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地域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54832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地域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地域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地域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炫动漫漫话音舞 143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地域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孟丹娜 赵思彤 朱家乐燕山大学 河北秦皇岛 066004摘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的推进,地域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呈现出新的意义与挑战。本文以地域舞蹈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与创新实践路径,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地域舞蹈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价值,旨在为地域舞蹈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地域舞蹈文化;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所提出的现代化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必

2、须坚持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中与时俱进,不断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内在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自我创新,二者在携手共进中实现合作发展,更为文艺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地域舞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不断焕发出艺术魅力。在传承与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地域舞蹈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注入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增添文化魅力。这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贡献,让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化在交融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3、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一、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1在这一精神指引下,我们需继续守望传承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其中地域舞蹈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民中传播继承,从文化根源处汲取精神的内在力量,让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创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底气与自信。从 2021 年,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一词也成为现如今最重要且出现频率最

4、高的词汇。“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充分考虑自身国情和文化传统,在借鉴西方现代化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路径和模式。2这一概念并不是新出现的,追溯源头,从 1978 年邓小平提出“经济建设是中心”,其后逐步形成的“四个现代化”、“三个代表”等理论概念,到我国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断,二十大更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明确指示,这都表明国家持续地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不断夯实人民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视人们的精神富有,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质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更好的实

5、现中国式现代化,这就需要我们守正创新,传承和激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国家愈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大以后,就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中就包括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等等。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与发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两者间相辅相成,而地域舞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与传统的精髓,反映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对经济、科技的发展,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地域舞蹈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

6、化的融合发展。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思考如何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既是对国家政策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自我思考。二、地域舞蹈文化的意蕴广袤的中国大地为地域舞蹈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孕育了各地域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及人们的生活态度,为其舞蹈文化注入了鲜明的地域色彩,受其地域性的影响,XUANDONGMAN漫话音舞 144 地域舞蹈以风采各异的身体映射,传递着人们的情感表达的同时,符号性的地域舞蹈文化得以呈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审美范式下,地域舞蹈文化不断的吸收、融合、发展,经过漫长的社会积淀,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它

7、通过特定的舞蹈动作、节律、服装及道具等多种元素,诠释了不同地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价值观念,透视着一方人的精神本质。不仅如此,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特定的社会场合中,地域舞蹈文化发挥着传递情感表达,凝聚社群认知等重要的社会价值,它既是舞蹈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又是其实现活态化传承与创新的独特优势,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持续的发展。与此同时,地域舞蹈文化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程中,地域舞蹈文化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每一种地域舞蹈都以舞蹈语言诉说着各地域的乡土故事,展现着各地域独特的审美情趣,使得“各美其美”的地域舞蹈文化现象得以展现。地域舞蹈

8、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促进不同地域舞蹈文化之间的交流,还能够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地域舞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延续与发展,让其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的同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三、地域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地域舞蹈文化以舞蹈为艺术载体,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代代相传,承载着弘扬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的重要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诸多传统地域舞蹈文化也面临着传承和创新的时代性任务,为此,立足于对地域文化的深度解读,聚力乡土传播,并在创新活力

9、上为其赋能、彰显自身特色,走向高校教学专业推广两方面的共同推动下,以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化实现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既是对传统的地域舞蹈的现代性表达,又是对各地域舞蹈文化在传承中的发展的积极助力。为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积极探索地域舞蹈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一)深耕地域文化,聚力乡土传播地域舞蹈反映着不同地区的人文文化,从群众中孕育出现,对于地域舞蹈的传承与创新,也应秉承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因此乡土传播是传承与创新地域舞蹈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深入挖掘并传承地域舞蹈文化是乡土传播的核心。通过记录口述历史、田野调查、与老艺人的深入交流等方式,对地域舞蹈动作、舞曲、服饰等方面的资料进

10、行收集与整理,不仅保存了地域舞蹈的物质形式,更保存地域舞蹈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是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资料。当下社会,现代科技与媒体的快速发展让传播更加高效。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电视等科技手段将传播面广泛化,吸引更多年轻的受众群体。也可以通过组织舞蹈比赛、制作纪录片、组织地域舞蹈文化节等活动,吸引对地域舞蹈文化感兴趣的人群,潜移默化下让其成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和传播者。地域舞蹈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是社区。我们可以与社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举办社区舞蹈活动、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社区文化节庆等方式,将地域舞蹈文化融入社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中。通过与社区的互动合作,把地域舞蹈文化变为社区文

