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三.生物圈中的人 5.16
一、 人的由来 树栖生活
森林古猿
地面生活
类人猿
人类
1、人类的起源
和发展
证据:化石是最重要的证据
生殖: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
睾丸:一对,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附睾:储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的通道
精囊腺:分泌黏液
前列腺:分泌黏液
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排出精液和尿液
男性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
2、人的生殖
女性生殖系统
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
睾丸 精子
卵巢 卵细胞
婴儿
成熟
分娩
受精卵 胚胎
输卵管
受精
生殖过程:
形态发育:身高突增
功能发育:神经系统、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
性器官的发育:迅速发育,并出现第二性征
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3、青春期
我国人口增长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加快
4、计划生育 基本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计划生育 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二、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糖类:主要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也是构成细胞的一种成分
蛋白质:人的生长发育和受损细胞的修复离不开蛋白质,同时,也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脂肪:主要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存在于体内
水:人体内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约占体重的60%---70%,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无机盐的缺乏症状和食物来源(见下表)
维生素的缺乏病症和食物来源(见下表)
无机盐的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含钙的无机盐
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鸡胸、X形或O形腿);中老年人特别是妇女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
牛乳粉、牛乳、鲫鱼、鸭蛋
含磷的无机盐
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等
牛乳粉、鱼类、猪肝
含铁的无机盐
缺铁性贫血(乏力、头晕等)
花生、猪肝、鸭蛋
含碘的无机盐(微量)
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
加碘盐、海带、紫菜等海产品
含锌的无机盐(微量)
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
猪肝、花生油、牛肉
几种维生素缺乏时的症状和食物来源
维生素的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维生素A
皮肤干燥、夜盲症(夜晚看不清东西)、干眼症等
牛乳、猪肝、鱼肝油
维生素B1
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豆类、欲类
维生素C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等
新鲜蔬菜、水果
维生素D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
鸡蛋、鱼肝油、肝脏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类
型
供能物质(构成细胞)
非供能物质
有机营养物质
无机营养物质
糖糖类
脂脂肪
蛋蛋白质
维维生素
无无机盐
水
功
能
主要供能物质
主要储能物质(备用能源)
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
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
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细胞的主要成分,参与生命活动
口腔
咽
消化道 食道
消化系统的组成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消化腺 唾液腺、肝脏、胰腺——大腺体
胃腺、肠腺——小腺体
酶
酶
2、消化和吸收
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酶
食物的消化
蛋白质 氨基酸
胆汁
酶
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脂肪酸
胃:吸收部分水、无机盐和酒精
吸收的部位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水、无机盐、维生素、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均在此吸收
营养物质的吸收 大肠:吸收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吸收的途径:甘油和脂肪酸由毛细淋巴管吸收外,其它的成分均由毛细血管吸收
3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平衡膳食: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比分别
占30%、40%、30%。
食品安全
4. 食品安全
① 保持清洁勤洗手:取食品前洗手、准备和加工食品期间经常洗手、便后洗手;清洗和消毒用于准备食品的所有场所、设备和餐饮具;避免虫、鼠及其他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
② 生熟分开:生的肉、禽、蛋和海产品要与其他食物分开;生和熟食品的餐饮具、工具、用具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③ 彻底做熟食物要烧熟、煮透,中心温度达到85 ℃以上,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
④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熟食要保存在冰箱里,也不能够长时间存放;熟食和凉菜做好后在室温下存放不得超过2小时;冷冻食品不要在室温下化冻。
⑤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食品用水要安全;选择卫生安全的餐饮具;选择卫生安全的纸巾;水果和蔬菜要清洗干净,生吃要消毒;螃蟹、甲鱼、黄鳝要吃鲜活的;不能吃发芽的马铃薯和毒蘑菇等。
(2)绿色食品指安全无污染且优质的食品,要求在生产、贮存和销售的过程中都避免有害物质的侵染。
[规律总结] 小肠的结构特点:
(1)长约5~6 m,其结构特点适于消化和吸收。
(2)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3)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大多数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中。
[注意] (1)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小肠的结构与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功能相适应。
(2)消化道的其他部位也有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功能。
营养物质的吸收只在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消化道内进行。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大肠是形成粪便的场所,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其他的消化道基本上没有吸收功能。
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鼻腔
咽
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由肺泡组成
呼吸道的作用: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温暖、湿润吸入的空气的作用
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吸气: 肋间肌和膈肌 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容积增大 →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入肺,完成吸气。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呼气: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容积缩小→
(呼吸运动) 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出肺,完成呼气。
特别提示:气体进出肺的动力是肺与外界气体压力差
氧气
二氧化碳
肺泡处和组织处的气体交换 肺泡处的气体交换: 肺泡 血液
(扩散作用)
氧气
二氧化碳
组织处的气体交换: 血液 组织细胞
3、空气质量与健康: 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五点取样法)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叫做肺的通气。它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
类别
呼气
吸气
肋间肌
舒张
收缩
膈肌
舒张
收缩
胸腔容积
缩小
扩大
肺的状态
收缩
扩张
肺内气压变化
增大
减小
膈顶
上升
下降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的实质是肺泡内的气体与肺泡外缠绕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其原理是气体分子的扩散。其结果是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中,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
3.人体组织内的气体交换的实质是通过循环到达人体组织处的毛细血管的血液与人体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其原理是气体分子的扩散。其结果是血液内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中,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
[注意] (1)人体吸入的是空气(既含有氧气,又含有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同样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只不过是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氧气浓度的减少。
(2)提高呼吸效率的有效方法不是提高呼吸效率,而是通过加深呼吸提高呼吸效率。
四、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考点3 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包括_______和_______两条途径,二者同时进行,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地送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2.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不同,结果相反。
