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 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
2、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准备 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两个、塑料桶一个(里面盛有水)、两个铁块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播放事先录制好的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听见的声音; (2)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自己想知道哪些有关声音方面的知识? (3)教师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 2、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音叉、尺子,怎么让它们发出声音? (2)你们是如何让物体
3、发声的?你们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3)思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4)摸着自己的喉咙数1到10,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5)教师: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6)教师:(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7)教师: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声源的概念) 3、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1) 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2)课本上的想想做做 (3)教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们还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
4、个观点吗? (4)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5)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 (6)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7)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声波概念。 5、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1)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讲解回声的知识)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4)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5、,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 (5)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6)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a15oC时,V声=340米/秒 25oC时,V声=346米/秒 b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c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oC时,340m/s(空气)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产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 (1)15oC时,V声=340m/s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2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