11、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传播促进了地域舞蹈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强化了创新传播的手段与形式、加强了与社区的互动与合作,有效推动地域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促进地区的文化繁荣。(二)赋能创新活力,突出自身特色地域舞蹈文化的地域性是区别于其它地域舞蹈文化的特质所在,因此对于探索其传承与创新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需要激发地域舞蹈文化资源的自身发展潜力,以极具域性的舞蹈文化符号融入舞蹈创作,如地方音乐、服饰、道具等,构建出饱含藏地域审美特色的舞蹈文化形象,使舞蹈作品更具民俗风情与地域特色。同时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打造地域 IP、突出自身特色,为舞蹈创作的选题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从而

12、创作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新作品,并针对地域社群进行下乡惠民演出,提高本土社群对地域舞蹈文化的认知度与参与度,进一步对内推进纵深层次传播。在此过程中,既要根植地域传统、又要立足时代发展,以强劲的创新动能和传播效力助力地域舞蹈文化焕发新生机、激发新动能。当然,在创作创新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保护地域舞蹈文化的本真性和独特性,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的情况,应始终在根植地域舞蹈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本土创新激发内在活力、彰显文化特性、强化地域特色等方式进行多维度创作创新。实现自我赋能、凸显自身特色是促进地域舞蹈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三)推动高校教学,走向专业推广当今社会,高校的专业教育在传承与创新地域舞蹈

13、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与艺术中专可以根据所炫动漫漫话音舞 145 处地域的舞蹈文化,有针对性的设置地域舞蹈的相关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系统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除了有对地域舞蹈本体的动作分析、技法训练、个性创作外,还应当包括其舞蹈的历史背景、人文文化、理论知识等方面。在教学中锻炼学生舞蹈表演、编创和教学的能力,通过舞台演出、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地域舞蹈的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高校还可以与当地艺术团达成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地域舞蹈实践的机会,通过与其他专业人士的交流,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舞蹈经验与技巧。在建设地域舞蹈教学课程的同

14、时,还可以组织大量关于地域舞蹈的交流研讨会、学术讲座等活动,在交流互鉴中促进共同发展,吸引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舞蹈创作和研究工作,推动地域舞蹈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高校专业教育在地域舞蹈文化传承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推动高校教学,让地域舞蹈走向专业化的推广道路,在专业教学下,不断地培养输送域舞蹈的专业人才,地域舞蹈文化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促进地域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积极地贡献。(四)打造空间驿站,深化文旅融合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浪潮中,更加重视本民族、本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中国式的现代化表达,将传统的地域舞蹈文化通过现代化的文化市场进行资源转化,推动地域

15、舞蹈文化与旅游资源间打破壁垒,使舞蹈艺术创作、旅游推广等相关机构进行多方联动,形成文旅合力,共同推动地域舞蹈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共进,多角度、多层面的推进地域舞蹈文化的现代性资源建构,从而实现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合作共赢。地域舞蹈将身体韵律的美感,直观地展现着地域舞蹈文化的特性,因此,注重提炼地域舞蹈文化的核心内涵,积极打造象征地域舞蹈文化的空间驿站,实现地域舞蹈从形式到文化内核的深度融合。同时以高质量的地域舞蹈文化作品融入旅游线路,建设“流动式”空间驿站,营造出多个舞蹈文化体验空间,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赏体验,增强外来群体对地域舞蹈文化的感知与兴趣,实现地域舞蹈文化的横向强度推广。坚持以旅

16、塑文、以旅彰文,推进地域舞蹈的全面发展,使地域舞蹈文化空间站成为舞蹈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气象。四、地域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价值地域舞蹈文化代表了地区独特的历史、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在传承与创新地域舞蹈的过程中,不仅是在延续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在传递着一种文化的血脉,让后人能够感知、理解和珍视自己的根源,更是在与现代社会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寻找着创新的可能性。这种交融既能够激发出新的艺术火花,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建立人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社区凝聚力和文化自信,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一)增强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对地域舞蹈文化的传承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它不仅

17、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对地域身份的认同。在乡土传播的过程中,用艺术的表达方式对地域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进行传承,人们在参与地域舞蹈的学习中,能够深入了解自己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强自身对地域的归属感以及情感的认同。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乡村地区的文化传统面临着被冲击和消解的压力,地域舞蹈在地区中传播和推广,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增添乐趣,提升幸福感,让大家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人们更加热爱和认同自己所处的地域文化。地域舞蹈不仅在本地区传承,也在不同地域间进行交流和传播,成为连接不同地域文化的桥梁与纽带。通过地域舞蹈的交流与分享,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了解彼此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习俗,

