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残疾儿童心理障碍干预及教育策略.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019744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残疾儿童心理障碍干预及教育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残疾儿童心理障碍干预及教育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残疾儿童心理障碍干预及教育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残疾儿童心理障碍干预及教育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残疾儿童心理障碍干预及教育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选文档残疾儿童家长心理问题的研究2010-04-12 点击率:1198 标签:残疾/儿童/心理/疏导/康复/训练 残疾儿童的出现使家庭随了巨大的社会压力,使残疾儿童的家长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他们不仅需要法律上的帮助,同时还需要社会系统给予的支持。作为为残疾儿童提供早期康复的专业机构,我们在给残疾儿童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也十分关注残疾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尽力在帮助残疾儿童家长缓解其心理压力,促使其自身内、外环境的平衡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以积极的心态苟同参与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针对家长的心理问题的缓解,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提出来与大家

2、共同讨论,期成引玉之砖。 心理学中所指的是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在压力的当时和过后,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所产生的效应,这种效应可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偏离常轨,如果不能得到即时的疏导,就会发展为心理的紊乱,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我们2002年2003年对在本市进行康复训练的68个有听力残疾、智力障碍、脑瘫儿童以及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进行了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同时还通过小组座谈、走访等形式调查了113个家庭,发现其中一些家长比较理智,一旦发现孩子存有听力障碍、智力障碍、或是自闭症倾向,便立即去医院检查,认真听取医生的诊断和建议,尽早地让孩子进入康复机构,并积极配合,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康复训。这类家长普遍都拥有积极的

3、心理态度,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毅力,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走上了一条艰辛的康复训练之路。这类家庭中的孩子,有很多都能进入正常的小学、中学、大学学习,他们完全或基本上融入了主流社会。这类家长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心胸豁达、意志刚毅,能成熟地看问题,理性地面对挫折,通过不断的努力来改变不幸局面,战胜挫折。但是多数残儿家长却不能客观面对孩子的问题,存在如下的心理问题:一、负性情绪 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心理应激引起的矛盾冲突容易导致其焦虑、愤怒、束手无策、绝望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便是心理学所指的负性情绪。通过调查,当家长获知孩子的残疾事实时,许多家长“因为孩子的残疾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4、,“不愿意和别人谈论自己孩子的事情”,“觉得自己命很苦”,“感到精神很压抑”,“很累”,十分担忧孩子的未来,“觉得社会压力很大”。特别对于年轻的夫妻,由于缺乏对孩子扶养的经验,面对家庭出现这样的孩子更是不知所措,感到前途灰暗、无望。有的家长“知道应该爱这个孩子,但常常又觉得爱不起来”,认为孩子影响了自己在事业上的发展,影响了自己的幸福,多数的家长都觉得“孩子令我失望”。家长所产生的这些负性情绪,通常会使他们不喜欢社交、抑郁苦闷,常被失望、孤立无援情绪及凄凉的感情所包围,对事业失去信心,悲观色彩较重,消极情绪增多,对生活缺乏乐趣,这样一来严重阻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二、强迫意识 一种固定的观

5、念在大脑里反复出现,一方面在理智上想控制它,另一方面在内心说出又要去想,从而导致人主观上被迫感觉和痛苦感觉,在心理学上成为“强迫意识”。面对自己的残疾孩子,许多家长会有很深重的负罪感,他们认为“孩子的残疾是我的责任”,不能正确面对孩子残疾的现实,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报应,是自己的过失,所以”总是渲染在对往事的追忆过程中“,回忆怀孕时的点点滴滴,力争要找出与孩子残疾相关联的因素,一些残疾原因不明的家长则怀疑与孩子出生的医院有前,于是不信地回想自己住进医院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许多了,与此同时又十分厌恶自己于往事中不能自拔,不能面对现实。例如,有一位母亲得知孩子听力残疾后,终日以泪洗面,后悔自己不

6、该结婚,认为是自己怀孕时没有注意照顾好胎儿,不该生小孩,几次抱着孩子想结束生命,可又心有不甘。这种矛盾的心理经常折磨着残疾儿童家长,使他们感到非常痛苦,不仅影响其工作,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三、行为退行 我们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人格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质与量的转变而逐步走向成熟的,但是,当遇到挫折时,又会放弃已经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使用原先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即为行为退行。在残疾儿童家长中,行为退行的具体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或孩子残疾这一事实后,一味地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家里人一起看电视时,由孩子随便换频道”,“我事事时时

