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方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路径研究——以黔东丹砂文化遗产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5031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路径研究——以黔东丹砂文化遗产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方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路径研究——以黔东丹砂文化遗产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方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路径研究——以黔东丹砂文化遗产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卷第期阿坝师范学院学报,年月 基金项目:铜仁市文博专项联合课题(、)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蒋欢宜,女,铜仁学院武陵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哲学博士;梁正海,男,铜仁学院武陵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法学博士。(贵州铜仁)王晨,王媛文化遗产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贾小琳,冯扬近三十年来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王晨,王媛文化遗产导论:地方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路径研究 以黔东丹砂文化遗产为例蒋欢宜,梁正海 摘要:我国地方文化遗产是特定区域内历史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高的文化、历史、艺术或者科学价值,并以特定实物或者非实物的形态存在的人类创造物,是中华优秀传

2、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黔东丹砂文化遗产的考察发现:地方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经济与产业、建筑与空间、科技知识、文化育人等方面的价值。地方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创新理念,构建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模式;文旅结合,将地方文化遗产发展为地方旅游符号系统;科技引领,加强地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关键词:地方文化遗产;价值;保护路径;黔东丹砂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研究缘起文化遗产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高文化、历史、艺术或者科学价值,并以特定实物或者非实物的形态存在的人类创造物”。对我国的文化遗产进行合理保护和适度开发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动当今社会

3、经济发展与文化振兴,可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生动案例。近年来,文化遗产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价值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与文化自信等方面,体现了文化遗产研究的政策性、交叉性、活态性和民族性等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以地方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的相关成果还比较有限,文化遗产研究的地域性特征有待突出。地方文化遗产是特定区域内历史遗留下来的,我国的地方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播撒在中华大地并完成“在地化”的产物。地方文化遗产根植于地方社会,与地方历史、地方文化、地方民众密切相关

4、,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征。与其他文化遗产相较,地方文化遗产具有哪些突出价值,如何在地方社会现有条件下对其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值得我们深思。有鉴于此,文章以黔东丹砂文化遗产为例,探讨其价值和保护路径,以期呈现地方文化遗产的特殊价值和基于地方实践的保护路径。二、地方文化遗产的价值文化遗产的价值是多元的。文化遗产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经济、文化研究等价值。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产物,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反映了该国家、该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样态和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又具有可供开发的经济价值,是“文化遗产作为投入要素,被投入到文

5、化生产中,转化为文化产品进行销售,最终可以获得的经济回报”。同时,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为文化和科学研究提蒋欢宜梁正海 地方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路径研究 以黔东丹砂文化遗产为例李锦伟丹砂与明清贵州的历史进程贵州民族研究,()王晨,王媛文化遗产导论:供丰富材料。黔东丹砂文化遗产是黔东地区各族人民在勘探与开采、提炼与加工、交换与使用丹砂的过程中集体创造的,保存至今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制度财富,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文化遗产。黔东丹砂文化遗产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矿洞遗址、丹砂管理机构遗址、丹砂采冶技术与设备遗存、工业建筑与厂房遗存、丹砂古道遗址、黔东丹砂民俗以及以丹砂为主题的诗文、歌舞、神话传

6、说、民间故事、口述史、碑刻等。具体来看,黔东丹砂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为历史与文化价值、经济与产业价值、建筑与空间价值、科技史与科学研究价值、文化育人价值等。(一)历史与文化价值历史与文化价值是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是决定它是否值得保护的关键因素。因为,只有那些在历史上真实产生过重大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的遗存才确实具有保存历史记忆的价值,才值得保护。黔东丹砂文化遗产具有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它既见证中国丹砂采冶的悠久历史,也反映了明清时期贵州的发展历程,还保留了中国传统手工业和矿冶业的历史记忆。见证了中国丹砂采冶的悠久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使用丹砂的国家之一,具有开采、加工、使用丹砂的悠

7、久历史。到目前为止,在龙山、良渚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原始先民使用丹砂的痕迹,证明中国开采、使用丹砂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黔东丹砂文化遗产是中国丹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丹砂开采、加工、利用历史的重要载体,可为中国丹砂采冶史提供重要例证。从黔东丹砂文化遗产的丰富形态和厚重历史,我们能够深切认识到中国丹砂采冶历史的悠久,真切领略到中国丹砂文化的博大精深。反映了明清时期贵州黔东的历史发展历程。丹砂在明清时期贵州发展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在政治上,“丹砂客观上起到了促进贵州的建省及改土设流的施行,对于中央王朝加强对贵州的直接控制发挥着一定作用”;在经济上,“丹砂在促进汞业

