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批判与继承——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证问题说开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75588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批判与继承——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证问题说开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批判与继承——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证问题说开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批判与继承——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证问题说开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特约主持邓静课堂丨备教策略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批判与继承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证问题说开去O黄会兴(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浙江嘉兴3 1 4 2 0 0)摘要: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选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后,对其论证问题的争议不断。对文本深度思辨,多角度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学习的新样态。从西方逻辑与东方感悟两个相异视角审视文化经典,有助于批判继承、去粗取精、中西贯通地学语言、品思想,借此认识经典的不朽魅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关键词:传统文化经典;论证逻辑;传统思维;文化价值;批判与继承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选人了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其中“人皆

2、有不忍人之心”一句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在新时代下对其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如何学习传统经典?语文学科必须基于语言这一质料来开展学习活动。在理解文本内容和主旨的过程中,有学生就指出该文论证不严密:从“孺子人井”推导不出“四端”说。也有学生认为开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全称判断表述不严谨,并追问:有“仁心”就能行“仁政”吗?用当下的观点和理性思维方式看传统经典,经典未必尽善尽美;而用历史的眼光评判,则更为客观公允。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为例,我们可从文本辨辩析、思维探究、文化传承等方面品评审视,由表及里、批判继承、融会贯通地理解中华传统智慧,提升学生的

3、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一、基于论证层面的理性审视运用理性思辨和逻辑推理知识质疑问难,重新审视选文的内在逻辑,确实可以发现一些文本论述的逻辑问题。(一)人性本善的核心概念含混课文论述目的是“行仁政”,而“行仁政”的基础是人性本善。人性如何本善?孟子举例说有“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术惕侧隐之心”。1.是否偷换概念?有学生说此假设性例证是为了论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即界定文本底层核心概念是“性善论”。本文作者孟子用例证和貌似判断的“所以谓”偷换了“不忍人之心”的定义。“所以谓”译为“之所以说是因为”,这不是概念界定,而是用一个具体事例来进行因果论证。孟子举例是要说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

4、固有的、先天的,而不是出于情谊、虚名和自利。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的。2.是否孤证难圆?学生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抽象普适概念,“孺子人井”是具体事件,即使有人见“孺子将人于井”而有侧隐之心,也并非人人都如此。不能排除有邪恶之人要看热闹,有利益冲突者幸灾乐祸,所以此说过于绝对。孟子的用意是以鲜活的生活实例来阐释开篇观点。形象具体是其郑国衰弱时更尊礼。郑国介于几个大国之间,时常受到欺凌。既然武力对抗不了大国,郑国就常以礼与之周旋。宣公十二年,郑襄公依礼“肉祖牵羊以逆”楚王,楚退兵与郑盟,郑国保全了国家利益。襄公九年,晋率诸侯攻郑,郑公子巧妙地以郑国唯礼是从

5、指责晋国发动战争要挟郑国。晋国也不敢顶违礼之名,只得与郑结盟。说到底,郑国尊礼的背后就是维护国家利益。这也算是左传对待礼利关系较好的注解。参考文献:1.刘宏业.教学解读: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的桥梁以烛之武退秦师研习为例 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23(1).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3.刘鹏.试论春秋时期礼的形态特点 J.邯郸学院学报,2016(9).4.周洪.春秋时期的战争礼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7(1 0).5.吴爱琴.以郑国为例谈春秋礼的特点 J.开封大学学报,2 0 1 7 (9).2024.3|语

6、文教学通讯高中|3 9|1课堂1特约主持/邓静表述的主要追求,在客观论述上确实不够严谨。3.是否以偏概全?孟子也发现可能有另一种情况,所以说“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这就是把“利益因素”放人其中作了考虑。但是学生追问:一旦当事人和本事有利害关系呢?孟子没说。这就以偏概全了。此外,“不忍人之心”大抵是“同情心、怜心”,为什么一分为四而衍生出“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呢?一般认为,后面的“三心”是后天教化形成的。一句“由是观之”将“不忍人之心”推而广之一分为四,既不合事实又不合逻辑。(二)四端即四体的比喻论证牵强孟子说:“人之有是四端也,

