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洞口一中2015-2016年下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总分:100分 时量:50分钟一、 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政府政策的引导B. 生产工具的进步C. 国家统一的完成D.家庭手工业的出现2、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D. 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3、“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重农抑商B. 井田制瓦解 C.闭
2、关锁国D. 土地兼并严重4、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中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符的是A. 苏州丝织业中采用“计日受值”B.传统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 美洲的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D.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5、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B. 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C. 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6、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
3、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由此可以得出A. 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是落后的B.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C. 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7、1487年,沿非洲西海岸航行,最先到达非洲最南端的葡萄牙航海家是A. 哥伦布B.达伽马C. 迪亚士D.麦哲伦8、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当时反对该条例最强烈的国家是A.葡萄牙B荷兰.C.法国D. 西班牙9、李鸿章认为,开口通商“于中国利害参半,未为全失”。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认识方法的是A.“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B.“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C.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D
4、“租界中沉淀的不仅是罪恶,亦有工业文明的积累”10、据资料记载,18世纪初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到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12。下列各项中对这一变化起到推动作用的是A.17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D. 工业革命的开展11、1865 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 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A. 都受“实业救国”思潮推动B. 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C.都受到民国政府的政策扶植D.都受“中体西用”思想影响12、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表明
5、洋务运动A.增强了封建统治力量B. 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C.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D.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3、下图是19501984年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对图中各阶段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A.a阶段: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推动了两国粮产量的增长B. d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中国粮产量的大幅增长C.c阶段:受欧美经济的影响,苏联粮产量出现连续波动D .b阶段: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两国粮产量的大幅回落14.、衣食住行可以折射出时代特有的风貌。20世纪30年代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A.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C. 人们用移动电话问候 D. 手持报纸的报童在
6、大街上叫卖15、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C. 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 D.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6、罗斯福新政推行期间,很多大企业集团和保守派对新政持敌视态度,他们对“大笔开支”“经济狂想”“社会主义改革”极为不满,成立了“美国自由联盟”,号召民众反对新政。据此可知,罗斯福新政受到“敌视”的原因是A.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B.违背了工人的利益C. 推行了自由贸易政策 D. 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17、 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的掌握方式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
7、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P机),21世纪看手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B. 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D.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18、“这种经济危机特别难以应付,用紧缩性财政金融政策医治通货膨胀,就会使生产停滞,失业增加;用赤字财政政策医治生产停滞,增加就业,又加剧通货膨胀。”美国结束这种状态主要借助于A. 高新技术的强力推动 B.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C.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D.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19、德国在1879年开始对进口征收关税;1892年,法国采取了高关税率政策;正在迅速工业化的美国则早在19世
8、纪60年代就开始实行了保护关税政策。这表明A.新自由主义的开端B. 重商主义的迅速普及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D. 自由主义的逐渐衰落20、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都以技术为中心,但现在,多数国家却仍然落后,不是因为不知道这些技术,而是因为运用先进技术的资本不够,操作和使用的技术水平不够,更重要的是,不愿接受先进技术必然会带来的社会改组。材料突出反映了A.落后国家掌握先进的技术就能迎头赶上B. 工业革命需具备心理和文化的动因C.落后国家具有足够的资金就能突破重围D. 接受技术和资本就能实现社会改组二、问答题(两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
9、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吴自牧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
10、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李侃等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 据材料一,归纳唐宋市场发展的特点,并简述明代市场的新发展。(14分)(2) 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市场出现的新现象,并说明这些新现象反映的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6分)22、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不断调整经济政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
11、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的重要措施。
12、并分析实施这一政策的作用。(6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美国和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分别指什么。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在农业方面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8分)(3)从上述三个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得到什么启示。(6分)高一末考历史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15 B D D A B 610 C C B D D1115 B D D C C 1620 D D A D B二、问答题21、.(1)特点:唐朝,市坊分开;市的交易时间也受到限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宋代,打破市坊界限;打破市的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夜市不再受到禁止,晓市
13、和庙会集市已经出现。(10分)发展:明代商人数量增加,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长途贩运发达。(4分)(2)现象:西方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且物美价廉;中国传统手工业品或纺织品滞销。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6分)22、(1)措施:新经济政策。作用: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6分 )(2)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经营的自主权。(8分)(3)启示:经济政策必须符合国情并适时调整(或经济政策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制定经济政策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依据;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相互借鉴。(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