、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以及安瑟尔谟的极端实在论、阿伯拉尔的温和唯名论等观点巧妙地调和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共相”学说。坚持实在论者关于共相比个别事物更加真实、更加实在的观点。承认唯名论者关于共相在现实世界中只能寓于可感事物而存在的观点,具有极强的理论解释力。5如何理解黑格尔的“真理是全体”。答:黑格尔批判了近代西方哲学认识论优先的原则,反对独断论、怀疑论与折中主义,认为真理不是对个别事实的简单判断,哲学的真理是科学,“真理是全体”。(1)概述“真理”是指通过目的的实现而达到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他认为真理是“客观性与概念相符合”,真理是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历史上后起的体系要比

7、先前的体系更加高级,这些体系都是真理的一个环节。(2)特点 真理是全体,概念本身是一个整体,客观性在没有达到与概念符合之前是零星的、分散的、片面的,不能视为真理。真理的整体性决定它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层次和矛盾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具体的,具有“自己运动”的冲力,抽象的东西不能视为真理。动力使真理成为一个不断发展运动的历史过程,从“自在”到“自为”并最终抵达“自在自为”,静止僵化的东西不能视为真理。(3)评价黑格尔建立起以“真理是全体”为基础的集大成认识论体系。他承认康德的先验统觉原理正确地说出一切意识的本性,肯定费希特的功绩是从主体的能动作用中引申出逻辑范畴的系统,肯定谢林看到真理是主体与客体、

8、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认为这是哲学思维唯一正确的出发点。二、论述题1晚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如何批判早期柏拉图的“理念”。答:(1)晚期柏拉图对早期柏拉图的“理念”的反思晚期柏拉图对理念论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巴门尼德篇的前半部分,柏拉图以巴门尼德作为自己思想的代言人,打着批判“少年苏格拉底”旗号,以“分有说”为批判对象反思自己早期和中期的一些基本论点。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浓厚的价值含义,认为每类事物都有一个同名理念作为存在的根据,但他又否认任何事物都因理念而存在。关于理念的被分有问题柏拉图认为事物分有理念而存在,事物对同名理念的分有采用整体分有与部分分有。但其困难在于,理念的首要特性是

9、单一完整性。这使得柏拉图对分有说本身是否成立的问题感到疑惑。关于理念被摹仿的问题柏拉图认为万物摹仿理念。但其困难在于,如果理念与分有它的事物类似,就会引出新的理念,这种新理念会不断的出现。关于理念、神和人的关系问题柏拉图认为如果分有说和摹仿说都不成立,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的联系就会割断,就会推出两个无法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结论。a本来是作为认识对象而设立的东西现在由于各处一域竟然无法认识,它不再具有意义。b神作为主人不能统治我们,神的知识不涉及我们或我们世界的任何事情。我们的权威不能伸展到神,我们的知识不能知道神圣的事物。如此推论,神不是我们的主人,不知道人类的事情。(2)亚里士多德对早期柏拉图的

10、“理念”的批判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判集中于“分离学说”,其要点有: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是无用的设定。a设定理念型相的目的是为了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但设定理念型相却达不到这一目的。因为理念型相实际上是与个别对象同名的类。亚里士多德认为把逻辑上的类概念看成独立存在的理念型相既无必要,也无用处。b理念型相并不变动,不能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能解释可感的性质,不能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不变的存在是相对的。设立分离的理念型相的理由难以成立。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并无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分有”只是对“实体”的分有。柏拉图却让非实体性东西也具有理念,这使

11、得“分有”变成空谈。他认为柏拉图的“分有”说陷入无穷倒退,称为“第三者”问题。2比较安瑟尔谟和笛卡尔对上帝存在的证明。答:(1)安瑟尔谟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安瑟尔谟是一位极端实在论者,他认为共相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而且更是先于和独立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客观实体。安瑟尔谟从上帝的概念直接推论出上帝的存在,被称为“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推理过程上帝是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中,也存在于实际中。因此,上帝存在。评价从实质上看,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只是一种形式主义,是一种诡辩,缺乏真正的逻辑说服力。但是,他第一次试图用严密的辩证法或逻辑来证明靠信仰