7、都迁就孩子,依着孩子的意愿”,“只要孩子高兴,让我干什么我都可以”,由于给予过分的照顾和迁就,结果导致了残疾孩子胆小、娇气、任性、依赖性强、不尊重别人,甚至易发生攻击行为。这些不良的修改因素又大大增加了教育康复的困难,影响孩子的康复成效和健康成长。 疾孩子心理急需阳光呵护 2010-05-16 09:28:00 来源: 惠州日报 欢迎订阅惠州日报手机报 请发送A 到106585734,每月3元,一机在手,惠州大事都知晓报料热线 惠州日报 2831828 13542738333 东江时报 2859285 13437723456陈兰花(左)向辅导老师倾诉心理问题。 本报记者陈春惠 摄 当人们走在路

8、上,看到四肢不能自由活动或是用手语比划的残疾孩子时,许多人都会用异样、新奇的眼光或是抱着同情的心态来打量他们,可是这些孩子的心里到底隐藏了些什么,我们是否了解?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残疾孩子,残疾孩子又该如何看待自己?今天是“全国助残日”,记者带您走进几位残疾人的心理世界,听听他们的诉求与心声。【聋哑孩子】小事积压性格孤僻,变得敏感多疑近日,记者在市特殊学校见到陈兰花时,她正在接受心理辅导。这个16岁的小姑娘低着头,显得闷闷不乐。陈兰花的家在惠城区汝湖镇,家里有6姐弟,她排行第五。7岁的时候,陈兰花因一场高烧走进聋哑世界,“自卑”这两个字从此侵蚀着她的内心。陈兰花在学习上很勤奋刻苦,成绩在班里

9、数一数二,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报答自己的父母。父母在她的心里占据着很大的分量,然而这份感恩的心却让陈兰花对身边的同学产生了不满情绪,她认为,父母辛苦工作都是为了能让自己上学,而不认真学习的同学就是对不起自己的父母,这些同学怎能做出这种行为呢?困在疑惑的思绪里,陈兰花和同学们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陈兰花打着手语说,“我不喜欢玩,平时最喜欢看书学习,周末的时候都是自己在家里读书,也没有朋友和我一起玩。”陈兰花心里藏着很多话,开心的、不开心的,她都不喜欢和同学、朋友分享分担,这个心结使她每每看到别人用手语对着自己的时候,都会特别敏感,甚至产生猜疑,觉得别人在议论自己。陈兰花的心理辅导老师黄永惠告诉记者

10、,“聋人的世界里缺少声音,所以他们只能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事情,但是却感受不到背后的本质意义。即使是用手语表达交流,他们也只能接受其中零碎的部分,不能理解话语的全部,这就造成猜疑的产生。”【耳聋幼童】容易萌生自卑心理,易怒、敏感在市残联康复中心聋儿听力语言康复部里,一群孩子正跟着电视音乐的节奏,合着老师的拍子,手舞足蹈、活蹦乱跳。这里的孩子看起来和正常的孩子并没什么差别,只是耳边多了助听器,孩子们发起音来像是牙牙学语。语训老师周云介绍,聋儿听力语言康复部大多是7岁以下的孩子,他们同样会哭会闹,喜欢到处跑来跑去,想要的东西得不到的时候也会耍脾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比较小,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严重

11、的心理问题,只是对比正常孩子来说,他们更易怒、更加敏感。”周云表示,残疾孩子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努力。“孩子们听话,做得好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很夸张的表情来赞扬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肯定,这样孩子也不会那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周云告诉记者,孩子自卑心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孩童时期家长对孩子缺少关爱所致。“像很多家长,会因为孩子生理上的残疾而视孩子为负担,就想生第二胎,生一个健全的孩子,生了第二胎后就会忽视甚至放弃对残疾孩子的关爱、呵护,这样就导致了残疾孩子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残疾人家庭孩子】愤恨产生严重忧郁症“我现在很想掐死一个人。”这句话出自正在市区某中学上初二的小思(化名)之口。

