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厦门市初中生物结业会考.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049106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市初中生物结业会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厦门市初中生物结业会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厦门市2008年初中生物结业会考 质量分析报告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伯海英 2008年厦门市初中生物的终结性考试设定为结业会考,性质上为水平性考试,每位学生七年级和八年级结业考试成绩各按50%比例合并计算学生初中生物学科成绩。本次八年级考试首次采用封闭命题、交换监考、网上阅卷等组织管理模式,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学生的重视程度。 一、命题依据与原则 1.命题依据: ⑴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⑵《2008年福建省初中生物学业考试大纲》 ⑶ 市初中生物课改中心组研制下发的“课标解读”材料 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下册。 2.命题原则: ⑴体现基础性。适应义务教育的要求,力求有效地考查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⑵坚持科学性。保证试题内容的正确性,试题表述规范,问题明确,语言科学严谨,图形清楚,专业术语准确,答案无歧义。 ⑶体现过程性。力求反映教学过程对课标的落实情况、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⑷体现发展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倡导学以致用,强调能力立意。 ⑸体现人文性。发挥生物学科的教育功能。从试卷试题的角度,引导轻松、激励的应试心态。 ⑹面向全体学生。试题结构合理、难度适中,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全卷难度控制在0.8-0.85左右,难度梯度预设为8:1:1。 二、试卷试题特点 本次考试内容为省考纲中与八年级相关的部分,具体要求按照市“课标解读”。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的时间、题型、分值设置如下: 题型 选择题 非选择题 题量 25题 9题 分值 50分 50分 时间 60分钟 由于本次考试组织形式首次采用中考模式,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复习备考,试卷加大了容易题的分量,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切实突出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题目设置比较灵活,但活而不偏;在试题呈现方式上,通过直接提问、提供选项、限制条件、精简阅读量等方式,降低学生答题的畏难情绪。 试题将能力考查寓于“双基”中,以“双基”为载体,强调了学生读图(操作图、结构图、发育过程图等)、图文结合推理、资料分析并提取有价值信息、设计探究实验等方面的能力,反映了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水平,也体现了对学生理科学习方法的引导。 试题还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时事热点,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对今后教学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三、考试总体情况反馈 全市共26096名考生参加了本次八年级结业会考,合格率为86.38%,平均分为79.1,难度梯度为 7.6 : 2.4 : 0,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要求。整卷呈现出理想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从命题技术层面上看,也是符合合格性考试特点的一份好卷。(表1) 表1 考试总体情况及主要技术参数 考生人数 26096 合格率 86.38% 平均分 79.1 标准差 17.05 信度 0.9 效度 0.48 难度 难题 (小于0.35) 中等(0.35-0.7) 容易 (大于0.7) 0 0.24 0.76 区分度 不理想 (小于0.3) 好 (0.3-0.4) 优秀 (大于0.4) 0.06 0.26 0.68 全市考生分数段曲线呈现明显的正偏态(图1),从90分段开始,逐段人数递减;高分段人数多。80分以上占59.48%;低分段“尾巴”小,40分以下仅占3.6%,特别是极端低分(10分以下)比例很小,仅0.13%。这组数据一方面是因为试卷难度小,没有设置难题(难度之小于0.35);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学校、学生重视程度提高的前提下,通过生物教师不懈努力,尽可能地调动了大多数学生参与复习备考的积极性,并且落实了复习备考的效果。 表2 全市分数段统计 分数段 人数 比例% 累计人数 累计比例% 100-100 184 0.71 184 0.71 90-99 8,560 32.80 8,744 33.51 80-89 6,777 25.97 15,521 59.48 70-79 4,290 16.44 19,811 75.92 60-69 2,730 10.46 22,541 86.38 50-59 1,677 6.43 24,218 92.80 40-49 939 3.60 25,157 96.40 30-39 519 1.99 25,676 98.39 20-29 281 1.08 25,957 99.47 10-19 104 0.40 26,061 99.87 0-9 35 0.13 26,096 100.00 从各区数据的统计情况来看,集美区、翔安区较上学期期末质检,在及格率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应该说,与上学期末质检相比,本次考试这两个区为减少低分段人数、提高总体及格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表3 各区均分及格率统计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市直属 86.8 95.9% 55.3% 思明区 85.3 96.0% 45.4% 湖里区 83.3 93.4% 40.8% 集美区 77.2 85.8% 24.5% 海沧区 77.5 84.2% 30.3% 同安区 76.4 83.7% 26.4% 翔安区 73.2 76.9% 25.4% 民办校 67.9 70.0% 8.4% 全 市 79.1 86.4% 33.5% 由于首次采用中考组织模式,本次考试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尽可能降低难度,确保80%-85%或更高的通过率。表4数据表明,本卷24%的中等题(0.35-0.7)难度值集中在0.54-0.6,加上76%容易题,给足了学生答题的机会,较好地完成了命题任务。但是由于没有设置难题,加上非选择题的评卷尺度比较宽松,导致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重视平时积累和临时突击的区别,这一点值得命题者反思并加以改进。在今后命题中,注意不为降低难度而刻意回避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在试卷中要加大体现学习过程的力度,使平时认真教学的教师、认真学习的学生,能相对地获得更好的成绩。 