12、来保证的神学命题,开创经院哲学逻辑论证的风气。(2)笛卡尔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上帝存在的证明”是笛卡尔形而上学的第二原理。推理过程从“我思故我在”命题中提取出“清楚明白”这一标准,阐明不完满的“我”不可能产生完满的上帝观念,从“我”的上帝观念中推出上帝存在。内容a虽然可以通过怀疑来确定“我”的存在,但也表明“我”的存在并不完满。“我”是一个不完满的、有缺陷的实体。b无中不能生有,比较完满的东西不可能源自比较不完满的东西。c上帝只能源于一个更加完满的本性。有一个比我更加完满的存在将完满的本性放入我的心灵之中,这个完满的存在就是上帝。评价笛卡尔把自我意识置于上帝之上,只是在理论需要时才借用上帝的权威

13、来确保从自我意识向二元论世界的过渡。(3)二者的比较 不同点a两人心目中的上帝有所不同。第一,笛卡尔通过上帝存在来解决心物二元论的一致性问题,建立起唯理论大厦。第二,安瑟尔谟通过逻辑论证的方式摆脱教父哲学对上帝存在和其它神学命题的传统信仰。b自我的确定性与上帝存在的确定性有所不同。第一,笛卡尔从自我的确定性推出上帝存在的确定性。第二,安瑟尔谟从上帝存在的确定性推出自我的确定性。相同点笛卡尔与安瑟尔谟都认为上帝这个完美的东西必然地包含着存在。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9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0分9,共90分)1唯名论答:唯名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

14、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共相”问题,中世纪经院哲学分为实在论和唯名论。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唯名论否定共相的独立实在性,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统神学和教会权威。唯名论坚持把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相分离的做法,在客观上推动着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兴起。2实体答:实体是指神或自然。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他反对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认为只有神或自然一个实体。实体是无限的,它不可以被别的东西所限制;实体是自因的和永恒的,它不能被别的东西所产生。宇宙间只有一个不动、不变的绝对无限的实体。斯宾诺莎将唯

15、理论进一步向前推进,用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取代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3感性答: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是最起码的认识能力。康德把知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感性知识由两种成分构成: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康德认为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一切外部现象最终都要纳入到内部来感知,时间是感知一切内外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4百科全书派答:百科全书派是指在18世纪参与由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全称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编纂工作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是反宗教迷

16、信、树立理性的思想领袖,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孔狄亚克、拉美特利、狄德罗、达朗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影响着当时法国每个有教养人士的基本信念。他们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贡献掀起启蒙运动的高潮。然而,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们的哲学观点各不相同,他们并不属于某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5人是万物的尺度答:“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戈拉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是指对每个感知者而言,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命题中的“人”主要时指单个的人,也可指某类的人。普罗泰戈拉认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但他反对“神是万物

17、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6预定和谐答:预定和谐是莱布尼兹提出的理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复杂的单子系统如何在各自独立运动的情况下保持协调一致的问题,是莱布尼茨单子论的核心问题。他认为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把能够使它们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序放进单子里面,在由无数单子构成的宇宙中,上帝如同宇宙秩序总谱的作曲者,彼此孤立的各个单子正是根据上帝的前定和谐来进行各自的自然变化,上帝既使得每个单子都向

18、着更高的知觉状态运动,也使得整个单子世界保持一种有条不紊的秩序。这一学说本身存在着矛盾,“前定和谐”本是设定上帝来解决单子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却变成他以宇宙现存的和谐秩序作为上帝存在的一个“证明”。7方法论原则答:方法论原则是笛卡尔提出的,观点主要有: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逐渐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第一条说明分析的必要性是为了找到无可怀疑的、确定的“阿基米德点”;第二条说明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分析的结果要尽可能地细致;第三条是指综合的过程,

