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缺憾主体间性视角下的译者四重身份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17785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缺憾主体间性视角下的译者四重身份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缺憾主体间性视角下的译者四重身份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缺憾主体间性视角下的译者四重身份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Tel:027-87158992ENGLISH SQUARE收稿日期:2023-7-28作者简介:曹圣然,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缺憾主体间性视角下的译者四重身份研究 曹圣然摘 要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在前人对翻译主体性、主体间性以及译者身份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缺憾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并结合缺憾主体间性,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四重身份进行了研究阐释。关键词 翻译研究;译者身份;缺憾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167(2024)08-0048-05译者赋予原作以生命,并决定着赋予何种生命以及如何把原作融入译入语文化(Lefevere

2、,1992)。然而不难发现,传统的翻译理论对译者缺乏足够的重视,译者缺乏应有的文化地位,甚至被边缘化。本文根据前人对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针对性提出“缺憾主体间性”的概念,在此视角下重新审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阐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拥有的四重身份。1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1.1 翻译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个人看法以及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为符合受众认知范式,译者就必须充分考量主体性、主体间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张小曼 等,2022)。长久以来,语言使用者普遍认为翻译的主体是译者,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唯一主体,翻译研究

3、都应当以译者为出发点(Berman,1995)。然而近年来,翻译多主体论逐渐成为学界共识,例如在文学翻译上,翻译的主体应该包含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重要素,而非只有译者本身(许钧,2003a)。从本质上看,对于翻译主体的不同认识确实会导致翻译活动出现差异。如果我们将译者视为原作者的附庸,译者的地位与作用就会降低;但如果我们将文本视作开放性的,那么翻译过程就可以被视为再创作,这时是否还将译者视为主体就成了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一旦我们从更广泛的社会视角看待“原作者写作是为了什么?”“翻译家翻译又是为了什么?”这两个问题,读者就会被卷入这场“纠纷”中。很明显,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翻译,它们的目的最终

4、都是服务读者,让读者产生美的感受。因此,在创作和翻译时,原作者和译者都必须考虑读者,即便读者可能无法实地参与到翻译活动中,但他们对于翻译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1.2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主体间性最早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为弥补其先验论的不足而提出,哈贝马斯、伽达默尔、雅斯贝尔斯和海德492024年3月(总第260期)英语广场格尔等德国哲学家对其进行了发展。主体间性最本质的内涵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性,也就是多个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对话”。国内翻译学者于21世纪初引进了主体间性理论,力求打破主体性研究的瓶颈,平衡和协调作者、读者以及译者三者间的关系,试图让翻译界更清醒地意识到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并不

5、以排斥作者为前提,也不以否认读者的作用为目的;译者的主体作用并非孤立,而是与作者和读者的作用紧密相联(许钧,2003b)。主体间性之下,翻译活动的本质成了一种交往性活动(吴志杰 等,2008)。许钧(2003a)提出了“原作者原著译者译著读者”的主体间性模型,在此模型之下,他认为翻译是其中五个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陈大亮(2004)则提出了更为复杂的模型,将翻译过程划分为三个层面,并将客观世界等因素同样定义为主体。在他看来,主体间性的引入对于翻译学研究有着重大意义,其有助于建立翻译主体间的正常伦理关系,有助于翻译学研究从个体主体转向共同主体,同时还打破了翻译学研究中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6、总的来看,从主体间性视角看待翻译实质上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试图突破时空局限,让原作者、译者、读者三方同原作和译作汇聚一堂,“在对话过程中坚持平等性,并尊重差异性”(钱佳颖,2019)。这种交互式的活动概念是否能够为翻译实践提供积极的理论指导,目前尚无定论。2 译者身份之谜译者身份的定位往往取决于研究者的翻译观,也就是对“翻译是什么?”的回答。而学者们的回答众说纷纭,他们视翻译为艺术、科学、改写、复制、创作,甚至是叛逆(陈大亮,2006)。本文针对此情况,根据学术界对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得出如下内容。2.1 从绝对的“仆人”到相对的“自由人”长久以来,学界普遍认为优秀的译者应当是以“隐