(1)体循环
①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②结果: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2)肺循环
①途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②结果: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含氧较多颜色鲜红)。
1、流动的组织—血液 血细胞(见下表)
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会分辨三种血管
2、血流的管道—血管: 血管的种类及特点(见下表)
①心脏的结构:心脏壁由心肌构成,左心室壁最厚。心脏四腔。左心房连肺静脉,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
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②心脏的功能: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③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从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毛细
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从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
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动脉血:含氧多,颜色鲜红的血
静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
血型的发现
4、输血和血型 输血原则:同型血相输。
血量和输血
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数量和功能
项目
类型
代号
大小
形态
细胞核
数量
功能
红细胞
RBC
较大
双面凹的圆饼状
无
男(4—5.5)X1012个/升
女(3.5—5)X1012个/升
主要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
WBC
大
圆形或椭圆形
有
(4—10)X109 个/升
吞噬病菌,保护人体健康
血小板
PLT
较小
不规则
无
(100—300)X109 个/升
有促进止血 加速凝血的作用
三种血管的比较
种类
概念
管壁
管腔
血流速度
分布
动脉
将血液由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
较厚、弹性大
小
快
多数深位、个别浅位
静脉
将血液由全身各处输送回心脏
较薄、弹性小
大
慢
有的深、有的浅
毛细血管
连通最小的动脉和静脉
非常薄(一层上皮细胞)
8-10um
最慢
分布很广
五、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知识网络结构] 概念: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排泄 途径 皮肤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1、尿的形成和排出 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肾小体 肾小球
肾单位 肾小囊
肾小管
尿的形成: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
尿的排出:肾单位形成的尿液→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
2、人粪尿的处理:人粪尿中的有机物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转化为含氮、磷、钾等的无机盐。
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沼气池处理和高温堆肥。
1.尿的形成过程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的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到毛细血管中,余下的成分形成尿液。
2.尿的排出过程
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贮存,当膀胱内的尿液贮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进行排尿,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1.人体有三条排泄途径:一是通过皮肤中的 汗腺 分泌并排出汗液;二是通过呼吸系统 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三是通过 泌尿系统 排出尿液。通过排泄,维持了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
[注意] 人体内产生的废物大多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因此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尿液
是人体排泄的主要途径。
2.通过废物的排出,维持了组织细胞所处的环境的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有利于细胞的正常生活。
3.人粪尿的处理:人粪尿对环境是有害的,经无害化处理 后,就成了很好的有机肥料。处理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高温堆肥 沼气发酵 生态厕所
[比较] 排泄和人体的排遗的区别:排泄是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排遗是动物排出废物的一种现象,是动物体通过一定的孔(胞肛、口孔、肛门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的作用,一般指排除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如蛔虫、鸟类等的排遗。排遗与排泄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排遗没有经过细胞代谢。
六、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人体从外界获得的信息,视觉居第一,听觉居第二。
眼球的基本结构 眼球壁:外膜(包括角膜和巩膜)、中膜(包括虹膜、
脉络膜等)、内膜(视网膜)
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
眼与视觉 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视网膜,形成物像→感光细胞产生冲动→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眼的卫生保健:近视的原因: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或者眼球的前后径过
(近视) 长,远处物体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
落到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矫正的方法:通过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预防近视的方法:要做到“三要”和“四不看”。
耳和听觉 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
中耳:骨膜、听小骨、鼓室
内耳:半规管和前庭(有感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
器), 耳蜗(有听觉感受器)
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内耳→耳蜗内的感受器产生冲动→听觉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耳的卫生保健
2、神经系统的组成——基本单位: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组成:脑和脊髓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了周围神经系统。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表面: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具有多种神经中枢
内部:白质,联系左右两个大脑半球
小脑的功能: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脊髓的功能: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具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
脑神经和脊神经的分布及其功能。
髓鞘
神经元 结构 细胞体
突起:包括轴突和树突 神经纤维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反射。
反射弧: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分析膝跳反射与缩手反射的反射弧。
4、激素调节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内,随血液
腺体 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内分泌腺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
外分泌腺: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如汗腺、唾液腺、肝脏等。
激素: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物质。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
新陈代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人体生命活动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激素的作用、缺乏病症
垂体
甲状腺
胰岛
分泌的激素
生长素
甲状腺激素
胰岛素
激素的作用
促进生长发育
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
分泌异常
病症
分泌不足:侏儒症
幼年 分泌过多:巨人症
成年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幼年分泌少:呆小症
成年分泌多:甲状腺机能亢进
饮食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
分泌少:糖尿病
分泌多:低血糖
[规律总结] 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左侧大脑管理身体右侧,右侧大脑管理身体左侧。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罪恶的偷伐、沙尘暴肆虐、乱捕滥猎、水污染、空气污染、生物入侵
(1)概念: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并对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叫做生物入侵。
(2)特点:不受时间和国界的限制并
且随着全球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各地人们的频繁交往而迅速传播开来。
1、分析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生物入侵
2、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酸雨的概念:PH值小于5.6具有较强的酸性的雨叫酸雨。
成因: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②机动车排放的尾气等
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