19、从分析的结果出发,由简单的、确定的真理推导到复杂的道理;第四条是指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分析要彻底,综合要全面,才能达到完全的真理。在方法论原则基础上,笛卡尔建立起理性演绎法。8四因说答:“四因说”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是指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认为从客观事物中为实体概念找到它的具体根据是必要的。在人造物中,“四因”彼此区别。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都是形式因,“四因”只有形式因与质料因。形式因规定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是积极的、能动的、决定的因素;质料因是消极的、被动的、被决定的因素。形式与质料相对立。整个宇宙形成一个从质料到形式交替上升的统一序列。四因说回答“实体存

20、在的原因是什么”问题,构成亚里士多德实体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哲学家产生深远的影响。9存在就是被感知答:“存在就是被感知”由贝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中提出,是指既然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就意味着感觉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一切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贝克莱以不同的感官印象为出发点,把事物说成是来自不同感官的各种观念的集合。他认为事物都是可感物,可感物由各种可感性质集合而成,可感性质不可能离开感觉而独立存在,观念是可感性质与感觉的统一,事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是把洛克的经验论原则向前推进一步,否定质不可感知的“物实体”,把观念的原因和支撑者归结为“精神实体”。他把事物说成是观念的集合,又把观念

21、说成是精神、心灵、自我的结果,整个世界只不过是精神或自我的一种感知。贝克莱陷入与常识相悖逆的主观唯心主义。二、论述题(30分2,共60分)1经院哲学思想的共同特征和影响。答:经院哲学原意是指“学院中人的思想”,后是指在公教会(或天主教)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1)概况 思想基础经院哲学是“神学的奴婢”,为基督教信仰服务。经院哲学的思想基础是从古代文献中发掘出来和从阿拉伯世界中辗转流归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在对待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该派哲学家力图用理性来论证信仰,将基督教的信条建立在逻辑证明的基础上;或把理性的范围与信仰的范围严格区分开来,形成两个不同的领域。三个阶段经院哲学通常可以

22、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经院哲学是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期是经院哲学的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逐渐成为哲学的最大权威;晚期是唯名论盛行的时期,经院哲学式的理性主义一蹶不振。(2)两大派别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共相”问题,哲学家们分成实在论和唯名论两大派别。实在论实在论认为普遍的共相才是真正的实在,共相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实在论是对柏拉图奥古斯丁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构成基督教基本教义和信条的理论基础。该派的代表人物有安瑟尔谟、托马斯等。唯名论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唯名论否定共

23、相的独立实在性,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统神学和教会权威。唯名论坚持把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相分离的做法,在客观上推动着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兴起。(3)共同特征 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经院哲学是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混合物。经院哲学的性质既是柏拉图式的,又是亚里士多德式的。一般说来,唯实论属于正统派,唯名论属于异端,唯实论属于理性主义。辩证法问题的争论经院哲学所讨论的问题不可能完全脱离深厚的神学背景和信仰土壤。经院哲学争论的结果关系到基督教教义的正统性和教会权力的合法性问题,部分学者开始把辩证法引入神学的研究,从而引发围绕辩证法问题的争论。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经院哲学始终面临着理

24、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经院哲学原本希望能够调和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矛盾,但他们用理性来保证信仰的时候,却从根本上承认理性的优势,将信仰置于理性的基础上,破坏信仰的“纯洁”,威胁信仰的生存。晚期经院学者认为理性不能保证信仰,主张纯洁信仰,但信仰与理性的分离同样削弱信仰,动摇经院哲学的立身之本,最终导致信仰的危机和理性的衰落。(4)影响 对人类认识的影响经院哲学在神学的框架下研究无限与有限、绝对与相对、一般与个别等哲学问题,深化了人们的认识,以曲折的、艰难的方式延续人类理性思维的传统。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经院哲学属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把欧洲各野蛮民族相继纳入西方文明

25、的轨道,扩展文明世界的领域,为近代西方的兴盛打下基础。对西方社会的影响a奥古斯丁、托马斯两大哲学体系至今在西方社会仍有很大影响。存在于基督教哲学内部的泛神论倾向为近代哲学、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提供着深刻的启迪。b唯实论和唯名论的长期争辩是近代理性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来源之一。经院哲学晚期出现的重视自然、重视实验的思想更是近代哲学、科学的直接先驱。2康德的“二律背反”及哲学意义。答:(1)背景 先验幻想的产生康德认为先验理念本身不是幻相,但却被当作幻相来使用。当人们在思考某些理念时总要对它们有所判断,但除范畴之外人们没有其他的判断工具。于是,人们将范畴运用于理念并做出判断,产生先验幻相。传统形而上学的