7、形人”的形式存在于翻译过程中,即让读者根本发现不了自己所读的是翻译过的作品。人们将译者形容为“仆人”,并认为这个仆人需要侍奉两位主人一是原作者,二是译文读者(杨绛,1996)。季宇等(2010)也认为传统翻译观中的译者始终以“仆人”“舌人”“文化搬运工”等形象出现。早期的翻译研究往往重视翻译活动而忽视了译者本身,1980年后,翻译研究中出现了“文化转向”,自此,译者的主体性得到逐步确立。Benjamin(1992)率先对“忠实”的翻译标准提出质疑,并认为应当将翻译视为原作的生命延续,读者在阅读译作时也应当把它当作独立于原文而存在的文本。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译者往往能起到积极的创造性作用,从

8、而增强译本在读者中的接受度(Snell-Hornby,1988)。作者的审美、文化取向、个人爱好等可以在译文中以“再创造”的形式得以体现。从理想角度讲,人生而自由;从现实角度讲,每一个人都是不自由的,因为每个人都在无形之中受到各种束缚,譬如情感的羁縻、经济的牵制、法律的规约等。译者在翻译中有着多种身份,其既要以读者身份研读原作,也要以作者身份再现原著(田德蓓,2000),此外,译者还要以创造者的身份传达原著,以研究者的身份理解原著。而从当今的眼光来看,译者大多是复合型人才,译者身份可能是多重的,在翻译的准备阶段,可以称其为信息收集者、处理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他可能是一名先进工具应用者;而在对译

9、本进行打磨修正时,他还可以是审校者。但无论如何,译者最终呈现的译本往往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不管译者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叛逆,如何创造,都是既无法,也不能游离于原文之外的。故而说,译者是相对的“自由人”。3 缺憾主体间性前文提到,对于翻译中的主体间性,许钧(2003a)提出了“原作者原文译者译 Tel:027-87158992ENGLISH SQUARE文读者”的模型,其后不少学者对其加以发展,比如加入“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个主体,或进行分层,加以复杂化;亦有人删去“原文”“译文”,只留下“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人化的主体。而本文以为,许钧模型下的五者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

10、客观存在,将抽象的“文化影响力”等放入其中,又以“主体”呼之并不妥。至于分层归类,本文以为翻译活动既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但要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看其间几个主体的互相影响,不妨化繁就简。前人不管构建了什么样的翻译主体间性模型,本质上都是在试图从一个客观全面的视角来看待翻译和其中的要素。诚然,在科研中,“客观的”“全面的”往往是“好的”,但显然,一切理论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都是实践而不是认识。因此,本文认为,五个主体是具象的、相对静止的,而其间的联系则是抽象的、动态的。因此单用“五主体”加上“”的形式恐怕并不足以确切地表示翻译中的主体间性。因此,本文在研究时分别从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角度出发,并引入

11、“强主体”“次强主体”“弱主体”三个主体概念以展示五个主体的重要性,以及在信息传播不同阶段有层次的重要性(即不同主体在重要性方面仍是存在差异的)。本文引入了三种不同的主体间性模型,由于其视角相对孤立,因而称之为“缺憾主体间性”,其模型如下:原作者视角下的主体间性:原作者原作(译者)(译作)读者译者视角下的主体间性:(原作者)原作译者译作读者读者视角下的主体间性:原作者(原作)(译者)译作读者以上模型中,加黑字体的主体表示强主体,即在该视角下重要程度较高;无特殊格式的为一般主体;加括号的是弱主体,其重要性程度不如前两者。其中,视角的本体必定是强主体。在原作者创作过程中,大量精力都会集中于其创作的

12、文本上,而其出于经济收益等因素的考虑,肯定也会关注读者的需要;至于译者如何翻译,译者翻译的结果如何,原作者基本无法掌控。在译者翻译过程中,其活动的主要对象就是原作(信息的直接来源)和译作(直接产品)。同样,出于对经济效益等因素的考虑,译者也需要将读者纳入考量,将自己置于读者的位置思考;至于原作者的想法如何,译者自然是可以与其沟通的,但这种沟通往往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多数情况下,译者只能根据原文本,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来揣测原作者的意图,而这样的理解与原作者的实际想法出入几何则不得而知。在读者阅读过程中,对于非双语能力者的读者而言,由于不懂原作语言,他们阅读的对象只能是译作。绝大多数读者在