8、生产自身发展外,也有力地促进了贵州山区的开发及商贸的发展,使得贵州经济取得全面进步”;在文化上,“丹砂除了导致与自身紧密相关的丹砂文化的发展外,也有力地促进了贵州儒家文化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丰富了贵州文化的内涵”。黔东丹砂文化遗产承载着黔东地区厚重的历史,生动地反映了丹砂在明清时期黔东地方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丹砂推动明清时期贵州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总之,从丹砂产业、丹砂交易推动黔东地方社会发展历程的丰富史实,可以窥见丹砂在明清时期贵州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保留了中国传统手工业和汞矿采冶业的历史记忆。丹砂文化遗产以物质和非物质的形式保留了中国丹砂开采、加工、应用的丰富历史,承载着中国传

9、统手工业和矿业的厚重的历史记忆。万山汞矿遗址是黔东丹砂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万山汞矿遗址较好地保留了丹砂产业采冶的原貌,矿洞、工业建筑、厂房、车间、部分生产设备和工具虽然日趋陈旧、破败,但基本能够呈现万山丹砂产业的辉煌历史,承载黔东丹砂采冶产业的历史记忆。黔东地区保留下来的丹砂采冶的工业建筑、厂房、生产设备和工具有助于重构丹砂采冶场景,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有助于激发黔东民众关于丹砂的历史记忆。当挖洞、凿石、运砂等生产活动成为尘封的历史,当往日丹砂采冶的盛况不复存在,当年长者、亲历者对丹砂采冶的记忆逐渐模糊,黔东丹砂文化遗产保留历史记忆、激活历史记忆的价值就会凸显出来。(二)经济与产

10、业价值经济与产业价值是决定文化遗产能否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是文化遗产的延伸价值。地方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和追捧,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广阔的市场,因此具有被作为文化产品提供给社会进而创造出经济效益的价值。“文化遗产中包含的精神内容可被提炼出来开发,运用新的技术或者创意,与其他的物质载体结合,开发出新的产品。”这即是利用文化遗产开发文创产品的价值。除此之外,文化遗产还具备其他可被利用的经济价值,比如用作展览、创造手工艺纪念品等。黔东丹砂文化遗产是一个以工业文化为内核,阿坝师范学院学报严鹏,陈文佳工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教育传承与工业旅游上海

11、: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世界地理研究,()万山特区工业志编纂委员会万山特区工业志九龙:香港创艺(国际)出版社,:杨路勤万山汞矿工业遗产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大学,樊一帆,樊静帆万山千秋 中国汞都贵州汞矿图文史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杨路勤万山汞矿工业遗产研究以历史文化、商贸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为补充的,多层次的,自成一体的遗产系统。工业文化遗产的经济与产业价值主要体现在资产价值、区位价值、活态价值、产业容纳价值等方面。资产价值即“工业文化遗产实际遗留物的当前价格”,区位价值是“工业文化遗产所处的地理区位”,活态价值是指“工业文

12、化遗产是否还具有原始的工业生产或其他经济功能”,产业容纳价值即“工业文化遗产被用来进行再开发时所能容纳的产业的数量与规模”。综合来看,黔东丹砂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经济与产业价值。虽然自黔东汞矿生产停止后,与汞矿生产相关的矿洞、工业建筑、厂房、车间、机器设备基本被遗弃,不具备较好的资产价值,但是其区位价值、活态价值、产业容纳价值不容小觑。以万山汞矿遗址为例。万山汞矿遗址位于万山特区万山镇土坪村,建于汞矿资源产地,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区位价值较高。“中国汞矿之都”的文化名片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身份,使得万山汞矿遗址成为黔东文化旅游的重镇,在地方旅游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活态价

