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高庙王中学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小华在2012年学业考试体育测试中,身高的读数为160,小华的身高应记录为( )
A.160m B.160cm C.160dm D.160mm
2.下列语句中加点部分描绘的运动情景,选取山为参照物的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C.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子弹,飞行员能抓到子弹,是因为( )
A.飞行员的反应快
B.子弹相对于飞行员是静止的
C.子弹已经飞得没有劲了,快要落在地上了
D.飞行员的手有劲
4.匀速运动的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2:1,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则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为( )
A.3;2 B.2:3 C.3:8 D.8:3
5.用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琴声,则发出琴声的声源是( )
A.手指 B.空气 C.琴弦 D.弦柱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空气和铁棒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男女同学说话时的音调都是相同的
7.下列现象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蝙蝠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B.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零件
C.超声波检测机器零件是否有空洞
D.医院里用“B超”为病人检查身体
8.日常生活中,在往水瓶内灌水时,可以通过听声音的方法判断水的多少.随着水面的上升,声音的( )
A.音调在降低 B.音调在升高 C.响度增加了 D.响度减小了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9.四名同学用同一把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下列数据中正确的是( )
A.25.82cm B.25.82dm C.25.81cm D.25.816cm
10.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11.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强烈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
B.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这种地震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受灾人员通过呼喊和敲击方式求救主要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频率是80Hz的声音一定比频率是160Hz的音调高
B.振幅是3cm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一定比振幅是5cm响度的大
C.城市多植树,设立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都可以有效的防止噪声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13.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小宇同学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测量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宽度,他测量五次的结果如下:18.67cm、18.68cm、18.65cm、18.92cm、18.68cm.小慧和小凡看到小宇的测量数据后认为,18.92cm这个数据由于偏差过大,属于不合理的数据.但小慧认为可以对这个数据加以修改,而小凡则认为应删除这个数据.你认为小慧和小凡的做法谁是正确的?答: .正确处理后,小宇所测量的物理课本的宽度是 .
14.小明在体育毕业考试中,50m跑的成绩是10s,他跑步的平均速是 m/s;在4×100m接力赛中,为保证交接棒顺利进行,交接棒时两运动员要尽可能保持相对 (“运动”或“静止”)
15.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 (以上两空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
16.探测专家用超声波可探测到潜艇的确切位置,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选填“大”或“小”);在潜艇正上方海面向下发出超声波,从超声波发出直至接收到潜艇的回波经历的时间为0.4s,则潜艇沉没的实际深度约为 m.
17.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听到原声和听到回声的时间差在 秒以上.人站在大楼前拍手0.3秒听到回声,人和大楼的水平距离是 米.
四、作图题(每题3分,共6分)
18.一辆汽车在一平直的公路上以20m/s速度匀速行驶,请你在图上画出汽车行驶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v﹣t图象.
19.某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式为s=3t(m),请在如图中画出该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空2分,共18分)
20.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
(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 (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 (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
(3)如图所示,斜面长1.6米,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秒.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秒.请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小车通过上、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2和V3.(保留两位小数)
次数
路程(米)
运动时间(秒)
平均速度(米/秒)
全程
1.6
5.0
0.32
前半程
0.8
2.8
后半程
(4)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 直线运动(填“匀速”或“变速”)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21题4分,22、23题各6分,共16分)
21.小红在一次长跑测试中,跑完800m的时间为200s.请你计算一下小红这次测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2.一座大桥全长6.89千米,江面上正桥长为1570米,一列长为110米的火车匀速行驶,通过江面正桥需120秒,则火车的速度是多少米/秒?火车通过全桥需用的时间是多少?
23.在一次爆破中,用了一条96厘米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厘米/秒,点火者点着导火索后,以5米/秒的速度跑开.问点火者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500米远的安全区?
2016-2017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高庙王中学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小华在2012年学业考试体育测试中,身高的读数为160,小华的身高应记录为( )
A.160m B.160cm C.160dm D.160mm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结合中学生的实际高度选择正确的选项.