13、阅读译作时,往往会先入为主,认为自己是在读原作者的作品,译者只是起媒介作用。唯一可能引发普通读者对译者关注的情况就是察觉译文质量不佳,进而查找译者信息并加以批判。前面所说译者是“自由人”更多是从研究者的角度出发,而在普通读者眼中,译者仍是“透明人”。当然,如果普通读者能将译者视为“透明人”,完全看不出译文翻译转换过的痕迹,这无疑是对译者的无上赞美。4 译者的四重身份 基于上述缺憾主体间性概念,翻译过程可分为三阶段,即理解和分析原文、创作译文以及修改审校阶段。在这三个阶段里,译者有对应的三个身份:“原文的读者”“译文的作者”和“译文的读者”。另外,基于这三个身份,本文提出了一个泛化的译者身份译者

14、就是“译者”。4.1 译者是原文的读者和原文的所有读者一样,译者翻译前都必定阅读原文,并加以思考理解,因此在理解和分析原文阶段,译者也是原文的读者。不过,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译者在阅读原文时应该有着超越一般读者的钻研态度,尽可能往深处去挖掘原文。而本文认为,虽然译者在研读原文时应当比普通读者更花功夫,但两者对于原512024年3月(总第260期)英语广场文的理解在本质上应是相同的。译者阅读时应避免过度的钻研,切忌过于细致的分析,以免剑走偏锋,钻牛角尖。从“对等”的角度讲,翻译应当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和感受。鉴于此,译者在给出译文前就有必要去体会原文读者在阅读了原文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感

15、受,因此译者把自己带入到一般读者的视角是极为重要的。4.2 译者是译文的作者对于翻译活动,“翻译是再创造”“翻译即写作”的观点在学界具有较高的认可度。翻译绝不只是语言之间简单的机械转化,译者在将信息从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时,不可能将原文的形式、意义、神韵都分毫不差地“复制”到译文中。因此,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创造,有意识地变通,打破原文中的“不可译”。至于这种再创造是否有限度,限度在哪,取决于两点:一是翻译内容的实际情况,二是译者自己的翻译观。同时,这种限度不应有统一的标准,而应交由译者自己去判断。倘若译者认为“对原文亦步亦趋远不如变革

16、性创造”,并且从结果来看,译文确实让读者感到更加满意,那么译者超越原文的创造性发挥就应当得到承认;反之,如果译者倾向于谨慎对待原文,认为创新可能是“过度的”,会对原文造成破坏,那么保守的翻译方式依然合乎情理。总而言之,译者之于译文的地位如同原作者之于原文,译者在翻译时的作用是主导性的,其翻译活动固然直接受制于原文,但“不自由”的译者至少拥有选择的自由。读者、原作者、研究者、批评家自然有权利参与翻译活动,并对翻译产生影响。但归根结底,翻译还是译者的翻译。4.3 译者是译文的读者如前文所述,译者应当以一般原文读者的视角阅读原文,但除此以外,译者还应以一般译文读者的视角阅读译文。无疑,在完成了译文创

17、作之后,译者就是译文的第一个读者,但此时的译者在阅读自己完成的作品时往往带有“偏见”,难以看出问题和不足,也难于剥离原文的影响。因而在审校修改阶段,译者的常见做法是将原文放置一段时间后再重新研读,或者请他人阅读并给予反馈。如前文所述,大多数译文的读者见不到原文,他们的直接信息来源只有译本;要让译文读者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就必须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在和原作者直接对话,而非在接受第三人转述的信息。4.4 译者是“译者”实质上,这里的“译者”既是对前三重身份的总结,也是在其基础之上引入了一个新身份。正如同翻译过程的三阶段是相互交织、不可分离的,译者在三个阶段中的三个身份原文的读者、译文的作者以及译文的读者