12、经诊断,这个15岁的孩子患有较为严重的忧郁症,是精神残疾的一种。小思生活在一个残疾人家庭里,母亲是残疾人靠退休金过生活,父亲是个“负心汉”,他跟母亲离婚以后,还常常找母亲要钱,还把家里的房子抵押出去。小思这辈子最痛恨的人就是自己的父亲。父亲对母亲的始乱终弃、对自己的漠不关心,不仅让小思受尽亲戚的歧视和冷落,还让她隐忍着学校老师和同学对她的轻视态度。小思描述,她在学校的时候,同学们常常会向她丢书、推倒她的桌子、在背后踹她一脚、对她进行群体殴打等,而老师更是经常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她。即使后来转学到其他中学,也被同学继续欺负。紧张、害怕,小思逃离的想法不断加重,身体不舒服、胃痛她开始找各种借口不去上

13、学。“冷漠、怕受伤害、敏感、直率。”小思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现在的小思,只要别人对她好一点,她都会在心里打上问号:“你是在同情我吗?”小思强烈地渴望着生活有一个新的开始,可又很矛盾很疑惑:“重新开始了,那又能怎样呢?”专家建议家长正视现实孩子学会接纳自己“不管过去发生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以后如何发展自己,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市蓝天心理科学普及中心主任、首席心理指导专家肖永柏说,“残疾孩子应该从小培养自己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正确地接纳自己,接受现实。”肖永柏介绍,残疾孩子应善用类比心理,不要一味地向上看比自己优越的人,而应该看到这个社会还有比自己不幸的人,相比之下自己的不幸根本不算

14、什么。同时,寻找优势所在,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尽量往好的方面想。肖永柏指出,在家庭关怀方面,身边的人对残疾孩子的心理关怀远比日常的温饱更为重要。家长对孩子的歧视和不关心,是造成孩子自尊心不强、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和报复等严重扭曲心理的最主要原因。家人应正视现实,多与孩子谈心,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多鼓励、赞扬孩子,主动与学校的老师沟通,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让孩子积极地融入到群体中,找到信心和自己的社会位置。同时,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心理激励教育,如给他们讲爱迪生、霍金等残疾人榜样的故事。另外,肖永柏建议,我市可借鉴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的做法,设立残疾人心理咨询辅导工作站,为残疾人提供免费心理咨

15、询。“可以在残疾人里培养心理辅导师,因为他们对残疾人的生命更有感受,与残疾人的交流也能更加融洽,能让残疾人有家的归宿感,失去的被尊重、被理解、被关爱、被重视的感觉,都能从这里得到满足。”【记者手记】小树苗成长不能太封闭记者在市残联康复中心采访时,遇到一位来自小金口的家长,她正带着自己两周岁的女儿做康复训练。面对记者,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强烈的不安和敌意,“不要把我的小孩报道出来,要是别人看见了会歧视她的,谁家的孩子要是这个样子,作为家长肯定都会担心的,就怕孩子长大了会自卑抬不起头。”这位家长低着头,没有正视记者,眼眶已经泛红,声音有些颤抖。记者深深愧疚于对这位家长的无意刺痛,同时也感到一丝无奈。我

16、们能够理解家长心中的忧虑,只是家长们或许太过在意世俗的眼光,一味地将孩子隐藏在自认为安全的地方,反而忽视和忘记了在这个世界上,其实还有很多人都能理解、包容这些孩子,也愿意用双手去接纳他们,而不是摆出轻蔑和嘲笑的态度。小树在大树的荫庇下,虽能躲过日晒雨淋,但茂密的叶子也挡住温暖的阳光,在这样封闭的小世界里,脆弱的小树苗又怎能茁壮成长呢?楼 主题:残疾孩子心理问题家庭根源 作者 peiniyi 头衔 注册用户 等级 幼儿小班 发帖 3 积分 299 注册 2009-10-14 来自 不详 状态 离线 只看楼主 最后发表 引用本帖 回复本帖 我要发帖 发表于 2010-09-30 10:29发送站内

17、信 (一)家庭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基础 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人心理发展的关键。 家庭生活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对残疾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后天环境因素。它对残疾青少年个体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只苹果,两种人生的故事给人的启迪是:两位妈妈不同的教育方法,导致了两位孩子不同的人生。 犯人是因为妈妈分苹果时说了谎,才得到了那只大苹果。以后他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便不择手段以致犯罪进了监狱;另一位成功人士是从妈妈那里得知,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

