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本诗的作者是谁? 生齐:陶渊明。师:那么,你们对他的作品(语音强调)了解多少?生1:他写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生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3:那是归园田居生4:还有归去来兮辞师:很机灵!那他的作品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生1:厌倦官场生2:想隐居生3:喜欢桃花源那样的生活师:向往田园是吗?生齐:是!师:认识很统一啊!大家都没有忘记旧知识。陶渊明常在其诗文中表达对隐居生活的自由、悠闲的向往和追求。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归去来兮辞 并序,这篇文章被后人视为其“告别官场的宣言书”。二、初读感知,形成印象1初读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师:声音很宏亮,但是有一个字音读错了。正文第二节第
2、二句“载欣载奔”的“载”应读“zi”,是“一边一边”的意思。2反馈预习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对本文思想情感的看法,现在,我将同学们的看法做了归纳、整理,选取以下两类:本文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喜悦之情。作者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有喜悦,也有忧愁。现在,请同学们就从以上两点中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进一步谈谈自己的理解,注意一定要结合文中的句子,具体分析。你们可以找看法相近的同学一起讨论。三、文本细读,体味情感1讨论第一类看法 师:我们先讨论第一个观点:本文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喜悦之情。同意的,请说说依据,以及你的分析。生1:我认为是。文章第三节里写到“悦亲戚之情话,
3、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这明显在说自己常常和人聊聊天,种种地,弹弹琴,有的时候还出去游山玩水,自由自在,可逍遥了。师:这里的“悦”“乐”“情话”“或或”“棹”几个词该怎么解释?生1:“悦”和“乐”都是意动用法,“情话”是知心话,(师:这是什么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老师,还有什么词?我忘了。师:不好意思,一下子念太多了。还有“或或”和“棹”。生1:哦,“或或”是“有时有时”,“棹”是撑船师:有“船”的意思吗?那么,后面的“舟”又该如何解释?生1:那是“划”或者“撑”的意思,作动词了。师:有纵情山水之乐。很好,还有吗?(板书:山
4、水之乐)生2:我觉得“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这几句也写出了作者在家时的悠闲自得。师:(如上提问“引”“怡”“眄”“日”“策”几个词的解释以及用法,此处略。)有闲居之乐。还有新的发现吗?(板书:安居之乐)提示一下,本文除了写自己耕种闲话、徜徉山水、闲居在家,还写了哪些事情?比如,第二节都在写闲居生活吗?生3:还写了刚到家的情景。师:通过哪些句子表现?当时心情如何?生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其中的“欣”字,表示高兴。师:很好,这其中还有一个“奔”字,你们能想象是什么场景吗?生七嘴八舌:边笑
5、边跑,有点变态!师:你们不要觉得这位同学说错了,想想,陶渊明这时已经是四十几岁的中年男子,看到家却异常得如同一个孩童,可见他此时的心情不是简单用一个“高兴”可以形容的,那应该是?生齐:欣喜若狂师:对了!家里有什么会让他如此失态呢?文章中有说明吗?生4:因为家里有“稚子”生5:因为家里有酒喝:“有酒盈樽”生6:因为家里有老婆。师: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6:酒是他老婆倒的嘛。师:非常好,你从文本中解读出了言外之意!家中有可爱的孩子、等候的仆人、知心的妻子,对陶渊明来说真可谓是享尽什么之乐?生齐:天伦之乐!生7:老师,我还想到一点,作者急着回家,还可以从第一节最后两句看出来:“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
6、之熹微”。师:那么,你觉得这两句中哪一个字最有表现力?生7:“恨”师:什么意思?生7:遗憾。师:要知道,那时的船只能走那么快,天刚亮是自然现象,正常情况没什么好遗憾的,作者说“恨”反映了怎样的心情?生齐:归心似箭。师小结:全篇围绕着作者的乡间生活写着归隐的乐趣,如顾盼园中之景的悠然自得,如春种秋收的田中之乐。陶渊明显然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人。文中有着“自斟自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闲适快意;虽然也许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累,但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尽享劳动之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纵情山水,从中获得了慰藉和快乐。(板书)辞官归家 初抵家门 闲居在家 耕种闲话 纵情
7、山水归心似箭欣喜若狂天伦之乐、安居之乐 山水之乐归隐之乐2讨论第二类看法 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第二类看法,同意的,请说说依据,以及你的分析。师:没人敢说啊,还是都不同意这一观点?那我只好先请原来提出这一观点的XX同学来说说你的思考。XX同学:我也说不出什么具体的,就是觉得文章最后一节的最后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里面透露出了天命思想,有种认命的味道。如果真的快乐无比,无忧无虑,那还有什么好认命的呢?师:如此有想法,还敢说说不出来?应当要相信自己!XX同学抓住了文章的最后一节的结句来解读,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一般来说,文章的结尾与中心有深刻的关联。我们一同来看这两句。这其中的“聊”
