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探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57231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探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探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探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6ART RESEARCH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探讨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丁莉莉摘要: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社会生活与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中国美学思想交织着儒、道、佛等重要美学范畴的古老文化,指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演变得更加立体化的方向,其美学准则向上的精神追求更是传承中国文化血脉赓续,以及中国精神传递的过程。然传统舞蹈在当代性的冲击下,必须突破与重新审视中国美学的基本逻辑起点,到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现实意义与思想倾向。关键词:中国美学精神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传承阳光下的麦盖提 姥姥的田 浪漫草原 柔情似水瑶山夜

2、语 移山等舞蹈作品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这些作品代表了当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优秀水准,也明确了当下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即在作品中坚持中国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的统一。回顾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感知其与中国美学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美学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审美影响至深。在传承中国美学精神的基础上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进行研究,可以分析中华美学和民族民间舞蹈风格韵律之间的关系,更深层次地促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的发展。一、中国古典美学的坚固纽结儒家审美的高标准中显现“中和”,提出之初牵动哲学思想与美学含义,最开始便是与音乐美感相联系,国语中“乐从和”“和六律以聪耳”的

3、说法佐证。据有关学者考证,“和”,指的是调和、协调的之意。表达不偏不倚。后来的儒、道、佛家都讲究“和”,儒家强调“人和”社会美;道家推崇“天和”自然美;佛家注重“心和”心灵美。尽管立足点不同,但从根本上说,都是要求统一矛盾,消除异质因素,纠正弊端偏差,到各家都强调“乐和”,也就是艺术美的内在作用,凝结着“美”的品质,宽广之达包括天地之和、天人之和、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在这里和谐主要展现在三个方面:描述适度、表现适度、结构适度。可以说“中和”标识中国美学审美意义的观点,延伸到中国文艺共同所遵奉的审美准则。储望华改编的二泉映月,旋律要平静、均匀但又哀伤。其弹奏原则遵循“中和”原则,在音乐内容及

4、动作呈现上不过分夸张。中国钢琴作品大多采用渐变或者展衍手法,乐曲中的对比表现并不是很强烈,却包含了儒家要求的浓重的伦理色彩,人心本性对“中和”之美的追求,这也极为中国“中和”美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原因。在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体系中,自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词最早见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里“自然”不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大自然、自然界之义,而是指世间的万物都需要遵循自然规律进行演化,都要依照其固有的面貌存在,无需借助任何的外界力量。老子所说的道是事物本性、天性的一种流露,它是具有一定生命之美的事物,因为这种美符合自然的本性。儒家对于自然也有自身的解读,自然在儒家看来

5、是道德的象征,如岁寒三友。禅宗的自然则是心灵的构造,体现了心灵的觉悟。在大自然中,蕴含着众多千奇百态、动静各异的物象与景观。它们的存在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感知世界以及开拓身心的珍贵宝库,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与广阔的空间。有鉴于此,从大自然中汲取编创灵感便成了许多创作者捕捉舞蹈形象的有效途径。编导们通常会对所欲刻画的自然景象的静态或动态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由此提炼出最适宜展示作品主题的舞蹈形象。总的来说,来源于大自然的舞蹈形象可大致归纳为以下两类:一类即以自然动植物为表现对象,经由艺术化处理而形成的舞蹈形象;另一类即以自然现象为表现对象,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舞蹈形象。在从自然现象中捕

6、捉舞蹈形象时,民族民间舞蹈的编导们则多会以抽象化的处理手法对其加以呈现,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求对舞蹈形象的写意性解读。其中,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堪称此类舞蹈形象创作的典范。该舞以层次分明的段落布局,生动有序地展现了大自然中滴水成河、海纳百川的奇丽景致,以小溪、江河及大海间丰富的内在联系喻示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深邃哲思。编导提取民族民间舞蹈训练中最为基本的圆场步伐作为主要动作元素,在充分发147艺术研究艺术管理挥其轻盈流动特点的基础上融入蜿蜒曲折的队形调度,同时利用白色大摆长裙的舞蹈服装制造出了上下翻飞、波澜壮阔的景象。作品通过巧妙的构图设置使自然景象的呈现真实感,因此令观众在舞蹈形象所带来

7、的视觉冲击中收获了审美愉悦。再如古典女子独舞爱莲说,作品中的莲花形象来源于宋代诗人周敦颐诗作爱莲说,舞蹈旨在表现的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在对莲花形态的捕捉上,编导采取了前腿跪地、后腿回折、上身后倾的体态以及手部小五花的主题造型贯穿全舞,在视觉上构成了栩栩如生的荷花形象。然而在形似之外,编导追求的是通过民族民间舞蹈的圆润动律赋予莲花以东方女子的柔婉神韵,在一种象征性与诗意性的审美旨趣中寄托了对荷花俊逸高洁品质的赞颂。“虚实相生”属于中国美学的范畴,也是舞蹈在意象营造过程中的一种体现。舞蹈编创的实践证明,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通常应当是虚与实的完美结合。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而