26、错误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以先验幻相为研究对象。a范畴只有经验的使用,只能被运用于感性直观。把范畴运用于经验之外,是非法的、超验的使用,产生的结论没有客观有效性。b范畴所适用的对象都是可知的现象,当范畴被误用于理念时,理念也被误解为知识的对象,先验理念变成先验幻相。(2)概述 内涵“二律背反”是指“理性宇宙论”以“世界”为认识对象时产生的先验幻象。当理性要求认识世界整体从而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的时候,双方都不是用经验事实从正面证明自己,而是通过“归谬法”证明自己的主张正确。但相互矛盾的结论各自都在逻辑上言之成理,谁也驳不倒谁,陷入到二律背反之中,也就是理性自身的辩证矛盾之中。分类康德把范畴按

27、照量、质、关系、模态分为:a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b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c正题:世界上有出自自由的原因;反题: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d正题:在世界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反题:世界上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必然存在体,一切都是偶然的。分析a第一、二个二律背反的正题和反题双方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涉及终极的世界整体。它既非有限的,也非无限的,既非单一的,也非复合的,是凭借任何经验都“不可确定”、不可知的。b第三、四个二律背反中,康德认为正题和反题可以同时为真。反题只能适用于现象界,在自然中

28、一切都在因果链条中,没有自由或第一推动力的世界原因,正题只能适用于自在之物,只是出于道德实践的考虑才是正确的。(3)哲学意义 二律背反中的正题是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观点,代表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反题是牛顿派自然科学唯物论的观点的体现,代表伊壁鸠鲁以来的经验主义的传统。康德的意图是要调和双方,他所采取的关键性措施就是严格区分自在之物和现象界。康德的二律背反是对人的理性的一个警告,暗示理性不得超出经验的范围去认识自在之物。康德的目的在于用这种隔离的办法限制理性本身,回避理性的内在矛盾性,但由此暴露出辩证法是理性的本质属性,并表明形式的方式无法处理辩证矛盾,必须改换立场、提高思维层次才能正面解决

29、矛盾。2014年四川大学96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4*5)1同类相知答:“同类相知”,又称“流射说”,是恩培多克勒的认识论原则。“同类相知”是指设定了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的符合,其具体内容是人和外部事物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体就会产生感觉。“同类相知”说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因此,它是一种把认识归结为感觉的感觉主义。2实践知识答:实践知识是指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分类的一种。实践知识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只考虑具体环境和事实,其对象是个别的事件。它还是长期经验和积累的结果。实践知识包括

30、伦理学和政治学知识,思虑和选择是其明显特征,其作用是在生活的具体境遇中,为我们在处理与道德有关的事务方面提供行动指导。3先天综合判断答:“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其来源是休谟关于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的区分。这一概念是为了解决经验知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问题而提出的,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知识论的综合。一切认识都基于判断,康德把判断分为三种类型:先天分析判断、后天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而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既能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它才是可靠的科学知识的根据。先天综合判断又可分为数学命题、自然科学的命题、形而上学的命题三类。为了把形而上学改造为未来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因此也必须先

31、天综合判断作为基础,它将为人类的知识和一切理性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4第二性的质答:第二性的质是洛克关于物体所具有的性质的划分其中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中能够产生观念的能力,而第二性的质则是物体借其体积、形相和运动等第一性的质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诸如颜色、声音、滋味等观念的能力。第二性的质虽源于物体的刺激,但它并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具有因人而异的相对性。二、写出下列句子的作者及意义(5*8)1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答:哲学是神学的婢女是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哲学是神学的婢女是指哲学成为了神学的附庸,哲学的作用被限定在证明、解释和保护信仰的范围中,神学借助哲学是为了把它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这句话表