8、是什么意思?生1:姑且、暂且 师:有什么言外之意?生2:有种无奈的感觉 师:为什么无奈? 生2:课文里写了“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不想追求功名利禄,修仙成佛又没希望,就只好种种地,写写诗,顺应自然。师:分析的很到位。那其他同学能从他们的回答中得到什么启发吗?生3:我觉得作者不是不想追求功名利禄,毕竟古代的读书人大都都想通过做官实现理想抱负,而且又有钱拿,又有酒喝师:不好意思,打断一下,你是如何知道这些的?生3:在序言中,作者提到“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师:读得很细致,我们不能放过文中的序言部分。请继续。生3:可是这官不好做。师:此话怎讲?生3:当时社会很注重身份。我记得陶渊明家父亲
9、,还是祖父,还是外公(挠头,学生笑)还是什么的官也做的蛮大的,但是并不是贵族出身,所以,到了陶渊明时,他虽然有才华,也没能坐上什么大官,自然他的志向也就无法实现了。师:那你知道他有什么志向吗?生3:不知道 师:“大济苍生”。你在课后做了很多功课,能以作者的身世来分析文本。同学们要向他学习!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叫“知人论世”,即通过了解作者的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帮助解读文本。生4:老师,(很急切)我不同意XXX的说法。陶渊明他就是不想做官了。师: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生4:你看,课文标题,还有第一、三节开头两次说“归去来兮”,就是在说“回去吧”,重复出现不就说明他不想做官,很想回家吗?师:大家看
10、呢?生5:我觉得有一定道理。师:我们要讲究证据,文中有吗?生5:有,第一节“既自以心为形役”师:“为”在这里怎么解释,有什么用法?这句话又该如何理解?生5:“为”表示被动,内心被形体役使。师:这里的“内心”和“形体”是指实际中的“心”与“身体”吗?生5:应该是指志向和行为吧?(不确定)师:什么行为?生5:是做官吗?师:正确。“心为行役”,即指志趣意愿被形体(为官的行为)役使,做出了许多违心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陶渊明年轻时也曾有“大济苍生”的“猛志”,但是现实使他屡遭挫折,最终志向难酬。(简介陶渊明的出身、经历三入三出,此处略)“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11、。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宋书陶潜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并序所以,他一次次发出呼告“归去来兮”,以求从行动上、思想上真正归来。师:可见,作者真的还是有烦恼的。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透露出与“乐”不一样的情感?生1:“倚南窗以寄傲”中的“傲”字。师:有什么不一样的情感?生1:不知道师:看来你只是抓住了瞬间的感觉是吗?那其他同学能说说看吗?生2:因为“傲”就是“孤傲”,就是看不起别人。师:是看不起别人,还是没人能理解?生2:应该是没人能理解。师:为什么没人能理解?他不是说“悦亲戚之情话”吗?生3:但是他们都是农民,不懂他读书人的真正想法。师:看来是
12、“古来圣贤皆寂寞”啊。那他又为什么会有“孤傲”的情怀呢?生4:清高呗师:说得好!还有吗?师:提示一下,下文还写道“门虽设而常关”,这又暗示了什么?生5:他在享受孤独。师:“享受”这个词用得非常棒!“傲”字写出了中国文人的清高与孤寂,体现一定的道家思想;“常关”也直截了当地揭示了诗人的与世隔绝。但正是这种孤独使他独善其身,保持了本真,无怪乎苏轼如此评价:“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生6:那“引壶觞以自酌”中的“自酌”算不算表现了“享受孤独”?师:当然可以。这一句话既有着自由自在的悠闲,又有些许自斟自酌、
13、无以为伴的孤独与苦闷。时间过得真快,同学们正渐入佳境,分析是越来越精彩了,可惜时间不允许了。其实,文中还有很多句子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像文中的五个反问句,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乐琴书以消忧”“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加点字为重读)等等,课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一下。3总结 的确,我们从文章中读出了诗人辞别官场、归隐田园的愉快轻松,读出了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读出了返璞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读出了特立独行、逍遥于世的自由自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感受陶渊明欢乐的同时,也体悟到了作者流露出的时不我与的惆怅、惋惜,年华已逝的忧愁、无奈。所幸的
14、是,作者在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苦恼之后,悟出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真谛。归隐之乐 乐天安命 乐中隐忧在短短百来字中,诗人选取颇具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和画面,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打动人心,所以后世大家纷纷对此文作出评价:“两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宋欧阳修“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宋李格非“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明归有光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摆脱挫折升华人生价值的一座精神堡垒,他的言行也成为后世众多士大夫们自觉或不自觉学习的对象。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像感悟人生乐观旷达的苏轼,都或多或少受到他思想的影响,而这篇归去来兮辞也成为了一篇千古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