18、代价。由此可见,适宜的教育方法可能造就一个孩子,不当的家庭教养也有可能毁掉一个孩子。这个故事很值得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深思。 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残疾孩子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大多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发展人的健康心理。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残疾青少年的智力、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心理品质、个性特征的形成有着直接的联系和全方位的影响。 (二)家庭关系的影响 中国目前的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这是当今中国最为普遍的家庭关系。这两种家庭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残疾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 家庭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

19、、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体贴的基础之上,那么就会影响孩子在待人接物中形成人道主义、诚实、忠厚等品质。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关系中看到的是冷漠、疏远,那么将对残疾孩子的道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变得冷酷、自私,会妨碍他们对爱和友情这类重要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家庭的心理环境对残疾青少年来说是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如果他们生长在充满矛盾、父母成天吵闹的环境里,家庭气氛缺乏和平、幸福等,对残疾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必然导致不良心理和不良情绪,甚至使残疾青少年的心理受到创伤。 (三)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对待残疾青少年是关键的因素,也是残疾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0、埃利克森( Erikson,1963)指出,如果个体没有得到父母的细心关怀,而遭受忽视、抛弃、敌视,他们长大后会不信任别人,不信任周围环境,尤其是不信任自己的能力,会产生持续不断的焦虑。他们也将用这种方式去应付他们所看到的世界。 从现实情况来看,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不良的教养方式财残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 现实中,大多残疾家长对孩子采取的是溺爱和过分保护的态度,主要体现在父母在同孩子相处时无条件地满足残疾孩子的一切要求,把他们视为弱者,事事都替他们操办。家长在过分的替代中,无形地剥夺了他们在成长中对自己应该承拒的责任。这对于残疾孩子的个性、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实践证明,在溺爱

21、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往往会形成压抑、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的稳定性差等特点,还可能养成自制力差、感情脆弱、动手能力差等不良习性。 严厉粗暴型的教养方式同样会导致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丝毫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很容易令残疾孩子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对于孩子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极为不利。同时,还会造成孩子青春期创伤性体验、形成有缺陷的个性,如自我中心、淡漠、压抑、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 (四)家庭教育内容的影响 残疾青少年人格的养成、习惯的形成和兴趣的培养,无不受到家庭教育内容的制约。目前残疾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误区。一些残疾家长对孩子的教育

22、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使得一些残疾青少年身强体壮却意志薄弱,身材高大却胆怯自卑等。 家庭教育内容的缺陷不仅表现在对残疾孩子有意识的偏重某一方面的教育,还表现为一些家长无意间对孩子进行的不良影响。比如,当家长遇到不顺的事儿,会在家中发泄心中的不满,有时甚至把不满发泄在无辜的残疾孩子身上,孩子如果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往往会有一种迷茫无助的感觉,导致心理失调。如何优化环境使智力残疾儿童身心健康发展2010-11-30 点击率:373 标签:智力/教育/环境/家庭/心理/弱智/学校/残疾儿童的先天素质是既定的。智力残疾儿童既定的、有缺陷的

23、先天素质的潜在能力能不能最优、最大地发展,决定于改善环境的教育影响,使已定的先天素质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为达此目的,可采用以下做法。一、智力残疾儿童的环境陶冶法 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具有同化力。它像“润物细无声”般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智力残疾儿童的情操,对培养道德品质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舍整齐洁净,令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例如,厅正面墙上贴着校训:团结、勤劳、自强、自立。下面是门镜:每个学生进校后可在此检查自己衣冠是否整齐。侧面墙壁上挂有校规,有日本小朋友送的珍珠挂帘,有各级领导关怀我校师生照片,还有进行各项评比的黑板报,走进每个教室,都可以看到黑板上方有国旗和

24、奋斗口号,侧面墙上贴有“小学生行为规范”挂图,各种专栏,还有根据形势和学校中心工作及各班具体动态出的板报。电教室设备齐全,窗台上摆放着鲜花。优美舒适的学校环境,再加上礼貌和谐的师生关系,团结勤劳的精神环境。 利用全校大会、广播、黑板报等向全校师生宣传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目的、意义;通过校会、班会、思想品德课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社会主义国家里残疾儿童是受法律保护的,智力残疾儿童与普通儿重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由于他生理和心理缺陷更需要关心帮助,更需要得到爱的抚慰。 实验班的班主任无微不至地关心智力残疾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宽容原谅他们的错误,鼓励他们进步。