表4 试题主要参数一览表 题号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1 2 1.89 0.46 0.94 0.37 2 2 1.65 0.76 0.82 0.48 3 2 1.73 0.68 0.87 0.49 4 2 1.65 0.76 0.83 0.49 5 2 1.53 0.85 0.77 0.53 6 2 1.79 0.61 0.9 0.36 7 2 1.89 0.45 0.95 0.39 8 2 1.83 0.55 0.92 0.34 9 2 1.61 0.79 0.81 0.41 10 2 1.38 0.93 0.69 0.47 11 2 1.96 0.28 0.98 0.34 12 2 1.91 0.41 0.96 0.39 13 2 1.83 0.55 0.92 0.42 14 2 1.95 0.31 0.97 0.32 15 2 1.5 0.87 0.75 0.49 16 2 1.43 0.9 0.72 0.46 17 2 1.2 0.98 0.6 0.47 18 2 1.14 0.99 0.57 0.46 19 2 1.2 0.98 0.6 0.37 20 2 1.9 0.43 0.95 0.22 21 2 1.65 0.76 0.82 0.41 22 2 1.08 1 0.54 0.46 23 2 1.91 0.41 0.96 0.35 24 2 1.71 0.7 0.86 0.52 25 2 1.59 0.81 0.79 0.48 26 4 3.98 0.23 1 0.26 27 4 2.71 1.08 0.68 0.63 28 2 1.72 0.63 0.86 0.62 29 6 4.1 1.71 0.68 0.73 30 5 3.71 1.45 0.74 0.65 31 7 5.46 1.8 0.78 0.78 32 8 5.99 2.55 0.75 0.8 33 6 4.09 2.16 0.68 0.78 34 8 6.41 1.62 0.8 0.67 选择题 50 40.93 7.95 0.82 非选择题 50 38.18 9.89 0.76 总体 100 79.1 17.05 0.79 本次考试还暴露出其他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1.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概念不能完整准确的描述。对知识点的横向联系不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停留于文字表面,死记硬背,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较模糊。 2.平时的实验教学不够落实,探究活动不到位。在与实验相关的题目上,得分率相对较低。部分学生不能针对题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不能完整表述问题、假设,不能准确表述变量。 3.学生利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灵活应变能力不够。 4.审题不仔细,部分学生没仔细理解题目要求,答非所问。识图能力、图文转换、获取信息能力比较薄弱,不能准确把握图和资料中的信息。 5.错别字多。例如“淘汰”写成“逃汰”,“白大褂”写成“白大街”,“幼虫”写成“幻虫”,“蛋白质”写成“蛋白志”等。 四、典型例题 [例题] 17.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 )。 A.23条 B.46条 C.23对 D.46对 [考查目标]课标、 考纲“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解读材料“能说出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要减半”。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基本事实。教材在p30“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中,阐述了“减半”问题的科学发展史。学生通过率仅60%,说明对此基本事实理解不到位,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个学生参与的推理小活动,以期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另外,数据统计表明,错误答案中,选B21%、选C15%,说明学生对于“体细胞”和“卵细胞”的区别不清,可能也是本题难点所在。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辨析。 [例题] 19.小明在药店买药时,看到有些药盒上标有“OTC”的字样,这些药属于( )。 A.中药 B.西药 C.处方药 D.非处方药 [考查目标] 课标“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考纲“说出安全用药的常识”,解读材料“知道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安全用药的基础知识,实际要求降低为“知道药物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两类”,并要求学生能留心观察生活现象。这类题目,学生知道就能答对,不知道就无从答题,没有推理的余地。本题错误选项中,选C占26%,选B占10%,正确率只有60%,与教师对“用药和急救”这一章教学不落实有关,尽管八年级下考试压力比较大,但要求教师还是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落实第八单元的教学。同时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例题] 18.根据相对性状的定义判断,下列各项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豌豆的绿粒和皱粒     B. 兔的长毛和短毛 C.人的黑发和卷发     D. 玉米的高茎和豌豆的矮茎 22.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免疫,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实例是( )。 A.婴儿从母乳中获得抗体 B.患过天花的人不再患天花 C.唾液中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D.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考查目标] 第18题,课标、考纲“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解读材料“能举例说出相对性状”。第22题,课标、考纲“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解读材料“知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能分别举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例子”。 [解析] 此二题主要考查的都是依据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要求学生对概念有准确地把握,并能运用概念分析实例。本题还试图在学习和运用概念的方法上加以引导。 在第18题中,要求学生抓住相对性状的“同种生物”、“同一性状”和“不同表现形式”等三个关键词组,对题目中的各组进行排查。本题在复习研讨中曾经作为例题出现,只是在选项上稍作了改动。实际考查结果只有57%的通过率,说明可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研讨所提的概念复习的要求,未引起老师足够的重视;二是教学和复习中,没有把基础概念及其应用抓到位。 第19题,则要抓住“先天性”来判断。本题是全卷通过率最低的题目,仅54%。错误选项C19%、A14%、D13%,还是反映了概念教学不到位的问题。