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西方音乐作品中的中国即破即空:瓦雷兹《整体》.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34977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音乐作品中的中国即破即空:瓦雷兹《整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西方音乐作品中的中国即破即空:瓦雷兹《整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西方音乐作品中的中国即破即空:瓦雷兹《整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0 MUSIC LOVER312024.01 1923年,隔着太平洋相望的中美两国,同时发生了两件看似毫无联系的事情:已经来到美国八年的法国作曲家埃德加瓦雷兹(Edgard Varse,18831965)在这一年提笔酝酿为十一件管乐器以及四名打击乐手而作的作品整体(Intgrales);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第一代美籍华裔作曲家周文中(19232019)在中国山东省烟台市出生。那一刻,谁也不会想到,二十多年后,他们两人会在美国相遇,并且相知相伴,直至瓦雷兹去世。破:瓦雷兹之参 作为西方电子音乐领域的开拓者与早期的领军人物,瓦雷兹的创作一直深耕于此,也始终具有独特的魅力与超乎常人的挑战性。但一直

2、以来,我们只对其略知一二。瓦雷兹从小在数学、工程学与物理方面显现出极为出色的天赋与才能,这样的背景对他之后致力于探究新的技术媒介、形成声音的解放等创作态度与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但钢琴与所有的传统乐器,但唯独对天然物体与建筑学极为感兴趣:小时候,我在勃艮第发现的花岗岩的品质和特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经常去拜访我的祖父我常常看那些古老的石匠,惊叹于他们工作的精准。他们不使用水泥,每块石头都必须相互配合,保持平衡。这样的经历使得瓦雷兹在创作时充满对结构、排列等方面的思索。整体起始的第一个音便充满对东方抽象性的思索。这一串由降E调单簧管吹奏的长音持续不断地出现,似空谷回声一般充斥着散漫,但其中杂合

3、多重声部音响的不断叠合,也在预示着即将到来即便是如此出色的天赋,也不能阻挡瓦雷兹对音乐的喜爱,父亲的反对更是无法浇灭他对音乐的热情。放弃从商,转而投向作曲行列,可被视为瓦雷兹与自己的过去所做的告别,此乃第一次“破”。瓦雷兹先后在都灵、巴黎圣乐学校以及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又在柏林从事指挥事业。在柏林期间,他遇到了对其早年创作有着重要影响的作曲家布索尼,后者撰写的新音乐美学纲要为瓦雷兹的创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思想源泉。1915年,时年二十三岁的瓦雷兹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来到这块被称为“二十世纪世界的天堂”。瓦雷兹将移民美国看作是探索新音乐的一部分,并尽可能地独立于西方音乐传统的形式与表现原则。然

4、而非常可惜的是,他在到达纽约之前完成的所有作品,不是被他自己销毁了,就是由于柏林仓库失火而丢失了。不论这样的结果是否存在巧合的可能,我们都能清楚地认识到,瓦雷兹在激励自己与过去在欧洲的经历进行明确的决裂,此乃第二“破”。瓦 雷 兹 在 美 国 构 思 并完 成 的 作 品 阿 美 利 加(Amriques),是他在新的音乐领域进行探索的第一部作品。在作品中,瓦雷兹设计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具有独立声部地位的打击乐声部。这种探索绝不是为了制造新的噪音,而是希望通过精密的电子器械等一切手段,产生更多前所未有MUSIC SEA乐海拾贝西方音乐作品中的中国即破即空:瓦雷兹 整体China in Wester

5、n MusicIntgrales by Edgard Varse Breaks Boundaries文字_朱则彦说起“西方音乐作品中的中国”这一话题,听众一定都会联想到普契尼的图兰朵。其实,“中国情结”在西方作曲家心中由来已久。在西方音乐作品中,类似这般以中国主题为立意的作品还有许多,它们凝聚着作曲家对遥远而古老的中国的几许好奇与遐想。的音响,此乃第三“破”。罗伯特摩根在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中写道:“这一时期后来被证实是瓦雷兹最具创造力的时期。”的确,若说阿美利加只是瓦雷兹新观念的第一次尝试,那么在此之后出现的一系列小型室内乐作品便是对这种观念的集中展示。整体便诞生于这段时期,同样

6、诞生于此时的还有瓦雷兹最广为人知的作品电离(Ionisation),这部备受关注的打击乐作品后来直接影响周文中写下了谷应(Echoes from the Gorge)。即:碎裂表象下的有序整合 瓦雷兹在与二十世纪“第三潮流”作曲家冈瑟舒勒进行对谈时,提及自己从小就讨厌瓦雷兹整体专辑封面0102瓦雷兹(左)与周文中(右)瓦雷兹整体 乐谱010230 MUSIC LOVER312024.01 1923年,隔着太平洋相望的中美两国,同时发生了两件看似毫无联系的事情:已经来到美国八年的法国作曲家埃德加瓦雷兹(Edgard Varse,18831965)在这一年提笔酝酿为十一件管乐器以及四名打击乐手而作