32、面上探讨的是神学和哲学的关系,实际上表现的中世纪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即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托马斯把理性变为信仰的驯服工具,理性是信仰的补充;他坚持了神学高于哲学,信仰高于理性的立场。虽带有浓厚的信仰主义特点,遵循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一贯特点。但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逐渐肯定了理性的作用,有助于近代理性哲学的崛起。2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答:该观点的出处是哲学家黑格尔的法哲学。该命题意为凡事合乎历史必然性的都一定会把自己实现出来,“现实的”不等于“现存的”,而是按照历史理性必然要实现出来的,哪怕现在还未实现出来。该观点表明了历史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历史本身具有的合理动力,这

33、种内在联系的规律隐藏在现存事物和人们的日常社会活动的后面,作为绝对精神的隐秘计划而暗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存在即感知与被感知答:这是经验主义哲学家贝克莱哲学的重要的哲学命题,由“物是观念的集合”这一命题推演而来。“存在即被感知”的具体表达是“一个观念的存在,就在于其被感知”,意为外界存在的对象都是感官所感知的一些观念,观念不能脱离人的心灵而存在,对象的存在也就离不开感知主体即心灵对其所做的感知。由于贝克莱把实物观念化,而观念又离不开心灵,那么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是因为我们感知到了它。它表达了经验论者的一个共识:知识或感觉的对象是观念,而不是事物。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尽管很多哲学家指责它的荒谬性

34、,但倘若站在常识论或经验论的立场上是驳不倒此观点的,因为常识是相信感觉的。4习惯是人生伟大的指南答:这是英国哲学家休谟的观点。“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是休谟对他提出的“归纳问题”的解决方法。他否认了经验可以给予我们因果关系的必然性,认为“习惯”是因果关系的基础,因果关系是心理习惯的产物,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解释。若没有习惯的影响,那么我们除了当下呈现于记忆和感觉中的东西以外,对于其它所有的事实一无所知。这样一来不但一切行动无法开始,而且思想也难以进行。“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说明我们的经验是有益于我们的,并且使我们期待将有类似过去的一串事情发生。根据经验而来的一切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

35、果这种解决符合经验论的原则,但不能令人满意,因为他最后诉诸的是常识而非哲学,并且因果问题仍然没有定论。把因果关系理解为主观性的习惯联想,启发康德建立先验论的因果观。5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答: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观点,阐释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巴门尼德以“存在”为认识对象,通过对“是”具有表述思想和指示存在的功能的分析而得出这一结论。思想的对象是存在而不能是非存在,而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而非靠感觉。在感性认识中不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该命题不仅是他对概念性认识的本质的第一次规定,还对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简答(4*10)1笛卡

36、尔的方法论原则。答:笛卡尔从几何学和代数学的优缺点总结出四条方法论原则,分别是:(1)不要把任何事物看成是真的,除非对它已经认识清楚了。(2)要用逐步分析的方法系统地解决问题。(3)思考时,由简到繁。(4)要彻底复查一切,做到确实无遗漏。在四条规则中,作者指出了三种具体的方法:怀疑、分析、演绎和列举推理的方法。笛卡尔尤为主张普遍怀疑,认为一切都值得怀疑,只有怀疑者本身不可怀疑,从而得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公式。这四条规则没有感觉经验的地位,都是理性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2四因说。答:四因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种探讨实体存在或产生的原因的观点,认为事物生灭变化有“质料因”、“形式因”

37、、“动力因”和“目的因”四种原因。(1)“质料因”探讨的是事物由什么构成。(2)“形式因”研究的是事物的本质结构。(3)“动力因”旨在探求事物运动的推动者和作用者。(4)“目的因”是指事物要达到的目的。在这四因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通常是一致的,所以,四因可以简化为“形式因”和“质料因”,他还强调形式和质料是不可分离的,但又认为质料是消极的,形式是主动积极地是决定性的因素。3奥古斯丁对世界恶的解释。答:奥古斯丁是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神正论和意志自由说解释了人间恶的存在。(1)恶的定义在奥古斯丁看来,因为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由全知全能的上帝创造的,所以都是善的,全