7、犹其有四体也。”手脚为“四体”,“犹”是比喻。这里,孟子的意思是“四端”犹如“四体”一样先天内在于人身上,不可剥夺、伤害(“贼”),非常重要;而不是说“四端”和“四体”数量完全一样,功能完全相同。比喻论证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易于理解,但是用来论证有时会不周延;因为它的特点、本质或者说魅力就在于本体和喻体有一点儿相似。“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以下,孟子讲了人有“不忍人之心”而不用的危害,以及如何保有并发扬光大的方法。“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这个比喻很形象,但是一个“皆”字又失之武断。孟子的论述气势盛,而语言不严谨,自会影响理性威力的发挥。(三)言过其实

8、的对比论证有疏漏“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这种对比论证在先秦诸子的文章中有很多。或事实对举,如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或虚拟对举,如“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苟能充之”句也是虚拟的正反对举。学生发现问题出在“足以”一词上。“足以”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事实是有“四端”只是“保四海”“事父母”的必要条件之一,除此之外还要实力和其他条件的支撑。因此,“足以”应该改为“可以”。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对比论证本身的漏洞,而是用词不当引发的逻辑漏洞,即条件判断错误。二、基于传统思维的文化理解学生通过逐句阅读作品,一方面可以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另一方面有利

9、于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一)辨析东西方说理方式的异同东西方说理方式有何不同?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梳理,能够发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有如下特点:1.在目的和内容上,与西方哲人说理的侧重点不同。诸如孟子虽然也试图运用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但是更注重伦理道德和现实的政治、社会、民生问题。先秦哲理散文较为早熟,在内容上注重实践理性,这是因为“先秦诸子都是学者,不是140|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 0 2 4.3宗教家。他们的理想是改造社会,并不向往彼岸世界”。2.在论证和表达上,孟子等“诸子散文以议论为主,不像古希腊论辩文章那样,通过概念和命题进行纯理性论证,而是常常采用叙事、描写甚至情的方式,运用生动的

10、事例和形象来说理”。2 因此,孟子的说理更艺术化、情感化和目的化。3.在立场和对象上,孟子的批判方式是立场式的。谷振认为“孟子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正人心,熄邪说”。但是“孟子证明人性善的理由是人的情欲心理经验。心理经验适用于解释人的行为动机,作为证明人性善的理由,其可靠性几乎为零”3。孟子的论断有论证不严、似是而非、举措不实、迁阔空洞的问题。孟子虽然提出过一系列实行王道的主张,但是都未能实施。这也许是产生上述情形的原因之一。但是,联系战国时期混乱残酷的社会状况来看,性善、仁政、民本等思想都具有积极意义。(二)理解孟子论述的深层理路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思维的特色大致是整体思维、直观思维、类比思维、辩

11、证思维等,即东方直觉感悟和中庸思维。1.“整体一直观”思维:中国式认识论批判。整体思维又称系统思维,中国人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出于整体中。由整体性思维方式所决定,中国传统思维把“体验”视为高于理性思辨的一种认识本体的主要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直觉思维。“它不须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不须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鉴定,也不须积累经验,而是完全凭借主体的自觉认可、内心体验,在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4 1 如论语老子孟子中有很多直言判断。孟子讲“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结合下文“先王有”诸句可知,其中的“人”,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人类的总称。孟子由“孺子入井”洞察到人性善的可能,借着这束微光连类

12、引譬地推广到治国理政上,从群体到百姓个体再到执政者;论述人性善一气呵成,一以贯之,雄辩而富有气势。这种思维多是基于生活经验的比附,也是孟子对当时生灵涂炭和贵族纵欲短视的反思,具有直观认识的智性和洞见性。但感性经验有余而理性分析不足,观点积极而举措乏力。2.“类比一辩证”思维:传统式方法论批判。纵观中国历史,这种由此及彼、“感悟一经验”式的人生智慧总结甚多。比如论语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学之道中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等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指出人天性善良,由一般推导到个别:执政者也是人,也能发善心行仁政。接着由侧隐之心是天生的类推出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也应该是

13、天生的。这些先天的本性和后天的道德又存在联系,所以用“四体”比喻“四端”,孟子试图沟通生理和心理,使之成为融合的整体,证明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孟子告子上)。这是他的基本思路。这些类比和比喻充分体现了传统式方法论的“类比一辩证”思维。特约主持邓静课堂丨这种论述,联想天马行空,譬喻精妙绝伦。它的优势是整体观照,格局阔大,打通思维藩篱,洞见事物本质;缺点是容易以偏概全,甚至空洞错谬,沦为玄谈和消极的心理安慰。3.“求和一中庸”思维:传统式本体论批判。西方哲学强调自由和独立,中国传统哲学崇尚矛盾的调和与统一,强调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人追求和谐的思想基础。这种和谐观具有三个特点:辩证性(

