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课 题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 型 常态课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事例以及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究产生和传播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培养学生意识。 教学重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 音叉,小锤,烧杯,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新课学习 引入: 列举声音无处不在,饱含信息,凸显声音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各组派代表用不同的方式发出声音。 指出发声体,找出他们的共同特征,并举例说明。 演示发声音叉溅起水花,介绍转换法。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发出声音的物体称为声源。 思考讨论,回答 熟悉物理的探究方法,了解实验方法的使用。 声音的传播:提问:声音的传播需要条件吗?讲述宇航员对话方式,问声音在什么环境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举例说明。 小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阅读课本,了解耳朵构造,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 学生观察思考 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阅读课本,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1、 提问: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听到几声敲击声? 2、 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根据什么来计时?相差多少? 思考 感受物理是有用的。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 (2) v固>v液>v气。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空气中v声=340m/s。 课后总结 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想突破难点,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后,再次提供音叉,让学生设计实验,用视觉看到物体的振动。这样处理,使探究“振动”的内涵由易到难,由显到隐,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思维的顺应和激活,实现了教学的“层递性”
20 × 2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