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心意拳视觉阐述传统武术的康复保健机理_杨纯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6028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心意拳视觉阐述传统武术的康复保健机理_杨纯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心意拳视觉阐述传统武术的康复保健机理_杨纯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心意拳视觉阐述传统武术的康复保健机理_杨纯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 4武术研究2023 年 7 月第 8 卷第 7 期从心意拳视觉阐述传统武术的康复保健机理杨纯生1 王开伟2 周亚飞21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新乡 453000;2 新乡医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摘 要:心意六合拳(简称“心意拳”)是我国优秀的拳种,近年来对其研究多着眼于传承、历史,而对其健身机理的研究相对少。文章从运动发育及姿势控制角度对心意拳的“六艺”进行阐述,以探讨其在武医融合的模式下对健康中国战略促进、对运动损伤预防及康复的实际意义。关键词:健康中国 武医融合 心意拳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3)70034

2、04基金项目:(1)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联合共建)项目,编号:LHGJ20190499;(2)医养结合视域下新乡市智慧养老路径研究,编号:2020-24。作者简介:1 杨纯生(1979),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康复。心意六合拳简称“心意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传播较为广泛的拳种之一,它朴实无华、内外兼修,除固有的自卫防身效用外,其健身作用也较为突出。近年来,着眼于人文、历史方面的研究较多,而从运动发育及姿势控制等方面对健身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1,2随着“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健康中国升级为国家战略。在这一战略背景下,体医融合已成为关注热点,武医结合是体医融合的一种独特

3、模式,利于提升文化自信,3因此探索心意拳在康复保健中的机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 运动发育及姿势控制理论运动发育。大多数哺乳类动物出生后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具备行走等基本的运动能力。而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不同,新生儿出生后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需要至少 12-16 个月方能完成,有的功能,如步行,甚至到7 岁才接近成人的状态。新生儿的运动发育是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的,“二抬、四翻、六坐、七滚、八爬、周会走”是对其形象的归纳。据研究,人类的运动发育有以下规律4:(1)人类的运动发育是有序的抵抗重力,将身体直立,并形成移动、够取等功能性动作的过程。这个适应重力的过程按照从头至尾的顺序:出生后两个月月左右抗重力

4、抬头,之后依次抬胸廓、腰腹部;等到爬行时(约 7 月)颈部、胸部及骨盆在基本一线的状态的和地面水平;而到跪行、站立及行走时头颈、胸廓、腰腹和地面基本垂直。在这个过程中,负责伸展的肌肉及相关组织要逐渐适应伸展,如,背部竖脊肌、臀大肌、颈部伸肌以及其筋膜等。(2)从出生 3 周开始,膈肌由单一的呼吸肌功能逐渐承担呼吸、姿势控制双重体能任务,此后一生中呼吸和运动能力提升均紧密联系。(3)躯干控制是四肢分化运动的前提。新生儿必须在学会将头颈、胸廓、腰腹部控制好才能行走和奔跑以及上肢够取和抓握。姿势控制。姿势控制是机体在运动前、运动中或受到意外干扰时,利用恰当的平衡调节以维持定向、稳定身体的能力。姿势控

5、制有四个重要成分5:(1)核心控制是姿势控制的基础,所谓“核心”就是指横膈膜以下、盆底肌以上的腹部区域(也称“核心区”),核心控制主要是指执行功能性动作时腹部深层肌肉(以膈肌、盆底肌、腹横肌、多裂肌为主,也称“内核心”肌群)预先并伴随动作完成的动态的、适时调整的协同收缩,并在协同收缩中形成腹内压。比如,右手打“直拳”:在前额叶动作意图形成后、右手动作出现前,内核心肌群预先性收缩并一直持续到右手“直拳”结束,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其具备收缩力是动态的、变化的以及形成腹内压的特点。此外,这些深层肌肉虽短小,但本体感受器非常丰富,能及时向“中枢神经系统”反馈其位置让中枢神经系统精确调整。(2)抗重力伸展是