14、相信宇宙的关联性和有机性)调和性(人际关系追求美美与共和天下大同)统治性(社会稳定压倒一切)。中国人的这三种辩证观分别属于宇宙观层次、人伦观层次和国家秩序层次。5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四端一四体”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理念的辩证性;“见子将人于井”生出术惕侧隐之心体现了追求人际关系和谐的调和性;“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体现了追求和谐稳定的国家统治愿景的统治性。上述对性善论的推演论证,属于“性本论”传统 6。孟子的性本论解决了当时人们的困惑:普通人是否有机会成为圣贤?他认为每个人天生具有仁义本性,只要养性,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后天依性而为才是最重要的。这是系统观,也是发展观,是有别于逻辑思维之类工具理

15、性的价值理性。中庸思维的优点是有利于人际和睦、社会稳定、和平发展;弊端是过分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忽视斗争性,容易导致思想的封闭保守,阻碍新事物的发展。三、基于当代反思的文化重估经典何以成为经典?结合课文写下经典在当下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意义,反思阅读文化经典,应该有怎样的态度、重点注意什么呢?1.使命感的传承与反思。态度上,先秦诸子关注时代问题,往往以救世者或帝王师自任,以天下苍生为念。他们热爱生活,关心百姓,就当时的社会民生问题积极思考、言说、游说。当然也会有不成熟,如孟子的言说气势有余而理性不足;治国观点上内政大于外交,理想大于现实。他倡导的王道和仁政理念,其实就需要外交和国际环境作为保障。没

16、有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没有统一稳定的国内局势,没有尧舜一般的贤君良臣等条件,王道和仁政都是难以实现的。2.本体论的辩论与追问。内容上,先秦诸子讨论了一些人们认识世界的本体论问题,这是伟大的求索。这些超越经验的抽象追问本身就值得学习。应当看到,孟子的仁政主张超越了当时历史,指出了行仁政的可能。这是对历史的俯视和前瞻,是价值性的引导。对人性本质的底层思考也彰显了价值理性的光辉。关于人性到底是什么,理查德兰厄姆在人性悖论:人类进化中的美德与暴力中认为,人类进化过程中美德与暴力并存,形成悖论:“人性的悖论是一种必然,这是我们的祖先选择的结果。人类的美德可能是由人类最极端的暴力促成的。”关于人性应该是什

17、么,孟子看到的是人性的积极力量,以及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长期价值。3.传播力的传承与弘扬。表现上,一是作者的言说魅力。孟子长于论辩,感情充沛;结构条分缕析,语言生动活泼;纵横掉阖,气势雄健,锋芒毕露,富于艺术表现力。二是作者的人格魅力。先秦诸子大多具有圣人式的人格魅力。如孔子和善,孟子爱民,老子睿智,庄子悠游,这些都在被后世传承发扬。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贾谊的过秦论基于民本思想,连类引譬并宏辩滔滔;韩愈的论佛骨表苏轼的上神宗皇帝书基于问题解决,心怀天下且切中时弊;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基于批判辩驳,态度果决而语言干净:这些文章似乎都有孟子的影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作为

18、经典,至少具备以上三点特质。时过境迁,传统经典的回答也许现在看来有所不足,但是它们探求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求索的态度值得我们敬佩,言说的魅力值得我们效仿,忧国忧民的情怀值得我们学习。而其论述的情绪化、绝对化和逻辑问题,也是要避免的。综上所述,客观评价作品的意义,去粗取精和理性扬弃是阅读经典的应有态度。阅读传统经典,既要看到其主张和思维的纹理,也要观照其历史的局限和文化的差异,还要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和文化气度。如此,文化自信也就不是简单翻译记诵,不是盲目崇古信古,而应是立足当下,理性地去批判与继承。参考文献:12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 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02,102-103.3谷振谐.如何进行批判一一孟子的愤怒与苏格拉底的忧伤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1 7:7.4胡金.从中希神话的比较看中西文化差异 J.北方文学,2 0 1 9 (5).5黄丽莉.中国人的和谐观冲突观:和谐化辩证观之研究取径 J.本土心理学研究,1 9 9 6(5):4 7-7 1.6沈顺福.王阳明与传统儒家思想的终结 J.文史哲,2023(1):116.2024.3|语文教学通讯高中4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