7、的作品整体(Intgrales);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第一代美籍华裔作曲家周文中(19232019)在中国山东省烟台市出生。那一刻,谁也不会想到,二十多年后,他们两人会在美国相遇,并且相知相伴,直至瓦雷兹去世。破:瓦雷兹之参 作为西方电子音乐领域的开拓者与早期的领军人物,瓦雷兹的创作一直深耕于此,也始终具有独特的魅力与超乎常人的挑战性。但一直以来,我们只对其略知一二。瓦雷兹从小在数学、工程学与物理方面显现出极为出色的天赋与才能,这样的背景对他之后致力于探究新的技术媒介、形成声音的解放等创作态度与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但钢琴与所有的传统乐器,但唯独对天然物体与建筑学极为感兴趣:小时候,我在勃艮第发

8、现的花岗岩的品质和特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经常去拜访我的祖父我常常看那些古老的石匠,惊叹于他们工作的精准。他们不使用水泥,每块石头都必须相互配合,保持平衡。这样的经历使得瓦雷兹在创作时充满对结构、排列等方面的思索。整体起始的第一个音便充满对东方抽象性的思索。这一串由降E调单簧管吹奏的长音持续不断地出现,似空谷回声一般充斥着散漫,但其中杂合多重声部音响的不断叠合,也在预示着即将到来即便是如此出色的天赋,也不能阻挡瓦雷兹对音乐的喜爱,父亲的反对更是无法浇灭他对音乐的热情。放弃从商,转而投向作曲行列,可被视为瓦雷兹与自己的过去所做的告别,此乃第一次“破”。瓦雷兹先后在都灵、巴黎圣乐学校以及巴黎音

9、乐学院学习作曲,又在柏林从事指挥事业。在柏林期间,他遇到了对其早年创作有着重要影响的作曲家布索尼,后者撰写的新音乐美学纲要为瓦雷兹的创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思想源泉。1915年,时年二十三岁的瓦雷兹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来到这块被称为“二十世纪世界的天堂”。瓦雷兹将移民美国看作是探索新音乐的一部分,并尽可能地独立于西方音乐传统的形式与表现原则。然而非常可惜的是,他在到达纽约之前完成的所有作品,不是被他自己销毁了,就是由于柏林仓库失火而丢失了。不论这样的结果是否存在巧合的可能,我们都能清楚地认识到,瓦雷兹在激励自己与过去在欧洲的经历进行明确的决裂,此乃第二“破”。瓦 雷 兹 在 美 国 构 思 并完

10、 成 的 作 品 阿 美 利 加(Amriques),是他在新的音乐领域进行探索的第一部作品。在作品中,瓦雷兹设计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具有独立声部地位的打击乐声部。这种探索绝不是为了制造新的噪音,而是希望通过精密的电子器械等一切手段,产生更多前所未有MUSIC SEA乐海拾贝西方音乐作品中的中国即破即空:瓦雷兹 整体China in Western MusicIntgrales by Edgard Varse Breaks Boundaries文字_朱则彦说起“西方音乐作品中的中国”这一话题,听众一定都会联想到普契尼的图兰朵。其实,“中国情结”在西方作曲家心中由来已久。在西方音乐作品中,类似这般以

11、中国主题为立意的作品还有许多,它们凝聚着作曲家对遥远而古老的中国的几许好奇与遐想。的音响,此乃第三“破”。罗伯特摩根在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中写道:“这一时期后来被证实是瓦雷兹最具创造力的时期。”的确,若说阿美利加只是瓦雷兹新观念的第一次尝试,那么在此之后出现的一系列小型室内乐作品便是对这种观念的集中展示。整体便诞生于这段时期,同样诞生于此时的还有瓦雷兹最广为人知的作品电离(Ionisation),这部备受关注的打击乐作品后来直接影响周文中写下了谷应(Echoes from the Gorge)。即:碎裂表象下的有序整合 瓦雷兹在与二十世纪“第三潮流”作曲家冈瑟舒勒进行对谈时,提及自

12、己从小就讨厌瓦雷兹整体专辑封面0102瓦雷兹(左)与周文中(右)瓦雷兹整体 乐谱010232 MUSIC LOVER332024.01的巨大的声音空间。并且在这里,瓦雷兹已然设定好贯穿整部作品的三大动机:由降E调单簧管呈现的“旋律性”线条,以及分别由较高声部的木管与长号呈现的和弦。更有意思的是,在之后的发展中,这三种动机并未形成调性音乐时代那种典型的“动力性”进行,而是保持基本音高结构不变,本质上可被视为“静止的对象”。在全曲音乐的展开中,这三大动机不断地出现,但每次出现都会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染色”。整体音乐的开头与日本唐乐(源自中国的日本宫廷音乐)之间有着极为惊人的一致性。周文中曾撰文写道