25、为他们选择最好的学生作伴读生,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游戏;班上的普通同学争着当他们的小伙伴,帮助他们温习功课风雨无阻;打扫教室时,让他们干轻活,坐车外出活动时给他们让座,使他们感到师生的友情和集体的温暖,原来少部分一直被拒之门外的渴求上学的智力残疾儿童一入学就爱上了学校。有些因家境不好,蓬头垢面,衣冠不洁的小“傻瓜”,在老师的耐心教育与环境的陶冶下,逐步改掉了坏习惯,有些生活无规律,张口骂人说脏话,不爱动的学生在环境的约束下,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例如,各科教师密切配合,美术教师在做观摩时,采用灵活的形式,适当降低了教材的难度,使一个智力残疾儿童不但完成了画马的任务,

26、而该生画的马,马腿自如,不拘一格,得到了听课的教师的好评,使他与全班同学一样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育教师主动为肢残儿童进行康复训练,他从一贯由父母帮助倒洗脸水,成为试练自理成功,使学生及家长惊喜交加,增强了他生活的自信心,克服了自卑感。音乐课上对动作不协调的智力残疾儿童加强律动训练,培养他们节奏感和协调性;手工课上对手指动作不灵活的学生,加强手关节和小肌肉群的训练;劳动课上教他们缝扣、削苹果、洗红领巾,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课外小组活动中培养他们对课外活动的兴趣,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从教师到学生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心,使学校变成了尊重、关心、理解、帮助智力残疾儿童的温暖集体。智力残疾儿童在自编自演的

27、节目中激动地说:“我在这样好的学校里,有这么多关心我的老师和同学,真感到快乐和幸福”。二、优化家庭环境促进智力残疾儿童的发展 家庭是任何一个儿童最初的学校,是儿童成长的最重要的摇篮。智力残疾儿童比正常儿童更需要父母的帮助与教育。 通过召开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与交流思想等,树立教育弱智子女的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并认识到孩子的缺陷行为及心理,并非他们的过错,因而同情理解,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尽最大努力克服已产生的缺陷。另一方面帮助家长纠正对这些儿童过分关照、溺爱、迁就和对孩子的歧视、厌烦、嫌弃,甚至把他“藏”起来的做法,要使智力残疾儿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如智力残疾儿童王刚4岁时,由于意外事故

28、,做了开颅手术,致使变成残疾,每次交书钱时,因讲不清交多少钱而被打骂一顿等。为此老师耐心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同时讲王刚在纪律、学习、身体各方面进步情况,看到孩子的进步从而改变了对他的态度。学校再组织活动时,家长也支持他参加了。 家长在给学校的感谢信中表示:“一定把心里的感激化作工作的力量,和老师一起把王刚造就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践证明,通过优化环境和教育智力残疾儿童。可获得好的发展是完全可能的。残疾儿童心理障碍干预及教育策略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凤婷 时间:2010-08-17 【摘要】残疾儿童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往往为人们忽视,而由心理问题产生的残疾儿童的种种问题愈加突出,本文就儿童

29、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就如何解决儿童心理障碍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残疾儿童 心理障碍 策略 残疾儿童成长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在残疾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其中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残疾儿童心理健康是指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和谐的精神状态。包括自我身心知觉明确,能正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质,情绪稳定、乐观、有生活目标、乐意和胜任工作,人际关系和谐等。著名的心家西塞罗曾说:“心理的疾病比起生理问题的疾病为数更多,更为激烈”因此,残疾儿童如果能在学龄前得到相适应的教育,就能争

30、取时间,使潜能得以开发。 及原因FIwlEdk9 残疾儿童心理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一般性心理障碍、特殊性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三类。一般性心理障碍主要有:自卑,表现为不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认为自己总比健全儿童矮一截,缺乏竞争的勇气,由于升学、就业等的限制及社会偏见,对未来失去信心,有些残疾儿童更是自暴自弃,不思奋发;孤僻,喜欢独处,只爱与同类残疾儿童交往。多疑:常常表现为对人际活动产生偏见和误解,仅依据感性认识和事物表象作出推断;依赖:一些残疾儿童在家庭受到过多的照顾,养成依赖的习性,其中盲童依赖性最强;.虚狂,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乱发脾气,不听劝告;过度激动: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曲解其