6、姿势控制的前提保障。即在功能动作执行过程中下肢、腰腹部、胸廓及肩胛等具备在抵抗重力的情况下伸展的能力。如前所述,抗重力伸展能力是运动发育成熟的必备条件。在传统武术运动中会以低架子、高架子及各种各样动作来演示,但在任何情况下均是抵抗重力的同时保持伸展,否则就连维持运动的姿势都不可能。(3)根据功能活动的需要动态调整相应部位、关节之间的空间位置和角度,并能保持重力线在支撑面的范围中(这也称姿势稳DOI:10.13293/ki.wskx.0101473 5定及定向能力)。如,打右直拳:如果目标在一臂距离内,无需右侧胸廓相对腰腹部前移就可以;如果目标超过一臂距离,则需要右侧胸廓前移;如果目标超过一臂距

7、离很多,则在右侧胸廓左旋转前移的同时还需要腰腹部前移,甚至髋关节及膝关节前移,距离过远则需要向前移动足。在移动中重力线均在两足的支撑面范围内移动。(4)运动控制是四肢动作的保障。肩胛骨与胸廓之间、髋关节与骨盆之间的动态稳定称为“运动控制”,是高效提高上肢、下肢运动功能的“基石”。当然,运动发育的过程也伴随着姿势控制能力的逐渐成熟,二者之间不可分割。良好是姿势控制既是高效运动的前提、避免运动损伤的基础也是运动健身及康复的重要因素。比如,核心控制差则容易因骨盆倾斜造成腰痛,对腰部常规的处理(理疗、药物等)只能暂时控制症状,但通过改善核心控制能力则能有效预防再次复发。2 心意拳与运动发育和姿势控制相

8、关性心意拳讲究“六艺”(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重视躯干部位的能力提升,符合运动发育及姿势控制理论要求,并对运动损伤的预防、损伤后康复有很强的应用及推广价值。21 虎抱头“虎抱头”是对头颈部的要求,心意拳理论认为“树根在下,人根在上”,对头颈部非常重视,除了有利于提升格斗效率也有利于身体保持健康状态。在现代生活方式下,6下颌前伸和圆肩驼背常见,使用手机、低头看书、斜躺沙发上看电视等都造成下颌前伸和圆肩驼背,颈部伸肌长时间收缩以抵抗下颌前伸、头部前移所致的力学异常,逐渐出现颈后部肌肉紧张、头晕、视力模糊、头痛、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甚至平衡能力下降、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虎抱头”要求

9、习练者竖项、含颌、藏喉、轻咬磨牙、舌抵上腭。竖项、含颌使颈部处于抗重力伸展的力线状态,不仅使颈椎小关节、椎间盘的受力正常,也能维持颈后部伸肌处于合理张力状态。此外,头部是前庭系统、小脑、大脑等重要的司控平衡及感觉运动等中枢所在,尤其是位于内耳的前庭系统与平衡功能紧密相关,头颈部保持正确资态是身体其他部位保持良好对位、对线的“参照标”,是前庭系统高效工作的基础。心意拳“虎抱头”不仅能避免头颈歪斜导致脊柱侧弯、高低肩等一系列“代偿”现象,也能使肌肉骨骼疼痛、活动受限等不良情况得以缓解。竖项、含颌联合轻咬磨牙还有利于上颈部(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稳定,这个区域由于旋转幅度大(颈部旋转 70%发生在上