13、:“作品中的小号和降E调单簧管在这里的作用与日本龙笛和筚篥相同吹奏的旋律性线条代表作品的核心乐思。”短笛与降B调单簧管同唐乐中的笙一样,在较高音区吹奏,长号则同日本筝和琵琶一样在较低音区演奏。此外,在瓦雷兹的作品中,由打击乐器组增加的音响与节奏的第四个层次也与日本唐乐相似。在这两种音乐里,每个音乐层次都有特殊的音色、专门的功能、特定的音区,同时又与相同的线形材料保持密切关系。在整部作品中,打击乐部分一直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并且摆脱了之前作为音高因素的“重复”身影,独立于音高体系之外,但同时又与之相互作用,为其着色。对打击乐写作的强调一直是瓦雷兹音乐风格中的重要特征之一。他认为,打击乐是管弦乐队

14、中能够为获得扩展和引入新颖音色提供机会的唯一要乐进行过程中打击乐与器乐构成的对比、听觉空间上的声音对比等不同层面上所形成的对比都在呼应瓦雷兹早期创作的特征。空:寻找东方的抽象性 多年来瓦雷兹从未强调过自己对某位作曲家的推崇与喜爱,也曾说过不要崇拜任何人,但他自己却多次表现出对德彪西的欣赏。同样拥有法国血统的两人不约而同地与东方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德彪西音乐世界里最令瓦雷兹感兴趣的是洗练的创作手法与清澈透明的音乐风格,以及对音色、节奏、织体的调和与平衡,但不可否认的是,德彪西音乐中的东方性、对遥远东方世界的幻想,以及法国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与追求,也都逐步延续至瓦雷兹的血脉中。作 为 瓦

15、雷 兹 的 学 生 与 知己,周文中在其撰写的文章中不断强调,在瓦雷兹的生命历程中,从未有任何痕迹表明他受到过东方文化的影响,但是他的风格却与东方观念叠合。这与德彪西先后两次在巴黎世博会上观看到来自日本、中国、爪哇音乐的经历完全不同,却恰好再次印证了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的平行性。例如中国音乐强调每一个单音就是一个音乐实体,最具代表性的古琴音乐便是从一个单音,通过音色调整、技法变化、强度起伏走向不同的声音世界,音乐的意义存在于音的本身。乐记中曾提到“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从这一观念可以看出音的产生与控制是极为关键的。而瓦雷兹提出的“有组织的声音”“声音是有生命的”等观念同样是在强调音乐的意义存

16、在于单音之中。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西方现代音乐中的“世界主义”倾向愈加明显,不断地有作曲家在创作中融入非西方音乐元素,特别是对东方音乐的偏爱。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这一盛况仍备受推崇。然而,何为东方性?何为真正的东方性?是仅仅在创作中运用一首民间曲调,还是将五声音阶作为建构主题动机的来源,便是东方性吗?虽然瓦雷兹从不为自己的创作贴上任何标签,但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推动着西方现代音乐走上更深远的道路。他的音乐是西方与中国的结合,更是现代性与抽象性的结合。他奋斗一生,希望说服科学家与工程师来帮助他发明一些乐器,却很少成功,他的作品也由此引起很多质疑。但他从来不是只关注技术,他只是比他同时代的人更早地进

17、入音响世界的本质。在 七 十 多 年 的 创 作 生 涯中,瓦雷兹像是永远不会找到终点,却在似有似无中悟到了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核抽象性,这一点又刻进了华裔作曲家周文中的创作观念里,进而再次影响至中国当代这一批正在茁壮成长的作曲家群体。我们不妨将这种联系看作是一种轮回,转动不停、循环不已:正是瓦雷兹百年前的思索始终关注并追求现代艺术的精神内涵,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找寻到了最具精神性的延续方式。素。因此在实际创作过程中,瓦雷兹用到的许多打击乐器,不仅是在之前的交响乐语境中未曾见过的,甚至还有很多是属于非西方的乐器,譬如在整体中就用到了中国锣。瓦雷兹的音乐总给人一种杂乱、碎裂的第一印象,但这一切的背后都

18、有他严密的理性思维进行支撑。尽管整体并没有在旋律与伴奏之间进行明显的区分,而是结合成“声音聚合体”的形式出现,但音MUSIC SEA乐海拾贝0102日本唐乐琵琶与笙0102瓦雷兹32 MUSIC LOVER332024.01的巨大的声音空间。并且在这里,瓦雷兹已然设定好贯穿整部作品的三大动机:由降E调单簧管呈现的“旋律性”线条,以及分别由较高声部的木管与长号呈现的和弦。更有意思的是,在之后的发展中,这三种动机并未形成调性音乐时代那种典型的“动力性”进行,而是保持基本音高结构不变,本质上可被视为“静止的对象”。在全曲音乐的展开中,这三大动机不断地出现,但每次出现都会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染色”。整

