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传统文化的继承.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069541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6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的继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传统文化的继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文化生活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班级_ 姓名_ 【学习目标】 1、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2、说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课前预习】 1、尝试完成学案中的填空及相关思考题 2、把你的疑问写下来 【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我国传统中秋佳节的盛行始于北宋太宗年间,其主题是“花好月圆人长寿”,从那时起,中秋节合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的习俗延续至今。除传统习俗外,你还知道哪些传统文化的继承?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传统文化的含义 _ (2)传统文化的特点 _ _ _ A.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表现: _的继承 _的继承 _的继承 _的继承 情

2、境一:十一届全运会的吉祥物是“泰山童子”,其耳如泰山云朵,象征着吉祥,竖起的大拇指象征着拼搏,它以充满文化和动人传说的泰山为基础,并结合国泰民安的吉祥寓意创作而成。“泰山童子”的身上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各民族传统文化存在差别,是因为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

3、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_。(3)、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双重的,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_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_,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_,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情景二:“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包含了尊老、爱幼、敬老、养老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它又包含了封建家长制的观念和作风,使人易屈从而丧失独立人格,造成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不平等。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孝”?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正确态

4、度: _ 对于传统文化中_社会发展要求的、_的内容,应该继续_; 对于传统文化中_社会发展要求的、_的内容,必须加以_.【课后反思】你的心得,你的困惑【课堂练习】 1、“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这句话强调了文化的( ) A继承性 B积累性 C稳定性 D民族性 2、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就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句话主要体现了( ) A传统习惯的继承 B传统建筑的继承 C传统文艺的继承 D传统思想的继承 3、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和为贵”思想,今天,我党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古代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党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

5、的传统美德,今天我党提出要创建“节约型社会”。以上事实说明( )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习惯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思想的全部继承性 传统文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变迁 A B C D 4、在台湾,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福建的地方戏剧在台湾深受喜爱。清明祭祖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船,中秋赏月,重阳登高,过年,这些都是两岸同要同祖的文化证明。这主要是因为( )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传统习惯具有继承性 D传统文艺具有继承性 5、我们经常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因为( ) 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传统文化是财富,必须全部继承 传统文化是包袱,是惰性和保守的因素,必须全盘抛弃 A B C D20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