10、颈段)且有重要血管、神经通过,特别容易出现失稳而导致眩晕、头痛等严重的不良症状。此外,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牙为骨之梢”“肾主骨”,通过轻咬磨牙可以强肾壮骨;同时,咬磨牙非常有利于唾液腺分泌唾液,现代医学证实,唾液中 90%是水,另外还含有球蛋白、黏液蛋白、氨基酸、淀粉酶、溶菌酶和各种免疫球蛋白等,能够改善消化功能。当然“舌抵上腭”也利于唾液腺分泌而助消化。22 龙身“龙身”是心意拳对身法的要求,也就是以躯干为重点的要求,包括头颈、胸廓、腰腹部、脊柱等,广义上甚至包含在躯干调控下下肢的运动。头颈部与前述“虎抱头”关联。胸廓由肋骨、胸椎、胸骨联合组成,除了有保护心肺等脏器功能外,胸廓也具有一定的开合

11、幅度,以满足肺部呼吸的需求。目前,胸廓僵硬在人群中发生的概率越来越高,除了老人因退行性病变或慢阻肺等疾病所致以外,在不需要长途步行、徒手负重等对肺活量要求低的生活状态情况下,肺部的扩张度、胸廓的灵活性及肺功能均下降。因人体区域之间相互影响,胸廓僵硬会出现下列情况:(1)颈椎、腰椎因代偿胸廓而过度运动从而导致疼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2)胸廓僵硬致使肺活量差,从而运动耐力、运动强度差,甚至影响日常生活自理;(3)肩胛骨因胸廓僵硬而动态稳定性及运动范围下降,从而影响上肢运动,甚至肩痛;(4)体态异常从而影响外观,甚至产生自卑和社交障碍。此外,腰腹部核心力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7肥胖、

12、缺乏锻炼、疲劳及焦虑抑郁等导致核心力量差在人群中比例也比较高,由此产生的脊柱抗重力伸展能力差、骨盆倾斜、外周关节力学异常等会出现腰痛、颈部疼痛、膝关节障碍等各种各样的疾患。从躯干来说,脊柱为身体运动的中轴,具有支撑躯干、保护内脏、全身运动协调控制等功能。有效的脊柱功能需要以下条件:(1)有效的“核心控制”;(2)盆底肌联合臀肌、髋内收肌等动态稳定脊柱下端骶尾骨,这样人体才能在直立状态下为脊柱抗重力伸展提供基础保障;(3)每节段之间的稳定需要多裂肌等深层肌肉维持,这样所有椎骨才能形成一个整体,达到“立柱顶千斤”的效果。现代医学把因脊柱生物力学改变导致脊神经和内脏神经的功能障碍称为“脊柱相关疾病”

13、,目前已经发现有上百种疾病与脊柱力学失衡有关,这些疾病涉及到人体神经、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等多系统。心意拳拳谱提出“龙有拧侧、伸腾之功”,体现了其对身法的基本要求。从锻炼的角度来看,“龙身”尤其强度胸廓的灵活与开合能力、腰腹部核心控制、脊柱抗重力伸展及控制运动等生理功能,也是前面所阐述的新生儿四肢在分化运动出现之前优先发育的躯干部位,是进行姿势控制的区域。心意拳对“胸廓”锻炼十分重视,为改善胸廓灵活性,心意拳锻炼中非常重视肋骨的开合和折叠,拳式架构中双手上下、前后、对角线相向运动及手足相合相触的锻炼的要求均强化了胸廓的运动。此外,在易筋易骨为重点的“五禽戏”等功法练习中也能很好地刺激胸廓,

14、这部分练习非常适合因胸廓僵硬而出现的各种问题。心意拳谱开篇即有“静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得其真,养就丹田千日宝,万两黄金不予人”,可见对“丹田”的重视程度,心意拳对“丹田”要求不是一个腧穴而是膈肌以下、盆底肌之上的区域,这和现代医学“核心区”一致。心意拳拳式训练中通过调整脊柱等部位后形成腹部压缩旋转和鼓荡等状态来强3 6化丹田这个“核心区”功能。此外,正如运动发育中所说“成人膈肌承担呼吸和姿势控制双重功能”,也通过在特定姿势下保持正确呼吸达到核心锻炼(也称“丹田功”)。因内核心四块肌肉在腹部上下、前后围成“球状”,在有效促进其协同收缩的状态下,腹部会有“充气球”的感觉,当然,核心控制能力提升,