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强调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与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之间的关系,多举实例让学生辨析,一方面强化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提高学以致用意识的良好机会。 [例题] 27(3)以下四图中,表示了使镜筒下降的正确操作是( )。 [考查目标] 课标、考纲“正确使用显微镜”,解读材料“按步骤正确操作显微镜”。 [解析] 根据上级要求,八年级实验考查的内容应在结业会考中有所体现。显微镜操作是八年级实验考查的重点内容。在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升降镜筒时的错误操作仍比较普遍,因此设计了此题。本题学生对眼看物镜这一点还是比较清楚的,主要错误在于没有关注箭头示意的方向,选D比较多,说明问题出在审题上,观察不仔细或者是对图的理解能力不足。另外,我市个别学校已经开始采用电光源的显微镜,操作方法与传统显微镜不同,也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失分,在今后的命题中要注意这种差异。 [例题] 29.图2是表示染色体、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注:[ ]中填字母,横线中填名称。) (1)图中A表示染色体,它主要由[ ] 和 [ ] 构成的;基因是 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2)人体细胞中主要的遗传物质是 。 [考查目标] 课标、 考纲“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解读材料“能说出染色体的基本组成”、“ 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相互位置关系”;课标“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考纲“说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读材料“能说出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解析] 本题所用图是教材原图,标示的位置也完全相同,同时本题也是一道陈题稍加改造的。尽管如此,仍反映出学生读图能力的不足,错误主要集中在对“B”、“C”及与其所对应的结构名称错位,学生死记硬背,没有根据题目所提供的图示来回答。本题评卷时标准比较松,比如,没有写出字母,直接写“蛋白质”和“DNA”的,也给了2分;对应关系错了,但能正确写出“蛋白质”和“DNA”的,也给2分。否则通过率更低。第二小题答错的非常多,这是一句课标原文,是遗传方面的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答错很不应该。分析可能与相关描述在七年级教材出现有关,另外学生对本题答案中出现多个“DNA”感到怀疑,也导致了不应该的失分,说明概念把握不清晰。 [例题] 33.为了探究“土壤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影响”这个课题,小华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开辟一个小园圃,平均分成A、B两部分,中间隔离,分别填入相同量、足够的贫瘠土壤和肥沃土壤,种入花生种子。控制其它实验条件都相同(包括花生种子的自身条件)。花生生长成熟后,测量A、B中所结花生果实的大小情况。请根据实验设计回答: (1)本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 ? (2)请针对所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 (3)本实验中设计的变量是 。 (4)小华在A、B中分别种入了恰当数量的花生种子,下列合理的是( )。 A.随意种几粒 B.1粒、1粒 C.1粒、10粒 D.10粒、10粒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在考纲中要求学生:(1)尝试书面表述问题。(2)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3)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解析]本题在题目设计上,设计了学生必要的答题台阶,希望减少学生答题的难度。重在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同时考查问题假设的表述,对变量唯一、平行重复等原则的把握等。出现的问题比较多—— 第(1)小题,提出问题—— 一是,没有针对题目所给的条件“土壤对花生果实大小”进行提问。如,.环境对花生的生长有何影响?土壤对花生种子有何影响?营养成分对花生的发育有何影响? 二是,.语句表述不清或不准确。如:土壤对花生果实的大小影响有多大?贫瘠土壤和肥沃土壤哪一个对花生果实的影响大?贫瘠土壤和肥沃土壤哪一个对花生果实大小有影响?土壤对花生果实大小哪边良好?土壤对花生饱满哪边大?     三是,.没有理解什么是问题或没有用疑问语气表述。很多学生只是把题目抄下来。如:土壤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影响? 四是,有些学生从方案中去提问题。如:A、B两部分的花生果实大小有保不同?   第(2)小题,作出假设—— 一是,没有针对题意去假设。如假设土壤对花生的生长和发育有影响。二是许多学生用的不是完整句。如有影响或有一定影响或有等。三是没有理解什么是假设。有些学生把结论也写上了,如测量得出肥沃土壤的花生大,贫瘠土壤花生小,证明了土壤对花生果实的影响。四是有些学生用词不当,表达不清。如:土壤对花生果实的影响。五是部分学生同时有两个不同的假设。如土壤对花生果实有影响或没影响。 第(3)小题,设定变量,主要的答案有:a.贫瘠土壤;b.肥沃土壤;c.贫瘠或肥沃;d.营养成分;e.土;f.土质;g.土壤质量;h.土壤水分;i.土壤湿度;j.土壤肥力等,真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给评卷带来一定困扰。 综上所述,学生在对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方法的理解上,仍有需要修正和熟练的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针对性的训练,要注意原则、方法的归纳提炼,并用这些原则方法去指导新实验的设计。在反复训练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 五、教学建议 学生在初中学习中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技能、学习方法等,是高中理科学习的基础。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高中生物的学习,影响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 初中生物所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浅显易懂。本次考试充分证明了,只要重视程度提高了,就能比较大幅度地改善学习效果,提高成绩。各校生物教师应针对本次考试总体情况,反思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解决问题。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重视初中生物教学 农村学校专业生物教师仍然存在较大缺口,及时补充专业生物教师,确保开足开齐生物课,仍然是农村中学需要关注的问题。部分完中校初中生物教学力量比较薄弱,或者没有专职实验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2.