31、原意时,极易激动,举止冲动,待人态度生硬。特殊性心理障碍主要指青春期心理障碍。包括青春期的到来产生恐惧、好奇、神秘感。此外还包括关注异性的变化,产生对异性爱慕、追求的动机,恋爱不成而苦闷,自暴自弃。行为偏差,包括偷窃:这在听觉障碍儿童及智能低下儿童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的思维质量带有明显的缺陷,同时听不到和不理解社会舆论对此行为的评价。打架及其他侵犯性行动。 残疾儿童心理障碍产生包含主客观两方面因素。主观方面主要是由于身体缺陷、损伤产生感觉神经功能障碍、智力不足、心理障碍等。客观上主要表现为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学校方面。以上种种原因,并不是单一地发生作用的,往往是主客观因素相互结合,协同作用所致

32、。 2 解决残疾儿童心理障碍的途径 (1)加强残疾儿童教育环境建设 残疾儿童的心理状态除了遗传和疾病因素外,起主导作用的是他们在家庭,在儿童集体和在学校中的生活方式,即广义的教育。因此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环境的建设是促使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首先应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美的心灵,这对残疾儿童人格折完善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对整个校园的布局都应精心设计安排,使之富有教育性。增强残疾儿童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情感。其次要重视心理环境建设。心理环境主要指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即教师与残疾儿童的关系、残疾儿童间的关系、校风、班风等。心理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

33、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作为教师应根据残疾儿童的个别差异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实施分类教学,使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和智力的残疾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消除畏惧、紧张情绪,建立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同时教师要善于创造活跃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残疾儿童心理补偿功能,采用观察法、比较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创设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协作互助,在愉悦的气氛中交流情感,学得知识,增进友谊,构筑爱的桥梁,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促使残疾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另外还必须努力创设开放式的教育环境,让残疾儿童走出孤独世界,真正地与普通儿童共享蓝天。已经在特殊教育环境中学习

34、的儿童,作为学校应该有计划地为他们创建社会交往的环境,如组织残疾儿童参加各项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参观、访问、为社会服务,和健全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参与书画、舞蹈、声乐、等各种竞赛,使残疾儿童在交往参与中不断克服自卑心理,不断丰富残疾儿童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的思想情感。 (2)让残疾学生树立明确的“自我意识观念”,正确处理好“特殊性”与“非特殊性”的关系,积极培养残疾儿童自信、自强、自律的精神 自我意识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一个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缺点。让他们明白残疾儿童既有不同于普通儿童的“特殊性”,也有和普

35、通儿童没有什么区别的“非特殊性”。怎样既照顾他们的特殊需要,又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x因此,在对残疾儿童教育过程中。爱护与要求相结合,增强其自信自律意识。潜意识中对待残疾儿童的怜悯或偏爱,会使教师不自觉地容忍他们的某些无理、任性的行为。事实上,教师过分宽容会使他们养成依赖思想,最终无法适应真实的社会生活,无法真正自立自强。因此,在必要的帮助和体谅之外,教师要尽量使残疾儿童受到与其他儿童同等的待遇,受同样规则的制约。 (3)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扩大认知领域 尊重残疾儿童的人格与需要,挖掘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充分发展的积极性。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努力掌握知识技能,自觉完

36、成学习任务,争取优秀业绩,并能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追求新的学习目标。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不能让他们只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竞争,缩小了他们的发展道路。世界如此之大,应扩大每一个学生的认知领域,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间,发挥自己独有的技能。 (4)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发展特长 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对人民有价值、有意义,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立远大理想,树立切实的生活目标,并发奋努力,把自己锻炼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优势,从而对生活充满信心,以此来提高和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天生我才必有用”,让学生在内心产生自己是整个社

37、会的一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做贡献,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 (5)培养残疾学生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不但爱与同类残疾人交往,也乐于同健全人交往,能与周围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教师、长辈尊敬有礼貌,对比自己还困难的群体表现出同情、尊重、爱怜和热心帮助。 (6)培养残疾学生自制能力。 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有道德和法制观念,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纪律,个人服从集体,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断改正缺点,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社会化。因此要求我们对待残疾儿童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做到以平常心对待,按特殊性处理。 既不要搞特殊化也不要苛责,在充分了解残疾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逐步使他们融入集体生活。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在家长的配合下选择适宜的方法,引导周围正常儿童接纳和关心残疾儿童。 总之,残疾儿童心理障碍的解决不可操之过急,需要家庭、学校、教师、社会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需要培养残疾儿童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 (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