【解答】解:中学生的实际身高应在160cm左右,所以选项B正确;
故选B.
2.下列语句中加点部分描绘的运动情景,选取山为参照物的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C.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
A、“两岸青山相对出”是相对于船来说的,以船为参照物,故A错误;
B、“巍巍青山两岸走”是以竹排为参照物的,故B错误;
C、“看山恰似走来迎”选择的参照物是自己或者船与船上静止不动的物体,故C错误;
D、“轻舟已过万重山”,舟的运动应是相对于山;故诗人选取的参照物为山及两边的岸,故D正确.
故选D.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子弹,飞行员能抓到子弹,是因为( )
A.飞行员的反应快
B.子弹相对于飞行员是静止的
C.子弹已经飞得没有劲了,快要落在地上了
D.飞行员的手有劲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因为高速运动的飞机驾驶员与子弹一起飞行,子弹相对于飞机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子弹相对于飞机是静止的,这是飞机驾驶员伸手抓到一颗子弹的原因;故选项ACD错误,选项B正确.
故选:B.
4.匀速运动的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2:1,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则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为( )
A.3;2 B.2:3 C.3:8 D.8:3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已知物体间的路程关系、速度关系,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
【解答】解:由v=可得,
t甲:t乙=: =×=×=3:8.
故选C.
5.用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琴声,则发出琴声的声源是( )
A.手指 B.空气 C.琴弦 D.弦柱
【考点】声音的产生.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解答】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手拨琴弦,琴弦就会振动,我们便能听到悦耳的琴声,所以发出琴声的声源是琴弦.
故选C.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空气和铁棒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男女同学说话时的音调都是相同的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音调.
【分析】解决此题需要掌握: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A、声音在铁棒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不符合题意;
D、在一般情况下,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的频率高于男生,声音其音调较男同学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下列现象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蝙蝠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B.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零件
C.超声波检测机器零件是否有空洞
D.医院里用“B超”为病人检查身体
【考点】声与能量.
【分析】就传递信息来说,声音有“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就传播能量来说,声音有“超声波碎石”,超声波给病人清洁牙齿等.
【解答】解:(1)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例子很多:如医院里用“B超”为病人检查身体;渔民通过向鱼群发出声波探测,可以了解鱼群的大小;超声波检测机器零件是否有空洞;蝙蝠的回声定位以及大象用次声波进行交流等.
(2)医生用超声波给病人清洁牙,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零件,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等,都是利用超声波的破碎能力传递能量.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日常生活中,在往水瓶内灌水时,可以通过听声音的方法判断水的多少.随着水面的上升,声音的( )
A.音调在降低 B.音调在升高 C.响度增加了 D.响度减小了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分析】(1)向瓶中灌水时,所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其大小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即振动的物体质量越大,体积越大,越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解答】解:往暖水瓶中灌水时,是由暖水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越容易振动,音调越高.所以可以通过发出声音的音调来判断暖水瓶中水的多少.
故选B.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9.四名同学用同一把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下列数据中正确的是( )
A.25.82cm B.25.82dm C.25.81cm D.25.816cm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应准确到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在最小分度值以下应再估读一位;
根据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逐一分析各选项,做出选择.
【解答】解:
A、25.82cm中,“8”对应的分度值是1mm.符合题意;
B、25.82dm中,“8”对应的分度值是1cm,同时此数值测量错误.不符合题意;
C、25.81cm中,“8”对应的分度值是1mm.符合题意;
D、25.816cm中,“1”对应的分度值是0.1mm.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10.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考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①常用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②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③误差的产生与测量的人和测量工具都有关系;
④误差不是错误,错误能够避免,误差只能减小.
【解答】解:
A、常用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未遵守操作规则的测量是错误的测量,不是误差.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误差由测量工具的精确程度和测量的人的估读差别造成,即使认真测量也会存在.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D、无论多么精密的测量工具,测量都存在误差.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CD.
11.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强烈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
B.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这种地震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受灾人员通过呼喊和敲击方式求救主要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音的产生;声与信息.
【分析】(1)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4)声音能传递能量,也能传递信息.
