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054098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孟 子 名 轲 , 邹 人( 今 山东 邹 县 ),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孟 子 便 与 母 亲 相 依 为 命 。 孟母 非 常 疼 爱 自 己 的 儿 子 , 曾 经 为 了 替 孟 子 找 一 个 舒 适 的 学 习 环 境 而 三 次 搬 家 。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

2、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故事?小孟子长大了要读书去了,但孟子毕竟还是个孩子自然有童心,他经常逃课。感到读书烦所以经常不去上课。有一天小孟子听着听着课觉得没劲就逃回来。孟母正好在织布。那时孟母主要靠织布卖布来维持生活。看见儿子逃学回来一句话也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就意味着马上就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无数个夜晚的辛劳就白费了。

3、孟子是个好孩子非常孝顺自己的母亲,就跪下来问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学习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先一小段一小段的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它才有用才可做衣服才可做被单。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像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怎么能成才?”孟子受到了母亲的教训从此专心致志一心向学后来成为中国儒PPT4在孟子一书中反映了孟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仁政主张,我们主要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与本文有关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性善论我们说仁是孔子的基本思想,但是孔子并没有

4、说明为什么爱仁,孟子讲了,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3、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一个非常残忍的时代,各个诸侯相互残杀,杀人如麻,、有人曾经评论左传是一部相砍书,就是各路诸侯相互砍,砍死的可 都是老百姓,所以孟子讲“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一场正义的战争,全是为了一己私利。孟子所生活的战国时代同样也是这样,齐楚燕、每一个诸侯都想统一中国,并且通过富国强兵,通过战争来实现,这就是那时很多人持有的霸道主张,但是,孟子等人却认为应该通过仁的力量使民心归附这样来实现统一,这就是孟子一生都在践行的王道思想二、诵读的准备1.简介这次谈话的背景孟子

5、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四、熟读课文 1.放录音两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6.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

6、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学生明确。 教师出示投影,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有不同表达) 明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缘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研习第1段(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2)理清背诵思路。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

7、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学生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梁惠王-于国用心 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3)朗读指导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感的语气。“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又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

8、作用。“察邻国之政”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为下文提问作铺垫。最后“何也”要读出疑问语气,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教师范读本段,学生试读。提问: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害生产力。这就造成了人口的减少,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3面对梁惠王的疑问,孟子是怎么解答的?明确PPT10王好战,请以战喻。好,喜爱,您不是主张霸道吗,您不是喜欢打仗吗,让

9、我用战争来做个比喻吧、梁惠王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看看孟子回答了没有呀?他怎么回答的?哪你说说孟子认为民不加多的原因是什么?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究竟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PPT11PPT12 明确梁惠王移民移粟的策略,不过是“五十步”,而邻国也不过是“百步”本质上和邻国的政策并无不同,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梁惠王所谓的尽心,也不过是应对特殊时期的短暂的办法。要想让一个国家从根本上长治久安,是需要长期投入的。用孟子的主张就是要施仁政行王道。 5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使民增加呢,那就是施仁政行王

10、道,在接下来的两个自然段里孟子具体讲述了他的仁政主张,我们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包括那几个个方面? 学生尝试背诵2、3、4段。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一名学生独背。 二、导入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5、6段 (1)女生齐读第5段,男生齐读第6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

11、排比句回答)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问:百姓为什么粗估入五次?君王用过重的扶绥压榨百姓,索求无度,百姓不得不,斧进不得以时入山林不要暴敛 前面那个不违农时也是对君王的要求。好战必然要频繁征发百姓影像农业生产。开明的君王不应扰民,至少不该在农忙时节扰民 。其实是要求君王不要横征。横征暴敛就是保证,实施暴政就会逼得百姓无路可走。苛政梦玉虎就是这个道理不实行暴政,让百姓可以活下去,这就是仁政的起点 提问:要想

12、“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他又用一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三种措施:一是提倡种桑养蚕,大力发展种植业和纺织业;二是不仅从自然中有节制地捕食野生动物,而且应该不误时机地繁殖家畜家禽,大力发展畜牧业;三是不耽误农业生产季节,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此三者,物质文明建设也。与前三者相比,显然前进了一大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搞好物质

13、文明建设,而且主张教民,尽力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孟子又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此乃精神文明建设。上述四者,不正暗合了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现代思想么?显然,孟子不仅要解决百姓的衣食温饱问题,而且还特别注重教化,注重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品德修养。 要求学生对照板书,填充空缺处,尝试背诵5、6段。 (3)朗读指导 第5段兼用排比和连环两种句法,全段三大句,每句为一层,语势逐层上升,要突出最后一层,这是孟子的主要意图所在。“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轻读,后者重读。 第6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表陈述语气,

14、气势充沛,要读出层次。最后用双重否定句式总结,要读得坚定有力,其中应有劝勉之意。 选一男生朗读5、6段,其余同学点评。 学生齐读5、6段,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数罟 数之以桑 衣帛 养生丧死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还指出了封建统治者施行“仁政”应有的态度。他委婉含蓄地批评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贵族家里“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他采用比喻论证进行反驳:“涂有饿莩”却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而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可笑,并指出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恰恰是统治者的暴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是何等言简意赅啊!他明确指出了统治者应有的态度:应严于律己,敢于承认过错,不能推卸责任。强调一定要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不归罪于年岁,时时反省自身,除暴政,施仁政,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且能接受教育,懂得道义。只有这样,才能得民心,才能使民加多。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由此观之,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恰巧暗含了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暗含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一起狠抓的现代思想。同时,也从历史角度印证说明了当今的这些现代思想观念,正是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是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精髓的有力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