19、体音乐的开头与日本唐乐(源自中国的日本宫廷音乐)之间有着极为惊人的一致性。周文中曾撰文写道:“作品中的小号和降E调单簧管在这里的作用与日本龙笛和筚篥相同吹奏的旋律性线条代表作品的核心乐思。”短笛与降B调单簧管同唐乐中的笙一样,在较高音区吹奏,长号则同日本筝和琵琶一样在较低音区演奏。此外,在瓦雷兹的作品中,由打击乐器组增加的音响与节奏的第四个层次也与日本唐乐相似。在这两种音乐里,每个音乐层次都有特殊的音色、专门的功能、特定的音区,同时又与相同的线形材料保持密切关系。在整部作品中,打击乐部分一直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并且摆脱了之前作为音高因素的“重复”身影,独立于音高体系之外,但同时又与之相互作用,

20、为其着色。对打击乐写作的强调一直是瓦雷兹音乐风格中的重要特征之一。他认为,打击乐是管弦乐队中能够为获得扩展和引入新颖音色提供机会的唯一要乐进行过程中打击乐与器乐构成的对比、听觉空间上的声音对比等不同层面上所形成的对比都在呼应瓦雷兹早期创作的特征。空:寻找东方的抽象性 多年来瓦雷兹从未强调过自己对某位作曲家的推崇与喜爱,也曾说过不要崇拜任何人,但他自己却多次表现出对德彪西的欣赏。同样拥有法国血统的两人不约而同地与东方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德彪西音乐世界里最令瓦雷兹感兴趣的是洗练的创作手法与清澈透明的音乐风格,以及对音色、节奏、织体的调和与平衡,但不可否认的是,德彪西音乐中的东方性、对遥远东

21、方世界的幻想,以及法国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与追求,也都逐步延续至瓦雷兹的血脉中。作 为 瓦 雷 兹 的 学 生 与 知己,周文中在其撰写的文章中不断强调,在瓦雷兹的生命历程中,从未有任何痕迹表明他受到过东方文化的影响,但是他的风格却与东方观念叠合。这与德彪西先后两次在巴黎世博会上观看到来自日本、中国、爪哇音乐的经历完全不同,却恰好再次印证了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的平行性。例如中国音乐强调每一个单音就是一个音乐实体,最具代表性的古琴音乐便是从一个单音,通过音色调整、技法变化、强度起伏走向不同的声音世界,音乐的意义存在于音的本身。乐记中曾提到“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从这一观念可以看出音的产生与控制是

22、极为关键的。而瓦雷兹提出的“有组织的声音”“声音是有生命的”等观念同样是在强调音乐的意义存在于单音之中。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西方现代音乐中的“世界主义”倾向愈加明显,不断地有作曲家在创作中融入非西方音乐元素,特别是对东方音乐的偏爱。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这一盛况仍备受推崇。然而,何为东方性?何为真正的东方性?是仅仅在创作中运用一首民间曲调,还是将五声音阶作为建构主题动机的来源,便是东方性吗?虽然瓦雷兹从不为自己的创作贴上任何标签,但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推动着西方现代音乐走上更深远的道路。他的音乐是西方与中国的结合,更是现代性与抽象性的结合。他奋斗一生,希望说服科学家与工程师来帮助他发明一些乐器,却

23、很少成功,他的作品也由此引起很多质疑。但他从来不是只关注技术,他只是比他同时代的人更早地进入音响世界的本质。在 七 十 多 年 的 创 作 生 涯中,瓦雷兹像是永远不会找到终点,却在似有似无中悟到了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核抽象性,这一点又刻进了华裔作曲家周文中的创作观念里,进而再次影响至中国当代这一批正在茁壮成长的作曲家群体。我们不妨将这种联系看作是一种轮回,转动不停、循环不已:正是瓦雷兹百年前的思索始终关注并追求现代艺术的精神内涵,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找寻到了最具精神性的延续方式。素。因此在实际创作过程中,瓦雷兹用到的许多打击乐器,不仅是在之前的交响乐语境中未曾见过的,甚至还有很多是属于非西方的乐器,譬如在整体中就用到了中国锣。瓦雷兹的音乐总给人一种杂乱、碎裂的第一印象,但这一切的背后都有他严密的理性思维进行支撑。尽管整体并没有在旋律与伴奏之间进行明显的区分,而是结合成“声音聚合体”的形式出现,但音MUSIC SEA乐海拾贝0102日本唐乐琵琶与笙0102瓦雷兹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