38、知全能的上帝绝不会创造出任何一个恶的事物。他将恶定义为“背离本性,趋向于非存在倾向于存在的中断。”“趋向于非存在”不等于非存在,该定义没有简单地将恶变为虚幻影像,而是肯定了恶在上帝创造的世界里占据不可否定的位置。在世界这一存在的等级体系中低一级事物是相对于高一级事物的非存在,高一级事物是低一级事物存在的根据。如果放弃这一根据,趋向比它低级的事物,这就是趋向非存在,表现出恶的性质。(2)恶的分类他把一切被称作恶的东西分为三类:“物理的恶”、“认识的恶”、“伦理的恶”。但是奥古斯丁认为“伦理的恶”才称得上罪恶,也是他关心的主题。他说,罪恶是“人的意志的反面,无视责任,湎于有害的东西”。意志是灵魂的

39、活动,其正当目标应是高于灵魂的上帝;当意志追求低于灵魂的身体时,造成秩序的颠倒,产生伦理的恶。就是说,邪恶意志不是由一个外部动力所造成的,邪恶意志的原因在于意志内部的缺陷,即人类意志自身的不完善性。或者说,罪恶不是上帝的创造,而产生于人类意志的缺陷。4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对理念论的反思。答: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对理念论的反思主要表现在对分有说和模仿说的疑问,主要包含三个问题。(1)和可感事物分离的理念世界的范围问题?(2)可感个体事物如何分有同名理念?(3)能否认识分离的理念?通过对理念论的反思,柏拉图指出理念和可感事物之间并不是彻底对应关系,理念世界的范围比可感事物世界小得多;分有说和模仿说是无

40、法解释理念和事物的结合,可感事物分有同名理念的结果势必破坏被分有的理念的单一性和完整性;从认识论上看,分离的理念是无法认识的。从柏拉图的反思和批判中,似乎指出理念论难以成立,但他并未放弃理念论。四、问答(1*20)康德如何证明形而上学的可能的?答:“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康德要完成重建形而上学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对理性自身的认识能力进行批判,摧毁旧的形而上学的大厦,为未来的形而上学清除障碍。(1)问题的提出它作为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天综合判断何以成为可能”的一部分,而“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又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问题:传统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禀赋何以可能?未来形而上

41、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这些都是先验哲学的任务,在理论哲学中回答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在实践哲学中回答了道德形而上学的部分。(2)解决的思路康德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科学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对一切科学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的必然性、综合性说明;只能从“建立知识与对象的活动”中寻求知识与对象的最终根据,去建立关于一切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的科学形而上学;科学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就是认识活动的先天形式以及作为认识活动的先天形式合理运用的最根本条件的自在之物。五、论述题(1*30)结合你对于西方哲学的知识。谈谈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答: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涉及的是哲学的认识论中的认识的可能

42、性问题。认识论以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为出发点,而且将其贯穿于全部认识论的内容之中,由此引出不同的认识论结论。(1)唯心主义在理念论的基础上,唯心主义者柏拉图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思想。他把世界分为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可见世界”和由理念组成的“可知世界”。他指出变化无常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意见”的对象,而不是知识的对象,只有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才是知识的对象。也就是说对于现实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认识。(2)智者派古代多数哲学家都肯定世界的可知性,但也有些哲学家怀疑世界的可知性,如智者派的高尔吉亚。他认为:无物存在,如果有某物存在,它也是我们无法认

43、识的:即令它可以被认识,我们也无法表达对它的认识。(3)怀疑论怀疑论的创始人皮浪认为,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因此,我们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或者是假的。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美或丑、正当或不正当,都无法判断,因此必须放弃认识,放弃判断。(4)唯物主义经验论16世纪以来,认识论问题成为欧洲哲学问题的中心,甚至成为构造哲学体系的出发点,由此形成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创始人培根坚持从经验出发,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从经验中获得;知识就是存在的反映,而人对存在的反映是从感觉经验开始的,毫无疑问人们认识现实的世界。(5)不可知论不可知论是以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