15、脊柱有效功能所需要的条件也就具备了。心意拳对脊柱的基本要求是:自然挺拔和节节贯穿。练拳时要求头领、含颌、竖项、拔背、松腰、坐胯等来使脊柱达到“张拉整体”结构,此时,脊柱就处在抗重力伸展最佳状态。此外,心意拳重视“撮谷道”,通过空胸、落腹、坐胯等来协助“撮谷道”,拳经亦云“紧撮谷道内中提”,“撮”为“收拢、聚拢”之意,通过“撮谷道”使肛周盆底肌功能增强,既强化了核心区控制,也有利于稳定骶尾骨,为脊柱挺拔竖直提供下端的稳定力。脊柱保持在良好状态下有利于保持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也就达到了调理脏腑功能的目的,可见心意拳对预防脊柱相关疾病有积极意义。23 熊膀“熊膀”是心意拳对肩胛带区的要求。根据运

16、动控制原理,肩胛骨和胸廓之间形成的“肩胛胸壁关节”对上肢功能运动的意义重大,如果肩胛胸壁关节不稳定,上肢发力因缺乏近端的稳定性支持可能导致运动能力低下,甚至导致肩袖肌过度负荷而损伤。临床把肩胛骨下角、肩胛骨内侧缘翘起、离开胸壁称“翼状肩胛”,8这是肩胛稳定下降的典型表现,当然也有非负重下肩胛骨位置正常而负重下(如,俯卧支撑下)肩胛骨下角、内侧缘离开胸壁称为功能性肩胛失稳。只要肩胛失稳必然导致耸肩,肩上部肌肉(如,上斜方肌、肩胛提肌等)过度收缩,这也增加了颈椎及肩关节损伤、疼痛及活动受限的概率。心意拳对“肩”的要求很高,心意拳象形取意,取熊的膀臂状态来要求习练者可谓立意深远。这里不独指“肩关节(

17、盂肱关节)”,而是指整个肩胛帯区,含盂肱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肩胛骨胸廓关节甚至包括下颈椎、上胸椎及胸廓等部位,通俗称“肩膀”,这和康复医学中对广义“肩关节”的定义相同。现代解剖证实,9熊的膀背能力有其独特优势,从王富金等对黑熊的解剖可知“黑熊的肩带肌很发达,与猫、狗比较在结构和起止点上有所不同,熊的斜方肌、胸肌、背阔肌、下锯肌、菱形肌等要比猫和狗的发达,尤其是背阔肌起于整个腰背筋膜,而且肌腹肥厚,胸肌中的胸浅前肌比胸浅后肌发达”,这也是熊的前肢力量大的重要原因。为达到“熊膀”要求,心意拳在“虎抱头”“龙身”的基础上达到松肩、塌膀,配合坠肘等要素能强化肩胛骨稳定肌(下斜方肌、胸大肌、前锯肌

18、、菱形肌、背阔肌等)功能,使肩胛、胸廓运动的高度协调,尤其胸大肌、背阔肌这两块肌肉将肩胛带与胸廓、腰背及骶尾链接从而将躯干与上肢高效匹配,即通过“熊膀”将“龙身”与“鹰捉”高效整合。也就是说,这不仅为上肢运动提高了动态的稳定支持,也使来自下肢和背部的劲力顺利到达上肢,也避免了肩胛上区肌肉(上斜方肌等)过渡收缩造成的“耸肩”及肩胛失稳使肩袖肌过度负荷导致的肩袖损伤和肩痛等疾患。24 鸡腿“鸡腿”是心意拳对骨盆区、下肢交界区及下肢的要求。根据人体运动学知识:人体的关节必须具备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匹配,相邻关节总是表现为一个关节以灵活性见长则另一个关节以稳定性为特色,称“区域相互依存:灵活性/稳定性交互