8、言,这种虚实结合的圆融之境也被大量运用并体现在中国画和诗歌等众多艺术形式当中,例如,在中国画“计白当黑”所达到的辩证和谐中充盈着生机与活力,蕴含着“空灵”之意。正如荀子乐论曾有载:“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精炼地概括了艺术表现中“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对于产生艺术美的重要性。在舞蹈的创作中,服装、道具、舞美等综合呈现属于写实之形,而舞蹈动作、律动、气息所营造出的意象则属于虚空之法。因此,舞蹈艺术的创作应当在虚实结合中,超越有限的舞台而把握无限的意境,由此真正地表现情感、生命乃至艺术的真谛。舞蹈编创的过程是一个营造“虚实相生”意境的过程,同时它也是对美感产生的一种支配和把握。因此,舞蹈创作往往是

9、“虚”和“实”的高度辩证统一。周易中有载:“一阴一阳谓之道。”舞蹈动作的“虚”与“实”二者同样缺一不可,“虚实相生”即是在有限的舞台表现中,使观众顿悟到某种无限的乃至人与自然的精神融合,因此,舞蹈编导应使有“意义”的动作变为有“意味”的动作,今舞蹈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情感,既能让观众体味美感、流连其中,又能让观众感悟生命、触摸灵魂。例如,由应志琪编导创作的小城雨巷,舞台上粉墙黛瓦的布景,让观众深深体会到江南的色调和气息。台前的道具桥,更是提供了一个空间层次,让观者直观地感受到了“小桥流水人家”温婉的江南意蕴。而舞者轻盈优美的步伐和婀娜婉转的舞姿则是以舞蹈动作的虚拟象征性,进一步地将江南女

10、子水柔和的气质与韵味诠释得淋漓尽致,通过对虚实结合手法的巧妙运用和兼收并蓄,带领欣赏者融入作品的江南意境之中。二、中国美学精神赋予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象民间舞蹈大多与民间音乐、民间戏剧、民间杂耍甚至是民间巫术等交杂在一起,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出非艺术审美性,因此以往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是大众的而不是专业的,而现代舞蹈表演艺术又是以专业性、舞台性为主要特征的,使得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剧场审美也需要具有专业化、舞台化、艺术化的要素介入。这些依然保持建立在保留民间舞蹈的民族性格、文化风格的基础之上,通过专业艺术化的加工,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中和”自然之美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扩大

11、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国美学推崇和谐之美,根据“执两用中”的原则,不仅造就了中国美学的独特审美意识,而且也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审美思想和审美心理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中和”已经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主线,是古代艺术作品最为重要的形态之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兴之正的方向,最终形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独特的性情之美。对于专业的民间舞蹈艺术的审美而言,既需要有“自然美”的与时俱进,也需要有专业的考量,因此在很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中,既有土风的纯朴,也有雕琢的精致。如彝族舞蹈阿惹妞等,以新颖别致的舞蹈动作和舞台语言获得了不同凡响的审美效果。还有藏族舞蹈牛背摇篮、汉族舞蹈一个扭秧歌的人等等,无不

12、以相熟的民间题材展现了专业舞蹈的美感艺术。在傣族女子独舞雀之灵中,杨丽萍就以傣族图腾“孔雀”作为舞蹈形象,不仅活灵活现地向观众展示了孔雀觅食、展翅、戏水等多种动态,更将对生命活力的颂扬在举手投足间倾诉得淋漓尽致,创造出了一个灵动纯洁的舞蹈意象。正如作品名称所言,她所捕捉到的孔雀形象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外形模拟,而是在借助双臂的修长以及手指的柔韧中实现了由“形”至“神”的升华,从而刻画出了精灵般优美典雅的舞蹈形象。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以来,中国舞蹈的发展一方面体现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另一方面也实现较好的社会功能。舞蹈的编导开始注重寻求和探索舞蹈艺术的美学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深层底蕴。艺术是人类共同的精

13、神财富,创作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的优秀舞蹈作品肩负着弘扬新时代的主旋律、弘扬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这些充满真情的民族民间舞蹈,充分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只有深深地扎根人民、时时地服务人民,才能最大程度地焕发出其艺术魅力,我们民族的舞蹈只有反映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才能最大范围地征服观众,才能更好地增强民族凝聚力。在2022年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龙舞铜梁焰火龙,融合大蠕龙 火龙和竞技龙等多个龙舞品种的精华,引入川剧的吹打、变脸、吐火、火把舞等元素,充分体现了龙舞作品铜梁焰火龙“和谐”的审美境界。今来古往龙被看成是神圣权力和祥瑞的象征,龙舞的历史悠久,是人们借助道具模拟表现龙的习性动态