13、值。万山汞矿遗址是目前国内开采时间最早、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汞矿遗址之一,在旅游产业中有较好的游客承载量和接待能力,在新型丹砂产业中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其产业容纳价值较高。工业遗产旅游是发挥黔东丹砂文化遗产经济与产业价值的重要途径。“工业遗产旅游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铜仁市政府打造万山汞矿国家矿山公园,在保障汞矿遗址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以主题公园的形式进行开发和利用,将遗址游览、工艺品开发、研学活动融为一体,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4、和社会效益。(三)建筑与空间价值建筑与空间价值是文化遗产的承载价值,是文化遗产其他价值的有形载体。文化遗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需要建筑与景观的承载,经济与产业价值要以对文化遗产建筑与空间的保护、利用和再利用为基本前提。黔东丹砂文化遗产的建筑与空间价值同样通过承载其历史与文化价值、经济与产业价值得到体现。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和矿产业的转型发展,黔东地区留下大量的丹砂矿洞遗址。“截至年,万山汞矿有个矿洞,相连的各洞口总长约千米。”其中,以万山镇土坪社区的黑洞子、仙女洞、云南洞最为典型。黑洞子“现采掘面积达 万平方米,遗留口矿洞,条坑道且总长约米,处平方米的采掘场,洞内还能找到冶炼遗迹与开采遗迹”。黑洞子

15、洞口朝东,洞前有一处宽约米,高约米,凹槽弧长约米的葫芦型绝壁。绝壁上有许多爆火窿子,绝壁下有几十个至层不等、深约数百米的凿洞,保留有矿柱、隧道、标记、刻槽、石梯等遗迹。黑洞子年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人洞与黑洞子相通,洞口朝东,深数百米,高米,宽米,洞内多岔道,坑道长近千米,岩壁上红色朱砂脉矿依旧清晰可见。云南洞洞口朝北,呈拱形,因云南马姓商人雇工开凿而得名。云南洞有三个洞口,主洞口宽约米,高约米,洞前留有一根象鼻状弧形矿柱。洞内有条层的巷道,存有刻槽、矿柱、隧道、标记等遗迹。洞旁石壁处有个深约数百米的洞口,洞前外侧开凿有宽约 米,长约米的“云南梯”。黑洞子、仙人洞、云南梯等工业建

16、筑遗址承载着黔东乃至中国丹砂采冶的悠久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三千多年来的丹道文化、丹药文化、丹祭文化、丹青文化,承载着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传统丹砂采冶技术。除此之外,黔东地区还保留有斗式转载车、架线蒋欢宜梁正海 地方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路径研究 以黔东丹砂文化遗产为例杨路勤万山汞矿工业遗产研究胡安徽中国古代朱砂开采技术探析中州大学学报,()何先龙中国丹砂水银系列遗址突出普遍价值解析 贵州丹砂汞矿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基础材料之一 刘伯英中国工业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 年中国第八届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袁渊论文化遗产的育人价值教育研究与实验,()式电机车、电动卷扬机、耙斗式装岩

17、机、双机液压凿岩台车、曲轨侧卸式矿车等丹砂采冶设备,铁锤、钢钎、铁撞、铁发条、电耙、电机车等开采工具,桐油灯、矿石灯、长柄矿工照明灯等照明工具,木桶、砂钩、竹筛、淘砂盆等筛选工具,撮箕、背篓、汞罐等装载工具。这些采冶设备和工具再现了丹砂开采、加工、冶炼、利用的生产场景,反映了汞矿工业的发展状况,不仅保存了工业遗产的独特形象和整体面貌,而且还承载了世纪 年代的特殊的工业生产背景和独特的工业审美意识。例如,万山汞矿遗址的苏联专家楼是典型的中苏建筑风格融合的产物,不仅在造型、外观上展现了独特的建筑美学,而且还反映了世纪 年代中苏密切往来的历史事实。同时,这些工业建筑、厂房、车间、机器设备、生产工具也

18、是传统汞矿产业转型为新型丹砂产业以及发展旅游产业的物质基础。(四)科技价值文化遗产既包括前人运用科学知识、技术手段创造的物质类成果,也包括世代传承的科学知识和活态传承着的各项技术。因此,文化遗产具有科学和技术两方面的价值,即科技价值。一方面,文化遗产承载着前人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承载着各种工艺的操作方法和技能。黔东丹砂文化遗产是黔东民众长期进行丹砂采冶生产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具有很强的科技价值。中国传统丹砂采冶技术历史悠久,领先世界。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已掌握了丹砂采冶之法,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勘探、采掘、冶炼加工技术。丹砂勘探技术经历了“从朱砂与黄金伴生、沿石脉寻找