19、模式”。在下肢,髋关节表现灵活性、膝关节表现稳定性、踝关节表现为灵活性、足表现稳定性。髋关节是杵臼关节、灵活性大,可以屈曲、伸展、旋转、内收及外展,在下肢运动中髋表现为活动的多向性,尤其是旋转、伸展对下肢的运动非常重要;膝关节灵活度较小,可以屈伸、仅少量旋转。髋部伸展能力是人体抗重力伸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直立状态及以直立为姿势背景下运动的基础,更是这些运动能否高效执行的前提。由于目前工作、学习、出行等均在“坐”的状态,“久坐”的状态下髋关节处于屈曲,髋屈肌(髂腰肌为主)逐步适应短缩的状态而以臀大肌为主的伸髋肌就处于延长、弱化的状态。10由此髋周肌肉张力失衡,这会导致:(1)骨盆前倾,从而使

20、腰椎小关节负荷增加产生疼痛;(2)腰部竖脊肌及腘绳肌代偿性收缩,从而会影响腰屈曲范围及膝关节功能;(3)髋关节伸展及旋转受限、从而容易在半蹲及急速旋转活动中容易出现前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等膝关节问题;(4)伸髋不够导致移动速度慢、步幅小,也容易出现挺胸及下颌前伸等代偿而造成头颈等问题;(5)臀肌弱化使与髋内收肌、盆底肌共同维持骶尾骨稳定的作用下降,导致脊柱抗重力伸展能力差。此外,足踝稳定也影响姿势控制能力。11心意拳要求“足下存身”“步步不离鸡腿”,可见其对下盘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对“鸡腿”的特性,心意拳认为“鸡有独立稳固之功”“两腿虽然有前后不如两腿并一腿”,要有单腿独立且保持身体直立(抗

21、重力伸展)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并协调让劲力在两腿之间转换以达由脚而腿而腰而行于手的目的。需要着重提一下“髋关节旋转”,心意拳要求“松胯、胯如万向轮”即指此处,只有这样才能劲力上传下达并以身带步使两腿交替循环移动,诚如“一胯擎起一胯落”。“鸡步”锻炼时强调夹剪、磨胫,拳经云“夹者,如夹剪之疾也”“磨经磨胫,意气响连声”,“夹剪”“磨胫”要求两臀肌相夹即两臀大肌保持收缩、两内胯(大腿内侧)相夹即两侧髋内收肌收缩。臀肌尤其是臀大肌、髋内收肌协同盆底肌能有效稳定骶尾骨,同时提升髋关节旋转等功能,这样使躯干的核心控制、姿势控制得以与下肢支撑、移动能力统合,达到“龙身”与“鸡腿”的统一。如前所述,臀肌能保

22、持正常的功能是髋维持关节灵活性的重要基础,膝关节就不需要因过重负荷而造成损伤,这对预防膝关节等运动损伤及损伤后康复有现实意义。25 鹰捉3 7心意拳除了“步步不离鸡腿”的要求外,也讲究“把把不离鹰捉”,可见“鹰捉”代表的是心意拳对上肢、手的能力要求,而不是某一个固定招式。随着“久坐少站”的生活模式的出现以及智能工具的普及,人类对躯干部参与的功能要求越来越少,“分化”动作越来越多,如同我们只需要手指的活动就可以完成电脑和手机的使用而无需肩胛、腰腹等过多参与。“不用则退”导致肩关节周围肌肉的长度改变、肌肉张力失衡,进而使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关节面所受压力变化及关节软骨受累,也使来自关节、肌肉、筋膜等