农村中学应落实校本教研,扎实上好每一节生物课 上学期质检表明生物教学的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相对以往的各次统考,本次考试显示的城乡差距不大,一方面与试题思维能力的要求不高、考查内容较基础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们上学期加强了农村教研,从业务角度调动农村中学生物教师的积极性,促进生物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关。在此基础上,农村中学应进一步落实校本教研、片区教研,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分解出小课题,有针对性地逐一研讨、突破,扎实上好每一节生物课,通过日常教学多角度训练学生的能力,以期学生达成三维目标。 3.教师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提高素质 教师对待教学工作投入程度,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希望广大初中生物教师能立足岗位,挖掘潜力,加强研究,提升素质,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从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入手,努力实践,逐步积累出成果。 (1)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方法引导,提高教学整体效益 教师在教学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特别要注重讲练评析相结合,平时不能忽视阶段性的练习和小测巩固,以便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安排有针对性的辅差。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和研究,延长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时间,改善课堂节奏,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无论是概念辨析、讲评练习、开展活动都尽可能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通过改进教学过程,把构建和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中,减轻学生的理解、掌握的压力。 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作为理科,生物学习方法有很强的理科特点,仅靠背记而不融会贯通,很难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要把能力培养要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学习理科所必需的逻辑判断能力、归纳能力、信息加工能力,阅读识图能力,表达能力、迁移能力,以及必要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等打好基础。本次考试前,我们开展了三场复习策略的研讨课,从概念教学、资料分析和实验教学等三个角度,直指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希望在日常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对本次差生面减少的现象,各校要注意总结经验,继续努力。 当然,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限制和生物学科周2课时的现实,还应研究课堂容量、能力培养、知识点巩固之间恰当的平衡点,提高教学整体效益。 (2)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其解读材料、考试大纲,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 教师应进一步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及其解读材料、考试大纲,在教学中要紧扣课程标准,把握教学深广度;应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科知识的时代性、人文性、现实性和实用性;应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学生的生活。另外,在学习课标的同时,建议老师们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深刻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把教材用足用好。 (3)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概念 学生的概念掌握仍然是薄弱环节,特别是一点重点概念、重要的生理过程,学生出现掌握不准确、死记硬背不理解、相似概念混淆等问题。建议老师在教学中注意收集和整理这样的一些问题,加强对概念的归纳和总结,对概念性强的内容,要尽量引用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要加强相关知识之间相互关系的比较性学习,要适当展开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和生理过程,这是他们进一步学以致用的基础。在教学中还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身边的事例入手,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的能力。要重视学法指导,注重回归课本,引导学生看书,抓住关键字句,引导学生自己来梳理、归纳。 (4)研究有序的复习方法,突出双基地掌握 研究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是在复习阶段强化双基,提高能力的重要前提。复习教学要以课标解读为线索,针对本校具体情况,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地梳理知识。每所学校具体的学生特点不同,同样的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及其解读材料,如何应用才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需要研究和尝试的。同时,教师在平时练习过程中,还要加强审题训练,加强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训练,加强解题规范性训练。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灵活性和运用所学知识完整回答问题的能力。 (5)加强实验教学,注重细节,提高实效。 学生在实验题目上的失分,再一次提醒我们,要进一步重视做实验,“讲实验”是一定行不通的。不仅要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还要强调对实验目的和原理的理解,加强实验设计和分析,并帮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和交流。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不能停留在背记步骤,更要理解科学探究基本原则关系到方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总之,考试是为教学实施服务的,通过考试质量分析,我们要进一步明确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途径和方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生物科 伯海英 2008.7)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生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