19、、根据井水颜色及水气判断、朱砂多与温泉同生和矿脉多为线型及与石英石相伴的变化过程”,采掘技术经历了“从使用传统工具到用火烧再到用火药爆破的过程”。中国丹砂冶炼加工技术历经东周时期的低温焙烧水银法、东汉末期的下火上凝法、唐代中叶的水火鼎炼水银法到南宋以后的蒸馏炼汞法的演变。总之,我国传统丹砂采冶技术日趋成熟,愈发先进。黔东丹砂文化遗产保留了大量黔东先民开采丹砂的历史痕迹,呈现了中国丹砂传统采冶技术的历史演进过程,反映了中国丹砂传统采冶技术的先进水平,是研究中国科技发展史,尤其是中国汞矿史的重要凭证。例如,黑洞子、仙人洞等矿洞遗址保留了中国古人使用烧爆火窿法的痕迹;万山矿区旧址呈现了世纪年代以来中

20、国汞矿生产的历史原貌,再现了汞矿生产的技术状况,展现了汞矿生产由人工生产到机械生产的转变。这些都为中国汞矿史研究,乃至为中国科技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支撑。(五)文化育人价值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深厚的民族情感,影响着文化个体的价值选择,对理解人的历史、文化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一种认知资源,文化遗产具有显在的育人价值。一方面,文化遗产具有传播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文化遗产“蕴含了一个文化传统认知自然、历史和世界的智慧,影响人的价值观塑造”,对培育人的精神品质,助力立德树人具有重要价值。黔东丹砂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底蕴深厚,能够全面、系统地呈现与汞

21、矿生产相关的工业知识,传播汞矿工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黔东丹砂文化遗产蕴含着黔东人民砥砺奋斗的工匠精神和迎难而上、努力奋进的“爱国汞”精神,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面对矿井中潮湿、闭塞、嘈杂的工作环境和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矿工们并没有消极怠工,而是艰苦奋斗、积极进取,形成了艰苦卓绝的工匠精神。正是在这种工匠精神的激励下,万山人民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全面抗战时期,为了储备反法西斯的战略物资,万山人民加班加点进行汞矿生产,创造了比抗战前年均产量高 倍的最高纪录,为抗日战争贡献了黔东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年三年困难时期,万山人民克服万

22、难,奋发图强,积阿坝师范学院学报龙金菊,高鹏怀记忆、认同与共生:兼论“爱国汞”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逻辑广西民族研究,()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李然土司文化遗产的复合性、多元价值及其实现路径贵州民族研究,()王楠,于海志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万里茶道”演化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极生产,汞产量连续四年破千吨,为国创收 亿元,为国家偿还苏联债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表彰万山人民的拳拳爱国之情,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万山汞矿为“爱国汞”。现如今,“爱国汞”作为一种精神“已经成为万山人民迎难而上、努力奋进的精神丰碑”。黔东丹砂文化遗产是黔东人民砥砺奋斗的工匠精神与迎难

23、而上、努力奋进的“爱国汞”精神的见证者、承载者和传播者。深入挖掘黔东丹砂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积极弘扬其中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自强奋进等优秀精神品质,有效发挥其文化育人功能,将有助于引导人们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中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

24、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文化遗产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类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既包括对藏品等可移动文物和古建筑、古遗址、古迹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也包括对传统技艺、历史记忆、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种典型的地方文化遗产,黔东丹砂文化遗产既包括矿洞遗址、丹砂管理机构遗址、丹砂采冶设备与工具遗存、工业建筑与厂房遗存、丹砂古道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丹砂民俗以及以丹砂为主题的诗文、歌舞、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口述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开展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创

25、新理念,构建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模式地方文化遗产往往具有遗产要素多,分布地域广,布局分散等特点。因此,对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局部几个单体遗产的保护,还需加强对文化线路和遗产环境的保护,形成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综合性、整体性保护。在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应吸收 文化景观遗产文化线路遗产 等前沿遗产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遵循主题性、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生态性保护原则,实行文化遗产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策略,打下文化遗产创造性转换的基础”。同时,要扩大参与主体的范围,积极构建一个政府牵头,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引领,广大民众积极广泛参与的整体性保护模式。黔东丹砂文化遗产是一个以万山

26、汞矿遗址为核心,囊括其他汞矿遗址和丹砂采冶技术、丹砂民俗、丹砂文艺等内容的,多层次、多方面、多区位的文化系统,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空间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与文化线路遗产相似,黔东丹砂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时空连续性、整体性、关联性和立体性的空间表征”,因此对它的保护同样需要吸收文化线路遗产综合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的理念,以万山汞矿遗址为核心,以丹砂古道为纽带,以点带面,把遗产主体及其构成部分作为整体资源进行保护,采用综合性保护方法,形成整体性保护模式。在加强对以汞矿遗产为核心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以丹砂文献为核心的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同时,积极开展对以丹砂采冶技术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全方