18、增进交流与理解,从而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在人们交流中,增强了对自身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激发了人们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地域舞蹈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一种文化责任,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它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观念和情感表达,是地域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弘扬地域舞蹈的过程中,传递地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地域舞蹈所传递的情感、团结、奋斗等精神,能够激励人们为地域的发展和繁荣而努力奋斗,进而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二)维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一方水土孕育着一方文化,独具一方特色的地域环境对一方群体在舞蹈中的身体形态产生着一

19、定形塑作用,当地社群的共同认知、区域经验、风土人情为其地域舞蹈的丰富多样打下了文化底色,地域舞蹈作为以地域性文化为基础衍生出来的艺术形态,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在舞姿形态、表演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呈现着多样性的表达,各地域凸显自身地域特色的多种舞蹈形态的呈现,极大程度上丰富地域文化的表达空间。地域文化并不是凝固化、同质化的,而是处在不断与时俱进,彰显本色的过程中,以多种艺术形态表达着XUANDONGMAN漫话音舞 146 当地人文特点与地方风情。因此对于地域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立足地域本色,利用舞蹈艺术形式彰显、树立起鲜活的地域舞蹈文化形象,在尊重各地域文化差异性的同

20、时,保护其多样性,实现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促进,不仅能够促进本土社群对地域文化的深层理解,建构起对本土身份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自豪感,而且对充分维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提升地域知名度将起到积极的现实作用。地域舞蹈文化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加强对地域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同时鼓励创新与发展,对于维护地域文化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三)促进活态传承的专业化高校设置专业化的地域舞蹈课程,让传统舞蹈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变得规范化、标准化,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准确、全面的接收地域舞蹈的传统元素,这有助于保留地域舞蹈文化的“原汁原味”,尽可能地避免传统舞蹈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发生失真和变异。专业系统的

21、教育,培养学生在舞蹈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提升舞蹈艺术水平,源源不断的为地区输送优秀的舞蹈技术人才与舞蹈创作者,为地域舞蹈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提升地域舞蹈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而创作出的优秀舞蹈作品不仅能够提升地域文化的影响力,还为地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中的交流研讨会、学术讲座,有助于拓宽学习者的眼界,推动地域舞蹈文化与当代艺术、国际舞蹈等不同文化形式的融合和交流。同时,专业化的传承让地域舞蹈文化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保护,使地域舞蹈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保持生命力,不断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四)实现文化

22、样态的当代化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以文旅融合的角度来认知地域舞蹈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可贵性,在文化和旅游融合领域,对地域舞蹈文化核心内涵的深度提炼与再次阐释,使得地域舞蹈文化资源的转化大有可为。深入挖掘地域舞蹈中所蕴藏的文化价值,以符合时代审美的思维倾向、推出迎合大众审美及观感体验的地域舞蹈文化作品,坚持具有地域特色的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些举措共同推动了传统地域舞蹈文化资源向当代文化样态转化的现代性转换。在此过程中,地域舞蹈文化得到了充分的解读和传播,一定意义上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赓续和转型。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包括能够实现跨时代传递的价值观、信仰与理念及社会传统等,文

23、化的延续及变化在国家现代化转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3当下文化反哺经济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让我们更加珍视地域舞蹈文化的传承,确保地域舞蹈文化在传承中得以延续,在创新中得以发展,以根植传统、深入乡土的地域舞蹈审美形象,实现地域舞蹈文化资源的“多样态表达”,让地域舞蹈文化在促进地域文化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结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发展的精神基因与文化根脉,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地域舞蹈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的“无形文化资产”,因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重视地域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4、乘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东风,地域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现代力量、与时代共振,着力赓续地域文脉,奋力书写地域舞蹈文化的辉煌篇章,尽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及创新型发展贡献地域舞蹈文化力量。参考文献1 吴华龙.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质量文化自信自强的路径研究 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24,(01):74-79.2 李宝刚,刘桂云.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意蕴:内涵特征、生成逻辑、价值旨趣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 行 政 学 院 学 报,2024,(01):52-57.DOI:10.13392/ki.zgqd.2024.01.001.3 姚迈

25、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J.探求,2023,(02):27-33+120.DOI:10.13996/ki.taqu.2023.02.002.4 刘凯华,王春然.浅析地域舞蹈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J.参花(下),2020(03):47.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中国式现代化河北篇章秦皇岛地域舞蹈文化的传播与推广”,项目编号:2023LX056作者简介:1、孟丹娜(1980 年),女,汉族,黑龙江加格达奇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非遗舞蹈研究2、赵思彤(2000 年),女,汉族,甘肃玉门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文化研究3、朱家乐(2000 年),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文化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