【解答】解:A、地震是地壳的变动引起的,地震时伴随有次声波的产生.此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B、地震波是一种声波,声波的传递需要介质,所以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此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C、物体振动才能发出声音,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此选项错误,不合题意.
D、受灾人员通过呼喊和敲击方式可以将声音传到地面上搜救人员的耳朵里,搜救人员获得求救信息才能营救被困人员.此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A、B、D.
1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频率是80Hz的声音一定比频率是160Hz的音调高
B.振幅是3cm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一定比振幅是5cm响度的大
C.城市多植树,设立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都可以有效的防止噪声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声音的产生;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减弱噪声的措施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A、音调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是80Hz的声音一定比频率是160Hz的音调低,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振幅是3cm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一定比振幅是5cm的响度小,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城市多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设立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只能起到监测作用,不能减弱噪声,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BC.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13.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小宇同学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测量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宽度,他测量五次的结果如下:18.67cm、18.68cm、18.65cm、18.92cm、18.68cm.小慧和小凡看到小宇的测量数据后认为,18.92cm这个数据由于偏差过大,属于不合理的数据.但小慧认为可以对这个数据加以修改,而小凡则认为应删除这个数据.你认为小慧和小凡的做法谁是正确的?答: 小凡的做法是正确的 .正确处理后,小宇所测量的物理课本的宽度是 18.67cm .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在长度的测量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进行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找出错误的,在进行求平均值时,要将错误的数据去掉,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
【解答】解:
由数据知,此刻度尺的估读到mm的下一位,所以分度值为1mm;
五次测量数据中,第六次的实验数据18.92cm与其余四次测量数据相差较大,为错误数据,应删除这个数据,小凡的做法是正确的;
则物理课本的宽度应为: =18.67cm.
故答案为:小凡的做法是正确的;18.67cm.
14.小明在体育毕业考试中,50m跑的成绩是10s,他跑步的平均速是 5 m/s;在4×100m接力赛中,为保证交接棒顺利进行,交接棒时两运动员要尽可能保持相对 静止 (“运动”或“静止”)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已知路程与时间,可以得到平均速度;
当两个物体同向同速行驶时,这两个物体就保持相对静止状态,相对静止时,可以保证交接棒的顺利进行.
【解答】解:
跑步的平均速度为v===5m/s;
为了保证交接棒的顺利进行,就要让两同学同向同速即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故答案为:5;静止.
15.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 向后运动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 静止 (以上两空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根据三个图象,分别分析出甲、乙、丙三辆小车的运动情况,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求出甲、乙、丙的运动速度;进行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
甲的图象是s﹣t图象,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v甲===4m/s;
乙的图象是v﹣t图象,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速度大小v乙=6m/s;
丙的图象也是v﹣t图象,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速度大小v丙=4m/s;
由于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因此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后运动;甲和丙的速度相同,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保持静止.
故答案为:向后运动;静止.
16.探测专家用超声波可探测到潜艇的确切位置,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大 (选填“大”或“小”);在潜艇正上方海面向下发出超声波,从超声波发出直至接收到潜艇的回波经历的时间为0.4s,则潜艇沉没的实际深度约为 300 m.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超声波与次声波.
【分析】(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和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
(2)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潜水艇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潜水艇的时间,又知道在水中的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潜艇沉没的实际深度.
【解答】解: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
超声波从海面到沉没的潜水艇用的时间:
t=×0.4s=0.2s,
因为v=,
所以该处海水的深度(潜艇沉没的实际深度):
s=vt=1500m/s×0.2s=300m.
故答案为:大;300.
17.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听到原声和听到回声的时间差在 0.1 秒以上.人站在大楼前拍手0.3秒听到回声,人和大楼的水平距离是 51 米.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回声.
【分析】人的耳、眼有固定的结构,有特殊的功能,比如:人眼有视觉暂留的功能,即连续两个图象传入人眼相差不到0.1s,则人眼就分辨不出两个独立的图象;同理,人耳听到两个声音若相差不到0.1s,则人耳就分辨不出是两个声音;
根据声音传播来回的时间,算出声音从发出到大楼的时间,用公式s=vt算出人和大楼的水平距离.