44、康德为代表的认识世界的观点。他们否认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大体是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经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人能够认识一部分的世界而人不能够彻底的认识世界,因为全知全能的只有上帝。2014年河北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题5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1原子运动答:原子运动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著名学说。他认为原子具有能动性,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并否认原子受其他东西的支配,而主张原子本来就在运动的观点。他把运动看作是原子的固有属性,无数原子在宇宙中形成旋涡运动,重的凝结成大地,轻的被

45、抛向外层空间。原子在旋转中相互碰撞,不同形状的原子或因相互勾连、纠缠而结合,或因错开、脱落而分离。世间万物因原子的结合而产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的漩涡运动是必然的,说“万物都根据必然性生成”,“没有什么事物是任意产生的”。2启蒙运动答:启蒙运动是18世纪兴起于欧洲的思想解放和历史进步的运动,这场运动以哲学为核心且声势浩大。“启蒙”是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的意思。启蒙理性是17世纪的哲学与科学精神的继续,是乐观主义的历史进步观,是现代理性。启蒙主义的纲领就是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的纲领。启蒙运动是遍及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有苏格兰、德国等国的启蒙运动,但法国的启蒙运动最为彻

46、底,影响最大,法国大革命是它的直接结果。法国的启蒙学者可分为以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温和论者和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激进论者。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3物自体答:物自体,又称“自在之物”,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物自体有以下含义:客观存在着的物。它作为我们感觉经验的来源,是存在于我们以外的物;超感性的理念上帝、世界和灵魂。它作为理性的先验理念,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又不能认识的思维存在体。他认为先验理念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总原因和总根据,存在于思想中的纯粹观念;伦理学中的理想目标。它作为实践理性的主体,在实践上力图实现而又一直不

47、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即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规定的先天准则,这就是最高的、无条件的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二、简答题(共45分,每题15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1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答:(1)思想来源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来源于克塞诺芬尼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的哲学概念;虽然两者都表示“不变的一”,但“存在”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更适用于理性论辩,他关于“存在”的学说包含着我们在早期希腊哲学典籍中可以见到的最缜密的哲学论辩。(2)基本内容“存在”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和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滚圆的球体。“

48、非存在”是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巴门尼德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立“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根本区别。面对这个根本性问题,巴门尼德明确指出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之间的分歧:a存在物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遵循真理。b存在物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不存在物你是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说出的。(3)性质“存在”既不产生、也不消灭。“它没有过去和未来,因为它整个在现在,作为完整、统一、联系的(连续的)东西。”“存在”是“一”。它没有部分,不可分割,其意义包括两个方面:连续的一和整体的一;“存在”是不变的其意义也包括两个方面:不生不灭和静止不动。总的来说,存在是不动的一

49、。“存在”是不变不动的。“存在物是不动的,被巨大的锁链捆着,它是同一的,永远在同一个地方,居留在自身之内。”“存在”虽然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它却不是无边际的或无定形的,强大的必然性从四面八方围绕着它。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在各方面都是锁闭的,“好像一个滚圆的球形”,从中心到球面上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2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思想及其意义。答:(1)主要思想 结论的得出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把“清楚分明”的理性确立为判定真理的唯一标准。他首先对感觉进行了怀疑。但他又认为,虽然我们可以对一切存在物进行怀疑,但“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却是不可怀疑的。因为即使对“我在怀疑”进行怀疑,仍然证明了“我在怀疑”。怀疑就是思

50、想,思想必然就会有一个思想者即“我”存在,这样笛卡尔就从他的普遍怀疑中引出了再也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即“我思故我在”。哲学的绝对起点这个命题有两个部分:“我思”和“我在”。“我思”指思想活动,包括一切意识活动,不管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或是情感的。而“我”是指一个思想的主体。思想是“我”的一种本质属性,“我”思想多久,就存在多久,“我”只要停止思想,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笛卡尔把思维的“我”确立为哲学的绝对起点,表现了近代哲学中自我意识的觉醒。本质与实体笛卡儿说,思想的主体和反思的主体是同一个主体,主体就是实体。“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实体。“我思故我在”中的“故”表示的不是两个实体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研究生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