27、位、多角度、多样态的保护机制。(二)文旅结合,将地方文化遗产打造为地方旅游符号系统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是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的。一方面,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异质性是游客产生旅游行为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将无意识的文化传播转变为有意识的蒋欢宜梁正海 地方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路径研究 以黔东丹砂文化遗产为例刘治彦文旅融合发展:理论、实践与未来方向人民论坛学术前沿,()薛晓霞旅游商品设计中地方符号的融入研究 以常州旅游商品设计为例设计,()宋河有地方旅游符号的形成与调适:从文化遗产地到全域旅游空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赖全贵州丹砂文化的文旅融合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社

28、会科学家,()陈晓皎,苗甜,唐晓腾,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可视化包装工程,()陈晓皎,苗甜,唐晓腾,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可视化陈晓皎,苗甜,唐晓腾,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可视化陈晓皎,苗甜,唐晓腾,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可视化文化呈现和游客主动的文化认识,大大拓宽文化传播的渠道,促进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地方文化是重要的地方符号,即一定地域空间内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的事物,“是特定区域因其所拥有的特定资源、特定民俗风情、特定生活方式而产生的独特事物或现象”。文旅融合,将地方文化符号转化为地方旅游符号,即“在旅游场域中,能概括和代表旅游地的个性、能凸显其旅游特色和旅游形象并有

29、效吸引游客群的地方符号”,不仅可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快速传播。丹砂是黔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符号之一。作为一种旅游资源,黔东丹砂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根据丹砂矿的开采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所形成的轨迹,丹砂文化与丹青文化、中医药文化、宗教信仰文化、工匠文化、三线建设文化、民族文化、商业文化、革命文化关联密切,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形态”。通过文旅融合,将以万山汞矿遗址为核心且囊括丹砂文化、丹青文化、丹药文化、丹俗文化等在内的黔东丹砂文化遗产转化为系统的、形式多样的、生动鲜活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旅游符号系统,不失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地方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有效

30、途径。(三)科技引领,加强地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指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对文化遗产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全面、系统、客观、真实地记录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呈现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从而实现复原和展示的目的。与传统保护方式相比,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摆脱地理、物理的局限,实现由实物导向到信息导向的转变,使文化遗产的保护朝着超越时间、广泛空间和深入信息的方向发展,给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带来新发展路径和生机”,是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选择。地方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形式各异,涵盖面广,且部分地方文化遗产破损程度较大,修复难度高,亟需全方位保护。对地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可以全

31、面、系统、客观、真实地记录保存相关信息,进而将其转化为可供检索、展示、学习、传播的数据资源。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要包括文化遗产数字采集与处理、文化遗产数字保存与管理、文化遗产数字展示与传播三个方面。文化遗产数据采集与处理是指“借助数字化方式对文物自身的相关信息特征进行分类记录建档,以识别和提取其物理、化学或语义属性”。现阶段,文化遗产数据化采集与处理主要有摄影测量、三维扫描、技术等手段。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和管理是指通过合理运用数字技术以多种方式尽可能全方位地储存文化资源。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与管理主要表现为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三种形式。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是指“通过互联网展示

32、、虚拟漫游、体感交互、全息投影等技术途径将文化遗产数字化、虚拟化、智慧化”,以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共享。到目前为止,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手段主要有(虚拟现实)、(扩增实境)、(混合现实)等“现实创造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平台、数字动画、数字交互、虚拟修复、全景拍摄等手段。受经济、思想观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地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往往停留在数字采集与处理层面,在地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与管理、展示与传播方面存在较多不足。到目前为止,铜仁市相关部门开展了对黔东丹砂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采集、保存、展示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方面,基本完成了对黔阿坝师范学院学报东地区汞矿遗址、矿厂旧址、工人村、丹砂民俗等

33、方面的基本信息和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另一方面,在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方面形成了万山丹砂博物馆和以 碧血丹砂为代表的影视产品等系列成果。然而,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黔东丹砂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还停留在初级水平,数字化采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数字化处理、保存、展示、传播的技术和手段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四、结语地方文化遗产是特定区域内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结晶,承载着厚重的地方社会历史信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不容小觑的当代价值。对地方文化遗产进行深度挖掘,不仅可以彰显地方社会厚重的历史底蕴,还可以展现地方社会千姿百态的、生动的、鲜活的文化形态,增强该区域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深度挖掘我国地方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助于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重魅力。,:,:;责任编辑:马昌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