【解答】解:人发出的声音要直接进入人耳,遇到障碍物后返回,再进入人耳,若这两个声音相差不到0.1s,人耳就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所以听到原声和听到回声的时间差在0.1秒以上;
拍手声从发出到大楼需用时间:
t==0.15s,
人和大楼的水平距离:
s=vt=340m/s×0.15s=51m.
故答案为:0.1s;51m.
四、作图题(每题3分,共6分)
18.一辆汽车在一平直的公路上以20m/s速度匀速行驶,请你在图上画出汽车行驶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v﹣t图象.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已知物体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任何时间段速度都一样;又由坐标知,横轴为时间,纵轴代表速度,所以图象为与横轴平行的一条线段.
【解答】解:
作图方法是:在横轴和纵轴分别确定适当的时间、速度标度,然后在纵轴的20m/s出作横轴的平行线段.如下图:
.
19.某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式为s=3t(m),请在如图中画出该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已知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表达式,可求速度与时间的表达式,从而做出图象.
【解答】解:速度与时间的表达式v===3m/s,速度大小不变,物体做匀速运动,如图: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空2分,共18分)
20.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 和 秒表 ;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v= .
(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 小 (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 长 (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
(3)如图所示,斜面长1.6米,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秒.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秒.请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小车通过上、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2和V3.(保留两位小数)
次数
路程(米)
运动时间(秒)
平均速度(米/秒)
全程
1.6
5.0
0.32
前半程
0.8
2.8
后半程
(4)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 变速 直线运动(填“匀速”或“变速”)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斜面长度和运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解;
(2)实验时,斜面放的坡度要小些,这样小车的运动时间时间长;
(3)求出后半程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计入表格;
(4)由表中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小车的运动情况.
【解答】解:
(1)本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需要测量斜面长和运动时间,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
(2)实验时,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
(3)后半程s3=s1﹣s2=1.6m﹣0.8m=0.8m,t3=t1﹣t2=5s﹣2.8s=2.2s,
v2==≈0.29m/s;
v3==≈0.36m/s;
如下表;
次数
路程(米)
运动时间(秒)
平均速度(米/秒)
全程
1.6
5.0
0.32
前半程
0.8
2.8
0.29
后半程
0.8
2.2
0.36
(4)由表中数据可知,小车做变速运动.
故答案为:(1)刻度尺,秒表,v=;
(2)小,长;
(3)见表格;
(4)变速.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21题4分,22、23题各6分,共16分)
21.小红在一次长跑测试中,跑完800m的时间为200s.请你计算一下小红这次测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考点】速度的计算;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根据速度公式v=就可算出小红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已知:s=800m,t=200s,
那么根据速度公式则v===4m/s,
答:小红这次测试的平均速度是4m/s.
22.一座大桥全长6.89千米,江面上正桥长为1570米,一列长为110米的火车匀速行驶,通过江面正桥需120秒,则火车的速度是多少米/秒?火车通过全桥需用的时间是多少?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速度的计算.
【分析】已知车长、正桥长和通过正桥的时间可以利用求车的速度,然后在求火车通过全桥需用的时间.
【解答】解:(1)∵S1=1570m+110m=1680m;t1=120s
∴;
又∵s2=6890m+110m=7000m;
∴=500s.
答:火车的速度是14m/s,火车通过全桥需要的时间是500s.
23.在一次爆破中,用了一条96厘米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厘米/秒,点火者点着导火索后,以5米/秒的速度跑开.问点火者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500米远的安全区?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此题利用公式S=V×T,要先计算炸药从被点燃到爆炸,一共所用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点火者一直朝远离爆炸点的方向跑,若能跑到500m,则他到了安全区,若不能,则他会处于危险区.
【解答】解:导火索从点燃到爆炸用时t===120s;
点火者在这段时间内跑的路程S2=v2t=5m/s×120s=600m>500m
答:点火者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500米远的安全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