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功章节(课题)名称11.1功学时1总课时24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明确做功有两个必要条件。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过程方法通过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物理意义,认识做功是一个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判断力做功了吗”的活动中学习分析、归纳简单规律的能力; 2.通过对“永动机”不能造出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建立功的概念及其理解。教学难点建立功的概念。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
2、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动滑轮、斜面来提升重物时可以省力,但是费距离;使用钓鱼竿、筷子、钢笔时,虽费力却可省距离;滑轮组的优点呢,是可以省力并能改变力的方向。这些机械特点的发现给了很多人启发:要是能设计出一种新的工具,又能“省力”又能帮我们省出力的“距离”,嘿,那干活才叫爽呢!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一)功的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让学生体会:功不是指“力”,是指“力作用显示的成效”“物体要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然后请学生归纳出:物理上的“功”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是作
3、用在物体上的力,一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请学生判断:下面的事例中,这些力做功了吗(一)?展示: “想想议议”图片。让学生总结:判断力对物体做没做功的关键是看:物体是否在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与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无关。没做功的三种特殊情况:(1) 劳而无功有力无距离;(2) 不劳无功有距离无力(即:某个力没有作用在运动物体上);(3)力的方向和通过的距离方向相垂直练习反馈(功的概念判断下面这些力做功了吗(二)?)1.小车在光滑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是否有力对它做功?(答案:无) 2.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米的过程中, 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答案:无)3.运动员用力将杠铃向上举
4、起,静止在头顶的过程中,举力做功是哪个阶段?不做功是那个阶段?(答案:举起的过程举力做功,静止时举力不做功。)4.子弹在枪膛中被高温高压的气体推动前进的过程中,气体对子弹做功了吗?(答案:做了)(二)功的计算教师:通过刚才的图例分析我们发现: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多,这个力的成效就会越显著,通常也说这个力做的功越多。因此,功的大小是完全可以表达的。让学生猜想功与力、距离间的关系,然后自学105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功的定义是什么?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它的单位是什么?教师板书:功的公式W=Fs; 功的单位:J焦(牛顿米);力的单位是N(牛顿),距离的单位是m (米)。注意:单位要
5、统一成国际制基本单位才能计算、比较。1焦的大小:(学生感受)相当于将2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出示简单例题,引导学生准确运用公式。(要求学生画出物体的受力分析,可以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功”)。 例1某同学用80牛的力推水平地面上重100牛的箱子,箱子沿水平方向加速移动了100cm,问:该同学对木箱做功了吗?是多大?木箱受到的重力做功了吗?是多大?可由一名学生黑板演示或投影展示,其他同学自己做,要求解题规范化。解:该同学对木箱做了功:W=Fs=80N1m=80J (点评:功只与力和力方向的距离有关,与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无关。)木箱未在重力方向移动距离,所以重力未做功:W=Gh=100N0m=0J
6、答:(略)老师点评:要注意判断力“做功了吗”?要注意数据单位要统一成国际基本单位。对重力做功要用专用符号表达。三、课堂小结1.本节课的知识要点:(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功的定义(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4)功的计算公式与单位四、布置作业复习本节,完成(练习1-5思考并讨论学生体会并归纳学生自行解答,参考例解看解题是否规范。老师巡视。复习激疑练习巩固考察学生是否准确识记符号及单位。个性化教学为学有余力学生所做的调整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调整板书设计 课题:11.1 功 一、功的含义 1.“功”的定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力做了功”的两个要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一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力没有做功”的常见情况: 二、功的计算 教学反思