18、也是彼此相通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必须兼顾自己的多重身份。同时,译者也必须始终提醒自己是在为谁翻译,为何翻译。本文固然不否认译者的翻译主体地位,但也认为译者应当保持谦卑的态度,认识到自己不是翻译活动的全部,并从翻译活动的其他直接和间接参与者处批判地学习。译者应当意识到自己还具有“译者”这一独特的身份。翻译过程中,译者诚然需要以其他身份暂居,但其与后两者又是截然不同的。虽然这一身份可能不如原作者般光鲜亮丽,备受尊崇,也不如读者般可以百般挑剔而无顾忌,但其一切工作都是有价值、有意义、无可取代的。正是无数“译者”的努力,使得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交流成为可能,人类文明也因此得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5 结

19、语本文所提“缺憾主体间性”概念较为新颖,从如何提高译者翻译水平并促进翻译主体间相互沟通等具体问题入手,同时从宏观的视角上帮助译者以“不完整”但又比较“真实”的维度去审视翻译过程。而“译者的四重身份”则是从实际出发,通过分析译者在翻译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有的放矢地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各种困障。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译者身份,也有助于译者根 Tel:027-87158992ENGLISH SQUARE中美高校网站英文简介中的词块研究 倪新洋 李春晓 熊静怡 戚 焱 摘 要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高校英文版网页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中美综合实力排名前50的大学网站中的英文简介,通过文

20、本辅助分析工具AntConc对两个语料库进行词频统计、词块提取、关键词提取等操作。研究发现,中国高校网站英文简介的词汇丰富度较低;词块结构上,中国高校网站英文简介使用动词词块的频率高于美国大学官网,使用名词词块与介词词块的频率则较低等。这些发现对中国高校英文版网页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 高校网站;英文简介;词块中图分类号 H0-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167(2024)08-0052-05收稿日期:2024-2-23中国高校英文版网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网页内容是该校甚至是国内教育理念的体现。另一方面,高校英文版网页在对外宣传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向国外学

21、者、留学生及有意和我国高校合作的国外企业界人士展现高校形象的重要窗口。国内语言学者注意到了中国高校英文版网页的重要性。一部分研究从翻译视角探究英文版网页存在的一些翻译失误(张新军 等,2003;范勇,2005;井春燕,2017)。另一部分则对中国和其他国家高校英文版网页的内容进行对比研究(张赛男 等,2018;左琳,2019;宋楚婷 等,2020)。之前的研究有的将英文简介看作目标文本而不是源文本,有的从翻译方法或翻译理论出发局部性地列举一些据自身条件等现实因素,提高相应的职业能力,更好地做好翻译工作。参考文献1BENJAMIN W.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C/Th

22、eories of translation: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2BERMAN A.Pour une critique des traductions:John DonneM.Paris:Gallimard,1995.3LEFEVERE A.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2.4SNELL

23、-HORNBY M.Translation studies on integrated approach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8.5陈大亮.谁是翻译主体J.中国翻译,2004(2):3-7.6陈大亮.重新认识钱钟书的“化境”理论J.上海翻译,2006(4):1-6.7季宇,王宏.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身份的变迁谈起J.扬州大学学报,2010(1):125-128.8钱佳颖.译者主体性在间性对话中的彰显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9(6):97-106.9田德蓓.论译者的身份J.中国翻译,2000(6):20-24.10 吴志杰,王育平.以诚立译论翻译的伦理学转向J.南京社会科学,2008(8):136-142.11 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a(1):6-11.12 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和视界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b(4):290-295.13 杨绛.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C/金圣华,黄国彬.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香港:三联书店,1996.14 张小曼,孙晓璐.辜鸿铭论语英译主体“同质语境”中的对话J.中国翻译,2022(6):92-99.(特约编辑:赵雪纯)

展开阅读全文
收益排行: 01、路***(¥15400+),
02、曲****(¥15300+),
03、wei****016(¥13200+),
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
06、h****i(¥4100+),
07、Q**(¥3400+),
08、自******点(¥2400+),
09、h*****x(¥1400+),
10、c****e(¥1100+),
11、be*****ha(¥800+),
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