14、的舞蹈。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画像中已有比较完整的龙舞形态。不仅是长江流域汉民族传统民间舞蹈,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如侗、布依、苗、羌族也有舞龙的习俗,可见1482023.6ART RESEARCH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至今,龙舞按地域主要分为“南龙”和“北龙”,各族民众表演的龙舞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常见的有火龙、草龙、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烛龙、醉龙、竹叶龙等,近百种之多。从龙舞之中,便能看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丰富多彩,多元文化、多元形式的“和”才是龙舞所蕴含的、最根本的美学精神,“和”所倡导的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和平有序的美学精神,作为一种价值

15、观,无论从思想道德、文化价值,还是从社会规范、社会风尚中,均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中国当下主流的文化形式。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净化与提升在我国民间舞源远流长,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舞的个性与维度,如汉族的秧歌有海洋秧歌、东北秧歌、胶州秧歌等;蒙古族舞蹈有筷子舞、顶碗舞、酒盅舞、骑马舞、安代舞等;朝鲜族舞蹈有长鼓舞、农乐舞;藏族舞蹈有堆谐、果谐、锅庄、弦子等。同时,中国各族人民分布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由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各地民间舞蹈在共同特点的基础上,又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是花灯表演,云南、四川、贵州和湖南风格各异;同是秧歌,陕北、东北、河北和山东,动作风格又各不相同

16、。再以南方和北方举例,南方多以五彩缤纷、质朴秀丽见长,北方的则以形式多样、浑厚粗犷著称。民族民间舞蹈都取材于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自娱、随性,由情而发,在人民群众中间代代地流传下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无论是战争还是灾难,都无法扼杀民间舞蹈生生不息的生命,即使是表演舞蹈艺术的凋零也不能阻止舞蹈之花在民间绽放。民族民间舞蹈独到的地域民族特色又赋予了其别的舞种难以企及的魅力,民间舞的魅力是长盛不衰的,它作为一种艺术的特殊语言形式,集中体现了本民族的审美意志与精神,具有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民间舞蹈是民间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它不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不需要专门的时间、场地和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演出,

17、观众自己就是演员,所以民族民间舞蹈就像可以随时随地生长的小草,生生不息,顽强坚韧。相比较而言,我国古代表演性舞蹈需要培养专业的歌舞艺人,专门的演出机构和特定的欣赏群体,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金的前期投入。但这些投入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如果说前期投入不具备,那么表演性舞蹈的生存空间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需要思考在当代艺术化的过程中的创新,同时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原生态的特质。从某种角度来说,原生态是一种不加雕琢的自然美,而舞台化的舞蹈是一种精雕细琢的艺术美,专业的民间舞蹈在两者之间应该是不能有所偏废的,缺失了原生态就无法展示个性的美,而缺失了舞台化就丧失了表演艺术的专业精神。

18、由于民族民间舞蹈生长于大自然,在大自然中不断成熟发展,所以它多以歌颂大自然的美好景象、表现大自然的各种自然现象,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喜怒哀乐的情绪,老百姓劳动、生活的场景,表达对生活、生命、自然界的无比热爱和对美好情感(尤其是美好爱情)与美好事物的向往、热爱之情为主题。这些民族民间舞蹈的主题,也正是中华民族乐观、勤劳、积极、健康、向上、追求美好和自由的精神实质之所在,同时,其舞蹈主题还可以表现本民族的舞蹈动律特征和审美情节等。民族民间舞蹈的阐释与引申,并不仅仅是以一种动作的表现,它的朝向是代表着最原初、最本心的全部投入又以超越;代表着世俗性的重要特征,到现实明确的指向性;它是乐舞礼仪的一种重要表达

19、情感,教化与提升民间生活的重要手段。四、结语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它根植于广袤的民间沃土,是中国一切舞蹈艺术的源头,有着非常顽强的生命力。民族民间舞蹈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文化特征,并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地传承。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以各类鲜活生动的形象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内涵,深刻体现了中国美学精神,实现感情与技术的内在统一,既有民间艺术的质朴、虔诚的情怀,也有专业舞蹈的严肃使命。着重关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美学传承是为了探寻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中国美学文化的路径,也是为了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更加牢固地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承担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

20、发展与建设的超越性。参考文献:1钟志勇,何文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研究述评与展望(20012021)基于VOSviewer的可视化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6).2刘国刚.探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现代性评新世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时代际遇J.中国高校科技,2022(12).3袁杰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刺点”的原理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5).4吴旭敏,郭安.舞蹈理论与技巧在民族舞蹈中的价值体现评20世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理论研究与经典作品赏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2(2).5曾勤琴.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普及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四川戏剧,2022(5).6杨洋.论中国古典美学“兴象”范畴的生成J.中国美学,2017(8).1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