23、部位的本体感觉传入改变引起脑对运动控制的模式改变。由于上肢关节中肩关节(盂肱关节)灵活性大、稳定性相对差,在缺少躯干部位的姿势控制、肩关节损伤在目前也就越来越多。此外,“鼠标手”“腕管综合征”等也很常见。在心意拳的要求中“鹰捉”与“熊膀”是一个整体,要求上肢、手、膀背与身(躯干)高效能统合。由于手部肌肉体积小、肌腱长,所以手的抓握等力量相对小但灵活性较大,单纯靠提升手部力量来提高涉及到手部的技击动作效率较差,先辈通过反复实践并“象形取意、取动物之长”发现,以手部为“固定点”而以身作为力源能极大增加实战效果,在习练中就必然涉及到膀背部、腰腹部以及下肢。运动学中把四肢运动分为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两种

24、形式:大体上说,“开链运动”就是远端游离的运动形式,这时近端关节和躯干起固定作用而远端关节产生运动,比如,端起杯子喝水、手拿哑铃练力量等;“闭链运动”就是远端闭环的运动形式,7这时远端关节起固定作用而近端关节和躯干产生运动,比如,俯卧撑、用手推墙等。心意拳讲究“梢节领、中节随、根节追”,也比较符合远端为固定端而近端关节和躯干有效远端的“闭链运动”。通过这种训练也使“龙身”“鸡腿”“熊膀”和“虎抱头”等各艺得以提升,这也是心意拳将“鹰捉”作为重要拳式锻炼的原因。3 结语心意拳中的“六艺”(未含“雷声”)中“虎抱头”和“龙身”为针对头颈及胸廓、腰腹、脊柱等躯干练习,这属于姿势控制的范畴;“熊膀”“

25、鸡腿”为针对肩胛带区、骨盆带区的衔接躯干和四肢的练习,这属于运动控制范畴;还有“鹰捉”主要是针对如何高效使用上肢,“鸡腿”也兼具下肢锻炼。可见,心意拳锻炼能够较全面改善身体的运动机能,也对当下常见的运动损伤有针对性很强的康复作用。由于“六艺”在练拳时是整体性要求,每把拳都要求“六艺”兼顾,所以,和常规运动康复相比,心意拳锻炼更能全面性康复并有效的预防运动损伤的复发。参考文献:1 郭春阳,李红卫 河南心意六合拳的传承方式及其形成原因 J 体育学刊,2011(5):119-1232 郭春阳 戴氏心意拳起源考略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3):70-753 丁省伟,范铜钢 健康中国视域下“武医

26、融合”健康促进体系框架构想 J 湖北体育科技,2019(7):578-582,6194 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 人类动作发展概论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46-1675Sue Raine,Linzi Meadows,Mary Lynch-ElleringtonBobath 理念:神经康复的理论与临床实践 M 卞荣,高强,主译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1-386 简紫欣,徐勇灵,陈伟民 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脊柱影响的研究进展 J 当代体育科技,2019(25):24-267 牛永刚,赵焕彬 人体运动链视角下功能动作训练研究 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

27、(5):455-4608 汤中飞,李百川 翼状肩胛的研究进展 J 中华肩肘外科杂志,2015(3):188-1909 王富金,俞曙林 黑熊大体解剖结构的观察 J 延边农学院学报,1991(1):54-5810 黄昀,矫玮,朱晓东,等 久坐腰痛人群核心肌力状态特征及康复研究 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2):218-22411 来章琦,胡潇月,王琳 足部核心稳定性相关因素对人体姿势控制影响的研究进展 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5):353-359On the Rehabilitation and Health Care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Wushu fr

28、om the View of XinyiquanYang Chunsheng1 Wang Kaiwei2 Zhou Yafei2(1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Xinxiang Henan 453000,China;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Xinxiang Henan 453000,China)Abstract:Xinyi Liuhe

29、 Boxing(Xinyiquan for short)is an excellent kind of boxing in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the researches on it mostly focus on the inheritance and history,but the researches on its fitness mechanism are relatively less This study expounds the Six Arts of the Xinyiqu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or development and posture control,in order to explore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strategy of health in China and in the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sports injuries under the mode of Wushu and medicine integrationKeywords:Health China Wushu and medicine integration Xinyiqu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